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万华岩表层岩溶带岩溶动力系统的特点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姜光辉 郭芳 +3 位作者 张美良 何师意 李恩香 邓艳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3-177,187,共6页
万华岩地区碳酸盐岩中普遍发育的非碳酸盐岩夹层 ,以及“土层 +裂隙层”表层岩溶带双层结构对岩溶动力系统和水循环具有显著影响 :非碳酸盐岩地段的地下水因其矿化度较低 ,CO2 含量较高 ,而具有较强的侵蚀、溶蚀能力 ,导致岩溶动力系统... 万华岩地区碳酸盐岩中普遍发育的非碳酸盐岩夹层 ,以及“土层 +裂隙层”表层岩溶带双层结构对岩溶动力系统和水循环具有显著影响 :非碳酸盐岩地段的地下水因其矿化度较低 ,CO2 含量较高 ,而具有较强的侵蚀、溶蚀能力 ,导致岩溶动力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传输非常活跃 ,一个岩溶泉年溶蚀量 (以 Ca CO3计 )达2 795 .4 kg;由于非碳酸盐岩夹层的普遍存在 ,不仅阻碍地下水向深循环 ,而且还有利于土壤、植被的发育。土壤、植被与地表岩溶裂隙网络对区内岩溶地下水还具有较好的调蓄作用 ,以致使区内有众多的小泉点在地表出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动力系统 表层岩溶带 碳酸盐岩夹层 碳-水循环 地下水 矿化度 溶蚀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盖层下石林的岩溶动力学特征
2
作者 谢运球 何师意 章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0-343,359,共5页
受玄武岩盖层的影响,石林地区的地下水在雨季和旱季对碳酸盐岩都具有侵蚀性,玄武岩盖层空气CO2呈现出低-高-低的双向变化梯度。溶蚀试验表明,地下0~0.6m,水平方向的溶蚀量大于垂直方向的溶蚀量,而随着深度的增加,垂直方向的溶蚀量大于... 受玄武岩盖层的影响,石林地区的地下水在雨季和旱季对碳酸盐岩都具有侵蚀性,玄武岩盖层空气CO2呈现出低-高-低的双向变化梯度。溶蚀试验表明,地下0~0.6m,水平方向的溶蚀量大于垂直方向的溶蚀量,而随着深度的增加,垂直方向的溶蚀量大于水平方向。富含CO2的水通过具有最大渗透张量和较小主轴倾角的玄武岩裂隙下渗,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表现为一个脱钙、富铝铁、硅迁移的复杂过程,并在地下0~0.6m形成许多水平凹槽、穿洞等岩溶形态,而地表0.6m以下以垂向溶蚀为主,有利于石柱的形成与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盖层 石林 岩溶 动力学特征 云南 溶蚀 形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表层岩溶泉短时间尺度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0
3
作者 章程 袁道先 +1 位作者 曹建华 蒋忠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7-471,共5页
本文以广西马山县弄拉岩溶动力系统监测站为例 ,通过人工及自动记录 ,分别对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短时间尺度监测表明 ,岩溶动力系统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 ,响应及时。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多日与... 本文以广西马山县弄拉岩溶动力系统监测站为例 ,通过人工及自动记录 ,分别对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短时间尺度监测表明 ,岩溶动力系统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 ,响应及时。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多日与昼夜动态变化有不同的表现。在正常气候 (无雨 )条件下 ,水温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 ,pH与电导率之间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电导率峰值区滞后最高温度约 4~ 5h。这可能与植被从光合作用向呼吸作用转变导致大气CO2 浓度产生较大的梯度变化有关。而这种梯度十分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暴雨期间 ,稀释作用可贯穿整个降雨过程 ,但降雨 1~ 2h后 ,表层岩溶带的高裂隙率和渗透性开始发挥作用 ,水动力作用和CO2 效应逐渐占主导地位 ,而稀释作用对弱降雨过程仅作用于降雨的开始阶段。因此有必要把水、岩、CO2 气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表层岩溶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动力系统 时间尺度 物理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条件下表层岩溶泉动态变化特征对比研究——以广西马山县弄拉兰电堂泉和东旺泉为例 被引量:43
4
作者 章程 曹建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以广西马山县弄拉岩溶动力系统监测站为例,通过人工及自动记录,分别对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指标的多日和昼夜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的植被条件下,水的物理、化学指标的多日与昼夜动态变化有不同的表现。在次生林条件下,泉水物... 以广西马山县弄拉岩溶动力系统监测站为例,通过人工及自动记录,分别对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指标的多日和昼夜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的植被条件下,水的物理、化学指标的多日与昼夜动态变化有不同的表现。在次生林条件下,泉水物理化学指标动态变化相对稳定:电导率较高,在599~603μs/cm之间,钙离子浓度变化在73~90mg/l之间,岩溶作用强度较大;在灌丛条件下,泉水电导率较低,为435~460μs/cm,钙离子浓度在52~83mg/l之间,多日和昼夜变化幅度较大,说明灌丛区表层岩溶泉更易受地表环境变化的影响,敏感性更强,总体上岩溶作用强度不及次生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条件 广西 岩溶动力系统 泉水 岩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动力系统中的生物作用机理初探 被引量:52
