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南定结地区早中新世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30
1
作者 于俊杰 曾令森 +2 位作者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61-1972,共12页
定结日玛那穹窿位于高喜马拉雅带中段,由花岗片麻岩、变泥质岩、变基性岩及大量淡色花岗岩等组成,经历了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厘定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以及与高级变质岩的关系,我们对淡色花岗岩和高级变质岩进行了全岩元素和Sr... 定结日玛那穹窿位于高喜马拉雅带中段,由花岗片麻岩、变泥质岩、变基性岩及大量淡色花岗岩等组成,经历了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厘定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以及与高级变质岩的关系,我们对淡色花岗岩和高级变质岩进行了全岩元素和Sr和Nd同位素组成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测试。全岩元素和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揭示淡色花岗岩具有以下特征:(1)高SiO2(>72%),高Al2O3(>12%)和高A/CNK比值(>1·0);(2)高Rb,低Sr,高Rb/Sr比值(>1·0);(3)高∑REE和明显的负Eu异常;(4)高Sr同位素初始比值(0·7621~0·8846)和低εNd(t)值(-13·0^-20·2)。淡色花岗岩的高Rb/Sr比值和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表明其形成机制为主要为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作用,源区为由花岗片麻岩和变泥质岩组成的混合源区。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出定结地区淡色花岗岩具有21·0±0·7Ma和15·8±0·1Ma2期年龄,花岗片麻岩的锆石变质增生边年龄为22·2±1·4Ma,与该区的榴辉岩退变质年龄一致。这些数据共同表明,花岗片麻岩和变泥质岩在22~21Ma发生高级变质和深熔作用,形成早期淡色花岗岩岩浆,在~16Ma进一步深熔,形成晚期淡色花岗岩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花岗片麻岩 变泥质岩 高喜马拉雅 地壳深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不同类型部分熔融作用的时限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7
2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3 位作者 王莉 侯可军 高家昊 尚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039-3059,共21页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是世界上S型花岗岩的典例,主要分布于两条近平行排列的东西向构造带内,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和高喜马拉雅带。实验岩石学和理论研究表明:这些淡色花岗岩是中-下地壳岩石进行不同性质的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部...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是世界上S型花岗岩的典例,主要分布于两条近平行排列的东西向构造带内,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和高喜马拉雅带。实验岩石学和理论研究表明:这些淡色花岗岩是中-下地壳岩石进行不同性质的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部分熔融类型与构造变形密切耦合。具体表现在:①46~35Ma,在增厚地壳条件下,以角闪岩部分熔融作用为主,形成了具有高Sr/Y比值的二云母花岗岩;②28~9Ma,减压条件下,俯冲物质快速折返,白云母发生脱水部分熔融,形成具有较高Rb/Sr比值的花岗岩;③其中,在21~16Ma期间,与藏南裂谷系E—W向伸展作用开启密切相关,变泥质岩发生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作用,形成Rb/Sr比值较低,sr和Ba含量较高的花岗岩;④在25~27Ma期间,局部地区发生高压水致部分熔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淡色花岗岩 深熔作用 构造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晓先 张进江 +2 位作者 闫淑玉 刘江 郭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4-275,共12页
冲巴淡色花岗岩位于大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东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高的SiO2(73.87%~74.95%)、Al2O3(14.20%~14.74%)和K2O(4.44%~4.89%),高的K2O/Na2O比值(1.19~1.42)和A/CNK比值(1.18~1.22),富集Rb、Th和U,亏损Ba、Nb... 冲巴淡色花岗岩位于大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东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高的SiO2(73.87%~74.95%)、Al2O3(14.20%~14.74%)和K2O(4.44%~4.89%),高的K2O/Na2O比值(1.19~1.42)和A/CNK比值(1.18~1.22),富集Rb、Th和U,亏损Ba、Nb、Sr和Zr,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27~0.37),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冲巴淡色花岗岩具有较高的Rb/Sr比值(2.6~8.6),低的CaO/Na2O比值(0.18~0.20),指示源区可能为泥质岩区,(87 Sr/86 Sr)i和εNd(t)值分别为0.763 199~0.778 799和-16.7^-16.3,与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GHC)中变泥质岩一致,表明其来自GHC变泥质岩的部分熔融。淡色花岗岩具有高的(87Sr/86Sr)i而低的Sr含量,且随着Ba含量增加,Rb/Sr比值降低。这些特征表明,冲巴淡色花岗岩是无水条件下变泥质岩发生白云母脱水熔融的产物,部分熔融可能与STDS伸展拆离导致的构造减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冲巴淡色花岗岩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1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2
