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广西恭城县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涂纯 罗为群 +5 位作者 蒋忠诚 刘绍华 胡兆鑫 汤庆佳 吴泽燕 张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但有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的内在演化机制研究还较少涉及。以广西恭城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但有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的内在演化机制研究还较少涉及。以广西恭城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1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法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定量分析了恭城县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恭城县石漠化主要经历了2000-2005加速恶化、2005-2015年快速改善和2015-2021年缓慢恶化三个阶段,石漠化总面积在88.96~229.55 km^(2);2000-2005年,恭城县石漠化表现为无石漠化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转移,2005-2021年呈逆向改善。西岭镇、莲花镇、平安镇是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地区,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55.47%~61.31%。灰岩区发生的石漠化面积为104.03 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2.91%;园地内发生的石漠化面积为56.26 km^(2),占比为38.12%。结果表明:灰岩区强烈的岩溶作用,以及长期种植的单一经济果林遭大面积砍伐,是导致近年恭城县石漠化加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恭城县 石漠化 时空演变格局 不同岩性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补给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申豪勇 梁永平 +1 位作者 徐永新 张发旺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21,共7页
地下水补给研究是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开展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建立地下水模型、进行环评的关键。从地下水补给量的评价方法、地下水补给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补给的过程和机理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国内... 地下水补给研究是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开展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建立地下水模型、进行环评的关键。从地下水补给量的评价方法、地下水补给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补给的过程和机理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地下水补给研究方面进展及发展趋势。同时,针对中国北方岩溶地区的岩溶发育特征和岩溶地下水赋存规律,对岩溶地下水的补给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当前研究不足,并提出了如下建议:开展北方典型岩溶区入渗补给过程和机理研究,揭示不同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下的入渗补给机制;研究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变值问题;开展碳酸盐岩裸露区巨厚层包气带的水文功能研究,加强入渗补给滞后性和有效入渗补给量确定方面的研究;探讨岩溶地区植树造林的水文效应。为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补给定量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揭示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机制和岩溶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补给 北方岩溶 降水入渗 娘子关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敏感性与服务功能的桂林喀斯特景观资源分区治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涂纯 罗为群 +5 位作者 陈雅祺 吴泽燕 胡兆鑫 刘绍华 马琪 覃礼堂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9-1854,共16页
【研究目的 】桂林是全球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因人类活动导致的喀斯特景观资源退化严重,开展桂林喀斯特景观资源评价与治理研究,对于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 【研究目的 】桂林是全球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因人类活动导致的喀斯特景观资源退化严重,开展桂林喀斯特景观资源评价与治理研究,对于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以桂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研究区,选取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利用、岩性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选取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地貌景观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结果 】研究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敏感性以轻度和一般敏感性为主,占区域喀斯特总面积的67.04%~76.24%,土地利用和岩性敏感性以高度和极敏感占主导,占比52.12%~62.21%;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表现为一般重要,占比36.23%~51.87%,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地貌景观表现为高度重要,占比37.99%~44.26%。基于生态系统敏感性与服务功能综合计算的景观保护重要性显示为中等以上等级,其面积占区域喀斯特总面积的83.57%。【结论 】依据景观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农林景观功能提升区、湿地与水景观修复区、矿山景观修复区、地质景观修复区和石漠化景观修复区等,提出了景观恢复与水资源调控、喀斯特地质景观保护与生态循环产业协同发展等治理模式,研究为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景观资源 生态系统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桂林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水滴的奇幻岩溶之旅