5
作者 曹建华 袁道先 +1 位作者 潘根兴 林玉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03-209,共7页
岩溶动力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的地质营力之一 ,它在岩溶动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质历史时期 ,生物圈大气圈界面上 ,生物通过植物的光合同化、动植物分泌 ,使大气圈中的CO2 不断转移到... 岩溶动力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的地质营力之一 ,它在岩溶动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质历史时期 ,生物圈大气圈界面上 ,生物通过植物的光合同化、动植物分泌 ,使大气圈中的CO2 不断转移到碳酸盐岩中 ,形成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 ,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库 ;生物圈水圈界面上 ,生物形成的生物 (微 )环境改变了水循环的强度和方向 ,并影响岩溶发育 ;生物圈岩石圈界面上 ,生物通过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过程 ,殖居碳酸盐岩之上 ,并以之为生存依托 ,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使碳酸盐岩岩石圈活化 ,使其积极参与全球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动力系统 碳酸盐岩 生物岩溶 生物作用机理 生物-大气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动力系统对典型石灰岩土肥力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何子平 蒋忠诚 +2 位作者 吕维莉 陈桂芬 蒙炎成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碳酸盐岩 (Ca CO3)— CO2 (气 )—水 (H2 O)三相组成的岩溶动力系统 ,通过驱动环境元素的迁移 ,可影响土壤的基本性质及营养元素的形态和转化。一方面土壤盐基离子 (Ca、Mg、K、Na)的大量淋失 ,另一方面岩溶作用产生的富钙环境使土壤体... 碳酸盐岩 (Ca CO3)— CO2 (气 )—水 (H2 O)三相组成的岩溶动力系统 ,通过驱动环境元素的迁移 ,可影响土壤的基本性质及营养元素的形态和转化。一方面土壤盐基离子 (Ca、Mg、K、Na)的大量淋失 ,另一方面岩溶作用产生的富钙环境使土壤体系中盐基获得补充 ,形成偏碱的土壤环境 ,并因此使石灰岩土的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较高 ,但也降低了土壤铁、锰、磷、锌等元素的有效性 ,最终对土壤肥力特征及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动力 石灰岩土 肥力特征 碳酸盐岩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对石灰岩溶蚀动力模拟及岩溶意义 被引量:24
7
作者 曹建华 潘根兴 袁道先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柠檬酸对未清洗的石灰岩颗粒 (直径 0 .15~ 0 .2 5 mm)的溶蚀模拟试验表明 ,石灰岩溶蚀释放的钙离子量呈对数式增加。随柠檬酸浓度 (10 mg/ l,5 0 mg/ l,10 0 mg/ l)的增加 ,溶液的初始 p H依次降低 ,而石灰岩颗粒溶出的钙离子依次升... 柠檬酸对未清洗的石灰岩颗粒 (直径 0 .15~ 0 .2 5 mm)的溶蚀模拟试验表明 ,石灰岩溶蚀释放的钙离子量呈对数式增加。随柠檬酸浓度 (10 mg/ l,5 0 mg/ l,10 0 mg/ l)的增加 ,溶液的初始 p H依次降低 ,而石灰岩颗粒溶出的钙离子依次升高 ,它们分别是去离子水溶出量的 1.77、4.2 5、5 .0 3倍。 10 0 mg/ l柠檬酸 ,10× 10 - 2atm CO2 和 5 0 mg/ l柠檬酸 + 5× 10 - 2 atm CO2 对石灰岩微颗粒的溶蚀释放的钙离子量大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石灰岩 溶蚀模拟试验 有机酸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17
8
作者 蒋勇军 袁道先 +4 位作者 况明生 王建力 张贵 何绕生 章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927-2931,i021,共6页
根据云南小江流域 1982年的航片和 2 0 0 3年的 TM影像及实地调查资料 ,获得流域两期景观类型图 ,利用 GIS、RS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了典型岩溶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流域 6 10 .12 km2的景观类型发... 根据云南小江流域 1982年的航片和 2 0 0 3年的 TM影像及实地调查资料 ,获得流域两期景观类型图 ,利用 GIS、RS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了典型岩溶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流域 6 10 .12 km2的景观类型发生变化 ,占流域景观总面积的 5 9% ;景观类型变化主要由未利用地向耕地和林地以及林地向耕地的转化 ;流域景观变化速度十分迅速 ,综合变化动态度达 2 .95 % ,园地和耕地景观变化动态度达 34.0 9%、10 .5 5 % ;流域景观的斑块数增加 86 .3% ,平均斑块面积减少 4 6 .1% ,流域景观的基本构型由以大斑块为主体 ,中、小型斑块镶嵌其中转变为以中等斑块为主体 ,大、小型斑块镶嵌其中的构型 ;流域景观多样性指数增长 4 .14 % ,破碎度指数增长 84 .6 % ;未利用地、林地的分离度指数分别增加 114 .5 8%和6 9.6 4 % ,而耕地的分离度指数减少 4 5 .86 % ;流域耕地、建设地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而未利用地、林地、重心向南东、南西方向迁移 ;人文因素是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流域耕地景观变化进而导致系列景观变化最根本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岩溶流域 云南小江流域 GIS 景观动态变化 人文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因子分析确定岩溶地下河系统水质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7
