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花岗岩基形成和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滴水构造、钾质火山作用与地表地质过程 被引量:12
1
作者 曾令森 刘静 Jason B Saleeby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57-1273,共17页
以美国内华达山脉复合岩基为例,系统评述了与大型花岗岩基的形成、演化相关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及构造地貌学响应。在大陆岛弧环境下,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促使下地壳发生角闪岩脱水部分熔融,在岩基根部形成高密度的石榴辉石岩,岩基根部... 以美国内华达山脉复合岩基为例,系统评述了与大型花岗岩基的形成、演化相关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及构造地貌学响应。在大陆岛弧环境下,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促使下地壳发生角闪岩脱水部分熔融,在岩基根部形成高密度的石榴辉石岩,岩基根部最终发生重力失稳,形成滴水构造;在地貌上反映为滴水构造对应区域的沉降和相应的张性构造,在岩浆作用上则表现为软流圈地幔上涌和残余富集岩石圈地幔的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钾质火山岩。这种高度动态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是维持大型花岗岩基地区较高高程或促使这些区域高程骤然增加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花岗岩基 滴水构造 钾质岩浆作用 地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200米构造柱及变形构造初步解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许志琴 张泽明 +6 位作者 刘福来 杨经绥 唐哲民 陈世忠 柴耀楚 李天福 陈方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72,共20页
在利用成象测井资料准确地恢复岩心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建立了位于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心1200m精细构造柱。划分了由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组成的第一岩性-构造单元及由副片麻岩夹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透镜体组成的第... 在利用成象测井资料准确地恢复岩心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建立了位于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心1200m精细构造柱。划分了由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组成的第一岩性-构造单元及由副片麻岩夹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透镜体组成的第二岩性-构造单元,自上而下岩石的面理产状由向东陡倾变为向南东缓倾。第一岩性-构造单元的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是毛北榴辉岩杂岩体的组成部分,在榴辉岩中发现以南北向拉伸线理及由北往南的剪切指向为特征的超高压变质岩早期变形举止。位于第二岩性-构造单元下部(770-1130m深度)300多米厚的韧性剪切带是地表出露的毛北韧性剪切带在孔下的延伸,剪切应变及石英组构分析表明,在伴随的退变质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绿片岩相的转换过程中,剪切应变由自SE往NW的“逆冲”转为NW向SE的正向滑移。结合钻孔围区地质,重塑了上部由毛北榴辉岩杂岩体与副片麻岩围岩组成的轴面向SE倾斜的同斜倒转褶皱系,以及下部为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模型。钻孔验证了VSP地震反射剖面中850- 12000m深度的强反射层与韧性剪切带相吻合。结合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折返构造的研究,提出该构造模型的成因与折返阶 段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斜向上的挤出及后折返阶段的穹隆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构造剖面 韧性剪切带 变形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块下的构造及地幔动力学 被引量:21
3
作者 许志琴 赵志兴 +2 位作者 杨经绥 袁学诚 姜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最新的全球地幔地震层析资料揭示了岩石圈板片可以俯冲到核幔边界,超地幔羽可以从核幔边界上升到地壳上部形成热点。在大陆板块汇聚边界,地幔地震层析图像不仅显示了岩石圈板片的超深俯冲,还保存了拆沉的岩石圈“化石”残片的重要信息... 最新的全球地幔地震层析资料揭示了岩石圈板片可以俯冲到核幔边界,超地幔羽可以从核幔边界上升到地壳上部形成热点。在大陆板块汇聚边界,地幔地震层析图像不仅显示了岩石圈板片的超深俯冲,还保存了拆沉的岩石圈“化石”残片的重要信息。从地幔深部所获取的新资料为全地幔“单层对流“的新模式提供了依据。在介绍上述全球构造研究新动向的基础上,本文强调了研究岩石圈板块必须了解板块下的构造,探索岩石圈板块的驱动力应该从“岩石圈动力学“升华到“地幔动力学“,并提出了大陆板块汇聚边界地幔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下的构造 超深俯冲 核幔边界 超地幔羽 地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地震反射的标定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文采 杨午阳 程振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82-1692,共11页
