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华北地台二叠纪前陆盆地的发现及其证据 被引量:29
1
作者 孟祥化 葛铭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4,共7页
根据受宇地系统场控制的突发性海侵形成的碳酸盐岩—碎屑岩旋回层序界面进行的等时性旋回层序对比 ,建立了纵穿华北地台晚石炭世—二叠纪的等时性旋回层序格架。首次发现了华北地台从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已经由稳定克拉通盆地转化为具冲断... 根据受宇地系统场控制的突发性海侵形成的碳酸盐岩—碎屑岩旋回层序界面进行的等时性旋回层序对比 ,建立了纵穿华北地台晚石炭世—二叠纪的等时性旋回层序格架。首次发现了华北地台从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已经由稳定克拉通盆地转化为具冲断造山楔挤压的前陆盆地。主要证据有 :从紫松阶中晚期、隆林阶至栖霞阶 ,北华北各旋回层序已成为具有前渊造山带物源性质的巨厚充填层序和反粒序层序 ( PS6-PS2 8) ;在南华北同时限各下超层序的底部均发现具补偿性的深海相泥岩和硅质岩 ;在南部出现属前陆前隆带的后阶型缓坡碳酸盐岩层序 ;二叠纪沉积盆地的冲断造山带物源性质的普遍存在 ;似瘤状硅质结核、凝灰岩、凝灰质沉积、以及具有浊积滑塌重力流复理石的沉积共生序列 ;多期次广泛发育的火山岛弧—弧后火山喷发事件 ;反极性时和古纬度的变化等。以上证据均支持从早二叠世以来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兴蒙褶皱带发生聚敛碰撞形成冲断带和前陆盆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台 二叠纪 前陆盆地 旋回层序 等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第三纪裂谷盆地多幕拉伸过程和深部热流演化的定量模拟
2
作者 林畅松 张燕梅 +4 位作者 李思田 刘景彦 仝志刚 丁孝忠 李喜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4-324,共1页
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第三纪盆地的裂陷过程具有幕式的特点。基于经典的单幕拉伸模型难以正确描述多幕裂陷过程,本文提出了多幕瞬时均匀拉伸的定量动力学模型。它可定量恢复多幕裂陷过程的盆地沉降和岩石圈的拉伸过程。
关键词 中国东部 第三纪 裂谷盆地 拉伸过程 深部热流 定量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德海 郭峰 +2 位作者 任国选 孟祥化 杨喜贵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5-339,344,共6页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经过数次构造运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按照断层的性质、规模、形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将其分为早期断层、晚期断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3类。早期断层中的控盆断层控制断陷的形成、演化;...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经过数次构造运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按照断层的性质、规模、形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将其分为早期断层、晚期断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3类。早期断层中的控盆断层控制断陷的形成、演化;控制沉积断层控制有利源岩的分布部位。断层在活动时期是油气纵向运移通道,停止活动时期则不是;油气在横向上可以穿断层运移,断层在上倾方向上有非渗透遮挡层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断层油气藏。早期断层活动时期早于生烃期,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在源岩层系内可以形成早期原生油气藏,并且保存条件好;早期断层对圈闭的支解、分割作用,导致油气分布的复杂性、不连续性。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和晚期断层活动时是油气的纵向运移通道,同时使深层的原生油气藏遭到破环、变为残余油气藏,并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晚期断层停止活动时,亦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能够在源岩层系内形成晚期原生高产油气藏,保存条件好。断层活动时期与源岩排烃期(油气源)的匹配关系,决定油气的分布层位及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油气运移 油气藏 断陷 东南隆起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干旱盆地充填的沙漠层序——以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星 程守田 郭秀蓉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0-55,共6页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的野外考察 ,认为该地层为一特殊类型的陆相层序——沙漠层序。利用实地考察剖面 ,建立了该地层的层序地层框架 ,提出沙漠扩张体系域和沙漠收缩体系域的概念及体系域的构成单元 ,认定在垂向上具有三次完整...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的野外考察 ,认为该地层为一特殊类型的陆相层序——沙漠层序。利用实地考察剖面 ,建立了该地层的层序地层框架 ,提出沙漠扩张体系域和沙漠收缩体系域的概念及体系域的构成单元 ,认定在垂向上具有三次完整的层序旋回 ,并在空间上描述了各沉积体系的配置方式及不同时期各成因单元的叠加型式 ,以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为对象对沙漠层序的发育演化特征作了综述。最后 ,对沙漠层序的控制因素作了粗浅探讨。本文对完善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白垩纪 层序地层学 鄂尔多斯盆地 沙漠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大老爷府油田泉四段三角洲前缘的沉积微相组合及特征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自亮 仲国生 李现根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8-234,共7页
