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可西里卓乃湖地区五道梁群油页岩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姜琳 朱利东 +1 位作者 王成善 李亚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3-20,共8页
对可可西里中新统五道梁群油页岩研究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腐殖腐泥型(Ⅱ1)为主。有机质的热演化以低成熟为主;总体上为较好的烃源岩,中新世时可可西里盆地为封闭、干热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盐湖盆... 对可可西里中新统五道梁群油页岩研究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腐殖腐泥型(Ⅱ1)为主。有机质的热演化以低成熟为主;总体上为较好的烃源岩,中新世时可可西里盆地为封闭、干热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盐湖盆地。封闭与还原性静水环境为有机质的堆积和转化形成油页岩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盆地 五道梁群 油页岩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6
2
作者 黄永建 王成善 顾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30,共10页
白垩纪古海洋中分别在Aptian-Albian、Cenomanian-Turonian和Coniacian-Santonian期间发生多次大洋缺氧事件(Oceanic Anoxic Events,OAEs),分别被称为OAE1、OAE2和OAE3,而OAE1又可以划分为OAE1a,1b,1c和1d四次,其中OAE1a和OAE2达到全球... 白垩纪古海洋中分别在Aptian-Albian、Cenomanian-Turonian和Coniacian-Santonian期间发生多次大洋缺氧事件(Oceanic Anoxic Events,OAEs),分别被称为OAE1、OAE2和OAE3,而OAE1又可以划分为OAE1a,1b,1c和1d四次,其中OAE1a和OAE2达到全球规模。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一般对应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正偏、海洋生物的快速更替和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的大规模分布,指示了大范围的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虽然历次大洋缺氧事件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一般认为其与白垩纪时期海底大规模火成岩省的活动有关。大规模火成岩省活动将带来大气-海洋系统中CO2的上升,地表风化和水循环的加速,从而造成海洋中营养元素的过剩输入,引发海洋生产力的升高,诱发海洋中缺氧条件的发生。大洋缺氧条件下,由于碳-氧-硫-磷等元素之间的耦合循环关系,在大洋缺氧和海洋生产力之间形成快速的正反馈关系,有可能是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得以达到全球规模的促进因素(如OAE1a和OAE2)。不同时期的大洋缺氧事件对白垩纪大气-海洋系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OAE1a标志着白垩纪中期极端温室气候的开始,OAE2前后是温室气候的高潮时期,而OAE3的发生则伴随白垩纪温室气候的减弱。由于历次大洋缺氧事件产生的大规模有机碳的埋藏,对大气-海洋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是导致大气海洋系统中CO2下降、O2上升,以及伴随而来的全球变冷和海洋氧化能力的增强。虽已历经30多年的研究,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的前因和后果还未完全阐明,后续研究中将继续对重点的缺氧事件如OAE1(a,b,c,d)、OAE2和OAE3,开展多学科的研究,获取缺氧事件发生期间的古大气CO2浓度、海水温度、营养状况、生物种类及其海平面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大洋缺氧事件的陆相响应方面的研究也已经陆续开展,我国科学家可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大洋缺氧事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快速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温室世界中的冰川证据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曦 王成善 黄永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9-418,共10页
白垩纪被认为是两极无冰的典型温室气候时期,但近年来对于白垩纪存在短暂冰川甚至是极地冰盖的猜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前人提出的冰川或气候变冷证据,如冰川遗迹、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事件以及δ18O正偏事件等,总结了白垩纪可能... 白垩纪被认为是两极无冰的典型温室气候时期,但近年来对于白垩纪存在短暂冰川甚至是极地冰盖的猜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前人提出的冰川或气候变冷证据,如冰川遗迹、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事件以及δ18O正偏事件等,总结了白垩纪可能存在冰川的时期,包括Berriasian-Valanginian之间、Valanginian晚期、Barremiana期、Aptian-Al-bian之交、Albian-Cenomanian之交、Cenomanian中期和末期、Turonian中期、Coniacian中期、Santonian早期、Campa-nian晚期、Campanian-Maastrichtian之交和Maastrichtian末期等。对这些证据的有效性进行详细的讨论,同时也对白垩纪冰川的可能成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白垩纪即便存在冰川,也是小规模、短暂地存在,因此,精确的年代学约束是进行白垩纪冰川研究的前提;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下的气候波动是白垩纪形成短暂冰川的可能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快速气候变化 冰川 极地冰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措勤盆地下白垩统郎山组白云岩储层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4
