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北方荒漠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岳乐平 李智佩 +6 位作者 朱桦 石建省 王珉 张维吉 聂浩刚 杨利荣 武力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3期45-49,共5页
荒漠化不仅与人类偏离自然的活动有关,而且受自然环境的演化控制。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改变以及地质背景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化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第四纪全球气候向干冷方向发展,青藏高原抬升造成的大气环流... 荒漠化不仅与人类偏离自然的活动有关,而且受自然环境的演化控制。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改变以及地质背景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化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第四纪全球气候向干冷方向发展,青藏高原抬升造成的大气环流改变,西南季风减弱、东亚季风加强是中国北方荒漠化发生的气候大背景;高原抬升溯源侵蚀加剧、侵蚀基准面下降、西北地区大型湖泊逐渐消失、范围广泛的河湖相沉积暴露地表是荒漠化发生的地质背景。人类在脆弱的环境中不合理的开发引发了荒漠化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 青藏高原隆升 北方荒漠化 中国北方 典型区域 地质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盆地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对比 被引量:4
2
作者 郑宏瑞 徐建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8-418,共1页
关键词 大同盆地 第四纪 磁性地层学 黑山南四沟剖面 东坨剖面 东水头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技术提高微生物对土壤中石油烃降解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晓玲 陈宏坤 +2 位作者 郑瑾 韩占涛 高春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0期13-17,共5页
固定化技术是提高微生物对土壤中石油烃污染降解率的有效途径,综述近年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作用机理,包括:保护微生物免受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载体的吸附作用与微生物降解作用相协同,提高微... 固定化技术是提高微生物对土壤中石油烃污染降解率的有效途径,综述近年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作用机理,包括:保护微生物免受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载体的吸附作用与微生物降解作用相协同,提高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实现多个细胞、多种微生物协同作用,提高氧气传递速率;并综述不同环境下污染土壤相对应的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改进方案,以为今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土壤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固定化载体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模拟在南北古脊梁岩溶裂隙水系统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余秋生 张发旺 +2 位作者 韩占涛 于艳青 薛忠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5-380,共6页
南北古脊梁是贺兰山经向构造体系的核心部分,为一条SN向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隆起。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其间赋存有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由于埋深大,构造情况复杂,南北古脊梁的岩溶裂隙水的分布和径流规律至... 南北古脊梁是贺兰山经向构造体系的核心部分,为一条SN向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隆起。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其间赋存有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由于埋深大,构造情况复杂,南北古脊梁的岩溶裂隙水的分布和径流规律至今仍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利用地球化学模拟的方法,对南北古脊梁深埋岩溶裂隙水的系统划分和各部分之间的水力联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系统Ⅰ和系统Ⅱ的边界应当在严湾和吕套之间,其边界为一条由第四系地下水补给形成的,地下水位较高的可移动地下分水岭;系统Ⅰ和系统Ⅲ之间存在水力联系,系统Ⅰ北端排泄口太阳泉的水量有46%来自系统Ⅲ的补给,在萌城泉和太阳泉之间可能存在一条导水断层形成的岩溶裂隙水的强径流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古脊梁 岩溶裂隙水 地球化学模拟 系统划分 地下水补给 应用 构造体系 水力联系 地下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模拟 被引量:12
5
作者 于开宁 田剑 +3 位作者 刘景涛 周亚红 吕晓立 Vetrimurugan Elumalai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5-904,共10页
为探究兰州市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过程,通过对兰州市浅层地下水所取的40组水样进行分析测试,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离子比例系数方法对该区地下水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PHREEQC软件反向模拟地下水演化规律... 为探究兰州市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过程,通过对兰州市浅层地下水所取的40组水样进行分析测试,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离子比例系数方法对该区地下水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PHREEQC软件反向模拟地下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兰州市地下水pH平均值为7.59,地下水呈弱碱性,地下水TDS值相对较高,其平均值为2353.21 mg/L;SO^(2-)_(4)和Na^(+)分别是研究区地下水中优势阴、阳离子;SO_(4)·Cl-Na·Mg和SO_(4)·HCO_(3)-Na·Ca型为主要地下水化学类型。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在两路径模拟中,均为方解石发生溶解,Na^(+)和Ca^(2+)发生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白云石、岩盐、石膏均发生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反向模拟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