4
作者 孟元库 汪新文 陈杰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8,共14页
对采自太行山西侧的沁水盆地沁参1井及邻区12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太行山东侧石家庄-邢台地区9个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在新生代的抬升是不均衡的,前新生代的剥蚀夷平-准平原化后,... 对采自太行山西侧的沁水盆地沁参1井及邻区12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太行山东侧石家庄-邢台地区9个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在新生代的抬升是不均衡的,前新生代的剥蚀夷平-准平原化后,古近纪初经历了隆升,再到古近纪末的剥蚀夷平,最后到新近纪的快速隆升。现今太行山的主体是新近纪以来隆升的,即23~18 Ma以来,其中快速隆升期为上新世以来,隆升幅度为4000 m,隆升的平均速率为0.18 mm/a。新近纪以来太行山的隆起主要来自于3个因素:①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力;②热冷却;③构造负荷综合作用。新生代太行山的抬升与其周缘盆地和山脉的演化存在着对应关系,为一个区域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新生代 隆升速率 沁水盆地 太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3
5
作者 彭淼 姜枚 +5 位作者 谭捍东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张福彬 唐路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75,共14页
2012年在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茂县—绵竹段进行了点距约3km、横跨断裂带的大地电磁探测,精细处理并反演获得长70km,深50km的2维电性剖面。通过与同位置的反射地震资料对比进行综合解释,刻画出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结构:1)四川盆地上... 2012年在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茂县—绵竹段进行了点距约3km、横跨断裂带的大地电磁探测,精细处理并反演获得长70km,深50km的2维电性剖面。通过与同位置的反射地震资料对比进行综合解释,刻画出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结构:1)四川盆地上覆地层为低阻,电性结构稳定并叠置于坚固的扬子中下地壳之上;龙门山3条主断裂均表现为低阻—中低阻,其构造形态都沿NW向倾斜,并由陡变缓向下延伸,浅部最陡处>60°,深部最缓处<30°。2)龙门山断裂带上地壳整体逆冲推覆于扬子板块的刚性基底之上,不仅形成由陡趋缓的3条主断裂,而且多期次的地震活动造成隐伏次级断裂发育;映秀-北川断裂之下具有明显NW倾斜且陡立的电性梯度带,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在该区域内集中分布,其中安县-灌县断裂下盘发育大型隐伏的基底断裂,可能为发震断裂,地震能量沿隐伏次级断裂向上传递导致映秀-北川断裂遭破坏最为严重。3)青藏高原东缘的中下地壳下插,使高阻的扬子中下地壳嵌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和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之间,形成"鳄鱼口"样式的构造格架。龙门山的隆升是由上地壳的逆冲推覆脆性变形和中下地壳的壳内高导物质流的韧性变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提出,由于中下地壳物质流在龙门山不仅受阻于刚性的扬子块体,而且下插于扬子板块上地幔,形成一种可能的类似"传送带"的动力模式,带动了其上盘发生持续的逆冲推覆脆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大地电磁 反射地震 联合解释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元算法在计算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忠海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6,共8页
针对斯托克斯流体动力学问题,详细介绍了其边界积分方程、多种边界条件下的格林函数构造、边界元算法的求解误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理论.并介绍了该方法在板块俯冲动力学及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方面的应用,充分表明使用边界元算法可以灵... 针对斯托克斯流体动力学问题,详细介绍了其边界积分方程、多种边界条件下的格林函数构造、边界元算法的求解误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理论.并介绍了该方法在板块俯冲动力学及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方面的应用,充分表明使用边界元算法可以灵活精确地处理地球动力学中的许多用其他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元算法 边界积分方程 格林函数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中段谢通门始新世复式岩体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7
