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2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梦熊院士著作史料将捐赠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1
作者 范宏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84,共1页
2012年2月17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本刊主编陈梦熊在考察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科技资料情报中心后,决定将自己一生珍藏的著作和史料捐赠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这些著作和史料包括:科技资料、科技刊物、科技专著、各类书籍、图册... 2012年2月17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本刊主编陈梦熊在考察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科技资料情报中心后,决定将自己一生珍藏的著作和史料捐赠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这些著作和史料包括:科技资料、科技刊物、科技专著、各类书籍、图册图件、获奖证书、外文出版物等六大部分近40个类别,凝聚着陈梦熊院士的学术思想,凝聚着他老人家对水工环地质事业的不懈追求和挚爱之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监测 中国科学院 著作 院士 史料 科技资料 科技刊物 科技专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罗郧 殷秀兰 +2 位作者 周毅 吴建中 赵凯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9-163,共5页
在深入了解北斗卫星通信功能流程及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北斗卫星传输技术的优势,研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器,开发了由野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层、北斗通信系统、信息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通过典型... 在深入了解北斗卫星通信功能流程及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北斗卫星传输技术的优势,研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器,开发了由野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层、北斗通信系统、信息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通过典型地面沉降区、矿山形变区的示范应用情况,深入分析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技术的应用条件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监测 北斗卫星系统 传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及要素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伟 王议 +1 位作者 张志鹏 何培雍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7-60,共4页
准确判定监测对象和监测要素是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在分析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的基础上,确定预测性、聚类性、可测性、易测性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及要素的选取原则,依据影响与诱... 准确判定监测对象和监测要素是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在分析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的基础上,确定预测性、聚类性、可测性、易测性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及要素的选取原则,依据影响与诱发原因、致患机理、表现形式、危害特点等影响因素,确定了采空(岩溶)塌陷、不稳定边坡等8个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根据监测对象类型、发育特征、变化特点等,提出了地表形变、地下水位等27个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素。对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效率和预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 监测 对象 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技术在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试验 被引量:7
4
作者 褚洪斌 张新兴 孙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6-70,共5页
GPS技术目前已广泛地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作者参加的地质环境监测点复测及地面沉降监测的GPS技术应用试验,系统地介绍了GPS测量的工作流程,并通过对试验数据解算处理的结果,对GPS测量的精... GPS技术目前已广泛地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作者参加的地质环境监测点复测及地面沉降监测的GPS技术应用试验,系统地介绍了GPS测量的工作流程,并通过对试验数据解算处理的结果,对GPS测量的精度检验方法及误差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对地质环境监测中GPS使用的认识,为今后GPS的应用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质环境监测 地面沉降测量 监测网点 复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的政策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侯金武 李明路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I0002-I0005,共4页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已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无序走向有序,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是地质环境监测事业重要的里程碑。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各类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理应抓住机遇,明确任务,...