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江褶皱带东南缘西大明山矿集区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肖昌浩 刘欢 +4 位作者 申玉科 韦昌山 乐兴文 欧德功 张亮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7-1051,共15页
广西西大明山多金属矿集区是右江褶皱带东南缘近年找矿突破的重要地区,发育凤凰山特大型银矿床、罗维中型钨锌多金属矿床、弄屯大型铅锌矿床及一些中、小型矿床等。其中罗维和弄屯矿床是近年新发现的矿床,矿体分别呈层状赋存于寒武系碎... 广西西大明山多金属矿集区是右江褶皱带东南缘近年找矿突破的重要地区,发育凤凰山特大型银矿床、罗维中型钨锌多金属矿床、弄屯大型铅锌矿床及一些中、小型矿床等。其中罗维和弄屯矿床是近年新发现的矿床,矿体分别呈层状赋存于寒武系碎屑岩和呈脉状赋存于寒武系与泥盆系接触界面附近或断裂破碎带中。笔者对矿集区内层状和脉状矿床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进行研究,并与赋矿围岩、隐伏二长花岗岩进行对比。铅同位素数据显示:罗维层状矿床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18.1320~18.5980,^(207)Pb/^(204)Pb=15.5920~15.7988,^(208)Pb/^(204)Pb=38.4041~39.0461;弄屯脉状矿床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18.3240~18.5060,^(207)Pb/^(204)Pb=15.7321~15.9140,^(208)Pb/^(204)Pb=38.6511~39.2311;二者具有相似的同位素组成,但弄屯矿床矿石硫化物^(207)Pb/^(204)Pb比值略高于罗维矿床矿石硫化物。罗维矿床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与深部隐伏二长花岗岩铅同位素组成一致;而弄屯矿床矿石硫化物^(208)Pb/^(204)Pb值介于二长花岗岩和地层铅同位同位素组成之间,且矿石^(207)Pb/^(204)Pb比值指示矿石铅可能来源于上泥盆统莲花山组碎屑岩与中寒武统黄洞口组碎屑岩。渌井和大新铅锌矿床显示出异常高的^(207)Pb/^(204)Pb,暗示可能还有其他富铀的地质体为成矿提供放射成因铅,铅同位素特征值(μ值、ω值)揭示矿石硫化物和岩体都具有壳源铅的特征;从垂向上,各矿床距罗维隐伏岩体顶界距离增加,岩浆铅减少,地层铅增加。综合研究认为,西大明山多金属矿集区应属于典型的与深部燕山期岩体侵入有关的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燕山期岩浆和围岩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铅同位素 燕山期 西大明山矿集区 右江褶皱带东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江褶皱带东南缘西大明山矿集区燕山期长英质岩浆锆石SHRIMP原位氧同位素组成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肖昌浩 申玉科 +3 位作者 刘欢 韦昌山 乐兴文 傅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41-1452,共12页
右江褶皱带晚白垩世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及其相关的大规模Sn-W多金属成矿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在已获得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基础上,对广西西大明山地区酸性岩浆进行了锆石SHRIMP氧同位素研究。石英斑岩δ... 右江褶皱带晚白垩世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及其相关的大规模Sn-W多金属成矿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在已获得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基础上,对广西西大明山地区酸性岩浆进行了锆石SHRIMP氧同位素研究。石英斑岩δ^(18)O_(Zrn)值为5.31‰~9.31‰(平均值为7.61±2.17‰)、绢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δ^(18)O_(Zrn)值为7.11‰~9.79‰(平均值为8.36±1.33‰)、细粒黑云母花岗岩δ^(18)O_(Zrn)值为5.06‰~9.27‰(平均值为7.73±2.23‰)、中粒黑云母花岗岩δ^(18)O_(Zrn)值为5.06‰~9.27‰(平均值为7.73±2.23‰)二长花岗岩δ^(18)O_(Zrn)值为5.48‰~10.99‰(平均值为7.55±2.77‰)。测试结果显示广西西大明山地区酸性岩浆锆石氧同位素普遍具有双峰式分布特征且Hf-O同位素组成构成负相关性,暗示地壳组份和富集地幔两端元混合的特征。Hf-O同位素特征指示酸性岩浆岩源主要来自古老的地壳,并混有部分幔源物质。地幔物质的存在暗示了同时期来自地幔的物质不仅参与右江褶皱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形成,可能为的地壳部分熔融,花岗岩岩浆的形成提供了热能。西大明山地区酸性岩浆具有高δ^(18)O_(Zrn)值和低ε_(Hf)(t)值且低Ce(Ⅳ)/Ce(Ⅲ)比值(即低氧逸度),显示出有利于形成大型以Pb-Zn为主的矽卡岩型矿床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锆石O-Hf同位素综合研究能限定幔源岩浆参与花岗岩形成中的作用能帮助更加准确的限定岩浆源区。同时锆石氧同位素可以作为成矿规律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氧同位素 SHRIMP 罗维钨锌矿床 右江褶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格娄昂金矿床赋矿斑岩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雅琪 邱昆峰 +4 位作者 于皓丞 金鼎国 何登洋 肖昌浩 王玉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67-1585,共19页