利用大陆科学钻探取得的岩芯岩性、构造编录和波速、中子密度测井资料,可以比较准确地标定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两侧三维地震发现的反射体.二维地震剖面上的反射体可能与二维测线方向有关,三维地震提供了与方向无关的反射体信号,为结晶岩区... 利用大陆科学钻探取得的岩芯岩性、构造编录和波速、中子密度测井资料,可以比较准确地标定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两侧三维地震发现的反射体.二维地震剖面上的反射体可能与二维测线方向有关,三维地震提供了与方向无关的反射体信号,为结晶岩区地壳反射波的标定提供了更加准确可信的基础数据.只有在建立准确的波速模型、由测井资料合成的地震道与三维地震剖面之间达到完美拟合之后,反射体标定才有意义.地震剖面、测井和岩芯资料的柱状对比图由于未考虑非线性时深转换和钻孔的弯曲,只能供初步分析用;反射体的详细标定还要考虑到时深转换的非线性及钻孔的弯曲,逐一制作标定分解图.引起结晶岩中反射体的机制是多方面的,文中逐一分析了过主孔的10个主要地震反射体的特点及成因,总结了结晶岩地区反射体分为三大类:(Ⅰ)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反射体;(Ⅱ)与侵入岩或正变质岩岩体有关的反射体;(Ⅲ)与围岩岩性构造不均匀性有关的反射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科学钻探 结晶岩区 标定反射体 三维地震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3000~3500m花岗质片麻岩地球化学性质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开富 刘福来 +4 位作者 许志琴 李天福 杨经绥 薛怀民 叶建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55-1870,共16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CCSD-MH)3000~3500m深度范围内的岩心揭示的主要岩石类型以正、副片麻岩为主,夹少量的榴辉岩、片岩及斜长角闪岩等。正片麻岩可进一步划分为钾长花岗质片麻岩和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质片...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CCSD-MH)3000~3500m深度范围内的岩心揭示的主要岩石类型以正、副片麻岩为主,夹少量的榴辉岩、片岩及斜长角闪岩等。正片麻岩可进一步划分为钾长花岗质片麻岩和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质片麻岩的SiO2含量普遍高,为73.56%~79.01%,Al2O3含量为10.49%~13.75%;TiO2、Fe2O3、FeO、MnO和MgO的含量明显偏低,其中Fe2O3为0.26%~2.56%,FeO为0.09%~1.13%,MgO为0.01%~0.63%;岩石明显富含Na2O、K2O,强烈贫钙,Na2O+K2O的含量为6.20%~9.15%,K2O的含量为1.26%~5.67%,CaO的含量为0.08%~1.59%。花岗质片麻岩在洋脊玄武岩标准化蛛网图上都表现出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的特点,高场强元素Ti、Ta和Nb表现为明显的负异常,而Hf和Zr则为明显正异常。3000~3500m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具A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记录了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苏鲁地区的花岗岩浆事件,表明新元古代晚期扬子板块北缘的构造属性为大陆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片麻岩 地球化学性质 成因机制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中埃达克质英安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0
6
作者 史仁灯 杨经绥 吴才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9-236,共8页
在柴达木北缘吉绿素滩间山群火山岩中发现埃达克质 (adakitic)英安岩 ,其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如下 :SiO26 3.7%~ 6 4.3%,Al2 O3 15 .0 7%~ 15 .2 7%,MgO 3.47%~ 3.72 %,K2 O/Na2 O 0 .14~ 0 .2 5 ,Y和Yb含量较低 ,Y为17.82× 10 -6... 在柴达木北缘吉绿素滩间山群火山岩中发现埃达克质 (adakitic)英安岩 ,其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如下 :SiO26 3.7%~ 6 4.3%,Al2 O3 15 .0 7%~ 15 .2 7%,MgO 3.47%~ 3.72 %,K2 O/Na2 O 0 .14~ 0 .2 5 ,Y和Yb含量较低 ,Y为17.82× 10 -6~ 18.10× 10 -6,平均 17.96× 10 -6,Yb为 1.47× 10 -6~ 1.5 5× 10 -6,Sr含量较高 ,为 5 2 7× 10 -6~ 5 37× 10 -6,亏损HREE ,具弱负Eu和Sr异常。除MgO高于正常的埃达克岩外 ,与世界上典型埃达克岩极为相似。据其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并结合该区埃达克质英安岩 (5 14.2± 8.5Ma)和榴辉岩 (494.6± 6 .5Ma)的年龄数据 ,推测柴北缘板片在晚寒武世开始俯冲 ,俯冲板片在 75~ 85km深处开始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 ,而熔融残留部分继续俯冲 ,在早奥陶世形成含石榴石残留相的榴辉岩。柴北缘埃达克质英安岩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早古生代柴北缘发生过洋陆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adakitic) 英安岩 榴辉岩 板片俯冲 早古生代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与现今中国地震活动 被引量:69
