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 被引量:110
1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1 位作者 徐振平 汤济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8-299,共12页
盆山体系研究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四川盆地周缘为造山带所围绕,盆地与造山带存在着耦合关系。系统地分析四川盆地和周缘造山带组成的盆山体系的结构和演化特征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 盆山体系研究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四川盆地周缘为造山带所围绕,盆地与造山带存在着耦合关系。系统地分析四川盆地和周缘造山带组成的盆山体系的结构和演化特征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造剖面的解释、沉积充填特征和陆源碎屑物源的分析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的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历史。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均以冲断褶皱带相耦合,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提出了"复合盆山体系和亚盆山体系"的概念,并认为四川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组成了一个复合盆山体系,并由多个次一级的亚盆山体系所组成,各亚盆山体系是互相影响、互相叠加、互相干扰联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盆山体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体系 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 造山带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构造与油气聚集关系初探 被引量:15
2
作者 谢丛姣 刘明生 杨俊红 《断块油气田》 CAS 2001年第4期4-7,共4页
油层微构造包括正向微型构造如小高点、小鼻状凸起和小构造阶地等 ,为油气富集区 ;负向微构造如小向斜和小沟槽等 ,为低含油气或严重水淹区。实践表明同一时期投产的加密井 ,正向微构造区生产情况最好 ,负向微构造区最差 ,且后者仅为前... 油层微构造包括正向微型构造如小高点、小鼻状凸起和小构造阶地等 ,为油气富集区 ;负向微构造如小向斜和小沟槽等 ,为低含油气或严重水淹区。实践表明同一时期投产的加密井 ,正向微构造区生产情况最好 ,负向微构造区最差 ,且后者仅为前者的 1 /3。因此在制定调整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微构造因素 ,尽可能把加密井钻到正向构造区 ,负向构造区只钻注水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构造 加密井 油气聚集 增产挖潜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期次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于岚 李文涛 +2 位作者 陈红汉 刘华 张立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6-32,共7页
利用临清坳陷东部4口井35块石炭-二叠系储层样品对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和均一温度测试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排烃史模拟技术对临清坳陷石炭-二叠系油气充注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临清坳陷东部4口井35块石炭-二叠系储层样品对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和均一温度测试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排烃史模拟技术对临清坳陷石炭-二叠系油气充注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包裹体以发弱黄色、弱蓝白色-白色荧光及不发荧光的气相包裹体为主,少见弱蓝绿色和弱蓝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样品中检测到大量裂缝和孔隙沥青及沥青包裹体,早期油藏遭受破坏,以天然气成藏为主;石炭-二叠系至少存在5幕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流体活动;第一成藏期距今171~148.5 Ma,主要为油充注,第二到第四成藏期以天然气成藏为主,成藏期分别为距今141.9~95.7 Ma、51.0~33.1 Ma和19.7~2.5Ma,主要成藏期是古近纪以来的第三、四期,处于烃源岩大规模生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注期次 流体包裹体 微束荧光 石炭-二叠系 临清坳陷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地区三叠系油气充注幕次划分与成藏时期确定 被引量:16
4
作者 吕海涛 陈红汉 +1 位作者 唐大卿 马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0-309,共10页
受区域构造"跷跷板"运动和断裂输导体系控制,塔河地区三叠系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通过291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运用油包裹体荧光颜色、均一温度统计分布以及埋藏史投影法获得了工区三叠系各充注幕次的充注... 受区域构造"跷跷板"运动和断裂输导体系控制,塔河地区三叠系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通过291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运用油包裹体荧光颜色、均一温度统计分布以及埋藏史投影法获得了工区三叠系各充注幕次的充注年龄和成藏期次,并确定了其油气成藏时期。结果表明,工区三叠系上、中、下油组均可划分出3幕油气充注,但北部的于奇地区为早期(40~7.5Ma)3幕不连续充注成藏,中南部为晚期(11~0.9Ma)3幕连续充注成藏。由此认为,塔河地区三叠系发育"沟源"断层的盐边、盐上构造带和岩性上倾尖灭带应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藏模式 油气成藏期次 三叠系 塔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三叠系三级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界面的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旭 董玉文 +1 位作者 陈红汉 王家豪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7-925,共9页