9
作者 蒋勇军 吴月霞 +4 位作者 Chris Groves 袁道先 Pat Kambesis 李林立 张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共7页
根据云南南洞地下河系统2008年旱季的水化学分析结果,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因素及程度,结果表明:流域地下水成分变动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地下水水质受人类活动、水岩作用过程和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三... 根据云南南洞地下河系统2008年旱季的水化学分析结果,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因素及程度,结果表明:流域地下水成分变动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地下水水质受人类活动、水岩作用过程和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三个因素能够解释地下水水质形成的79%,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影响因素;地下水中的Cl-、NO3-、SO42-、Na+、K+主要受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和生活废水等因素的控制,Ca2+主要是水-岩作用的产物,但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pH值、电导率受水岩作用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Mg2+、HCO3-受土壤CO2含量和水-岩作用过程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水质 地下河 人类活动 自然过程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表层岩溶带及其对岩溶水的调蓄功能 被引量:91
10
作者 蒋忠诚 王瑞江 +1 位作者 裴建国 何师意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6-110,共5页
表层岩溶带是地表强烈岩溶化过程的产物 ,为表层碳酸盐岩各种岩溶个体形态和微形态组合构成的不规则带状的岩溶带 ,在我国南方岩溶区广泛分布。表层岩溶带对岩溶水的调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增加入渗补给量 ;二是延缓降雨后雨水在岩溶... 表层岩溶带是地表强烈岩溶化过程的产物 ,为表层碳酸盐岩各种岩溶个体形态和微形态组合构成的不规则带状的岩溶带 ,在我国南方岩溶区广泛分布。表层岩溶带对岩溶水的调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增加入渗补给量 ;二是延缓降雨后雨水在岩溶水系统停留的时间 ,并形成了表层岩溶泉。表层岩溶带对岩溶水的调蓄功能大小主要与表层岩溶带的结构、岩层产状、地表覆盖情况和降雨性质有关。石漠化环境与森林环境的表层岩溶带对岩溶水的调蓄功能差异很大。石漠化地区 ,表层岩溶带泉的出流时间短 ,动态非常不稳定 ;表层岩溶带对岩溶管道泉调蓄能力弱 ,泉水动态与降雨动态一致。森林环境表层岩溶泉则多为常流泉 ,水文动态比较稳定。表层岩溶带形成的表层岩溶泉为开采深部岩溶水困难的峰丛山区的居民饮水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但只有恢复了岩溶石山区森林生态 ,才能实现表层岩溶泉应有的供水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岩溶带 岩溶水 水资源调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白水台钙华景区水的物理化学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游省易 李强 刘再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0-117,共8页
本文采用水化学仪器自动记录、现场测定和取样室内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白水台钙华景区水的物理化学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随着CaCO3的沉积,水中的主要离子Ca2+和HCO-3浓度、电导逐渐降低;pH值升高。我们对1号泉进... 本文采用水化学仪器自动记录、现场测定和取样室内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白水台钙华景区水的物理化学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随着CaCO3的沉积,水中的主要离子Ca2+和HCO-3浓度、电导逐渐降低;pH值升高。我们对1号泉进行昼夜观测发现:5月1号泉的水温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为28小时,而在9月水温保持恒定。对下游(12号观测点)的动态观测发现水的pH值与水温呈反相关关系,在对中游(6号观测点)的早、中、晚观测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最终我们得出结论:1号泉水温变化可能受补给水源水温动态变化、降雨和地热影响;中下游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与碳酸钙的沉积速率、碳酸平衡和藻类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变化 动态变化 物理化学 云南 PH值 水温 钙华沉积 岩溶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岩溶作用对大气CO_2沉降的贡献 被引量:111
