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大地质转折期的碳、硫循环与环境演变 被引量:8
1
作者 汪建国 陈代钊 严德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3-47,共15页
碳、硫在表层储库和地质储库以不同的形式相互转换,在这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一定的同位素分馏。碳同位素的分馏主要受到光合作用以及海水溶解无机碳与大气CO2交换的控制,而硫同位素的分馏则主要受控于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表层储库碳、硫... 碳、硫在表层储库和地质储库以不同的形式相互转换,在这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一定的同位素分馏。碳同位素的分馏主要受到光合作用以及海水溶解无机碳与大气CO2交换的控制,而硫同位素的分馏则主要受控于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表层储库碳、硫同位素的组成通过地质作用被很好地保存在地质储库中,因此通过对地质储库中碳、硫同位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规律,重塑地质历史特别是重大关键转折时期的演化过程。同时文中借助一些碳、硫同位素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理解影响碳、硫同位素组成和变化的原因,以提高对不同时期全球环境变化的认知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硫循环 同位素分馏 光合作用 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 生物大灭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地质填图PRB粒度理论框架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超岭 张克信 +3 位作者 于庆文 杨东来 朱云海 葛梦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45-955,共11页
从地质填图中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研究的现状和近30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和遵循传统地质填图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粒度(the spatial granularity)、语义粒度(the semantic granularity)、描述粒度(t... 从地质填图中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研究的现状和近30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和遵循传统地质填图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粒度(the spatial granularity)、语义粒度(the semantic granularity)、描述粒度(the descriptional granularity)和存储粒度(the storage granularity)的分割及其相关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数字地质填图PRB粒度理论框架:通过对野外路线观测的解释数据(the interpreted data)和绝对数据(the absolute data)的结构方式与关系的研究,设计了可以适合任意比例尺的野外地质填图过程的"语法"结构,确定了描述地质填图过程中被采集的数据项与数据项相互结合的结构方式和关系,定义和论述了地质填图的PRB"粒度"和PRB过程;通过针对地质综合分析与地质连图所需的内容进行结构化描述的基本需求的研究,确定了语义与描述粒度的结构化"粒度",定义和论述了PRB数据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质填图 空间粒度 语义粒度 描述粒度 PRB过程粒度 PRB数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填图系统的遥感等数据在构造-地层分区和地层单位识别中的应用——以1∶25万民和县幅、临夏市幅和定西市幅数字地质填图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克信 孙赜 +4 位作者 于庆文 李超岭 朱云海 张旺生 寇晓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65-973,共9页
在甘肃和青海交界地区的1∶25万民和县幅、临夏市幅和定西市幅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以"数字填图系统(RGMAP)"为平台,使用遥感ETM+数据和地形数据对岩石地层进行了信息挖掘。数据准备主要是遥感和数字地形多源信息的提取和预处... 在甘肃和青海交界地区的1∶25万民和县幅、临夏市幅和定西市幅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以"数字填图系统(RGMAP)"为平台,使用遥感ETM+数据和地形数据对岩石地层进行了信息挖掘。数据准备主要是遥感和数字地形多源信息的提取和预处理,从数字地形图的等高线数据中提取高程,进而提取汇水网络等水文信息和地形参数。遥感数据经过地形校正、线性增强、色彩拉伸,进行空间分辨率增强,经彩色合成并结合数字高程,实现了对调查区构造-地层区划和部分岩石地层单元的识别。实践证明该项工作是地质填图的重要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质调查 遥感 数字高程模型 岩石地层单位 构造-地层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民乐二道沟口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砂岩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黄虎 杜远生 +1 位作者 杨江海 徐亚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5-346,共12页