7
作者 嵇少丞 王茜 +2 位作者 孙圣思 许志琴 李海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44-1667,共24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中国地学界强烈感受到深入研究地震地质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性和肩负防震减灾巨大的社会责任。本文作者从构造地质学家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震分布、成因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做了一些讨论。按地震分布,中国大陆可以粗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中国地学界强烈感受到深入研究地震地质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性和肩负防震减灾巨大的社会责任。本文作者从构造地质学家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震分布、成因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做了一些讨论。按地震分布,中国大陆可以粗分为两个区域,其交界是一条过渡带。该过渡带的东界是郯庐断裂及其和海南岛的连线,西界是齐齐哈尔—北京—邯郸—郑州—宜昌—贵阳—(越南)河内连成的线,后者其实就是松辽盆地的西界(大兴安岭的东界、太行山的东界、大娄山的东界)。我们不妨将上述两线所夹过渡带称之为"地震区分界线"。分界线以西的广大地区,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都与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快速侧向扩展、亚洲大陆逃逸构造活动有关。流变性较好的造山带(如青藏高原和天山)和流变性较差的古老地块(如塔里木、准噶尔、阿拉善、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在其边界强烈对抗,形成强震。地震区分界线以东的中国沿海地区受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运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震,但其强度和频度与该线以西的青藏高原周边、天山、鄂尔多斯地块周缘以及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上地震低得多。由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向西深俯冲形成的地震在中国仅分布在吉林省珲春—汪清一带,这些深源地震对地面工程建筑破坏性不大。处于欧亚、菲律宾海和南海3个板块的交汇部位的我国台湾地震不断。受我国台湾地震的影响,闽粤沿海NW和NE向断裂往往被激活,形成地震。总之,虽然中国大陆的现代地震受太平洋、欧亚、印度和菲律宾海四大板块联合作用控制,但最主要、最直接、影响最大的还是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快速侧向扩展和大陆逃逸。因此,对中国的地震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某区域或某条断裂,而应把整个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作为整体的、统一的"一盘棋"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 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 青藏高原隆升和侧向扩展 大陆逃逸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南缘右行韧性走滑剪切带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8
作者 戚学祥 张建新 +1 位作者 李海兵 蔡金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69-479,共11页
北祁连南缘右行韧性走滑剪切带位于祁连地块与北祁连俯冲碰撞杂岩带边界 ,长约 80 0km ,走向NWW SEE ,面理向北陡倾 ,中西部宽 5~ 6km ,东部由四条呈帚状撒开的强应变带组成。构造指向及向南东低角度倾伏的拉伸线理揭示出韧性剪切带的... 北祁连南缘右行韧性走滑剪切带位于祁连地块与北祁连俯冲碰撞杂岩带边界 ,长约 80 0km ,走向NWW SEE ,面理向北陡倾 ,中西部宽 5~ 6km ,东部由四条呈帚状撒开的强应变带组成。构造指向及向南东低角度倾伏的拉伸线理揭示出韧性剪切带的右行走滑和转换挤压性质。TIMS法测定的单颗粒锆石U Pb上交点年龄为 96 5~ 95 6Ma ,代表韧性剪切带原岩———基底变质岩的变质时代。糜棱岩中钾长石、黑云母单矿物40 Ar/ 3 9Ar同位素测年结果及与地层和岩浆活动的关系表明韧性剪切带形成于 4 4 0~ 380Ma。