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铝矿成矿规律概要 被引量:74
1
作者 高兰 王登红 +1 位作者 熊晓云 易承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84-2295,共12页
我国铝矿资源丰富,铝土矿占绝对优势。铝土矿集中分布于山西、河南、贵州和广西等19个省(区市)。矿床类型以古风化壳沉积型为主,其次为堆积型;成矿时代以晚古生代为主,其次是新生代;成矿大地构造背景以稳定陆块环境最为特色。本文从中... 我国铝矿资源丰富,铝土矿占绝对优势。铝土矿集中分布于山西、河南、贵州和广西等19个省(区市)。矿床类型以古风化壳沉积型为主,其次为堆积型;成矿时代以晚古生代为主,其次是新生代;成矿大地构造背景以稳定陆块环境最为特色。本文从中国铝土矿资源特点、矿床类型、成矿区带和成矿系列划分等方面深入总结了全国铝土矿成矿规律,划分了15个成铝区带,厘定了7个铝矿成矿系列,圈定了7个重要矿集区,为全国铝土矿资源潜力评价预测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矿床类型 成铝区带 成矿系列 成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別勒滩试验区低品位固体钾盐液化开采的野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瑞琴 刘成林 +3 位作者 赵艳军 刘万平 王石军 江雨彤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6-88,共13页
我国是一个钾盐资源贫乏的国家,长期依靠进口。在我国,钾盐找矿难度较大,经过50多年的勘查,盐湖找钾已很难有新的大突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察尔汗盐湖、马海、罗布泊等地有数亿吨低品位固体钾盐,这些资源相当于一个超大型钾矿,对低品... 我国是一个钾盐资源贫乏的国家,长期依靠进口。在我国,钾盐找矿难度较大,经过50多年的勘查,盐湖找钾已很难有新的大突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察尔汗盐湖、马海、罗布泊等地有数亿吨低品位固体钾盐,这些资源相当于一个超大型钾矿,对低品位固体钾盐的开发是缓解我国钾盐短缺重要的、可行的方向。本文在青海別勒滩试验区对3米以浅地层进行了野外溶矿实验,研究低品位固体钾盐固液转化过程中的水动力学和水化学变化等问题。研究发现,溶矿过程中试验区内不同时间、不同单元探坑中水位变化差别较大,表明別勒滩地区在地质结构、构造,特别是孔隙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溶矿过程中试验区内不同时间、不同单元探坑中卤水的KCl含量有差异,溶矿初期,探坑内卤水KCl含量变化与水位埋深呈相反趋势,水位抬升效果最好的区域其卤水品质较差;随着溶剂的不断补充和与固体钾矿反应时间的增加,卤水KCl含量整体趋于平均,但总体上含量较低。经过几个月的溶矿实验,探坑中卤水KCl含量仍较低,溶矿效果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近几年对低品位固体钾盐持续开采,地层中钾盐矿物含量降低导致溶矿后卤水中KCl含量降低。因此,需要对浅部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精准评估,精细化分形溶采管理,以避免盲目补给溶剂,造成无效溶解,使得溶采工程低效率运行,生产成本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別勒滩 低品位固体钾盐 卤水 液化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块构造对海相钾盐矿床分布与成矿模式的控制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成林 赵艳军 +5 位作者 方小敏 吕凤琳 王立成 颜茂都 张华 丁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93-1907,共15页
表生钾盐矿床主要沉积于陆壳板块上的陆表海盆地中,其沉积受制于全球板块运动,具体影响表现在板块的规模、边界特征、漂移历史与古纬度、古气候等的控制作用。在巨型稳定克拉通上,出现巨型陆表海盆,沉积分布广、厚度大的巨型钾盐矿床或... 表生钾盐矿床主要沉积于陆壳板块上的陆表海盆地中,其沉积受制于全球板块运动,具体影响表现在板块的规模、边界特征、漂移历史与古纬度、古气候等的控制作用。在巨型稳定克拉通上,出现巨型陆表海盆,沉积分布广、厚度大的巨型钾盐矿床或矿集区,矿床沉积类型属于化学岩型即碳酸盐岩型钾盐矿;板块汇聚区域,如特提斯造山带,出现较多的小陆块并形成较小规模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盆地,也形成了一些厚度大的巨型-超大型钾盐矿床或矿床群,沉积类型有化学岩型及碎屑岩型钾矿两类;而大陆板块边缘及其内部,出现裂谷盆地成钾,沉积环境可以从海相到非海相及过渡类型,钾盐沉积规模不等,也可出现超大型矿床,基本属于碎屑岩型钾矿;最后,在大陆板块内部出现典型陆相钾盐沉积。从时代上看,稳定巨型克拉通板块成钾,主要出现于古生代;而板块汇聚时期成钾,主要发生在中生代;裂谷成钾则主要出现在新生代,典型陆相钾盐矿床则出现在第四纪。