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南定结地区早中新世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33
1
作者 于俊杰 曾令森 +2 位作者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61-1972,共12页
定结日玛那穹窿位于高喜马拉雅带中段,由花岗片麻岩、变泥质岩、变基性岩及大量淡色花岗岩等组成,经历了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厘定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以及与高级变质岩的关系,我们对淡色花岗岩和高级变质岩进行了全岩元素和Sr... 定结日玛那穹窿位于高喜马拉雅带中段,由花岗片麻岩、变泥质岩、变基性岩及大量淡色花岗岩等组成,经历了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厘定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以及与高级变质岩的关系,我们对淡色花岗岩和高级变质岩进行了全岩元素和Sr和Nd同位素组成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测试。全岩元素和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揭示淡色花岗岩具有以下特征:(1)高SiO2(>72%),高Al2O3(>12%)和高A/CNK比值(>1·0);(2)高Rb,低Sr,高Rb/Sr比值(>1·0);(3)高∑REE和明显的负Eu异常;(4)高Sr同位素初始比值(0·7621~0·8846)和低εNd(t)值(-13·0^-20·2)。淡色花岗岩的高Rb/Sr比值和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表明其形成机制为主要为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作用,源区为由花岗片麻岩和变泥质岩组成的混合源区。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出定结地区淡色花岗岩具有21·0±0·7Ma和15·8±0·1Ma2期年龄,花岗片麻岩的锆石变质增生边年龄为22·2±1·4Ma,与该区的榴辉岩退变质年龄一致。这些数据共同表明,花岗片麻岩和变泥质岩在22~21Ma发生高级变质和深熔作用,形成早期淡色花岗岩岩浆,在~16Ma进一步深熔,形成晚期淡色花岗岩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花岗片麻岩 变泥质岩 高喜马拉雅 地壳深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晓先 张进江 +2 位作者 闫淑玉 刘江 郭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4-275,共12页
冲巴淡色花岗岩位于大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东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高的SiO2(73.87%~74.95%)、Al2O3(14.20%~14.74%)和K2O(4.44%~4.89%),高的K2O/Na2O比值(1.19~1.42)和A/CNK比值(1.18~1.22),富集Rb、Th和U,亏损Ba、Nb... 冲巴淡色花岗岩位于大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东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高的SiO2(73.87%~74.95%)、Al2O3(14.20%~14.74%)和K2O(4.44%~4.89%),高的K2O/Na2O比值(1.19~1.42)和A/CNK比值(1.18~1.22),富集Rb、Th和U,亏损Ba、Nb、Sr和Zr,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27~0.37),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冲巴淡色花岗岩具有较高的Rb/Sr比值(2.6~8.6),低的CaO/Na2O比值(0.18~0.20),指示源区可能为泥质岩区,(87 Sr/86 Sr)i和εNd(t)值分别为0.763 199~0.778 799和-16.7^-16.3,与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GHC)中变泥质岩一致,表明其来自GHC变泥质岩的部分熔融。淡色花岗岩具有高的(87Sr/86Sr)i而低的Sr含量,且随着Ba含量增加,Rb/Sr比值降低。这些特征表明,冲巴淡色花岗岩是无水条件下变泥质岩发生白云母脱水熔融的产物,部分熔融可能与STDS伸展拆离导致的构造减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冲巴淡色花岗岩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石榴橄榄岩重建大陆俯冲带的古动力学环境及其演化过程
3
作者 张聪 黄杰 +1 位作者 陈梅 杨经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743-3754,共12页