北祁连南缘右行韧性走滑剪切带是在祁连加里东造山带形成过程中 ,祁连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斜向碰撞诱发大规模转换挤压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 韧性剪切带 同位素年代学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40AR/^39AR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中生代碰撞后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孟繁聪 许志琴 +1 位作者 张泽明 刘福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6-576,共11页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花岗岩体为中生代的Ⅰ型花岗岩,侵入到围岩片麻岩中,属碰撞后花岗岩。SiO_2含量为56.15%~66.67%,Na_2O含量为3.58%~4.54%,K_2O含量为2.16%~4.58%,Alk为6.93~8.62%。里特曼指数为2.7~3.1,属于高钾钙...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花岗岩体为中生代的Ⅰ型花岗岩,侵入到围岩片麻岩中,属碰撞后花岗岩。SiO_2含量为56.15%~66.67%,Na_2O含量为3.58%~4.54%,K_2O含量为2.16%~4.58%,Alk为6.93~8.62%。里特曼指数为2.7~3.1,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δEu=0.76~0.82,为弱的负铕异常。围岩片麻岩SiO_2含量较高,为70.55%~77.28%,Na_2O为3.12%~5.39%.K_2O为1.78%~6.22%,δEu为0.38~0.59,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花岗岩与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别,表明两者在成因上关系不大,花岗岩的源岩为未出露地表的中下地壳岩石。拆沉模式可较好地解释碰撞后花岗岩与超高压变质岩的“共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 中生代 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 超高压变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地体南部高压变质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戚学祥 许志琴 齐金忠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6-484,共9页
苏鲁地体南部的高压变质带由中温高压变质岩片和低温高压变质岩片两部分组成,前一岩片自下而上依次为含砾白云石英岩、云母二长石英片岩、大理岩磷块岩、白云钠长石英片岩;后一岩片的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石英片岩钠长石英片岩。两岩片中... 苏鲁地体南部的高压变质带由中温高压变质岩片和低温高压变质岩片两部分组成,前一岩片自下而上依次为含砾白云石英岩、云母二长石英片岩、大理岩磷块岩、白云钠长石英片岩;后一岩片的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石英片岩钠长石英片岩。两岩片中片岩内的斜长石端员组成为钠长石,长石斑晶具有明显的火山晶屑特征,锆石具有岩浆成因韵律环带,其Th/U>0.5。此外,它们都具有高硅、高碱、低钙,轻稀土元素富集、分馏程度高,重稀土元素亏损、分馏程度低,Eu强到中度亏损及Nb、P、Ti负异常的特征,在Si O2A·R图解上均位于碱性岩区,在铝饱和指数图解中分布在偏铝质过铝质区,在(K2O+Na2O)/CaO Zr+Nb+Ce+Y图解上落在A型岩区。这些特征说明其原岩为火山岩,其岩石类型为过铝质偏铝质碱性流纹岩类,其成因类型为A型。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判别图解反映其原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是新元古代Rodinia大陆裂解、扬子地块陆内裂谷形成过程中伴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变质带 变质火山岩 地球化学 陆内裂谷 苏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发现金刚石:横贯中国中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新证据及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深俯冲作用的识别 被引量:140
11
作者 杨经绥 许志琴 +6 位作者 裴先治 史仁灯 吴才来 张建新 李海兵 孟繁聪 戎合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4-495,共12页
在秦岭北带榴辉岩及其围岩片麻岩的锆石中发现金刚石和大量石墨包裹体。金刚石具典型的1331~1334cm^(-1)拉曼谱峰。变质金刚石的发现证明秦岭北带榴辉岩及其围岩片麻岩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其俯冲深度>120 km。片麻岩锆石的SHRIMP... 在秦岭北带榴辉岩及其围岩片麻岩的锆石中发现金刚石和大量石墨包裹体。金刚石具典型的1331~1334cm^(-1)拉曼谱峰。变质金刚石的发现证明秦岭北带榴辉岩及其围岩片麻岩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其俯冲深度>120 km。片麻岩锆石的SHRIMP定年表明,锆石核部代表岩浆事件的年龄或之前的残核年龄为1200~1800 Ma,超高压变质新增生边部的年龄为507±38 Ma,属早古生代。认为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与印支期大别超高压变质带(240~200 Ma)是时空上两个带。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向西可以与南阿尔金—柴北缘早古生代(490~440Ma)超高压变质带相连,向东与大别西北部的熊店和浒湾早古生代榴辉岩(420~400 Ma)相连,组成一条沿中央造山带北部分布的加里东期超高压变质带。