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南天山蛇绿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初探 被引量:38
1
作者 高俊 汤耀庆 +1 位作者 赵民 王军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85-97,共13页
南天山蛇绿岩带分布于哈尔克山南坡-霍拉山-带,以色日克牙依拉克剖面的蛇绿岩出露较为完整。地幔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其次为含单斜辉石的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堆晶辉长岩可能已变质为斜长角门质糜棱岩,枕状熔岩主要为N-MO... 南天山蛇绿岩带分布于哈尔克山南坡-霍拉山-带,以色日克牙依拉克剖面的蛇绿岩出露较为完整。地幔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其次为含单斜辉石的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堆晶辉长岩可能已变质为斜长角门质糜棱岩,枕状熔岩主要为N-MORB。枕状熔岩的87Sr/86Sr初始比值较高(0.764~0.7099),△207Ph/204Ph(8.71~23.54),△208Ph/204Ph(41.23~78.75),△Nd(6.75~15.09),表明南天山蛇绿岩的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DMM)与第2类富集地幔(EMII)相混合的异常地幔区。南天山蛇绿岩形成于晚古生代早期塔里木板块和南天山微板块之间的有限洋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Sr.Nd.Ph同位素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科学钻探与中国科学深钻工程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文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研究地球内部的望远镜 地球是一个极不均匀、极复杂且极难穿透的自然系统。矿物是组成地球的“细胞”,而岩石则是矿物的集合体。许多矿物与岩石的硬度都大于钢铁,极难穿透,而且地质作用又极其复杂,这就造成地球科学家提出的假说常常门... 研究地球内部的望远镜 地球是一个极不均匀、极复杂且极难穿透的自然系统。矿物是组成地球的“细胞”,而岩石则是矿物的集合体。许多矿物与岩石的硬度都大于钢铁,极难穿透,而且地质作用又极其复杂,这就造成地球科学家提出的假说常常门类繁多,意见相佐。有时地球科学家只好相信推测和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大别-苏鲁 大陆科学钻探 中国 科学深钻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面临解决的关键地球科学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许志琴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面临解决的关键地球科学问题许志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关键词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课题,是与航天技术并驾齐驱的又一高科技工程,这一点已为国际地学界所共识。世界大陆科学...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面临解决的关键地球科学问题许志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关键词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课题,是与航天技术并驾齐驱的又一高科技工程,这一点已为国际地学界所共识。世界大陆科学钻探实施30年来在地球科学上所取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钻探 中国 大陆钻探 地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2004) 被引量:58
4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4 位作者 李秋生 管烨 张季生 贺日政 黄立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53-770,共18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累计完成长约45000km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数据,为探讨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比较...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累计完成长约45000km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数据,为探讨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比较全面反映中国学者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作者广泛收集资料,总结了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度,并按照方法分类绘制了系列工作程度图.文中分别对地壳结构、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岩石圈的电性结构、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等几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做了概略的评述.已有资料表明:青藏高原的莫霍面埋深变化较大,且在几条重要缝合带莫霍面两侧都有断错;根据目前的探测结果,高原在20±5km埋深范围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高导层,速度一般为5.6—5.8km/s,电阻率约为1,10Ω·m,厚度一般为5~10km,但横向分布不连续.低速层与高导层的深度、厚度在趋势上一致,但不十分吻合.天然地震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高原各个地块内部的地震各向异性方向大致相同,各地块的分界处各向异性方向往往有明显的变化;虽然对高原隆升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至少认为高原是多期隆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已达成共识.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建立的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形象地表达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双向挤压变形模式.这些工作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上地幔 地球物理探测 工作程度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部松潘-甘孜中生代碰撞型造山带的薄壳构造及前陆逆冲系 被引量:17