尽管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三叠系进行过沉积与层序地层研究,但是有关全盆范围内层序地层格架研究比较少见。应用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着眼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整体研究,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 尽管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三叠系进行过沉积与层序地层研究,但是有关全盆范围内层序地层格架研究比较少见。应用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着眼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整体研究,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三叠系三级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界面进行识别,共识别出5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对应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结合层序内幕结构划分,建立了台盆区井震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受盆地构造活动等因素影响,各层序横向分布和内部构成各有特点:SQ1和SQ2层序逐渐超覆在塔北隆起南部的斜坡上,而SQ4层序在塔中地区遭受大范围抬升剥蚀,盆地内部各层序分布较稳定。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是研究区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代表了宽浅型大型坳陷湖盆沉积过程。辫状河三角洲多分布在塔北和塔中的斜坡部位,湖泊相沉积多分布在台盆区中西部,相应发育了辫状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滨岸沙坝4中主要有利储集砂体类型。通过层序界面的识别与格架的建立,提高了储集层预测的准确性,并为塔里木盆地三叠系整体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盆区 三叠系 层序界面 体系域 地层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源于源岩层而成于储集层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水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16,共4页
在分析现有成烃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石油形成理论。新理论认为石油源于源岩层而成于储集层。也就是说,石油是生物有机质在沉积埋藏过程的成岩作用早期,一部分极性有机质随孔隙水一道排出源岩层,然后在储集层中经过热力作用逐... 在分析现有成烃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石油形成理论。新理论认为石油源于源岩层而成于储集层。也就是说,石油是生物有机质在沉积埋藏过程的成岩作用早期,一部分极性有机质随孔隙水一道排出源岩层,然后在储集层中经过热力作用逐渐形成的。进一步论述了新理论与早期成因和晚期成因学说之间的差别,及其优点:①较好地解释低熟油成因问题;②没有面临后期排烃难的问题;③可以解释烃源岩在"生烃死亡线"深度以下仍能生烃问题。并推测烃源岩随Ro增大并不一定伴随大量烃类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成因 源岩 低成熟油 成熟作用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气田沉积微相与储层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汪立君 赵彦超 陈召佑 《海洋地质动态》 2004年第1期20-24,共5页
沉积微相在储层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沉积微相的几何形态和物理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气饱和度等对储层发育的质量、规模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某区块气田为例,简要分析研究了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 沉积微相在储层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沉积微相的几何形态和物理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气饱和度等对储层发育的质量、规模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某区块气田为例,简要分析研究了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岩相的关系,并据此分析了沉积微相对产能的控制和影响关系,为勘探和开发部署等提供了一定依据,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储层 物性 岩相 产能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油体系与油藏动力学”学术研讨会报道
8
作者 张树林 黄耀琴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2-92,100,共2页
关键词 成油体系 油藏动力学 学术研讨会 成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源岩油可动烃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新宁 任继红 +4 位作者 辛铭 梁辉 张品 马强 赵嗣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6-301,共6页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发育一套沉凝灰岩烃源岩层系,地层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整体处于生油窗内,油气以"自生自储"就近聚集成藏为主,烃源岩即是好的产油层,为典型的源岩油成藏特征。源岩油勘探主要评价储集层...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发育一套沉凝灰岩烃源岩层系,地层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整体处于生油窗内,油气以"自生自储"就近聚集成藏为主,烃源岩即是好的产油层,为典型的源岩油成藏特征。源岩油勘探主要评价储集层可动烃含量,本文探讨了利用录井气测、定量荧光、岩石热解以及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定性和定量表征源岩油中的可动烃,根据实测数据,用岩石热解法对其可动烃资源量进行定量估算,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源岩油可动烃资源约5.53×10~8t,资源丰度可达300×10~4t/km^2,源岩油勘探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条湖凹陷 马朗凹陷 二叠系 芦草沟组 烃源岩 可动烃 源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和前沿研究领域 被引量:50
10
作者 郝芳 邹华耀 +1 位作者 王敏芳 杨旭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4,共8页
随着地质工作者刻划和认识地下地质体构成、结构的能力及研究和预测沉积盆地能量场(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及其演化能力的不断提高,以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为核心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证实了油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并初步揭... 随着地质工作者刻划和认识地下地质体构成、结构的能力及研究和预测沉积盆地能量场(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及其演化能力的不断提高,以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为核心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证实了油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并初步揭示了优势运移通道的微观和宏观控制机制,从而使基于油气运移路径三维预测的油气藏定位预测成为可能;2证实了幕式快速成藏过程并初步揭示了幕式成藏的驱动机制、有利场所和地球化学识别标志,突破了油气成藏是一个缓慢渗流过程的传统模式;3深盆气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进展,从而突破了背斜成藏的传统观念,使"向斜"(盆地凹陷区)成为一些盆地寻找大型天然气藏的重要场所。沉积盆地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保存条件、活动构造背景下油气晚期快速成藏过程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机理 优势通道运移 幕式快速成藏 深盆气 温度场 压力场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及主成藏期 被引量:30