作者 孟元库 许志琴 +3 位作者 陈希节 马绪宣 贺振宇 张雪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3-948,共16页
本文对冈底斯谢通门地区的三个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分析以及岩体侵位深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岩体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3.5±0.6 Ma、44.9±0.5 Ma和48.3±1.4 Ma。锆石的Hf同位素研... 本文对冈底斯谢通门地区的三个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分析以及岩体侵位深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岩体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3.5±0.6 Ma、44.9±0.5 Ma和48.3±1.4 Ma。锆石的Hf同位素研究显示,样品xy911的εHf(t)值介于–5.1~0.35,为典型的壳幔混合型, Hf同位素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为1142 Ma,表明其主要岩浆源区以古老地壳基底的部分熔融为主,在此过程中可能伴有幔源岩浆或新生下地壳的贡献。而样品xy957和样品xy961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特征,εHf(t)均为正值;样品xy957的εHf(t)值介于0.23~7.31,平均值为5.07,样品xy961的εHf(t)值介于2.12~5.82,平均值为4.70,其二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分别为764 Ma、792 Ma,表明它们的源岩以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为主或有大量幔源物质的加入,同时,也混有少量古老陆壳的成分。根据角闪石压力计计算得出,样品xy911、xy957、xy961侵位深度分别为9.36 km、9.53 km和10.89 km,为中深成侵入相。综合分析表明,谢通门复式岩体主要以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为主,在岩浆演化或上升过程中混染了部分拉萨地体的古老物质;此外该复式岩体的形成可能和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断离引起地幔物质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谢通门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中段碱长花岗岩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孟元库 许志琴 +2 位作者 陈希节 马绪宣 马士委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02-1213,共12页
本文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塔玛地区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原位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自该岩体不同部位的两件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0.02±0.39)Ma和(40.65±0.32... 本文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塔玛地区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原位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自该岩体不同部位的两件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0.02±0.39)Ma和(40.65±0.32)Ma,具有几乎一致的地质年龄,即碱长花岗岩侵位结晶年龄为40 Ma左右。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显示,176Hf/177Hf比值在0.282633~0.282878,平均值为0.282765,计算所得的εHf(t)值介于-4.08~4.15,平均值为0.28,峰值在-1^+1之间;TDMC模式年龄在822~1373 Ma,平均值为1075 Ma,峰值年龄为1000~1200 Ma。其次,样品的εHf(t)值具有正负相间的特点,εHf(t)也相对较小,为典型的壳幔混染型,岩浆源区主要以古老地壳的熔融为主。综合研究表明,谢通门塔玛地区碱长花岗岩主要是由新特斯洋板片的断离,致使软流圈地幔上涌,引起拉萨地体地壳物质的熔融、再循环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幔源物质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LU-HF同位素 碱长花岗岩 冈底斯岩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锆石U-Pb、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晓先 张进江 +1 位作者 闫淑玉 刘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254,共13页
