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半岛大石桥周家铁钴矿控矿构造特征及其区域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贾督 田忠华 +4 位作者 王伟 罗博文 李晓东 周进伟 樊金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90-3102,共13页
构造作用往往能为成矿流体提供重要的导矿通道,以此对矿床的形成及富集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能为地质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中国东北地区辽宁大石桥市周家铁钴矿开展了详细的地质工作,包括剖面测制、构造解析和岩... 构造作用往往能为成矿流体提供重要的导矿通道,以此对矿床的形成及富集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能为地质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中国东北地区辽宁大石桥市周家铁钴矿开展了详细的地质工作,包括剖面测制、构造解析和岩相学观察等。野外观察及室内岩相学研究指示Fe-Co矿矿体主要赋存于里尔峪组二段变粒岩和浅粒岩中。此外,还有少量铁矿见于古元古代辽吉花岗岩中。构造解析显示周家Fe-Co矿围岩变形包括早期紧闭褶皱、逆冲断层以及断层相关褶皱和晚期布丁构造、倾竖褶皱。通过野外岩脉穿切关系并综合前人年代学资料,可以将周家铁钴矿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发生原始地层变形,即为S_(0)发生变形形成S_(1)和F_(1)阶段;中期逆冲断层及紧闭褶皱等产于强烈造山期的构造要素为周家铁钴矿在古元古代的富集成矿提供了重要的构造条件;周家铁钴矿最终构造样式为倾竖褶皱和布丁状铁矿体,形成于晚期古元古代造山后的抬升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家铁钴矿 构造与成矿 倾竖褶皱 古元古代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聂拉木地区渐新世深熔作用的厘定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5 位作者 赵令浩 严立龙 李广旭 王亚莹 王海涛 王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5-1586,共22页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记录了地壳深熔作用和花岗岩侵位的地球化学和构造物理效应。与形成于增厚地壳条件下和伸展背景下的始新世和中新世花岗岩相比,渐新世花岗岩分布比较局限,且源区和形成机制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位于喜马拉雅造...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记录了地壳深熔作用和花岗岩侵位的地球化学和构造物理效应。与形成于增厚地壳条件下和伸展背景下的始新世和中新世花岗岩相比,渐新世花岗岩分布比较局限,且源区和形成机制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的聂拉木地区,可见32.1Ma的含电气石黑云母的花岗岩、29.8Ma的含黑云母的花岗岩、26.6Ma的含电气石黑云母的伟晶花岗岩侵入到高喜马拉雅岩系上部。这三组渐新世花岗岩具有以下特征:(1)较高的SiO_(2)、Al_(2)O_(3)、K_(2)O和Na_(2)O,A/CNK>1.0;(2)Ba、Nb、Ta、Sr和Ti的负异常;(3)略微富集轻稀土,亏损中稀土和重稀土,高度变化的Eu异常和微弱的负Nd异常;(4)均一的初始Sr-Nd同位素比值,^(87)Sr/^(86)Sr(t)=0.7463~0.7471,ε_(Nd)(t)=-15.0~-14.6。此外,含电气石黑云母的花岗岩和含电气石黑云母的伟晶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r和Ba,较低的Rb/Sr比值,其Rb/Sr比值与Ba和Sr含量都无相关性,表明其为富B流体参与高喜马拉雅变沉积岩含水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而含黑云母的花岗岩具有较低的Sr和Ba,较高的Rb/Sr比值,且其Rb/Sr比值与Ba和Sr含量显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其为变沉积岩发生脱水熔融作用的产物。综合喜马拉雅造山带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认识:渐新世花岗岩的源区从下地壳基性物质转变为中地壳变泥质岩,展示了源区向上迁移的过程,并经历了一期重要的岩浆热液交代作用;渐新世深熔作用记录了造山带从缩短增厚向伸展垮塌转换阶段深部地壳的响应,从而促使了高喜马拉雅岩系的折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拉木 渐新世花岗岩 含水部分熔融作用 高喜马拉雅岩系折返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南部地区石炭纪—二叠纪期间的构造体制转换 被引量:1
3
作者 郑荣国 张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90-2203,共14页
阿拉善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该地区出露大量古生代的蛇绿混杂岩、增生杂岩和岩浆岩,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过程对大陆地壳的改造。本文系统总结了阿拉善南部地区蛇绿混杂岩及石炭纪—早三叠世岩浆岩的研究进展,收集整理了该地区岩... 阿拉善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该地区出露大量古生代的蛇绿混杂岩、增生杂岩和岩浆岩,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过程对大陆地壳的改造。本文系统总结了阿拉善南部地区蛇绿混杂岩及石炭纪—早三叠世岩浆岩的研究进展,收集整理了该地区岩浆岩的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结果发现,阿拉善南部地区分布有早二叠世俯冲相关蛇绿混杂岩,中、晚二叠世高镁安山岩和埃达克岩,表明该地区的古大洋在晚二叠世尚未闭合。阿拉善南部地区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反映出该地区岩浆岩带向北西方向迁移的特征,揭示了阿拉善地块晚古生代向北增生的过程。阿拉善南部地区从早石炭世的前进型俯冲带转换为晚石炭世—二叠纪的后撤型俯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 中亚造山带 蛇绿混杂岩 后撤型俯冲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东风花岗岩及其闪长质包体成因对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活动的启示
