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岩石圈电性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郭新峰 张元丑 +2 位作者 程庆云 高锐 潘渝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在格尔木—亚东剖面上进行了大地电磁(MT)测量,共30个测深点,获取了最大周期为1万秒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电性特征,为编制青藏高原GGT断面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本文采用二维张量阻抗对实测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 在格尔木—亚东剖面上进行了大地电磁(MT)测量,共30个测深点,获取了最大周期为1万秒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电性特征,为编制青藏高原GGT断面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本文采用二维张量阻抗对实测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获取了沿主轴方向的E极化和H极化的两种视电阻率曲线及相应的判别参数。在考虑横向及地表电性不均匀,而产生曲线畸变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一维形式化解释,然后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二维反演,提出一种自动网格剖分技术,使有限元方法能较为灵活方便地用于复杂构造模型的数值拟合中,得到了格尔木—亚东剖面30个测点的二维地电模型。我们发现在青藏高原有一普遍存在的壳内高导层,深度在15—25km,在雅鲁藏布江两侧还发现深度在45—70km范围变化的第二高导异常层位。文章初步探讨了某些电性特征层的成因和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大地电磁测深 岩石圈 二维反演 视电阻率曲线 张量阻抗 电模型 电性特征 构造模型 拟断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研究的重要问题与研究方向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功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1期99-109,共11页
岩石圈研究是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地球46亿年的历史记录有95%都保存在大陆岩石圈中。大陆和大陆边缘岩石圈的研究最具挑战性吸引力。文中笔者简述了研究岩石圈的现代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岩石圈研究已取... 岩石圈研究是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地球46亿年的历史记录有95%都保存在大陆岩石圈中。大陆和大陆边缘岩石圈的研究最具挑战性吸引力。文中笔者简述了研究岩石圈的现代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岩石圈研究已取得的重大进展,全球地学断面图的编制和综合研究,大陆动力学热点研究,大陆科学钻探工作,岩石圈生物圈计划,同时介绍了青藏高原的研究状况。青藏高原是全球地球科学家从事研究的最佳野外实验室,它的隆升对亚洲及全球都有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地学断面 大陆动力学 钻探 生物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与地球动力学过程——亚东—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启示 被引量:52
3
作者 高锐 李廷栋 吴功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9-395,共7页
笔者等完成的亚东—格尔木和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大断面揭示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基本结构、组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发现了印度板块在南缘向喜马拉雅山下俯冲、阿拉善地块在北缘向高原下楔入的证据,它们构成了使高原隆升的主要驱动... 笔者等完成的亚东—格尔木和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大断面揭示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基本结构、组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发现了印度板块在南缘向喜马拉雅山下俯冲、阿拉善地块在北缘向高原下楔入的证据,它们构成了使高原隆升的主要驱动力。多学科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一个由8个地体拼合的大陆。高原内部地壳20~30km深度附近普遍发育低速高导层,它是构造应力去偶层,其上地壳脆性变形,逆冲叠覆,缩短增厚;其下地壳结构横向变化大,韧性变形。藏南下地壳(50~70km)速度发生逆转;而藏北下地壳速度增高并呈梯度变化,具有双莫霍面特征。高原莫霍面起伏变化大,南北边缘山脉山根特征明显,在高原内部缝合带两侧莫霍面多有断错。虽然高原地壳巨厚,但是岩石圈地幔并没有增厚。高原隆升经历了俯冲碰撞(K_2—E_2)、会聚挤压(E_3—N_1)、及均衡凋整(N_2—Q)3个阶段。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处于双向挤压的动力学环境,莫霍面的不稳定变化,岩石圈地幔下沉等因素引起的壳幔之间和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地壳的走滑与拉伸作用,是维持高原现今高度和范围的主要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石圈 地学断面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的30个为什么 被引量:28
4
作者 高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60-464,共5页
本文依据亚东—格尔木及格尔木—额济纳旗两条地学断面积累的丰富资料及近年来新的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分为高原的组成、结构与变形、物质流动、隆起的历史及动力学等5个方面,提出了青藏高原岩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须深化研究的30个问题... 本文依据亚东—格尔木及格尔木—额济纳旗两条地学断面积累的丰富资料及近年来新的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分为高原的组成、结构与变形、物质流动、隆起的历史及动力学等5个方面,提出了青藏高原岩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须深化研究的30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涉及到青藏高原目前的科学前沿,笔者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把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推向更加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石圈结构 大陆 动力学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构造演化显示软件的开发研究与动画制作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季生 管烨 张晓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2期159-164,共6页
讨论了在微机环境下地质演化过程的动画软件的开发和动画制作的特点.
