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文莉 蒋忠诚 张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5-346,共2页
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2020年经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是岩溶区生态环境监测的核心台站(图1)。该站的主要功能是开展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 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2020年经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是岩溶区生态环境监测的核心台站(图1)。该站的主要功能是开展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与研究,并提供社会化共享服务。喀斯特(Karst)即岩溶,分布广泛。全球岩溶总面积2200万km^2,仅“一带一路”沿线就有50多个国家涉及岩溶地质问题。中国是岩溶大国,岩溶面积344万km^2,岩溶景观奇特,岩溶资源环境在全球具有代表性,岩溶领域观测研究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岩溶结构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全球最为脆弱的环境系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调查局 岩溶地质 岩溶石漠化 岩溶景观 岩溶资源 生态环境监测 岩溶区 野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孔雷达层析成像方法定量评价岩溶发育程度研究
2
作者 贾龙 张毅 +4 位作者 蒙彦 李录娟 潘宗源 吴远斌 殷仁朝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1-358,共8页
利用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和衰减层析成像技术实现钻孔之间地层岩溶发育程度的精细化定量评价,可弥补实际工程中钻探密度的限制。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可得到岩溶地层中电磁波传输速度分布情况。因雷达波速是地层介电常数的函数,故可推导出... 利用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和衰减层析成像技术实现钻孔之间地层岩溶发育程度的精细化定量评价,可弥补实际工程中钻探密度的限制。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可得到岩溶地层中电磁波传输速度分布情况。因雷达波速是地层介电常数的函数,故可推导出岩溶地层的孔隙比,进而得到钻孔之间可溶岩的岩溶率的空间变化情况。衰减层析成像方法可得到岩溶地层中电磁波衰减系数分布情况。对于岩土这种低损耗材料,衰减系数与地层电导率成正比,与地层相对介电常数的平方根成反比,而岩溶地层电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与地层岩溶率密切相关,据此可量化钻孔之间岩溶率的空间变化情况。工程实例显示,两种方法得到的岩溶率空间分布结果一致,可相互印证精细评价钻孔之间不同埋深地层的岩溶发育程度,为地质勘察和工程建设提供更详实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率 跨孔雷达 岩溶探测 岩溶发育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碧云湖岩溶渗漏水文地质条件与渗漏管道位置识别 被引量:2
3
作者 曾洁 潘晓东 +3 位作者 任坤 刘伟 彭聪 郑智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08,共8页
查找岩溶区湖泊水库渗漏通道是岩溶区湖库建设和渗漏灾害治理的“卡脖子”问题。文章以碧云湖为例,分析湖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示踪试验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确定了碧云湖渗漏水文地质条件和渗漏主管道位置,并通过钻探验证。结果表明... 查找岩溶区湖泊水库渗漏通道是岩溶区湖库建设和渗漏灾害治理的“卡脖子”问题。文章以碧云湖为例,分析湖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示踪试验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确定了碧云湖渗漏水文地质条件和渗漏主管道位置,并通过钻探验证。结果表明,碧云湖渗漏主要为岩溶管道型,渗漏点和地下河管道主要发育在靠近八步复式向斜轴的部位,位于物探测线测点540 m处,管道深约40 m,渗漏段相对较窄,灌浆堵漏可行。根据水文地质调查、地形地貌条件和地球物理探测结果,建议在水库下游方向的物探测线开展帷幕灌浆,以测点540 m为中心向两边灌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云湖 岩溶渗漏 水文地质 渗漏管道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辰 毕奔腾 周立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2-990,共9页
岩溶地质资料是岩溶领域科学研究积累的宝贵科研资料。自岩溶地质研究所建所以来,承担各类项目超过1000项,积累了大量岩溶地质资料,这些资料存在分散管理、多源异构、数据孤岛、查询困难等问题。为进一步发挥岩溶地质资料的科学价值,让... 岩溶地质资料是岩溶领域科学研究积累的宝贵科研资料。自岩溶地质研究所建所以来,承担各类项目超过1000项,积累了大量岩溶地质资料,这些资料存在分散管理、多源异构、数据孤岛、查询困难等问题。为进一步发挥岩溶地质资料的科学价值,让各类数据资源能够更好的被利用,本文根据岩溶地质资料的特点,利用开源平台架构,采用Web开发技术,设计开发了岩溶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系统实现了各类岩溶地质资料的元数据管理、目录查询、空间查询、地图服务等功能,可为岩溶科技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地质调查、市场服务等工作提供数据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质 数据查询 共享服务 开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地质大数据研究态势分析