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已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无序走向有序,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是地质环境监测事业重要的里程碑。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各类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理应抓住机遇,明确任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精神,加强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管理 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事业 环境监测机构 国土资源部门 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环境监测科技创新任重道远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文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国土资源部确立了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统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土地工程科技等四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国土资源部确立了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统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土地工程科技等四位一体的“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明确了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地质环境监测 国土资源部 深海探测 国家发展 地球深部 对地观测 四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地质研究主要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0
7
作者 张永双 孙璐 +1 位作者 殷秀兰 孟晖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1-912,共12页
环境地质研究是以人-地相互关系为核心、促进人类与地质环境协调共处的重大课题,受到国内外地质学界普遍关注。本文在简要回顾环境地质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生... 环境地质研究是以人-地相互关系为核心、促进人类与地质环境协调共处的重大课题,受到国内外地质学界普遍关注。本文在简要回顾环境地质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未来发展需求,提出环境地质研究是新时期地质工作的重要使命,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应涵盖城市地质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地质灾害监测与综合防治、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地球关键带相关问题研究等,强调学科交叉及新技术新方法的系统性研究,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地质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质 资源 环境 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诸云强 周天墨 +4 位作者 喻孟良 曾青石 王勇 罗侃 张鸣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为了满足地质环境数据充分高效地服务于中国地质环境管理、综合评价、可视化展示及辅助决策等需求,在分析国内外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当前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分布集成、统... 为了满足地质环境数据充分高效地服务于中国地质环境管理、综合评价、可视化展示及辅助决策等需求,在分析国内外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当前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分布集成、统一管理、集中服务"的建设模式,进而设计平台逻辑层次,功能体系及内、外接口,并构建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结果表明: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逻辑上分为5个层次,自底向上依次为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功能层、服务层和用户层;其功能体系包括分布式地质环境数据集成系统、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基础支撑系统、地质环境智能感知系统、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系统和地质环境一张图服务系统;平台五大系统在统一的集成框架下,具有较好的交互性与实用性,可实现分散、多源、异构地质环境数据的整合集成,地质环境变化信息的实时感知,综合信息分类分级评价,地质环境信息多维表征与一张图展示等功能。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对于充分规划、配置、发挥地质环境资源,辅助地质灾害应急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服务平台 分布集成 统一管理 集中服务 一张图 网络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构想 被引量:27
9
作者 刘传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69-875,共7页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危害,保证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安全进行,实现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全面建立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提出了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的目标任...