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兴斑岩铜(钼金)矿床蚀变岩石的X粉晶衍射分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潘小菲 张天福 +2 位作者 李岩 赵苗 杨丹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35-336,共2页
德兴斑岩铜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一直是矿床学家研究的重点,其蚀变矿物组合、蚀变矿物特征、蚀变强度等对矿床的成因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为了更精确地研究德兴斑岩矿床里的赋矿岩石发生蚀变后形成的蚀变组合,以及不同蚀变组合的各... 德兴斑岩铜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一直是矿床学家研究的重点,其蚀变矿物组合、蚀变矿物特征、蚀变强度等对矿床的成因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为了更精确地研究德兴斑岩矿床里的赋矿岩石发生蚀变后形成的蚀变组合,以及不同蚀变组合的各蚀变矿物含量,即蚀变强度,我们对德兴铜厂、富家坞和朱砂红斑岩铜(钼金)矿床的蚀变围岩(板岩-千枚岩)和蚀变斑岩,进行了野外详细的蚀变填图和系统采样,并根据岩石的不同颜色、结构和手标本鉴定的蚀变类型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 富家坞 朱砂红 蚀变岩石 粉晶 侵入岩 变质岩 伊利石化 蚀变矿物 中国铜都 德兴 衍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代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罗修泉 李佩贤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2-247,共6页
本文采用界线层型标定地层界线的方法,以河北滦平县井上-大店子和大北沟两界线层型剖面的生物地层研究结果,确定我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在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对滦平县热河群下部及其下伏岩层中的火山岩层进行40Ar/3... 本文采用界线层型标定地层界线的方法,以河北滦平县井上-大店子和大北沟两界线层型剖面的生物地层研究结果,确定我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在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对滦平县热河群下部及其下伏岩层中的火山岩层进行40Ar/39Ar法年代学研究,并推定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龄为140±1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白垩系 地层界线 氩同位素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古老物质记录——焦作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LA-MC-ICPMS Hf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殷小艳 周红英 +3 位作者 刘敦一 高林志 董春艳 万渝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3-194,共12页
本文报道了华北克拉通中部焦作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的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二云钾长片麻岩的碎屑锆石和变质锆石年龄分别为3.3~3.4 Ga和2.47±0.02 Ga,碎屑锆石的ε_(Hf)(3.40Ga)和t_(DM2(CC))。值分别为-2.4^+13.9和2.89~... 本文报道了华北克拉通中部焦作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的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二云钾长片麻岩的碎屑锆石和变质锆石年龄分别为3.3~3.4 Ga和2.47±0.02 Ga,碎屑锆石的ε_(Hf)(3.40Ga)和t_(DM2(CC))。值分别为-2.4^+13.9和2.89~3.84 Ga,变质锆石的ε_(Hf)(2.47Ga)和t_(DM2(CC))值分别为-18.8^-6.4和3.38~4.13 Ma。黑云角闪片麻岩中只存在变质锆石,年龄为2.49±0.01 Ga,变质锆石的ε_(Hf)(2.49Ga)和t_(DM2(CC))值分别为~15.0^-3.8和3.23~3.91 Ga。结合地球化学和前人研究成果,可得出如下结论:①碎屑物质来自以3.4 Ga花岗质岩浆岩为主的物源区,物源区岩石具有相当的规模,是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形成过程中有更古老(始太古代)陆壳物质参与;②岩石遭受约2.5 Ga强烈构造热事件作用,深熔作用导致花岗质脉体形成;③可把变质碎屑沉积岩形成(沉积)时代限制在2.5~3.3 Ga之间;④变质锆石的Hf同位索组成与核部锆石的十分类似,变质增生边主要形成于核部锆石的溶解—再沉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太古代 变质沉积岩 SHRIMP定年 Hf同位素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早期碰撞过程与动力学模型——来自西藏冈底斯新生代火成岩证据 被引量:106
4
作者 侯增谦 莫宣学 +3 位作者 高永丰 杨志明 董国臣 丁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33-1248,共16页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隆升历史,本文主要立足于西藏冈底斯带新生代岩浆岩,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阶段的关键岩石记录、详细碰撞过程和深部动力机制。西藏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贯穿于主碰撞造山过程的始终,形成规模巨大...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隆升历史,本文主要立足于西藏冈底斯带新生代岩浆岩,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阶段的关键岩石记录、详细碰撞过程和深部动力机制。西藏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贯穿于主碰撞造山过程的始终,形成规模巨大的冈底斯火成岩浆岩带,其中,火山活动形成著名的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64~43Ma),岩浆作用则形成3个时间连续、但组合不同的岩浆序列,即:1壳源花岗岩组合(65~50Ma)、2正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Ma)和3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辉绿岩组合(53~42Ma)。