祁连山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老君山组广泛分布在古祁连山的山前和山间盆地,主要为冲积扇粗碎屑沉积。碎屑岩中的碎屑组分和地球化学特征直接反映物源区和沉积盆地的构造环境。民乐二道沟口老君山组的碎... 祁连山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老君山组广泛分布在古祁连山的山前和山间盆地,主要为冲积扇粗碎屑沉积。碎屑岩中的碎屑组分和地球化学特征直接反映物源区和沉积盆地的构造环境。民乐二道沟口老君山组的碎屑岩化学组分特征指标为:K2O/Na2O值为0.13~8.13,Al2O3/SiO2值为0.15~0.28,LREE/HREE值为3.49~8.71,Eu/Eu*值为0.63~0.91,(Gd/Yb)N值为1.13~1.56,化学蚀变常数(CIA)为50~87。各项化学参数分布范围较广泛,结合多种物源判别图分析可以知道:该套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南侧造山带并接受了盆地北侧的大陆区碎屑来源,具有前陆盆地的二元物源特征;早—中泥盆世北祁连处于前陆盆地晚期磨拉石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老君山组 前陆盆地 地球化学 物源分析 风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江尚松 向树元 徐亚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31,共11页
札达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隅的阿里地区,是在中新世晚期约9.6Ma B.P.形成的一个NW-SE向断陷盆地。该盆地在上新世-早更新世发育一套完整的河湖-冲积扇相地层。在札达县香孜乡西北约1km处精细实测了上上新统一下更新统香孜剖面。根据... 札达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隅的阿里地区,是在中新世晚期约9.6Ma B.P.形成的一个NW-SE向断陷盆地。该盆地在上新世-早更新世发育一套完整的河湖-冲积扇相地层。在札达县香孜乡西北约1km处精细实测了上上新统一下更新统香孜剖面。根据前人的古地磁及ESR年龄数据确定下更新统香孜组年龄为2.60-1.67Ma B.P.。根据孢粉学研究把香孜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8个孢粉组合),并据此将札达盆地2.75M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1)孢粉组合带Ⅰ(孢粉组合1~2),植被为温暖偏湿的常绿与落叶针阔叶混交林,2.67Ma以后气候逐渐向干旱转变,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上新世(2.75~2.60Ma);(2)孢粉组合带Ⅱ(孢粉组合3~5),发育温凉偏湿的亚高山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并在约2.38Ma逐渐变为针叶林,气候趋向变冷,地层对比时代为早更新世(2.54—2.16Ma);(3)孢粉组合带Ⅲ(孢粉组合6~8),发育寒冷干旱的高山针叶林,并存在高寒灌丛草甸草原,低海拔处零星分布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指示较强的地势差异,地层对比时代为早更新世(2.13~1.86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札达盆地 孢粉组合 古气候变化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湖州黄芝山剖面长兴组顶部古剥蚀面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杜永灯 张磊 +1 位作者 王伟洁 冯庆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3-508,共6页
通过浙江湖州黄芝山剖面的研究,发现其长兴组顶部存在清晰古风化壳残积物,本文描述了该古风化壳的沉积特征。精细的牙形石古生物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古风化壳代表的平行不整合面位于Clarkina meishanensis meishanensis带的底部,其层位相... 通过浙江湖州黄芝山剖面的研究,发现其长兴组顶部存在清晰古风化壳残积物,本文描述了该古风化壳的沉积特征。精细的牙形石古生物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古风化壳代表的平行不整合面位于Clarkina meishanensis meishanensis带的底部,其层位相当于浙江煤山D剖面的25层底部,与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灭绝主灭绝期层位基本一致。所以深入研究该古风化壳对探讨二叠纪末海平面变化和生物集群灭绝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末 风化壳 海平面变化 牙形石生物地层带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馆陶组火山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林正良 王华 +4 位作者 姜华 赵淑娥 徐德英 康海涛 曹中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85,共7页
南堡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地层沉积时期凹陷内火山活动剧烈。通过测井分析及地震解释表明,火山喷发物的岩性以玄武岩为主,形成于新近系早期。平面分布上具有东北薄、西南厚,纵向上具有多期叠置发育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大量的火山物质改变... 南堡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地层沉积时期凹陷内火山活动剧烈。通过测井分析及地震解释表明,火山喷发物的岩性以玄武岩为主,形成于新近系早期。平面分布上具有东北薄、西南厚,纵向上具有多期叠置发育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大量的火山物质改变了凹陷的地貌形态,影响了后继河流相沉积地层的空间分布,在西部地区形成大量的地层圈闭。由于火山事件的热作用,改变了凹陷内的地温场分布,导致烃源岩的异常热演化,对凹陷内油气生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火山岩体的封隔作用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对后期油气的运移、聚集及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事件 油气地质意义 馆陶组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东攀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头足类动物群与地质时代讨论 被引量:6