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危害,保证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安全进行,实现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全面建立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提出了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原则和技术要求及监测指标体系;规划了监测预警站网的构成,即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体系由有资质的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其管理的监测站点所组成,包括1个国家(一级)站,约40个省级(二级)站,700个县级(三级)站和约10000个乡镇级(四级)站以及若干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监测预警试验区(站);列出了站网运行必须开展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撑项目和监测预警站网组织管理的总体要求、制度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监测预警 站网建设 构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GIS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系统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进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2-85,共4页
基于WebGIS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系统涉及了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等。本文简要介绍了WebGIS的关键技术,并从数据库、WebGIS综合管理服务、Web服务器和Web浏览器4个方面阐述了构成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发... 基于WebGIS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系统涉及了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等。本文简要介绍了WebGIS的关键技术,并从数据库、WebGIS综合管理服务、Web服务器和Web浏览器4个方面阐述了构成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系统的技术框架。根据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相应的开发和配置,并以山东省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为例,实现了基于WebGIS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GIS 地下水监测 数据库 浏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区抽水蓄能工程关键地质安全问题:回顾与展望
11
作者 殷跃平 孙萍 +5 位作者 杜建军 王浩杰 张帅 李冉 李坤 辛鹏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2-1028,共27页
复杂构造区抽水蓄能工程关键地质安全研究存在4个方面问题:(1)上下库间断裂构造探测精度与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不适配;(2)观测数据匮乏制约上库地震放大效应机理认知并致设计依据不足,(3)极端降雨和地震作用下高位滑坡泥石流链式风险... 复杂构造区抽水蓄能工程关键地质安全研究存在4个方面问题:(1)上下库间断裂构造探测精度与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不适配;(2)观测数据匮乏制约上库地震放大效应机理认知并致设计依据不足,(3)极端降雨和地震作用下高位滑坡泥石流链式风险防控技术尚待完善,(4)水位长期高频消落与上库岸坡结构长期损伤劣化评价亟待完善。建议高度关注以下研究重点方向:(1)开展断裂构造精细智能勘探技术,实现复杂构造精细识别与地质参数动态更新;(2)建立覆盖多地形地貌单元的标准化斜坡地震动观测台阵,揭示地震动放大效应的非线性阈值特征与空间异质性规律,构建基于地震动力放大效应的高位库坝抗震设计理论框架;(3)探明极端工况作用下滑坡-泥石流启动-级联堵溃-入库风险链式成灾过程,构建集灾源判识-多级堵溃-沿程侵蚀-入库成灾于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4)开展灾变机理多因素耦合分析和实时动态评估,完善在极端条件与高频大幅涨落环境下上库消落带岩体与护坡工程的疲劳损伤机理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工程 地质安全 活动断裂 地震动放大效应 地质灾害 库坡损伤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西藏白格滑坡失稳前后全过程形变监测研究
12
作者 杨成生 魏春蕊 +2 位作者 魏云杰 李祖锋 丁慧兰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211,共9页
西藏白格滑坡于2018年10月和11月先后发生2次崩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利用多源数据开展滑坡各阶段活动特征监测对理解此次滑坡事件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entinel-1,ALOS-2和Landsat8 3种数据源,通过短... 西藏白格滑坡于2018年10月和11月先后发生2次崩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利用多源数据开展滑坡各阶段活动特征监测对理解此次滑坡事件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entinel-1,ALOS-2和Landsat8 3种数据源,通过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和SAR偏移量以及光学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了白格滑坡滑前、2次滑动和滑后的形变特征。光学偏移量计算结果表明,白格滑坡在2014年11月—2018年3月29日的滑前阶段,累积位移量达到40 m,其形变区为滑坡中部。SAR偏移量结果也表明该滑坡在滑前2018年5月与7月的累积位移量达到了6.4 m,其形变区同样为滑坡中部。基于InSAR技术的监测结果揭示了白格滑坡2018年10月—11月2次失稳后,在滑坡后缘和滑坡左上侧仍存在明显的残余形变。白格滑坡在2018年11月—2021年11月滑后阶段,在滑坡的后缘高位处仍存在-140 mm/a的形变,且滑坡左上侧形变范围在持续扩大。该研究成果恢复了白格滑坡大量级位移的滑动全过程,为滑坡监测及预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SBAS-InSAR 偏移量跟踪技术 全过程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性分类综合数据集的新建监测坡面位移预测
13
作者 田原 张建学 +4 位作者 赵文祎 程楚云 邓杨兰朵 马睿平 黄儒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18,共10页
