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断陷盆地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梁锦桃 邓艳 +2 位作者 曹建华 靳振江 李旭尧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6-486,共11页
以典型断陷盆地——小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以1982年的TM影像、2003年的Landsat ETM+影像和2016年的Landsat OLI影像为数据源,结合云南省测绘局所提供的1∶50000的土地利用状况图,采用Costanza公式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精细刻画出... 以典型断陷盆地——小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以1982年的TM影像、2003年的Landsat ETM+影像和2016年的Landsat OLI影像为数据源,结合云南省测绘局所提供的1∶50000的土地利用状况图,采用Costanza公式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精细刻画出云南小江流域“盆—山”共存的地质分异结构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小江流域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园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基本不变;(2)1982-2016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上升趋势,1982、2003和2016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90.11×10^(8)元、105.65×10^(8)元和136.81×10^(8)元,耕地、林地、园地和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上升,而未利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3)整体上,小江流域南部和东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明显,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阶段性变化或持续下降趋势,小江岩溶河谷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而沉积平坝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密度最低,且为唯一一个衰退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4)研究期内小江流域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上升趋势,调节服务居主导地位,且以气候调节服务价值最高。小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水域生态系统面积变化对研究区生态系统价值的变化具有放大作用。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工程等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可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小江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岩溶地下水硝酸盐示踪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平恒 华茂松 +1 位作者 罗为群 郭文静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574,共12页
硝酸盐(NO_(3)^(-))是地下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其浓度一旦超标,将会对水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文章分析2003-2022年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的同位素示踪进展,在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全部期刊数据库检索,以“岩溶地下水”“岩溶... 硝酸盐(NO_(3)^(-))是地下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其浓度一旦超标,将会对水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文章分析2003-2022年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的同位素示踪进展,在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全部期刊数据库检索,以“岩溶地下水”“岩溶含水层”“喀斯特地下水”“喀斯特含水层”“硝酸盐”“硝态氮”“氮同位素”“氧同位素”“MixSIAR”“硝酸盐源”“氮转化”“硝酸盐污染”“硝酸盐双同位素”为主题词,得到1191篇论文;并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以“karst groundwater”“karst aquifer”“nitrate”“NOx-N”“nitrogen isotope”“oxygen isotope”“MixSIAR”“nitrate source”“nitrogen transformation”“nitrate contamination”和“dual nitrate isotopes”为主题词,得到2232篇文献。利用知识网络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和研究热点分析。结果表明:在中文文献方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国内岩溶地下水硝酸盐研究领域优势巨大,中文文献发文量最多;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概括为岩溶水文与水资源、水化学与水环境、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溯源3个研究热点;在英文文献方面,美国、中国和德国的发文数量最多,存在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从研究单位来看,中国科学院的发文量最多;英文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概括为岩溶生态与水文、岩溶地下水硝酸盐的转化(氮循坏)、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溯源3个研究热点。硝酸盐氮氧同位素技术为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溯源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定量溯源时,应考虑同位素分馏效应,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硝酸盐 溯源 研究进展 文献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难易程度分区 被引量:1
