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壤硼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找矿远景区预测
1
作者 柳青青 王学求 +6 位作者 张必敏 周建 王玮 刘汉粮 刘东盛 周怡宁 常婵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0,共11页
硼是一种新兴战略矿产,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广泛。近年来,硼的需求持续上升,硼矿资源勘查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依托中国地球化学基准值计划所采集的3380件汇水域深层土壤数据,提供了全国B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和异常特征。全国汇水域... 硼是一种新兴战略矿产,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广泛。近年来,硼的需求持续上升,硼矿资源勘查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依托中国地球化学基准值计划所采集的3380件汇水域深层土壤数据,提供了全国B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和异常特征。全国汇水域土壤深层样品B平均含量为46.4μg/g,B整体上具有南高北低、连片分布的特点,可划分为5个地球化学分区,分别为东北与内蒙古东部地区(Ⅰ)、西北部地区(Ⅱ)、华北地区(Ⅲ)、青藏地区(Ⅳ)和南方地区(Ⅴ)。以B含量70.9和52.4μg/g(累频85%)分别作为南北方异常下限,共圈定出37个B地球化学异常,在全国圈定10个地球化学省和9个小规模异常。根据B异常空间分布,结合地质背景和硼矿床分布,进一步划分出9个成矿远景区,建议加大盐湖型硼矿的找矿勘查力度,并将硬岩(海相沉积)型硼矿作为下一步勘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球化学基准 找矿远景区 深层土壤 地球化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调查野外信息化技术构架与实现
2
作者 周怡宁 高艳芳 +2 位作者 常婵 柳青青 王学求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7-265,共9页
地球化学野外样品采集是勘查地球化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长期以来缺乏专门针对地球化学野外样品采集的信息化软件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野外地球化学调查模式正加速向智能化、便捷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型。因此,实现地球... 地球化学野外样品采集是勘查地球化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长期以来缺乏专门针对地球化学野外样品采集的信息化软件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野外地球化学调查模式正加速向智能化、便捷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型。因此,实现地球化学野外样品采集全流程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国内外地质调查信息化的最新进展,系统总结了地球化学野外调查及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关键发展方向与核心技术特点,并深入探讨了未来地球化学野外调查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特性。研究旨在推动地球化学野外样品采集向数字化与信息化迈进,为构建覆盖勘查地球化学全流程的信息化产品体系奠定基础,同时助力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最终形成勘查地球化学全流程信息化的产品体系,提升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品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查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野外数据采集 信息化 移动GIS 内外业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层土壤锰地球化学异常空间分布及找矿远景区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石光耀 王学求 +3 位作者 刘东盛 王玮 薛建玲 吕可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8-986,共9页
锰矿是中国大宗紧缺战略性矿产,在现代工业中具有广泛用途。近年来锰资源的战略地位急剧提升,锰资源勘查也日益受到重视。确定Mn元素在中国的浓度和分布对寻找新的锰矿床和缓解锰资源短缺至关重要。依托中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采集3392个... 锰矿是中国大宗紧缺战略性矿产,在现代工业中具有广泛用途。近年来锰资源的战略地位急剧提升,锰资源勘查也日益受到重视。确定Mn元素在中国的浓度和分布对寻找新的锰矿床和缓解锰资源短缺至关重要。依托中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采集3392个汇水域沉积物样品数据,首次提供了中国深层土壤Mn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空间分布数据。全国汇水域沉积物深层样品Mn的平均含量为610 mg/kg,背景值为574 mg/kg。依据全国汇水域沉积物深层样品地球化学数据,以85%累积频率为异常下限,共圈定出31个Mn地球化学异常,归为15个地球化学省。根据Mn异常空间分布,结合地质背景和矿床分布,提出8处异常具有进一步寻找锰矿的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地球化学背景 找矿远景区 中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挝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进展——以氟元素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王玮 王学求 +7 位作者 张必敏 聂兰仕 刘汉粮 刘东盛 韩志轩 迟清华 徐善法 周建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5-340,共6页