11
作者 陈红汉 李纯泉 +2 位作者 张希明 陈惠超 林忠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90-190,共1页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塔河油田 成矿流体 油气成藏期次 烃源岩 圈闭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 被引量:80
12
作者 刘建章 陈红汉 +2 位作者 李剑 胡国艺 单秀琴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66,共7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68口井110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荧光观察,60口井75块样品的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发生过6期热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并以第2—6期的天然气成藏为主。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 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68口井110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荧光观察,60口井75块样品的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发生过6期热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并以第2—6期的天然气成藏为主。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气成藏分别发生在距今220-190 Ma(T3中期-J1中期)、190-150 Ma(J1中期-J2中期)、150-130 Ma(J2中期-J2 末期)、130-113 Ma(J2末期-K1中早期)、113-98 Ma(K1中早期-K1中晚期)、98-72 Ma(K1中晚期-K1末期),并认为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末期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盐湖层序结构与隐蔽油气藏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杨香华 陈开远 +3 位作者 石万忠 张洪安 吕新华 黄龙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9-142,共4页
东濮凹陷岩盐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主要为厚层块状岩盐夹薄层泥岩和砂岩 ,地震上表现为强振幅连续反射 ;湖侵期为深湖 -半深湖相泥岩夹薄层岩盐和重力流砂体 ;高位体系域为厚层块状岩盐夹薄层泥岩和砂岩。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古生物化石资料显... 东濮凹陷岩盐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主要为厚层块状岩盐夹薄层泥岩和砂岩 ,地震上表现为强振幅连续反射 ;湖侵期为深湖 -半深湖相泥岩夹薄层岩盐和重力流砂体 ;高位体系域为厚层块状岩盐夹薄层泥岩和砂岩。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古生物化石资料显示 ,藻类生物发育 ,缺少淡水种类 ,介形虫成层出现 ,说明盐类沉积环境以潮湿和半干旱气候交替为主 ,在还原的深湖 -半深湖的背景中仍有碎屑物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层序 盐类来源 响应模式 隐蔽油气藏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流体包裹体古流体势场恢复 被引量:30
14
作者 蔡李梅 陈红汉 +3 位作者 李纯泉 李兆奇 刘惠民 郝雪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5,共9页
通过对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砂岩储层中37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将研究区的油气充注划分为3个期次,并确定出3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3个充注期的古压力演化,结合本区平面和剖面上现今... 通过对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砂岩储层中37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将研究区的油气充注划分为3个期次,并确定出3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3个充注期的古压力演化,结合本区平面和剖面上现今地层压力的分布,确定了沙三中亚段油气藏可视为处于同一个含油气压力系统中。在此基础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所获得的参数恢复了沙三中亚段3期古油水势场的演化,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油气充注期中的有利油气聚集区。认为东营凹陷油气藏的分布与古流体势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3期油气充注时期古油势控制成藏的阀值分别为7,10.5和22 kJ/kg,利津洼陷北坡和牛庄洼陷南坡是第一期有利的油气低势聚集带,围绕牛庄洼陷和利津洼陷这两大高油势中心的周边区域为第二期有利油气成藏带,第三期油气有利成藏带逐渐扩展到民丰和博兴两大洼陷周缘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体势场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扇识别和油气成藏关键要素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存武 陈红汉 +2 位作者 陈长民 庞雄 施和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6,共5页
近年来在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各种层序界面,并进一步识别出大量深水扇沉积体,这些深水扇体由众多的盆底扇、斜坡扇、低位楔和下切水道构成。盆底扇和斜坡扇多期叠加,平面上成朵叶状,并与下... 近年来在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各种层序界面,并进一步识别出大量深水扇沉积体,这些深水扇体由众多的盆底扇、斜坡扇、低位楔和下切水道构成。盆底扇和斜坡扇多期叠加,平面上成朵叶状,并与下切水道相连。综合分析白云深水扇的成藏条件,得出控制深水扇成藏的关键要素有两点(1)由断层、不整合面、横向连通的砂体以及流体底辟带组成的发达的输导格架,特别是能与深水扇相连的断层与流体底辟带,是深水扇油气成藏的关键所在;(2)油气运移的动力,盆地模拟结果表明,白云凹陷曾经历了三个地层压力演化旋回,超压的累积和释放对深部烃源岩的排烃并向深水扇体中运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层序地层学 白云深水扇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属性参数在胜坨油田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石万忠 陈开远 +1 位作者 陈新军 朱红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6-198,共3页