3
作者 程洋 潘星呈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0-917,共8页
从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遥感地质综合解译和GIS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详细解译区域地质、地貌、环境、水文等要素的基础上,以地层延伸性、地形地势、水系形态、冲沟密度为评价参数,定性地划分了研究区1∶... 从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遥感地质综合解译和GIS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详细解译区域地质、地貌、环境、水文等要素的基础上,以地层延伸性、地形地势、水系形态、冲沟密度为评价参数,定性地划分了研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难易程度。实地调查显示,区域地质填图难易程度分区的成果与研究区的实际地质情况基本一致,可作为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部属的依据,能在保证成果精度的前提下显著提高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岩溶区 区域地质填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南县幅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空间变异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谷佳慧 杨奇勇 +4 位作者 蒋忠诚 罗为群 曾红春 覃星铭 蓝芙宁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61-769,共9页
借助1∶25万云南省广南县幅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法以及地统计学方法,对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广南县幅岩溶区土壤中有机碳(SOC)、全氮(TN... 借助1∶25万云南省广南县幅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法以及地统计学方法,对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广南县幅岩溶区土壤中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显著高于非岩溶区,而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显著低于非岩溶区;无论是岩溶区还是非岩溶区,表层(0~20cm)SOC、TN、C∶N、C∶P、N∶P均显著高于深层(>100cm)。克里格空间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SOC、TN、TP含量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而C∶N、C∶P、N∶P具有低值区集中于东部、高值区散布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严重制约了研究区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变异,同时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因素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碳氮磷 空间变异 岩溶区 广南县图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碳汇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曾发明 吴泽燕 +1 位作者 章程 杨奇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3,共7页
根据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碳汇的现有研究文献,系统总结了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及其动态过程、不同模式下的碳汇评价与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不足,提出了峰丛洼地区二期石漠化治理应关注碳汇稳定性、受气候变... 根据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碳汇的现有研究文献,系统总结了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及其动态过程、不同模式下的碳汇评价与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不足,提出了峰丛洼地区二期石漠化治理应关注碳汇稳定性、受气候变化制约等问题,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展望了峰丛洼地区二期石漠化治理工程中碳汇研究的趋势:一方面,将土壤分布格局、碳汇耦合机理研究和增加当地经济效益相结合,提高当地农民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推广和发展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果和经验;另一方面,将遥感技术与石漠化治理碳汇研究相结合,构建更多碳汇估算模型,为二期石漠化治理碳汇定量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治理 峰丛洼地 碳汇 岩溶关键带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对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史敏莉 罗为群 +3 位作者 吴泽燕 林佳欣 胡兆鑫 涂纯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共9页