西秦岭造山带广泛发育印支期花岗质岩石,已探明超过1200吨金资源量与这些花岗质岩石具有密切空间关系;揭示赋矿花岗质岩石成因对于进一步约束金成矿与岩浆作用是否具有成因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格娄昂矿床(金资源量27.7t,平均品位2.18g/t... 西秦岭造山带广泛发育印支期花岗质岩石,已探明超过1200吨金资源量与这些花岗质岩石具有密切空间关系;揭示赋矿花岗质岩石成因对于进一步约束金成矿与岩浆作用是否具有成因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格娄昂矿床(金资源量27.7t,平均品位2.18g/t)是西秦岭造山带西段甘南地区的大型金矿床,花岗质岩石和变沉积岩是其主要赋矿围岩。格娄昂金矿床赋矿英安斑岩与黑云英安斑岩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轻重稀土分异较大,(La/Yb)N比值为31.07~40.5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具有弱铕负异常(δEu=0.76~0.78)。英安斑岩和黑云英安斑岩被金矿脉切割,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50.8±2.5Ma和252.9±3.4Ma,磷灰石U-Pb年龄分别为248.9±7.3Ma和249.7±7.9Ma,为成矿前早三叠世岩浆作用的产物。锆石εHf(t)=-13.88^-7.84,对应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2.15~1.78Ga。因此,格娄昂金矿床早三叠世赋矿英安斑岩和黑云英安斑岩为成矿前岩浆活动的产物,源于古元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与洋壳板片北向俯冲有关,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碰撞前构造环境,进一步支持阿尼玛卿-勉略洋在早三叠世尚未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年代学 LU-HF同位素 岩石地球化学 赋矿斑岩 格娄昂金矿床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隆林-西林锑金矿集区成矿控制因素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小虎 王新宇 +5 位作者 肖昌浩 张文高 刘向冲 于萍萍 毛承安 付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7-442,共16页
华南锑成矿省锑资源储量占全国83%以上,位于成矿省西南部的滇黔桂锑矿带是华南锑成矿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滇黔桂锑矿带中部桂西隆林-西林锑金矿集区为例,系统分析了区内82个矿床(点)的赋矿层位、赋矿围岩岩性、容矿构造特征及锑、... 华南锑成矿省锑资源储量占全国83%以上,位于成矿省西南部的滇黔桂锑矿带是华南锑成矿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滇黔桂锑矿带中部桂西隆林-西林锑金矿集区为例,系统分析了区内82个矿床(点)的赋矿层位、赋矿围岩岩性、容矿构造特征及锑、金矿床共伴生关系,结合3个典型矿床调查及岩浆岩时空分布,探讨锑成矿作用与碎屑岩、岩浆岩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锑背景值的炭质泥页岩和富黄铁矿砂岩是研究区锑成矿的有利岩性,为锑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岩浆作用对锑成矿既可以起到直接作用(Sb和S来源)也可以起到间接作用(热源),两者均有利于锑矿床的形成。容矿构造分析显示研究区经历了印支期南北向挤压,随后叠加中晚侏罗世北西—南东向挤压。北西西—南东东向和北东—南西向断裂及其交汇处是有利的容矿空间。隆林-西林矿集区锑、金矿床统计显示,区内以独立的锑、金矿床为主,暗示研究区锑、金成矿流体可能多为不同来源流体。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文章提出桂西隆林-西林锑金矿集区勘查有利区域:新州背斜核部下泥盆统郁江组炭质泥页岩和富黄铁矿粉砂岩是锑矿勘查的重点层位;隆林县弄桑-石家寨北西西—南东东向断裂带内隐伏岩体周边和西林县北西西—南东东向斗皇-西林断裂与北东—南西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是锑矿勘查的有利区域。以上成果为研究区内锑金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认识提供新的思考,为区内锑矿床勘查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成矿物质来源 锑金共存关系 晚侏罗世长英质岩脉 隆林-西林矿集区 滇黔桂锑矿带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半岛金矿成矿作用与深部资源勘查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建民 赵国春 +10 位作者 徐刚 邱海成 李建锋 肖昌浩 沙德铭 刘福兴 毕广源 房兴 张家奇 郭祺 于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13-1635,共23页
辽东半岛地处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胶—辽台隆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矿资源产区之一。区内先后发现五龙、白云、猫岭等大中型金矿床,探明储量超过300 t。鉴于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处于相似的构造背景,辽东半岛金矿成矿及找矿潜力一直广受... 辽东半岛地处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胶—辽台隆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矿资源产区之一。区内先后发现五龙、白云、猫岭等大中型金矿床,探明储量超过300 t。鉴于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处于相似的构造背景,辽东半岛金矿成矿及找矿潜力一直广受关注,相关的地质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也持续进行。总体看,已有研究更多聚焦于金矿床本身的描述及矿床成因等方面的工作,但缺乏对区域成矿背景及成矿过程的全面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深部资源勘查工作的方向及部署。作者根据2016—2019年间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岩石显微构造变形和年代学等方面的分析,系统总结了辽东半岛金矿的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并就深部资源勘查方向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辽东半岛已发现金矿化分属于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两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宏观及微观上,构造对区内金矿的形成和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两个时期的金矿都经历了早期的韧性变形和晚期的脆性变形,且金矿化都与晚期脆性构造环境下发育的超碎裂岩化及含矿热液蚀变作用有关。