本文提出一种对于造山带石榴橄榄岩的简单概念分类模型。该模型将造山带石榴橄榄岩划分为地幔楔型和俯冲带型两种类型,根据所记录温压条件及P-T轨迹的差异,地幔楔型石榴橄榄岩进而被划分为A-D四个亚类,分别对应不同厚度的克拉通型岩石... 本文提出一种对于造山带石榴橄榄岩的简单概念分类模型。该模型将造山带石榴橄榄岩划分为地幔楔型和俯冲带型两种类型,根据所记录温压条件及P-T轨迹的差异,地幔楔型石榴橄榄岩进而被划分为A-D四个亚类,分别对应不同厚度的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及普通大陆岩石圈地幔环境中冷的/古老的/稳定的地幔环境及与之对应的相对热的/年轻的/活动地幔环境。我们选择研究程度较高的斯堪的纳维亚加里东期造山带及我国柴北缘造山带中出露的石榴橄榄岩来检验该模型的适用性。出露于挪威西片麻岩地区的Mg-Cr型及Fe-Ti型石榴橄榄岩分别属于地幔楔型的A亚类(来自于古老的/冷的/厚的/亏损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及壳源俯冲带石榴橄榄岩,而来自Seve,Troms和Linds地体的石榴橄榄岩则属于地幔楔型的C亚类(来自于古老的/冷的/薄的/亏损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后经历俯冲过程变为俯冲带石榴橄榄岩。对我国柴北缘超高压带绿梁山石榴橄榄岩的检验结果相对复杂。前人的研究表明绿梁山石榴橄榄岩存在三种不同的成因方式,对应分类模型中的:1)D亚类橄榄岩(阿拉斯加型岩浆岩堆晶体);2)壳源俯冲带型石榴橄榄岩;3)A亚类来自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太古代石榴橄榄岩。检验结果表明,该分类模型能较好的解释斯堪的纳维亚加里东期造山带中的石榴橄榄岩的出露规律,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及不同期次矿物之间的年代学关系,但对于我国绿梁山石榴橄榄岩的成因分类仍需进一步研究。假设该分类模型能适用于大多研究程度较高的造山带石榴橄榄岩,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两个分类参数为地幔楔形成初期的平均温度(T)及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的厚度(P)。熔融作用发生的时间及深度同样是区分不同类型石榴橄榄岩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石榴橄榄岩分类 地幔楔 俯冲带 超高压变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大陆俯冲过程中的高压变质与深熔作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的相平衡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向华 张泽明 +3 位作者 董昕 祁敏 林彦蒿 雷恒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792-3802,共11页
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南迦巴瓦杂岩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是印度大陆深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基于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本文对南迦巴瓦杂岩中的泥质变质岩进行了相平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泥质岩... 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南迦巴瓦杂岩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是印度大陆深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基于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本文对南迦巴瓦杂岩中的泥质变质岩进行了相平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泥质岩石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峰期矿物组成是石榴石+蓝晶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金红石,峰期变质条件是~820℃,13.0~13.5kb,表明印度大陆至少俯冲到了约45km深度,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加厚下地壳。高压泥质变质岩在进变质和峰期变质过程中经历了白云母和黑云母脱水反应引起的部分深熔,熔融程度可达27v01%,形成了花岗质成分的熔体,构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淡色花岗岩的源区。因此,青藏高原具有一个深熔融的中下地壳,为其侧向流动提供了有利的流变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麻粒岩 相平衡模拟 深熔作用 南迦巴瓦杂岩 喜马拉雅构造山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的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5
作者 谭捍东 姜枚 +6 位作者 林昌洪 彭淼 吴良士 马欢 王忠凯 李晋津 谭嘉言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0-806,共7页
为配合科学钻探选址,在云南腾冲县城以北至固东镇之间沿东西向布设了4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2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 对6条剖面的电磁测深资料进行了预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了6条剖面的电阻率模型。这些剖面具有的主要电性结构... 为配合科学钻探选址,在云南腾冲县城以北至固东镇之间沿东西向布设了4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2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 对6条剖面的电磁测深资料进行了预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了6条剖面的电阻率模型。这些剖面具有的主要电性结构特征为:盆地地壳内存在2套低阻, 其中浅部的低阻层沿南北向稳定存在,由含水(热水)的火山岩下部、花岗岩上部与花岗砂砾岩组成, 构成了腾冲盆地的地热资源的热储层, 其主要层位在300~1500 m范围内;深部的低阻体是作为热源的岩浆囊, 位于马站—曲石乡之间的部分深12~30 km, 东西宽25 km以上。以上电性特征为研究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岩浆和火山活动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腾冲 电磁法 火山构造 电性结构 热储层 岩浆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1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2
