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优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及其保护空缺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唐佳 葛继稳 +2 位作者 吴兆俊 谷金普 李建峰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12,共8页
基于湖北省生物多样性数据调查,以湖北省优势生态系统、特殊生态系统、特有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和特殊生境等5项指标作为评价准则,在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借助GIS分析工具,综合分析了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特点。结果... 基于湖北省生物多样性数据调查,以湖北省优势生态系统、特殊生态系统、特有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和特殊生境等5项指标作为评价准则,在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借助GIS分析工具,综合分析了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湖北省共有261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以群系为单位),其中有75类需要优先保护,并据此提出了湖北省优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地区;另外,通过综合分析湖北省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特点,得出湖北省优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目前所存在的保护空缺。优先保护地区可作为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优先保护的重点地区,而空缺分析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布局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提高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 优先保护区 保护空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亲和度法测度湖北省植被格局多样性 被引量:1
2
作者 程腊梅 葛继稳 +2 位作者 吴兆俊 王自业 李建峰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29,共6页
以植物群系为指标,采用亲和度分析法测度湖北省的植被格局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植被格局的镶嵌多样性值(mosaic diversity,m)为4.071,景观复杂,不存在明显的生态梯度。根据平均亲和度(mean affini-ties,MA),可将湖北省的植被划分... 以植物群系为指标,采用亲和度分析法测度湖北省的植被格局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植被格局的镶嵌多样性值(mosaic diversity,m)为4.071,景观复杂,不存在明显的生态梯度。根据平均亲和度(mean affini-ties,MA),可将湖北省的植被划分为3类:第一类为中心点,位于中心点的植被比较典型和常见,对联结整个景观的各斑块起着关键的作用,包括武汉市、襄阳市、黄冈市和随州市等4个分区;第二类为外点,位于外点的植被较为珍稀,多为当地特有,对构成整个植被格局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意义重大,包括鹤峰县、利川市和咸丰县等3个分区;第三类为中间点,位于中间点的植被普遍度和稀有度适中,占据了较多的生境空间,是构成整个湖北省植被格局的基础,包括黄石市、荆州市、荆门市、宜昌市等14个分区。将平均相似性值(mean similarity,MS)从中心点到外点排序,结果表明,毗邻地区相似性高,鄂东北、鄂西北、鄂东南以及江汉平原构成了整个植被格局的普遍性,鄂西南则构成其独特性。湖北省植被格局东部和西部差异较大,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和度分析 镶嵌多样性 植被格局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现状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2
3
作者 甘娟 丁亚文 +1 位作者 袁琛皓 葛继稳 《湖北林业科技》 2020年第2期40-43,共4页
截止到2019年6月,湖北省共划定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6处。总结湖北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现状以及保护成效,分析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保护建议。
关键词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建设现状 保护建议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变电工程穿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及措施探讨——以十堰-卧龙500 kV输电线路工程为例
4
作者 蔡勇 邓丽 +2 位作者 谭雨松 陈曦 李辉 《绿色科技》 2019年第22期89-91,共3页
指出了输变电工程经常存在跨越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可能造成自然保护区的生境破坏。输变电工程如何在自然保护区内施工、运营和管理成为关注的重点。以十堰-卧龙500 kV输电线路工程为案例,在总结生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 指出了输变电工程经常存在跨越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可能造成自然保护区的生境破坏。输变电工程如何在自然保护区内施工、运营和管理成为关注的重点。以十堰-卧龙500 kV输电线路工程为案例,在总结生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类似工程的生态保护提供经验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变电工程 自然保护区 生态影响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10年(2000-2010年)质量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甘娟 葛继稳 +3 位作者 刘奕伶 王自业 吴先 丁少华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6-774,共9页
为了解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利用多种遥感卫星影像资料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对该保护区10年间(2000-2010年)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地上生物量(AGB)、叶面积指数(LAI)、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年际变化进行... 为了解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利用多种遥感卫星影像资料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对该保护区10年间(2000-2010年)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地上生物量(AGB)、叶面积指数(LAI)、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年际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大老岭自然保护区10年间AGB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说明大老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结构状态比较稳定,但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不够,应创新管理机制,减少人为干扰;(2)年均LAI以中等(1.6~2.2)和较高等级(2.2~2.8)所占比例较大,年均LAI为1.6~2.8的植被面积占该区植被总面积的90%以上并呈增加趋势,说明该保护区内植被长势较好、生活力旺盛;(3)10年间NPP年总量具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即从4.99×1010 gC(2000年)增加到5.07×1010 gC(2010年),说明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林分类型多样,异质性较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生产能力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老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总体较好,也从侧面反映出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植被保护所取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 净初级生产力 大老岭自然保护区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丁少华 葛继稳 +5 位作者 彭凤姣 李艳元 甘娟 李永福 朱庆星 胡忠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0-75,82,共7页