基于辽东半岛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和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本文认为辽东半岛的深部资源勘查应重点集中在3个方向:营口—宽甸台拱的南、北边界断裂带及其伴随的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复合部位;营口—宽甸台拱的东、西两侧北东向(新华夏系)边界断裂带及其伴随的低级别、低序次构造系统;关注在现有含矿构造带下部是否存在与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型金矿化(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成矿作用 构造变形对金矿的控制 成矿年代学 深部资源勘查 辽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构造-流体控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周振菊 陈正乐 +9 位作者 张文高 张涛 张青 韩凤彬 霍海龙 杨斌 马骥 王威 王成 柳献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1-200,共20页
【研究目的】构造-流体与成矿的耦合关系属于目前矿床学研究的前沿问题,造山型金矿作为典型受构造变形控制的热液矿床,是窥探构造-流体与成矿作用内在联系的理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是西南天山地区规模最大的造山型... 【研究目的】构造-流体与成矿的耦合关系属于目前矿床学研究的前沿问题,造山型金矿作为典型受构造变形控制的热液矿床,是窥探构造-流体与成矿作用内在联系的理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是西南天山地区规模最大的造山型金矿,通过野外构造解析,流体包裹体和C-H-O-S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研究矿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成矿流体性质及其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结果】矿区变形可分3期:早期为韧性变形、中期为脆-韧性变形、晚期为脆性变形。根据脉体穿切关系和变形特征,识别出3期与构造相对应的石英脉(Qz1,Qz2,Qz3),其中Qz2为含金石英脉体,金矿主要形成于第二期的脆-韧性变形期。室内观测发现,早、中期石英中发育CO_(2)-H_(2)O型、纯CO_(2)型和H_(2)O溶液型3种类型流体包裹体,晚期仅发育水溶液型包裹体。早期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7~386°C,盐度为1.4%~9.2%NaClequiv.;中期石英获得CO_(2)-H_(2)O和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4~310°C,盐度为0.5%~16.6%NaClequiv.;晚期水溶液包裹体具有较低的均一温度(125~235°C)和盐度(0.2%~10.6%NaCl equiv.)。根据CO_(2)-H_(2)O型包裹体计算早、中期的流体压力分别为267 MPa和208~253 MPa,对应形成的深度分别为10 km,8~9 km。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成矿的流体具有变质流体以及大气降水的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地层-古生代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结论】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晚古生代经历了早期挤压向晚期走滑伸展的转变;早期NW-SE向的挤压作用促使地层变质脱水产生了大量富CO_(2)、低盐度的变质流体,形成无矿石英脉;在构造变形转向走滑伸展时,造山带抬升剥蚀,流体压力降低并发生不混溶或沸腾作用,CO_(2)等气体逃逸,诱发浅源大气降水加入并与变质热液混合,导致大量成矿物质快速沉淀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型金矿床 构造 流体 矿产资源勘查工程 萨瓦亚尔顿 西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古生代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西秦岭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制约与启示
7
作者 李程昊 陈正乐 +4 位作者 霍海龙 潘家永 王永 王文宝 王慎刚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7-637,共21页
秦岭造山带位于扬子与华北克拉通之间,经历了古生代-早中生代多阶段演化过程,完整记录了扬子−华北克拉通的碰撞造山历史。在物源、岩石地球化学、岩浆活动及大地构造等领域已积累大量研究成果,但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晚古生代... 秦岭造山带位于扬子与华北克拉通之间,经历了古生代-早中生代多阶段演化过程,完整记录了扬子−华北克拉通的碰撞造山历史。在物源、岩石地球化学、岩浆活动及大地构造等领域已积累大量研究成果,但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晚古生代洋盆演化等关键问题仍存争议,主要有以下观点:商丹洋的闭合时间为早志留世、石炭纪与印支期;勉略洋初始俯冲时间为早石炭世、晚二叠世、晚二叠世末以及晚于早三叠世。岷县寨上地区位于西秦岭造山带,古生代地层广泛发育,是研究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窗口。对该区出露的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开展系统采样,依次实施锆石单矿物分选、制靶、抛光及阴极发光(CL)图像拍摄,利用LA-ICP-MS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对西秦岭岷县寨上地区出露的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以限定秦岭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及沉积过程。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岷县寨上地区西汉水群双狼沟组和巴都组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泥盆系西汉水群双狼沟组碎屑锆石的主要年龄峰值为794 Ma,最年轻年龄峰值为448 Ma,以新元古代年龄组(746~880 Ma)为特征。