5
作者 许志琴 侯立玮 +1 位作者 王大可 王宗秀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26-129,共4页
松潘—甘孜中生代造山带位于扬子板块之西北部,北侧以东昆仑南缘印支缝合带(朱志直等,1984)与劳亚板块相接,西侧以义敦岛弧碰撞带(包含甘孜—理塘印支缝合带及盖玉—定曲印支缝合带)与羌塘—昌都微板块毗邻,是一个具特殊几何形态(... 松潘—甘孜中生代造山带位于扬子板块之西北部,北侧以东昆仑南缘印支缝合带(朱志直等,1984)与劳亚板块相接,西侧以义敦岛弧碰撞带(包含甘孜—理塘印支缝合带及盖玉—定曲印支缝合带)与羌塘—昌都微板块毗邻,是一个具特殊几何形态(不规则倒三角形)的早、中中生代碰撞型造山带,为基墨里造山带(Sengor,1984)的一个分支。它的形成经历了古特提斯洋(包括北支及南支)的开启(P<sub>2</sub>—T<sub>2</sub>)、晚三叠世劳亚、扬子和羌塘—昌都三个板块之间的碰撞以及继后陆内俯冲和聚合作用的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逆冲 松潘 微板块 前陆 碰撞带 缝合带 古特提斯洋 后陆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塔里木地块的视极移曲线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燕平 李永安 +5 位作者 张正坤 翟永健 李强 高振家 Robert Sharps Michael McWilliams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塔里木地块的视极移曲线由泥盆纪,晚石炭世,二叠纪,早三叠世和侏罗-白垩纪古地磁极联线构成。(D:P_(lat)=16,P_(long)=165,A_(95)=4;C_3:P_(lat)=41,P_(long)=160,A_(95)=4;P:P_(lat)=61,P_(long)=177,A_(95)=9;T_3:P_(lat)=69,P_(long)... 塔里木地块的视极移曲线由泥盆纪,晚石炭世,二叠纪,早三叠世和侏罗-白垩纪古地磁极联线构成。(D:P_(lat)=16,P_(long)=165,A_(95)=4;C_3:P_(lat)=41,P_(long)=160,A_(95)=4;P:P_(lat)=61,P_(long)=177,A_(95)=9;T_3:P_(lat)=69,P_(long)=183,A_(95)=11;J-K:P_(lat)=65,P_(long)=214,A_(95)=6)根据古地磁研究,塔里木地块在泥盆和二叠纪之间俯冲到哈萨克斯坦地块之下。塔里木,华北和华南的缝合年代在早三叠世和早白垩世之间,相对于西伯利亚,塔里木地块自白垩纪之后有较大的东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块 视极移曲线 塔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沉积研究及相关科学问题 被引量:47
7
作者 薛春纪 祁思敬 +1 位作者 郑明华 刘建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55-163,共9页
本文评述了现代大洋底、大陆边缘及大陆热区流体活动和热水沉积的观察研究及其重大理论意义 ;分析了古代热水沉积岩的普遍性、多样性、规律性及在确立VMS型和Sedex型成矿认识中的作用 ;提出了三个与热水沉积相关科学问题 :盆地动力学演... 本文评述了现代大洋底、大陆边缘及大陆热区流体活动和热水沉积的观察研究及其重大理论意义 ;分析了古代热水沉积岩的普遍性、多样性、规律性及在确立VMS型和Sedex型成矿认识中的作用 ;提出了三个与热水沉积相关科学问题 :盆地动力学演化的热水沉积响应 ,盆地古流体场及其演化的热水沉积记录 ,盆地演化—盆地流体—流体成矿三者动态耦合。利用盆地中热水沉积序列对盆地发生发展及盆地异常热史和盆地流体演化的详细记载 ,配合盆地流体数值模拟 ,是认识盆地流体及其成矿效应等科学问题的全新思路和有效途径。南秦岭热水沉积海盆具备开展此方面研究的优越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沉积 成矿 盆地 大洋 海盆 流体活动 古流体 发生发展 配合 观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学断面CorelDRAW图形数据库开发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彭聪 白金 +1 位作者 刘国兴 管烨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1-366,共6页
通过对MapGIS和CordlDRAW软件的对比研究,实现了MapGIS图形数据库向CorelDRAW图形数据的转换,并参照国际GGT指南标准,结合各条断面实际情况,完成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重新建立了地层颜色库模板与符号库模板、构造颜色库... 通过对MapGIS和CordlDRAW软件的对比研究,实现了MapGIS图形数据库向CorelDRAW图形数据的转换,并参照国际GGT指南标准,结合各条断面实际情况,完成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重新建立了地层颜色库模板与符号库模板、构造颜色库模板与符号库模板、时空流程颜色库模板与符号库模板。按照图形数据在网络传输的环境,拆分重组地学断面图的图形与图例,逐一建立起每一条全球地学大断面图形数据子库。为实现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共享与交换奠定了基础。本文介绍这项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学断面 CORELDRAW 图形数据库 MAPGIS 岩石圈构造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大陆科学钻探靶区深反射地震的叠前深度偏移 被引量:5
9
作者 胡振远 杨文采 程振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8-497,共10页
由于深反射地震数据具有信噪比低和记录长度长等特点,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应用有许多困难.为此,我们研究了一种适合于深反射地震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包括:用逆风有限差分方法计算程函方程;在常规速度扫描的基础上,用协方差控制提... 由于深反射地震数据具有信噪比低和记录长度长等特点,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应用有许多困难.为此,我们研究了一种适合于深反射地震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包括:用逆风有限差分方法计算程函方程;在常规速度扫描的基础上,用协方差控制提高速度分析精度;用联合反演算法计算层速度,再插值后得到初始速度模型;用Kirchhoff法作为偏移速度分析工具,求得最终的速度模型;最终的速度模型作为有限差分深度偏移的输入,求得最终的偏移结果.用该方法对“中国大陆科学深钻工程”东海二维深反射地震数据DH-4线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 叠前深度偏移 有限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10