5
作者 毕雪丽 许琦 周立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4-276,共13页
基于2012—2022年间CNKI数据库收录的相关论文,对我国地质大数据领域的研究进行科学计量分析,以期为有关管理部门和广大同行了解近十年来国内地质大数据研究态势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地质大数据研究在2015年之后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基于2012—2022年间CNKI数据库收录的相关论文,对我国地质大数据领域的研究进行科学计量分析,以期为有关管理部门和广大同行了解近十年来国内地质大数据研究态势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地质大数据研究在2015年之后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目前处于稳定高产期。发文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研究机构网络有三个,其核心分别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者共现分析显示,形成了一个大型作者群和四个小型作者群,但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研究热点主要有地质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地质大数据挖掘流程及算法研究、地质大数据应用。其中,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为代表的地质大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热度最高、成果最多;地质大数据应用探索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智能地质调查、矿产资源预测、地球化学、地质灾害预警、资源智能开采。该领域研究热点经历了三个显著的发展阶段:(1)技术探索阶段(2013—2015年),主要关注大数据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和矿产预测等领域的初步应用;(2)平台化与数据治理阶段(2016—2018年),研究重点转向地质资料的标准化整合与云平台建设,基于Hadoop、Spark等分布式计算技术构建地质大数据平台,促进数据共享与协同分析;(3)智能融合阶段(2019—2022年),研究进入以深度学习和地学知识图谱为核心的智能化发展阶段,形成了“数据-知识”双驱动的研究范式。当前研究前沿聚焦于多模态数据融合、混合建模、协同智能技术等,标志着地质大数据向智能化、知识化、协同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 大数据 文献计量 研究热点 研究前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解译表层岩溶带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以广西平果市果化镇生态试验基地坡径流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永亮 刘振宇 +5 位作者 章程 吴秋菊 邬健强 张伟 甘伏平 韩凯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9-218,共10页
表层岩溶带是岩溶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其结构的解译对表层岩溶带水循环特征及岩溶水调蓄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自然电位法和地质雷达法),对平果市果化镇生态试验基地坡径流场的表层岩溶带空间结... 表层岩溶带是岩溶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其结构的解译对表层岩溶带水循环特征及岩溶水调蓄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自然电位法和地质雷达法),对平果市果化镇生态试验基地坡径流场的表层岩溶带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探测解译。通过对高密度电阻率数据和自然电位数据反演,获得坡径流场若干电阻率断面和极化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解译了3处强径流带发育的空间位置;通过地质雷达影像图划分了表层岩溶带发育深度。此外,坡径流场地西北侧有深部岩溶裂隙发育,向东南地势逐渐走低,岩溶裂隙也逐渐向面上扩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电位法是探测岩溶含水构造的有效方法,结合高密度电阻率法,可有效解译强径流带的空间发育位置,而地质雷达法可高分辨地探测表层岩溶带的发育厚度和浅部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自然电位法的综合应用能有效探测表层岩溶带的结构特征,是解译表层岩溶带厚度和探测强径流带空间分布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表层岩溶带 空间结构 地质雷达 高密度电阻率 自然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岩溶地质概况
7
作者 韦延兰 李文莉 +2 位作者 黄晨晖 周立新 杨象鹏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2-405,共14页