由此可见,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地球表生成钾模式发生了重大转换。从成钾物质来源看,稳定克拉通海盆主要以海水补给为主,特提斯小陆块的海相盆地成钾物质,以海水补给为主,可能存在非海相(以火山活动带来深部物质等)的补给;而裂谷成钾物质补给,则是海相与非海相混合型,甚至一些盆地以非海相物质补给为主。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再到新生代,成钾盆地规模快速变小;所形成的钾盐资源量也呈相应递减变化规律。中国小陆块的漂移演化历史受控于全球主要板块的构造演化,其海相盆地成钾作用也应符合世界主要钾盐成矿的基本规律,因此,掌握全球板块对钾盐成矿基本约束规律,有助于研究中国小陆块海相成钾规律,指导中国海相找钾勘查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小陆块 海相 钾盐矿床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新元古代的岩浆作用:来自瑶山群深变质岩SHRIMP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宝龙 季建清 +1 位作者 王丹丹 马宗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84-1591,共8页
滇南瑶山—哀牢山地区出露一套呈NW—SE向狭长条带状展布的深变质岩系——下元古界瑶山群和哀牢山群,并认为存在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本文选取瑶山群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和金平阿得博的片麻状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 滇南瑶山—哀牢山地区出露一套呈NW—SE向狭长条带状展布的深变质岩系——下元古界瑶山群和哀牢山群,并认为存在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本文选取瑶山群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和金平阿得博的片麻状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结合阴极发光图像,获得岩浆锆石的结晶年龄为828±6.2Ma(N=11,MSWD=1.8)和748~801Ma。同时,作者在墨江-元江剖面的哀牢山群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中获得SHRIMP锆石核部U-Pb年龄为769~893Ma。研究揭示滇南的瑶山和哀牢山地区存在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瑶山群中古老残余锆石核部的984Ma年龄和哀牢山群中古老残余锆石核部年龄1104~1353Ma及2655Ma,表明该区存在中元古代或太古代的结晶基底,研究区很可能位于南华裂谷与康滇裂谷的交汇部位,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有关。这为构筑Rodinia超大陆聚散过程和揭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史提供年代学方面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岩浆活动 SHRIMP锆石U-PB定年 瑶山群 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盆地钾盐矿床盐类矿物Rb-Sr同位素体系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沈立建 刘成林 +2 位作者 焦鹏程 王春连 曹养同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08,共10页
中亚盆地钾盐矿床的形成时代目前被限定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较为宽泛。盐类矿物沉积之后若未被改造,可测定其形成时代;若被改造则可利用同位素测年研究其沉积后作用。为了得到中亚盆地钾盐矿床的形成时代和/或了解盐类矿物受到的后期... 中亚盆地钾盐矿床的形成时代目前被限定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较为宽泛。盐类矿物沉积之后若未被改造,可测定其形成时代;若被改造则可利用同位素测年研究其沉积后作用。为了得到中亚盆地钾盐矿床的形成时代和/或了解盐类矿物受到的后期改造过程,利用Rb-Sr同位素定年对矿床中的盐类矿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无法形成可靠的Rb-Sr等时线,说明钾盐矿床中盐类矿物在形成以后Rb-Sr体系并未保持封闭;钾盐样品模式年龄介于9~4 Ma之间,岩盐样品模式年龄约为190~170 Ma。岩盐Rb含量低,积累的放射性87Sr较少,而钾盐Rb含量高,积累的放射性87Sr较多。后期受到外来流体或者光卤石结合水的作用,盐类矿物发生溶解,重结晶后造成岩盐中87Sr/86Sr值升高而钾盐87Sr/86Sr值降低。结合世界上其它钾盐矿床的Rb-Sr测年结果,认为盐类矿物并不适合研究其成矿时代,但可用来揭示钾盐盆地的变质作用过程和水文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盆地 钾盐矿床 盐类矿物 RB-SR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苍梧社洞钨钼矿床花岗岩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 被引量:36