本文采集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样品并进行系统的锆石LA-ICP-MS U-Pb和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冲巴淡色花岗岩年龄为12.4±0.4 Ma,处于前人划分的新喜马拉雅阶段与后喜马拉雅阶段分界处。结合淡色花... 本文采集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样品并进行系统的锆石LA-ICP-MS U-Pb和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冲巴淡色花岗岩年龄为12.4±0.4 Ma,处于前人划分的新喜马拉雅阶段与后喜马拉雅阶段分界处。结合淡色花岗岩沿藏南拆离系分布的特征,可将其归入新喜马拉雅阶段。冲巴淡色花岗岩为同构造侵位花岗岩,是藏南拆离系活动导致的构造减压熔融的产物,12.4±0.4 Ma的锆石U-Pb年龄代表了研究区藏南拆离系的活动时代。然而,这一活动时代明显滞后于喜马拉雅中西部地区,呈现自西向东启动时代和停止活动时代逐渐变晚的趋势;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表明,冲巴淡色花岗岩冷却年龄分别为9.11±0.25 Ma和9.62±0.10 Ma。锆石U-Pb和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计算表明,冲巴淡色花岗岩体从12.4 Ma到9.11 Ma发生了快速冷却剥露,冷却速率高达137~162℃/Ma,这一结果与前人通过变质P-T-t研究得到的快速折返的结论相吻合。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12.4~9.11 Ma的快速冷却事件可能与研究区藏南拆离系的大规模伸展拆离导致的构造剥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藏南拆离系 冲巴淡色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白云母40Ar-39Ar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前印度大陆北缘古地理轮廓——藏南晚白垩世堆拉灰岩古地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易治宇 梁雅伦 +3 位作者 赵杰 闫永刚 陈力为 唐祥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82-3292,共11页
堆拉灰岩的古地磁数据为重建碰撞前印度大陆北缘轮廓提供了重要制约,但也留下了一些疑点,为此,本文对该地区晚白垩世海相沉积开展了进一步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10个采点样品的系统退磁及统计分析,得到宗山组最下段经地层校正后的特... 堆拉灰岩的古地磁数据为重建碰撞前印度大陆北缘轮廓提供了重要制约,但也留下了一些疑点,为此,本文对该地区晚白垩世海相沉积开展了进一步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10个采点样品的系统退磁及统计分析,得到宗山组最下段经地层校正后的特征剩磁分量为D=168.2°,I=-7.3°,α95=7.5°。该分量与前人从该地区宗山组中、上段得到的古地磁结果无显著区别,并在95%的置信水平上通过褶皱检验,表明剩磁是褶皱前获得的。尽管如此,堆拉晚白垩世灰岩统一的负极性特征与其沉积期间(Turonian-Maastrichtian)对应的古地磁标准极性柱不符,表明该地区宗山组不同层位可能普遍遭遇了重磁化,不能用来约束喜马拉雅地体的古地理位置。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仅用前人从岗巴宗山地区获得的古地磁结果对晚白垩世期间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的古地理位置进行了计算和修正,结果显示该地体在宗山组上段沉积期间(约71~65Ma)的古纬度约为9°S,计算得到当时大印度的北向延伸量为1500km,与前人从宗浦组得到的古地磁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碰撞 古地磁 古地理重建 藏南 白垩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构造区马站岩浆囊地球物理特征的再探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姜枚 谭捍东 +6 位作者 彭淼 钱荣毅 张聿文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郭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88-1696,共9页
云南腾冲火山盆地深部存在岩浆囊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存在不同意见.作者此前依据低电阻异常推断出位于小空山、大空山、黑空山等火山口的下部,深13-30km范围内东西向25km,南北向30km的低电阻率的岩浆囊,其东侧为... 云南腾冲火山盆地深部存在岩浆囊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存在不同意见.作者此前依据低电阻异常推断出位于小空山、大空山、黑空山等火山口的下部,深13-30km范围内东西向25km,南北向30km的低电阻率的岩浆囊,其东侧为大盈江断裂.文章利用反射地震、重力、航空磁测资料进一步探讨了岩浆囊的其他地球物理特征.由于火山喷发,不仅在火山口附近形成了局部物质亏损,而且,岩浆囊本身也亏损了岩浆物质,在重力上延图中滤去了表层的火山局部负重力异常后,呈现出大空山北侧的与低阻体相对应的负重力异常,这与岩浆囊高温熔融状态含水低密度物质有密切关系.整体的重力负异常印证了低阻岩浆囊的存在.腾冲马站岩浆囊的温度为397-651℃,平均温度为524℃,其主体中心部位不可能存在磁性体.对航磁资料的处理,消除表层火山岩影响后,仍然发现有较强磁异常,其平面投影范围与低阻体相近,推断磁异常是岩浆囊顶层,在15km深度以上范围内,随着岩浆囊体温度逐步下降,当低于480℃以后会形成新的铁磁性矿物,因此,在囊体上层出现了范围与囊体相近的较强的磁性体.反射地震仅仅在浅部较清楚地观测到较连续的反射波界面,是浅部火山岩、含水层、以及花岗岩顶界面的反映.向深部反射界面很不连续推测是由于多次岩浆上涌,其喷发时间有先后,成分有差异,故岩浆囊物质的不均匀性,虽然由于含水、矿化、熔融体构成了低电阻的共性,可温度的不均匀,却又显示了不同期次岩浆成分有变化,由岩浆囊向地表的通道上,东部花岗岩下为高速,相对于较低温度的物质,在小空山、大空山和黑空山深部沿大盈江断裂带有东西两个大的隐伏花岗岩体之间是最新的火山喷发通道,具有相对低速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构造 岩浆囊 负重力异常 磁异常 低阻体 低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哈尔里克二叠纪奥莫尔塔格碱性花岗岩特征、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希节 张奎华 +1 位作者 张关龙 周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9-946,共18页