土壤水热因子是影响岩溶区植被恢复、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等的主要因素,降雨变化是限制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典型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选择监测点,对不同降雨条件及20、50、80、110 cm深度土壤温度和水分进行连续监测... 土壤水热因子是影响岩溶区植被恢复、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等的主要因素,降雨变化是限制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典型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选择监测点,对不同降雨条件及20、50、80、110 cm深度土壤温度和水分进行连续监测,探讨峰丛洼地区降雨变化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机制及其两者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增大,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减小。洼地土壤水分对不同条件下的降雨均有响应,但坡地土壤水分对中雨以上级别的降雨发生降雨响应,且坡地土壤水分响应程度较洼地土壤水分强烈。土壤温度日变化特征仅存在于小雨或中雨,大雨或暴雨时,其变化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水分和温度的相关性在洼地和坡地呈相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降雨 洼地 坡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水和外源酸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岩溶碳汇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朋雨 张连凯 +1 位作者 黄奇波 覃小群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3,共7页
流域的岩石化学风化过程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流域水化学碳汇通量估算已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外源水(硅酸盐风化)及外源酸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文章选取万华岩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区,流域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比为64%和36%... 流域的岩石化学风化过程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流域水化学碳汇通量估算已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外源水(硅酸盐风化)及外源酸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文章选取万华岩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区,流域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比为64%和36%,于2017年对洞口进行为期一年的取样监测,并分别于4月和9月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内13个水点的离子组成进行监测,利用水化学平衡法和Galy模型,对流域岩石化学风化速率和CO2消耗通量进行了计算,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的岩石风化和碳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万华岩地下河系统岩石风化消耗CO2的速率为31.02 t·(km2·a)-1;以碳酸岩风化为主,其风化速率为硅酸盐溶蚀的20倍;流域内碳酸盐岩风化对CO2消耗量占到整个流域的92.16%;不同岩石风化类型对碳通量的贡献率以碳酸溶解碳酸盐岩最大,为87.06%;流域上游的外源水对岩溶碳汇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外源水汇入后碳酸盐岩碳汇速率可以达到无外源水汇入流域的2倍;硫酸溶解碳酸盐岩次之,为9.24%;碳酸风化硅酸盐岩最小,为3.7%,在计算流域碳汇量的时候应将硫酸参与岩石风化的影响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华岩地下河系统 外源水 外源酸 岩石风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改良对土壤水水化学及碳酸盐岩溶蚀的CO_2净消耗量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泽燕 罗为群 +3 位作者 蒋忠诚 章程 胡兆鑫 曹建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69,共10页
为研究利用滤泥与不同有机肥搭配对岩溶土壤进行改良增加无机碳汇的最佳实施方案,在果化示范区开展了滤泥、滤泥+秸秆+沼液和滤泥+秸秆+牛粪等三种土壤改良方案试验,在各个改良地和对照地埋放标准溶蚀试片和土壤水收集器,测试一年试片... 为研究利用滤泥与不同有机肥搭配对岩溶土壤进行改良增加无机碳汇的最佳实施方案,在果化示范区开展了滤泥、滤泥+秸秆+沼液和滤泥+秸秆+牛粪等三种土壤改良方案试验,在各个改良地和对照地埋放标准溶蚀试片和土壤水收集器,测试一年试片溶蚀速率和不同月份土壤水主要阴阳离子浓度。结果表明:滤泥中含有大量钙盐和硫酸盐,导致土壤水类型为Ca-SO_4。各个改良地和对照地土壤水中参与岩溶作用的[Ca^(2+)+Mg^(2+)]/HCO^-_3(当量浓度)均大于1,表明外源酸参与了土壤中碳酸盐岩溶蚀。施肥高峰期,试验区本底土壤CO_2净消耗量出现负值,原因是硝化作用产生的H^+与土壤水中HCO^-_3发生脱气作用,导致CO_2从水中逸出。单施滤泥改良后,滤泥有机酸显著提高了试片溶蚀速率,但土壤水pH值降低,H^+的大量存在导致脱气作用加剧,年均碳酸贡献率为-0.32,年均减少CO_2净消耗量0.66 mmol·L^(-1)。滤泥配施秸秆和牛粪引起8月脱气作用加剧,其他月份同样削弱了脱气作用,最终导致CO_2年均净消耗量几乎不变。滤泥配施秸秆和沼液大大削弱了单施滤泥引起的脱气作用,同时减小了土壤中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的增强程度,最终导致CO_2年均净消耗量增加了0.065 mmol·L^(-1),该方案为最佳增加无机碳汇的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 岩溶碳汇 土壤水化学 CO2净消耗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多要素图层布点及三维导航采样法——以广西平果县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吴泽燕 罗为群 +3 位作者 蒋忠诚 胡兆鑫 章程 杨奇勇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1-767,共7页
