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与地球动力学过程——亚东—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启示 被引量:52
1
作者 高锐 李廷栋 吴功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9-395,共7页
笔者等完成的亚东—格尔木和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大断面揭示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基本结构、组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发现了印度板块在南缘向喜马拉雅山下俯冲、阿拉善地块在北缘向高原下楔入的证据,它们构成了使高原隆升的主要驱动... 笔者等完成的亚东—格尔木和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大断面揭示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基本结构、组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发现了印度板块在南缘向喜马拉雅山下俯冲、阿拉善地块在北缘向高原下楔入的证据,它们构成了使高原隆升的主要驱动力。多学科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一个由8个地体拼合的大陆。高原内部地壳20~30km深度附近普遍发育低速高导层,它是构造应力去偶层,其上地壳脆性变形,逆冲叠覆,缩短增厚;其下地壳结构横向变化大,韧性变形。藏南下地壳(50~70km)速度发生逆转;而藏北下地壳速度增高并呈梯度变化,具有双莫霍面特征。高原莫霍面起伏变化大,南北边缘山脉山根特征明显,在高原内部缝合带两侧莫霍面多有断错。虽然高原地壳巨厚,但是岩石圈地幔并没有增厚。高原隆升经历了俯冲碰撞(K_2—E_2)、会聚挤压(E_3—N_1)、及均衡凋整(N_2—Q)3个阶段。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处于双向挤压的动力学环境,莫霍面的不稳定变化,岩石圈地幔下沉等因素引起的壳幔之间和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地壳的走滑与拉伸作用,是维持高原现今高度和范围的主要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石圈 地学断面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功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10-120,共11页
地球物理在中国地学断面图的编制和综合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简要地概述了古地磁用于研究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人工地震,特别是反射地震成功地用于研究地壳细结构;大地电磁用于了解壳内和岩石圈地幔的高导层;重、磁、地热,无论... 地球物理在中国地学断面图的编制和综合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简要地概述了古地磁用于研究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人工地震,特别是反射地震成功地用于研究地壳细结构;大地电磁用于了解壳内和岩石圈地幔的高导层;重、磁、地热,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解决地质问题上均取得了新进展.在综合解释上,研制出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人机交互解释系统,以及研制出在微机上实现数字化等成果.简介了地学断面成果受到国外同行的广泛重视.最后提出了地学断面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学断面 地体 地壳结构 大陆动力学 地球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83
3
作者 吴功建 高锐 +7 位作者 余钦范 程庆云 孟令顺 董学斌 崔作舟 尹周勋 沈显杰 周烑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52-562,共11页
本文概述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沿断面补做了多方法地球物理调查,对原有资料重新解释,综合新、老资料,给出了断面岩石层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拼合的增生大陆,是世界... 本文概述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沿断面补做了多方法地球物理调查,对原有资料重新解释,综合新、老资料,给出了断面岩石层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拼合的增生大陆,是世界上一种新型的俯冲加逆冲叠覆的复杂类型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地球物理 岩石层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变形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新认识 被引量:3
4
作者 崔军文 邓晋福 +6 位作者 唐哲民 孟令顺 余钦范 李冀湘 岳永君 赖绍聪 齐立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4年第29期145-146,共2页
地质矿产部“八五”重点深部项目“青藏高原北缘变形动力学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期间共完成40条、总长约1000km的路线剖面观察),获得了一些重要地质信息和认识。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缘 地质矿产 地质调查 地质信息 剖面 路线 综合 动力学研究 观察 深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后碰撞幔源岩浆活动与陆壳纵向生长 被引量:175
5
作者 韩宝福 何国琦 +1 位作者 王式洸 洪大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6-404,共9页
新疆北部后碰撞幔源岩浆活动强烈。Nd、Sr和Pb同位素资料表明,在330~250Ma的后碰撞期间,有大量的幔源花岗岩类和少量的镁铁—超镁铁杂岩在上地壳侵位。与加里东、海西和喜马拉雅等造山带起源于再循环陆壳的花岗岩类不同,新疆北部后碰... 新疆北部后碰撞幔源岩浆活动强烈。Nd、Sr和Pb同位素资料表明,在330~250Ma的后碰撞期间,有大量的幔源花岗岩类和少量的镁铁—超镁铁杂岩在上地壳侵位。与加里东、海西和喜马拉雅等造山带起源于再循环陆壳的花岗岩类不同,新疆北部后碰撞岩浆岩一般表现出ε_(Nd)(t)值高、(^(87)Sr/^(86)Sr)值相对较低、Nd和Pb模式年龄年轻等特点。阿尔泰山和天山的一些后碰撞花岗岩类可能具有陆壳源区的特点或表现出地壳物质对幔源岩浆及其分异产物有不同程度的混染,东、西准噶尔花岗岩类很少甚至没有受到陆壳物质混染。新疆北部后碰撞花岗岩类和镁铁—超镁铁杂岩主要是幔源岩浆及其分异产物在上地壳侵位的结果。这些幔源花岗岩类代表了新生的初始地壳,其时代可代表地壳形成时代。在后碰撞阶段,新疆北部的陆壳以纵向生长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壳生长 地幔 花岗岩 新疆 岩浆活动 碰撞幔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亚大陆的构造翘变——燕山运动的全球意义 被引量:155
6
作者 董树文 吴锡浩 +3 位作者 吴珍汉 邓晋福 高锐 王成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13,共6页