8
作者 卜建军 吴顺宝 +3 位作者 张宏亮 蒙有言 张凡 张立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1,共5页
在广西东攀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中发现了Domatacerasguangxiensis,LopingocerasguangdeensisZhao,LiangetZheng,Schizolobocerasfusuiensis,Agathicerassp.,Stacheocerassp.,PernodocerasrobustumChaoetLiang,Dushanocerascf.ro-tolari... 在广西东攀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中发现了Domatacerasguangxiensis,LopingocerasguangdeensisZhao,LiangetZheng,Schizolobocerasfusuiensis,Agathicerassp.,Stacheocerassp.,PernodocerasrobustumChaoetLiang,Dushanocerascf.ro-tolariumZhao,LiangetZheng,Huananocerascf.perornatumChaoetLiang,Qianjiangocerassp.,Laibinocerascf.compressumYang,Glyptophicerassp.,Lytophicerascf.chamunda(Diener),OphicerastingiTien,Ophicerassp.化石。在剖面的第2~12-2层产Pernodoceras,Dushanoceras,Huananoceras和Qianjiangoceras化石,均为长兴期菊石带Pseudotirolites-Rotodiscoceras的共生化石。第12-3层产长兴期菊石Laibinocerascf.compressumYang。第13-1A^16层产Lytophiceras和Ophiceras,为早三叠世菊石带Ophiceras-Lytophiceras的带化石。东攀剖面菊石的分布及其与华南其他地区的对比研究表明,广西东攀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位于第12-3层(厚55cm)内部或者位于第13-1A层的底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动物群 二叠一三叠系界线 广西东攀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溴同位素(^(81)Br)测试新技术与其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玲 马腾 +3 位作者 刘存富 蔡鹤生 杨杰 姚维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4-109,共6页
尽管氯与溴有着十分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溴与海水蒸发、氧化以及被有机体代谢方面有着独特的性质,这决定了溴同位素的测试和应用方面与氯同位素显著不同。在回顾稳定溴同位素(81Br)研究历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2种测定新技术,即CF-IRMS法... 尽管氯与溴有着十分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溴与海水蒸发、氧化以及被有机体代谢方面有着独特的性质,这决定了溴同位素的测试和应用方面与氯同位素显著不同。在回顾稳定溴同位素(81Br)研究历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2种测定新技术,即CF-IRMS法和GC/MC-ICP-MS法。这两种技术的优点在于:①用样量少,分别为1μmol的Br-(CF-IRMS法)和0.3 nmol的Br(GC/MC-ICP-MS法);②精度高,CF-IRMS法的内部精度优于±0.1‰,外部精度优于±0.06‰;③样品分析时间短;(4)测定对象由溴代无机物拓展到有机物。稳定溴同位素(81Br)在解决地下水的起源及演化历程、示踪地下水中有机和无机溴的污染源及降解过程、更有效地示踪海水、探讨咸水成因、为CO2地质储存提供有效依据方面的水文地质问题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溴同位素 测试技术 水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断杉剖面长兴期晚期腕足动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阳 何卫红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22,37,共9页
贵州断杉剖面长兴阶上部发现的腕足类化石包括:Paracrurithyris pigmaea,Attenuatella mengi,Neochonetes(Huangichonetes)substrophomenoides,Spinomarginifera kueichowensis,Anidanthus mucronata,?Hustedia orbicostata,Pygmo-chone... 贵州断杉剖面长兴阶上部发现的腕足类化石包括:Paracrurithyris pigmaea,Attenuatella mengi,Neochonetes(Huangichonetes)substrophomenoides,Spinomarginifera kueichowensis,Anidanthus mucronata,?Hustedia orbicostata,Pygmo-chonetessp.,Crurithyrissp.和Martiniasp.。通过对该腕足动物群的分析以及和其他地区同时期的腕足动物群的对比,认为断杉剖面腕足动物群是深水分子与浅水分子混生的动物群,同时也是暖水分子与凉水分子混生的动物群。深水分子与浅水分子混生的特征与长兴期晚期断杉剖面位于深水盆地相的边缘,并且离浅水碳酸盐岩台地较近的古地理位置一致;暖水分子与凉水分子混生暗示扬子海盆当时可能存在洋流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足动物群 混生 长兴期晚期 贵州断杉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厌氧环境下土著微生物对沉积物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会 谢先军 段萌语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48,共5页