越南岩溶发育面积大,岩溶地质有关研究比较广泛,为了更全面地掌握越南岩溶地质的研究成果,本文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结合遥感资料、地质图、洞穴图集等有关资料,编制越南岩溶地质分布图,结合地质构造、岩性组合、水文气候、生物活动等... 越南岩溶发育面积大,岩溶地质有关研究比较广泛,为了更全面地掌握越南岩溶地质的研究成果,本文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结合遥感资料、地质图、洞穴图集等有关资料,编制越南岩溶地质分布图,结合地质构造、岩性组合、水文气候、生物活动等特征分析岩溶作用的背景条件,总结越南岩溶地质、地貌特征和岩溶分布规律,为“全球岩溶地质”数据库提供基础支持。越南岩溶分布面积60000 km^(2),占国土面积的20%,主要分布在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南部有零星分布,发育峰丛、峰林、岩溶盆地、洞穴等岩溶景观。多期构造运动、厚层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纯石灰岩、温润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活跃的生物活动均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发生。越南岩溶属于典型的热带岩溶,与中国南部岩溶具相似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岩溶地质 岩溶景观 岩溶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麻栗坡老山地区岩溶地貌地质遗迹特征及成因分析
8
作者 潘天望 史文强 +3 位作者 李成展 陈伟海 唐亮亮 武红梅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0-1444,共15页
麻栗坡老山地区位于滇东南岩溶高原向越北三角洲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峡谷型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在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岩溶地貌演化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梳理出该区域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分布和发... 麻栗坡老山地区位于滇东南岩溶高原向越北三角洲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峡谷型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在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岩溶地貌演化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梳理出该区域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分布和发育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探讨了云南典型峡谷型岩溶地貌区的形成及演化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区形成了涵盖地表、地下及其过渡型岩溶地貌以及水体地貌等4种地质遗迹类型,以峰丛洼地(谷地)、峡谷、洞穴群、瀑布群和岩溶泉群及其景观组合为特色;(2)研究区溶洞可以划分出>1750 m、1600~1200 m、1000~600 m、500~200 m、<150 m共5个层级,溶洞类型为旱洞、出水洞、入水洞及其混合型溶洞;(3)地层、岩性-构造背景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塑造该区丰富的岩溶地貌地质遗迹类型提供了外部动力因素;(4)晚中生代以来研究区岩溶地貌地质遗迹成因演化过程可初步划分为燕山期构造盆地形成和喜马拉雅期地壳差异性抬升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貌 地质遗迹 成因分析 麻栗坡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耳其岩溶地质概况
9
作者 秦正峰 许琦 +1 位作者 谢银财 毕雪丽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9-981,990,共14页
土耳其岩溶分布面积约占其国土面积的40%,发育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类型岩溶,根据构造特征,从北向南分为四个不同的岩溶区,其中托罗斯山脉是土耳其乃至地中海地区最大、最为发育的岩溶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在系统收集地质、构造及水... 土耳其岩溶分布面积约占其国土面积的40%,发育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类型岩溶,根据构造特征,从北向南分为四个不同的岩溶区,其中托罗斯山脉是土耳其乃至地中海地区最大、最为发育的岩溶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在系统收集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等资料基础上,编制1∶100万土耳其岩溶地质图,分析了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总结了土耳其岩溶分布规律、主要岩溶现象及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为“全球岩溶地质”数据库建设和服务全球岩溶大科学计划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 岩溶地质 岩溶分布 洞穴 岩溶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特色,文化传承:广西凤山下牙地质文化村 被引量:2
10
作者 史文强 廖如松 +1 位作者 李成展 潘天望 《中国矿业》 2021年第S01期479-481,共3页