6
作者 陈懋弘 黄智忠 +1 位作者 李斌 黄宏伟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9-212,共14页
广西苍梧社洞钨钼矿是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矿区主要花岗岩类包括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具有低Si、K,富Na、Al和基性组分特征,属于强过铝质的正常钙碱性系列岩石;稀... 广西苍梧社洞钨钼矿是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矿区主要花岗岩类包括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具有低Si、K,富Na、Al和基性组分特征,属于强过铝质的正常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弱负Eu异常(δEu=0.62~0.70);Ti、Nb、Ta亏损,Th、U、Pb、Zr、Hf富集,Rb/Sr平均值为0.78,明显富集W、Cu、Mo,属于I型花岗岩,为陆内造山带碰撞早期挤压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表现为对钨、钼、铜的成矿专属性。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具有高Si、K,贫Na、Ca和基性组分,属于强过铝质的高钾-中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高,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强负Eu异常(δEu=0.03~0.06);Ti、Ba、K、Eu亏损,Th、U、Sm、Dy、Y、Ho、Yb、Lu富集程度更高,Rb/Sr平均值为7.56,明显富集Sn、Bi,属于燕山晚期岩浆演化程度较高的S型花岗岩,为碰撞后伸展环境的板内花岗岩,表现为对锡、金的成矿专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地球化学 成矿专属性 社洞钨钼矿 广西苍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邦铺斑岩型钼(铜)矿床Mo-Cu分离机制研究
7
作者 王立强 张志 +2 位作者 康浩然 李壮 李海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279-280,共2页
邦铺斑岩型钼(铜)矿床位于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北东约30 km处,与驱龙斑岩型铜(钼)矿、甲玛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拉抗俄斑岩型钼矿、知不拉矽卡岩型铜铅锌矿、朗姆家果矽卡岩型铜铅锌矿、普雄矽卡岩型铅锌矿、巴洛矽卡岩型铅锌... 邦铺斑岩型钼(铜)矿床位于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北东约30 km处,与驱龙斑岩型铜(钼)矿、甲玛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拉抗俄斑岩型钼矿、知不拉矽卡岩型铜铅锌矿、朗姆家果矽卡岩型铜铅锌矿、普雄矽卡岩型铅锌矿、巴洛矽卡岩型铅锌矿等矿构成了驱龙-甲玛-邦铺矿集区。邦铺矿床成矿以斑岩型Mo矿为主,伴生斑岩型Cu矿,在其外围碳酸盐地层中发育矽卡岩型铅锌矿体(王立强等,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 二长花岗斑岩 闪长玢岩 闪长斑岩 闪长岩 邦铺 矿床 矿藏 矽卡岩型铅锌矿 石英脉 黄铜矿 硫化矿物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个旧矿区黄铜矿和氧化矿的^(40)Ar/^(39)Ar定年及地质意义
8
作者 李宝龙 毛景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57-558,共2页
个旧矿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锡多金属矿区之一,位于华南钨-锡成矿省最西端,是与花岗岩相关的岩浆-热水成矿系统(冶金工业部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308队,1984;庄永秋等,1996;毛景文等,2008)。
关键词 地质意义 花岗岩 矿体 酸性岩 等时线年龄 坪年龄 AR 白云母 形成年龄 矿石 氧化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再判定
9
