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1篇文章
< 1 2 1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研究成果专辑(第三辑)
1
作者 胡健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5-706,共2页
本期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研究成果专辑(第三辑),共刊登了8篇论文,其中6篇是关于稀土、金、油气资源研究与勘查成果和相关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另外2篇是关于重要经济区带区域稳定性以及高山峡谷区重大滑坡灾害问题。何宏平等的《风化... 本期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研究成果专辑(第三辑),共刊登了8篇论文,其中6篇是关于稀土、金、油气资源研究与勘查成果和相关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另外2篇是关于重要经济区带区域稳定性以及高山峡谷区重大滑坡灾害问题。何宏平等的《风化壳型稀土矿床中稀土元素的活化与迁移》,以稀土元素的活化和迁移这两个关键过程为切入点,总结近年来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加深对风化壳型稀土矿床形成机制的认识和理解。文章明确指出,风化壳型稀土矿床中稀土元素的活化和迁移机制主要受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过程控制,是无机和有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对该类矿床形成的贡献尚待定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地质研究 风化壳型稀土矿床 区域稳定性 矿床形成 化学风化 滑坡灾害 高山峡谷区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错那-沃卡断裂带活动性与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2
作者 强新刚 郭长宝 +5 位作者 孙东霞 韩建恩 张广泽 张敏 邱振东 何平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12,共12页
沿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修建的高原铁路穿越错那-沃卡活动断裂带,而断裂活动引起同震地表错动造成的工程错断、隧道变形、地质灾害等危害,是铁路运营阶段面临的重要地质安全风险。基于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 沿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修建的高原铁路穿越错那-沃卡活动断裂带,而断裂活动引起同震地表错动造成的工程错断、隧道变形、地质灾害等危害,是铁路运营阶段面临的重要地质安全风险。基于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穿越高原铁路的错那-沃卡断裂带的发育特征、活动性及其对铁路工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沃卡断裂带由5条北东走向的分支断裂组成,其中沃卡盆地西边界断裂(F_(2-1)、F_(2-2))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沃卡盆地东边界断裂(F_(2-4)、F_(2-5))为全新世活动断裂,盆地内部断裂F_(2-3)为1915年桑日M_(S)7.0地震的发震断裂。根据断裂活动造成的变形迹象考察以及活动断裂类型来估算断裂影响范围,未来错那-沃卡断裂带的分支断裂发生同震地表错动时,可能对穿越断裂带的藏嘎隧道和桑珠岭隧道造成变形破坏,断裂活动影响范围宽度为16~30 m。因此,建议加强对高原铁路穿越活动断裂区段的强震变形、工程错断等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对策研究。文章研究结果为指导高原铁路安全运营和防灾减灾,以及为其他铁路线的活动断裂工程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铁路 错那-沃卡 活动断裂 地质安全 工程错断 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四光20世纪初期中国南北地质对比观及其史学意义
3
作者 关成尧 吴芳 +3 位作者 赵国春 袁四化 白相东 刘晓燕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0-923,共14页
本文以李四光硕士论文(1918)和在此基础上发表的《中国地势变迁小史》(1922)文章为主要背景,总结李四光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南北方地质对比方面提出的主要观点。研究认为,李四光早期应用传统地质学“比较学研究法”对中国古地势和构... 本文以李四光硕士论文(1918)和在此基础上发表的《中国地势变迁小史》(1922)文章为主要背景,总结李四光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南北方地质对比方面提出的主要观点。研究认为,李四光早期应用传统地质学“比较学研究法”对中国古地势和构造古地理方面的研究大致包含以下思想:中国地质对比的“南北差异论”、中国地层旋回对比的“北简南繁论”、中国“南北大陆的跷跷板运动观”、“西北复杂性”论断及北方地质的“东西差异论”、华北及陕西地区“大域切割(改造)论”与“大域(建造)相联一贯论”、“四川古陆说”、“川—湖—下扬子构造沉积区”等思想要素,同时还提出南北方存在“南北两大气候区”论断,潜在的“中国北方古气候一体论”等观点。文章进一步阐述李四光中国南北方地质对比观在中国地质学学科史方面的意义。研究发现,李四光的成果早于Grabau的著作,是早期中国学者在中国地质研究及构造古地理方面的重要成就,在中国主要构造单位划分方面的“单元五分”思想为黄汲清《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产生做出了先导性储备;李四光所提的“南方大陆”概念早于Grabau“华夏古陆”概念。中国地质的构造单元划分经过Willis and Blackwelder、李四光、Grabau、黄汲清的研究而逐渐清晰起来。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南北对比中还提出了“多岛海”概念,“多岛海”的提出早于许靖华和潘桂棠的著作。李四光将前述差异性放在统一的欧亚非大陆群体系之下,深化了Suess的“古地中海”概念,并将“古地中海”划分为“北部(带)”和“南部(带)”,被后世发展为“古亚洲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李四光是中国最早进行气候分区和古生物分区的第一人,也是系统论述中国构造古地理的第一位华人学者,并建立了中国较为系统的构造古地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四光 中国地质 学科史 南北对比 构造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田县509道班西锂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控矿构造研究
