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地下水样品Ca^(2+)、HCO_3^-野外测试值与实验室测试值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周长松 邹胜章 +3 位作者 朱丹尼 谢浩 陈宏峰 俞建国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4-690,共7页
为了阐明岩溶区地下水中Ca^(2+)、HCO_3^-质量浓度野外测试与实验室测试结果间的差异,于2011年至2013年先后在遵义、河池、娄底3个城市采集枯、丰水期地下水样品85组,通过比值法对3个地区干湿季节岩溶地下水样中Ca^(2+)、HCO_3^-质量浓... 为了阐明岩溶区地下水中Ca^(2+)、HCO_3^-质量浓度野外测试与实验室测试结果间的差异,于2011年至2013年先后在遵义、河池、娄底3个城市采集枯、丰水期地下水样品85组,通过比值法对3个地区干湿季节岩溶地下水样中Ca^(2+)、HCO_3^-质量浓度野外与实验室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85组样品中有88.2%的采样点存在Ca^(2+)野外值(CaY)大于实验值(CaS),64.7%的采样点存在HCO_3^-的野外值(HCO_(3Y))大于实验值(HCO_(3S));(CaY/CaS)平均值为1.11,主要集中在1.0~1.2之间(占总数的70%);(HCO_(3Y)/HCO_(3S))平均值为1.02,主要集中在0.95~1.1之间(占总数的75%)。野外滴定过程中的人为随机误差是造成两种离子质量浓度野外测试值普遍高于实验室测试值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岩溶区 比值法 重碳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点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夏日元 邹胜章 +3 位作者 唐建生 梁彬 曹建文 卢海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9-608,共10页
通过总结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6个方面成果,得出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具有10个特性:岩溶发育受层组结构类型、地质构造格局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的综合性,岩溶地下水分布的非均一性... 通过总结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6个方面成果,得出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具有10个特性:岩溶发育受层组结构类型、地质构造格局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的综合性,岩溶地下水分布的非均一性,岩溶含水介质由孔、隙、缝、管、洞构成的多重性,岩溶地下水流运动的多相性,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剧变性,岩溶水资源时间分布的季节性,干旱与洪涝的交替性,岩溶地下水污染的隐蔽性,岩溶地下水的深埋性,岩溶地下水与生态经济的相关性;论述了对碳酸盐岩层组结构类型、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期次、岩溶形态组合关系、表层岩溶带、岩溶地下水系统、岩溶地下河、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8个关键科学问题调查研究的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岩溶地区 水文地质调查 环境地质问题 地下河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太原晋祠—兰村泉水复流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新认识 被引量:18
3
作者 梁永平 张发旺 +6 位作者 申豪勇 唐春雷 赵春红 王志恒 侯宏冰 任建会 郭芳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8,34,共9页
晋祠泉和兰村泉是山西著名的岩溶大泉,受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两个泉于20世纪末相继断流。针对山西省政府提出的要使晋祠、兰村泉水复流的生态修复目标任务,文章在泉域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就泉水复流密切相关的四个关键性岩溶... 晋祠泉和兰村泉是山西著名的岩溶大泉,受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两个泉于20世纪末相继断流。针对山西省政府提出的要使晋祠、兰村泉水复流的生态修复目标任务,文章在泉域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就泉水复流密切相关的四个关键性岩溶水文地质条件问题开展研究并提出了新认识。核实了目前划定的晋祠—兰村泉域边界,依据最新资料对现行的晋祠、兰村泉域边界提出了7处修正,修改后晋祠泉域面积由2 030 km2变为2 713 km2,兰村泉域面积由2 500 km2变为2 614 km2。汾河二库在蓄水后库区的主体部分划归到晋祠泉域而非兰村泉域,其渗漏补给是造成近年来晋祠泉域区域岩溶地下水位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确定了晋祠泉域内盘道—马家山断裂带是一个岩溶水强富水带,也是岩溶地下水从北部中、上寒武统含水岩组向南部中奥陶统含水岩组的转换带。圈定了晋祠泉域:玉门河南峪村—杜儿平煤矿东侧—官地矿与白家庄矿交界处—龙山—明仙村东—晋祠泉的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这些认识是开展晋祠—兰村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开发管理和保护的基础,更是制定晋祠、兰村泉水复流方案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祠泉 兰村泉 岩溶水 水文地质条件 泉水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官村岩溶溪流中生物地球化学控制的DIC和NO3^-昼夜变化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陶 蒲俊兵 +1 位作者 袁道先 李建鸿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65-1977,共13页