下石炭统巴都组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为818 Ma,最年轻年龄峰值为390 Ma,以新元古代年龄组(750~901 Ma)为特征。下二叠统十里墩组中段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为443 Ma,最年轻年龄峰值为443 Ma,以早古生代年龄组(409~464 Ma)为特征。通过对比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碎屑锆石U-Pb年龄相对概率分布曲线及碎屑锆石年龄峰与构造背景关系图(对比对象包括北秦岭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发现:寨上地区泥盆系双狼沟组与石炭系巴都组具有一致的碎屑物质来源,其物源主要来自扬子克拉通,其次来自北秦岭造山带,且构造背景均属于裂谷盆地。而二叠系十里墩组中段碎屑物质则主要来源于北秦岭造山带,其构造背景为弧后盆地。结合研究结果以及秦岭造山带、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商丹洋和勉略洋的相对位置综合判断可知,岷县寨上地区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期间处于裂谷盆地环境,至早二叠世转变为弧后盆地,这标志着勉略洋在此期间完成了由大洋扩张到大洋俯冲消亡的转换。此外,还限定勉略洋打开时间晚于早石炭世,商丹洋闭合时间早于晚泥盆世。这为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以及商丹洋的闭合时间和勉略洋初始俯冲时间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年代学约束,有助于帮助恢复构建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LA-ICP-MSU-Pb年代学 物质来源 沉积环境 西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地球化学数据的联系与成因:以黔西南灰家堡金矿田为例
8
作者 丰玉涣 于萍萍 +5 位作者 刘向冲 张文高 肖昌浩 杨富强 禹斌 王旭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2-775,共14页
为深入挖掘多尺度地球化学数据中蕴藏的成矿信息,需系统解析不同尺度数据间的异同特征及成因机制,深入探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矿产资源勘查与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滇黔桂金三角地区灰家堡金矿田为例,基于1∶20万水系沉积物地... 为深入挖掘多尺度地球化学数据中蕴藏的成矿信息,需系统解析不同尺度数据间的异同特征及成因机制,深入探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矿产资源勘查与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滇黔桂金三角地区灰家堡金矿田为例,基于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As、Au、Hg、Sb)和1∶1万构造地球化学数据(As、Au、Hg、Sb、Tl),采用等距对数比变换(Isometric log-ratio Transformation,ILR)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进行多尺度统计分析。计算与分析表明,水系沉积物化探数据中Au-Hg元素组合既包含了与金矿化直接相关的成矿信息,又混杂了其它热液活动(如含汞热液)的干扰信号。同时,As-Sb元素组合在两种比例尺化探数据协同变化,可作为大比例尺化探分析和金锑矿勘查的有效指标。此外,1∶1万构造地球化学数据的Au与Tl在空间上的紧密关联,建议重点关注Tl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断裂构造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 化探数据 成分数据 灰家堡金矿田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青城子白云金矿床成矿期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于婳 赵国春 +8 位作者 刘建民 张家齐 毕广源 郭祺 房兴 徐刚 刘福兴 霍延达 边惠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0-1739,共20页
辽东青城子金矿集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古元古代辽吉裂谷带内,是我国重要的金富集区之一。白云金矿床是青城子金矿集区中具有代表性的矿床,其储量大、开采浅,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通过野外勘察、井下观察、资料收集及室内测试等方法... 辽东青城子金矿集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古元古代辽吉裂谷带内,是我国重要的金富集区之一。白云金矿床是青城子金矿集区中具有代表性的矿床,其储量大、开采浅,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通过野外勘察、井下观察、资料收集及室内测试等方法,并采用野外情况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矿体的分布形态、围岩蚀变及成矿期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床主要发育于辽河群盖县组云母片岩、变粒岩中,为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主体走向为EW向,向南中等—低角度倾斜,呈舒缓波状,具有尖灭再现等特点;矿体围岩蚀变发育并受断裂控制,主要为硅化、绢英岩化、石墨化、绿泥石化等;导矿和容矿构造主要为近EW向逆冲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构造。通过对成矿期控矿断裂解析及Au品位分布特征,厘定其成矿期构造应力场为NW—SE方向挤压,矿体向SW侧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金矿床 构造特征 矿体形态 围岩蚀变 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寒武系地层建造边缘铅锌矿床成矿构造岩相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国发 梁标志 +7 位作者 周伟金 吕古贤 韦安伟 张培才 王磊 陈彪 陆济璞 肖昌浩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6-960,共15页