关键词 计算机 动画 地质演化 软件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深层扩张与青藏高原隆升——岩石圈深层扩张模式初论 被引量:10
6
作者 崔军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在综述有关青藏高原隆升的各种观点和模式后,依据青藏高原新生代变形和岩石圈组构特征,提出了高原隆升的新的动力学模式——岩石圈深层扩张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强调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强烈俯冲造成岩石圈组构和变形的不均一性及岩... 在综述有关青藏高原隆升的各种观点和模式后,依据青藏高原新生代变形和岩石圈组构特征,提出了高原隆升的新的动力学模式——岩石圈深层扩张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强调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强烈俯冲造成岩石圈组构和变形的不均一性及岩石圈中存在的碰撞→收缩(重力不均衡)→伸展(均衡调整)的正向转变和由伸展→收缩的逆向转变的反复交替。据此将青藏高原的造山带划分为三种成因类型:喜马拉雅型、冈底斯型和昆仑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深层扩张 青藏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5
7
作者 吴功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10-120,共11页
地球物理在中国地学断面图的编制和综合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简要地概述了古地磁用于研究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人工地震,特别是反射地震成功地用于研究地壳细结构;大地电磁用于了解壳内和岩石圈地幔的高导层;重、磁、地热,无论... 地球物理在中国地学断面图的编制和综合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简要地概述了古地磁用于研究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人工地震,特别是反射地震成功地用于研究地壳细结构;大地电磁用于了解壳内和岩石圈地幔的高导层;重、磁、地热,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解决地质问题上均取得了新进展.在综合解释上,研制出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人机交互解释系统,以及研制出在微机上实现数字化等成果.简介了地学断面成果受到国外同行的广泛重视.最后提出了地学断面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学断面 地体 地壳结构 大陆动力学 地球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力异常研究亚东—格尔木地壳构造 被引量:20
8
作者 孟令顺 高锐 +2 位作者 周富祥 李莉 王华啸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49-161,共13页
作为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1987年完成了亚东—格尔木及东拉—尼木的重力补点测量(1:50万)工作,共布设了226个测点,全长1670km。在这些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研究域内的莫霍深度和均衡异常,分析了地壳和... 作为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1987年完成了亚东—格尔木及东拉—尼木的重力补点测量(1:50万)工作,共布设了226个测点,全长1670km。在这些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研究域内的莫霍深度和均衡异常,分析了地壳和上地幔的均衡信息。利用布格异常与测点高程的相关分析,划分出了9个地体和13个较大断裂;给出了高原隆起及板块碰撞的模式。我们认为高原隆起的直接作用来自板块的碰撞,由冰川消融引起的均衡回升是非常微弱和不重要的,要把这种作用与构造运动引起的快速隆升区分开来是相当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构造 高原隆起 重力异常 均衡异常 地学断面 板块碰撞 隆升 布格异常 冰川消融 均衡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83
9
作者 吴功建 高锐 +7 位作者 余钦范 程庆云 孟令顺 董学斌 崔作舟 尹周勋 沈显杰 周烑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52-562,共11页
本文概述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沿断面补做了多方法地球物理调查,对原有资料重新解释,综合新、老资料,给出了断面岩石层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拼合的增生大陆,是世界... 本文概述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沿断面补做了多方法地球物理调查,对原有资料重新解释,综合新、老资料,给出了断面岩石层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拼合的增生大陆,是世界上一种新型的俯冲加逆冲叠覆的复杂类型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地球物理 岩石层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壳细结构 被引量:45
10
作者 吴宣志 吴春玲 +1 位作者 卢杰 吴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2期29-35,共7页
在北祁连-河西走廊测制了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查明测区莫霍界面深40-50km,向南倾向祁连山区.北祁连山前逆掩断裂面南倾,上陡下缓消失于3.5-4s处(可能是滑脱带).阿尔金断裂向东延伸到宽滩山深部,倾向南,下切到下... 在北祁连-河西走廊测制了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查明测区莫霍界面深40-50km,向南倾向祁连山区.北祁连山前逆掩断裂面南倾,上陡下缓消失于3.5-4s处(可能是滑脱带).阿尔金断裂向东延伸到宽滩山深部,倾向南,下切到下地壳.阿尔金断裂带与北祁连道冲断裂带吸收了印度板块向北推移产生的压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北祁连 河西走廊 深地震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地壳-上地幔岩石学结构与深部过程 被引量:44