为了解岩溶区控制溪流中溶解无机碳(DIC)和NO_3^-昼夜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DIC和NO_3^-日变化量,于2014-07-22~2014-07-24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官村溪流中包括地下河出口(CK)和下游雷崖村(LY)设置两个监测点同时对水体物... 为了解岩溶区控制溪流中溶解无机碳(DIC)和NO_3^-昼夜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DIC和NO_3^-日变化量,于2014-07-22~2014-07-24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官村溪流中包括地下河出口(CK)和下游雷崖村(LY)设置两个监测点同时对水体物理化学参数以及C、N同位素(δ^(13) CDIC、δ^(15) N-NO_3^-和δ^(18) O-NO_3^-)展开了为期2d的高分辨率昼夜监测采样工作。结果发现CK点各物理化学参数没有表现出昼夜变化,但是LY点Ca2+、DIC以及PCO2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即白天下降夜间上升且与DO和pH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对于CK点,在白天水生光合生物光合作用导致LY点DIC下降的同时δ^(13) CDIC上升,而在夜间呼吸作用导致LY点DIC上升的同时δ^(13) CDIC下降且部分时间段要低于CK点δ^(13) CDIC值。溪流中的NH4+在监测期间基本上都在下降而NO_3^-离子在夜间和上午时间段都在上升,δ^(15) N-NO_3^-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且比较接近δ^(15) N-NO_3^-初始值,而NO_3^-离子在下午时间段出现下降的趋势。结果表明溪流中DIC昼夜变化主要受到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且通过质量平衡方程计算得知溪流中由于光合作用吸收无机碳而转为有机碳的量为0.94kgC/d,这部分有机碳可以形成相对长期稳定的自然C汇。溪流在夜间和上午时间段发生了N的硝化作用,增长量为2.08kgN/d,但在下午时间段(12:00~18:00)发生了N的同化作用,损失量为0.42kgN/d。溪流输出的NO_3^--N的量为1.66kgN/d,表明在富碳、富钙的岩溶溪流中,有利于水生光合生物的生长,促进N的同化作用的发生,从而减少溪流输出NO_3^--N的量,说明岩溶区溪流N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能在昼夜尺度上改变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 NO3^- 昼夜变化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有机碳 NO3^--N 官村溪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与微动谱比法探测岩溶区塌陷的地质背景——以广东省高要市蛟塘镇塱下村塌陷区为例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伟 甘伏平 +1 位作者 周启友 张伟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塌陷已成为岩溶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本文以广东省高要市蛟塘镇塱下村岩溶塌陷区为例,结合钻探资料,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与微动谱比法联合探测塌陷区背景地质结构和构造。通过区内外14个已知钻孔旁的微动测量,建立了微动特征频率与... 塌陷已成为岩溶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本文以广东省高要市蛟塘镇塱下村岩溶塌陷区为例,结合钻探资料,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与微动谱比法联合探测塌陷区背景地质结构和构造。通过区内外14个已知钻孔旁的微动测量,建立了微动特征频率与覆盖层厚度的数学关系,并应用于塌陷区覆盖层厚度的估算。高密度电阻率成像反映出岩土电阻率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揭示了地下地质结构;微动谱比法揭示了探测场地的基岩起伏形态,结合地层岩性推断了古河道的存在并确定了其边界及延伸方向,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联合进行地质解译,推断了基岩内断层发育的空间位置、走向等特征。综合该两类物探技术探测成果和钻探资料表明,塌陷位于古河道内,并沿古河道方向发育,其方向与区域北东向构造走向方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 微动谱比法 特征频率 覆盖层 古河道 塱下村 高要市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溶蚀碳酸盐岩的源汇效应分析——以广西典型岩溶区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孙平安 李秀存 +3 位作者 于奭 原雅琼 何师意 王艳雪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8,共8页