广西寒武系地层建造边缘铅锌矿床主要分布于沉积不整合面之上古风化壳或碳酸盐岩建造中,呈浅成中-低温热液类型,具有多阶段成矿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通过成矿构造岩相特征分析,认为矿床成矿建造以碳酸盐岩地层有利岩性、层间滑脱面或层... 广西寒武系地层建造边缘铅锌矿床主要分布于沉积不整合面之上古风化壳或碳酸盐岩建造中,呈浅成中-低温热液类型,具有多阶段成矿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通过成矿构造岩相特征分析,认为矿床成矿建造以碳酸盐岩地层有利岩性、层间滑脱面或层间破碎带叠加区域大断裂为主,控制着层状矿体空间分布,古风化壳层、区域大断裂伴生的次级断裂次之,控制着脉状矿体的空间分布。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生物碎屑岩中的元素迁移。矿床围岩蚀变可划分为强蚀变岩带和弱蚀变岩带,强蚀变岩带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硅化、白云岩化、方解石化为主,偶见重晶石化、绢云母化、铅锌矿化。弱蚀变岩带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化、方解石化为主,偶见重晶石化。地质找矿标志为方解石脉、重晶石脉、蚀变岩带及古风化壳与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Pb、Zn、Cd、Hg、As、Ba等元素异常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相 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寒武系地层建造 围岩蚀变 找矿标志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玲珑金矿田蚀变裂隙系统分析与矿体定位预测
11
作者 申玉科 郭涛 +4 位作者 韩凤彬 肖昌浩 闫少华 李康 刘维民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3-1025,共13页
玲珑金矿田区域范围内发育大面积的玲珑花岗岩,成矿期构造作用过程中,处于浅部的岩石常常是以脆性变形为主,形成以主断裂带为核心的构造裂隙网络体系,控制成矿物质的运移、沉淀、富集与分布。同时,构造带中心也是金矿体赋存的主要构造空... 玲珑金矿田区域范围内发育大面积的玲珑花岗岩,成矿期构造作用过程中,处于浅部的岩石常常是以脆性变形为主,形成以主断裂带为核心的构造裂隙网络体系,控制成矿物质的运移、沉淀、富集与分布。同时,构造带中心也是金矿体赋存的主要构造空间;远离构造带中心部位的岩石变形逐渐减弱,从碎裂岩逐渐过渡到网脉状裂隙密度减少。为了方便、快捷、准确、有效地开展玲珑金矿田盲矿体定位预测,发现有价值工业金矿体,缓解老旧危机矿山资源不足的状况,在解剖岩石变形机制及岩石变形与构造发育之间的对应关系等基础上,开展玲珑金矿田典型蚀变裂隙网脉带的宽度与矿体的空间定位相关性统计分析。构造剖析及蚀变裂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玲珑金矿田,蚀变裂隙网脉密度参数可以大致判断所观察的岩石在构造带所处的构造部位,进而推断隐伏区岩石的变形特征,建立玲珑金矿田矿化蚀变带成矿期蚀变裂隙系统与矿体空间分布模式。同时,可以推测成矿作用的强度、矿体大小和矿体赋存部位。构造蚀变裂隙网脉的发育程度是开展深部找矿预测和矿体空间定位预测的标志性地质信息。开展构造矿化带内蚀变裂隙密度测量统计,总结构造蚀变裂隙密度分布规律,可以有效开展盲矿体及深部找矿预测,推测矿体的发育程度与赋存部位,达到对矿体进行定位预测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变形 裂隙密度 矿体空间定位 玲珑金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侵位后的热应力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裕达 张文高 +1 位作者 刘昊 刘向冲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56,共19页
花岗岩与岩浆热液型矿床、油气成藏等有密切的成因关系。高温岩浆侵位到较冷的围岩中会形成岩浆热场和热应力,但热应力的大小和其影响范围尚缺乏系统研究。随着岩浆热耗散、与周围地层达到热平衡后,热应力会逐渐消失,因而数值模拟是定... 花岗岩与岩浆热液型矿床、油气成藏等有密切的成因关系。高温岩浆侵位到较冷的围岩中会形成岩浆热场和热应力,但热应力的大小和其影响范围尚缺乏系统研究。随着岩浆热耗散、与周围地层达到热平衡后,热应力会逐渐消失,因而数值模拟是定量研究岩浆热应力的常见方法之一。以往模拟岩浆热应力时往往采用岩石在常温下的线性热膨胀系数,但这与高温下岩石线性热膨胀系数存在较大差距。文章利用FLAC3D软件模拟花岗质岩浆侵位至上地壳范围内引起的热应力。求解物理方程包括热传导方程与线性热弹性本构方程,其中热场可通过温度差和线性热膨胀系数改变应力场,但应力场的变化不影响热场(即热场与应力场的单向耦合)。通过一系列数值模拟实验考察围岩岩性(花岗岩或碳酸盐岩)、杨氏模量、热学参数和岩浆侵位深度如何影响岩浆在上覆围岩产生的热应力。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岩石热传导系数通过传热快慢影响热应力的变化;围岩的杨氏模量越大,热应力也越大;由于花岗岩的平均杨氏模量大于碳酸盐岩,所以围岩为花岗岩时产生的热应力要高于碳酸盐岩;围岩无论是花岗岩还是碳酸盐岩,其在高温条件下的线性热膨胀系数比常温时高约1个数量级,产生的热应力最高可达100 MPa。花岗岩浆侵位后,围岩温度逐渐升高,对应的热应力不断增大;随着与岩浆房距离的增大,热应力不断减小,影响范围为岩浆房上方2 km以内;侵位深度浅的岩浆房冷却较快,其产生的热应力更有利于上覆围岩裂隙的形成和扩展。综合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岩浆侵位所产生的热应力可影响岩体2 km内的应力场,这一局部存在且短瞬的热应力促使围岩破裂,为热液流体成矿提供运移通道或容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冷却 岩浆热场 数值模拟 热应力 线性热膨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莲花山断裂带控矿构造变形时限:来自锆石U-Pb年龄与地层时代的约束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晓虎 张文高 +8 位作者 陈正乐 周荣德 陈柏林 许典葵 霍海龙 李季霖 张涛 丁志磊 李效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85-997,共13页