我国地球化学填图在世界上具有领先优势,老挝国家尺度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覆盖了老挝全境约23万km2,分析了69种元素,填补了老挝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的空白,为老挝基础地质、矿产开发、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基础地球化... 我国地球化学填图在世界上具有领先优势,老挝国家尺度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覆盖了老挝全境约23万km2,分析了69种元素,填补了老挝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的空白,为老挝基础地质、矿产开发、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基础地球化学保障。此次研究表明,老挝氟含量在(21~2 717)×10-6,氟含量背景值(中位值)和平均值分别是271×10-6和302×10-6。老挝氟含量总体表现为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其背景值明显低于我国水系沉积物中氟含量和土壤环境背景值;老挝全境共圈定了8处氟地球化学异常,面积达到地球化学省规模的有5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填图 国家尺度 老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三江造山带中南段地球化学分区特征
5
作者 刘福田 王学求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7-38,共2页
中国多类型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其提供的全方位信息亦在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Wang Xueqiu et al.,2007)。近年来,学者们尝试利用区域性化探数据进行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汤金来等,2... 中国多类型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其提供的全方位信息亦在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Wang Xueqiu et al.,2007)。近年来,学者们尝试利用区域性化探数据进行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汤金来等,2016)。三江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其区域化探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并阶段性完成了1:50万、1:25万和1:20万多尺度类型的区域化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造山带 地球化学分区 元素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永清县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胡庆海 王学求 +9 位作者 韩志轩 成晓梦 吴慧 田密 刘福田 孙彬彬 陈卫明 杜雪苗 刘彬 崔邢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78-789,共12页
为保障京津冀地区食品安全,以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作为研究区,采集全县域412件表层土壤和410件深层土壤样品,测定As、Cd、Cr、Cu、Hg、Ni、Pb和Zn共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富集因子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进行评... 为保障京津冀地区食品安全,以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作为研究区,采集全县域412件表层土壤和410件深层土壤样品,测定As、Cd、Cr、Cu、Hg、Ni、Pb和Zn共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富集因子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永清地区表层(深层)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As 9.44 mg/kg(8.93 mg/kg)、Cd 0.16 mg/kg(0.10 mg/kg)、Cr 64.4 mg/kg(62.3 mg/kg)、Cu 24.6 mg/kg(20.7 mg/kg)、Hg 0.41 mg/kg(0.20 mg/kg)、Ni 27.7 mg/kg(27.7 mg/kg)、Pb 20.7 mg/kg(18.2 mg/kg)和Zn 72.8 mg/kg(57.5 mg/kg),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富集因子(EF)评价结果显示8种重金属大体分为三类:(1)Hg(2.18),受到较强的人为活动影响;(2)Pb(1.14)、Cu(1.22)、Zn(1.29)和Cd(1.63),由自然地质背景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控制;(3)Ni(1.01)、Cr(1.05)和As(1.09),主要受控于自然地质背景。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以可安全利用为主,风险区面积仅为1.1 km^(2),占调查总面积的0.14%。永清地区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土壤总面积为756.62 km^(2),占调查总面积的99.43%,水浇地、旱地、果园符合该标准的面积占各自土地类别总面积的98.94%、99.29%和99.59%。生态风险方面,研究区旱地、水浇地、果园农业用地土壤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以低等风险为主,分别占比95.63%、77.37%和98.35%,仅旱地(0.13 km^(2))和水浇地(0.03 km^(2))存在少许高等生态风险区域,值得进一步关注并开展生态效应评价。综合以上结果,虽然永清地区部分区域重金属元素受到人为活动影响,但大部分地区生态风险较低,本文推荐既满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又属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等区域,作为最适宜大规模发展的绿色食品种植区域的总面积为669.12 km^(2),占调查总面积的87.93%。研究成果为永清县域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种植和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 绿色食品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元素超常富集与战略资源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学求 李龙雪 +1 位作者 吴慧 王玮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2,共12页