认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南部的印支期超高压变质带应与南秦岭的高压蓝片岩带相连,组成一条分布在中央造山带南部的印支期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为中央造山带存在一条西起阿尔金,东至苏鲁的近4000 km的世界上最大的一条超高压变质带的确定提供了新的关键性证据。而沿中央造山带分布的两条超高压变质带说明:①中国南北大陆在早古生代就已拼接在一起,其后,又有印支期的俯冲和碰撞叠加,加里东期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分布在北部,后者在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超高压变质带 古生代 中生代 俯冲作用 金刚石 榴辉岩 激光拉曼谱 SHRIMP 秦岭 中央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柴北缘—阿尔金的超高压变质榴辉岩及其原岩性质探讨 被引量:90
12
作者 杨经绥 张建新 +5 位作者 孟繁聪 史仁灯 吴才来 许志琴 李海兵 陈松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91-314,共24页
中国西部祁连山柴北缘地区和南阿尔金地区存在一条被阿尔金断裂错开 4 0 0km ,但构造上相连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通过对柴北缘地区大柴旦、锡铁山、都兰和南阿尔金地区且末一带榴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发现榴辉岩原岩主要由玄武... 中国西部祁连山柴北缘地区和南阿尔金地区存在一条被阿尔金断裂错开 4 0 0km ,但构造上相连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通过对柴北缘地区大柴旦、锡铁山、都兰和南阿尔金地区且末一带榴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发现榴辉岩原岩主要由玄武岩和苦橄岩两类岩石组成 ,进一步分为高Ti型 (w(TiO2 ) =2 %~ 5 % ) ,中Ti型 (1%~ 2 % )和低Ti型 (<1% ) 3种类型 ,识别出榴辉岩的原岩类型有洋脊玄武岩、岛弧拉斑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类等产在不同环境的岩石类型。榴辉岩的Nd同位素组成与现代洋脊玄武岩类相似 ,ε(Nd ,0 )主要为正值 ,少量为轻微负值 ,表明榴辉岩的原岩曾是海底玄武岩 ,并且经过了消减俯冲作用 ,混入了部分的地壳物质。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年龄为 5 0 0~ 4 4 0Ma,原岩年龄分别为 80 0~ 75 0Ma和~ 10 0 0Ma。研究表明 ,柴北缘滩涧山群中存在两套时代不同的基性超基性岩 ,一套为产在绿梁山的新元古代时期形成的蛇绿岩组合 ,新获得的年龄值为 (76 8±39)Ma(Rb Sr)和 (780± 2 2 )Ma(Sm Nd) ,另一套主要为产在赛什腾山的晚寒武世岛弧火山岩 ,形成时代约在 5 15~ 4 86Ma。榴辉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和Nd同位素组成 ,以及 80 0~ 75 0Ma的原岩时代与其中的新元古代基性岩类可以对比。初步认为它们是同一套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榴辉岩 基性火山岩 柴北缘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夹榴辉岩的片麻岩(片岩)地球化学、Sm-Nd和U-Pb同位素研究——深俯冲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被引量:54
13
作者 张建新 万渝生 +2 位作者 孟繁聪 杨经绥 许志琴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3-451,共9页
在柴北缘的鱼卡-锡铁山-沙柳河一带,出露夹有榴辉岩透镜体的花岗质片麻岩(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片岩)。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数据显示副片麻岩(片岩)与正片麻岩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成分和一致的Nd模式年龄(1.88~2.18Ga),结合副片麻岩(... 在柴北缘的鱼卡-锡铁山-沙柳河一带,出露夹有榴辉岩透镜体的花岗质片麻岩(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片岩)。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数据显示副片麻岩(片岩)与正片麻岩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成分和一致的Nd模式年龄(1.88~2.18Ga),结合副片麻岩(片岩)局部包在正片麻岩中的野外关系,正片麻岩可能为副片麻岩(片岩)原地熔融作用的产物。U-Pb锆石测定表明熔融作用产生的正片麻岩的岩浆形成时代为952Ma。另外,这些夹榴辉岩的片麻岩(片岩)也与柴北缘北侧不夹榴辉岩的深变质基底片麻岩和中南祁连地块的变质基底片麻岩有相似Sm-Nd同位素特征和近一致Nd模式年龄(1.87~2.26Ga)。表明它们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可能来源于具有古元古代晚期地壳形成年龄的同一变质基底。然而,与柴北缘北 侧和祁连地块的深变质基底岩石不同的是,这套含榴辉岩的片麻岩(片岩)明显遭受了早古生代变质作用的影响,正片麻岩锆石U-Pb测定获得的下交点年龄为478±44Ma,与柴北缘地区榴辉岩的变质锆石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而已在都兰地区副片麻岩锆石中柯石英包体的发现也证明了含榴辉岩的片麻岩(片岩)与榴辉岩一样同样经历了UHP变质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柴北缘含榴辉岩的片麻岩虽然具有与相邻变质基底相似的早期演化历史,但在早古生代又与所夹的榴辉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夹榴辉岩片麻岩(片岩) Sm-Nd同住素 深俯冲 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蛇绿岩的厘定——罗迪尼亚大陆裂解的证据? 被引量:43