6
作者 孟元库 汪新文 陈杰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8,共14页
对采自太行山西侧的沁水盆地沁参1井及邻区12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太行山东侧石家庄-邢台地区9个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在新生代的抬升是不均衡的,前新生代的剥蚀夷平-准平原化后,... 对采自太行山西侧的沁水盆地沁参1井及邻区12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太行山东侧石家庄-邢台地区9个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在新生代的抬升是不均衡的,前新生代的剥蚀夷平-准平原化后,古近纪初经历了隆升,再到古近纪末的剥蚀夷平,最后到新近纪的快速隆升。现今太行山的主体是新近纪以来隆升的,即23~18 Ma以来,其中快速隆升期为上新世以来,隆升幅度为4000 m,隆升的平均速率为0.18 mm/a。新近纪以来太行山的隆起主要来自于3个因素:①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力;②热冷却;③构造负荷综合作用。新生代太行山的抬升与其周缘盆地和山脉的演化存在着对应关系,为一个区域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新生代 隆升速率 沁水盆地 太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4
7
作者 彭淼 姜枚 +5 位作者 谭捍东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张福彬 唐路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75,共14页
2012年在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茂县—绵竹段进行了点距约3km、横跨断裂带的大地电磁探测,精细处理并反演获得长70km,深50km的2维电性剖面。通过与同位置的反射地震资料对比进行综合解释,刻画出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结构:1)四川盆地上... 2012年在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茂县—绵竹段进行了点距约3km、横跨断裂带的大地电磁探测,精细处理并反演获得长70km,深50km的2维电性剖面。通过与同位置的反射地震资料对比进行综合解释,刻画出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结构:1)四川盆地上覆地层为低阻,电性结构稳定并叠置于坚固的扬子中下地壳之上;龙门山3条主断裂均表现为低阻—中低阻,其构造形态都沿NW向倾斜,并由陡变缓向下延伸,浅部最陡处>60°,深部最缓处<30°。2)龙门山断裂带上地壳整体逆冲推覆于扬子板块的刚性基底之上,不仅形成由陡趋缓的3条主断裂,而且多期次的地震活动造成隐伏次级断裂发育;映秀-北川断裂之下具有明显NW倾斜且陡立的电性梯度带,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在该区域内集中分布,其中安县-灌县断裂下盘发育大型隐伏的基底断裂,可能为发震断裂,地震能量沿隐伏次级断裂向上传递导致映秀-北川断裂遭破坏最为严重。3)青藏高原东缘的中下地壳下插,使高阻的扬子中下地壳嵌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和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之间,形成"鳄鱼口"样式的构造格架。龙门山的隆升是由上地壳的逆冲推覆脆性变形和中下地壳的壳内高导物质流的韧性变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提出,由于中下地壳物质流在龙门山不仅受阻于刚性的扬子块体,而且下插于扬子板块上地幔,形成一种可能的类似"传送带"的动力模式,带动了其上盘发生持续的逆冲推覆脆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大地电磁 反射地震 联合解释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元算法在计算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
8
作者 李忠海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6,共8页