作者 李海峰 王立强 康浩然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3-14,共2页
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为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矽卡岩型矿床,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矿床的成矿岩体为侵入的花岗岩体(李小亮等,2011),然而笔者收集了前人资料、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该矿岩芯仔细编录,认为成矿岩体并不是矿区西侧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为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矽卡岩型矿床,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矿床的成矿岩体为侵入的花岗岩体(李小亮等,2011),然而笔者收集了前人资料、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该矿岩芯仔细编录,认为成矿岩体并不是矿区西侧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而是东侧的闪长玢岩。当然,其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还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并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多金属矿 围岩 岩石 成矿岩体 闪长斑岩 闪长岩 闪长玢岩 桑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高陡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71
10
作者 邹玉涛 段金宝 +2 位作者 赵艳军 张新 李让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46-2052,共7页
在川东地震资料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川东高陡构造特征、演化特征及成因机制。川东高陡断褶带经历了由拉张向挤压转变的动力学环境,主要划分为4期构造演化阶段:弱褶皱阶段(印支期以前)、褶皱雏形阶段(印支期)、褶皱活跃阶段(... 在川东地震资料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川东高陡构造特征、演化特征及成因机制。川东高陡断褶带经历了由拉张向挤压转变的动力学环境,主要划分为4期构造演化阶段:弱褶皱阶段(印支期以前)、褶皱雏形阶段(印支期)、褶皱活跃阶段(燕山期)、褶皱定型阶段(喜马拉雅期)。川东高陡断褶带现今构造格局受早期基底断裂控制、晚期多期挤压构造叠加改造,定型"隔挡式"高陡断褶带排状展布;受纵向2套主要膏盐滑脱层及1套次要泥页岩滑脱层影响,川东断褶带纵向上可划分为3个构造形变层,在多期挤压应力过程中,各构造层纵向上形成、演化具有差异性,构造形态截然不同。四川盆地多期挤压构造叠加改造对川东盐类矿床和油气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断褶带 川东地区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雄村大型铜金矿床的特征、成因和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32
11
作者 徐文艺 曲晓明 +6 位作者 侯增谦 杨竹森 潘凤雏 崔艳合 陈伟十 杨丹 连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92-1406,T0002,共16页
详细的蚀变矿化特征剖析揭示,雄村矿床的矿化样式可明显地区分为两种类型,即早期的细脉浸染状Cu-Au矿化和晚期的脉型金(银)-多金属矿化。早期细脉浸染状矿化的蚀变组合为:(钠长石化)-钾硅酸盐蚀变(局部)-红柱石化-广泛的绢英岩化-绿泥石... 详细的蚀变矿化特征剖析揭示,雄村矿床的矿化样式可明显地区分为两种类型,即早期的细脉浸染状Cu-Au矿化和晚期的脉型金(银)-多金属矿化。早期细脉浸染状矿化的蚀变组合为:(钠长石化)-钾硅酸盐蚀变(局部)-红柱石化-广泛的绢英岩化-绿泥石化(青磐岩化?);晚期脉型金(银)-多金属矿化蚀变组合为:强烈硅化-绿泥石化-高岭石化。蚀变矿化组合、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及稳定同位素(H、O、S)组成揭示,早期细脉浸染状Cu-Au矿化可能属于未发育成熟的斑岩型矿化,晚期脉型金(银)-多金属矿化为介于高硫型与低硫型之间的过渡型浅成热液矿化。雄村矿床可能为一套生矿床,是未发育成熟的斑岩型矿化与浅成热液型矿化套生的产物;成矿流体组成上的一致性,表明套生的两期矿化可能属于同一热液体系的两个连续的矿化阶段,只是在两个矿化阶段成矿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热液绢云母40Ar/39Ar测年和似伟晶岩脉中的钾长石K-Ar测年,表明雄村成矿系统形成于47.62±0.7Ma^38.11±0.9Ma间,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52~40Ma间歇性松弛或N-S向伸展有关;但雄村矿床的最终套生定位,与造山带40~38Ma间的强烈挤压隆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 雄村 套生矿床 ^40Ar/^39Ar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兰坪盆地云龙组上段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8