10
作者 任纪舜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1年第4期289-293,共5页
作者指出:中国大陆构造具有小陆块、多缝合带、软碰撞、多旋回缝合的特点,并受到古亚洲、特提斯、环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的作用。因此,中国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经历了极为复杂的多层次镶叠式结构,以及多旋回分阶段的演化过程。在深入和具... 作者指出:中国大陆构造具有小陆块、多缝合带、软碰撞、多旋回缝合的特点,并受到古亚洲、特提斯、环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的作用。因此,中国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经历了极为复杂的多层次镶叠式结构,以及多旋回分阶段的演化过程。在深入和具体地研究中国大陆时,必须把它放在全球构造的总格局中进行剖析,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以丰富和发展现代地球科学的理论,这是中国地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构造 大陆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球表面环境变化与大陆动力学演化的关系
11
作者 林景星 张静 +1 位作者 林防 郭盛乔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0-111,共2页
中国东部地球表面环境变化与大陆动力学演化的关系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nvironmentalChangesoftheEarthSurfaceandtheDynamicEvolutions... 中国东部地球表面环境变化与大陆动力学演化的关系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nvironmentalChangesoftheEarthSurfaceandtheDynamicEvolutionsoftheContinent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动力学 地球表面 环境变形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 被引量:123
12
作者 董树文 马立成 +3 位作者 刘刚 薛怀民 施炜 李建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2-625,共14页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境,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向伸展的转换过程;其次,成岩成矿受基底构造和深部作用控制、与特有的基底有关;最后,长江中下游成矿作用贯穿于"燕山运动"的始终,深刻地记录了太平洋板块作用的影响。本文对上述重大问题提出粗浅的见解,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缘 板内 前陆带 构造转换 成矿作用 深部过程 基底构造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晚侏罗纪 早白垩纪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走廊南山加里东俯冲杂岩增生地体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203
13
作者 许志琴 徐惠芬 +6 位作者 张建新 李海兵 朱志直 曲景川 陈代璋 陈金禄 杨开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5,共15页
北祁连走廊南山加里东火山岛弧带前缘为弧前俯冲杂岩增生地体。它由多重的增生火山岛弧、复理石增生楔、高压变质滑脱带及蛇绿岩残片组成,为早古生代古祁连洋壳自SW在NE俯冲于阿拉善地块之下的结果。俯冲过程的高压变质阶段经历了中温... 北祁连走廊南山加里东火山岛弧带前缘为弧前俯冲杂岩增生地体。它由多重的增生火山岛弧、复理石增生楔、高压变质滑脱带及蛇绿岩残片组成,为早古生代古祁连洋壳自SW在NE俯冲于阿拉善地块之下的结果。俯冲过程的高压变质阶段经历了中温高压的初期、降温增压的主期而进入降压增温的驰后期。提出了450—500Ma期间,中祁连地块向北俯冲、阿拉善地块向南增生的海沟后退的俯冲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岩 增生地体 动力学 俯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早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50
14
作者 吴才来 徐学义 +5 位作者 高前明 李向民 雷敏 郜源红 Ronald B FROST Joseph L WOODEN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7-1044,共18页
北祁连山中段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结果表明,柯柯里岩体的斜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年龄分别为512Ma和501 Ma,野马咀和金佛寺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508Ma和424Ma。结合区内其它花岗岩体的定年资料,根据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体产出... 北祁连山中段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结果表明,柯柯里岩体的斜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年龄分别为512Ma和501 Ma,野马咀和金佛寺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508Ma和424Ma。结合区内其它花岗岩体的定年资料,根据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体产出的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资料等,我们认为,早古生代北祁连洋板块向南俯冲,至少引发了两期花岗质岩浆作用,第一次岩浆作用形成柯柯里斜长花岗岩(512Ma)、野马咀花岗岩(508Ma)和柯柯里石英闪长岩(501 Ma),第二次花岗质岩浆作用形成牛心山花岗岩(477Ma)。由于往南俯冲的板块受到柴达木板块向北俯冲的影响,俯冲受阻,继而俯冲极性发生变化,转向北俯冲,形成了民乐窑沟(463Ma)等花岗岩侵入体。大约440Ma之后,洋盆闭合,柴达木陆块和阿拉善陆块对接碰撞,形成北祁连造山带。由于造山带根部岩石圈发生折沉作用,造山带上不同的块体伸展、滑塌,形成一系列碰撞后花岗岩如金佛寺花岗岩(424Ma)及牛心山岩体的石英闪长岩(435Ma)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SHRIMP定年 岩浆作用 构造演化 北祁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阿尔金巴什考供盆地南缘花岗杂岩体特征及锆石SHRIMP定年 被引量:90