4
作者 解程皓 李永 +4 位作者 刘伟 李国军 陈正乐 王来兴 王彦龙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249,共16页
509道班西锂矿位于西昆仑–喀喇昆仑山脉东段,特提斯构造域北缘,是最近认定的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及控矿构造的研究,厘清了该矿区的构造特征及构造控矿模式。该矿床出露在三叠系巴彦喀拉山群浅变质碎屑岩中,处于大... 509道班西锂矿位于西昆仑–喀喇昆仑山脉东段,特提斯构造域北缘,是最近认定的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及控矿构造的研究,厘清了该矿区的构造特征及构造控矿模式。该矿床出露在三叠系巴彦喀拉山群浅变质碎屑岩中,处于大红柳滩–郭扎错断裂与奇台达板断裂之间,矿区内及其周边岩浆岩较发育,受断裂构造控制,主构造方向呈NW–SE向。结合区域演化事件,对构造–岩浆控矿模式展开研究发现,矿体形成、就位及后期改造主要受三期构造控制。①成矿期前:受二叠纪—三叠纪NE–SW向构造挤压应力影响,地层形成韧性逆冲走滑断层,为矿体运移就位提供了空间。②成矿期:晚三叠世末期岩浆岩侵位伴生形成的一系列张裂隙(节理)为含矿岩浆热液运移与矿质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间,形成超大型锂矿。③成矿期后,白垩纪—第四纪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影响,矿区内发育脆性破矿构造,矿体受到有限破坏。这些认识对矿区外围及深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 伟晶岩 控矿构造 509道班西 西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田构造的地质力学研究和发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吕古贤 陈柏林 陈正乐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541-541,共1页
关键词 矿田构造 力学研究 理论方法研究 动力成岩成矿 成矿预测 地质调查研究 构造体系 发展 构造研究 构造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力学理论对中国深层油气勘查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林炎 宋立才 +3 位作者 李会军 董敏 季长军 马立成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6期1036-1047,共12页
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创立的一门以系统论为基础,以构造体系为核心内容、跨学科的系统构造地质学理论。七十多年来,在区域地质、地震地质、地热勘查、第四纪地质、地壳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发展;在固体矿产、... 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创立的一门以系统论为基础,以构造体系为核心内容、跨学科的系统构造地质学理论。七十多年来,在区域地质、地震地质、地热勘查、第四纪地质、地壳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发展;在固体矿产、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预测,指导部署勘探方面硕果累累。文章回顾了中国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了地质力学理论在中国常规油气勘查思路和方法的成功经验,在松辽、塔里木及江汉等多个重要含油气盆地的发现中,地质力学理论起到了实用效果,并认为地质力学理论将一如既往,在我国深层油气勘查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理论 构造体系 系统论 深层油气 引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构造解析与地壳表层结构构造型式——拓展地质力学学科研究的一个方面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述靖 郑达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279-286,共8页
遥感构造解析是以遥感信息为依据,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大地构造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壳表层广泛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水平滑动,剪切-推覆构造系统和推覆-拉伸构造岩片是大陆壳表层的两种基本构造型式。中... 遥感构造解析是以遥感信息为依据,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大地构造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壳表层广泛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水平滑动,剪切-推覆构造系统和推覆-拉伸构造岩片是大陆壳表层的两种基本构造型式。中国大陆壳表层构造格局及山川地貌都是新生代地壳运动形成的,对现今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和不同时期形成的矿产资源都有控制和改造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壳 构造型式 遥感构造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普查勘探中的地质力学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4