构成战略资源的关键元素有56个,大部分关键元素地壳丰度低,需要数十倍至上千倍的超常富集才能成矿,导致其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圈定元素超常富集区是战略资源找矿预测和发现大型矿床的关键。超常富集核心是元素的富集强度,可以... 构成战略资源的关键元素有56个,大部分关键元素地壳丰度低,需要数十倍至上千倍的超常富集才能成矿,导致其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圈定元素超常富集区是战略资源找矿预测和发现大型矿床的关键。超常富集核心是元素的富集强度,可以用成矿富集系数(m.a.i)、矿床规模吨位指数(t.a.i)和异常富集系数(a.c.i)定量刻画富集强度。对贵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稀散金属、稀土和放射性等35个战略资源矿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成矿富集系数大于1000的元素有锑、铋、铼和金,>100~1000的元素有银、钨、锡、铬、锂、铯、碲、铟、铀和铂族元素(PGE),>10~100的元素有铜、镍、铬、铍、铷、钪、铌、钽、锆和原生稀土矿,≤10的元素有铁、铝、钛和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达到大型以上矿床最低矿床规模吨位指数要达到10^(7),一般要达到10^(10)。异常富集系数要达到2以上。元素超常富集还体现在异常空间分布面积>100~1000 km^(2),具有3层以上异常结构,至少存在4个元素组合。元素富集量和潜在资源量,可以用面金属量和体金属量进行定量预测。元素超常富集导致大规模成矿效应,而且在成矿物质背景(源)、成矿过程(运)和最终就位(储)整个富集过程中留下了异常轨迹,可以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刻画元素超常富集规律,为预测和发现矿床提供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元素 超常富集 战略资源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成矿富集系数(m.a.i) 矿床规模吨位指数(t.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Hg-Cu同位素在覆盖区找矿勘查中的应用与前景
8
作者 盘炜 刘雪敏 鲁岳鑫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6-252,共17页
深部的隐伏矿体不论被基岩还是碎屑物覆盖,都能在地表介质中形成弱地球化学异常。但其他地质过程和人类活动也可以形成类似异常,所以判断地表圈定的弱地球化学异常是否由深部隐伏矿体引起,是未来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在未知覆盖区广泛应... 深部的隐伏矿体不论被基岩还是碎屑物覆盖,都能在地表介质中形成弱地球化学异常。但其他地质过程和人类活动也可以形成类似异常,所以判断地表圈定的弱地球化学异常是否由深部隐伏矿体引起,是未来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在未知覆盖区广泛应用的关键。同位素可以有效示踪地表地球化学含矿异常的来源,在隐伏矿勘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传统的Pb,S同位素和非传统的Hg,Cu同位素在隐伏矿勘查中的应用原理,聚焦于地气、土壤、水、风化淋滤帽的同位素组成在覆盖区找矿勘查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应用建议。取得以下几点认识:首先,覆盖区地表介质中的同位素组成会因深部矿体的影响而存在系统的空间变化,从而指导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查;第二,地下水和土壤是应用最广的2类地表介质,已知隐伏区各类介质的系统同位素组成研究,可为类似未知覆盖区最优采样介质的选择提供基础;此外,同位素存在分析成本高、体系选择和异常解释难的问题,制约了其在勘查地球化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同位素更适合在矿产详查、老矿区深部和周边找矿中使用,在确保实验室分析技术成熟、实验经费可负担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相对质量差小、几乎不存在与质量有关的分馏的同位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区找矿 PB同位素 Hg同位素 异常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技术在黄土覆盖区隐伏金矿勘查中的应用及异常成因探讨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必敏 王学求 +2 位作者 叶荣 姚文生 王玮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技术作为一种能反映深部异常信息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已在多种景观区取得成功试验案例。选择豫西黄土覆盖区申家窑金矿开展该技术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所指示的异常范围与已知矿体位置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技术作为一种能反映深部异常信息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已在多种景观区取得成功试验案例。选择豫西黄土覆盖区申家窑金矿开展该技术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所指示的异常范围与已知矿体位置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Au、Ag、As、Sb、Cd、Cu、Pb、Zn等元素可以作为该地区寻找该类型隐伏金矿的找矿指示元素;矿体或岩石解离的化合物或纳米颗粒可穿透黄土孔隙向上迁移至地表,并赋存于地气中或被粘土矿物或铁锰氧化物所吸附而富集形成地球化学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 黄土覆盖区 隐伏金矿 元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覆膜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的氯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薄玮 李小莉 +3 位作者 杜雪苗 刘彬 张勤 白金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28-1833,共6页