11
作者 邓晋福 吴宗絮 +4 位作者 杨建军 赵海玲 刘厚祥 赖绍聪 狄永军 《地球物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2期130-130,共1页
基于岩石学研究与地球物理场的结合,提出了祁连山、柴达木与北山3个地区的壳幔岩石学结构.认为造山带加厚的下地壳与山根带分别由高压麻粒岩相与榴辉岩相岩石构成,对断面走廊域进行了岩石学填图.探讨了山根的形成与不对称、陆壳物... 基于岩石学研究与地球物理场的结合,提出了祁连山、柴达木与北山3个地区的壳幔岩石学结构.认为造山带加厚的下地壳与山根带分别由高压麻粒岩相与榴辉岩相岩石构成,对断面走廊域进行了岩石学填图.探讨了山根的形成与不对称、陆壳物质的分异与新莫霍界面的形成、造山岩石圈增厚机制、岩石围拆沉与玄武岩岩浆底侵作用等.讨论了青藏高原南、北缘岩石图增厚机制的差异及其岩石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岩石结构 深部构造 地壳 上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变形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新认识 被引量:3
12
作者 崔军文 邓晋福 +6 位作者 唐哲民 孟令顺 余钦范 李冀湘 岳永君 赖绍聪 齐立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4年第29期145-146,共2页
地质矿产部“八五”重点深部项目“青藏高原北缘变形动力学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期间共完成40条、总长约1000km的路线剖面观察),获得了一些重要地质信息和认识。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缘 地质矿产 地质调查 地质信息 剖面 路线 综合 动力学研究 观察 深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GT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人机交互解释系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锐 贺知捷 +9 位作者 潘喻 秦爽 冯晓枫 王学颖 褚德志 王华啸 李莉 余钦范 楼海 吴至善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269-281,313,共14页
为提高GGT解释性剖面的质量,构制地球物理解释模型,设计和研制了人机交互解释系统。整套系统即具有单一方法相对独立的快速求解任意复杂断面的人机交互功能,又可通过模型转换和参数的替换方式实现多方法的联合解释。系统设计以二维非均... 为提高GGT解释性剖面的质量,构制地球物理解释模型,设计和研制了人机交互解释系统。整套系统即具有单一方法相对独立的快速求解任意复杂断面的人机交互功能,又可通过模型转换和参数的替换方式实现多方法的联合解释。系统设计以二维非均质任意形体的计算方法和物性参数间关系的研究为物理基础,引进鼠标器工作方式和调用DBASE图形软件包,增强了系统的图形编辑功能。系统的菜单式结构和用DBAAEⅢ语写、串写的各子程序模块,不仅为采用新型数据库软件管理和查询物理场与模型数据开辟了较好的软件环境,而且使整个系统的软件结构灵活、清晰,便于改进、扩充。文章结尾以3个实例,介绍了人机交互系统在GGT地球物理解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资料 GGT 解释系统 人机交互 物性参数 大地电磁 非均质 综合解释 图形软件包 联合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5
14
作者 洪大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4年第Z1期79-86,共8页
本文重点讨论了花岗岩成因类型及其同地球动力学体系的关系、花岗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约束条件、产生花岗岩的热源、花岗岩的定位机制及花岗岩同成矿作用的关系。地球化学和其他证据表明,花岗岩浆一般说是地壳和地幔物质混合的结果,实... 本文重点讨论了花岗岩成因类型及其同地球动力学体系的关系、花岗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约束条件、产生花岗岩的热源、花岗岩的定位机制及花岗岩同成矿作用的关系。地球化学和其他证据表明,花岗岩浆一般说是地壳和地幔物质混合的结果,实际上可能存在一种地幔源与地壳源之间的连续谱系。花岗岩研究下一步将向何处去?同地球动力学相关联,花岗岩形成时的热源、岩浆混合和岩浆上升、定位的机制,可能是在最近的将来解决花岗岩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型 岩浆混合 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综述(上) 被引量:12
15
作者 高锐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6-28,共3页
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不断地揭示出大陆最新碰撞、变形的鲜为人知的动力学过程.本文主要回顾地质矿产部地壳上地慢地球物理调查研究,综述所取得的成果.为对比研究。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地球物理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综述(下)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锐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5期20-22,29,共4页
2.岩石圈电性结构与青藏高原构造走向近于垂直的若干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出岩石圈横断面的电性结构(袁学诚等,1985;李立、金国元,1986;郭新峰、张元丑等,1990;朱仁学、湖详云等,1994).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 上地幔 地球物理 地磁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朝阳沟-新林镇一带印支期花岗岩的确认及其基本地质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岳永君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4年第29期67-78,共12页