岩溶区具有峰丛与洼地串珠式分布、山地面积大、正负地形交错等特殊性,使用网格中心布点法和手持GPS导航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常出现布点位置不佳、点位到达耗时费力的问题。为此,研究了一套新的采样方法:首先,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网格... 岩溶区具有峰丛与洼地串珠式分布、山地面积大、正负地形交错等特殊性,使用网格中心布点法和手持GPS导航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常出现布点位置不佳、点位到达耗时费力的问题。为此,研究了一套新的采样方法:首先,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网格和网格点自动生成、批量编号;然后,以低洼汇水为主、兼顾其他地理要素的代表性为原则,在奥维互动地图浏览器中通过高清遥感影像、地形图、地质图、土壤类型图等图层的的叠加/切换对网格点位置进行调整、生成预布点;最后,使用奥维移动端进行野外调查路线规划和三维影像导航。该技术方法流程充分发挥各个GIS软件的优势,完美实现软件对接,能高效、高质、便捷地完成岩溶区室内布点、野外导航,对其他野外调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多要素图层布点 三维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不同母岩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群生态位差异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茜 尤勇刚 +4 位作者 罗为群 刘绍华 王根柱 刘玉国 周金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9-859,共11页
以广西平果市纯石灰岩、石灰岩夹白云岩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群落调查基础上,应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纯石灰岩生境下调查到维管植物56种,隶属于35科45属,石灰岩夹白... 以广西平果市纯石灰岩、石灰岩夹白云岩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群落调查基础上,应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纯石灰岩生境下调查到维管植物56种,隶属于35科45属,石灰岩夹白云岩生境下调查到维管植物44种,隶属于33科42属。两种生境下桑科(Moraceae)物种丰富度均占有明显优势,主要为榕属及波罗蜜属。豆科(Leguminosae)、荨麻科(Urticaceae)、楝科(Meliaceae)植物在纯石灰岩生境占优势;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在石灰岩夹白云岩生境下占优势,群落总体相似性较低。乔木层植物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灌木层植物葡萄叶艾麻(Laportea violacea)与草本层植物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为两种母岩生境植被中的共有物种且生态位宽度指数较高。纯石灰岩森林乔木层与灌木层优势种生态位完全不重叠种对数量较石灰岩夹白云岩森林高14对,纯石灰岩森林乔木、灌木物种相对丰富。在岩溶区进行植被恢复建设中,应依据不同岩性背景优先选择生态位宽度较宽的物种作为先锋树种,同时考虑与其生态位重叠指数低的树种作为伴生种,避免植物不适宜生长或生态位功能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岩 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异质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过程、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苏俊磊 罗为群 +3 位作者 谷佳慧 王广哲 周永华 黄静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16-22,共7页
开展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的理论研究,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从水土漏失概念、过程、特点、机理、研究方法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岩溶地区水土漏失理论的研究进展,对未来水土漏失研... 开展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的理论研究,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从水土漏失概念、过程、特点、机理、研究方法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岩溶地区水土漏失理论的研究进展,对未来水土漏失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今后岩溶区水土漏失研究应重点关注:1)地质环境、降雨、土壤理化性质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等与水土漏失之间的相互作用; 2)水土漏失监测设备研发与方法创新,构建监测水土流失/漏失的综合体系; 3)对不同岩溶背景、地貌类型坡面-洼地-落水洞水土漏失的生物与工程协同阻控技术体系研究; 4)水土漏失强度等级划分及效益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峰丛 水土漏失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试验场植被水文过程总有机碳通量垂直变化特征
12
作者 邓艳 蒋忠诚 +2 位作者 郭益铭 徐烨 岳祥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8-107,共10页