新疆哈尔里克山东段发育的奥莫尔塔格碱性花岗岩岩体侵位于小铺东花岗岩中,岩体岩性较为均一,呈紫红色,含有典型的碱性镁铁矿物镁钠铁闪石和霓石,副矿物有锆石、钛铁矿以及萤石等。化学成分上,该岩体富硅、碱、铁,贫钙、镁,低铝,富Rb、T... 新疆哈尔里克山东段发育的奥莫尔塔格碱性花岗岩岩体侵位于小铺东花岗岩中,岩体岩性较为均一,呈紫红色,含有典型的碱性镁铁矿物镁钠铁闪石和霓石,副矿物有锆石、钛铁矿以及萤石等。化学成分上,该岩体富硅、碱、铁,贫钙、镁,低铝,富Rb、Th、Cs、U、Zr,贫Ba、Sr、P、Ti等,Nb、Ta、Hf和Ga等元素的含量也较高,104Ga/Al值变化于3.41~3.65之间。稀土元素总量较高,配分模式右倾,并具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30~0.33);具有较高的锆饱和温度(940~952℃,平均为947℃)。锆石LA-ICP-MS定年测得代表性样品的U-Pb年龄为288.9±1.6 Ma,表明该岩体属于早二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奥莫尔塔格碱性花岗岩具有偏高的εHf(t)值(+8.7^+12.5)和较年轻的单阶段模式年龄(600~430 Ma),并以具较高的Y/Nb值(2.92~3.17)特征类似于A2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奥莫尔塔格A2型碱性花岗岩是新生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相当于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钙碱性的岩石后,它们作为源岩发生再次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后碰撞 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哈密地区早二叠世花岗岩体及镁铁质包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陈希节 张奎华 周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334-2354,共21页
花岗岩中包体是区域构造与深部过程研究结合的良好窗口,对研究花岗岩的成因和壳-幔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东天山南山口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广泛发育镁铁质包体。主量元素组成上,寄主花岗岩岩具有中酸性、准铝质、富碱、富钾等特... 花岗岩中包体是区域构造与深部过程研究结合的良好窗口,对研究花岗岩的成因和壳-幔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东天山南山口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广泛发育镁铁质包体。主量元素组成上,寄主花岗岩岩具有中酸性、准铝质、富碱、富钾等特征;镁铁质包体则偏基性、贫钾。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富集Rb、K、Th、U,贫Sr、P、Nb、Ta、Ti,且Zr、Hf含量相对较高,具中-强的铕负异常(0.46~0.57)。镁铁质包体与寄主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但相对富集Sr、P,贫Zr、Hf,铕负异常中等或不明显(0.80~0.93)。闪长质包体属于同源包体,为寄主花岗岩同源母岩浆经结晶分异形成的早期产物。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该南山口岩体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与寄主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8.2±2.0Ma和294.0±2.7Ma,包体与寄主岩样品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暗示其母岩浆来自新元古代晚期和早古生代亏损地幔中分离的新生地壳。该高钾钙碱性的花岗岩及其包体可能形成于东天山后碰撞背景下的板片断离后引起软流圈上涌,底侵体带来的热能使得新元古代晚期和早古生代的新生地壳发生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花岗岩 镁铁质微粒包体 同源岩浆 晚古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中部抹谷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及对特提斯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希节 许志琴 +2 位作者 Kyaing Sein 孟元库 蔡志慧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060-3080,共21页
本文系统报道了缅甸抹谷变质带中部Yinmabin花岗闪长岩体及其基性岩墙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组成,重点讨论了花岗闪长岩和基性岩墙的岩石成因、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意义。抹谷Yinmabin花岗闪长岩体主量元素显示... 本文系统报道了缅甸抹谷变质带中部Yinmabin花岗闪长岩体及其基性岩墙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组成,重点讨论了花岗闪长岩和基性岩墙的岩石成因、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意义。抹谷Yinmabin花岗闪长岩体主量元素显示富钠(N2O/K2O=1.5~1.75)、准铝(ACNK=0.94~0.97)和钙碱性岩石系列的地球化学特征。样品富集轻稀土(LREE)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岩体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其具有活动陆缘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抹谷Yinmabin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31~135 Ma,其εHf(t)值在-15.66^-2.99之间,平均值为-8.77,单阶段模式年龄(tDM)为795~1569 Ma;而后期侵位的辉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0~118 Ma,其εHf(t)值在-13.72^+5.82之间,平均值为-2.72,单阶段模式年龄(tDM)为570~1341 Ma,表明这些岩石可能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但同时也受到地幔物质的加入混染。