松辽盆地南部大老爷府地区早白垩世泉头组泉四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和"河口坝区&... 松辽盆地南部大老爷府地区早白垩世泉头组泉四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和"河口坝区"三段微相组合区。将水下分流河道进一步划分为废弃型、完整型和多期叠加型3种;识别出坝上河混合微相组合;将河口坝组合再划分为完整型河口坝和叠加型河口坝。讨论了在坳陷湖盆条件下三角洲前缘厚层储集砂体各微相组合的形成机制以及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三角洲前缘 大老爷府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郭峰 陈世悦 +2 位作者 胡光明 纪友亮 孟祥化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23,共4页
依据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划分出楔状前积、楔状乱岗或杂乱、丘状乱岗或杂乱、帚状发散前积、下切充填、空白及席状平行、席状亚平行及席状乱... 依据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划分出楔状前积、楔状乱岗或杂乱、丘状乱岗或杂乱、帚状发散前积、下切充填、空白及席状平行、席状亚平行及席状乱岗变振幅等8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并将地震相的平面展布特征与钻井及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经过地震解释,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结果表明:该区下白垩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河道、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及火山岩体。进而预测了有利相带,为今后的勘探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解释 地震相 沉积相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29
7
作者 郭峰 陈世悦 +3 位作者 王德海 胡光明 纪友亮 任国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4,共5页
滨北地区可识别出的3个超层序,研究层段属于热沉降坳陷期一级超层序的上部。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大量录井、测井及岩心资料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中浅层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三... 滨北地区可识别出的3个超层序,研究层段属于热沉降坳陷期一级超层序的上部。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大量录井、测井及岩心资料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中浅层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详细分析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根据生储组合关系,指出滨北地区碎屑岩储集体成因类型包括曲流河河道、泛滥平原、三角洲以及滨浅湖滩坝等。其中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三角洲平原、滨浅湖滩坝砂体及河流相带。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黑鱼泡-乌裕尔凹陷、明水阶地西部及安达地区,这些储集体毗邻生油凹陷,具有优先捕集油气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层序地层学 沉积相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主要储层砂体的成因与演化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自亮 王多云 +1 位作者 李凤杰 孟祥化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8-72,共5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砂体为主的多种成因组合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组合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和河口坝组...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砂体为主的多种成因组合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组合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和河口坝组合区。详细刻画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主要储油砂体的成因类型,将水下分流河道成因砂体划分为叠加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两类;将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复合成因砂体划分为坝上河和河上坝砂体两类;将河口坝成因砂体划分为叠加式河口坝和孤立式河口坝砂体。讨论了各类成因砂体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水下分流河道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盆地富氢煤的特征及形成条件 被引量:3
9
作者 庄新国 李思田 王生维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0-155,共6页
本文以系统的野外和室内分析测试为基础,系统地描述了抚顺盆地第三纪富氢煤的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加氢液化特征,并对富氢煤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抚顺煤岩石类型非常丰富,根据煤的宏观岩石组成和结构已划分出19种岩性相类... 本文以系统的野外和室内分析测试为基础,系统地描述了抚顺盆地第三纪富氢煤的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加氢液化特征,并对富氢煤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抚顺煤岩石类型非常丰富,根据煤的宏观岩石组成和结构已划分出19种岩性相类型。抚顺煤的显微组分总体以富镜质体和贫惰性体和壳质体为特征,但在一些特殊岩石类型分层中,例如:琥珀煤和腐殖-腐泥煤,前者具有丰富树脂体,后者主要由碎块状镜质体和高降解的丝状藻类体组成。抚顺煤的煤级主要为亚烟煤和高挥发分烟煤A。抚顺煤具有限的液化性能,是一种优质的液化煤。抚顺煤形成于温暖潮湿强覆水的富树脂的森林沼泽和比较快速沉降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学 形成条件 富氢煤 抚顺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的成因组合与分布规律——以松辽盆地大老爷府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为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自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40,共9页