针对普适型滑坡监测工作中新建监测坡面有效数据量少,代表性不足,难以开展高精度单坡建模的问题,建立基于岩性分类的综合数据集,开展模型预训练,从而提升建模效果。通过综合数据集,模型可以挖掘和利用多坡面监测数据中更丰富的变形特征... 针对普适型滑坡监测工作中新建监测坡面有效数据量少,代表性不足,难以开展高精度单坡建模的问题,建立基于岩性分类的综合数据集,开展模型预训练,从而提升建模效果。通过综合数据集,模型可以挖掘和利用多坡面监测数据中更丰富的变形特征。依据基础岩性对综合数据集进行分类,构建不同的预训练模型,并应用于对应岩性的新建坡面,能够在保证数据集数量较为充足的同时,增强分类数据集对不同类别坡体变形规律的表征能力,通过提升预训练数据和目标域数据分布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建模效果。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岩性分类综合数据集的预训练模型,在对应岩性新建坡面上,建模效果总体上显著优于单坡面模型和基于其他综合数据集的预训练模型,可以为新建坡面位移预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短期位移预测 岩性分类综合数据集 预训练模型 新建坡面 普适型滑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地质环境调查监测
14
作者 马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发出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令,为地质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发出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令,为地质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全力实旖‘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编制了“十三五”地质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并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对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地质环境调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 监测 支撑 人才队伍建设 地球深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InSAR技术的云南车邑坪滑坡活动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佳艺 杨成生 +2 位作者 魏云杰 朱赛楠 李祖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为研究滑坡体的活动特征与规律,基于升降轨C波段Sentinel-1A数据,采用堆叠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获取车邑坪滑坡2020-01-2021-12沿斜坡向和垂直向的形变速率,得到滑坡位移时序演... 为研究滑坡体的活动特征与规律,基于升降轨C波段Sentinel-1A数据,采用堆叠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获取车邑坪滑坡2020-01-2021-12沿斜坡向和垂直向的形变速率,得到滑坡位移时序演化结果。结果表明,车邑坪滑坡沿斜坡方向的最大形变速率超过-90 mm/a,垂直方向的最大变形速率超过-40 mm/a。滑坡前缘和中部的变形较大,后缘较小,表现出滑移式滑坡的特征。根据降雨数据与时间序列结果分析,降雨对滑坡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出季节性加速变形特征。同时,滑坡区域的地质、地层岩性及澜沧江水位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滑坡活动。该研究可为峡谷库区滑坡变形机制的解释和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邑坪滑坡 相位堆叠InSAR技术 SBAS-InSAR 形变监测 二维形变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斜坡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家柱 铁永波 +3 位作者 白永健 高延超 王东辉 张鸣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8-244,共17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常见的山区斜坡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风险防控提供了新动力,人工智能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研究内容,而机器学习算法是其...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常见的山区斜坡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风险防控提供了新动力,人工智能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研究内容,而机器学习算法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经典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2个方面综述了机器学习算法在崩滑流灾害领域的应用,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阐述。总结认为:(1)经典机器学习算法可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3种,广泛应用在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易发性评价中,普遍认为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建模适应能力;(2)常用的深度学习架构包括自编码器、深度置信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4类,主要应用于崩滑流灾害的识别、易发性评价及位移预测;(3)未来研究需重点加强数据质量与数量、提升模型的可解释性、增强模型可靠性与泛化性、构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实现地质灾害的自动识别和快速响应。研究结果为采用机器学习开展斜坡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支撑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灾害识别 易发性评价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昭通地区滑坡隐患InSAR广域识别与监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雪 魏云杰 +2 位作者 杨成生 刘勇 杨佳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云南昭通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针对该地区开展滑坡隐患识别与监测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R-index方法,分析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在该区域进行滑坡隐患识别的适宜... 