根据胜坨油田气藏分布浅 (1 5秒以上 )、构造简单、地震品质好的特点 ,结合钻井资料 ,选取了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 3个参数 ,分析了它们与已知气层的对应关系。钻井显示的含气层段在振幅属性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 ,瞬时频率剖面上为... 根据胜坨油田气藏分布浅 (1 5秒以上 )、构造简单、地震品质好的特点 ,结合钻井资料 ,选取了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 3个参数 ,分析了它们与已知气层的对应关系。钻井显示的含气层段在振幅属性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 ,瞬时频率剖面上为低频率 ,瞬时相位剖面上发生相位反转。利用这些特性预测胜坨油田东南角为有利的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地震属性 振幅 瞬时频率 瞬时相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史建南 郝芳 +2 位作者 邹华耀 曾溅辉 李平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0-594,共5页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是油气勘探的根本保证,二维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较好地再现了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调整过程中原油的再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油气藏调整过程中,物性较好的储层部分含油饱和度降低明显,甚至由油层变为水层,而物性较差的储层含油饱和度变化较小,呈现出差异残留或差异再运移的特征;2)同向与反向调整型油气藏其形成与再分布规律有一定差别;3)调整后的油气藏呈分散状、小规模分布,其成藏类型由以构造圈闭为主变成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整改造 油气形成 油气分布 隐蔽油气藏 模拟实验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芙蓉 何生 +3 位作者 何治亮 杨智 武恒志 孟闲龙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不整合面附近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和碳酸盐胶结物相对发育。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认为碳酸盐胶结物是研究区砂岩最主要的胶结物成分,其主要类型为(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垂向上含量随深度增...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不整合面附近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和碳酸盐胶结物相对发育。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认为碳酸盐胶结物是研究区砂岩最主要的胶结物成分,其主要类型为(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垂向上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多集中分布在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之下约100m的范围之内。碳、氧同位素分析以及泥岩中各元素测试结果表明,大气淡水通过永进地区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存在的角度不整合对其下伏地层物性作用不明显,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和孔隙发育主要与有机酸关系密切。在有机酸作用下,早期发育的碳酸盐胶结物、长石碎屑颗粒以及粘土矿物为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溶解的物质在酸性流体作用下运移至不整合面附近重新沉淀,造成高孔隙度和高含量碳酸盐胶结物在深度上具有重叠的特征。由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时代晚而且储层未受到其他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明显改造,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和面孔率呈互相补偿的关系,表明了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物性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缕石 碳酸盐胶结物 溶蚀作用 次生孔隙 有机酸 不整合面 永进地区 准噶尔盆地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渝东区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邓模 吕俊祥 +4 位作者 潘文蕾 翟常博 闻涛 朱义清 杨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206,共5页
通过对鄂西渝东区盖层展布及封盖性能、主要断层封闭性和钻井地层水化学环境等的分析认为,该区保存条件存在差异性。石柱复向斜主体因盖层完整、特别是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膏盐岩盖层连片分布且断裂构造不发育而保存条件最好;方斗山、齐岳... 通过对鄂西渝东区盖层展布及封盖性能、主要断层封闭性和钻井地层水化学环境等的分析认为,该区保存条件存在差异性。石柱复向斜主体因盖层完整、特别是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膏盐岩盖层连片分布且断裂构造不发育而保存条件最好;方斗山、齐岳山潜伏构造保存条件较好,但位于西侧的方斗山潜伏构造要好于齐岳山潜伏构造;复背斜主体因区域大断层的开启及区域盖层的剥蚀而保存条件较差;利川复向斜南部盖层较完整,保存条件较好,而北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构造 断层封闭 盖层展布 保存条件 鄂西渝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同位素测年方法评述 被引量:10
20
作者 蔡李梅 陈红汉 +1 位作者 李兆奇 吴悠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8-23,共6页
笔者对国内外同位素测定年在确定油气成藏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K-Ar法,Ar-Ar法,U-Pb法,Rb-Sr法等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认为自生伊利石40Ar3-9Ar法在不断克服技术难题之后,仍是油气成藏年代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激光... 笔者对国内外同位素测定年在确定油气成藏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K-Ar法,Ar-Ar法,U-Pb法,Rb-Sr法等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认为自生伊利石40Ar3-9Ar法在不断克服技术难题之后,仍是油气成藏年代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激光微区探针40Ar3-9Ar法与流体包裹体技术相结合,是油气多期成藏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取得成功的突破点;利用沥青和干酪根中微量金属U-Pb,Pb-Pb,Rb-Sr,Sm-Nd和Re-Os体系的同位素分析方法获得油气生成、运移的年龄,是成熟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晶洞充填物U-Pb测年,可能是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又一新的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测年 激光显微探针技术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