以松辽盆地大老爷府油田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详细刻画了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导的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的成因组合特征,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成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 以松辽盆地大老爷府油田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详细刻画了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导的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的成因组合特征,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成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成因组合和河口坝成因组合三种类型,并对这些储集砂体成因组合进行了详细解剖,例如,将水下分流河道成因组合划分为完整型、废弃型和多期叠加型水下分流河道组合三种亚类型;河口坝成因组合划分为完整型和叠加型河口坝成因组合两种亚类型;将复合成因砂体描述为坝上河成因组合。研究表明各种成因组合的发育受沉积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增加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变化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各种成因组合砂体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格架内的时空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基准面旋回 成因组合 三角洲前缘 大老爷府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康村组成岩作用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5
11
作者 旷红伟 牛世忠 陈晓龙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11-216,共6页
大宛齐油田是迄今为止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产层最浅的油田 ,主力产油层段为第四系和上第三系的康村组。通过岩心和薄片的观察、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资料 ,对砂岩的岩石学特征进行了探讨 ,深入研究了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控制因素。... 大宛齐油田是迄今为止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产层最浅的油田 ,主力产油层段为第四系和上第三系的康村组。通过岩心和薄片的观察、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资料 ,对砂岩的岩石学特征进行了探讨 ,深入研究了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控制因素。大宛齐地区康村组砂岩主要由一套不同粒级的岩屑砂岩组成 ,总体上砂岩的成分成熟度较低 ,结构成熟度也不高。主成岩作用是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 ,成岩环境为略偏碱性—中性的干旱环境 ,埋藏深度浅 ,地温梯度较低 ,现今储层正处于早成岩阶段A亚期 ,孔隙度的演化也相应地可分为快速压实、孔隙度快速降低阶段和稳定压实、方解石胶结物快速增加阶段。控制成岩作用的主因素是储层的埋深、储层岩石成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宛齐油田 康村组 储层 岩石学特征 成岩作用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21世纪全球地学研究的新热点 被引量:43
12
作者 葛铭 孟祥化 +3 位作者 旷红伟 蔡国印 刘燕学 刘为付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89,共9页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委员会批准启动了 IGCP44 7—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和地球演化项目 ( 2 0 0 1~ 2 0 0 5 )〔1〕。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臼齿碳酸盐岩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臼齿碳酸盐岩是一种具有类似大象臼齿的肠状褶皱构造的岩石 ,具有特...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委员会批准启动了 IGCP44 7—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和地球演化项目 ( 2 0 0 1~ 2 0 0 5 )〔1〕。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臼齿碳酸盐岩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臼齿碳酸盐岩是一种具有类似大象臼齿的肠状褶皱构造的岩石 ,具有特殊的时限范围 (中 -新元古代 )。试图解释其成因和可能用于古大陆地层对比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们是解决前寒武纪生物学和地球化学事件的关键。臼齿碳酸盐岩的发育和衰退关系到地球生命起源和海洋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的突变。 87Sr/86 Sr年龄同位素测定证明 ,微亮晶 (臼齿 )碳酸盐消失的时限很可能为75 0 Ma。另外 ,中 -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地层具有重要的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臼齿碳酸盐岩 中-新元古代 地球演化 烃源岩 锶同位素 前寒武纪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C与MATLAB混合编程之DLL实现方法 被引量:32