针对斯托克斯流体动力学问题,详细介绍了其边界积分方程、多种边界条件下的格林函数构造、边界元算法的求解误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理论.并介绍了该方法在板块俯冲动力学及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方面的应用,充分表明使用边界元算法可以灵... 针对斯托克斯流体动力学问题,详细介绍了其边界积分方程、多种边界条件下的格林函数构造、边界元算法的求解误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理论.并介绍了该方法在板块俯冲动力学及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方面的应用,充分表明使用边界元算法可以灵活精确地处理地球动力学中的许多用其他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元算法 边界积分方程 格林函数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阳-柞水矿集区李家砭Ti-Fe矿床成矿构造背景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郭现轻 闫臻 +2 位作者 王宗起 付长垒 陈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7-450,共14页
李家砭Ti-Fe矿床位于南秦岭山阳-柞水矿集区内南侧山阳-凤镇构造混杂带内,主要表现为钛磁铁矿和钛铁矿化,含矿围岩为堆晶辉长岩。矿物组合特征及结构分析表明,该矿床为典型的岩浆分异型矿床。矿物成分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共同表明李... 李家砭Ti-Fe矿床位于南秦岭山阳-柞水矿集区内南侧山阳-凤镇构造混杂带内,主要表现为钛磁铁矿和钛铁矿化,含矿围岩为堆晶辉长岩。矿物组合特征及结构分析表明,该矿床为典型的岩浆分异型矿床。矿物成分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共同表明李家砭杂岩体具有岛弧钙碱性和大洋板内玄武岩双重岩浆性质。辉长岩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李家砭辉长岩和Ti-Fe矿床形成于621±6Ma,其中所含有的继承性锆石来自新元古代晚期岛弧中酸性岩浆岩,以上特征表明李家砭Ti-Fe矿床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弧后盆地构造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Ti-Fe矿床 岩浆分异型矿床 弧后盆地 山阳-柞水矿集区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中段谢通门始新世复式岩体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10
作者 孟元库 许志琴 +3 位作者 陈希节 马绪宣 贺振宇 张雪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3-948,共16页
本文对冈底斯谢通门地区的三个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分析以及岩体侵位深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岩体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3.5±0.6 Ma、44.9±0.5 Ma和48.3±1.4 Ma。锆石的Hf同位素研... 本文对冈底斯谢通门地区的三个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分析以及岩体侵位深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岩体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3.5±0.6 Ma、44.9±0.5 Ma和48.3±1.4 Ma。锆石的Hf同位素研究显示,样品xy911的εHf(t)值介于–5.1~0.35,为典型的壳幔混合型, Hf同位素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为1142 Ma,表明其主要岩浆源区以古老地壳基底的部分熔融为主,在此过程中可能伴有幔源岩浆或新生下地壳的贡献。而样品xy957和样品xy961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特征,εHf(t)均为正值;样品xy957的εHf(t)值介于0.23~7.31,平均值为5.07,样品xy961的εHf(t)值介于2.12~5.82,平均值为4.70,其二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分别为764 Ma、792 Ma,表明它们的源岩以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为主或有大量幔源物质的加入,同时,也混有少量古老陆壳的成分。根据角闪石压力计计算得出,样品xy911、xy957、xy961侵位深度分别为9.36 km、9.53 km和10.89 km,为中深成侵入相。综合分析表明,谢通门复式岩体主要以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为主,在岩浆演化或上升过程中混染了部分拉萨地体的古老物质;此外该复式岩体的形成可能和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断离引起地幔物质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谢通门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地区相关地质单元的铁同位素特征及其对白云鄂博矿床成因的制约 被引量:20
11
作者 孙剑 朱祥坤 +1 位作者 陈岳龙 房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9-828,共10页