为查明土著微生物在氮气和甲烷2种厌氧环境中对沉积物中砷释放的影响,采用河套平原高砷含水沉积物中分离纯化的一株耐砷细菌YH001进行了微宇宙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氮气环境中,pH值最低降到7.0,溶液中铁的质量浓度不断增加,并在第14天... 为查明土著微生物在氮气和甲烷2种厌氧环境中对沉积物中砷释放的影响,采用河套平原高砷含水沉积物中分离纯化的一株耐砷细菌YH001进行了微宇宙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氮气环境中,pH值最低降到7.0,溶液中铁的质量浓度不断增加,并在第14天达到最大值8.17 mg/L,砷的质量浓度最高达到64μg/L。在甲烷环境中,pH值最低降到7.5,溶液中铁的质量浓度呈下降趋势,砷的质量浓度最高达到84.8μg/L。在不同的厌氧环境中,砷的释放趋势一致,但控制砷的释放过程有所不同。在氮气环境中,微生物将铁氧化物还原的同时能将砷释放出来。在甲烷环境中,未发现铁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微生物 厌氧环境 河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样品中硫化物形式铁的分离和测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佳琦 胡超涌 +1 位作者 马仲武 谢树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3-146,共4页
提出一个利用次氯酸钠氧化铁硫化物碱性磺基水杨酸提取并直接测定碳酸盐相中铁硫化物的方法。结果表明,30%的NaClO溶液浸泡样品40h以上,可以完全释放铁硫化物并形成氢氧化铁胶体。0.1g/mL的碱性磺基水杨酸溶液则较容易地溶解新生成的氢... 提出一个利用次氯酸钠氧化铁硫化物碱性磺基水杨酸提取并直接测定碳酸盐相中铁硫化物的方法。结果表明,30%的NaClO溶液浸泡样品40h以上,可以完全释放铁硫化物并形成氢氧化铁胶体。0.1g/mL的碱性磺基水杨酸溶液则较容易地溶解新生成的氢氧化铁胶体,形成黄色的铁-磺基水杨酸络合物,可被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该方法集选择性分离、富集和测定于一体,分析流程简单,结果可靠,适合地质样品中硫化物形式铁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硫化物 次氯酸钠 磺基水杨酸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来宾二叠系栖霞组黏土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Bouchikhi Hadjira 王夏 +2 位作者 马仲武 伍明 颜佳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研究了广西来宾铁桥剖面栖霞组的黏土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纵向变化特征。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栖霞组上部和下部地层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以伊利石、绿泥石为主,含少量的高岭石和蒙脱石;中部地层中黏土矿物含量较少。在电子显微镜... 研究了广西来宾铁桥剖面栖霞组的黏土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纵向变化特征。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栖霞组上部和下部地层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以伊利石、绿泥石为主,含少量的高岭石和蒙脱石;中部地层中黏土矿物含量较少。在电子显微镜下,有些黏土矿物,如伊利石,发育在草莓状黄铁矿晶体之间,形成于早期成岩作用阶段。整体上黏土矿物成因与陆源碎屑物质输入有关。配套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Al、Fe和Ti质量分数等反映陆源物质的指标,在栖霞组下部和上部质量分数较高,中部明显较低。上述黏土矿物分析和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意味着该地区二叠纪栖霞期呈现一个明显的陆源碎屑物质输入旋回变化,早期和晚期陆源物质供应较明显,而中期较贫乏,可为该区进一步古地理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霞组 黏土矿物 铁桥剖面 陆源碎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统计方法在地下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山西大同盆地为例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俊霞 苏春利 +1 位作者 谢先军 王焰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100,共7页
运用快速聚类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大同盆地原生高砷、高氟地下水的16个水化学指标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快速聚类法结合实际地下水性质可将研究区地下水分为6类具有不同水化学特征的地下水。从山前到盆地中心河间洼地,地下... 运用快速聚类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大同盆地原生高砷、高氟地下水的16个水化学指标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快速聚类法结合实际地下水性质可将研究区地下水分为6类具有不同水化学特征的地下水。从山前到盆地中心河间洼地,地下水中的砷质量浓度逐渐升高,盐碱化程度逐渐加重,水环境呈恶化趋势。因子分析法解释了研究区81.6%的水化学数据,分别提取出反映地下水盐分、砷、氟和硝态氮、Fe和Mn及微量组分Sr的5个公共因子。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化学类型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区地下水经历了较强的水-岩相互作用、蒸发浓缩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同时受人为活动影响,最终形成了现有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两种统计方法均发现高盐分、高砷及高氟地下水分布有一定的重叠性,水化学特征相似。利用因子得分判断地下水水质特征,划分出各公共因子高值区分布情况与快速聚类法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盆地 地下水环境 快速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赋存环境特征 被引量:23