15
作者 吴才来 杨经绥 +6 位作者 姚尚志 曾令森 陈松永 李海兵 戚学祥 Wooden J L Mazdab F K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46-858,共13页
北阿尔金巴什考供盆地南缘花岗杂岩体呈近东西向分布,长约49公里,出露面积约90平方公里,与围岩之间为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接触界线为不规则的渡状、锯齿状。围岩为前寒武纪砂岩、片岩、泥岩及凝灰质砂岩。该杂岩体主要由巨斑花岗岩、红... 北阿尔金巴什考供盆地南缘花岗杂岩体呈近东西向分布,长约49公里,出露面积约90平方公里,与围岩之间为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接触界线为不规则的渡状、锯齿状。围岩为前寒武纪砂岩、片岩、泥岩及凝灰质砂岩。该杂岩体主要由巨斑花岗岩、红色花岗岩、灰白色似斑状花岗岩和粉红色似斑状花岗岩组成。杂岩体的主元素含量变化不大,SiO2为65.14%- 75.66%,全碱含量为7.49-8.96%,K2O/Na2O比值为1.12-2.68,岩石的里特曼指数平均为2.34,CIPW标准矿物计算均出现刚玉(AC)(平均为1.78),说明岩石铝过饱和;杂岩体的稀土总量变化于89.44×10-6-335.28×10-6之间,不同岩石类型均有负铕异常,且从巨斑花岗岩→灰白色似斑状花岗岩→红色似斑状花岗岩→红色花岗岩,负铕异常越来越明显,表现在Eu/ Eu+值由0.65→0.51→0.48→0.30。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所有样品的微量元素丰度均高于原始地幔值,并具有相似的配分模式,即在Ba、Nb、Sr、P、Ti处呈明显的低谷,显示出S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SHRIMP U-Pb定年得出,巨斑花岗岩、红色中细粒花岗岩、灰白色和粉红色似斑状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474.3±6.8Ma、446.6±5.2Ma、434.5±3.8Ma和431.1±3.8Ma。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认为,该杂岩体形成于同碰撞-碰撞后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SHRIMP定年 巴什考供盆地 北阿尔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阿尔金茫崖地区花岗岩类锆石SHRIMP U-Pb定年、Lu-Hf同位素特征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65
16
作者 吴才来 郜源红 +5 位作者 雷敏 秦海鹏 刘春花 李名则 B Ronald FROST Joseph L WOODEN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97-2323,共27页
南阿尔金茫崖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阿克提山花岗岩为264±1Ma,柴水沟花岗岩分别为404±5Ma、406±4Ma,其中的辉绿岩为454±4Ma,常春沟花岗岩分别为411±5Ma、406±3Ma,茫崖镇北石英... 南阿尔金茫崖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阿克提山花岗岩为264±1Ma,柴水沟花岗岩分别为404±5Ma、406±4Ma,其中的辉绿岩为454±4Ma,常春沟花岗岩分别为411±5Ma、406±3Ma,茫崖镇北石英闪长岩为466±5Ma,阿卡龙山花岗岩为469±6Ma。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表明,εHf(t)值大多数为正值,少数继承性锆石为负值,反映了它们的源岩以新生地壳为主,同时,也混有少量的古大陆壳的成分。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各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将南阿尔金茫崖地区早古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划分为3期,第一期(465~469Ma)岩石组合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具有岛弧火成岩的地球化学属性,其形成可能与洋壳的俯冲作用有关;第二期(404~411Ma)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与板块碰撞后造山带块体均衡调整有关,第三期(264Ma)岩石组合为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也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可能与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锆石Lu-Hf同位素 花岗质岩浆活动期次 岩石成因 南阿尔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48
17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4 位作者 李秋生 卢占武 王海燕 李文辉 管烨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4-786,共13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华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华南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莫霍面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华南大陆莫霍面形态变化较大,总体变化趋势是由西部向东部呈逐渐抬...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华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华南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莫霍面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华南大陆莫霍面形态变化较大,总体变化趋势是由西部向东部呈逐渐抬升;华南大陆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攀西地区北缘,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衢州盆地,两者差35km;华南地区周缘断裂均存在莫霍面错断;华南加里东造山带莫霍面深度浅于台湾造山带;东海边缘海与南海北缘地壳厚度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可能指示了不同区域所经历的岩石圈及地壳演化过程不同,其中攀西地区的莫霍面较厚可能同青藏高原物质东流有关,华南造山带的地壳减薄缘于后期遭受的伸展作用,东海及南海的莫霍面深度反映了两者处于不同的陆缘位置,前者为活动大陆边缘,后者为被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北及东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45