4
作者 曹建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10期295-296,共2页
我国西南地区发育着面积广大的亚热带岩溶地貌,峰丛、洼地、溶洞、地下暗河、坡立谷等高度发育,这些千姿百态的岩溶形态在构成独特的地貌景观的同时,也导致了西南岩溶区内"三水"(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频繁转化。本文从... 我国西南地区发育着面积广大的亚热带岩溶地貌,峰丛、洼地、溶洞、地下暗河、坡立谷等高度发育,这些千姿百态的岩溶形态在构成独特的地貌景观的同时,也导致了西南岩溶区内"三水"(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频繁转化。本文从一个小水滴的视角出发,将岩溶区"三水"转化的基本过程进行形象化描述,主要由"洼地内涝""地下暗河""岩溶谷地""溶潭及洞穴鱼""蒸发"等几个内容组成,系统表述了水在大气、地表河流、地下暗河之间的循环历程以及岩溶区典型的岩溶景观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岩溶形态 三水转化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技术在古堆泉岩溶水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松涛 谢浩 +3 位作者 梁永平 唐春雷 赵春红 张昊驰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7-153,共7页
岩溶泉水资源是我国北方岩溶区重要的供水水源。查明泉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清晰刻画泉域边界,对合理评估和科学开发岩溶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古堆-南梁泉群边界范围不清,补给情况不明的现状,开展了泉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水... 岩溶泉水资源是我国北方岩溶区重要的供水水源。查明泉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清晰刻画泉域边界,对合理评估和科学开发岩溶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古堆-南梁泉群边界范围不清,补给情况不明的现状,开展了泉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水δD、δ18 O、87 Sr/86 Sr分布特征调查分析,采用同位素技术对岩溶水补给径流路径上的水岩相互作用和水力联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岩溶水中δ18 O数值范围较大,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高程效应、热水氧同位素漂移、蒸发浓缩和古封存水混合等作用的影响。岩溶水中δD、δ18 O及87 Sr/86 Sr的分布特征,为岩溶地下水水力联系识别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汾阳岭热田成因可能与中生代入侵碳酸盐岩的岩浆岩的水岩作用有关;泉域北部岩溶水开采将袭夺泉域内部岩溶水资源。古堆-南梁泉域岩溶水同位素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岩溶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堆泉 岩溶水系统 同位素 岩溶水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支流汾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问题 被引量:14
6
作者 申豪勇 李佳 +8 位作者 王志恒 谢浩 梁永平 Yongxin Xu 韩双宝 任建会 潘尧云 赵春红 赵一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7-1138,共12页
【研究目的】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生态环境问题是进行流域生态修复的前提。【研究方法】本文在分析汾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 【研究目的】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生态环境问题是进行流域生态修复的前提。【研究方法】本文在分析汾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汾河径流量衰减、岩溶大泉断流和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研究表明:汾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3.59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72%;2005年以后由于跨流域调水、地下水压采等汾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水资源的供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表水的供水比例由最初的30%提高到55%,地下水供水比例由原来的62%降低到目前的37%。整体上,汾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80%以上,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已导致汾河干流断流、入黄径流量大幅衰减、岩溶大泉断流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汾河流入黄河径流量从1955至2018年衰减程度达63.5%,衰减的原因主要是降水量的减少和岩溶大泉的流量衰减;汾河流域内8个岩溶大泉的总流量从1956至2018年的衰减程度达69%,50%的岩溶大泉已在不同时期断流,岩溶大泉的水质恶化问题也非常严重,如晋祠泉和龙子祠泉的TDS和SO42-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煤矿开采是造成岩溶泉水SO42-含量快速升高的主要原因。