莲花山断裂带是中国东南沿海广东省境内一条重要的NE向断裂构造带,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锡、钨、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本文通过莲花山断裂带和典型矿区野外地质观测及断裂带内发生剪切变形作用的花岗岩体锆石U-Pb年龄测定,初步探讨了莲... 莲花山断裂带是中国东南沿海广东省境内一条重要的NE向断裂构造带,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锡、钨、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本文通过莲花山断裂带和典型矿区野外地质观测及断裂带内发生剪切变形作用的花岗岩体锆石U-Pb年龄测定,初步探讨了莲花山断裂带内韧性变形时限、脆性边界断裂发育时限,以及韧性剪切变形与成矿的关系。研究表明莲花山断裂带内韧性变形时限在129~127 Ma,脆性的边界断裂发育于官草湖组和合水组地层沉积时限之间,莲花山断裂带中韧性剪切变形早于成矿发生时间,韧性剪切变形为成矿提供了容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花山断裂带 韧性剪切变形 控矿构造 锆石U-PB年龄 矿产勘查工程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阿尔金恰什坎萨依沟地区早古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启示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玉 陈正乐 +6 位作者 陈柏林 王永 孟令通 孙岳 何江涛 王斌 张文高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3期301-312,共12页
出露在青藏高原北缘的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一直以来为深入研究北阿尔金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演化提供了宝贵信息。经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文章针对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内的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及形成时限进行研究,将... 出露在青藏高原北缘的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一直以来为深入研究北阿尔金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演化提供了宝贵信息。经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文章针对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内的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及形成时限进行研究,将北阿尔金蛇绿混杂岩带进一步细分为北侧混杂单元、中间层序单元和南侧混杂单元三个次级构造单元,南、北两侧混杂单元内以发育一系列复杂褶皱和逆冲断层为典型构造特征。卷入褶皱变形的最年轻地层岩石为中-晚奥陶世硅质岩,并被(416.8±3.7)Ma未变形的正长斑岩脉所截切;卷入逆冲断层的混杂岩中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年龄为479~521Ma和512.1~518.5Ma,随后也被410.7~418.5Ma未变形的冰沟岩体所侵位。这些基本事实表明,褶皱构造与逆冲断层均形成于中奥陶世-早泥盆世,推测其成因与北阿尔金洋俯冲作用导致的洋壳强烈缩短变形有关。在南侧混杂单元,褶皱构造样式自北向南逐渐由直立褶皱转变为斜歪褶皱,最后转变为倒转褶皱,显示出递进变形特征。褶皱所对应的应变椭球体也发生了旋转,表现出顶端指向北北东向的剪切作用,与混杂单元内逆冲断层所具有的向北北东方向逆冲、推覆特征相一致,从而推测它们与北阿尔金洋南南西向俯冲消减有密切联系。另外,在北侧混杂单元内还发育有同时期向南南东方向逆冲的断层以及轴面倾向北北东的斜歪褶皱,暗示北阿尔金洋在早古生代可能还发育有北北东方向的俯冲极性,整个北阿尔金洋俯冲消减模式可能具有双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岩 褶皱 逆冲断层 构造演化 早古生代 北阿尔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中段马蹄沟金矿床伸展剪切构造系统及其控矿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柏林 贺永平 +5 位作者 李引劳 刘沉 李焕林 石永红 王永 陈安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共19页
马蹄沟金矿床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部秦岭造山带中段的商丹断裂带(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缝合带)西段南缘,在矿集区划分上属于凤太矿集区北部。金矿区发育一套由面理构造、a-型线理、a-型褶皱和配套张扭性裂隙组成的伸展剪切构造系统。... 马蹄沟金矿床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部秦岭造山带中段的商丹断裂带(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缝合带)西段南缘,在矿集区划分上属于凤太矿集区北部。金矿区发育一套由面理构造、a-型线理、a-型褶皱和配套张扭性裂隙组成的伸展剪切构造系统。面理构造产状平缓,走向NWW,倾向NNE,倾角以20°~30°为主;a-型线理产状总体倾伏向为NEE,部分向E倾伏,倾伏角比较平缓,以5°~20°为主,个别达30°~50°;a-型褶皱构造往往轴面产状比较平缓或近水平,枢纽与a-型线理一致;张扭性裂隙构造单体呈约350°走向,倾向E,倾角50°~70°,组合形式平面上为右列式、剖面上为前列式。金矿床宏观上受发育于早古生代罗汉寺岩组浅变质碎屑岩中的韧脆性剪切伸展构造系统控制,金矿体沿该韧脆性变形带中的各个方向微裂隙发育,形成宽度0.5~2 mm的微细含硫化物含金石英网脉,这些微裂隙包括平行面理、小角度(10°~15°)斜交面理、中角度(25°~30°)斜交面理,对应于剪切带的P、D、R型含矿裂隙;最特色的是发育一组产状350°/NE50°~70°、大角度(50°~60°)斜交面理的较粗大含硫化物富金石英脉,其对应于剪切带的T型含矿裂隙。商丹断裂带西段地区金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秦岭造山带勉县‒略阳地区陆陆碰撞在早‒中三叠世已经完成,晚三叠世早期存在伸展构造形成的构造背景。区域上的进一步找矿方向是发育伸展剪切构造系统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剪切构造系统 构造控矿 马蹄沟金矿床 商丹断裂带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右江褶皱带东南缘西大明山矿集区燕山期酸性岩浆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Ce(Ⅳ)/Ce(Ⅲ)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肖昌浩 申玉科 +3 位作者 韦昌山 苏晓凯 乐兴文 张亮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9-304,共16页