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是世界著名的巨型多金属矿床,它的成因一直是个激烈争论的问题,观点主要集中在沉积成因和岩浆成因上,而铁的物质来源问题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近年来Fe同位素的快速发展为解决白云鄂博铁矿的成因提供了新思路。对白... 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是世界著名的巨型多金属矿床,它的成因一直是个激烈争论的问题,观点主要集中在沉积成因和岩浆成因上,而铁的物质来源问题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近年来Fe同位素的快速发展为解决白云鄂博铁矿的成因提供了新思路。对白云鄂博地区发育的白云鄂博群尖山组铁质板岩、宽沟北沉积型铁矿、腮林忽洞微晶丘、灰绿岩墙这些相关地质单元的Fe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为白云鄂博矿床成因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结果表明,尖山组铁质板岩的δ56Fe值为-0.49‰~0.48‰,平均值为-0.03‰±0.84‰,2SD,n=5;宽沟北沉积型铁矿的δ56Fe值为-0.68‰~0.23‰,平均值为-0.10‰±0.78‰,2SD,n=5;腮林忽洞微晶丘δ56Fe值为-0.64‰~0.12‰,平均值为-0.28‰±0.57‰,2SD,n=6;辉绿岩的Fe同位素组成δ56Fe值集中在0.11‰~0.16‰。腮林忽洞微晶丘总体上比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富集Fe的轻同位素,Fe同位素组成变化也相对更大,表明两者可能有不同的成因。白云鄂博地区尖山组铁质板岩、宽沟北沉积型铁矿与世界其他地区含铁沉积建造的Fe同位素组成类似,其共同特征是,Fe同位素变化较大,总体上δ56Fe大于0‰。这一特征与白云鄂博铁矿的Fe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白云鄂博矿床的δ56Fe集中在0‰附近,与白云鄂博地区灰绿岩、世界不同地区火成岩和岩浆型铁矿的Fe同位素组成特征一致。表明白云鄂博铁矿可能不是沉积成因的,更有可能与岩浆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 FE同位素 条带状铁建造 微晶丘 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天山沙湾地区晚石炭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飞 杨经绥 +4 位作者 李天福 陈松永 徐向珍 李金阳 贾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68-889,共22页
天山北部沙湾地区火山岩由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组成,主要包括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英安质熔结凝灰岩、玄武安山岩和流纹岩,为钙碱性系列。玄武安山岩和流纹岩主量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SiO2=51.03%、77.33%,TiO2=0.76%、0.16%,CaO=10... 天山北部沙湾地区火山岩由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组成,主要包括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英安质熔结凝灰岩、玄武安山岩和流纹岩,为钙碱性系列。玄武安山岩和流纹岩主量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SiO2=51.03%、77.33%,TiO2=0.76%、0.16%,CaO=10.30%、0.43%,MgO=5.19%、0.89%,Na2O=2.10%、1.27%,K2O=1.28%、2.54%;稀土元素特征分别为:∑REE=369.1×10-6、729.0×10-6,(La/Yb)N=5.0、3.5,(La/Sm)N=2.7、2.4,δEu=0.82、0.54;Sr、Nd、Pb同位素特征分别为:(87Sr/86Sr)t=0.70680和0.70476,(143Nd/144Nd)t=0.52224和0.51225,εNd(t)=0.2和0.1,(206Pb/204Pb)t=17.775和17.720,(207Pb/204Pb)t=15.790和15.826,(208Pb/204Pb)t=38.240和38.876。火山熔岩亏损Nb、Ta、Ti和P,富集K、Rb、U、Th、Zr和Hf,玄武安山岩的Zr为117×10-6~121×10-6,Zr/Y比值为5.63~5.82。流纹岩是玄武安山质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流纹岩LA-ICPMS锆石的U-Pb年龄为(310±2)Ma。本区火山岩原始岩浆产出于大陆板内拉张环境,是源自软流圈地幔的大陆玄武岩浆受到岩石圈地幔和大陆上、下地壳混染的结果。玄武安山岩中辉石斑晶的结晶温度和压力分别为1176.4℃,4.13 kpa,相当于16.7 km的深度,反映了混染的大陆玄武岩浆在中、上地壳缓慢结晶形成单斜辉石斑晶后,因陆壳的拉张、快速上升至地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陆内拉张环境 Sr、Nd和Pd同位素 地球化学 北天山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玉树地区扎喜科岩体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洁 陈文 +5 位作者 雍拥 陈岳龙 孙敬博 张彦 刘新宇 杨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3-786,共14页