选取广西的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玉林、南宁、钦州7个酸雨监测点进行了为期一年(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的监测,结合各站点溶蚀试片和降雨降雨量、降雨时间、pH值和电导率等,分析了试片溶蚀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酸雨的源汇效应。结果表... 选取广西的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玉林、南宁、钦州7个酸雨监测点进行了为期一年(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的监测,结合各站点溶蚀试片和降雨降雨量、降雨时间、pH值和电导率等,分析了试片溶蚀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酸雨的源汇效应。结果表明,试片溶蚀量与累计降雨时间,即溶蚀作用发生的时间关系密切。单场酸雨对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强酸溶蚀碳酸盐岩,释放CO_2,为碳源;后期碳酸溶蚀碳酸盐岩,吸收大气CO_2,为碳汇。而就整年而言,碳汇过程占绝对优势,酸雨减汇量仅占总溶蚀量的0.27%~3.52%,平均为1.96%,但酸雨减汇比例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呈指数增加。酸雨对岩溶碳汇有着显著影响,在岩溶碳汇的研究中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岩溶作用 源汇效应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P的岩溶管道流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杨 赵良杰 +1 位作者 苏春田 夏日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57,共7页
多重岩溶含水介质的复杂性导致岩溶地下水流动及溶质运移的数学模拟成为地下水研究难点之一。为了探讨岩溶多重含水介质中地下水流溶质运移特征,文章构建了管道流CFP水流模型和MT3DMS溶质运移三维耦合数值模型。在阐述管道流CFP和MT3DM... 多重岩溶含水介质的复杂性导致岩溶地下水流动及溶质运移的数学模拟成为地下水研究难点之一。为了探讨岩溶多重含水介质中地下水流溶质运移特征,文章构建了管道流CFP水流模型和MT3DMS溶质运移三维耦合数值模型。在阐述管道流CFP和MT3DMS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算例(1个落水洞、4个直管道),探讨岩溶管道水流及溶质运移规律,分析讨论不同水文地质参数对浓度穿透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道流CFP模型能够刻画岩溶管道与基岩裂隙水流交换特征,MT3DMS模型能够模拟穿透曲线的拖尾现象,符合实际岩溶区特征。随着水力梯度、管道直径及管道渗透系数增大,孔隙度减小,浓度曲线峰值越大,峰值到达时间越快,浓度穿透曲线越对称。得出结论:耦合CFP水流模型和MT3DMS溶质运移模型能够刻画岩溶管道流溶质运移规律,为研究岩溶复杂介质污染物运移特征提供一种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P管道流 溶质运移 浓度穿透曲线 耦合模型 岩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包气带洞穴滴水水文过程研究——以桂林硝盐洞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郭小娇 龚晓萍 +6 位作者 袁道先 殷建军 姜光辉 林玉石 白冰 汤庆佳 陈长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7-548,共12页
选取桂林丫吉试验场硝盐洞为研究对象,通过示踪试验和高分辨率水文水化学监测,确定滴水补给来源,研究典型岩溶包气带洞穴滴水对降雨响应的水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硝盐洞XY5滴水主要受到两种径流成分补给,即集中补给的管道流和弥散流。... 选取桂林丫吉试验场硝盐洞为研究对象,通过示踪试验和高分辨率水文水化学监测,确定滴水补给来源,研究典型岩溶包气带洞穴滴水对降雨响应的水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硝盐洞XY5滴水主要受到两种径流成分补给,即集中补给的管道流和弥散流。硝盐洞上部包气带中可能存在表层岩溶带含水层,长期维持滴水流量。滴水流量、电导率和示踪剂浓度的峰值均出现在强降雨时段,表现出快速响应的管道流特征,存在降雨阈值引起硝盐洞滴水降雨响应。降雨前岩溶含水层水分条件是包气带水文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雨季滴水对降雨响应迅速,XY5滴水对降雨响应的滞后时间为10 h;而旱季对降雨的响应滞后明显,滞后时间达9.8天,体现了土壤和表层岩溶带的调蓄作用。74.4 mm降雨量是旱季转雨季滴水响应的降雨阈值。借助于洞穴滴水的水文动态变化和示踪试验技术对于研究包气带水文过程,深入了解岩溶含水层结构及特征,揭示岩溶区降雨入渗补给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盐洞 包气带 表层岩溶带含水层 水文过程 降雨阈值 滞后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矿山污染地下水的水生植物修复初步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连凯 覃小群 +2 位作者 黄奇波 刘朋雨 单晓静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3-750,共8页