作者 李亚林 王成善 +4 位作者 朱利东 王立成 魏玉帅 熊绍云 王进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6-428,共3页
措勤盆地面积约14×10^4km^2,是青藏高原面积仅次于羌塘盆地的第二大海相含油气盆地。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措勤盆地自古生界至白垩系发育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大于10557m,盆地生、储、盖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显... 措勤盆地面积约14×10^4km^2,是青藏高原面积仅次于羌塘盆地的第二大海相含油气盆地。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措勤盆地自古生界至白垩系发育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大于10557m,盆地生、储、盖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显示,上古生界和下白垩统为盆地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其中下白垩统郎山组碳酸盐岩组成的自生自储型组合,以其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泛、生油条件较好,成为盆地最有利的成藏组合之一.下白垩统潜在的油气远景资源量达9.39×10^8d,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是,与羌塘盆地相似。措勤盆地中生界储集层的物性条件较差.特别是碳酸盐岩储层多为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型储层,因此,寻找物性条件相对较好的储集岩系是该区油气地质条件和远景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意义 措勤盆地 白云岩储层 下白垩统 郎山组 海相碳酸盐岩 西藏 时空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措勤盆地中生界生储盖特征和含油气远景评价 被引量:14
5
作者 魏玉帅 王成善 +2 位作者 李亚林 朱利东 王立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75-1586,共12页
措勤盆地是青藏高原仅次于羌塘盆地的海相含油气盆地。根据近年来新取得的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中生代措勤盆地的生储盖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措勤盆地中生界存在3套烃源岩,郎山组灰岩有机质丰度低,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 措勤盆地是青藏高原仅次于羌塘盆地的海相含油气盆地。根据近年来新取得的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中生代措勤盆地的生储盖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措勤盆地中生界存在3套烃源岩,郎山组灰岩有机质丰度低,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处于成熟阶段;多尼组川巴段泥质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多为Ⅱ2—Ⅲ型干酪根,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而接奴群泥质岩有机质丰度低,为Ⅲ型干酪根,达到高—过成熟阶段。新发现的雪上勒、革吉和弄瓦3处白云岩是盆地内优良的储层;多尼组泥质岩和郎山组灰岩可作为区域优良的盖层。中生界存在着郎山组和多尼组2套自生自储自盖的组合,且多尼组组合更优。另外,盆地北部中生界目的层大片出露,保存条件较差,建议下一步勘探考虑深部上古生界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储层 盖层 远景评价 中生界 措勤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ODP1049C孔Aptian-Albian期高频旋回大洋红层的成因:矿物学证据 被引量:11
6
作者 韩志艳 胡修棉 +2 位作者 季峻峰 黄永建 黄志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4-132,共9页