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对接碰撞之后(~65Ma),不整合覆盖于中生代褶皱构造层之上,中下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火山岩显示岛弧/陆缘弧地球化学特征,主要来自于洋壳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形区,上部钾玄岩系火山岩则更多地显示壳源特征。壳源花岗岩主要侵位于冈底斯东段腾冲地区,成因类型为白云母过铝花岗岩和富钾钙碱性花岗岩,其高(87Sr/86Sr)i(>0.710)和低εNd(<-7)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源于碰撞加厚的砂泥质地壳的深熔作用。正εNd值(+2^+5)花岗岩和辉长岩沿冈底斯带成对侵位,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与弧花岗岩过渡特征,其形成有较多的幔源物质贡献;辉长岩正εNd值特征(+2.5^+7.0)、REE平坦型或弱富集型以及亏损大部分不相容元素(Nb,P,Ti,U,Th,LREE)特征,反映软流圈地幔对岩浆形成产生重要贡献。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主要为钙碱性岩系,REE平坦型,低(87Sr/86Sr)i(<0.7060)、高εNd(高达+4.3),同位素组成接近于MORB,证明其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根据这些构造-岩浆事件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岩浆演变序列,提出了一个青藏高原大陆碰撞的四阶段演化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了170~60Ma,新特提斯洋板片回转,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65Ma),并导致加厚地壳深熔;260~54Ma,印度大陆板片向北陡深俯冲,下地壳缩短加厚,地壳深熔作用持续;353~41Ma,新特提斯洋板片发生断离,并向下拆沉。软流圈物质透过板片断离窗上涌,诱发地幔楔、上覆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熔融;4陡深俯冲的印度大陆板片因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而发生折返,开始低角度俯冲(<40Ma),导致高原内部的陆内俯冲、走滑剪切与地壳缩短,造成冈底斯岩浆间断(40~26Ma)和拉萨地体初始抬升。因此,在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中,主碰撞期造山(65~41Ma)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印度大陆板片的陡角度俯冲和特提斯洋板片断离,晚碰撞期造山(40~26Ma)的动力机制主要为印度大陆板片的低角度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冈底斯岩浆岩 岩石地球化学 大陆俯冲与板片断离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兴铜厂斑岩铜(钼金)矿床蚀变—矿化系统流体演化:H-O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2
5
作者 潘小菲 宋玉财 +6 位作者 李振清 胡保根 朱小云 王增科 杨丹 张天福 李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50-860,共11页
江西铜厂斑岩铜(钼金)矿床是德兴斑岩矿集区最大的矿床。文章根据铜厂矿床发育的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蚀变组合特征,和已厘定的铜厂矿床脉体类型,选取代表不同蚀变-矿化阶段的石英、黑云母、绢云母及绿泥石等,进行单矿物的H、... 江西铜厂斑岩铜(钼金)矿床是德兴斑岩矿集区最大的矿床。文章根据铜厂矿床发育的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蚀变组合特征,和已厘定的铜厂矿床脉体类型,选取代表不同蚀变-矿化阶段的石英、黑云母、绢云母及绿泥石等,进行单矿物的H、O同位素测试。石英和黑云母单矿物O同位素,与石英、黑云母平衡流体的δ18O值和δD值联合示踪结果显示,铜厂矿床早期A脉(不规则疙瘩状A1脉、石英-黑云母A2脉和石英-磁铁矿A4脉)和中期B脉(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斑铜矿)形成时,成矿热液均为岩浆流体来源,但B脉可能混入了少量大气降水;晚期低温D脉和碳酸岩脉(180~200℃)的成矿热液全部为大气降水来源。斑晶黑云母平衡水的δ18O和δD值变化范围较大表明,黑云母形成时的热液系统主要为岩浆水,局部受区域变质水和大气降水的混染,也可能与少量黑云母斑晶受到后期绿泥石化、水云母化蚀变有关。绿泥石蚀变主要由岩浆流体作用形成,但混入了一些大气降水,导致其δ18O值少量降低。绢云母平衡的水的δ18O值和δD值(4.6‰和-19.4‰)表明,绢云母是大气降水与千枚岩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说,铜厂矿床钾硅酸盐化、绿泥石化蚀变,以及钾硅酸盐化阶段形成的A脉和B脉,均由岩浆流体作用引起,大气降水在绿泥石化阶段进入蚀变-矿化系统,而绢云母化、晚期低温D脉和碳酸盐脉均是大气降水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H-O同位素 成矿热液 斑岩铜(钼金)矿床 铜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火温度对含Mo合金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劲松 杨玫 周立新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8-70,73,共4页
基于远程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及安全防护应用的需要,分析了传统用钢和Mo微合金化的试验钢在不同正火温度下的常温力学性能与高温力学性能的变化,观察了不同正火温度下的显微组织变化。结果表明,添加Mo元素后试样用钢的常温力学性能和高... 基于远程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及安全防护应用的需要,分析了传统用钢和Mo微合金化的试验钢在不同正火温度下的常温力学性能与高温力学性能的变化,观察了不同正火温度下的显微组织变化。结果表明,添加Mo元素后试样用钢的常温力学性能和高温力学性能都得到提升;添加Mo元素的钢筋中含有更多的等轴状先共析铁素体,且在铁素体间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粒状组织或者粒状贝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防护 耐火 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