选取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Royle)和水绵(Spirogyra communis,Hassall)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某铅锌矿尾矿库重金属废水的富集能力,综述重金属在黑藻和水绵体内的富集机制,探讨了利用黑藻和水绵进行岩溶矿山重金属污染水修复的应... 选取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Royle)和水绵(Spirogyra communis,Hassall)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某铅锌矿尾矿库重金属废水的富集能力,综述重金属在黑藻和水绵体内的富集机制,探讨了利用黑藻和水绵进行岩溶矿山重金属污染水修复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黑藻和水绵体内的重金属绝对含量较高,并且植株长势良好,生物量大,说明这两种水生植物对重金属有避性或耐性。分析测试发现,在黑藻和水绵体内,重金属的富集系数较高,其中Pb最大,其后依次是As>Co>Mn>Cu>Cd>Zn>Ni>Cr,富集系数最少的是Hg,水绵体内的富集系数要大于黑藻。对比研究发现,这两类藻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和富集系数均高于非岩溶区。黑藻对重金属的富集机制主要有3种,即重金属作用下抗氧化酶活性增强、被动吸收和离子交换作用,而水绵特殊的分子生物结构可能是其吸附重金属的重要机制。黑藻和水绵在南方岩溶区广泛分布,利用黑藻和水绵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岩溶水具有较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岩溶地下水 重金属污染 黑藻 水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钙与土壤有机碳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慧 梁影 +1 位作者 徐觉明 曹建华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505-514,共10页
土壤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对大气CO2产生碳汇的潜力,土壤钙不仅是盐基离子,能影响土壤pH值,而且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吸收大气CO2的能力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方... 土壤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对大气CO2产生碳汇的潜力,土壤钙不仅是盐基离子,能影响土壤pH值,而且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吸收大气CO2的能力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方法,钙对土壤有机质稳定性影响研究进展,以及岩溶区富钙偏碱的地球化学背景下土壤大量钙存在对有机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钙 土壤有机碳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钻孔抽水试验和示踪试验的岩溶地区含水层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吕全标 胡晓农 +2 位作者 曹建华 黄芬 朱昊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7-735,共9页
岩溶含水层具有强异质性和各向异性特征,其空间结构的调查和认识是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迁移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岩溶含水层特殊的地质结构导致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非常困难。为了更好地掌握研究区岩溶含水层结构特征,本文在进行抽水试... 岩溶含水层具有强异质性和各向异性特征,其空间结构的调查和认识是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迁移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岩溶含水层特殊的地质结构导致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非常困难。为了更好地掌握研究区岩溶含水层结构特征,本文在进行抽水试验的同时开展多示踪剂(荧光素钠、罗丹明、荧光增白剂)示踪试验。利用Theis标准曲线对比法分析抽水试验数据,计算试验场地渗透张量,根据示踪试验结果分析含水层结构性质。计算出研究区渗透张量主方向的导水系数分别为:0.297 m^2·h^(-1)和0.028 m^2·h^(-1),给水度为1.19E-04,优势方向为东偏南18.47°。抽水条件下示踪试验获得3种示踪剂的回收率分别为:荧光素钠97.98%,罗丹明B47.34%,荧光增白剂39.54%;平均流速分别为:0.378 m·h^(-1)、0.3 m·h^(-1)和0.14 m·h^(-1),反映研究区岩溶孔隙、裂隙较小,示踪剂运移慢、时间长。荧光素钠和荧光增白剂的BTC曲线表现为单峰型,罗丹明B的BTC曲线表现为多峰型,表明研究区既发育优势流裂隙,又发育相对均匀裂隙。同时,示踪剂最大回收率方向与抽水实验所得渗透张量主方向相符。研究结果为岩溶含水层精细结构的刻画,水文模型物理参数的确定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抽水试验 各向异性 示踪试验 渗透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管道结构影响泉流量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焦友军 潘晓东 +1 位作者 曾洁 任坤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36-742,共7页