北大西洋ODP171B航次1049C孔Aptian-Albian期沉积以出现大洋红层与灰色、白色沉积物高频旋回为特征。为了探讨大洋红层的成因,本文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漫反射光谱、磁化率和活性铁数据表明,赤铁矿、针铁矿的... 北大西洋ODP171B航次1049C孔Aptian-Albian期沉积以出现大洋红层与灰色、白色沉积物高频旋回为特征。为了探讨大洋红层的成因,本文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漫反射光谱、磁化率和活性铁数据表明,赤铁矿、针铁矿的出现是导致样品由白色向红色转变的矿物学原因。棕色和橙色样品中出现赤铁矿和针铁矿的特征峰,FeR/FeT平均值分别为0.23和0.24,明显区别于其他颜色的样品。磁化率与红层成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铁氧化物矿物含量的变化是导致磁化率变化的原因。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不论颜色如何,样品中均含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其分布与样品颜色没有直接关系,很可能反映当时物源区气候稳定。ODP1049C孔岩芯沉积物出现橙色、棕色、白色、灰色等颜色的高频变化,颜色过渡接触界线清晰,说明导致红色变化的赤铁矿和针铁矿是沉积期低温氧化的产物。棕色样品中CaCO3含量最低,推测红层所对应的氧化条件是由于较低的有机质堆积速率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红层 ODP 1049C孔 早白垩世 北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辽西早白垩世沉积有机质特征与古气候环境演变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洪涛 宋之光 +2 位作者 邹艳荣 王成善 季强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6,共5页
本文对冀北—辽西地区早白垩世沉积盆地富有机质沉积岩进行了初步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冀北—辽西沉积盆沉积有机质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很大差异,代表白垩系早期沉积的滦平盆地大北沟组有机质丰度低,这不仅显示其所代表... 本文对冀北—辽西地区早白垩世沉积盆地富有机质沉积岩进行了初步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冀北—辽西沉积盆沉积有机质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很大差异,代表白垩系早期沉积的滦平盆地大北沟组有机质丰度低,这不仅显示其所代表的沉积相带不利于有机质的聚集,也反映了当时生物不够繁盛;大店子组时期沉积相带发生了变化,有机质类型随着发生了变化,丰度有所增高,但总体上显示环境条件不利于生物的发育和繁盛。到了桥头组和义县组沉积岩有机质丰度大幅升高,表明生物界非常繁盛,古气候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大量生成和堆积,总体上反映了温湿的气候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较为频繁或交替性寒冷气候波动,具体的古气候环境状态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辽西早白垩系 沉积有机质 饱和烃组成分布 古气候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ia理论与地球系统科学 被引量:21
8
作者 孙枢 王成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Gaia理论的提出背景、科学内涵,及其最初验证模型———雏菊世界。Gaia理论将地球与生物当作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整体,强调生物圈对全球环境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分析Gaia理论在全球变化、地质事件、生物进化... 本文简要介绍了Gaia理论的提出背景、科学内涵,及其最初验证模型———雏菊世界。Gaia理论将地球与生物当作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整体,强调生物圈对全球环境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分析Gaia理论在全球变化、地质事件、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指出在进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过程中,应以Gaia理论为指导,不能把生物仅仅作为环境的附属产品,而片面强调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制约。同时也要认清生物在自身进化的同时,也积极地调节着全球环境,使之更有利于生物进化。生物圈是地球具有生命的直观体现,同时也是联系地球各圈层的关键环节。正确认识生物圈对于全球环境演化的调节作用,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系统的全貌,更可以推动地学研究深入发展,对全面研究全球变化有积极意义。Gaia理论正处于发展期,理论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对现有的学科进行更为广泛的综合。我国地学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科学方向,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ia理论 地球系统科学 生物圈 地质事件 全球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相特征与构造样式浅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冉波 王成善 +4 位作者 朱利东 郑荣才 李秀华 汪满福 严宝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9-192,共4页
通过对酒泉盆地早白垩世的构造样式、沉积相特征研究,认为早白垩世酒泉盆地呈现NE向的伸展构造。
关键词 酒泉盆地 NE向伸展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上侏罗统白龙冰河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涛 王成善 +2 位作者 李亚林 胡滨 魏玉帅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52-360,共9页
