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弄拉岩溶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主要土壤因子及溶蚀率对比研究 被引量:72
1
作者 李恩香 蒋忠诚 +2 位作者 曹建华 姜光辉 邓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31-1139,共9页
植被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同样气候条件下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植被的演替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促进了成土作用。植被的正向演替可改善土壤 A层的理化性状 ,降低容重 ,增加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 ;而 B层理化性状在演... 植被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同样气候条件下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植被的演替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促进了成土作用。植被的正向演替可改善土壤 A层的理化性状 ,降低容重 ,增加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 ;而 B层理化性状在演替初期得到改善 ,后期 (乔林期 )却明显下降 ,容重增加 ,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大大降低。土壤 p H值随演替进展逐渐降低。Mg含量随正向演替而降低 ;Ca因植物的作用而呈现复杂性。土壤 CO2 的变化也很复杂 ,表层 CO2 随正向演替明显增加 ,但当(青冈林土 )孔隙度很大时有利于 CO2 的逸出而大大降低 ;深层 CO2 与土壤孔隙度、含水量一致 ,初期随正向演替增加 ,到乔林期又降低。地表溶蚀率随植被正向演替 ,先降低后增加 ;土壤中岩石的溶蚀率随演替而增加 ,与 Ca、Mg含量 ,p H值成反比 ,与土壤有机碳、CO2 浓度成正比 ;植被进展演替有促进潜蚀的作用 ,演替初期表层溶蚀率较深层高 ,到乔林阶段后深层较高。岩石的溶蚀率还受土壤含水量、孔隙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弄拉 植被演替 土壤因子 溶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盘龙洞岩溶表层带土壤CO2浓度的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涛 曹建华 +5 位作者 张美良 黄艳梅 陈家瑞 严毅萍 李光超 朱晓燕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48-353,共6页
以桂林盘龙洞岩溶实验场为例,选择岩溶洼地里的坡地和洼地2个样地,通过长期定时监测土壤CO2浓度变化,表明:(1)土壤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6—8月)土壤CO2浓度是其它时期的2~3倍,并显示与气温、降水和生物活... 以桂林盘龙洞岩溶实验场为例,选择岩溶洼地里的坡地和洼地2个样地,通过长期定时监测土壤CO2浓度变化,表明:(1)土壤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6—8月)土壤CO2浓度是其它时期的2~3倍,并显示与气温、降水和生物活动密切相关;(2)洼地地段土壤CO2浓度比坡地地段要高,尤其夏季时洼地比坡地高近1000mg/m2;(3)在垂直剖面上,大多数的情况下土壤CO22浓度随土壤深度的递增而升高,但在雨季时坡地(-50cm与-80cm处)和洼地(-80cm与-100am处)的土壤CO2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盘龙洞 岩溶表层带 土壤CO2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毛村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果园土壤养分性质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申宏岗 曹建华 潘根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5,共4页
研究了处于同一气候条件下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果园土壤溶解有机碳的空间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pH值与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465,P<0.01),DO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呈极显著正... 研究了处于同一气候条件下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果园土壤溶解有机碳的空间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pH值与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465,P<0.01),DO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47、0.574、0.444,P<0.01);非岩溶区DOC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187、0.191)。土壤溶解有机碳、土壤溶解有机氮(DON)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的关系依土壤环境条件差异而不同。非岩溶区土壤的C/N较适宜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时空变化,导致土壤养分性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解有机碳 岩溶区 非岩溶区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波小七孔风景区岩溶森林的生态特征浅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戴亚南 邓艳 李恩香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98-102,共5页