氯是化探样品分析中的重要元素,而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测定卤族元素的重要技术手段。已有研究表明,X射线荧光光谱法在测定氯时,同一样片中氯的测定值随重复测定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或减小。采用高压覆膜制样技术制片,测定土壤和水系沉积... 氯是化探样品分析中的重要元素,而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测定卤族元素的重要技术手段。已有研究表明,X射线荧光光谱法在测定氯时,同一样片中氯的测定值随重复测定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或减小。采用高压覆膜制样技术制片,测定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的氯,氯(24~40000μg·g^(-1))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明显改善,RMS(均方根)由未贴膜的0.00963,改善为贴膜后的RMS 0.00198。氯的检出限由未贴膜的30μg·g^(-1),改善为贴膜后的21μg·g^(-1)。且高压覆膜制样,同一样片连续测定10次,还是10 d内隔天测定1次,氯的测定值都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从抽真空时间,X光管应用功率,烘样和不烘样,氯元素存在形式等角度解释了氯的测定值随重复测定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或略减小的原因。高压覆膜制样,样品表面的聚酯膜,可以阻止在抽真空过程中氯随水分向样片表面迁移扩散或分解损失。高压未覆膜的样片在测定过程中,因样片表面吸附了水及空气分子,因而随抽真空时间的增加及解吸附作用,真空度下降明显,氯的强度变化明显。而高压覆膜样片在测定过程中,真空度下降不明显,氯的测定值基本不变或略有下降。高压制样(1600 kN)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地质样品压制成型,高压覆膜制样技术,完全消除了粉尘效应,对下照射的X射线荧光光谱仪具有重要意义。测过的样片可以重复测定氯,标准样片可长期保存,避免了标准样品的浪费。用该方法可以准确测定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32个组分。该样品制备方法也适用于测定其他难以成型的样品及其荧光强度由于真空和长时间辐射而强度变化的元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覆膜制样 X射线荧光光谱 土壤和水系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铊空间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福田 王学求 迟清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65-1777,共13页
通过对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样品中铊元素含量的分析,并多方法联合应用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壤铊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浅层土壤铊元素含量范围为0.17~2.65mg/kg,变异系数小,均值为0.80mg/kg,整体略高于中国土... 通过对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样品中铊元素含量的分析,并多方法联合应用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壤铊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浅层土壤铊元素含量范围为0.17~2.65mg/kg,变异系数小,均值为0.80mg/kg,整体略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而略低于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研究区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特征主要受控于自然地质背景,整体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基于中国不同母岩类型区土壤相关元素含量为背景的富集系数(均值1.30)、地累积指数(均值-0.41)、潜在生态风险(均值12.48)及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危害商小于1)参数均显示研究区土壤铊污染程度整体较低,不存在土壤重金属铊元素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其实质上反映了在自然背景控制下研究区土壤铊的低污染和低健康风险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区土壤铊含量特征及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之比反映了研究区存在一定人为污染,且人为铊污染具有“北轻南重,西轻东重”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铅锌等矿产的相关矿业活动可能是该区人为铊污染输入的主要来源,人为污染叠加自然地质背景使研究区存在一定低程度污染及潜在健康风险的区域,即独龙江流域南部和怒江流域中南部、澜沧江流域北部和南部、元江流域中南部地区,该区域应引起人们对土壤铊污染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健康风险 中国西南“三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和来源解析 被引量:63
12
作者 韩志轩 王学求 +4 位作者 迟清华 张必敏 刘东盛 吴慧 田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455-3463,共9页
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2个点位上采集的44件冲积平原土壤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Ni、Pb、Zn等8个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铅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珠... 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2个点位上采集的44件冲积平原土壤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Ni、Pb、Zn等8个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铅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冲积平原土壤8个重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Hg在表层土壤中显著富集,As、Cd、Cu、Pb、Zn在表层土壤的含量略高于深层土壤中含量,Cr、Ni在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中含量相当.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Cu、Cr、Ni主要受地质背景控制,Zn、Cd的高含量既与地质背景有关,也受人类活动影响,As、Pb、Hg的异常则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严重.富集因子法得出8个重金属元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Hg>As>Cd>Cu>Pb>Zn>Cr>Ni,当深层土壤某元素有外源输入时,会导致其富集因子偏低.