青海玉树地区的扎喜科石英闪长岩体出露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西段。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的轻稀土富集,(La/Yb)N为2.56~4.37,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K*在4.18~4.89范围内,RbN/YbN比值范围在9.77~12.09间,... 青海玉树地区的扎喜科石英闪长岩体出露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西段。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的轻稀土富集,(La/Yb)N为2.56~4.37,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K*在4.18~4.89范围内,RbN/YbN比值范围在9.77~12.09间,这些特点均显示了岛弧岩浆岩的特征;运用Maniar主量元素判别法判定其为IAG型花岗岩(造山型花岗岩类),形成于板块俯冲阶段,在Pearce的构造判别图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通过对其进行角闪石40Ar/39Ar测年得到(222.3±1.7)Ma的年龄数据,代表其侵位时代,是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年代学研究结果可以初步确定,至晚三叠世,即约222Ma,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在沿扎喜科岩体处仍处于岛弧环境,板块俯冲作用仍在继续。这一结果对古特提斯末期的演化历史给予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区 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 扎喜科岩体 构造环境 40AR/39AR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变形分析:以四川盐源盆地古地磁研究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卢海建 王二七 +1 位作者 李仕虎 李海兵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8-1201,共14页
探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变形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方向的挤出过程。目前,有关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旋转研究主要针对于两套地层:侏罗系—始新统和中新统—第四系。对侏罗系—始新统研究表明了大范围的顺时针旋转变形... 探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变形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方向的挤出过程。目前,有关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旋转研究主要针对于两套地层:侏罗系—始新统和中新统—第四系。对侏罗系—始新统研究表明了大范围的顺时针旋转变形的存在,而对中新统—第四系的研究则表明该区域可能同时存在逆时针旋转变形。然而,对这两种构造旋转变形的时间和幅度仍缺乏充分的制约。位于川滇地块的四川盐源盆地同时出露这两套地层。磁性地层研究表明,上新统—中更新统的时代为〉3.6~0.6 Ma。磁偏角数据揭示上新统—中更新统经历了逆时针旋转变形(-14.4°±2.7°),而古新统—始新统经历了明显的顺时针旋转(10°~21.5°),两套地层间的旋转幅度高达36.6°。鉴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大规模顺时针旋转变形的最年轻地层为始新统地层,因此顺时针旋转变形可能发生在始新世—中新世某个时间段。这个时间与红河—哀牢山走滑断裂带的活动时间基本一致,因此顺时针旋转变形可能与该大型断裂带的活动直接相关。盐源盆地记录到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发生于至少3.6 Ma以来,平均旋转速率为4°/Ma。由于磁组构数据表明上新世—中更新世地层并未受到挤压变形作用,因此其逆时针旋转变形可能受周围走滑断裂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旋转变形 新生代 盐源盆地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地壳断层带内微裂隙愈合与高压流体形成条件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韩亮 周永胜 姚文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105,共15页
中地壳断层带内发现的接近静岩压力的高压流体能够合理解释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的高角度逆冲滑动,而高压流体的产生与断层带的微裂隙愈合紧密相关.利用熔融盐固体介质三轴高温高压实验系统,我们采用含水和烘干的Carrara大理岩样品开展... 中地壳断层带内发现的接近静岩压力的高压流体能够合理解释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的高角度逆冲滑动,而高压流体的产生与断层带的微裂隙愈合紧密相关.利用熔融盐固体介质三轴高温高压实验系统,我们采用含水和烘干的Carrara大理岩样品开展了微裂隙愈合实验,研究中地壳断层带内高压流体的形成条件.实验分为三类:A类、A+B类和A+B+C类,其中A阶段实验在室温条件下将样品压裂,形成一系列共轭破裂面,B阶段实验在600℃、围压700MPa和应变速率10-6s-1条件下愈合了A阶段破碎的样品,实验样品从以碎裂变形为主向以韧性变形为主转变,C阶段实验通过快速降低轴压模拟一个扩容过程,再以相同实验条件重新加载样品,通过比较实验样品强度来检验样品的愈合程度.样品显微结构和实验样品强度表明,动态重结晶作用能够愈合微裂隙和孔隙,水能促进矿物的动态重结晶作用,较高的水含量和较大的应变有利于微裂隙和孔隙的愈合,从而有利于高压流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地壳断层带 汶川Ms8.0级地震 高压流体 熔融盐固体介质三轴实验设备 裂隙愈合 动态重结晶作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中段碱长花岗岩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孟元库 许志琴 +2 位作者 陈希节 马绪宣 马士委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02-1213,共12页