下牙村地处广西西北部河池市凤山县,位于桂西北典型的高峰丛地貌区,村内有大型洞穴大厅、特色岩溶湖泊、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以及以洞穴盲鱼、千年古树为代表的优良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方面有壮族、瑶族少数民族文化、红色革命... 下牙村地处广西西北部河池市凤山县,位于桂西北典型的高峰丛地貌区,村内有大型洞穴大厅、特色岩溶湖泊、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以及以洞穴盲鱼、千年古树为代表的优良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方面有壮族、瑶族少数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及长寿养生文化。下牙村通过将岩溶资源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全面促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发展与科普研学,努力打造成为西南岩溶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岩溶资源 民族文化 乡村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岩溶水文地质学研究热点 被引量:17
11
作者 郭永丽 章程 +1 位作者 吴庆 全洗强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7-828,共12页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11-2018年国内外岩溶水文地质学领域研究的动态特征。通过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以“Karst hydrogeology”、“Karst groundwater”、“Karst aquifer”、“Karst underground river”、“Karst s...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11-2018年国内外岩溶水文地质学领域研究的动态特征。通过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以“Karst hydrogeology”、“Karst groundwater”、“Karst aquifer”、“Karst underground river”、“Karst subterranean stream”、“Karst underground stream”、“Karst spring”“Karst geothermal water”、“Karst thermal groundwater”或“Karst water landscape”为主题词,检索得到1460篇论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EI、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以“岩溶水文地质”、“岩溶地下水”、“岩溶含水层”、“喀斯特水文地质”、“喀斯特地下水”、“喀斯特含水层”、“地下河”、“岩溶泉水”、“岩溶地热水”、“喀斯特泉水”、“喀斯特地热水”、“岩溶水景观”或“喀斯特水景观”为主题词,检索得到918篇论文。基于WoS和CNKI自带功能及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家、机构、发文量及期刊等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充分发挥了其在国内的机构职能和专业优势,中国有待进一步加强其在国际上的地域优势及其活跃度;由基于CiteSpace平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发现国际岩溶水文地质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岩溶水动力学”、“岩溶地下水数值模拟”、“岩溶水文地球化学”和“岩溶水污染”,而国内岩溶水文地质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范围更广,包括“岩溶含水系统”、“岩溶水资源”、“岩溶水环境”和“岩溶水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岩溶水文地质 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岩溶塌陷监测预警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宗源 戴建玲 +6 位作者 文日海 蒙彦 蒋小珍 马骁 白冰 吴远斌 张心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6-1178,共13页
岩溶塌陷是土体损伤孔洞发育并最终导致盖层失稳的动力地质过程,故查明土体损伤特征及演化过程是提出有效监测预警方法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声发射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对岩溶塌陷形成过程展开模型试验,甄别与筛选声发射关键信号特征,并... 岩溶塌陷是土体损伤孔洞发育并最终导致盖层失稳的动力地质过程,故查明土体损伤特征及演化过程是提出有效监测预警方法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声发射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对岩溶塌陷形成过程展开模型试验,甄别与筛选声发射关键信号特征,并建立其与岩溶塌陷的响应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大雨条件下岩溶塌陷的形成演化过程里,覆盖层深部声发射信号振铃计数较浅部增大6.78~6.89倍,幅度增大1.02~1.12倍,能量扩大了4.45~16.60倍。