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能量通量及平衡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周颖 葛继稳 +4 位作者 彭凤姣 李艳元 李金群 李永福 翁闻畅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共8页
研究大九湖泥炭湿地通量,为准确评估泥炭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提供基础数据。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神农架大九湖2015年9月~2016年8月的净辐射、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及土壤热通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泥炭地... 研究大九湖泥炭湿地通量,为准确评估泥炭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提供基础数据。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神农架大九湖2015年9月~2016年8月的净辐射、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及土壤热通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泥炭地全年净辐射为3 146.91MJ/m2,显热通量为931.79MJ/m2,潜热通量为1 762.40MJ/m2,土壤热通量为22.26MJ/m2;能量分配主要以潜热为主,占净辐射的56%。潜热通量为能量散失的主要形式,土壤表现为热汇。2)各能量分量季节变化明显,10月、1月、4月及7月的日变化均以净辐射为基础,呈相似的单峰型曲线变化。3)波文比逐月变化不规律,月平均波文比为0.65、波动在0.34~1.06,年波文比为0.53,全年能量分配潜热通量大于显热通量。4)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年能量闭合度为0.86,存在14%的能量不闭合。不闭合的原因可能与下垫面状况、季节变化及平流的影响产生的波动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能量通量 涡度协方差 大九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节型河流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靳孟贵 鲜阳 刘延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河流与地下水的脱节现象广泛存在于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在简要分析河流与地下水关系的基础上,综述了河流与含水层之间由饱和连接,经过渡脱节,演化为完全脱节系统的物理过程及机理和脱节系统形成的... 河流与地下水的脱节现象广泛存在于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在简要分析河流与地下水关系的基础上,综述了河流与含水层之间由饱和连接,经过渡脱节,演化为完全脱节系统的物理过程及机理和脱节系统形成的必要条件。总结分析了最大渗漏量法、临界地下水位法、水位波动法等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判别方法以及优缺点。讨论了非稳定演化过程中河水的入渗规律以及介质时空非均质性对脱节系统的影响。分析认为目前脱节形成机理仍不完全明晰;简便有效的判别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介质时空非均质性对河水渗漏的影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地下水相互作用 脱节 非饱和带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山区典型小流域河流溶解性有机碳输出的年内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9
3
作者 王烁 孙自永 +2 位作者 胡雅璐 葛孟琰 常启昕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2期1-7,15,共8页
高寒山区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输出可能有别于北极、亚北极地区,但却少有人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黑河上游的典型高寒小流域——葫芦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域出口处河水DOC浓度的连续观测,分析了河水DOC输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探讨... 高寒山区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输出可能有别于北极、亚北极地区,但却少有人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黑河上游的典型高寒小流域——葫芦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域出口处河水DOC浓度的连续观测,分析了河水DOC输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流域水文过程对河水DOC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河水的DOC通量与河道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从冬季至春季逐渐降低,夏季急剧增高,秋季又逐渐降低;河水DOC浓度的变化则恰好相反,冬季时最高,春季时略有下降,夏季时急剧降至最低值,秋季再次增高;河水DOC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7~11月份的输出量占河水DOC年输出总量的80%。各水源和流动路径对河水贡献比例的变化是导致上述季节性差异的深层机制:在夏季,低DOC浓度的冰川融水和山区产流对径流有更高的贡献,故河水具有较低的DOC含量,但因其流量远高于其他季节,故DOC通量为全年最高;秋季至初冬,高DOC浓度的寒甸带冻土层上水对径流贡献比例逐渐增大,导致河水的DOC浓度增高;冬季时,河水全部源于秋季时储存在平原区含水层中的高DOC浓度的地下水,故河水的DOC浓度最高;春季中后期,除秋季时储存起来的地下水外,具有较高DOC浓度和极低溶解性无机碳(DIC)浓度的寒甸带融雪水对河水也有一定贡献,故河水DOC浓度变化不大,但其DIC浓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山区 河流 溶解性有机碳(DOC) 多年冻土 水分来源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根管法监测膜下滴灌棉花根系生长动态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文岭 靳孟贵 +2 位作者 刘延锋 鲜阳 黄金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7-93,共7页
为了精细监测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细根生长形态,于2014年在巴州灌溉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微根管法原位监测棉花根系生长,并与传统网格法作对比。分析棉花根系生长动态,构建微根管法测定的形态参数与网格法所... 为了精细监测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细根生长形态,于2014年在巴州灌溉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微根管法原位监测棉花根系生长,并与传统网格法作对比。分析棉花根系生长动态,构建微根管法测定的形态参数与网格法所测定形态参数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花期到吐絮期,利用微根管监测10~20 cm处根系生长得到的棉花根长更新速率为1.844 mm/d,期间棉花老根不断死亡和分解。微根管法与网格法测得的根系深度为50 cm,根长密度随着深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少,根长密度在20~30 cm处最大。两种方法监测得的根长密度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由微根管法测得的剖面根长密度,可通过线性回归方程换算得到实际的体积根长密度。利用微根管法能可靠地监测棉花根系的生长动态变化,今后的研究可进一步加大微根管监测范围和频率,精细监测细根生长全过程,通过构建根系生长模型分析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根系生长时空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生长 监测 细根 微根管法 网格法 根长密度 根系生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S的岩溶山区三维地下水流模式识别 被引量:12
5
作者 罗利川 梁杏 +2 位作者 李扬 周宏 罗明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0-689,共10页
以高岚河东部多条支沟切割形成的连排型河间地块为研究区,基于1∶5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利用GIS技术和径流分割,量化岩溶含水系统顶底板高程、获取入渗补给系数及地下水径流量等数据,运用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及粒子追踪地下水流线... 以高岚河东部多条支沟切割形成的连排型河间地块为研究区,基于1∶5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利用GIS技术和径流分割,量化岩溶含水系统顶底板高程、获取入渗补给系数及地下水径流量等数据,运用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及粒子追踪地下水流线的方法,得出了研究区的地下水流模式。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流模式主要受区域尺度的势源和势汇控制,局部的地形起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不明显;支沟切割较深的凉伞沟、滩淤河流域,水流驱动力大,有利于局部水流系统的发育;随着东部补给高程的增加,流程逐渐增长,多发育局部水流系统,至山脊附近多发育排泄至高岚河的中间水流系统。当研究区年降雨量由中等的1 021.1mm降为多年最低的725.5mm时,由东部补给区排泄至高岚河的中间水流系统增加;在此降雨强度区间,不具备发育越过河间地块的中间或区域地下水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排河间地块 岩溶裂隙水 三维地下水流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