12
作者 沈立建 刘成林 王立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36-2045,共10页
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蕴含了大量的地质信息,对于沉积环境的重塑及物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兰坪盆地云龙组上段由一层碳酸盐岩及其上覆的碎屑岩组成。通过对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碳... 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蕴含了大量的地质信息,对于沉积环境的重塑及物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兰坪盆地云龙组上段由一层碳酸盐岩及其上覆的碎屑岩组成。通过对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REE总量分别为142.65×10^-6-186.85×10^-6和217.2×10^-6-483.7×10^-6,均值分别为167.44×10^-6和358.7×10^-6,(La/Yb)N值分别介于8.22-10.96和9.07-15.01之间,标准化曲线右倾,表明轻稀土相对重稀土富集。负Eu异常程度中等,3个泥岩样品负Ce异常强烈,其他样品无明显负异常。利用对氧化还原环境最敏感的Ce/Ce^*判断,云龙组上段沉积时期主要为氧化环境,碳酸盐岩沉积时期呈弱氧化性,部分层位为还原环境,氧化性:泥岩〉粉砂岩〉碳酸盐岩。Sr/Ba比值〈0.75,表明当时为淡水沉积。根据∑REE和(La/Yb)n,结合Fe2O3/MnO、EFMn、CaCO3(%)和Al(%)等其他特征值判断,碎屑岩沉积时期以温暖湿润为主、碳酸盐岩沉积时期以干旱炎热为主的古气候条件,并且存在干湿交替的气候变化。沉积物源来自于上地壳,原始物质主要为长英质岩石,还有部分的中基性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坪盆地 云龙组上段 稀土 微量元素 古环境 物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始新世隆子-恰嘎次火山岩区:雅拉香波二云母花岗岩的高位岩浆体系 被引量:17
13
作者 胡古月 曾令森 +2 位作者 戚学祥 候可军 高利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308-3318,共11页
已有的数据表明,大约在中始新世(44~40Ma),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带(雅拉香波穹窿地区)经历了一次特别的地壳深熔作用,产生了大量高Sr/Y比值的二云母花岗岩。在雅拉香波穹窿南部的隆子-恰嘎地区,发育一套流纹质次火山岩,以小岩体或岩脉形... 已有的数据表明,大约在中始新世(44~40Ma),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带(雅拉香波穹窿地区)经历了一次特别的地壳深熔作用,产生了大量高Sr/Y比值的二云母花岗岩。在雅拉香波穹窿南部的隆子-恰嘎地区,发育一套流纹质次火山岩,以小岩体或岩脉形式侵位于侏罗纪日当组的砂岩和页岩之中。岩相学观察、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元素和同位素(Sr、Nd)地球化学数据表明:(1)该次火山岩形成于约43~41Ma,与北部二云母花岗岩体的形成年龄相似;(2)该次火山岩经历了强烈的岩浆演化后期的岩浆-热液作用和钙长石分离结晶作用,导致该套岩浆岩强烈的Eu负异常、明显降低的Sr含量和锆石岩浆增生边的普通Pb和U浓度明显升高;和(3)该套次火山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属于同一岩浆过程的不同的构造层次,在时间、空间和成岩物质来源上具有一致性,同属于中始新世青藏高原主碰撞时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 次火山岩 锆石U-Pb定年 流体作用 高U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大陆内部盐湖沉积特征、阶段性演化及其控制因素探讨——基于罗布泊LDK01深孔岩心记录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吕凤琳 刘成林 +4 位作者 焦鹏程 颜辉 张华 赵艳军 王立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770-2782,共13页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端,地处欧亚大陆深腹地,罗北凹地则是罗布泊东北部的一个次级凹地。