18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2 位作者 张兴洲 李秋生 侯贺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56,共11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渤海湾盆地。东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大兴安岭地区,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依兰-伊通断裂带内;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一重要的莫霍面陡变带,其西侧的莫霍面一般大于40km,东侧的莫霍面一般小于36km,郯庐断裂带及其北延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沿线均有隆起,但幅度不一。渤海湾盆地及方正断陷(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上隆显著,敦密断裂带有莫霍错断现象;在出露古老结晶基底岩石的块体内,其莫霍面深度要深于相邻盆地;莫霍面在太行及燕山山前深度明显加大。这些特征说明华北及东北地区拼合到一起后共同经历了太平洋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大兴安岭-太行山梯度带限定了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范围,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的前缘可能位于太行山以东,郯庐断裂带以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太平洋构造运动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新元古代花岗质杂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元素和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55
19
作者 郭春丽 王登红 +4 位作者 陈毓川 赵支刚 王彦斌 付小方 傅德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457-2470,共14页
扬子块体西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其成因对于研究Rodinia超大陆的演化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这些岩浆的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存在地幔柱和岛弧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对川西康滇裂谷中四川西昌一带出露的摩挲营花岗岩体和性质相似的周... 扬子块体西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其成因对于研究Rodinia超大陆的演化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这些岩浆的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存在地幔柱和岛弧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对川西康滇裂谷中四川西昌一带出露的摩挲营花岗岩体和性质相似的周边花岗质小岩体,以及岩体中出露的基性岩墙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龄、元素和Sr-Nd同位素的研究表明:这些酸性、基性岩体形成于842~790Ma,基本为同时代的侵入岩;花岗岩基中普遍发育中性包体,为岩浆混合作用的表现;花岗岩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基性岩起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华南位于澳大利亚和Laurentia大陆之间的Rodinia超大陆重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花岗质岩石 基性岩墙和包体 锆石SHRIMP SM-ND同位素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淘锡坑钨多金属矿床花岗岩和云英岩岩石特征及云英岩中白云母^40Ar/^39Ar定年 被引量:39
20
作者 郭春丽 蔺志永 +6 位作者 王登红 陈文 张彦 丰成友 陈郑辉 曾载淋 蔡汝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74-1284,共11页
赣南崇义县淘锡坑钨矿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东段,属于以黑钨矿石英脉型为主的钨多金属矿床。矿床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有密切关系,石英矿脉受一组北西向断裂控制,穿切新元古界。本文在淘锡坑钨矿区3个揭露到花岗岩体顶部的中段(20... 赣南崇义县淘锡坑钨矿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东段,属于以黑钨矿石英脉型为主的钨多金属矿床。矿床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有密切关系,石英矿脉受一组北西向断裂控制,穿切新元古界。本文在淘锡坑钨矿区3个揭露到花岗岩体顶部的中段(206、106、56中段)采集到岩体顶部云英岩样品,利用40Ar/39Ar同位素定年测得云英岩中的白云母的坪年龄分别为152.7±1.5Ma(206中段),153.4±1.3Ma(106中段),155.0±1.4Ma(56中段)。与前人用其他方法测定的花岗岩成岩和成矿年龄几乎一致。花岗岩和云英岩全岩稀土元素均具有M型四分组效应和强烈的Eu亏损特征,反映出花岗质岩浆经历了高度分异演化及其岩体结晶晚期流体/熔体相互作用。综合前人在南岭地区同类矿床的研究资料,可知南岭地区160~150Ma成岩成矿作用主要分布于南岭中-东段,可能为大陆边缘弧后岩石圈伸展的构造动力学背景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40AR/^39AR年龄 白云母 淘锡坑钨矿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