本文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塔玛地区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原位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自该岩体不同部位的两件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0.02±0.39)Ma和(40.65±0.32... 本文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塔玛地区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原位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自该岩体不同部位的两件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0.02±0.39)Ma和(40.65±0.32)Ma,具有几乎一致的地质年龄,即碱长花岗岩侵位结晶年龄为40 Ma左右。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显示,176Hf/177Hf比值在0.282633~0.282878,平均值为0.282765,计算所得的εHf(t)值介于-4.08~4.15,平均值为0.28,峰值在-1^+1之间;TDMC模式年龄在822~1373 Ma,平均值为1075 Ma,峰值年龄为1000~1200 Ma。其次,样品的εHf(t)值具有正负相间的特点,εHf(t)也相对较小,为典型的壳幔混染型,岩浆源区主要以古老地壳的熔融为主。综合研究表明,谢通门塔玛地区碱长花岗岩主要是由新特斯洋板片的断离,致使软流圈地幔上涌,引起拉萨地体地壳物质的熔融、再循环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幔源物质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LU-HF同位素 碱长花岗岩 冈底斯岩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瑞瑞 张岳桥 +1 位作者 解国爱 许怀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09-1419,共11页
基于砂箱实验方法,本文对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形成,这些要素包括:早期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弧形边界、两侧基底地块的砥柱作用、底部滑脱层等。此外,北大巴山早期... 基于砂箱实验方法,本文对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形成,这些要素包括:早期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弧形边界、两侧基底地块的砥柱作用、底部滑脱层等。此外,北大巴山早期的伸展构造对随后挤压背景下的构造组合可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结合前人研究,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演化可分为五个阶段:①晋宁期,汉南、神龙架和黄陵地块快速隆升,形成"砥柱";②古生代伸展环境形成了初始的弧形边界;③中晚三叠世大陆碰撞造山使得构造反转,可能形成了大巴弧的雏形;④在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作用及先成弧成边界、前缘两地块的阻挡、底部滑脱层等因素的控制下形成了大巴弧形构造;⑤白垩纪后,大巴山弧形构造受晚期走滑断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 弧形构造 砂箱实验 先存边界 砥柱 滑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锆石U-Pb、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晓先 张进江 +1 位作者 闫淑玉 刘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254,共13页
本文采集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样品并进行系统的锆石LA-ICP-MS U-Pb和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冲巴淡色花岗岩年龄为12.4±0.4 Ma,处于前人划分的新喜马拉雅阶段与后喜马拉雅阶段分界处。结合淡色花... 本文采集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样品并进行系统的锆石LA-ICP-MS U-Pb和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冲巴淡色花岗岩年龄为12.4±0.4 Ma,处于前人划分的新喜马拉雅阶段与后喜马拉雅阶段分界处。结合淡色花岗岩沿藏南拆离系分布的特征,可将其归入新喜马拉雅阶段。冲巴淡色花岗岩为同构造侵位花岗岩,是藏南拆离系活动导致的构造减压熔融的产物,12.4±0.4 Ma的锆石U-Pb年龄代表了研究区藏南拆离系的活动时代。然而,这一活动时代明显滞后于喜马拉雅中西部地区,呈现自西向东启动时代和停止活动时代逐渐变晚的趋势;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表明,冲巴淡色花岗岩冷却年龄分别为9.11±0.25 Ma和9.62±0.10 Ma。锆石U-Pb和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计算表明,冲巴淡色花岗岩体从12.4 Ma到9.11 Ma发生了快速冷却剥露,冷却速率高达137~162℃/Ma,这一结果与前人通过变质P-T-t研究得到的快速折返的结论相吻合。