通过对罗北凹地LDK01深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地球化学的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盐类矿物形态特征和和组合类型、构造背景,对罗布泊地区第...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端,地处欧亚大陆深腹地,罗北凹地则是罗布泊东北部的一个次级凹地。通过对罗北凹地LDK01深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地球化学的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盐类矿物形态特征和和组合类型、构造背景,对罗布泊地区第四纪成钾环境的阶段性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罗布泊地区早更新世以来依次发育了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风成相等沉积体系,并呈现出明显快速的湖相推进和退缩交替的频繁变化,指示盐湖演化是干湿气候周期变化和湖盆周围山区淡水周期补给共同作用结果。第四纪时期罗北凹地发展并最终形成塔里木"高山深盆"中最深的次级凹地地貌,这是青藏高原隆升导致的向北挤压的必然结果,大地构造和环境的变化直接控制了罗布泊盐湖的构造演化和沉积体系的转变。罗布泊盐湖的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断陷阶段,早更新世以来主要沉积淡水河流湖泊相陆源碎屑物;第二阶段为坳陷阶段,中更新世中期发育膏岩湖相,以石膏等硫酸盐析出为主要特征;第三阶段为萎缩阶段,进入晚更新世,大量盐湖相钙芒硝沉积至全新世时期石盐等氯化物析出;上述三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蒸发沉积构造旋回并于最终阶段中形成了超大型的钾盐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磁化率 盐湖演化 钾盐 罗布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布泊中更新世以来盐湖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吕凤琳 刘成林 +3 位作者 焦鹏程 张华 孙小虹 张永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89-1604,共16页
罗布泊是欧亚大陆腹地塔里木盆地东端的典型内陆干盐湖,中更新世以来在其北部尤其罗北凹地发育了巨厚的蒸发岩沉积是对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的积极响应。通过对罗北凹地第一口深钻LDK01孔蒸发岩系中203个样品的自生碳酸盐含量、碳氧... 罗布泊是欧亚大陆腹地塔里木盆地东端的典型内陆干盐湖,中更新世以来在其北部尤其罗北凹地发育了巨厚的蒸发岩沉积是对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的积极响应。通过对罗北凹地第一口深钻LDK01孔蒸发岩系中203个样品的自生碳酸盐含量、碳氧同位素测试与分析,讨论了罗布泊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δ^(18) O和δ13 C协同正向演化,但在蒸发作用强烈的干旱封闭湖泊中,流域降蒸比(P/E)的变化对湖泊水体δ^(18) O影响最为显著;(2)δ^(18) O和δ13 C周期性波动震荡特征,反映干湿交替的环境以及周缘水体对罗北凹地的补给;(3)罗布泊湖盆干旱加剧演化可能并非只受全球变化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原隆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 中更新世 碳氧同位素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岛弧带晚白垩世地壳伸展期间碳的壳内循环 被引量:8
16
作者 宋扬 曲晓明 +2 位作者 辛洪波 王志云 杜德道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5-233,共9页