13
作者 肖永韧 解习农 刘晓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3期174-176,共3页
文章首先论述了VC和 MATLAB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提出了 VC与 MATLAB混合编程的几种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动态链接库(DLL)实现二者的结合。重点突出了如何在 MATLAB生成动态链接库封装开发好的算法,... 文章首先论述了VC和 MATLAB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提出了 VC与 MATLAB混合编程的几种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动态链接库(DLL)实现二者的结合。重点突出了如何在 MATLAB生成动态链接库封装开发好的算法,以及如何在VC的集成开发环境中调用DLL。该方法充分发挥了VC与MATLAB的优势,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提供了更强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编程 VC MATLAB DLL 动态链接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辽地区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岩相的若干岩石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旷红伟 刘燕学 +2 位作者 孟祥化 葛铭 蔡国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7-652,共6页
通过研究吉辽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一种特殊的沉积构造———臼齿 (简称MT)构造 ,揭示了它的时空分布范围、分类和含该沉积构造岩石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并对该种构造的形成环境进行了简要讨论。吉林辽宁地区的臼齿构造主要发育在新元古代... 通过研究吉辽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一种特殊的沉积构造———臼齿 (简称MT)构造 ,揭示了它的时空分布范围、分类和含该沉积构造岩石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并对该种构造的形成环境进行了简要讨论。吉林辽宁地区的臼齿构造主要发育在新元古代地层中 ,按其成因可分为原地和异地两类。其中原地MT主要分布在泥晶灰岩、粉屑泥晶灰岩、泥灰岩或泥岩中 ,按其形态可分为丝状 ,条带状和瘤状 3个亚类 ,13种微相类型。异地MT主要发育在砂屑灰岩、钙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中。臼齿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指示其形成并发育于稳定克拉通浅海潮下环境 ,特别是中 深缓坡上部向上变浅旋回的底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沉积构造 碳酸盐岩 岩石学特征 岩相 海潮 臼齿构造 微相 地层 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气藏气井产能评价新方法 被引量:35
15
作者 李治平 万怡妏 张喜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87,共3页
目前我国发现的气藏大都是低渗透气藏,这类气藏的渗流规律不同于常规气藏渗流规律,如果按常规气藏的产能评价方法对产能测试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将得出错误的结果。为此,从渗流基本定律出发,根据低渗透气藏气体渗流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 目前我国发现的气藏大都是低渗透气藏,这类气藏的渗流规律不同于常规气藏渗流规律,如果按常规气藏的产能评价方法对产能测试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将得出错误的结果。为此,从渗流基本定律出发,根据低渗透气藏气体渗流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特点,推导出了低渗透气藏气井产能方程的新形式,该新的产能方程有别于传统的二项式方程,是一个三项式渗流方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低渗透气井中用常数的二项式或指数式方程来整理气井产能测试资料将导致错误解释结果的原因。根据新方程的特点,采用最优化方法进行整理,并将该理论用于西部某气田气井产能的评价,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生产能力 产能评价 数学模型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南新元古代营城子组臼齿灰岩的沉积环境 被引量:26
16
作者 刘燕学 旷红伟 +2 位作者 蔡国印 孟祥化 葛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9-425,共7页
臼齿(Molar-Tooth)灰岩是发育于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台地的一种特殊灰岩类型。辽东半岛南部大连地区震旦系营城子组中部臼齿灰岩十分发育,野外观测、室内薄片以及比较沉积学研究表明,臼齿灰岩的出现与环境密切相关。通过米级旋回研究发现,... 臼齿(Molar-Tooth)灰岩是发育于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台地的一种特殊灰岩类型。辽东半岛南部大连地区震旦系营城子组中部臼齿灰岩十分发育,野外观测、室内薄片以及比较沉积学研究表明,臼齿灰岩的出现与环境密切相关。通过米级旋回研究发现,该岩相段以发育浅水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为主,臼齿构造主要产出在微旋回中下部的中薄层泥晶灰岩和粉屑灰岩中,形成环境为潮下浅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臼齿灰岩 微层序 沉积环境 震旦系 辽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六盘水地区水城矿区晚二叠世煤的煤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3
17
作者 曾荣树 赵杰辉 庄新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49-558,共10页