在暴雨条件下,覆盖层深部声发射信号振铃计数较浅部增大14.85倍,幅度增大1.51倍,能量扩大了213.39倍;(2)大雨试验工况下是以土洞扩展并失稳破坏的蠕变破坏型岩溶塌陷,暴雨试验工况下是土层整体错断坍塌的压剪断裂型岩溶塌陷,不同塌陷类型的声发射信号特征有明显差异;(3)岩溶塌陷过程中会出现土体滑移、层面错动、孔洞发育和塌陷四类信号波形,信号波形释能幅值、上升与下降时间、波形持续时间等与岩溶塌陷演化过程土体变形密切相关;(4)岩溶塌陷过程中声发射频谱信号波形为高频窄脉冲,其中土体滑移、层面错动、孔洞发育和塌陷等四类信号频域能量分别集中在50 kHz和20 kHz左右的高频区段;(5)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与覆盖层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和土体位移的变化过程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在土体变形与塌陷时会导致声发射振铃计数增加或突发性跃迁现象,因此证明声发射技术用于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降雨条件 声发射 信号特征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山区坡面一孔多层地下水监测试验及科学意义
13
作者 郭芳 姜光辉 +1 位作者 刘凡 李志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1-499,共9页
钻孔是揭露含水层结构和开展地下水监测的重要载体。在场地地下水监测中,不分层的丛式钻孔存在成本高、代表性不全等缺陷。“一孔多层”分层监测对水头或溶质分布的区分度高,在孔隙和裂隙含水层应用广泛,但岩溶介质因结构复杂,极少有案... 钻孔是揭露含水层结构和开展地下水监测的重要载体。在场地地下水监测中,不分层的丛式钻孔存在成本高、代表性不全等缺陷。“一孔多层”分层监测对水头或溶质分布的区分度高,在孔隙和裂隙含水层应用广泛,但岩溶介质因结构复杂,极少有案例研究。文章对丫吉试验场西坡径流小区的一个钻孔(ZK6)进行分层并开展监测。依据钻孔岩芯编录资料、抽水试验以及水化学与温度测孔的结果,判断岩溶发育的特征,确定将ZK6孔划分为四层,实施了钻孔封隔。对四个层位的水文观测发现,四个层位的水位动态对降雨的响应有较大差异。其中,第一层一个水文年中无水和充水状态时长分别占79%和21%,说明该层的岩溶介质处于充水和无水交替,且更多时间处于无水状态;第二层水位响应滞后明显;第三层和第四层水头差异表现出地下水排泄区的水头垂直分布特征。ZK6孔四个层位的水化学存在差异,表明岩溶介质结构的差异不仅影响了水文过程也影响水化学特征。第四层的电导率基本稳定在450μS·cm^(-1),而第二层因表层元素积累和水更新速率慢,电导率是第四层的2倍,第一层电导率的剧烈变化则反映表层岩溶带受到降雨补给影响最为强烈。综合钻孔分层的水文和水化学特征,认为第一至第四层分别代表表层岩溶带、裂隙基质带、上部饱水带和下部饱水带。岩溶山坡的“一孔多层”分层技术难度大,但一旦实现不仅可以认识岩溶垂向分带的水动力机制,也为地下水分层开发利用技术突破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水文 钻孔多层监测技术 表层岩溶带 岩溶水 丫吉试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北方岩溶水研究方向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37
14
作者 梁永平 申豪勇 +5 位作者 赵春红 王志恒 唐春雷 赵一 谢浩 石维芝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3-380,共18页
中国北方碳酸盐岩含水层连续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重要的国家级含水层。北方岩溶水集水资源、旅游资源、生态功能等于一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在城市供水和能源基地建设中发挥了不可... 中国北方碳酸盐岩含水层连续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重要的国家级含水层。北方岩溶水集水资源、旅游资源、生态功能等于一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在城市供水和能源基地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性作用。近50年来,受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人类其它高强度活动影响,北方岩溶水环境问题凸显并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的大背景下,如何协调好北方岩溶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水文地质工作行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国家需求出发,提出北方断流岩溶大泉泉水复流的生态修复、闭坑煤矿酸性“老窑水”对岩溶水的污染防治、深层岩溶水的水和热资源开发利用等应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北方岩溶水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对近年来在这几个方面开展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了进行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岩溶水 研究方向 资源环境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体在大气环境中对碳酸盐岩溶蚀过程及溶解无机碳δ^(13)C演变规律
15
作者 赵光帅 朱义年 +4 位作者 谢银财 沈利娜 吴华英 李腾芳 黄奇波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5,146,共13页