8
作者 孙殿卿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9-22,共14页
本文概略叙述了李四光教授自1953年至1971年任地质部部长期间,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中国石油普查勘探的实践及其重大贡献,以此纪念他百岁诞辰。
关键词 普查勘探 构造体系 凹陷带 新华夏系 潜江组 背斜带 帚状构造 地壳构造 找油 旋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力学在矿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刘迅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25-33,共9页
本文介绍了地质力学在矿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和进展,内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构造动力作用下岩石矿物形变相变与元素聚散的关系;(二)构造动力成岩成矿;(三)同成矿构造体系及其控岩控矿作用;(四)构造体系控岩控矿规律;(五)构造地球... 本文介绍了地质力学在矿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和进展,内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构造动力作用下岩石矿物形变相变与元素聚散的关系;(二)构造动力成岩成矿;(三)同成矿构造体系及其控岩控矿作用;(四)构造体系控岩控矿规律;(五)构造地球化学;(六)构造应力场控矿规律及模拟实验;(七)控矿构造模式;(八)成矿预测。实践证明,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矿田构造中有所创新和发展,在许多应用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显示出地质力学在矿田构造研究中的旺盛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 矿田构造 控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力学研究中的构造地球化学问题
10
作者 刘迅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67-174,共8页
本文概略地阐述了构造地球化学体系,构造地球化学成矿,成矿带构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矿带和矿田构造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等地质力学研究中的某些构造地球化学问题。地质力学与地球化学的结合,不仅会促进构造地球化学的发展,而且也必... 本文概略地阐述了构造地球化学体系,构造地球化学成矿,成矿带构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矿带和矿田构造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等地质力学研究中的某些构造地球化学问题。地质力学与地球化学的结合,不仅会促进构造地球化学的发展,而且也必然会丰富和提高地质力学的理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球化学 成矿带 构造体系 矿田 成矿物质 成矿元素 构造应力场 控矿作用 矿物相变 矿床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区抽水蓄能工程关键地质安全问题:回顾与展望
11
作者 殷跃平 孙萍 +5 位作者 杜建军 王浩杰 张帅 李冉 李坤 辛鹏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2-1028,共27页
复杂构造区抽水蓄能工程关键地质安全研究存在4个方面问题:(1)上下库间断裂构造探测精度与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不适配;(2)观测数据匮乏制约上库地震放大效应机理认知并致设计依据不足,(3)极端降雨和地震作用下高位滑坡泥石流链式风险... 复杂构造区抽水蓄能工程关键地质安全研究存在4个方面问题:(1)上下库间断裂构造探测精度与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不适配;(2)观测数据匮乏制约上库地震放大效应机理认知并致设计依据不足,(3)极端降雨和地震作用下高位滑坡泥石流链式风险防控技术尚待完善,(4)水位长期高频消落与上库岸坡结构长期损伤劣化评价亟待完善。建议高度关注以下研究重点方向:(1)开展断裂构造精细智能勘探技术,实现复杂构造精细识别与地质参数动态更新;(2)建立覆盖多地形地貌单元的标准化斜坡地震动观测台阵,揭示地震动放大效应的非线性阈值特征与空间异质性规律,构建基于地震动力放大效应的高位库坝抗震设计理论框架;(3)探明极端工况作用下滑坡-泥石流启动-级联堵溃-入库风险链式成灾过程,构建集灾源判识-多级堵溃-沿程侵蚀-入库成灾于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4)开展灾变机理多因素耦合分析和实时动态评估,完善在极端条件与高频大幅涨落环境下上库消落带岩体与护坡工程的疲劳损伤机理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工程 地质安全 活动断裂 地震动放大效应 地质灾害 库坡损伤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说云南地质找矿“十八怪”(一)
12
作者 韦昌山 张艳 +2 位作者 韩润生 王明志 刘妍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0,共7页