采用MODFLOW-CFP建立管道流数值模型,模拟岩溶含水系统在暴雨期的响应过程,以泉口流量峰值作为因变量,分别对控制管道结构的4个参数以及落水洞集中补给比例进行调整,研究管道结构如何控制泉流量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管道直径、管壁渗透... 采用MODFLOW-CFP建立管道流数值模型,模拟岩溶含水系统在暴雨期的响应过程,以泉口流量峰值作为因变量,分别对控制管道结构的4个参数以及落水洞集中补给比例进行调整,研究管道结构如何控制泉流量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管道直径、管壁渗透系数和落水洞补给比例对泉口流量峰值均表现为正相关,其中管壁渗透系数影响最大;管道弯曲度值较小时其增大促进出口流量峰值变大,当径流途径变长引起的流量减小幅度超过管壁面积变大引起的流量增大幅度时,流量峰值逐渐变小;管壁粗糙度在达到两个相对应的雷诺数临界值时水流状态发生突变,导致流量峰值也表现为两次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含水介质 管道参数 数值模拟 MODFLOW-C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檵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涂春艳 黄炳惠 +3 位作者 杨慧 白冰 莫碧琴 曹建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9-387,共9页
为探究岩溶生态环境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选用碎屑岩区相同树种作为对比,运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其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区檵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速率总体上均小于碎屑岩区相同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2)凋落叶分解速... 为探究岩溶生态环境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选用碎屑岩区相同树种作为对比,运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其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区檵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速率总体上均小于碎屑岩区相同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2)凋落叶分解速率k与凋落叶初始养分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木质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各养分释放规律具有一定的差异,凋落叶养分元素碳在分解过程中呈现出净释放;(4)岩溶区树种的碳释放速率比碎屑岩区慢,说明岩溶区两树种的凋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C的循环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碎屑岩区 檵木 马尾松 凋落叶分解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石漠化土壤CO2浓度和地表CO2通量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蒲敏 孙玉川 +1 位作者 刘宁坤 刘九缠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5期74-82,共9页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CO2浓度分布和时空排放规律及岩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等环境因子对CO2浓度及释放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2017年1~12月重庆市南川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岩...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CO2浓度分布和时空排放规律及岩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等环境因子对CO2浓度及释放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2017年1~12月重庆市南川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岩溶碳汇试验区坡改梯及对照区非坡改梯的土壤CO2浓度和地表CO2通量进行原位监测。【结果】非坡改梯地区土壤CO2浓度比坡改梯地区大,坡改梯和非坡改梯地区土壤CO2浓度大多数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非坡改梯地区地表CO2释放通量高于坡改梯地区;土壤CO2浓度及释放通量均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都与地表CO2释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个别月份出现显著变化,表现为巨大的源与汇。【结论】土壤CO2浓度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微生物及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地表CO2通量变化与植被覆盖、人类活动及土壤CO2浓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坡改梯 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 土壤CO2浓度 释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丘陵区生长季土壤CO_2、CH_4通量研究