4
作者 巫凌放 翟庆国 +4 位作者 胡培远 唐跃 刘一鸣 李金勇 杨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37-2255,共19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锂多金属成矿带,多金属成矿作用与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演化的复杂过程导致了这些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多样性。暗色包体在花岗岩的形成演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对于这... 松潘−甘孜造山带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锂多金属成矿带,多金属成矿作用与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演化的复杂过程导致了这些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多样性。暗色包体在花岗岩的形成演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对于这些暗色包体在松潘−甘孜造山带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对岩浆系统中Li的贡献目前知之甚少。东风岩体是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含有大量闪长质暗色包体的典型花岗岩体。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11.8±1.0 Ma和210.5±1.1 Ma。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富硅、过铝质,以及低Rb、Rb/Sr和Rb/Ba的特征,且具有明显富集的锆石ε_(Hf)(t)(−10.2~−5.9)、较高的初始Sr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117~0.7118)及富集的ε_(Nd)(t)(−9.7~−9.3),指示形成于中上地壳杂砂岩部分熔融。闪长质包体具有高Mg、Ca、Cr和Ni的特征,相对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ε_(Hf)(t)=−9.6~−1.3)和全岩Nd同位素(ε_(Nd)(t)=−9.5~−8.8),以及低放射成因Sr同位素((^(87)Sr/^(86)Sr)i=0.7108~0.7113),指示起源于受软流圈地幔改造的下地壳源区。黑云母花岗岩斜长石斑晶和闪长质包体中斜长石斑晶从核部向边部An值急剧变化,揭示了长英质岩浆和镁铁质岩浆的混合作用。闪长质包体具有低的Li含量(26×10^(−6)~52×10^(−6)),反映松潘−甘孜造山带锂矿成矿物质与下地壳或更深部的地幔物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强过铝质花岗岩 闪长质包体 锂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弧南缘侏罗纪岩浆弧地壳组成及俯冲和碰撞相关斑岩矿床成因联系——来自Nd同位素、ΔFMQ和Eu/Eu^(*)填图的认识
5
作者 全海辉 柴鹏 +6 位作者 朱雄飞 袁玲玲 苏崇斌 李龙星 罗关银 张万元 徐家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3-1530,共18页
侏罗纪岩浆弧位于冈底斯弧南缘,其中发育有侏罗纪与俯冲相关的Cu-Au和中新世与碰撞相关的Cu-Mo斑岩矿床。然而,目前对俯冲和碰撞相关的斑岩Cu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知之甚少。本文以已发表的侏罗纪弧岩浆岩全岩主微量元素、Sm-Nd同位素和... 侏罗纪岩浆弧位于冈底斯弧南缘,其中发育有侏罗纪与俯冲相关的Cu-Au和中新世与碰撞相关的Cu-Mo斑岩矿床。然而,目前对俯冲和碰撞相关的斑岩Cu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知之甚少。本文以已发表的侏罗纪弧岩浆岩全岩主微量元素、Sm-Nd同位素和锆石微量元素数据为基础,在侏罗纪岩浆弧范围内进行了全岩Nd同位素、锆石ΔFMQ和Eu/Eu^(*)值填图。填图结果显示,侏罗纪与俯冲相关的斑岩Cu-Au矿床主要发育区域,在侏罗纪时期具有高εNd(t)和年轻Nd模式年龄,表现出新生地壳特征,而中新世与碰撞相关的斑岩Cu-Mo矿床发育位置,在侏罗纪时期为新老地壳接触界面附近;侏罗纪斑岩Cu-Au矿床基本发育于在侏罗纪时期具有高ΔFMQ和Eu/Eu^(*)值的岩浆区域,中新世斑岩Cu-Mo矿床发育区域的岩浆,在侏罗纪时期表现出高ΔFMQ、低Eu/Eu^(*)值或低ΔFMQ、Eu/Eu^(*)值的特征。这表明在侏罗纪时期,侏罗纪斑岩Cu-Au矿床所在区域的岩浆,相较于中新世斑岩Cu-Mo矿床发育区域的岩浆,具有更高的氧逸度和含水量。富水和氧化的岩浆通过抑制深部岩浆的早期硫化物饱和,为侏罗纪斑岩Cu-Au矿床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S和成矿金属。相对而言,中新世斑岩Cu-Mo矿床发育区域岩浆可能由于古老地壳组分混入而未达到抑制深部岩浆早期硫化物饱和条件,触发了早期硫化物饱,导致大量含Cu下地壳堆积形成,抑制了其在侏罗纪成矿。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热软流圈熔体底侵,触发了含Cu下地壳堆晶重熔,为中新世斑岩Cu-Mo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金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Nd同位素填图 锆石ΔFMQ填图 锆石Eu/Eu^(*)填图 侏罗纪岩浆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