慕名来到“七彩云南”的游客,在折服于美丽壮观的山水靓影之余,对各个版本的“云南十八怪”的演绎也乐此不疲,最后又将碧净美景的记忆和千古风情的传说带回,撒向坊间聊谈。仔细品味,云南的每一“怪”都蕴含着这个神秘“王国”的精髓和... 慕名来到“七彩云南”的游客,在折服于美丽壮观的山水靓影之余,对各个版本的“云南十八怪”的演绎也乐此不疲,最后又将碧净美景的记忆和千古风情的传说带回,撒向坊间聊谈。仔细品味,云南的每一“怪”都蕴含着这个神秘“王国”的精髓和故事。地质人生来风趣幽默,在野外观察复杂多变的地质现象时,也不忘概象化地描述诸多控(成)矿构造及矿体形貌特征,一代代地质宗师留下的数百上千条朗朗上口的地质俗语、格(谚)言和成矿规律口诀,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后人珍藏和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十八怪 地质现象 风趣幽默 野外观察 七彩云南 地质找矿 成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环境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陆诗铭 吴中海 黄婷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5,共17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此次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和泥流等一系列地质次生灾害,是近年来中国6级以上地震损失极其严重的一次。综合分析区域孕灾环境及地质次生灾害发育特征发现,拉脊山地区海拔高、地形复...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此次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和泥流等一系列地质次生灾害,是近年来中国6级以上地震损失极其严重的一次。综合分析区域孕灾环境及地质次生灾害发育特征发现,拉脊山地区海拔高、地形复杂、活断裂作用显著以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覆盖广且厚度大等因素,使得该地区在地震作用下极易产生蠕滑-拉裂破坏并诱发滑坡等地质次生灾害。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断裂、地层岩性、植被覆盖、坡度及降水5个关键因子对积石山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层岩性是区域地质次生灾害的主导因素,其权重可达42%;其次是断层,权重约占26%;而降水的影响权重虽然只占6%,但也不可忽视。积石山及其邻区地质次生灾害危险区主要集中在震中周围的拉脊山前缘一带,呈条状分布,与Ⅷ度地震烈度区域大体一致。地质次生灾害点受软弱地质环境影响为主,集中在拉脊山断裂带下盘,尤其是积石山县、大家河镇和白藏镇等地,灾害分布密集且受地震影响显著,需要重点监测及预防,同时对第四系黄土层防护工程也应予以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在余震分布密集区,未发现显著的地质次生灾害点,推测是因为主震释放了较大应力,诱发了主要地质次生灾害。在多次余震之后,岩体应力状态逐渐趋于平衡,地质构造在震后重组并趋向稳定,从而降低了进一步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孕灾环境 滑坡 泥流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的孕灾地质基因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永双 王冬兵 +5 位作者 李雪 吴瑞安 唐渊 任三绍 李金秋 罗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2-1005,共14页
孕灾地质基因是指一定区域所具有的促进地质灾害孕生的内在关键因素。板块构造混杂岩带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决定了其复杂的演化过程和特殊的地质基因。本文在梳理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其孕灾地质基因,包括活... 孕灾地质基因是指一定区域所具有的促进地质灾害孕生的内在关键因素。板块构造混杂岩带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决定了其复杂的演化过程和特殊的地质基因。本文在梳理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其孕灾地质基因,包括活跃的地质构造、复杂的水热条件、混杂的岩性组合、特殊的蚀变软岩和构造岩溶导水通道等,是引发重大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安全风险的根源。结合典型案例,剖析了构造混杂岩带大型滑坡的成因类型主要有三大类:构造控制型、泥质软岩控制型和蚀变蛇绿岩带控制型,其中蚀变蛇绿岩带是构造混杂岩带最具特色的易滑地质结构,具有典型的地质构造与特殊岩性联合控制特征。构造混杂岩带隧道工程变形破坏主要有塌方、水平收敛、环向收敛、底鼓和错断等五种模式,黏土化蚀变软岩的不良工程特性是制约构造混杂岩带隧道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针对传统的工程地质理论和灾害风险防控技术难以适应构造混杂岩带大规模工程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和防灾减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结合带 地质基因 蚀变蛇绿岩带 斜坡地质灾害 隧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造山区显生宙地质历史重建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5
作者 李锦轶 曲军峰 +20 位作者 张进 刘建峰 许文良 张拴宏 郭瑞清 朱志新 李亚萍 李永飞 王涛 徐学义 李智佩 柳永清 孙立新 简平 张昱 王励嘉 彭树华 冯乾文 王煜 王洪波 赵西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简要概述了近3年对中国北方造山区地壳基本构造格局开展综合调查与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重新厘定该区前南华纪古陆碎块的时空分布,获得与该区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相关的新资料,提出对该区地壳构造格局、造山过程和成矿地质背景的最新认... 简要概述了近3年对中国北方造山区地壳基本构造格局开展综合调查与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重新厘定该区前南华纪古陆碎块的时空分布,获得与该区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相关的新资料,提出对该区地壳构造格局、造山过程和成矿地质背景的最新认识,介绍了与该区地壳构造格局和成矿地质背景有关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地质构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造山区 显生宙 地壳构造格局 造山过程 成矿地质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地质科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演变——根据地质论文统计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董树文 陈宣华 +1 位作者 史静 刘素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5-287,i002,共14页