铅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表层土壤铅含量与^(206)Pb/^(207)Pb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根据二元混合模型推测表层土壤中有超过30%的外源铅输入.综合来看,珠三角地区冲积平原土壤Hg、Cd、As、Pb受到较为严重的人为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土壤 重金属 富集因子 因子分析 铅同位素示踪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斯卡试剂半熔法分离-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物中硒的含量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娜 张灵火 +3 位作者 顾雪 孙彬彬 白金峰 陈海杰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98,共4页
建立了艾斯卡试剂半熔法分离-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食物中硒含量的方法。称取艾斯卡试剂(质量比为3:1的氧化镁-碳酸钠的混合物)0.50g和样品0.50g于石英坩埚中,混匀,再覆盖1.25g艾斯卡试剂,于750℃焙烧60min;加入1滴0.... 建立了艾斯卡试剂半熔法分离-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食物中硒含量的方法。称取艾斯卡试剂(质量比为3:1的氧化镁-碳酸钠的混合物)0.50g和样品0.50g于石英坩埚中,混匀,再覆盖1.25g艾斯卡试剂,于750℃焙烧60min;加入1滴0.1%(质量分数)苯酚红指示剂,再加入盐酸使溶液由红色变为黄色,于200℃加热至溶液体积为6mL左右时,再加入6mL盐酸,继续煮沸10min,取下冷却,加入2mL铁盐溶液,再用水定容至25mL,采用HGAFS测定食物中硒的含量。结果显示:硒的质量浓度在16.0μg·L^(-1)以内与其对应的响应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为6.0ng·g^(-1);对3个国家标准物质(大米、紫菜、蒜粉)进行测定,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2)为3.4%~5.2%。方法用于16种国家标准物质的分析,测定值与认定值的相对误差为-1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斯卡试剂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岩溶区河漫滩土壤重金属含量、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 被引量:47
14
作者 赵东杰 王学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09-1619,共11页
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在滇黔桂岩溶区35个点位采集的70件河漫滩表、深层土壤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Ni、Pb和Zn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探究了重金属来源、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大部分均高于... 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在滇黔桂岩溶区35个点位采集的70件河漫滩表、深层土壤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Ni、Pb和Zn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探究了重金属来源、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大部分均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在滇东南地区含量最高,桂西北地区最低.表层土壤Cd、Hg明显富集,As、Cr、Cu、Ni与深层土壤含量相当;As、Cd、Hg、Pb、Zn在农田、菜地中明显高于深层土壤,Cr、Cu和Ni在各类土地中与深层土壤相当.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表层土壤中Cd、Cr、Cu、Ni受地质背景控制,As、Pb、Zn既与地质背景有关,也受人为活动影响,Hg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严重;深层土壤中Cd、Cr、Cu、Ni、Cr、Zn继承了区域母岩特征,As、Hg和Pb受地质背景和人为活动双重影响.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漫滩表层土壤中Cd、Hg污染较重,As、Cr、Cu、Ni、Pb、Zn大部分为轻度污染或无污染.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低顺序依次为Hg>Cd>As>Cu>Ni>Pb>Cr>Zn,Cd和Hg的生态风险指数之和占综合指数的82.43%,生态风险最高;滇东南地区重金属潜在风险综合指数最高,具重度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河漫滩土壤 来源 生态风险 滇黔桂岩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岩型与卤水型锂矿开发技术回顾 被引量:4
15
作者 乔宇 韩志轩 张必敏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1-334,共14页
硬岩型含锂矿物和富锂卤水是制备碳酸锂、金属锂及各种锂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从提取工艺和化学过程两方面概述了从含锂矿物和卤水中提取、分离和回收锂的工艺,并总结了这些工艺的优缺点、存在问题和前景。热消解-浸出-沉淀是从链状硅酸... 硬岩型含锂矿物和富锂卤水是制备碳酸锂、金属锂及各种锂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从提取工艺和化学过程两方面概述了从含锂矿物和卤水中提取、分离和回收锂的工艺,并总结了这些工艺的优缺点、存在问题和前景。热消解-浸出-沉淀是从链状硅酸盐矿物(锂辉石)和层状硅酸盐矿物(锂云母)提取锂的3个步骤,每个步骤中涉及的工艺和方法都有改进提升的空间。对于卤水,可以根据卤水的类型应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如碳酸盐型一般使用沉淀法,低Mg/Li硫酸型使用沉淀法,高Mg/Li硫酸型使用煅烧法,氯化物型主要使用吸附法。电渗析法解决了高Mg/Li盐湖卤水中镁和其他杂质分离的难题,是现阶段国内最成熟的提取工艺之一。开发工艺简单、能耗低、锂回收率高和绿色环保的提锂技术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辉石 锂云母 卤水 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