班公湖镁质碳酸岩体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在岩浆和流体作用下,含碳物质壳内循环作用的产物。本文利用LA-MC-ICP-MS测试技术对镁质碳酸岩样品中的交代型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年分析,其加权平均年龄为80.3±1.2Ma(MSWD=3.8),说明... 班公湖镁质碳酸岩体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在岩浆和流体作用下,含碳物质壳内循环作用的产物。本文利用LA-MC-ICP-MS测试技术对镁质碳酸岩样品中的交代型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年分析,其加权平均年龄为80.3±1.2Ma(MSWD=3.8),说明班公湖地区交代型镁质碳酸岩形成于晚白垩世,与这一地区同期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岩体中菱镁矿和菱铁矿δ13CV-PDB在0.9‰~1.6‰之间,平均为1.25‰;δ18OV-SMOW值在15.9‰~21.7‰,平均为18.65‰,指示碳来自于围岩中的海相碳酸盐岩。碳循环条件研究认为,大量的流体作为碳循环的载体,来自于大气降水,循环温度可能在300~350℃之间,循环范围从地表以下100m到2.1km左右。班公湖岛弧带白垩纪晚期伸展松弛的构造背景为下部岩浆上涌、天水下渗循环、加快CO2气体排放、加速碳的壳内循环提供了重要的驱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镁质碳酸岩体 LA—MC—ICP—MS测年 同位素 西藏 班公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布泊第四纪湖盆物源与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来自LDK01孔碎屑锆石U-Pb年龄证据 被引量:6
17
作者 吕凤琳 刘成林 +2 位作者 焦鹏程 张华 孙小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71-1588,共18页
为揭示罗布泊盐湖第四系潜在物源区及凹陷阶段性演化过程,本文对罗布泊第一口钾盐科探深钻LDK01孔更新统不同深度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微区定年分析。Th/U比值显示,钻孔碎屑锆石类型主要为岩浆锆石,少量为变质成因锆石。锆石年龄主要集... 为揭示罗布泊盐湖第四系潜在物源区及凹陷阶段性演化过程,本文对罗布泊第一口钾盐科探深钻LDK01孔更新统不同深度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微区定年分析。Th/U比值显示,钻孔碎屑锆石类型主要为岩浆锆石,少量为变质成因锆石。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09~240Ma、265~304Ma、320~385Ma、406~446Ma、705~880Ma及2376~2405Ma几个区间。综合分析潜在物源区的岩石属性和年龄构成,初步认为罗布泊地区前寒武纪年龄来自北部山前库鲁克塔格地区,加里东期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阿尔金造山带和(或)南天山构造带。276Ma的峰值记录了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大火成岩省事件,南天山最有可能为主导物源区。印支期和新生代碎屑锆石年龄暗示了北山地块和东天山,甚至较远的帕米尔-西昆仑山等地可能也提供了物源。凹陷周缘富钾岩体广泛出露,经风化、淋滤搬运至罗布泊,为凹陷第四纪成钾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来源。塔里木盆地内部流域带来的碎屑组分是主要的物质来源,近源地区造山带岩体提供的物源有限。碎屑锆石年龄纵向变化特征显示,罗布泊北部地区在中更新世发生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可能是导致罗北凹地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 物源 构造演化 碎屑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太古代红透山铜矿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3
18
作者 侯可军 李延河 万德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67-170,共4页
文章分析了辽宁太古代红透山铜矿中硫化物的多硫同位素组成和石英的硅氧同位素组成。δ34S在-0.7‰^+3.1‰,极差为3.8‰,平均值为0.21‰,与深部幔源硫相似。δ33S≈0.52δ34S,即Δ33S=0(Δ33S=δ33S-1000[(1+δ34S/1000)0.515-1],不具... 文章分析了辽宁太古代红透山铜矿中硫化物的多硫同位素组成和石英的硅氧同位素组成。δ34S在-0.7‰^+3.1‰,极差为3.8‰,平均值为0.21‰,与深部幔源硫相似。δ33S≈0.52δ34S,即Δ33S=0(Δ33S=δ33S-1000[(1+δ34S/1000)0.515-1],不具有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表明该矿床中的硫没有经历大气循环过程。矿石中石英的δ30Si分布在-0.8‰^+0.4‰之间,δ18O分布在+8.5‰^+9.5‰之间,与海底黑烟囱及热水喷气成因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相似。提出红透山铜矿为海底热液喷气沉积变质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透山铜矿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