与滇西以及北拉萨岩浆带的Lu-Hf同位素特征十分相近,暗示抹谷-毛淡棉地块早白垩世岩浆岩带与波密-察隅-高黎贡-拉萨岩浆岩带形成环境相似,可能是腾冲岩浆岩带向南延伸的一部分。结合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和区域构造演化,认为抹谷花岗闪长岩体及基性岩墙的形成与中特提斯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同时俯冲-碰撞转换的时限应该在120 Ma左右。这对于研究抹谷地体在中生代期间中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抹谷 早白垩世 花岗闪长岩及基性岩墙 特提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白杨河地区早二叠世闪长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尹继元 陈文 +4 位作者 龙晓平 袁超 张运迎 王毓婧 关义立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61-372,共12页
西准噶尔白杨河地区的莫合台西北岩体是一个以闪长岩为主的小岩体。该闪长岩由斜长石(65%~70%)、角闪石(10%~15%)和辉石(10%~15%)组成,其全岩SiO2含量在55.1%~57.0%之间。该闪长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Ba、K、Rb和U)和轻稀... 西准噶尔白杨河地区的莫合台西北岩体是一个以闪长岩为主的小岩体。该闪长岩由斜长石(65%~70%)、角闪石(10%~15%)和辉石(10%~15%)组成,其全岩SiO2含量在55.1%~57.0%之间。该闪长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Ba、K、Rb和U)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强场元素,显示了与俯冲带相关的岩浆特征。这些闪长岩可能是由俯冲的板片流体/沉积物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而成。全岩Ar-Ar测年获得了(283±3)Ma的坪年龄,显示其形成于早二叠世,在321 Ma,西准噶尔地区开始洋脊俯冲活动,其至少持续到292 Ma;在283 Ma时,西准噶尔处于正常的俯冲体系或后碰撞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长岩 Ar—Ar年代学 早二叠世 地球化学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墨脱地区晚三叠世深熔作用的锆石U-Pb年代限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1 位作者 李源 刘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8-407,共10页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对东构造结墨脱地区的混合岩化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微区微量元素分析及U-Pb定年。阴极发光(CL)图像揭示多数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特征,核部为原岩残留核,外形表...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对东构造结墨脱地区的混合岩化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微区微量元素分析及U-Pb定年。阴极发光(CL)图像揭示多数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特征,核部为原岩残留核,外形表现出晶棱圆化、港湾状等特征;而边部是混合岩化深熔作用变质过程中形成的新生变质锆石,并且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的环带特征。微量元素分析显示,锆石不同微域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同,锆石核部含量明显高于边部(如:元素 Th、U、Nb、Ta 及 Th/U 比值),这一结果与深熔熔体和残留相之间的平衡关系有关。锆石 U-Pb 定年结果显示12个原岩锆石分析点给出的206Pb/238U年龄为516~1826 Ma,其中有6个分析点的年龄值相对集中在911~1330 Ma,表明该混合岩化片麻岩的原岩可能主要形成在这个年龄区间;14个变质锆石分析点给出了206Pb/238U 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216.7±3.2 Ma(MSWD=3.9),这一年龄代表拉萨地体在晚三叠世发生深熔作用,与区域上拉萨地体东南缘发生变质事件的时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岩化片麻岩 深熔作用 锆石 微量元素 LA-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中元古代诺尔公群的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东升 宫江华 +1 位作者 张建新 于胜尧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6-320,共15页