广西西大明山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右江褶皱带东南缘。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区内那宁石英斑岩脉、罗维隐伏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岩体的侵位年龄分别为(93.11±0.64)Ma、(92.92±0.69)Ma和(92.5±1.1)Ma,说明三者... 广西西大明山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右江褶皱带东南缘。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区内那宁石英斑岩脉、罗维隐伏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岩体的侵位年龄分别为(93.11±0.64)Ma、(92.92±0.69)Ma和(92.5±1.1)Ma,说明三者都形成于晚白垩世。Hf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石英斑岩中锆石εHf(t)值变化于-18.4^-1.2之间,两阶段模式年龄变化于1 236~2 326 Ma之间。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锆石εHf(t)值分别为-19.4^+0.3和-12.2^-3.6,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别变化于1 139~2 385 Ma和1 386~1 933 Ma,表明它们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末期增生的地壳组分与少量古元古代地壳地质的共同熔融。通过与右江褶皱带周缘岩浆岩带锆石Hf同位素特征对比,认为右江褶皱带周缘岩浆岩可能具有一致的物源。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中锆石的Ce(Ⅳ)/Ce(Ⅲ)比值平均值分别为23.65和33.76,说明罗维隐伏岩体具有较低的氧逸度。通过对比右江褶皱带周缘前人的成矿年代学及同位素研究,显示该区成岩成矿时间较短(92~95 Ma),形成于晚白垩世区域伸展构造体制下,右江褶皱带岩石圈发生松弛和伸展垮塌,导致中元古代和少量古元古代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规模岩浆作用。结合右江褶皱带周缘岩浆带大地构造位置及成岩时代,认为右江褶皱带燕山期岩浆岩的形成可能受到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双重作用,可能以后者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HF同位素 燕山晚期 西大明山矿集区 右江褶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钙碱性侵入岩角闪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对区域找矿的启示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季霖 陈正乐 +8 位作者 周涛发 韩凤彬 张文高 霍海龙 刘博 赵同阳 韩琼 李平 陈贵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4-552,共19页
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位于吐哈盆地和中天山地块之间,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分布区,其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本文在详细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角闪石进行了电子探针(EMPA)测试分析,限定了区内8个岩体结晶的... 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位于吐哈盆地和中天山地块之间,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分布区,其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本文在详细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角闪石进行了电子探针(EMPA)测试分析,限定了区内8个岩体结晶的温压条件、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等要素,为解析觉罗塔格构造带内钙碱性侵入岩的构造环境、演化过程和成矿作用提供矿物学方面的制约。测试分析表明,岩体中的角闪石富镁(MgO:5.82%~18.04%)、富钙(CaO:9.91%~12.56%)、富钠(Na_(2)O/K_(2)O>1.0)、贫钾(K_(2)O:0.06%~1.16%),属于钙角闪石族。角闪石化学成分特征揭示其大部分为中酸性侵入岩中的角闪石,寄主岩浆为钙碱性,岩浆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是板块俯冲背景下由地幔楔与大陆地壳物质混熔形成。由角闪石温压计得出矿物的结晶温度为751.88~887.46,℃压力为62~248 MPa,相应侵位深度为2.35~9.4 km。通过角闪石成分计算出岩浆的氧逸度为ΔNNO+0.30至ΔNNO+2.48,并且在角闪石结晶时岩浆具有较高的含水量(H_(2)O_(melt)>5%)。通过分析可知觉罗塔格构造带中的钙碱性侵入岩具有高温、低压、高氧逸度、富水和侵位浅的特点,有利于Cu等元素在成矿流体中富集,符合区域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条件。因此推测觉罗塔格构造带内仍具有一定斑岩铜矿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闪石 矿物学特征 物理化学条件 觉罗塔格构造带 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凤太矿集区铅锌矿床硅钙面控矿作用--以铅硐山铅锌矿床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石永红 王永 +3 位作者 陈柏林 谭人文 高允 申景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6-240,共15页