【结论】汾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虽然通过跨流域调水等生态修复措施实现了汾河干流全年不断流、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初步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依然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大泉 水资源 生态环境问题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汾河 黄河流域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进样发射光谱载体蒸馏法测定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样品中银硼钼锡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志雄 陆迁树 +5 位作者 张连凯 张松 杨万涛 李灿锋 冯俊 刘振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32-2138,共7页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广泛应用于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和国际地球化学填图计划(IGCP259/360)等项目配套分析方法中Ag、B、Mo、Sn等元素的测定工作。以交流电弧粉末法为基础的载体蒸馏技术能够有效减小基体效应,改善待测...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广泛应用于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和国际地球化学填图计划(IGCP259/360)等项目配套分析方法中Ag、B、Mo、Sn等元素的测定工作。以交流电弧粉末法为基础的载体蒸馏技术能够有效减小基体效应,改善待测元素的分馏过程,通过建立以Al_(2)O_(3)、BaCO_(3)、K_(2)S_(2)O_(7)、NaF、S、Fe_(2)O_(3)、[C_(2)F_(4)]_(n)等为主要组份的载体蒸馏技术,证实该载体缓冲剂能够很好地促使样品中待测元素发生氧化、氟化及硫化反应。通过调节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提高待测元素的挥发程度,减小样品基体元素的挥发,改善了Ag、B、Ge、Mo、Sn等元素的蒸发过程。扫描电镜(SEM)显示载体缓冲剂与样品的主量元素在高温电弧中形成复合盐固熔体,能够吸收CaO、SiO等基体氧化物,抑制其对待测组分的干扰,缓冲剂中载体各组分之间相互协同促进各元素在杯状石墨电极中的反应,蒸发曲线表明载体缓冲剂能够有效控制各元素的蒸发过程,整个弧焰区域也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在30 s内各待测组分基本蒸发完毕,而且控制激发电流能够提高信噪比,降低检出限。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AES-7200型直读发射光谱仪快速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Ag、B、Ge、Mo、Sn等元素的单电极载体蒸馏法,待测元素标准曲线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721~0.99937,方法检出限Ag 0.008μg·g^(-1)、B 0.646μg·g^(-1)、Mo 0.160μg·g^(-1)、Sn 0.129μg·g^(-1),精密度(RSD%):2.27~10.0,准确度(Δ|log C|)<0.1。通过大量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类样品分析验证试验,单电极载体蒸馏法能够提高待测元素检测的灵敏度和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并且适用于复杂的碳酸盐、含氧化铁和结合水较高的硅酸盐类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样品的分析,可以满足不同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缓冲剂 单电极载体蒸馏法 发射光谱 区域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太原晋祠—平泉水力联系及对晋祠泉复流的贡献 被引量:7
8
作者 唐春雷 郑秀清 +2 位作者 梁永平 张发旺 景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55-1764,共10页
晋祠泉出露于山西太原西山悬瓮山下,由难老泉、圣母泉、善利泉组成。1954—1958年实测泉水平均流量为l.94 m^3/s。与晋祠泉同处山前断裂带的平泉于1978年成为特大岩溶水自流井水源地,自流量最大达到1.56 m^3/s。由于这些自流井的开采,... 晋祠泉出露于山西太原西山悬瓮山下,由难老泉、圣母泉、善利泉组成。1954—1958年实测泉水平均流量为l.94 m^3/s。与晋祠泉同处山前断裂带的平泉于1978年成为特大岩溶水自流井水源地,自流量最大达到1.56 m^3/s。由于这些自流井的开采,使晋祠泉的流量急剧下降,1994年4月30日断流。研究山西太原晋祠泉—平泉水力联系对晋祠泉复流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晋祠泉、平泉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品采集、水质监测,综合运用水化学(离子比例、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方法。揭示晋祠泉—平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环境同位素特征,反映地下水流系统的特征、水力联系特征。得出1980—1992年,晋祠泉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呈稳定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有太原化学工业公司、开化沟、清徐县平泉村和梁泉村等水源地大量开采岩溶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晋祠—平泉一带岩溶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值较接近,说明这一带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与补给途径相近。水质监测分析得出晋祠泉与平泉各个离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晋祠与平泉存在紧密的水力联系,因此晋祠泉与平泉必然存在一个比较强的导水通道。可以通过在晋祠泉下游导水通道上帷幕灌浆,提高晋祠泉水水位,使晋祠泉出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祠泉水 水力联系 动态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稳定同位素 地下水地质调查工程 太原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武隆天生三桥:鬼斧神工天生成
9
作者 王喆 卢丽 +3 位作者 夏日元 曹建文 赵良杰 栾松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577-578,581,共3页