15
作者 何薪 马腾 +6 位作者 王焰新 邓娅敏 黄彬 何军 赵洁 田春艳 李振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81-788,共8页
内蒙古河套平原是世界地方性砷中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笔者以平原西部的重病区杭锦后旗为研究区,对高砷地下水赋存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高砷区沉积物中As的含量为7.7~34.6mg/kg,其中粘性土和亚粘性土中As含量相对较高。高... 内蒙古河套平原是世界地方性砷中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笔者以平原西部的重病区杭锦后旗为研究区,对高砷地下水赋存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高砷区沉积物中As的含量为7.7~34.6mg/kg,其中粘性土和亚粘性土中As含量相对较高。高砷地下水的pH值为7.0~8.3,平均Eh值为-155.1mV,平均矿化度为1.58g/L,主要的水化学类型包括:Cl-HCO3-Na型、Cl-Na型、HCO3-Cl-Na型,As的含量为15.5~1093μg/L,且主要以As(Ⅲ)形态存在,水中DOC(0.73~35.76mg/L)、HCO3-(283.75~1290.48mg/L)、NH4+(0.27~10.48mg/L)的浓度较高,硝酸盐和硫酸盐含量较低。研究区的氟中毒现象也较严重,高氟地下水中氟含量为1.11~6.01mg/L。绝大多数高氟水中砷含量也超标,出现了一种高砷水与高氟水并存的现象。综合判断,河套平原的高砷地下水赋存环境处于还原性环境。还原条件下,高砷区沉积物中的铁/锰氧化物的还原溶解易使吸附的砷释放到地下水中。这是研究区高砷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地下水 赋存环境特征 河套平原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错时相沉积物——巨鲕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李飞 王夏 +1 位作者 薛武强 颜佳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5-595,共11页
华南下三叠统缓坡背景的地层中广泛发育高能滩相鲕粒灰岩,其中含相当数量的巨鲕,粒径大部分在2~6mm之间,最大可达12 mm。巨鲕的核心类型以多晶粒状方解石和球粒为主,具明暗相间的同心纹层,沿切线方向定向排列的晶体结构表明其原生矿物... 华南下三叠统缓坡背景的地层中广泛发育高能滩相鲕粒灰岩,其中含相当数量的巨鲕,粒径大部分在2~6mm之间,最大可达12 mm。巨鲕的核心类型以多晶粒状方解石和球粒为主,具明暗相间的同心纹层,沿切线方向定向排列的晶体结构表明其原生矿物可能为文石。含巨鲕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交互沉积,指示了当时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巨鲕在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发育,但在显生宙和现代海洋环镜中超过5 mm的鲕粒相当少见。巨鲕在二叠纪末灭绝事件后大量出现,随着中三叠世生态的复苏、海洋环境趋于正常而又消失。这些特征说明巨鲕可以作为一种错时相沉积物,它的形成无疑与当时的生态和海水环境有关,代表着一类特殊的沉积学现象。分析了巨鲕产出背景、微观结构和沉积特征,对于了解其成因、探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突变期异常的生态状况和特殊的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鲕 错时相 早三叠世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冶铜绿山铜铁矿床尾矿砂中重金属与微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黄康俊 谢淑云 +2 位作者 鲍征宇 董志成 喻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3-222,共10页
为了解铜绿山铜铁矿床尾矿砂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迁移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扩散范围,运用ICP-MS对大冶铜绿山铜铁矿床尾砂库的尾矿砂及其相关的水系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研究区重金属元... 为了解铜绿山铜铁矿床尾矿砂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迁移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扩散范围,运用ICP-MS对大冶铜绿山铜铁矿床尾砂库的尾矿砂及其相关的水系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研究区重金属元素在尾矿砂垂向剖面和水系沉积物中具有较明显的垂向和横向空间分布规律;尾砂库西北边水稻田土壤明显受到Cu、Zn、Cd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及微量元素比值研究揭示了污染原因可能是水稻田土壤继承了附近废弃的选矿厂和矿体的特征;尾矿砂和水系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及微量元素比值的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重金属元素在垂向和横向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砂 环境地球化学 重金属元素 稀土元素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蜡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62
