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芬 胡刚 +2 位作者 涂春燕 樊明珠 曹建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74-157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对钙(Ca)形态的影响及其引起的p H、有机碳差异,为揭示植被对岩溶生态系统中Ca循环的影响及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在岩溶区林地、灌丛、草地、果园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采集0~70 cm的土壤样...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对钙(Ca)形态的影响及其引起的p H、有机碳差异,为揭示植被对岩溶生态系统中Ca循环的影响及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在岩溶区林地、灌丛、草地、果园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采集0~7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深度土壤p H、有机质及Ca形态的特征。【结果】林地的p H、有机碳及酸溶态Ca、可还原态Ca、可氧化态Ca、残渣态Ca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P〈0.05);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的Ca均以酸溶态为主,占总量的50%以上,其次是可还原态,占30%以上,可氧化态及残渣态相差不明显,约占总量的20%。4种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形态的Ca均与p 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除残渣态外,其他3种形态的Ca与有机碳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Ca总量及其形态分布,其中林地显著高于果园、草地、灌丛,更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Ca形态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水岩溶泉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水环境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赵红亮 郭芳 刘绍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4-491,共8页
灵水湖内沉水植物自2010年逐渐消亡,至2013年已基本消失,为探究岩溶水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于2016年4、7、10月对灵水和罗波潭两个水环境相似的岩溶泉进行浮游植物调查和水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灵水优势种共3门16种,罗波潭优势种共3门13种... 灵水湖内沉水植物自2010年逐渐消亡,至2013年已基本消失,为探究岩溶水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于2016年4、7、10月对灵水和罗波潭两个水环境相似的岩溶泉进行浮游植物调查和水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灵水优势种共3门16种,罗波潭优势种共3门13种,两者的浮游植物相似性为60%。3次调查种类数基本不变,丰度均表现为4月>7月>10月。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叶绿素水质评价均显示罗波潭优于灵水,说明沉水植物消亡会引发水环境退化。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RDA和相关性分析显示,总氮(TN)是浮游植物群落的决定性因子,而浮游植物对氮营养盐更强的摄食能力可能是灵水沉水植物消亡的原因之一。岩溶水环境的HCO_3^-和Ca^(2+)浓度可以指示浮游植物的生长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水生生态系统 水环境 岩溶地下水 灵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河发育与分布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0
3
作者 蒲俊兵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66-279,共14页
岩溶地下河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赋存的主要形式,是重要的水源地。本文以重庆市域范围内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为基础,结合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从岩性、构造、地貌等角度总结了重庆岩溶区地下河发育、分布的基本特征。结果表... 岩溶地下河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赋存的主要形式,是重要的水源地。本文以重庆市域范围内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为基础,结合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从岩性、构造、地貌等角度总结了重庆岩溶区地下河发育、分布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在质纯层厚的石灰岩中地下河最为发育,而在其它碳酸盐岩层组中,由于碳酸钙含量下降,岩溶率下降,地下河弱发育或不发育。在重庆地区,受到区域构造条件的影响,岩溶地下河管道多沿构造线展布。区域褶皱(向斜、背斜、褶皱转折部位)、构造复合部位、断裂等地质构造特征均影响了岩溶地下河的发育和分布。重庆地区的层状夷平面地貌,控制了岩溶地下河的补给和排泄,地下河多在低一级夷平面形成的河谷、沟谷中出露。根据重庆地区岩溶水的水动力特征和循环条件,将地下河分为汇流型、分流型和平行流型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河 发育 分布 影响因素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湖积物硅藻与地球化学记录的古环境变迁反演——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汪良奇 张强 +3 位作者 萧良坚 扈治安 李红春 谢运球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29-135,共7页
通过对狮子潭柱状沉积物的放射性定年、地球化学与硅藻分析,反演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全新世的古湖沼演替,与其响应的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记录。放射性^(210)Pb、^(14)C定年结果显示该湖在6 400 cal BP开始有湖积物保存,在2 700 cal BP—公元... 通过对狮子潭柱状沉积物的放射性定年、地球化学与硅藻分析,反演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全新世的古湖沼演替,与其响应的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记录。放射性^(210)Pb、^(14)C定年结果显示该湖在6 400 cal BP开始有湖积物保存,在2 700 cal BP—公元1943年间有沉积间断事件,且于公元1943年再度沉积。在6400—5 200 cal BP,高比例的浮游型硅藻反映高水位状态,可对应到气候暖湿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在5 200—2 700 cal BP,沉积物内稀酸可溶相Ca、Mg、Sr浓度降低,Mg/Ca、Sr/Ca值明显增加,且浮游型硅藻几乎消失,显示当时湖泊水位显著降低,气候逐渐变干。在公元1943年沉积物再度沉积,可能与战争造成人口迁徙与废耕有关。自公元1973年以来,硅藻壳片大量堆积,反映人类过度活动造成藻华的现象。湖泊沉积物内硅藻组成及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演古气候、环境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多指标分析 硅藻 全新世 岩溶湿地 稀酸可溶相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治理技术与示范 被引量:54
5
作者 曹建华 邓艳 +5 位作者 杨慧 蒲俊兵 朱同彬 蓝芙宁 黄芬 李建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103-7108,共6页
岩溶断陷盆地区是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安全屏障、连片特困区,同时也是石漠化治理科技投入薄弱。针对断陷盆地盆-山共存的环境地质结构分异,及水土资源不匹配和石漠化严重等问题,在滇东蒙自、建水、泸西为重点区,开展"喀... 岩溶断陷盆地区是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安全屏障、连片特困区,同时也是石漠化治理科技投入薄弱。针对断陷盆地盆-山共存的环境地质结构分异,及水土资源不匹配和石漠化严重等问题,在滇东蒙自、建水、泸西为重点区,开展"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2500)"项目的国家重点研发活动,阐明流域尺度石漠化演变机理,以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为核心,研发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形成生态治理-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为生态富民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与示范。形成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机理识别-治理技术研发-生态产业模式构建-综合效益评估-国土资源空间高效利用对策等系列成果,培养一支高水平创新团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断陷盆地 石漠化 环境地质分异 水土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与植物根系特征及碳积累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贺红早 周运超 张春来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3-469,共7页
为研究土壤与植物根系生长及有机碳输入之间的关系,2011年分别将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铁仔(Myrsine african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移栽入贵州大学林学院苗圃基地,采用石灰土(岩溶地区土... 为研究土壤与植物根系生长及有机碳输入之间的关系,2011年分别将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铁仔(Myrsine african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移栽入贵州大学林学院苗圃基地,采用石灰土(岩溶地区土壤)与硅质黄壤(非岩溶地区土壤)进行培育,然后对根系生长特征和根系对土壤有机碳积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树根系在岩溶地区土壤比非岩溶地区土壤发达,即岩溶地区土壤根系碳沉积比非岩溶高。岩溶地区土壤上,紫花苜蓿死亡根系体积最大,其根系对土壤有机碳积累贡献最大。构树根系生长无论在哪种土壤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使得森林土壤深层有机碳含量比草地高。因此,可确定土壤有机碳积累与植被生长环境和植被种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土壤 植物根系 碳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