云南昭通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针对该地区开展滑坡隐患识别与监测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R-index方法,分析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在该区域进行滑坡隐患识别的适宜性,为后续滑坡识别提供参考;基于干涉图堆叠技术在研究区内共圈定出80处潜在滑坡隐患点,同时选取吉那古滑坡为典型灾害体,在获取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雷达视线(LOS)向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的基础上,采用MSBAS InSAR技术获取吉那古滑坡2020~2021年的二维形变结果,并分析其二维时空形变特征。结果表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吉那古滑坡东西向累积形变最高达106.2 mm,垂直向累积形变达-100.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R-index方法 干涉图堆叠技术 多维短基线集技术 适宜性 滑坡 隐患识别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联性监测指标的辽东湾地下水硝酸盐源解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东辉 黎涛 +1 位作者 林艳竹 陈添斐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7,共12页
针对辽东湾地区地下水中硝酸盐来源,本研究通过多方法融合构建污染源解析体系。采集51组浅层地下水样品,综合运用Extended Durov图示法、Pearson相关分析与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TDS、SO_(4)^(2-)、Ca^(2+)等9项硝酸盐关联性监测指标。采... 针对辽东湾地区地下水中硝酸盐来源,本研究通过多方法融合构建污染源解析体系。采集51组浅层地下水样品,综合运用Extended Durov图示法、Pearson相关分析与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TDS、SO_(4)^(2-)、Ca^(2+)等9项硝酸盐关联性监测指标。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定量解析辽东湾典型山丘区硝酸盐污染源贡献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Cl-Na·Ca型为主,硝酸盐超标率达20%且空间异质性显著。源解析显示,辽东沿渤海诸河山丘区水质主要受控于海水入侵(39.4%)、农业化肥(27.3%)、地质背景(19.1%)和生活污水(14.2%)4类来源。其中硝酸盐污染57.27%源自农业化肥施用,42.52%与海水入侵密切关联,且TDS、SO_(4)^(2-)、Ca^(2+)等关键指标呈现同源性特征。本研究建立的“多方法融合-关联指标筛选-定量源解析”技术体系,为滨海地区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络优化与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地下水 硝酸盐 PMF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化学元素对缠丝鸭蛋形成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孙鑫 平建华 +3 位作者 冷伟 李立军 赵继昌 刘嘉麒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20,共12页
为研究环境中化学元素对缠丝鸭蛋形成的影响,沿缠丝鸭蛋产蛋区及其上下游非产蛋区的淇河许沟段附近采集16组河水、土壤、底泥、水草等样品,应用统计分析法、物质损耗分数法和富集系数法,对沿河各种物质元素的迁移聚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 为研究环境中化学元素对缠丝鸭蛋形成的影响,沿缠丝鸭蛋产蛋区及其上下游非产蛋区的淇河许沟段附近采集16组河水、土壤、底泥、水草等样品,应用统计分析法、物质损耗分数法和富集系数法,对沿河各种物质元素的迁移聚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缠丝鸭蛋产蛋区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含量普遍高于非产蛋区,其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是普通鸭蛋的1.6~2.8倍,稀土元素是普通鸭蛋的1.3~2倍。产蛋区土壤和底泥对各元素主要呈淋滤流失态,水草对元素生物富集系数略高于非产蛋区。蛋黄中红色环常微量元素富集强于黄色环,对锰元素的富集远高于普通鸭蛋,对稀土元素富集弱于黄环。研究表明:岩石中常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与非产蛋区具有显著差异,为鸭蛋缠丝提供原始的物质基础,在蛋黄形成过程中,缠丝鸭蛋的红黄环对元素选择性富集可能是形成鸭蛋缠丝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缠丝鸭蛋 化学元素 生物富集系数 化学损耗分数 淇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因及健康地质区划研究
20
作者 夏雨波 王冰 +6 位作者 李海涛 马震 郭旭 赵凯 赵长荣 张曦 王晓旭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1-346,共16页
【研究目的】在水文地质实体内,生物生长和人群健康与周围环境、水土中的元素含量密切相关,研究地下水中与健康相关的宏微元素形成演化条件、建立健康地质区划,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研究方法】本文选取雄安新区作为典型研究... 【研究目的】在水文地质实体内,生物生长和人群健康与周围环境、水土中的元素含量密切相关,研究地下水中与健康相关的宏微元素形成演化条件、建立健康地质区划,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研究方法】本文选取雄安新区作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多元统计分析、Piper图和Chadha图等方法,分析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质成分来源,开展典型剖面上浅层地下水水质物源恢复,划定水化学类型分区,以环境和元素丰缺状况划分生物必须宏、微元素分异区,建立雄安新区健康地质分区划。【研究结果】研究区地下水各参数表现出高度变异性;水岩作用显示,钠长石的溶解为地下水贡献了Na+,萤石和石膏的溶解为地下水贡献了F^(−)和SO_(4)^(2−),消耗Ca^(2+)、Mg^(2+)和HCO_(3)^(−)析出了方解石、白云石,并发生了反向离子交换;研究区北部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HCO_(3)–Ca·Mg型为主,过渡为中部HCO_(3)·SO_(4)–Na·Mg·Ca、HCO_(3)·Cl–Na·Ca·Mg、HCO_(3)·SO_(4)·Cl–Na·Mg型,递变为白洋淀及大清河下游的SO_(4)·HCO_(3)–Na·Mg型;雄安新区可分为北部冲洪积平原的元素缺乏健康地质分区、冲洪积平原与冲湖积平原交互地带的元素适中健康地质分区、冲湖积平原区的元素过剩健康地质分区3个分区,长时间饮用缺乏区和过剩区地下水会引起健康问题。【结论】需关注雄安新区由F^(−)、SO_(4)^(2−)、总硬度、I^(−)等浓度局部余缺引起或诱发的地方性疾病,需寻找替代水源或补充人体所需元素,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形成演化 地下水矿物分析 水文地球化学 雄安新区 健康地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