14
作者 杨经绥 史仁灯 +1 位作者 吴才来 陈松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92-898,共7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及绿梁山一带“奥陶纪”滩涧山群中分出一套“新元古代”的蛇绿岩组合,主要由玄武质(枕状)熔岩、岩墙群、辉长岩等古洋壳岩石组成,其中以MORB和岛弧玄武岩为主,岩石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蛇绿岩洋壳的Rb-Sr同位素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及绿梁山一带“奥陶纪”滩涧山群中分出一套“新元古代”的蛇绿岩组合,主要由玄武质(枕状)熔岩、岩墙群、辉长岩等古洋壳岩石组成,其中以MORB和岛弧玄武岩为主,岩石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蛇绿岩洋壳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为768Ma±39Ma,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780Ma±22Ma。这套古洋壳岩石与典型的奥陶纪(约500Ma)火山岩不同,后者主要为中基性岛弧火山岩,岩石仅发生轻微绿片岩相变质;而前者与榴辉岩的成分可以对比,并且与榴辉岩原岩的时代(750~800Ma)相同。推断绿梁山的海底玄武质岩类可能就是榴辉岩的原岩,祁连地区新元古代蛇绿岩洋盆是在罗迪尼亚大陆大约800~750Ma发生裂解的基础上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新元古代 绿梁山 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北缘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鲁造山带的超高压变质岩及岩石化学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泽明 许志琴 +3 位作者 刘福来 游振东 孟繁聪 李天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8-491,共14页
在南苏鲁造山带核部,古老的表壳岩和花岗质侵入岩经历了三叠纪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在超高压变质岩石抬升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改造。据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可以区分出六大类典型超高压变质岩:榴辉岩、石榴石橄榄岩、石... 在南苏鲁造山带核部,古老的表壳岩和花岗质侵入岩经历了三叠纪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在超高压变质岩石抬升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改造。据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可以区分出六大类典型超高压变质岩:榴辉岩、石榴石橄榄岩、石英硬玉岩、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岩、硬玉石英岩和石榴石绿辉石文石岩。这些岩石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产物分别是斜长角闪岩、蛇纹岩、长英质片麻岩、长石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地球化学研究揭示,榴辉岩的原岩很可能是形成在大陆内部构造环境的拉斑玄武岩,而石榴石橄榄岩可能是起源于亏损的残余地幔。石英硬玉岩原岩包括正变质的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副变质的酸性火山碎屑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大面积分布的古老花岗岩很可能是形成在大陆或大陆边缘环境。长石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的原岩为沉积岩,与副变质的长英质片麻岩和基性火山岩一起构成了古老的表壳岩组合。双峰式的酸性和基性火山岩组合的存在也证明部分表壳岩是形成在大陆环境。因此,可以推测南苏鲁造山带核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原岩为形成在大陆板内环境的沉积岩-酸性和基性火山岩-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化学 超高压变质岩 岩相学 三叠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叶城—狮泉河地区岩石圈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董英君 姜枚 +2 位作者 钱辉 宿和平 薛光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8-424,共7页