地质科学10 0年的发展折射了2 0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曲折过程,地质学科的演化反映了工业化对矿产资源的依存度和社会进步对地质学科布局的深刻影响。通过对2 0世纪10 0年世界地质科学论文的统计、分析和综合,从计量的角度获得了反... 地质科学10 0年的发展折射了2 0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曲折过程,地质学科的演化反映了工业化对矿产资源的依存度和社会进步对地质学科布局的深刻影响。通过对2 0世纪10 0年世界地质科学论文的统计、分析和综合,从计量的角度获得了反映地质科学及其各学科发展和演化的轨迹,包括:1见证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动力从“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的转变;2记录了工业化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对地质科学发展和演变的影响;3反映了过去10 0年重大历史事件对地质科学发展的影响;4体现了技术进步是地质科学发展的革命性推动力;5揭示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地质科学发展的差距。运用学术论文定量分析地质科学长周期发展规律,用数据反映地质学科的百年兴衰,是研究地质科学发展战略的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科学 学科体系 地质论文 矿产资源 地质工作 科技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全球变化的中国地质灾害综合减灾战略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石菊松 吴树仁 +1 位作者 张永双 王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为了探索极端气候事件引发重大地质灾害的综合减灾防灾战略,提高主动减灾防灾的科技能力与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全球变化条件下中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挑战,本文在"全球灾变事件与重大地质灾害减灾战略研究会"与会专家汇报和讨... 为了探索极端气候事件引发重大地质灾害的综合减灾防灾战略,提高主动减灾防灾的科技能力与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全球变化条件下中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挑战,本文在"全球灾变事件与重大地质灾害减灾战略研究会"与会专家汇报和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从新构造与地震活动,气候变化,人口与城镇化进程三个方面开展分析,试图探讨我国2010年重大地质灾害多发,群发的原因,并对我国地质灾害今后面临的总体形势做出宏观研判。综合分析认为:①近年来全球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进入一个新的相对活跃期,我国处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汇区,是现今构造地震活动强烈响应区,尤其是印度板块的强烈活动,使青藏高原周缘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繁,断裂活动增强,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的地质灾害频发是总体趋势;②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气候异常条件使地质灾害的成灾模式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由于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交汇地带,也是地貌高差气候变化最大的地区,特别是2010年长时间干旱,汛期集中的高强度、长持时的降雨、局部强暴雨导致大规模滑坡泥石流灾害,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周缘等内动力作用强烈地区,导致地质灾害频发;③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及工程经济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城镇化建设和工程经济活动规模大,且逐步向生态地质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转移,城镇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特别是山区城镇自主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直接导致地质灾害伤亡和损失程度加重。为了应对全球变化条件下的中国地质灾害形势,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灾科技能力与管理水平,从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现状分析入手,充分借鉴国际自然灾害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与策略,从推进中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了7点综合减灾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政府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地质灾害综合减灾的广泛交流与讨论,促进防灾减灾科技与策略在实践中应用,为应对全球变化的中国地质灾害综合减灾集思广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地质灾害 综合减灾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泸定昔格达地层黏土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祥 吴瑞安 +4 位作者 郭长宝 倪嘉伟 王炀 李彩虹 宋德光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4,共13页