该研究以广西桂林岩溶石山区的两种典型植被(香椿林和云实灌丛)为例,利用野外长期定位监测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钻孔和表层岩溶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植被林冠层TOC浓度和通量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通过大气... 该研究以广西桂林岩溶石山区的两种典型植被(香椿林和云实灌丛)为例,利用野外长期定位监测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钻孔和表层岩溶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植被林冠层TOC浓度和通量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通过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的过程,TOC浓度变化趋势为树干径流>穿透雨>钻孔水>泉水>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TOC浓度呈现为雨季大旱季小的趋势,钻孔水和泉水的TOC浓度月变化则相对稳定; TOC浓度的增幅不同,穿透雨和树干径流TOC浓度的平均增量和变化幅度比钻孔水和泉水的大;香椿林树干径流TOC浓度与树干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TOC月平均通量为云实穿透雨>香椿穿透雨>降雨>泉水>香椿树干径流>云实树干径流;云实灌丛林下降雨(204.86 kg·hm^(-2)的TOC通量是香椿林(153.48 kg·hm^(-2)的1.3倍;观测期间,大气降雨输入的TOC通量为63.06 kg·hm^(-2),表层岩溶泉水输出为48.29 kg·hm^(-2),TOC输入输出之差为14.77 kg·hm^(-2),系统TOC为正平衡;降雨进入植被内部后时,植被林冠层作为"TOC活库"具有增加TOC通量的"源"作用,而表层岩溶带的土壤/岩石系统作为"TOC死库"具有吸收、过滤和固定TOC的"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通量 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系统 岩溶石区 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岩溶区油松林显著促进碳酸盐岩溶蚀 被引量:6
13
作者 侯满福 覃小群 +2 位作者 黄奇波 邓艳 刘朋雨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2-482,共11页
植被覆盖通过促进碳酸盐岩风化吸收大气CO_(2),在实现碳中和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强度仍不清楚。为揭示半干旱区植被类型对碳酸盐岩风化的影响规律,以一个典型岩溶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系统的植被调查和野外溶蚀试片试验... 植被覆盖通过促进碳酸盐岩风化吸收大气CO_(2),在实现碳中和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强度仍不清楚。为揭示半干旱区植被类型对碳酸盐岩风化的影响规律,以一个典型岩溶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系统的植被调查和野外溶蚀试片试验,详细对比了不同植物群系的碳酸盐岩溶蚀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不同分类层次植被的溶蚀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半干旱岩溶区碳酸盐岩溶蚀率在植被型组层次为森林>草地>灌丛,在演替的早期减弱、后期促进溶蚀;群系层次的对比发现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内碳酸盐岩溶蚀率最高,是其它群系的5倍至近30倍;不同群系对溶蚀率的影响强度的大小得以明确;溶蚀率与土壤CO_(2)浓度(pCO_(2))、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任何单一因素无相关性,而与三者匹配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与湿润区明显不同;植被演替通过增强对溶蚀环境因子匹配性的调控能力,促进碳酸盐岩的溶蚀。半干旱区油松林显著促进碳酸盐岩溶蚀,进行群系层次的广泛对比研究可以更好揭示植被类型与碳酸盐岩溶蚀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岩溶生态系统恢复的碳汇量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 植被类型 溶蚀率 碳汇 半干旱岩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断陷盆地溶蚀速率对海拔高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9
14
作者 柯静 邓艳 +4 位作者 岳祥飞 梁锦桃 李旭尧 曹建华 吴松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7-416,共10页
采用标准溶蚀试片法,研究典型岩溶断陷盆地内不同海拔高度区域(中山区、平坝区和河谷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弃耕地、草地、灌木地、松树林地、柏树林地及其他林地)的试片溶蚀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土下0-60 cm的试片平均溶... 采用标准溶蚀试片法,研究典型岩溶断陷盆地内不同海拔高度区域(中山区、平坝区和河谷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弃耕地、草地、灌木地、松树林地、柏树林地及其他林地)的试片溶蚀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土下0-60 cm的试片平均溶蚀速率按大小排列顺序为:松树林地((3.98±0.41)mg·cm^(-2)·a^(-1))>草地((3.59±0.45)mg·cm^(-2)·a^(-1))>弃耕地((3.16±0.42)mg·cm^(-2)·a^(-1))>灌木林地((2.90±0.44)mg·cm^(-2)·a^(-1))>其他林地((2.21±0.18)mg·cm^(-2)·a^(-1))>柏树林地((2.16±0.28)mg·cm^(-2)·a^(-1));从土下5 cm到土下60 cm,试片平均溶蚀速率逐渐增加;试片溶蚀速率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R=0.328,p<0.01)。以6种土地利用的土下试片平均溶蚀速率计算得出研究区平均岩溶碳汇强度为12.80 tCO2·km-2·a^(-1),林地、耕地、草地下岩溶年碳汇量为11613.11 tCO2·a^(-1),约为珠江流域岩溶年碳汇量的0.38%。影响不同土地利用下试片溶蚀速率的主控因子各不相同;降水、土壤有机质为试片溶蚀速率随海拔高度变化的主控因子;土壤水分、土壤CO2为试片溶蚀速率随土壤深度变化的主控因子。该研究成果可为区域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工作和碳汇效应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速率 土地利用方式 海拔高度 影响因素 岩溶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断陷盆地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烨 邓艳 +3 位作者 曹建华 蒋忠诚 岳祥飞 朱梓弘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5-362,共8页