对青藏高原西部新疆叶城—西藏狮泉河地区宽频地震探测记录到的剪切波进行了各向异性分析,计算结果给出了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特征:西昆仑地区各向异性大都沿北东方向分布,总体方向变化不大,各向异性整体走向与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对青藏高原西部新疆叶城—西藏狮泉河地区宽频地震探测记录到的剪切波进行了各向异性分析,计算结果给出了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特征:西昆仑地区各向异性大都沿北东方向分布,总体方向变化不大,各向异性整体走向与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北缘各向异性空间分布一致。由此得出:印度板块向北推进的构造运动是形成本区岩石圈剪切波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各地体的各向异性在较大的东西向范围内保持稳定,各地体岩石圈固有的各向异性方向为北东向;作为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的分界线,班公怒江断裂带是主要的地表分界位置,在深部,无论西部剖面还是中部剖面,印度板块岩石圈的各向异性在该断裂带上均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石圈 各向异性 剪切波 叶城-狮泉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应力场、构造运动特征以及超高压变质带折返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317-3324,共8页
苏鲁-大别造山带是华北、华南地块之间的大地构造交界带。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的3000余年的地震活动性,并根据1918~2006年间苏鲁-大别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1000余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系统研究了地壳应力场和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 苏鲁-大别造山带是华北、华南地块之间的大地构造交界带。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的3000余年的地震活动性,并根据1918~2006年间苏鲁-大别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1000余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系统研究了地壳应力场和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探讨了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机制。结果表明,苏鲁带以及华北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的同时,受到从贝加尔湖经过大华北直到琉球海沟的广阔地域里存在着的统一的、方位为170°的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右旋走滑运动是苏鲁地区和郯庐断裂带的现代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地震发生类型多为右旋走滑型或右旋走滑正断层型地震。华南地区构造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受北西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挤压运动所产生的方位为110~120°挤压应力的控制。华北、华南地块之间现代地壳应力场的分界线,西部与秦岭带大致相符,在大别东开始则逐渐偏离大地构造,到黄山附近向东南偏转,在温州附近转为向东延伸,最终穿过东海直至琉球海沟。研究结果还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运动机制,即致使大量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或地表的岩石圈应力场背景原因为,中生代以来大华北地区存在着较强扩张应力场的主控作用。此外,岩石圈地幔的蘑菇云构造增强了华北地区扩张应力场及扩张构造运动,导致形成大量深裂谷、裂隙,深部物质上涌。苏鲁及东大别地带处于或接近蘑菇云构造运动发育地区的中心,深部地幔物质的上涌导致并加剧了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或地表,形成了世界著名的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大别造山带 震源机制解 岩石圈应力场 构造运动 折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古生代超高压带中花岗质岩浆作用 被引量:96
18
作者 吴才来 杨经绥 +8 位作者 许志琴 Joseph L.WOODEN Trevor IRELAND 李海兵 史仁灯 孟繁聪 陈松永 Harold PERSING Anders MEIBOM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8-674,共17页
祁连南缘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 (榴辉岩年龄为 4 6 6~ 4 95 Ma)上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 (达肯大坂片麻岩 )中存在三类花岗岩组合 : 类 :石英二长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 类 :二长花岗岩 -二云母花岗岩-含白云母花岗岩 -正长花岗... 祁连南缘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 (榴辉岩年龄为 4 6 6~ 4 95 Ma)上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 (达肯大坂片麻岩 )中存在三类花岗岩组合 : 类 :石英二长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 类 :二长花岗岩 -二云母花岗岩-含白云母花岗岩 -正长花岗岩 , 类 :花岗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黑云母花岗岩。 