阿拉善地块作为华北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关键的构造单元,经历了不同时期构造热事件的叠加作用。本文选取阿拉善地块巴音诺尔公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诺尔公群进行研究,总结了这些前寒武纪岩石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显微构造特征,并对其构造... 阿拉善地块作为华北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关键的构造单元,经历了不同时期构造热事件的叠加作用。本文选取阿拉善地块巴音诺尔公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诺尔公群进行研究,总结了这些前寒武纪岩石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显微构造特征,并对其构造格架、变形期次进行了初步划分。研究表明,中元古代诺尔公群内部至少存在两期变形,早期变形表现为原始层理的片理化过程,形成了区域走向近NE-SW向的片理;而晚期变形则表现为顺片理走向的右行走滑剪切作用。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及年代学资料,认为中元古代诺尔公群的内部变形主要受到石炭纪-二叠纪查干础鲁弧后盆地向阿拉善微陆块之下俯冲作用的控制,俯冲作用造成了NW-SE向的挤压,从而发生了早期片理化,而随后顺俯冲带走向的走滑作用则调节了挤压造成的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 巴音诺尔公 中元古代诺尔公群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木里三露天井田构造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于常青 李永红 +4 位作者 卢振权 瞿辰 罗愫 王伟超 周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38-1143,共6页
通过对青海木里冻土区三露天井田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在岩石物理分析和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模拟的基础上,获得了研究区深部构造和地震特殊处理如AVO特征分析等结果。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与构造关系极为密切,研究区的天然气... 通过对青海木里冻土区三露天井田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在岩石物理分析和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模拟的基础上,获得了研究区深部构造和地震特殊处理如AVO特征分析等结果。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与构造关系极为密切,研究区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在构造发育区,断裂和裂隙发育,其内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明显,这一结果与实际钻探结果亦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里地区 冻土区 天然气水合物 深部构造 三维地震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沁水盆地热演化史与山西高原中新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孟元库 汪新文 +1 位作者 李波 蔡志东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以沁参1井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构造演化及邻区对比等,以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为主要手段,配合锆石裂变径迹、矿物流体包裹体、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区域岩浆活动及盆地演化分析,较系统地研究了沁水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的区域构造运动与... 以沁参1井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构造演化及邻区对比等,以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为主要手段,配合锆石裂变径迹、矿物流体包裹体、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区域岩浆活动及盆地演化分析,较系统地研究了沁水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的区域构造运动与构造演化。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山西高原中—新生代岩石圈构造热演化与高原的隆升过程,提高了对沁水盆地的地质评价,为下一步研究华北克拉通东部沁水盆地及邻区的古地热演化历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参1井 裂变径迹 流体包裹体 盆地构造分析 岩石圈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中新世南祁连山的构造抬升——来自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的沉积证据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海建 王二七 孟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103,共9页
山间盆地中的碎屑沉积是周围山脉隆升信息的记录载体。本文对柴达木盆地中北部大红沟剖面砂岩中的碎屑含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在34~8.5Ma大红沟剖面的物源区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均为前陆隆升物源(forelandupliftprovenance)... 山间盆地中的碎屑沉积是周围山脉隆升信息的记录载体。本文对柴达木盆地中北部大红沟剖面砂岩中的碎屑含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在34~8.5Ma大红沟剖面的物源区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均为前陆隆升物源(forelandupliftprovenance)。但是,砂岩中的石英、长石、岩屑含量均呈现了两阶段的演化特征,在12Ma发生了快速的大幅变化。这些现象与以前通过沉积学、沉积速率、磁化率等分析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成因上,这可能与12Ma大红沟剖面北部的柴北缘褶皱逆冲带的构造复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物源分析 构造抬升 大红沟剖面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