东亚大陆是在印支期(250~220Ma)由诸多微陆块拼接而成,曾形成巨型的岩石圈(根)。其中陆块碰撞带岩石圈根可能深达200余千米或更深,俯冲的陆壳岩石曾深达约100km,并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当时中国东部上升为高原(5000~6000m),西部为特... 东亚大陆是在印支期(250~220Ma)由诸多微陆块拼接而成,曾形成巨型的岩石圈(根)。其中陆块碰撞带岩石圈根可能深达200余千米或更深,俯冲的陆壳岩石曾深达约100km,并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当时中国东部上升为高原(5000~6000m),西部为特提斯海,构成东高西低的地貌景观。大约在160~150Ma前后,亚洲东部岩石圈发生巨量减薄,山根垮塌,导致软流圈地幔侧向上涌补偿,形成巨量的火山岩和花岗岩,致使太平洋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东亚大陆汇流,出现了太平洋板块俯冲和最早的洋中脊扩张;蒙古—鄂克茨霍海的关闭和西伯利亚与亚洲陆块的碰撞;以及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脱离,拉萨微陆块拼贴到亚洲大陆之上等极性指向东亚的汇聚作用。其时代均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应是燕山期东亚岩石圈巨量减薄、崩塌的响应(岩石圈厚度减为100~70km)。晚侏罗世沉没的岩石圈在现今核幔边界上(2700km)被全球地震层析资料所证实。从此后至新生代东亚地貌格局发生了巨变,10Ma前后完成了西高东低的转变。这种巨型构造地貌翘变的触发动力源与燕山运动密切相关。虽然,燕山运动与岩石圈突发性减薄机理仍有不同的解释,但是,燕山运动所波及的范围和其对全球构造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东部燕山地区的时空范畴。相信,燕山运动的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翘变 燕山运动 东亚大陆 拆沉 全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平泉光头山碱性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 被引量:7
7
作者 韩宝福 王式洸 洪大卫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3-185,共3页
光头山碱性花岗岩体位于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平泉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7′北纬41°17′。岩体出露面积约20km^2,四周为太古代变质岩(图1)。岩石为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含椭圆状、次圆状的细粒暗色包体,还有晚... 光头山碱性花岗岩体位于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平泉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7′北纬41°17′。岩体出露面积约20km^2,四周为太古代变质岩(图1)。岩石为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含椭圆状、次圆状的细粒暗色包体,还有晚期的含碱性矿物的伟晶囊状体。主要造岩矿物有碱性长石、石英、钠铁闪石、霓辉石,副矿物主要有钠铁非石(Aenigmatite)、羟铁云母、硅铈铁矿、褐帘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体 碱性 形成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成果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文津 K.D.Nelson +7 位作者 高锐 L.D.Brown 车敬凯 M.L.Hauck 武长得 郭宗汾 卢德源 黄立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5-125,共1页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伸入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内部,长约100km(帕里—萨马达),其数据采集已由中美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完成。 试验剖面...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伸入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内部,长约100km(帕里—萨马达),其数据采集已由中美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完成。 试验剖面的科学目标之一是追踪MCT和MBT的向北延伸,涉及到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 喜马拉雅 INDEP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弹性波有限元模拟的吸收边界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春玲 顾贤明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5-31,49,共8页
本文首次将粘滞性吸收边界条件推广到三维问题,并推导了适合有限元法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说明了它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限元模拟 粘滞性 吸收边界条件 三维弹性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数据采集工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车敬凯 K.D.Nelson +4 位作者 M.L.Hauck 郭景如 卢德源 武长得 L.D.Brown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6-126,共1页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先导性试验剖面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起西藏康马县的萨马达,南到西藏帕里。近南北向的剖面长约100km(INDEPTH-1),东西向横剖面长为8.6km(INDEPTH-2)。每隔2km测一次低速带。与反射地震工作一...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先导性试验剖面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起西藏康马县的萨马达,南到西藏帕里。近南北向的剖面长约100km(INDEPTH-1),东西向横剖面长为8.6km(INDEPTH-2)。每隔2km测一次低速带。与反射地震工作一起还开展了“宽角反射”及“三维地震”测量。最大的震源一接收点偏移距为140—150km。由于地形条件十分困难,INDEPTH-1取弯线,INDEPTH-2取直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 喜马拉雅 INDEP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弹性波有限元模拟在微机上的实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春玲 顾贤明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28,20,共9页
针对三维弹性波有限元模拟要求计算机内存大和计算时间长的困难,本文采用一种特殊剖分法和刚度矩阵的上半带等带宽压缩存贮法,并采用集中质量矩阵和中心差分时间积分显格式的结合,极大地节省了内存,提高了运算速度,在微机上实现了... 针对三维弹性波有限元模拟要求计算机内存大和计算时间长的困难,本文采用一种特殊剖分法和刚度矩阵的上半带等带宽压缩存贮法,并采用集中质量矩阵和中心差分时间积分显格式的结合,极大地节省了内存,提高了运算速度,在微机上实现了三维弹性波有限元模拟的计算。理论模型的试算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波 地震波 三维波动方程 地震勘探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