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是“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规模最大、最高的串珠式天生桥群。本文介绍了武隆天生三桥的地质条件,以及天生桥、天坑、岩溶峡谷、洞穴等地质遗迹,并系统地分析了天生三桥的演化过程... 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是“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规模最大、最高的串珠式天生桥群。本文介绍了武隆天生三桥的地质条件,以及天生桥、天坑、岩溶峡谷、洞穴等地质遗迹,并系统地分析了天生三桥的演化过程,共分五个阶段:地表河早期发育-伏流形成-天生三桥和天坑雏形形成-现代河谷深切-乌江袭夺,这些研究将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生三桥 天坑 地质演化 地质遗迹 重庆武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臻 梁月明 +5 位作者 潘复静 靳振江 马姜明 杨章旗 零天旺 李明金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0-217,共8页
以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4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不同深度(0~10、10~20和20~30 cm)的酶(β-葡萄糖苷酶(βG)、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 以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4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不同深度(0~10、10~20和20~30 cm)的酶(β-葡萄糖苷酶(βG)、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SOC)、全N(TN)、全P(TP)和有效P(AP)含量。研究结果显示:(1)马尾松人工林4种龄林的土壤SOC、TN和AP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在同一土壤层时,TN含量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TP含量在幼龄林时最低、中龄林时最高,AP含量在幼龄林最高。(2)土壤βG、NAG、ALP和ACP酶活性在中龄林最高、在成熟林最低,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土壤酶活性C∶N值均低于全球平均值(1.41),酶活性C∶P值和酶活性N∶P值均高于全球平均值(0.62和0.44)。(4)RDA结果显示土壤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变化主要受到TP和T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受到P养分的限制,在幼龄林和中龄林的受限制程度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不同林龄 土壤酶活性 生态化学计量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流域地下水位下降原因及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浩 梁永平 +4 位作者 申豪勇 赵春红 唐春雷 王志恒 赵一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587-589,共3页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被称为山西省的“母亲河”,流域内的水资源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汾河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使汾河两岸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被称为山西省的“母亲河”,流域内的水资源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汾河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使汾河两岸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为了改善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2015年山西省已经全面启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本文对汾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现状、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以及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位恢复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流域 地下水位下降 超采区 生态修复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δD和δ^18O对蒸发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梦梦 黄芬 +4 位作者 胡晓农 曹建华 张鹏 梁建宏 张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37-1648,共12页
以漓江流域为例查明不同水体之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并探讨氢氧稳定同位素对漓江流域的蒸发过程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水体之间,氢氧稳定同位素表现出不同的组成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丰水期δD值和δ^18O值要比枯水期更... 以漓江流域为例查明不同水体之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并探讨氢氧稳定同位素对漓江流域的蒸发过程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水体之间,氢氧稳定同位素表现出不同的组成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丰水期δD值和δ^18O值要比枯水期更容易富集,地下水的δD值和δ18O值分布范围较地表水小;随着水温的升高,δ18O的变化趋势比d-excess明显.从漓江上游到下游高程逐渐下降,河水线的斜率和截距也在逐渐减小,其中漓江下游河水线的斜率和截距要低于当地大气降水线,表明下游受到蒸发作用较强烈;地下河水线、地表河水线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当地大气降水线,但偏离程度较小,表明三者之间有很好的水力联系.受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漓江干流丰水期河水的蒸发量占最初水体总量的0.7%~9.1%,枯水期河水的蒸发量占最初水体总量的2.6%~9.7%,丰水期的蒸发比例低于枯水期,从上游到下游蒸发比例在逐渐上升.研究区蒸发量估算值为959.40mm,与多年实测值少43.11mm,相对误差4.70%.氢氧稳定同位素对研究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转换规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今后的漓江流域水文研究中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D δ^(18)O 蒸发 水文过程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