类岩石组合中的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年龄为 4 73Ma, 类岩石组合中的正长花岗岩锆石 SHRIMP年龄为 4 4 6 Ma, 类岩石组合中的二长花岗岩锆石 SHRIMP年龄为 397Ma。从三类花岗岩组合的组成矿物来看 , 类和 类的矿物组合主要为斜长石、角闪石、石英、碱性长石、黑云母 , 类的矿物组合为钾长石、石英、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 ;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看 , 类和 类花岗岩为 型花岗岩 ,岩石的 Si O2 =6 1%~ 6 9% ,Na2 O/ K2 O>1,ANK<1,δEu=0 .7~ 1.0 ; 类花岗岩为 S型花岗岩 ,岩石的 Si O2 =70 %~ 76 % ,Na2 O/ K2 O<1,ANK>1,δEu=0 .1~ 0 .3;从构造环境上看 , 类花岗岩形成于岛弧环境或活动大陆边缘 , 类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 , 类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结合区域地质特征 ,我们认为 ,早奥陶世 ,南祁连洋板块向北俯冲于祁连陆块之下 ,规模不大的南祁连洋很快闭合 ,但俯冲下去的大洋板块仍拖动柴达木陆块继续俯冲 ,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俯冲 SHRIMP 岩石组合 锆石 岩组 榴辉岩 块体 上浮 底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与折返的时限及机制 被引量:111
19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缓 +7 位作者 吴才来 李海兵 张建新 戚学祥 宋述光 万渝生 陈文 邱海峻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76,共14页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加里东造山带的形成是阿拉善板块、祁连微板块及柴达木—东昆仑板块在加里东期间汇聚和碰撞的结果。祁连微板块和柴达木—东昆仑板块之间的柴(达木)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于495~440 Ma,是继南祁连洋壳向北俯冲...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加里东造山带的形成是阿拉善板块、祁连微板块及柴达木—东昆仑板块在加里东期间汇聚和碰撞的结果。祁连微板块和柴达木—东昆仑板块之间的柴(达木)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于495~440 Ma,是继南祁连洋壳向北俯冲于祁连微板块下形成增生的柴北缘火山岛弧带之后,陆壳深俯冲的产物。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是在祁连微板块及柴达木—东昆仑板块之间的“正向陆内俯冲”向“斜向陆内俯冲”转化过程中“斜向挤出”机制下折返的,开始折返年龄为470~460 Ma,最后的折返时间为400~406 Ma。折返构造很好地保存在超高压变质岩石中,并且记录了广泛的退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折返构造 退变质作用 俯冲 碰撞 柴达木北缘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被引量:106
20
作者 许志琴 张泽明 +9 位作者 刘福来 杨经绥 李海兵 杨天南 邱海峻 李天福 孟繁聪 陈世忠 唐哲民 陈方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3-450,共18页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是由韧性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组成,具NWW—SEE向剪切矢量及SEE向NWW的剪切指向,与折返构造伴随的高压和超高压退变质反应过程与石英从高温—中温—低温的组构模式吻合。150~100 Ma期间的伸展事件包含了...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是由韧性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组成,具NWW—SEE向剪切矢量及SEE向NWW的剪切指向,与折返构造伴随的高压和超高压退变质反应过程与石英从高温—中温—低温的组构模式吻合。150~100 Ma期间的伸展事件包含了北界韧性伸展转换性剪切带及莱阳盆地的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部花岗岩侵位、折返面理弯曲形成背形构造及伴随的韧-脆性正滑构造。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表明,240~220 Ma扬子板块巨量物质往北深俯冲于北中国板块之下,220~200 Ma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整体快速折返,折返板片中保存的自上而下变质岩石单元序列与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序列基本一致。提出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板片呈上拱的舌形体,变形分解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板片是在“挤出”机制下折返及受后期伸展事件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变质带 折返构造 折返机制 后折返伸展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