昔格达地层作为一类特殊的半成岩,具有“见风成粉,遇水成泥”的特性,是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良好孕生载体。以川西泸定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现场与室内岩土测试,分析了其物质组成、微观结构... 昔格达地层作为一类特殊的半成岩,具有“见风成粉,遇水成泥”的特性,是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良好孕生载体。以川西泸定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现场与室内岩土测试,分析了其物质组成、微观结构及力学特性,重点研究水作用下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并与其他地区昔格达地层工程地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主要成分为粉细砂、黏土等细粒物质,由薄层黄色和灰色的黏土岩互层产出,具有近水平层理构造。②黄色和灰色黏土岩的物质组成相同,但占比不同,黄色黏土岩的黏粒含量比灰色黏土岩高约12%,方解石含量少约10%,黄色黏土岩的结构更为致密,黏粒间胶结作用更强。③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现场实测渗透系数为3.62×10^(−4)~7.34×10^(−4)cm/s,介于其他地区昔格达地层的黏土岩类–砂岩类之间,这与其天然节理发育、受扰动极易开裂的特性密切相关。④黄、灰色黏土岩的黏聚力均随含水率增加而降低,且含水率越高,降幅越大,内摩擦角与含水率的关系则表现有所不同。⑤不同地区昔格达地层的力学特性对含水率变化的敏感性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泸定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的水敏性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昔格达地层 黏土岩 微观结构 工程地质特性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力学的创新与发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殿卿 董树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从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应用传播体系等方面提出地质力学再创新的新思路,从许多方面具体地提出如何发展地质力学,建立面向21世纪的地质力学创新体系。
关键词 地质力学 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 地震地质 矿产预测 工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区域地质环境与主要地质安全问题
20
作者 田旭文 王彦兵 +2 位作者 朱姝 姚鑫 李显鑫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8,共18页
藏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特点,使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为保障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选线、建设和运营工作,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输电走廊北线沿线区域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安全隐患,并对藏东... 藏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特点,使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为保障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选线、建设和运营工作,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输电走廊北线沿线区域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安全隐患,并对藏东南输电走廊进一步灾害识别与监测工作提出了合理建议。结果表明: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强震频发、地形地貌差异显著、岩土体结构损伤和劣化等独特的区域地质环境,极易诱发地质安全隐患;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雪(冰)崩、冰湖溃决和冻胀融沉等;沿线地质安全隐患的发育受控于极高陡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貌条件、升温融雪气候变化、强烈的断裂活动与频发的地震、内外动力耦合诱发的高位远程灾害链等因素;深入融合InSAR技术、光学遥感、无人机摄影测量、机载LiDAR技术和在线实地监测等软防控手段的优势,可以有效打破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灾害隐患错判、漏判、少判、智能化程度低和精准性差等困局。研究结果将为藏东南地区水电开发项目规划建设中的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也对藏东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走廊 藏东南地区 地质安全问题 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 遥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