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12.4~9.11 Ma的快速冷却事件可能与研究区藏南拆离系的大规模伸展拆离导致的构造剥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藏南拆离系 冲巴淡色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白云母40Ar-39Ar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羌塘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形成与构造保存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耀 刘焰 +1 位作者 王显峰 苑婷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8-148,共21页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域上面积最大的海相盆地,前人对该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油气远景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以最近完成的1:5万地质调查为基础,本文再次讨论了南羌塘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油气远景。羌塘盆地中央近东西向的羌中隆起山脉将...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域上面积最大的海相盆地,前人对该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油气远景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以最近完成的1:5万地质调查为基础,本文再次讨论了南羌塘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油气远景。羌塘盆地中央近东西向的羌中隆起山脉将羌塘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寒武—奥陶纪之交,南、北羌塘块体被古大洋分隔开。北羌塘盆地南缘形成的晚三叠—早侏罗世的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其上部为流纹岩,表明晚三叠世南羌塘块体北向俯冲于北羌塘块体之下,在南羌塘块体北部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前陆盆地。南羌塘盆地南缘发育一套代表成熟海盆的侏罗纪复理石建造,表明南羌塘南部地区在早侏罗世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特点,随着南部班公—怒江洋的扩张,在南、北羌塘块体内分别沉积了侏罗纪—早白垩世的浅海相地层,以富含有机质礁灰岩为特征。盆地内部孕育了巨厚的晚白垩—古新世陆源碎屑岩,不整合覆盖于早期海相沉积岩之上,表明在该时期南羌塘块体逐渐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盆地转变为陆相盆地。新生代时期,印度与亚洲大陆持续汇聚,南羌塘盆地南向逆冲于拉萨块体之上,盆地内发育了多条大型逆冲断裂带,再次将盆地内部的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富含有机质的海相礁灰岩深埋,这有利于油气资源的生成与保存。横跨南羌塘盆地的构造剖面显示盆地内部主要大型逆冲断裂带之间,构造变形较弱,发育宽缓的向斜构造,向斜核部发育新生代陆相地层,推测该新生代陆相地层之下保存有深埋的富含有机质的海相地层,因此,南羌塘盆地逆冲断裂带下盘和宽缓向斜核部区域可能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羌塘盆地 逆冲推覆 礁灰岩 构造演化 油气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昆仑造山带北缘中元古代帕什托克闪长岩侵入序列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佳楠 刘正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2-107,共16页
位于塔里木地块西南缘、西昆仑造山带北缘的帕什托克侵入序列由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组成,类似TTG组合,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本文从帕什托克侵入序列的地球化学分析出发,通过对该侵入序列两期侵入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讨... 位于塔里木地块西南缘、西昆仑造山带北缘的帕什托克侵入序列由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组成,类似TTG组合,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本文从帕什托克侵入序列的地球化学分析出发,通过对该侵入序列两期侵入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讨论了该侵入序列的成因、构造环境和与其相关的板块间地球动力学模式,认为该侵入序列为I型准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闪长岩系列,属活动板块边缘碰撞前大陆弧花岗岩类,两期侵入岩为同源岩浆演化,母岩浆属壳幔混合源,且岩浆向酸性演化。根据岩浆演化的物理环境和构造环境,推测早古生代库地洋的完全闭合与库地洋壳向塔里木古陆块俯冲消减有关,是塔里木古陆块和柴达木古陆块在Rodinia超级大陆汇聚过程中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造山带 帕什托克闪长岩侵入序列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