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对岩溶作用碳汇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17
1
作者 曾思博 蒋勇军 姜光辉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耦合水生光合作用的岩溶作用碳汇新模式的提出使得碳酸盐岩的风化过程成为寻找“陆地剩余碳汇”(residuallandsink)的新方向。传统意义上,碳酸盐岩风化在全球碳循环模型中被认为是未快速响应地表环境变化的地质过程,然而最新一系列研... 耦合水生光合作用的岩溶作用碳汇新模式的提出使得碳酸盐岩的风化过程成为寻找“陆地剩余碳汇”(residuallandsink)的新方向。传统意义上,碳酸盐岩风化在全球碳循环模型中被认为是未快速响应地表环境变化的地质过程,然而最新一系列研究表明人类土地利用显著改变了这一地质循环过程。本文总结了岩溶作用碳汇对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具体响应,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岩溶作用碳循环过程主要源自土壤CO2浓度和径流量变化以及外源酸(硝酸和硫酸)的介入。证据显示在土地利用对岩溶作用碳汇的调控中土壤CO2浓度与径流量是复杂且相互制约的两个机制,人类活动产生的外源酸干扰在不同层面上的影响也不同。由于地表水生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内源有机碳(AOC)的巨大稳碳能力(水生碳泵效应)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与碳酸盐岩风化过程相联系,因而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过程和机理是岩溶碳循环研究的最新方向。基于土地利用调控碳酸盐岩风化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综合考虑岩溶作用产生的DIC(溶解无机碳)与AOC在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的相互关系以及定量分析各环境因素的具体效应成为了合理制定人为土地利用调控策略的必要前提,而这也是岩溶作用碳汇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作用 碳循环 水生碳泵效应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水和滴水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解与主要元素释放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龙偲 陈中吉 +1 位作者 周运超 张春来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2-459,共8页
为进一步了解在静水和滴水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解与主要元素释放规律,文章选取在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南校区、将军山、花溪水库三地分别采集的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石灰岩三类碳酸盐岩石为样本进行静水浸泡和动水滴溅试验,测定了静水与滴... 为进一步了解在静水和滴水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解与主要元素释放规律,文章选取在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南校区、将军山、花溪水库三地分别采集的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石灰岩三类碳酸盐岩石为样本进行静水浸泡和动水滴溅试验,测定了静水与滴水条件下碳酸盐岩石的钾、磷、钙、镁四种主要元素的溶解量,结果表明:(1)在相同室温25℃,浸泡时长到达20 d时,白云岩中四种元素溶解量均为最高,钾元素溶解量为0.001 38μg/cm^3、磷元素溶解量为0.000 6μg/cm^3、钙元素溶解量为199.75μg/cm^3、镁元素溶解量为70μg/cm^3,且三种碳酸盐岩石的钙元素溶解量分别为白云岩199.75μg/cm^3,灰质白云岩148.42μg/cm^3,石灰岩137.88μg/cm^3,远远高于其他三种元素的溶解量;(2)经过不同温度浸泡24 h后,三类碳酸盐岩石中钾元素的溶解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且在10~20℃条件下钾元素溶解速率最大,但温度的变化对于磷元素的溶解量影响不大;岩样养分含量中白云岩的钾元素与石灰岩的磷元素含量最少,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它们的溶解量却是最大的;(3)静水浸泡状态下白云岩中元素的溶解量多数较高,而在动水滴溅状态中除白云岩的镁元素比石灰岩和灰质白云岩的镁元素溶解量高,试验的其他三种元素钾、磷、钙元素中都是石灰岩溶解量高;在动水滴溅的作用下,随着滴溅时间的增加,石灰岩的钙元素溶解量仅1h的滴溅时间就增加了2.55倍,超过了白云岩的钙元素溶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静水浸泡 动水滴溅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介质非均质性对钻孔水物化指标垂向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绍华 汤庆佳 +2 位作者 杨利超 章程 苗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7-585,共9页
岩溶介质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其地表及地下的岩溶结构形态多样。通过对钻孔结构描述、钻孔水物化性质分析,不仅能够掌握区域上岩溶含水层的结构特征,而且对于岩溶地下水演化过程的揭示亦有重要作用。文章以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西南... 岩溶介质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其地表及地下的岩溶结构形态多样。通过对钻孔结构描述、钻孔水物化性质分析,不仅能够掌握区域上岩溶含水层的结构特征,而且对于岩溶地下水演化过程的揭示亦有重要作用。文章以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西南部峰丛山区与峰林平原交界处的钻孔为例,通过野外便携式多参数仪原位测试钻孔垂向水物化指标(pH值、水温T、电导率EC),探索浅部(地面以下约50m内)地下岩溶较为发育条件下钻孔水物化指标的垂向变化特征,揭示岩溶介质非均质性对钻孔垂向水物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小范围内不同钻孔间的水物化性质有所差异,且岩溶发育相似的钻孔(如ZK4/ZK5、ZK7/ZK8),其水物化指标垂向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指标(T、pH、EC)的变化幅度存在差异;钻孔水物化性质受到试验场区岩溶介质结构非均质性的控制,即岩溶介质结构影响了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水力联系而导致水物化性质的差异;在对岩溶地区地下水物化性质进行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岩溶介质的非均质性特征,根据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钻孔含水段进行取样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介质 非均质性 钻孔水物化指标垂向变化 水力联系 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任坤 陈志兵 +1 位作者 潘晓东 张媚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4-152,共9页
2013年12月采集了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光质谱仪(ICP-OES)分析样品中Mn、Pb、Cu、As和Cr的含量,并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 2013年12月采集了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光质谱仪(ICP-OES)分析样品中Mn、Pb、Cu、As和Cr的含量,并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地下河表层沉积物存在重金属富集现象,富集程度依次为Cr>Cu>Mn>Pb>As,其中UGR0处重金属污染相对较严重;地下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主要受总有机碳(TOC)控制,与沉积物pH、粒径无显著相关性,TOC也控制着重金属稳定度,影响着重金属的迁移性,进而影响上覆水水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显示地下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整体上处于轻度污染状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明老龙洞地下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水平引发有害生物效应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岩溶地下河 重庆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