12
作者 刘再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93-300,共8页
精确预测大气 CO2 的未来变化对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是至关重要的。为此 ,需要确定大气 CO2 的源和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本文作者利用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资料对一些实例进行了分析 :首先讨论了碳酸盐岩岩溶作用 (包括碳酸盐溶解及再沉积的... 精确预测大气 CO2 的未来变化对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是至关重要的。为此 ,需要确定大气 CO2 的源和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本文作者利用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资料对一些实例进行了分析 :首先讨论了碳酸盐岩岩溶作用 (包括碳酸盐溶解及再沉积的共同影响 )对土壤 CO2和径流变化的敏感性 ;接着利用水化学 -流量方法和碳酸盐岩石片试验方法得出了我国和世界碳酸盐岩地区因碳酸盐岩岩溶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的净 CO2 总量 ,即碳酸盐岩岩溶作用对大气 CO2 沉降的贡献。它们分别是 :中国每年 180 0万 t C,整个世界岩溶地区 1.1亿 t C;最后 ,文章据 DBL理论模型计算得出世界碳酸盐岩地区碳酸盐岩溶解吸收CO2 一项产生的大气 CO2 沉降量为每年 4 .1亿 t C,继而得出全世界碳酸盐岩地区因碳酸盐再沉积而释放 CO2 产生的大气 CO2 源项为每年 3亿 t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岩溶 土壤 沉降 大气 二氧化碳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酐酶对碳酸盐岩溶解的催化作用及其在大气CO_2沉降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再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32-432,共1页
CO_2向H^+和HCO_3^-的转换是一相对慢速过程。因此,其动力学可能决定碳酸盐岩的溶解速率。在灰岩和白云岩的溶解实验中,使用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来催化这一COO_2转换反应。结果发现,对灰岩而言,加入CA后... CO_2向H^+和HCO_3^-的转换是一相对慢速过程。因此,其动力学可能决定碳酸盐岩的溶解速率。在灰岩和白云岩的溶解实验中,使用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来催化这一COO_2转换反应。结果发现,对灰岩而言,加入CA后,其溶解速率在高COO_2分压时增加可达10倍,而对白云岩,其溶解速率增加主要在低COO_2分压时,可达3倍左右。这一发现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酐酶 碳酸盐岩 催化作用 大气 二氧化碳 风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主要地下河水质评价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34
14
作者 郭芳 姜光辉 +1 位作者 裴建国 章程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5-201,205,共8页
采用广西境内 32条典型地下河 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 2 1世纪初两个时期所取的 6 4个水样品的分析结果 ,对地下河水质进行了评价 ,分析了地下河水中主要离子 2 0年来的变化趋势和原因。结果表明 ,地下河水中绝大部分离子和指标... 采用广西境内 32条典型地下河 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 2 1世纪初两个时期所取的 6 4个水样品的分析结果 ,对地下河水质进行了评价 ,分析了地下河水中主要离子 2 0年来的变化趋势和原因。结果表明 ,地下河水中绝大部分离子和指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T14 84 8- 93)规定的 、 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质量较好 ,但离子浓度普遍升高 ,水质有恶化倾向。升高最显著的是 SO4 2 - 、NO3- 及总溶解固体 ,HCO3- 、Ca2 + 、Mg2 + 、K+ 、总硬度和永久硬度有所升高 ,Cl- 、p H值有下降趋势。离子浓度的变化是 SO2 、CO2 等酸性气体排放量的剧增、过量施用化肥、石漠化等造成环境酸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河 水质 广西 岩溶水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路南石林裂隙渗透张量特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章程 谢运球 +1 位作者 姜光辉 郭芳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7-100,共4页