小七孔风景区位于黔南岩溶区荔波县境内,区内岩溶地貌发育、峰丛洼地、峰丛槽谷非常典型,岩溶森林奇特.在此介绍该区的基础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论述了该岩溶森林在恶劣环境下,仍具有较强的原生性、小生境多样性以及对岩溶环境... 小七孔风景区位于黔南岩溶区荔波县境内,区内岩溶地貌发育、峰丛洼地、峰丛槽谷非常典型,岩溶森林奇特.在此介绍该区的基础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论述了该岩溶森林在恶劣环境下,仍具有较强的原生性、小生境多样性以及对岩溶环境适应和生态系统稳定的演化特点,最后指出这种独特的岩溶森林系统具有先天脆弱性,应注意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荔波小七孔风景区 岩溶森林 生态特征 岩溶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岩溶石山地区耕地整理的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以县级区域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章程 曹建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120-121,134,共3页
广西分布有 5 1个岩溶县 (市 ) (岩溶面积 >30 % ) ,由于岩溶的脆弱性特点 ,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更加要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 ,即耕地整理需要对地域单元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系统分析。考虑到岩溶区的特点及评价指标定量化获取的程度 ... 广西分布有 5 1个岩溶县 (市 ) (岩溶面积 >30 % ) ,由于岩溶的脆弱性特点 ,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更加要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 ,即耕地整理需要对地域单元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系统分析。考虑到岩溶区的特点及评价指标定量化获取的程度 ,选择平均海拔、年均降雨、NPP等 11个指标参与综合评价。利用统计分析技术中的主成分分析法 ,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 ,得到 3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根据综合指标得分 ,对广西 5 1个岩溶县 (市 )耕地整理的生态适宜性潜力的相对状况进行了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宜性 耕地整理 降维模型 广西岩溶县(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3
6
作者 申宏岗 曹建华 潘根兴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28-1732,共5页
选择果树园和林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来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含量及其与土壤溶解有机氮(Soil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碱解氮的关系。结果表明:SMBN含量范围在5.33-34.61kg·hm^-... 选择果树园和林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来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含量及其与土壤溶解有机氮(Soil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碱解氮的关系。结果表明:SMBN含量范围在5.33-34.61kg·hm^-2之间,平均为14.81kg·hm^-2,仅为文献中报道的SMBN的3%-37%。SMBN占土壤全氮的比例较小,为0.25%-1.5%,平均为0.754%。SMBN与DON及土壤有机碳等指标变化趋势一致。SMBN易矿化,与碱解氮关系密切,但由于岩溶山区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这种关系不像文献中报道的呈极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对于研究岩溶区特定条件下SMBN的变化以及对当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生态系统 土壤微生物量氮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白水台钙华沉积成因及主要沉积类型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强 戴亚南 +1 位作者 游省易 刘再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白水台钙华景区是我国最大的冷泉型淡水泉华台地之一 ,其形成是由于大气降水通过玉席谷向斜构造及北西侧的断层构造向下渗透并接受来自深部地层的 CO2 补给 ,尔后岩溶地下水径流至白地盆边缘受到三叠系碎屑岩的阻挡呈带状出露于地表 ,C... 白水台钙华景区是我国最大的冷泉型淡水泉华台地之一 ,其形成是由于大气降水通过玉席谷向斜构造及北西侧的断层构造向下渗透并接受来自深部地层的 CO2 补给 ,尔后岩溶地下水径流至白地盆边缘受到三叠系碎屑岩的阻挡呈带状出露于地表 ,CO2 自水中逸出造成 p H升高 ,Ca CO3过饱和而发生沉淀 ,形成形态极其优美的钙华景观。但目前由于泉水流量的减少以及人为的干扰 ,白水台钙华景观正处在退化之中 ,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其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沉积成因 白水台钙化景区 沉积类型 大气降水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锌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6
8