对羌塘盆地东湖地区上侏罗统白龙冰河组进行系统采样、有机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白龙冰河组灰岩沉积于碳酸盐台地环境,有机碳含量在0.11%~0.43%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Ⅱ型,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部分高等植物的输入,有... 对羌塘盆地东湖地区上侏罗统白龙冰河组进行系统采样、有机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白龙冰河组灰岩沉积于碳酸盐台地环境,有机碳含量在0.11%~0.43%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Ⅱ型,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部分高等植物的输入,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Ro)在1.5%左右。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分布特征显示,白龙冰河组有机质沉积于分层的水体且底部水体盐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冰河组 生物标志化合物 镜质组反射率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大洋红层:从缺氧到富氧
11
作者 王成善 黄永建 +1 位作者 万晓樵 陈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577-,共1页
  在地球历史的某些特定时期,由于碳循环发生重大变动,导致大量有机碳在海洋沉积物中以缺氧的黑色页岩形式保存下来,这一代表海洋和气候系统发生变化的重大事件已被地球科学界称为大洋缺氧事件(Oceanic Anoxic Events,OAEs).自从1976...   在地球历史的某些特定时期,由于碳循环发生重大变动,导致大量有机碳在海洋沉积物中以缺氧的黑色页岩形式保存下来,这一代表海洋和气候系统发生变化的重大事件已被地球科学界称为大洋缺氧事件(Oceanic Anoxic Events,OAEs).自从1976年首次提缺氧事件的概念后,现已被地学界所广泛接受,对于大洋缺氧事件发生期间的地球系统演化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黑色页岩 大洋红层 缺氧 富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白垩纪黑色页岩和大洋红层的活性铁埋藏记录及其古海洋意义
12
作者 黄永建 王成善 陈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543-,共1页
  由于白垩纪黑色-红色沉积转变涉及温室气候条件下的全球变化和碳-氧循环等重要科学问题,因此已成为国际白垩纪研究领域新的重要方向[1].……
关键词 活性铁 黑色页岩 大洋红层 白垩纪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仲巴地区混杂岩内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新毅 魏玉帅 +2 位作者 王成善 商咏梅 梁维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6-878,共13页
藏南仲巴地区混杂岩隶属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增生楔构造单元,其中玄武岩与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及泥岩伴生产出,多呈枕状构造,玄武岩时代由伴生硅质岩中放射虫组合约束为早白垩世.仲巴地区混杂岩内玄武岩具有高P2O5(0.34%~0.87%... 藏南仲巴地区混杂岩隶属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增生楔构造单元,其中玄武岩与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及泥岩伴生产出,多呈枕状构造,玄武岩时代由伴生硅质岩中放射虫组合约束为早白垩世.仲巴地区混杂岩内玄武岩具有高P2O5(0.34%~0.87%),低Al2O3(13.48%~15.38%)和Mg#值(15~35),高Fe(全Fe2O3=7.62%~13.16%)、Ti(TiO2=1.76%~3.11%)和贫Si(SiO2=43.57%~51.99%)特征,为一套Fe-Ti玄武岩,且呈碱性,是玄武岩浆依高铁贫硅趋势发生较高程度结晶分异演化的产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为明显((La/Yb)N=8.48~32.04),无明显Ce、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Ba、Th)和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Zr、Hf),无明显Nb、Ta异常,呈现典型OIB型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仲巴玄武岩形成于洋岛环境,且处于一个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其岩浆源区为主要由石榴石橄榄岩组成的富集地幔,发生了6%~10%部分熔融,岩浆上升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受到地壳混染.本文认为仲巴玄武岩可能为地幔热柱成因,指示新特提斯洋洋盆早白垩世可能存在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岩 Fe-Ti玄武岩 构造环境 热点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措勤盆地构造特征与地壳缩短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义 李亚林 黄继钧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13,共7页
措勤盆地为青藏高原仅次于羌塘盆地的第二大海相盆地,笔者通过对盆地基底和盖层变形特征分析,将措勤盆地基底划分为北部拗陷、北部隆起、中部拗陷和南部隆起4个一级构造单元;盖层划分为北部拗褶带、北部冲断带、中部拗褶带、南部冲断带... 措勤盆地为青藏高原仅次于羌塘盆地的第二大海相盆地,笔者通过对盆地基底和盖层变形特征分析,将措勤盆地基底划分为北部拗陷、北部隆起、中部拗陷和南部隆起4个一级构造单元;盖层划分为北部拗褶带、北部冲断带、中部拗褶带、南部冲断带和南部拗褶带5个一级构造单元,并利用平衡剖面计算得到措勤盆地晚白垩世缩短约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措勤盆地 拗陷 盖层 地壳缩短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仲巴地区早白垩世日朗组物源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15