15
作者 刘九缠 孙玉川 +4 位作者 沈立成 刘宁坤 吴超 游贤慧 王正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9期72-78,共7页
我国西南岩溶丘陵区生长季漫长,而土壤表面CO_2、CH_4通量受地表植被覆盖的影响较大。为探究岩溶丘陵区生长季有植被覆盖(有草)和无植被覆盖(无草)的土壤表面CO_2、CH_4通量及其日变化特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重庆市南川岩溶丘陵... 我国西南岩溶丘陵区生长季漫长,而土壤表面CO_2、CH_4通量受地表植被覆盖的影响较大。为探究岩溶丘陵区生长季有植被覆盖(有草)和无植被覆盖(无草)的土壤表面CO_2、CH_4通量及其日变化特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重庆市南川岩溶丘陵区土壤表面CO_2、CH_4通量进行观测,结合土壤温、湿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丘陵区土壤表面在生长季表现为CO_2源、CH_4汇,有草的土壤表面CO_2通量明显高于无草土壤表面CO_2通量,CH_4通量则无明显差别,说明在生长季地表植被覆盖是影响土壤CO_2通量的重要因素,而植被覆盖对土壤CH_4通量无显著影响,土壤表面有草和无草的CO_2通量分别为552、352 mg/m2·h,CH_4通量分别为-80、-75μg/m2·h(生长季6个月平均值)。在生长季日变化尺度上,土壤也表现为CO_2源、CH_4汇,有草土壤表面的CO_2通量明显高于无草土壤表面CO_2通量,且二者的变化特征一致,CH_4通量受到植被覆盖的影响较小;生长季土壤CO_2、CH_4通量受土壤温、湿度的共同影响,其中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土壤温度升高会促进土壤CO_2通量的提高,而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温度无相关关系,即土壤温度对土壤CH_4通量无显著影响;由于生长季土壤湿度变化较土壤温度小,因此土壤湿度对土壤CO_2、CH_4通量的影响较土壤温度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丘陵区 土壤表面CO2通量 土壤表面CH4通量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南川区南部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7
16
作者 樊连杰 裴建国 +2 位作者 邹胜章 杜毓超 卢丽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7-703,共7页
以重庆市南川区南部地区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取样测试分析,对研究区内149件地下水样品进行水化学常规分析和微量重金属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Mg、HCO_3-Ca和HCO_3-SO_4-Ca型为主。... 以重庆市南川区南部地区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取样测试分析,对研究区内149件地下水样品进行水化学常规分析和微量重金属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Mg、HCO_3-Ca和HCO_3-SO_4-Ca型为主。地下水中主要阴阳离子HCO_3^-、SO_4^(2-)、Ca^(2+)和Mg^(2+)浓度均表现出与含水岩组相对应的关系,即碳酸盐岩类岩溶水>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水>碎屑岩水。地下水中Mg^(2+)/Ca^(2+)摩尔比值表明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地下水径流过程中以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共同溶解为主。地下水中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整体偏低,绝大部分水质都在Ⅲ类水标准以内,只有极个别点受到污染导致部分重金属组分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微量重金属 岩溶地下水 重庆市南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FLOW的岩溶管道水流模拟方法探讨与应用 被引量:21
17
作者 赵良杰 夏日元 +3 位作者 杨杨 邵景力 易连兴 王喆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6-351,共6页
针对岩溶管道水流特征,选取广西寨底岩溶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动模型(MODFLOW)中的Drain和River模块概化模拟岩溶管道特征,结合管道内上游、中游及下游三个观测孔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末期等水位... 针对岩溶管道水流特征,选取广西寨底岩溶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动模型(MODFLOW)中的Drain和River模块概化模拟岩溶管道特征,结合管道内上游、中游及下游三个观测孔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末期等水位线图中位于管道两侧处流线均有形状突变,符合实际管道水流动态特征,且能模拟出管道内水位变化趋势。最后分析两种方法模拟管道水流的原理,Drain模块中岩溶管道仅起排水作用,不允许管道内水流流向周围含水层,而River模块允许岩溶管道水与周围含水层水流交换,因而相对Drain模块而言,应用River模块概化模拟岩溶管道更加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水流 岩溶含水层 数值模拟 MOD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热异常区热储温度及其地质环境效应 被引量:26