18
作者 李婧婧 黄俊华 谢树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65-574,共10页
陆生植物的地上部分如叶、茎、花、果实等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它是由一系列复杂化合物组成的具有三维微结构的疏水层,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很好的生物学功能。作为植物与环境的第一接触面,蜡质对外界环境因... 陆生植物的地上部分如叶、茎、花、果实等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它是由一系列复杂化合物组成的具有三维微结构的疏水层,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很好的生物学功能。作为植物与环境的第一接触面,蜡质对外界环境因子的响应较敏感,当植物受到外界不利环境因子胁迫时,蜡质会改变自身晶体结构形态或化学组分构建防御机制以减少胁迫因子的作用,有效地协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植物蜡质的研究进展,在阐述蜡质层结构及其化学组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植物与环境因子的作用,包括非生物环境因子如水分、温度、光照、环境污染等以及植食性昆虫和病原菌等生物环境因子的作用。研究显示,胁迫环境下植物蜡质化学组分的变化,是由于不利环境因子的作用足以改变蜡质各产物的合成途径,从而影响蜡质产物。植物蜡质利用各种生理、化学机制对胁迫环境因子的适应以及响应,是植物适应各种生境的基础,因此通过对植物蜡质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为进一步解析植物与环境关系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蜡质 化学组成 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生境型及古环境 被引量:9
19
作者 郭华 杜远生 +4 位作者 黄俊华 杨江海 黄虎 陈玉 周瑶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9-280,共12页
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类型的微生物岩,主要包括柱状叠层石、层纹状叠层石、核形石、纹理石以及凝块石,它们各自不同的宏体和微观构造特征代表了不同的水体深度和环境水动力条件。通过野外实测观... 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类型的微生物岩,主要包括柱状叠层石、层纹状叠层石、核形石、纹理石以及凝块石,它们各自不同的宏体和微观构造特征代表了不同的水体深度和环境水动力条件。通过野外实测观察、室内偏光显微镜下254块岩石薄片的微相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的分析测定,研究了整个高于庄组沉积时期菌藻类生物的演化过程。在综合考虑岩性岩相特征、生物碎屑的含量、颗粒的保存状态以及微生物岩的宏体和微观特征等因素的基础上,将整个高于庄组划分为18个生境型,沉积相带演化从潮上带至内陆架的上部。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地层序列中菌藻类生物含量的变化以及碳同位素的迁移规律清楚地记录了高于庄组沉积时期大规模的海进—海退的旋回沉积过程以及短期内频繁的海平面升降变化。通过分析生境型在地层剖面的分布特征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今后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以及更有效地进行烃源岩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生境型 碳同位素 古环境 高于庄组 河北平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南柳桥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 被引量:27
20
作者 田云涛 冯庆来 李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1-677,共7页
对桂西南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陆源主量元素Al、Ti等含量较高,并呈很好的相关性(R>0.90);热液来源的主量元素Mn和Fe等含量偏低,并具有较小的负相关关系(R=-0.30);陆源元素(Al、Ti、Hf、Zr、Th等)与总稀土元... 对桂西南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陆源主量元素Al、Ti等含量较高,并呈很好的相关性(R>0.90);热液来源的主量元素Mn和Fe等含量偏低,并具有较小的负相关关系(R=-0.30);陆源元素(Al、Ti、Hf、Zr、Th等)与总稀土元素含量具有较高正相关性(R为0.70~0.83);Al-Fe-Mn三角图解指示研究区的硅质岩为非热液成因。这些说明陆源物质是硅质岩形成的重要物源,结合硅质岩中含有大量的硅质生物(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等)的事实,我们认为研究区硅质岩是在生物作用为主,并有大量物源物质和少量热液物质(可能与大断裂导致的玄武岩喷发有关)和火山物质混入的条件下形成的。Ce/Ce*、(La/Yb)Shale、(La/Ce)Shale和∑REE与细粒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关系以及(La/Ce)Shale—Al2O3/(Al2O3+Fe2O3)图解等说明研究区硅质岩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的中下部。Th/U和Ce指示了硅质岩形成于氧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二叠统 大隆组 硅质岩 成因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