碳酸盐岩溶解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浅表层环境下的特殊地质过程,因其地球化学过程具有低温性、开放性、敏感性和生物参与性等特点,导致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值的多变性。本研究开展大气开放环境中... 碳酸盐岩溶解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浅表层环境下的特殊地质过程,因其地球化学过程具有低温性、开放性、敏感性和生物参与性等特点,导致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值的多变性。本研究开展大气开放环境中不同水体浸泡碳酸盐岩试片实验,探究大气降水、降水流经岩溶土壤及进入碳酸盐岩含水层再出露地表后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影响及δ^(13)C_(DIC)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降水及降水在土壤中渗流再出露地表后,即使无水生光合植物和土壤CO_(2)的持续输入,其对碳酸盐岩仍具有较强的溶蚀作用,而相同条件下岩溶管道/裂隙水出露地表后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微弱或不溶蚀。在无水生光合植物和土壤CO_(2)持续输入的大气开放系统水体中,当SO_(4)^(2-)>29mg·L^(-1)或NO_(3)^(-)>50 mg·L^(-1)时,NO_(3)^(-)产生的盐效应和与阳离子形成的离子对作用可显著提高方解石溶解度,促进方解石溶解。土壤渗流水和岩溶管道/裂隙水出露地表后水中CO_(2)在数小时内即可完成脱气作用,并使水体δ^(13)C_(DIC)值显著增重,增幅可达+1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丫吉试验场 碳酸盐岩溶解 大气开放环境 溶解无机碳δ^(13)C同位素 CO_(2)脱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地质公园岩溶峡谷群成因及其地学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蒋忠诚 张晶 +2 位作者 黄超 容悦冰 吴亮君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9-275,共7页
湘西地质公园岩溶峡谷分布面积约1162km^2,岩溶峡谷200多条,密如蜘网分布,是世界上最密集的岩溶峡谷群分布区。湘西岩溶峡谷形态上分为线型峡谷、“V”字型峡谷和箱型峡谷,其间分布岩溶台地和峰丛山地,岩溶峡谷两侧岩溶洞穴、瀑布和石... 湘西地质公园岩溶峡谷分布面积约1162km^2,岩溶峡谷200多条,密如蜘网分布,是世界上最密集的岩溶峡谷群分布区。湘西岩溶峡谷形态上分为线型峡谷、“V”字型峡谷和箱型峡谷,其间分布岩溶台地和峰丛山地,岩溶峡谷两侧岩溶洞穴、瀑布和石柱发育,景观奇特壮观。相间分布的硅质碳酸盐岩和泥质碳酸盐岩、密集分布的地质构造及高角度节理裂隙、地块掀斜式抬升和强的岩溶水动力为岩溶峡谷群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岩溶峡谷群的形成经历了地质构造抬升、河流峡谷形成、岩溶峡谷发育三个阶段。与世界其他岩溶区峡谷对比,湘西岩溶峡谷群是世界地质公园中分布规模最大、峡谷最密集、岩溶发育最典型的岩溶峡谷区。湘西岩溶峡谷群不但具有重要的岩溶学研究和地质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地质景观和地质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地质公园 岩溶峡谷 岩溶形成 地质景观 湘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及水动力对鸡尾山滑坡影响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易连兴 李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3-592,共10页
鸡尾山特大型滑坡是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一种独特的大型岩质斜坡失稳模式,它得到工程地质等领域极大重视,从滑坡成因和机理、滑坡启动以及运动过程、堆积物分布、次生灾害等方面都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对于滑坡结构面和滑... 鸡尾山特大型滑坡是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一种独特的大型岩质斜坡失稳模式,它得到工程地质等领域极大重视,从滑坡成因和机理、滑坡启动以及运动过程、堆积物分布、次生灾害等方面都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对于滑坡结构面和滑动面方面认为:垂直结构面由两组构成,水平滑动面则为软弱夹层。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测试、综合分析等方法,查明了滑坡区岩溶及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及其下伏瘤状灰岩分布特征、岩溶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发现了大量瘤状灰岩块石分布于滑坡堆积体中;深入讨论了岩溶与滑坡垂直结构面、水平滑动面的关系。主要结论:(1)存在3组垂直结构面,它们对应由3组构造裂隙经过长期溶蚀侵蚀作用后形成;(2)部分滑动面已经越过软弱夹层、进入或越过瘤状灰岩,因此,滑动面主要由顺层岩溶、岩层间弱胶结、软弱夹层等条件控制;(3)岩溶地下水对滑坡孕灾过程中垂直结构面、以及水平滑动面起到扩张作用,在滑坡启动期无水动力作用。本文研究对鸡尾山滑坡成因分析及研判有一定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尾山滑坡 岩溶石山 垂直岩溶 顺层岩溶 水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发育特征
18
作者 季少聪 张庆玉 +4 位作者 巴俊杰 聂国权 董红琪 莫国宸 张萌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8-409,共12页