18
作者 王鹏 陈晓宏 +2 位作者 沈立成 肖琼 吴孝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9-1438,共10页
西藏水热活动区处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关键地带,隶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水热资源丰富,作为了解地质构造演化、地热系统、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一直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西藏地区336个温泉水化学数据,采... 西藏水热活动区处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关键地带,隶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水热资源丰富,作为了解地质构造演化、地热系统、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一直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西藏地区336个温泉水化学数据,采用多种地球化学温标对区域内热储温度进行了评估,揭示了地热异常空间分布规律,并探究其地质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泉口热水温度介于10.12~97.64℃,其中60℃以上占总样本的38.9%;热储温度介于87.12~277.64℃,其中87.12~120℃的占18.7%,在120~200℃的占40.5%,高于200℃的占40.8%,显示区内中高温地热系统分布广泛。高温热储区集中于藏南,有南强北弱特点,并沿着断裂带以“簇丛”状分布,可初略划分为狮泉河—玛旁雍区、措勤—搭格架区、当雄—羊八井—定日带、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区4个区。温泉密度和高温热储区与SN向的断裂带及地震活动性在空间上有较好的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 地球化学温标 热储温度 构造活动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峰丛洼地区降水入渗系数——以寨底岩溶地下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易连兴 夏日元 +2 位作者 王喆 卢海平 赵良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2-517,共6页
大气降水入渗系数α、地下水径流模数M是最基础的水文地质参数,文章以封闭型寨底岩溶地下河流域结合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一个完整水文年的水位、流量、雨量高频率监测数据,采用水量均衡法得到了岩溶区枯平丰水期大气降水入渗系数,分别... 大气降水入渗系数α、地下水径流模数M是最基础的水文地质参数,文章以封闭型寨底岩溶地下河流域结合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一个完整水文年的水位、流量、雨量高频率监测数据,采用水量均衡法得到了岩溶区枯平丰水期大气降水入渗系数,分别为0.352、0.528、0.726,平均入渗系数为0.635。地下水径流模数分别为8.32、19.80、61.15L·s^(-1)·km^(-2),年平均径流模数为33.36L·s^(-1)·km^(-2)。其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对同类型岩溶区水资源评价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河流域 水量均衡法 入渗系数 径流模数 自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动法快速探测岩溶塌陷区覆盖层厚度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伟 甘伏平 +2 位作者 梁东辉 韩凯 刘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51-54,共4页
为了能在大尺度范围内获得岩溶塌陷典型调查区覆盖层的厚度,采用微动法对柳州市柳城县东泉公社幅岩溶塌陷重点调查区进行了野外观测,并对调查区内已知的56处钻孔进行微动观测,提取特征频率,结合钻孔资料得出覆盖层厚度与特征频率的函数... 为了能在大尺度范围内获得岩溶塌陷典型调查区覆盖层的厚度,采用微动法对柳州市柳城县东泉公社幅岩溶塌陷重点调查区进行了野外观测,并对调查区内已知的56处钻孔进行微动观测,提取特征频率,结合钻孔资料得出覆盖层厚度与特征频率的函数关系满足h=62.5/f。利用此函数关系,结合岩溶塌陷调查区野外微动实测数据提取的特征频率反演出覆盖层厚度。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尝试初步见效,经济快捷、适应性强、值得推广,特别适用于大尺度范围内调查岩溶塌陷区域覆盖层厚度分布,结合研究区的地质信息,可以在区域内对岩溶塌陷易发区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覆盖层 微动法 特征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