【研究目的】西秦岭凤太矿集区是秦岭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但对矿集区铅锌矿的矿床类型和控矿因素一直存在争议。【研究方法】通过对凤太矿集区内具有代表性的铅硐山铅锌矿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资料梳理,论述了该矿床的硅钙... 【研究目的】西秦岭凤太矿集区是秦岭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但对矿集区铅锌矿的矿床类型和控矿因素一直存在争议。【研究方法】通过对凤太矿集区内具有代表性的铅硐山铅锌矿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资料梳理,论述了该矿床的硅钙面控矿特征。【研究结果】认为作为凤太盆地铅锌矿底板的古道岭组灰岩,为偏碱性的Ca质岩石,顶板星红铺组千枚岩为Si质的岩石,形成了一个完美的Si/Ca界面。地层中初始富集的成矿物质在三叠纪岩浆热液作用下再次富集,并沿盆地内NWW向的一系列褶皱构造及同生断裂运移,在大型褶皱转折端、层间滑脱带等部位的Si/Ca界面聚集成矿。【结论】据此认为区域上复式背斜转折端附近和其翼部的层间滑脱带、复式背斜的鞍部、层间滑脱带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同时西秦岭印支期铅锌矿成矿作用与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耦合,矿集区内铅锌矿床类型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硅钙面 热液矿床 矿产勘查工程 凤太矿集区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阿沙哇义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型金矿成因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涛 陈正乐 +8 位作者 周振菊 张文高 张青 潘家永 韩凤彬 孙岳 冯宏业 马骥 杨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3-1531,共19页
【研究目的】阿沙哇义金矿位于西南天山,处在“亚洲金腰带”的中南缘,是最近几年新探明、中型规模的金矿,矿床基础研究程度较低。【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开展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成分分析、测温、H-O同位素等研究。【研究结... 【研究目的】阿沙哇义金矿位于西南天山,处在“亚洲金腰带”的中南缘,是最近几年新探明、中型规模的金矿,矿床基础研究程度较低。【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开展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成分分析、测温、H-O同位素等研究。【研究结果】提出矿床的含矿地层为上石炭统喀拉治尔加组,矿体产于NEE走向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次级断裂内;成矿可分为3阶段,早—中阶段发育H_(2)O溶液型、CO_(2)-H_(2)O型及纯CO_(2)型三种流体包裹体,但晚期仅发育纯H_(2)O溶液型包裹体。其中早期均一温度236~386℃,盐度1.6%~9.7%NaCl eqv.;中期均一温度225~301℃,盐度1.4%~12.5%NaCl eqv.;晚期均一温度139~222℃,盐度1.4%~7.3%NaCl eqv.;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图谱显示液体成分为H_(2)O和CO_(2),含CH_(4)和N_(2);表明成矿流体具中低温、富CO_(2)、含CH_(4)和N_(2)、低盐度的变质流体特征;根据CO_(2)-H_(2)O型包裹体估算早—中期压力分别为140~180 MPa和130~160 MPa,对应的静岩压力深度分别为5~7 km和5~6 km;石英的H-O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从早期深源变质流体,经中期变质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流体,晚期向浅源大气降水热液演化。【结论】综合分析认为,压力降低,流体不混溶或沸腾,CO_(2)、CH_(4)等气体逃逸,发育硫化、碳酸盐化这一过程是阿沙哇义金矿床金快速沉淀的主要机制,矿床属于典型的中浅成造山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激光拉曼 H-O同位素 造山型金矿 阿沙哇义金矿床 矿产勘查工程 西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地区古元古代晚期花岗岩的LA-ICP-MS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晨 陈衍景 周振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53-2073,共21页
古元古代晚期的花岗岩类在华北克拉通南缘广泛分布,记录了区域岩石圈演化的重要信息。通过对小秦岭地区南部沿小河断裂出露的花岗岩类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为小秦岭地区古元古代晚期的... 古元古代晚期的花岗岩类在华北克拉通南缘广泛分布,记录了区域岩石圈演化的重要信息。通过对小秦岭地区南部沿小河断裂出露的花岗岩类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为小秦岭地区古元古代晚期的地壳演化提供了依据。自西向东,小河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小河细粒二长花岗岩和贵家峪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831±32 Ma、1860±13 Ma和1811±10 Ma。3个花岗岩体均以富硅(67.4%~76.0%)和高碱(7.47%~9.33%)为特征,属于高碱钙碱性到钾玄岩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个小河花岗岩体属I型花岗岩,具有碰撞型花岗岩特征,其中形成年龄为1831 Ma花岗岩具有高的Sr/Y(26.56~49.52)和(La/Yb)N(31.35~236.71)值、Eu负异常(0.42~0.68),表明源区残留有石榴子石和少量的斜长石;贵家峪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FeO^(T)/MgO值(17.7~29.2)和10000Ga/Al值(2.95~3.17),表现出造山后A2型花岗岩特征,与1831 Ma的地壳相比,地壳厚度明显减薄。3个岩体的岩浆锆石ε_(Hf)(t)=-10.5~-4.5,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2781~3122 Ma,全岩的ε_(Hf)(t)=-7.5~-4.5,T_(DM2)=2667~2888 Ma,均指示了其物质来源于中到新太古代古老基底的部分熔融。这期岩浆事件可能是小秦岭区域对1.85 Ga吕梁运动的响应,反映了碰撞造山作用地壳增厚向碰撞后地壳伸展减薄这一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秦岭地区 花岗岩类 古元古代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