路南石林是世界上六大剑状喀斯特景观地区中最大的一处 ,总面积达35 0 km2 。测量统计资料表明 ,本区主要发育 NE、NW、NNW和 NWW向四组区域性高角度裂隙。隙宽多在 0 .0 2 5~ 0 .0 75 mm之间 ,隙间距相对较大 ,多在 0 .5~3.0 m之间... 路南石林是世界上六大剑状喀斯特景观地区中最大的一处 ,总面积达35 0 km2 。测量统计资料表明 ,本区主要发育 NE、NW、NNW和 NWW向四组区域性高角度裂隙。隙宽多在 0 .0 2 5~ 0 .0 75 mm之间 ,隙间距相对较大 ,多在 0 .5~3.0 m之间。各向异性渗透系数相对较小 (<0 .2 m/ d) ,总体上有玄武岩 >第三系 >栖霞灰岩 >茅口灰岩。最大渗透主轴方向以 NW— SE为主 ,倾角大。来自非可溶岩盖层内的具很强侵蚀性的裂隙水 ,对进入成熟演化阶段的裂隙系统快速溶蚀动力学过程的产生起重要作用 ,为石林快速发育创造条件。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高角度裂隙系统和盖层所提供的强侵蚀性裂隙水是石林的形成过程中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状岩溶 裂隙介质 渗透张量 路南石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宁蒗泸沽湖地区的古环境重建 被引量:10
16
作者 林玉石 张美良 覃嘉铭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74-182,共9页
在以岩溶记录重建区域岩溶发育史的基础上 ,以洞穴沉 (堆 )积物 (特别是高分辨率 )的洞穴沉积物提取石笋的气候、环境记录 ,建立了泸沽湖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演化过程 :6 5 6 8a前凉湿间暖 ,偏冷 ,植 (草 )被较好。至 4184a间 ,凉温... 在以岩溶记录重建区域岩溶发育史的基础上 ,以洞穴沉 (堆 )积物 (特别是高分辨率 )的洞穴沉积物提取石笋的气候、环境记录 ,建立了泸沽湖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演化过程 :6 5 6 8a前凉湿间暖 ,偏冷 ,植 (草 )被较好。至 4184a间 ,凉温湿间凉干 ,是转暖过渡期 ,主跃变在 4396~ 4749a间 ,植被好。 4184a至今 ,温暖湿润间冷 (凉 )干 ,转冷 ,植 (草 )被良好 ,局部转草被 ,近期趋向荒漠化 ,且局部已极严重。植被演化和干旱化趋势 ,源于自然因素 ,人类因素仅在局部范围或有限时段是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石笋 泸沽湖区 云南 岩溶 古气候 洞穴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白水台泉华台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浅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戴亚南 游省易 +1 位作者 李强 刘再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7-232,共6页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 ,阐述了滇西北高原上白水台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 ,评述了该旅游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了白水台泉华台地环境系统脆弱性特点的基础上 ,遵循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内涵要求 ,提出在该旅游区适宜开展生态旅游 ...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 ,阐述了滇西北高原上白水台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 ,评述了该旅游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了白水台泉华台地环境系统脆弱性特点的基础上 ,遵循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内涵要求 ,提出在该旅游区适宜开展生态旅游 ,针对该旅游区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该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提出了修渠引水以增加泉华台面水流量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白水台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生态旅游 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解石沉积速率控制的物理化学机制及其古环境重建意义 被引量:22
18
作者 刘再华 W. Dreybrodt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2-257,共6页
本文总结了作者有关方解石沉积动力学研究的结果,发现方解石沉积速率受环境温度、CO2分压、水动力条件、水层厚度和溶液中钙浓度等多因素的控制。总的规律是温度愈高、CO2分压愈低、流速愈快、水层厚度愈大、溶液中钙浓度愈高,方解石沉... 本文总结了作者有关方解石沉积动力学研究的结果,发现方解石沉积速率受环境温度、CO2分压、水动力条件、水层厚度和溶液中钙浓度等多因素的控制。总的规律是温度愈高、CO2分压愈低、流速愈快、水层厚度愈大、溶液中钙浓度愈高,方解石沉积速率愈大。而且,方解石沉积速率随水中钙浓度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文中对自然界类似环境条件下的速率系数和我国南北气候环境条件下的方解石沉积速率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文章最后对利用钙华和石笋的沉积速率进行古环境重建的复杂性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 物理化学机制 方解石 钙华 石笋 古环境 水动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恢复生态学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谢运球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8-34,共7页
回顾了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及常用术语,归纳了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并对恢复生态学国内外研究现状、问题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 恢复生态学 生态重建 生态恢复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