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指标,且与地貌、土壤母质等因子密切相关。为了解岩溶断陷盆地表层土壤养分状况,探索地貌和土壤母质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以典型岩溶断陷盆地——云南小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技术,综合统计... 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指标,且与地貌、土壤母质等因子密切相关。为了解岩溶断陷盆地表层土壤养分状况,探索地貌和土壤母质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以典型岩溶断陷盆地——云南小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技术,综合统计学和地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布状况,并且综合评价了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小江流域土壤养分较为丰富,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不同地貌类型间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壤类型间土壤养分差异较为显著。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强于地貌类型,二者的交互作用只对速效钾(p<0.05)和pH值(p<0.01)有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地貌类型间土壤综合肥力:台地槽谷区>平坝区>峰丛洼地>中山区>岩溶河谷,不同土壤类型间土壤综合肥力:石灰土>水稻土>红壤>紫色土,不同地貌类型和土壤类型间土壤综合肥力差异显著。不同地貌和土壤母质影响着土壤的肥力质量,必须结合土壤的性质和相应环境条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为提升作物产量打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断陷盆地 地貌 土壤类型 土壤肥力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断陷盆地不同海拔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锦桃 邓艳 +2 位作者 李旭尧 徐烨 曹建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0-188,共9页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的养分、环境要素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关系,以岩溶断陷盆地云南小江流域的乔木、灌木、草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养分浓度随海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海拔2000 m处的草本植物的叶片δ...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的养分、环境要素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关系,以岩溶断陷盆地云南小江流域的乔木、灌木、草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养分浓度随海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海拔2000 m处的草本植物的叶片δ13C值最高,2200 m处的乔木的叶片δ13C值最低;(2)海拔高度对乔木、灌木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大于草本植物,草本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甚微,两者之间的拟合度较小;高值区出现在海拔为2200 m处的乔木;低值区出现在海拔为2000 m处的草本植物;(3)不同海拔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N、P浓度的相关性较弱(与叶片的N浓度呈弱正相关,与叶片的P浓度呈弱负相关);(4)不同海拔水分利用效率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弱,与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呈弱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断陷盆地 云南小江流域 稳定碳同位素 水分利用效率 叶片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石漠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妍妨 程洋 王永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105,117,共6页
丹江口水库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良好的水质状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功的关键所在。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获取了水源区和库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库区石漠化主要分布于南水北调渠首所在地的河南省淅川县... 丹江口水库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良好的水质状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功的关键所在。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获取了水源区和库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库区石漠化主要分布于南水北调渠首所在地的河南省淅川县境内,总面积约327.59 km^(2),发生率23.11%(为水源区的5.7倍)。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地质特征,按照主控因素建立了库区石漠化的3种典型模式:人类活动形成的石漠化、自然条件形成的石漠化、自然条件主导下人类活动加剧形成的石漠化;同时分析认为地质条件是丹江口库区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自然气候是石漠化形成的背景因素、人类活动是石漠化形成的动力条件。该石漠化特征模式和成因的提出,可为库区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对其他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自然条件 人类活动 丹江口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风化碳汇遥感估算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宇 罗为群 +5 位作者 刘美玲 李梦琦 张莉 陈芳芳 张扬岑 陈蕊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7-741,共15页
