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古董山地区早二叠世古地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许伟 孙知明 +5 位作者 李海兵 裴军令 潘家伟 司家亮 赵越 任晓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66-1574,共9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内古董山地区早二叠世玄武岩的古地磁测定,揭示了1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实验结果表明,其特征剩磁方向为:Dg=213.7°,Ig=26.9°,κg=19.7,N=9,α95=13.7°;Ds=217.7°,Is=-37.5°,κs=15.4,α95=13....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内古董山地区早二叠世玄武岩的古地磁测定,揭示了1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实验结果表明,其特征剩磁方向为:Dg=213.7°,Ig=26.9°,κg=19.7,N=9,α95=13.7°;Ds=217.7°,Is=-37.5°,κs=15.4,α95=13.6°,相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为:53.2°N、187.5°E,A95=12.3°,古纬度为21.0°N。由于采样剖面所获得的早二叠世古地磁结果全部为反极性特征,认为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很可能代表了研究区早二叠世时期的原生特征剩磁。对比塔里木地块西北缘早二叠世的古地磁结果,认为研究地区与塔里木地块西北缘之间在古地磁误差范围内并未发生明显的相对构造运动。依据塔里木早二叠世古地磁极与哈萨克斯坦地块同时期古地磁极的一致性,结合二者的古生物资料,提出早二叠世时期塔里木地块可能已经与哈萨克斯坦地块碰撞相连,至晚二叠世,二者之间的海水完全退出,碰撞造山使得天山雏形基本形成。结合前人古地磁研究成果,对塔里木地块及周边主要块体早二叠世的古地理进行了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二叠世 塔里木 古地磁 古地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的隆升—剥蚀过程研究——来自前陆盆地沉积通量的证据 被引量:9
2
作者 颜照坤 李勇 +3 位作者 李海兵 董顺利 闫亮 李奋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5-676,共12页
本文根据钻井、地层剖面等资料,利用Surfer8.0软件编制出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前陆盆地各构造层序的残留地层等厚图,计算出6个构造层序地层的沉积总量、沉积通量。沉积通量分别为:300.2g/(m2·ka)、66.5g/(m2·ka)、71.7g/(m2... 本文根据钻井、地层剖面等资料,利用Surfer8.0软件编制出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前陆盆地各构造层序的残留地层等厚图,计算出6个构造层序地层的沉积总量、沉积通量。沉积通量分别为:300.2g/(m2·ka)、66.5g/(m2·ka)、71.7g/(m2·ka)、38.5g/(m2·ka)、113.0g/(m2·ka)、1204.6g/(m2·ka)。利用物质平衡法将各阶段沉积物回剥至物源区,计算各阶段物源区剥蚀速率分别为:167.3mm/ka、22.5mm/ka、22.9mm/ka、9.8mm/ka、22.9mm/ka、319.4mm/ka。计算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物源区的剥蚀速率和沉积区的沉积速率均具有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晚三叠世和晚新生代是剥蚀—沉积过程最强烈的两个阶段,可能对应了龙门山强烈隆升的两个时期。根据对盆地沉积物总量的估算,利用物质平衡的原理,可以推算出龙门山自晚三叠世开始隆升到现在,龙门山冲断带的地壳隆升幅度大于10~12km,平均剥蚀厚度超过7.0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前陆盆地 沉积通量 隆升 剥蚀 物质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西昆仑地区新生代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孙知明 李海兵 +4 位作者 裴军令 许伟 潘家伟 司家亮 刘栋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183-3191,共9页
通过对帕米尔-西昆仑地区新生代地层51个采点古地磁样品系统的古地磁测试,获得了研究区新生代较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尽管上述研究剖面因为单斜地层无法对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进行褶皱检验,但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其地理坐标下平均的高温特... 通过对帕米尔-西昆仑地区新生代地层51个采点古地磁样品系统的古地磁测试,获得了研究区新生代较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尽管上述研究剖面因为单斜地层无法对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进行褶皱检验,但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其地理坐标下平均的高温特征剩磁方向远离现代地磁场方向,且和田朗如乡古近纪、策勒恰恰古近纪、叶城柯克亚乡新近纪剖面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具有正、反2种极性,由此,我们认为以上剖面的高温特征剩磁很可能代表了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方向。结合研究区已有的古地磁数据,认为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挤压作用下,塔里木地块西缘地区(帕米尔高原东北缘)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相对欧亚大陆在古地磁误差范围内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作用(1°~1.6°),而始新世以来相对欧亚大陆则发生了明显的逆时针旋转(22°~38°),该地区的逆时针旋转作用可能与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新生代以来的右旋走滑作用有关,而在帕米尔高原以东则主要以沿大型走滑断裂的走滑作用为主,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旋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旋转 古地磁 西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走滑未造成柴达木盆地整体旋转 被引量:3
4
作者 裴军令 周在征 +1 位作者 李海兵 孙知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3-174,共12页
通过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部分上油砂山组磁极性序列,认为该剖面时代为7.5~9.0Ma。从320块样品的古地磁数据分析,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B级),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 通过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部分上油砂山组磁极性序列,认为该剖面时代为7.5~9.0Ma。从320块样品的古地磁数据分析,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B级),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其特征剩磁方向为:地理坐标下为Dg=358.5°,Ig=40.5°,k=28.5,α95=4.2,层面坐标下为Ds=1.0°,Is=41.5°,k=34.0,α95—3.8;相应的极位置为λp=75.9°N,φp=270.5°E,dp=2.8°,dm=4.6°。通过与同时代柴达木盆地及邻区的古地磁极对比,说明中中新世以来柴达木地块整体上没有经历明显旋转运动,阿尔金断裂活动致使肃北等毗邻断裂带地区发生了构造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地磁 阿尔金断裂 磁性地层 构造旋转 中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走滑作用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山脉形成的古地磁证据
5
作者 孙知明 李海兵 +5 位作者 裴军令 许伟 潘家伟 司家亮 赵来时 赵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8-1936,共9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断裂东缘早白垩世-第三纪红层与玄武岩38个采点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了研究区早白垩世-第三纪高温特征剩磁分量。结果表明,昌马乡早白垩世红层与玄武岩剖面层面坐标下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Ds=32.8°,Is=5...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断裂东缘早白垩世-第三纪红层与玄武岩38个采点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了研究区早白垩世-第三纪高温特征剩磁分量。结果表明,昌马乡早白垩世红层与玄武岩剖面层面坐标下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Ds=32.8°,Is=59.4°,κs=36.2,α95=8.1°)和北大窖早白垩世玄武岩剖面层面坐标下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Ds=335.4°,Is=55.1°,κs=34,α95=9.6°)均通过了褶皱检验,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旱峡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层面坐标下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Ds=26.1°,Is=49.5°,κs=28.6,α95=7.3°)和红柳峡早第三纪地层层面坐标下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Ds=355.4°,Is=48.3°,κs=135.8,α95=7.9°),这两组高温特征剩磁方向在地理坐标下均远离现代地磁场方向,且具有正、反双极性特征,说明其也可能代表了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方向。结合已有阿尔金断裂及周边早白垩世-第三纪古地磁结果,提出柴达木块体在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挤压下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整体顺时针旋转作用,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块体旋转作用是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作用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转换的重要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 古地磁 阿尔金断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