作者 张新毅 魏玉帅 +2 位作者 王成善 张小龙 商咏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283,共11页
藏南仲巴地区早白垩世日朗组出露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整体为黄绿色火山岩屑砂岩,局部层位可见页岩与泥岩,分析为一套深海海底扇沉积组合。本文仔细分析了日朗组砂岩岩石学特征及鲍马序列和槽模沉积构造等沉积学特征,结果表明:日朗... 藏南仲巴地区早白垩世日朗组出露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整体为黄绿色火山岩屑砂岩,局部层位可见页岩与泥岩,分析为一套深海海底扇沉积组合。本文仔细分析了日朗组砂岩岩石学特征及鲍马序列和槽模沉积构造等沉积学特征,结果表明:日朗组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不高,具有近源物源的特点;槽模构造古水流数据统计表明古流向由南向北,指示物质组分来源于南侧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或印度克拉通。砂岩碎屑组分统计结果表明日朗组的物源区构造背景属于克拉通内部及石英再旋回区。碎屑锆石U-Pb年龄频谱图对比进一步表明其物源区为印度稳定大陆边缘,外加一套早白垩世火山碎屑物质的输入。仲巴地区日朗组物源特征反映了印度大陆北缘早白垩世由深部断裂引起的一次强烈的火山事件,可能与印度大陆从澳大利亚-南极大陆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 日朗组 物源分析 碎屑锆石U—Pb定年 火山事件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江孜地区海相白垩系铁赋存状态及古海洋意义
16
作者 陈曦 王成善 +1 位作者 胡修棉 黄永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4,共8页
白垩纪黑色页岩至大洋红层的转变,预示着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及海洋-气候系统的改变。海相白垩纪黑色页岩与大洋红层在我国西藏江孜地区广泛发育,其中床得剖面已经成为海相白垩系研究的经典剖面之一,根据岩性的不同以及剖面上所表现出的... 白垩纪黑色页岩至大洋红层的转变,预示着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及海洋-气候系统的改变。海相白垩纪黑色页岩与大洋红层在我国西藏江孜地区广泛发育,其中床得剖面已经成为海相白垩系研究的经典剖面之一,根据岩性的不同以及剖面上所表现出的风化色差异,床得剖面自底部至顶部可分为黑层段、白层段和红层段等岩性单元。本文以床得剖面为代表,分析了江孜海相白垩系黑色页岩至大洋红层样品中铁、铝含量、Fe3+/Fe2+比值的变化规律、铁的富集特征及其漫反射光谱特性。红层的铁、铝含量及Fe3+/Fe2+比值均远高于其它层位。红层中铁铝含量呈线性相关,认为红层中的铁元素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铁在红层中富集,是由于陆源输入的增加造成。而黑层和白层中铁铝相关系数很低,可能的解释是由于这两个层段中常见的黄铁矿化结核而导致铁的流失。漫反射光谱学实验显示黑层段和白层段下部的漫反射光谱略显435nm处针铁矿特征峰值,白层段上部反射光谱的峰值不明显,而红层样品在波长565nm处呈现赤铁矿特征峰值。因而,在红层中铁矿物主要以赤铁矿形式存在,而黑层和白层下部有针铁矿存在,在白层上部没有高价态铁矿物。床得剖面的红层段铁富集程度很高,黑层段和白层下部铁相对较为富集,而在白层上部,铁呈亏损状态。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江孜地区红层沉积时期大洋底层水为富氧状态,而黑层和白层下部可能为弱氧化状态,大洋缺氧沉积出现于白层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 古海洋 江孜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西段羊湖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17
作者 李亚林 朱利东 +3 位作者 戴紧根 王立成 杨文光 魏玉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7-1026,共10页
对可可西里西段新生代盆地缺乏了解是导致该区新生代地质演化存在争议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沉积学和构造变形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可可西里西段羊湖盆地时代、充填序列、物源区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湖盆地新生界沉积厚度大于130... 对可可西里西段新生代盆地缺乏了解是导致该区新生代地质演化存在争议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沉积学和构造变形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可可西里西段羊湖盆地时代、充填序列、物源区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湖盆地新生界沉积厚度大于1302m,主要由下部雅西错组冲积扇相碎屑岩和上部五道梁群湖泊相碳酸盐岩组成,其岩石组合和充填序列与可可西里东段具有一致性,同时古流向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显示盆地物源来南部的羌塘地块,盆地形成演化受南部褶皱冲断带制约,盆地构造变形强烈,沿褶皱冲断带和羊湖盆地地壳分别发生51%和41%的缩短。沉积充填结构和变形特征表明,羊湖盆地与东段可可西里盆地具有相同的演化历史和性质,预示青藏高原中部在渐新世-中新世在存在一个大的、统一的可可西里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湖盆地 沉积作用 构造变形 可可西里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羊湖盆地雅西措群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