作者 李忠义 张超兰 +3 位作者 邓超冰 顾明华 李磊 刘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72-1776,共5页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广西岩溶地区某铅锌矿区农田土壤中Cd、Zn、Pb、Cu四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不同程度地受到Cd、Zn、Pb、Cu的污染,且水田污染较旱地严重;与广西土壤背景值相比,污染...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广西岩溶地区某铅锌矿区农田土壤中Cd、Zn、Pb、Cu四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不同程度地受到Cd、Zn、Pb、Cu的污染,且水田污染较旱地严重;与广西土壤背景值相比,污染程度最严重的是Cd,在水田和旱地中超标率均为100%,平均超标倍数分别为312.94和33.67;其次是Zn,在水田和旱地中超标率分别为100%和34%,平均超标倍数分别为38.34和2.11;污染最轻的为Cu,超标率仅为7%。空间分析表明,有效态Cd、Zn、Pb、Cu的块金系数分别为2.7%、0.2%、6.5%、0.13%,体现了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四种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在离原铅锌选矿厂较近的西北偏西面有效态Cd、Zn、Pb、Cu含量最高,沿着西北偏西至东南偏东的灌溉渠流向,有效态Cd、Zn、Pb、Cu的含量呈递减趋势,东部旱地有效态Cd、Zn、Pb、Cu含量相对较低。土壤有效态Cd、Zn、Pb、Cu在污染区的空间分布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关系密切,有效态Cd、Zn、Pb、Cu与pH、阳离子交换量、粘粒都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则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区 农田土壤 有效态重金属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华岩地下河系统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恩香 蒋忠诚 +3 位作者 姜光辉 何师意 邓艳 蒋满英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91-97,共7页
结合地质背景资料,经野外调查观测、水化学室内分析,以及长期的雨量观测、地下水的建堰观测,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万华岩地下河系统规模较大,分为主洞、侧洞和支洞三部分,总体发育方向与地质构造方向基本一致,为南... 结合地质背景资料,经野外调查观测、水化学室内分析,以及长期的雨量观测、地下水的建堰观测,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万华岩地下河系统规模较大,分为主洞、侧洞和支洞三部分,总体发育方向与地质构造方向基本一致,为南西—北东向;其地下河流量较大,从水化学特征看属HCO3-Ca型岩溶水.地下河水补给面积约28km2,分为岩溶补给区和非岩溶补给区.岩溶区补给面积较大,落水洞、天窗等分布广泛;非岩溶区水的大量补给是其重要特征,其水溶蚀力强,因此也是万华岩发育规模大的重要基础.万华岩地下河系统的动态主要受降雨的影响,同时也受发电、灌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整个衰减过程可分为3个亚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万华岩 地下河系统 地质构造 HCO3-Ca型岩溶水 水化学 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晖 蒋忠诚 +1 位作者 王月 罗为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7-161,共5页
大气降水是水循环中重要的输入因子,对其同位素组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新疆乌鲁木齐地区1986-2002年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提出大气降水线方程,并与全国及全球降水线方程进行对比,揭示该... 大气降水是水循环中重要的输入因子,对其同位素组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新疆乌鲁木齐地区1986-2002年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提出大气降水线方程,并与全国及全球降水线方程进行对比,揭示该降水线方程的特征。研究表明:乌鲁木齐水分来源复杂,主要是西风带输送的海洋水汽和局地的蒸发,大气降水的加权平均18O与月平均气温相关关系显著,与雨量效应(降水量效应)较相关,降水中温度效应明显,且在一定时期很大程度上其影响掩盖了雨量效应。乌鲁木齐降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与温度的季节变化几乎一致,温度是制约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δD Δ^18O 温度效应 雨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灌对产种苜蓿第三年生长的影响
11
作者 李晖 蒋忠诚 +2 位作者 陈孟林 王月 罗为群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3年第5期24-26,35,共4页
本文通过对冬灌和未冬灌区产种苜蓿第三年生长状况的对比.研究了两个处理对苜蓿植株高度、分枝数、病虫害及小花、花序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苜蓿生长早期(返青期一分枝期),土壤含水量较高,不需要灌水。到2005年5月6日,未冬灌区0... 本文通过对冬灌和未冬灌区产种苜蓿第三年生长状况的对比.研究了两个处理对苜蓿植株高度、分枝数、病虫害及小花、花序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苜蓿生长早期(返青期一分枝期),土壤含水量较高,不需要灌水。到2005年5月6日,未冬灌区0~70cm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已下降到50%以下,表现出缺水状况,而冬灌区在此后一星期内仍能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0%以上。在现蕾期,当冬灌区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最大持水量50%以下时,需要灌水。灌溉主要影响0~50cm苜蓿根系分布层内土壤含水量,经灌溉后,冬灌区各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仍比未冬灌区高。在管理中还发现由于干旱胁迫和受病虫害的影响,未冬灌区苜蓿提前现蕾开花;冬灌区的水分较充足,比未冬灌区苜蓿迟2d现蕾开花,而且病虫害比未冬灌区少近I/3,冬灌区的小花、花序数比未冬灌区要多,将来可以产生更多的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种子产量 冬灌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