元坝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是该区重要储层类型之一。在古岩溶作用地质背景研究基础上,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探讨古岩溶作用期次及对岩溶储层的... 元坝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是该区重要储层类型之一。在古岩溶作用地质背景研究基础上,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探讨古岩溶作用期次及对岩溶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元坝地区茅口组顶面岩溶古地貌整体属微地貌形态,为岩溶地貌形成演化初期特征。(2)茅口组岩溶储层垂向上可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溶蚀带、径流溶蚀带和潜流溶蚀带等四个岩溶发育带,岩溶储层主要分布在表层岩溶带,且横向上连续性较好。(3)茅口组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于同生期或准同生期岩溶环境、表生期淡水岩溶环境、浅埋藏期岩溶环境和深埋藏期高温岩溶环境等四种岩溶环境。(4)有利沉积相是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表生岩溶作用是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古岩溶作用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元坝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溶蚀差异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文军 季少聪 +3 位作者 刘曦翔 淡永 梁彬 聂国权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2-1321,共10页
近年来,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天然气勘探取得重要发现,其含气储层主要位于灯四段,储层岩石类型以藻凝块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藻叠层白云岩为主。为了研究该地区灯影组白云岩的溶蚀差异,本文采用岩石切片和薄片同时进行溶蚀实验的方... 近年来,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天然气勘探取得重要发现,其含气储层主要位于灯四段,储层岩石类型以藻凝块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藻叠层白云岩为主。为了研究该地区灯影组白云岩的溶蚀差异,本文采用岩石切片和薄片同时进行溶蚀实验的方法,实验过程中定时记录实验数据,对灯影组白云岩的溶蚀速率、表面形貌和微观特征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既有溶蚀量化指标——溶蚀速率,又能直观掌握溶蚀特征及溶蚀后的孔隙结构变化。溶蚀实验结果表明:(1)所有样品的溶蚀启动速率均较高,随溶蚀时间增加,溶蚀速率呈现大幅度衰减并趋于稳定;(2)不同样品的溶蚀速率有明显差异,藻叠层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溶蚀速率最高,藻凝块白云岩次之,藻叠层硅质白云岩溶蚀速率最低;(3)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反应时间内样品的微观溶蚀特征,发现沿粒间、晶间孔隙以及微裂隙溶蚀程度较高;(4)灯影组藻白云岩储层发育可能与藻间白云石的溶蚀作用有关。通过溶蚀实验,掌握了研究区不同白云岩的溶蚀差异,进而对预测优质储层分布、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灯影组 白云岩 溶蚀实验 溶蚀机理 碳酸盐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路面径流水化学环境特征
20
作者 罗祺 周泽昶 +4 位作者 黄芬 马杰 朱士龙 郭永丽 池福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2-512,共11页
岩溶区路面径流极易经落水洞、天窗、溶潭等进入岩溶含水系统,影响水环境质量,威胁人类健康,很有必要开展路面径流水化学环境特征研究。收集了丫吉、清水桥和白竹境公路路面径流,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路... 岩溶区路面径流极易经落水洞、天窗、溶潭等进入岩溶含水系统,影响水环境质量,威胁人类健康,很有必要开展路面径流水化学环境特征研究。收集了丫吉、清水桥和白竹境公路路面径流,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路面径流水化学组分来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水化学环境质量。路面径流水化学组分相关性分析可知,外界环境因素对路面径流中常规水化学离子的影响较小,而对微量元素的影响程度较高。对比地表水水质标准和饮用水水质标准,可知影响公路路面径流水环境的指标为NH_(3)-N、TP、COD_(Mn)、SS、Mn、Hg和TFe,与路面状况、周围植被和车流等因素密切相关,来源于燃料、润滑油、废油、汽油、轮胎磨损和植被维护等。利用主因子分析法提取4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高达97.99%,综合分析4个主因子的表征含义,碳酸盐岩风化产物是公路路面径流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大气和路面颗粒物是影响路面径流感官指标的主要因素;最后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公路运行状况、周边农作物和植被等养护。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的评估结果,可知清水桥、丫吉和白竹境路面径流水化学环境质量状况依次降低,白竹境路面径流水化学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对周围水生态环境具有潜在风险。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路面径流处理措施提供科学指导,为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径流 水化学组分 水化学环境 水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