大兴安岭南段原划海西期的新林镇-西耳子岩体和从原划燕山期的朝阳沟岩体中分解出来的水泉沟岩体分别为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花岗岩。新林镇-西耳子岩体东西两侧岩性差异较大,东部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西部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 大兴安岭南段原划海西期的新林镇-西耳子岩体和从原划燕山期的朝阳沟岩体中分解出来的水泉沟岩体分别为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花岗岩。新林镇-西耳子岩体东西两侧岩性差异较大,东部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西部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方面该岩体以SiO2含量变化大、标准矿物刚玉含量低或出现Di分子、轻稀土强烈富集、Eu异常很弱为特征,为早印支期造山作用期间下地壳火成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I型花岗岩。水泉沟岩体主要由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与新林镇-西耳子岩体比较,该岩体在岩相学方面表现出石英、钾长石的增多,斜长石的减少,在岩石地球化学方面表现为SiO2含量、碱度升高,Al2O2、CaO含量降低,Eu丰度降低.其他稀土元素丰度升高,LREE富集程度降低,Sr及过渡金属元素丰度降低,Rb丰度升高,这些规律性变化表明:印支晚期水泉沟岩体为印支早期岩浆经斜长石分离结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 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黑云母 斜长石 丰度 部分熔融 升高 晚期 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INDEPTH合作研究小结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锐 车敬凯 郭景如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2期187-194,共8页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深地层反射剖面技术特点和中美双方合作研究采用的处理流程,以及对INDEPTH反射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和主要认识。文章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与INDEPTH相关的若干学术活动和他们...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深地层反射剖面技术特点和中美双方合作研究采用的处理流程,以及对INDEPTH反射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和主要认识。文章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与INDEPTH相关的若干学术活动和他们进行大陆岩石图研究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研究 深地震反射剖面 大陆 岩石圈 地震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踪国际前沿,开招研究领域——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介绍
19
作者 吴功建 肖序常 +2 位作者 李廷栋 崔军文 高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8,共8页
岩石圈研究计划是继60年代国际上地幔计划和70年代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后,于80年代开展的一项大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其全称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组成和演化—自然资源和减轻灾害研究纲要”。国际岩石圈研究计划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多... 岩石圈研究计划是继60年代国际上地幔计划和70年代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后,于80年代开展的一项大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其全称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组成和演化—自然资源和减轻灾害研究纲要”。国际岩石圈研究计划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多学科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它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手段和方法,从三维空间研究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动力学及其形成、演化过程,以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减轻地质灾害,并为板块构造理论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动力学 研究计划 地球物理 岩石圈结构 地质灾害 上地幔 灾害研究 地质矿产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ES系统人机交互技术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秦爽 贺知捷 冯晓枫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283-291,共9页
GMES交互解释系统采用CAI技术,能够较大地提高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的判断能力和效率。它包括有4种主要的地球物理方法手段,不仅能用于GGT大断面的研究,还能用于矿区大比例尺剖面的解释。 GMES系统建立在微机工作站上,由3个子系统组成:... GMES交互解释系统采用CAI技术,能够较大地提高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的判断能力和效率。它包括有4种主要的地球物理方法手段,不仅能用于GGT大断面的研究,还能用于矿区大比例尺剖面的解释。 GMES系统建立在微机工作站上,由3个子系统组成:重-磁、地震和大地电磁子系统。它在图形编辑和显示方面具有全屏幕、拖线、目标捕捉等类似专业图形编辑软件的效能。由于采用了开系统原则,用户可依自己的特殊需要加入更多的应用软件。另外,系统除具有基本的交互功能外,还提供了一系列辅助解释模块,大大方便了交互解释的过程。 本文介绍了GMES系统交互技术设计原则、系统结构及系统研制中的重要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技术 图形编辑 应用软件 微机工作站 地球物理方法 大地电磁 模型转换 综合解释 模型数据 网格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