本文中研究概括了六盘水地区水城矿区晚二叠世煤的煤岩学、煤化学和煤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探讨了煤质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城矿区煤具有适合于炼焦用煤的煤岩煤质特征(中挥发分烟煤和高挥发分烟煤A,适中的显微组分比例,49... 本文中研究概括了六盘水地区水城矿区晚二叠世煤的煤岩学、煤化学和煤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探讨了煤质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城矿区煤具有适合于炼焦用煤的煤岩煤质特征(中挥发分烟煤和高挥发分烟煤A,适中的显微组分比例,49.9%~81.8%镜质组,11.9%~31.9%惰性组,0.4%~16.9%壳质组,中-低的硫含量,0.34%~1.5%)。水城煤的煤级主要受深成变质作用的影响。水城煤的岩石学特征主要受晚二叠世水城三角洲的控制。将水城矿区煤的微量元素含量与世界平均的微量元素进行比较,水城煤具有Se、Zr、Cr、Co、U和Th稍高富集,Cs、As和Ba低富集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煤矿床 煤质特征 矿床地质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蓟县地区雾迷山组硅质岩成因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任国选 孟祥化 +2 位作者 葛铭 王德海 郭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0-76,共7页
中晚元古代华北地台处于燕辽拗拉谷的张裂期,有利于形成风暴流。蓟县雾迷山组广泛发育风暴沉积,在硅质条带白云岩中发育硅质砾屑具奇特的菊花状构造,这种构造形成于成岩作用后期,在尚未完全固结成坚硬的岩石时期,遭遇风暴破坏,将原有水... 中晚元古代华北地台处于燕辽拗拉谷的张裂期,有利于形成风暴流。蓟县雾迷山组广泛发育风暴沉积,在硅质条带白云岩中发育硅质砾屑具奇特的菊花状构造,这种构造形成于成岩作用后期,在尚未完全固结成坚硬的岩石时期,遭遇风暴破坏,将原有水平层理打碎,继而被风暴流搅起,风暴流的涡动使得岩石碎片直立,或者呈发散状,后经成岩作用保留了这种构造形态,与上下岩层形成典型的风暴沉积序列。通过野外与镜下观察并结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得出,蓟县地区雾迷山组硅质条带白云岩发育典型的风暴沉积序列和挤压滑塌序列,风暴硅质岩具丘状形态,内部菊花状构造为近源风暴产物,其中硅质岩来源于海底热水活动。沉积环境推测为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风暴序列 雾迷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小由温度引起套管附加载荷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树平 李治平 +2 位作者 陈平 石晓兵 黄志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9-152,共4页
高温油气生产引起井筒周围温度全面上升,密闭的套管环空流体受热膨胀,对套管内外表面施加附加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达到套管的抗内压或抗外挤强度极限。针对温度升高带来的套管附加载荷使油气井的生产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的问题,归纳总结了多... 高温油气生产引起井筒周围温度全面上升,密闭的套管环空流体受热膨胀,对套管内外表面施加附加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达到套管的抗内压或抗外挤强度极限。针对温度升高带来的套管附加载荷使油气井的生产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的问题,归纳总结了多种因温度升高而带来套管附加载荷的预防方法,并从他们的应用范围、可靠性还有使用费用三方面进行对比,建立了两种最优套管附加载荷预防方法的计算模型,给出了实际工况下套管附加载荷的预防操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 温度 附加载荷 预防模型 预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和形成演化的探索 被引量:46
20
作者 孟祥化 葛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25-140,共16页
通过 10余年来对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及构造演化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 ,笔者编制了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和形成演化综合图 ,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科学是复杂性的科学体系。复杂系统研究要求重组现有的科学划分 ,实现跨越岩石矿物学、... 通过 10余年来对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及构造演化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 ,笔者编制了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和形成演化综合图 ,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科学是复杂性的科学体系。复杂系统研究要求重组现有的科学划分 ,实现跨越岩石矿物学、古生物学、层序地层学、地质地球化学、磁性地层学、古地理学、古构造学、天文学、海洋学及矿床学等不同学科的协同 ,从而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以求学科体系理论和方法论的深刻变革 ,以推动地质科学的发展。这就是笔者提出以宇地系统观来综合研究地球、层序、事件和演化的基本思路。依据宇地系统作用原理 ,研究了中朝板块从元古宙至中新生代的旋回层序、事件和演化历史。从 180 0Ma至第四纪共划分出 2 0个超旋回或巨旋回周期和百余个奥尔特周期 ;还研究了海泛事件、隆升间断事件、跷跷板运动事件、臼齿碳酸盐事件、热事件、反极性事件、岩溶事件、火山喷发事件、风暴事件、物源区类型及古构造演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应用宇地系统周期等时原理对中朝板块拗拉谷、鲕滩台地建造、前陆盆地演化和陆相裂谷盆地 ,按长偏心率周期进行了古地理演化的精细研究 ,再现了中朝板块构造、古地理和地层格架的演变 ,并对具全球性意义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朝板块 旋回层序 地质事件 层序地层学 地质地球化学 宇地系统周期 构造演化 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