岩石风化过程吸收的CO_(2)是全球碳循环“遗漏汇”中的一部分,岩石风化碳汇估算对掌握区域与全球碳汇效应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贵州省作为实验区域,以20年作为时间跨度,收集了气象、岩性等数据,首先借助动态时... 岩石风化过程吸收的CO_(2)是全球碳循环“遗漏汇”中的一部分,岩石风化碳汇估算对掌握区域与全球碳汇效应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贵州省作为实验区域,以20年作为时间跨度,收集了气象、岩性等数据,首先借助动态时间规整方法选取了岩石风化碳汇的影响因子,然后利用GEM-CO_(2)模型进行岩溶碳汇量的估算,最后运用Mann-Kendall趋势法和统计法揭示实验区域的2001-2020年岩溶碳汇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影响岩石风化速度、消耗CO_(2)量的主要因素为岩石类别,其次为年均降水量,温度对于CO_(2)消耗的响应具有滞后性;(2)贵州省岩石风化消耗CO_(2)量较多的地区主要在黔东北、黔西南、黔南以及黔东南部分地区,消耗CO_(2)较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黔西北地区;(3)20年间,贵州省年均岩溶碳汇量大约在0~1.04×10^(3)t C·km^(-2)·a^(-1)之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基于遥感数据的全球或区域尺度碳汇估算为碳源/汇时空变化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当地碳汇交易、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碳汇 DTW GEM-CO_(2)模型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峰丛洼地植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蓝芙宁 李衍青 +5 位作者 赵一 朱同彬 蒋忠诚 吴华英 朱秀群 侯士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2-751,共10页
以西南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平果石漠化区为研究区,选取受放牧干扰和未受放牧干扰植被样地,开展放牧干扰对植物-土壤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6种受放牧干扰样地土壤(0~20cm)的C、N、P含量均值分别为6.27%、0... 以西南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平果石漠化区为研究区,选取受放牧干扰和未受放牧干扰植被样地,开展放牧干扰对植物-土壤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6种受放牧干扰样地土壤(0~20cm)的C、N、P含量均值分别为6.27%、0.57%、0.088%;植物根、茎、叶和凋落物C、N、P含量均值分别为442.15g·kg^(-1)、8.33g·kg^(-1)、0.73g·kg^(-1)。放牧干扰下,植物和土壤C、N、P含量减少,变异系数增大,容易导致石漠化发生和恶化;(2)6种典型样地土壤C∶N、C∶P、N∶P均值分别为10.76、73.94、6.76;植物根、茎、叶和凋落物C∶N、C∶P、N∶P分别为53.62、669.50、12.53。与无放牧干扰样地相比较,受放牧干扰的样地植物和土壤C∶N、C∶P、N∶P化学计量比呈下降趋势,放牧干扰在一定范围内能提高土壤P的有效性,但当N∶P比值减少到一定程度时,植物的生长受N限制。(3)恢复样地的土壤-植被C、N、P及其比值都优于干扰样地,放牧干扰能在短时间内造成环境迅速退化和石漠化的发生和加剧。禁牧后土壤和植物养分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和改善,尤其是草本饲料类植物经短时间自然恢复后得以恢复正常生长发育。(4)在岩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土壤和植物的C、N、P、C∶N、C∶P、N∶P关系密切,相互之间具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共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石漠化演变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石漠化 碳氮比 碳磷比 氮磷比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的广西西江流域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20
作者 苏俊磊 罗为群 +4 位作者 王广哲 杨奇勇 周永华 黄静 蒋忠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2-238,共7页
基于MODIS-EVI数据对2007—2016年广西西江流域植被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来,研究区月EVI呈周期性变化,每年7—8月份最高,1—2月份最低,明显受到季节性气候等自然因素控制。EVI年际变化总体呈上... 基于MODIS-EVI数据对2007—2016年广西西江流域植被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来,研究区月EVI呈周期性变化,每年7—8月份最高,1—2月份最低,明显受到季节性气候等自然因素控制。EVI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可能与一系列植被保护措施有关,但存在两次骤然下降现象,可能是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岩溶区与非岩溶区EVI变化趋势与全区基本一致。研究区EVI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EVI高值(>0.4)主要分布于高海拔或人为破坏小的地区,适合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生态修复举措;EVI低值(≤0.4)主要分布于水系发达或城市中心地带等低海拔地区,受到自然条件和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另外,研究区植被EVI与气温和降雨均呈显著正相关,且与气温的相关性明显高于降雨,对气温和降雨的响应均存在1个月的滞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EVI 植被 时空变化 西江流域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