18
作者 杨文光 朱利东 +6 位作者 密文天 王成善 李亚林 黄辉 武景龙 杨林 周小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33-640,共8页
应用生物标志物分析技术,结合其他地球化学资料,对西藏羊湖盆地新生代雅西措群烃源岩的有机质生源构成、沉积环境和成熟度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烃类有机组分包括正构烷烃、萜类、甾类和类异戊二烯烃等。分析图谱结果显示正构烷烃主峰为... 应用生物标志物分析技术,结合其他地球化学资料,对西藏羊湖盆地新生代雅西措群烃源岩的有机质生源构成、沉积环境和成熟度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烃类有机组分包括正构烷烃、萜类、甾类和类异戊二烯烃等。分析图谱结果显示正构烷烃主峰为C23、C27、C29及C31,碳数分布范围很宽;OEP的平均值为4.56,Pr/Ph的平均值为0.24,植烷有明显优势。规则甾烷呈不对称的"V"字形分布,其C27/C29比值介于0.18~1.41之间。生物标志物特征指示了烃源岩中的有机物来源于菌藻类和高等植物输入,显示了较高盐度的还原性湖相沉积环境。甾烷成熟度参数C29ααα20S/ααα(20S+20R)值为0.046~0.382,C29αββ/(ααα+αββ)值为0.203~0.399,萜烷成熟度参数C3122S/(22S+22R)值约为0.415,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有机质演化主体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羊湖盆地 烃源岩 雅西措群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板块地层”的重建与意义——以藏南仲巴地区为例
19
作者 魏玉帅 李亚林 +4 位作者 陈曦 王成善 李祥辉 李鑫 钟瀚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89-1801,共13页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俯冲和洋底物质连续增生的历史。在西藏仲巴地区填图过程中,结合放射虫年代学分析鉴定结果,以OPS重建的思路和理论作为指导,重建了仲巴地区混杂岩的大洋板块地层,并恢复了该区域特提斯洋在洋中脊大洋板块增生至消亡的岩石序列,自下而上分别为侏罗纪海山玄武岩、海山覆盖物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海山周围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放射虫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以及海沟附近的白垩系陆源碎屑岩等,为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俯冲的方向、持续时间和古大地构造环境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硅质岩 海山 大洋板块地层 特提斯洋 仲巴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部江孜盆地上侏罗统至古近系沉积岩石学特征与盆地演化
20
作者 陈曦 王成善 +3 位作者 胡修棉 黄永建 魏玉帅 王平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16-624,共9页
江孜盆地紧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随着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最终消亡,盆地必然随之经历一系列演化,分析其沉积响应是了解盆地演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本文以分布于江孜地区的晚侏罗世至古近纪海相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建立的地层格架... 江孜盆地紧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随着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最终消亡,盆地必然随之经历一系列演化,分析其沉积响应是了解盆地演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本文以分布于江孜地区的晚侏罗世至古近纪海相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建立的地层格架基础上,基于野外露头和镜下观察,仔细分析了其沉积岩石学特征。江孜地区晚侏罗世至古近纪沉积序列为:石英砂岩(上侏罗统维美组)-页岩夹火山岩屑砂岩(下白垩统日朗组)-黑色硅质/钙质页岩(中白垩统加不拉组黑层段、白层段)-黑色硅质岩(上白垩统加不拉纽硅质岩段)-红色硅质页岩、泥灰岩夹滑塌灰岩(上白垩统床得组)-灰绿色页岩夹外来岩块(上白垩统宗卓组)-砂/页岩互层(古近系甲查拉组)。从中可以看出海水从维关组至加不拉组硅质岩段为逐渐加深的过程,而至甲查拉组海水再次浅于硅质岩段沉积水深。生物沉积、悬浮沉积及块体搬运作用沉积常见,其中块体搬运作用包括砂质碎屑流、浊流、滑塌和岩崩等,沉积环境为大陆斜坡至深水洋盆。通过沉积学与沉积地球化学分析可知,底层水经历了缺氧、氧化再到缺氧的过程。根据沉积岩石学特征结合沉积环境分析,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将盆地的演化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稳定发育阶段,白垩纪中期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持续沉降阶段,晚白垩世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阶段,白垩世末期至始新世初期为残留洋盆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石学特征 沉积环境 盆地演化 江孜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