为研究珍稀濒危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利用资源状况和种间关系,2014年7―8月,在湖北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51个珍稀濒危植物样方进行群落调查,并用Levins生态位宽度、Schoener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公式以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研究了... 为研究珍稀濒危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利用资源状况和种间关系,2014年7―8月,在湖北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51个珍稀濒危植物样方进行群落调查,并用Levins生态位宽度、Schoener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公式以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研究了保护区内14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以及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1)生态位宽度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茎>华榛>金钱槭>山白树>青檀>银杏>黄连>白辛树>榉树>红豆树>八角莲=厚朴=杜仲=巴山榧树;(2)赛武当珍稀濒危植物对环境及资源的要求差异性较大,生态位相似比例(Cik)和生态位重叠(Oik)集中分布在[0, 0.2)。生态位相似比例最大值为杜仲和厚朴达到的1,生态位重叠最大的物种对为杜仲和厚朴、白辛树和榉树,Oik均为1;(3)受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所决定,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值大小并无绝对关系;(4)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应主要防止人为干扰,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则应根据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针对性的提出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样地调查 生态位 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药姑山自然保护区药用维管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先 葛继稳 +6 位作者 彭凤姣 李艳元 甘娟 曹临洪 胡华卫 熊昊 郭文辉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5-562,共8页
为深入调查、评价和保护湖北药姑山自然保护区药用维管植物资源,于2012至2014年对该地区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湖北药姑山自然保护区有药用维管植物143科498属968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3属13种,裸子植物5科7属7种,被子植物128... 为深入调查、评价和保护湖北药姑山自然保护区药用维管植物资源,于2012至2014年对该地区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湖北药姑山自然保护区有药用维管植物143科498属968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3属13种,裸子植物5科7属7种,被子植物128科478属948种。从生长型来看,草本植物最多,其次是灌木;从药用部位来看,全草类植物最多,其次是根类;按药用功效划分,以清热类、祛风湿类和活血化瘀类居多。湖北药姑山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野生药用维管植物共有57种,占药用维管植物总种数的5.89%。此外,在湖北药姑山自然保护区还发现了瑶族民间常用药用植物58种。在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湖北药姑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维管植物 物种多样性 保护与开发利用 药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能量通量及平衡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颖 葛继稳 +4 位作者 彭凤姣 李艳元 李金群 李永福 翁闻畅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共8页
研究大九湖泥炭湿地通量,为准确评估泥炭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提供基础数据。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神农架大九湖2015年9月~2016年8月的净辐射、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及土壤热通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泥炭地... 研究大九湖泥炭湿地通量,为准确评估泥炭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提供基础数据。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神农架大九湖2015年9月~2016年8月的净辐射、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及土壤热通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泥炭地全年净辐射为3 146.91MJ/m2,显热通量为931.79MJ/m2,潜热通量为1 762.40MJ/m2,土壤热通量为22.26MJ/m2;能量分配主要以潜热为主,占净辐射的56%。潜热通量为能量散失的主要形式,土壤表现为热汇。2)各能量分量季节变化明显,10月、1月、4月及7月的日变化均以净辐射为基础,呈相似的单峰型曲线变化。3)波文比逐月变化不规律,月平均波文比为0.65、波动在0.34~1.06,年波文比为0.53,全年能量分配潜热通量大于显热通量。4)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年能量闭合度为0.86,存在14%的能量不闭合。不闭合的原因可能与下垫面状况、季节变化及平流的影响产生的波动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能量通量 涡度协方差 大九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来自长时间尺度多源遥感信息的约束 被引量:18
9
作者 胡苏李扬 李辉 +3 位作者 顾延生 黄咸雨 张志麒 汪迎春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1-230,共10页
大九湖湿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热带高山湿地。建国以来,大九湖湿地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开发导致该湿地被严重破坏,2005年实施的“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及公园建设工程”使得湿地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为了解大九湖湿地近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 大九湖湿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热带高山湿地。建国以来,大九湖湿地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开发导致该湿地被严重破坏,2005年实施的“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及公园建设工程”使得湿地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为了解大九湖湿地近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本研究结合实地调查及前人工作,构建了大九湖湿地9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2005年、2011年和2017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2018年的无人机影像进行土地利用解译,研究了3个时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和类型转换,探索湿地变迁的原因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05—2011年间,新增了湖泊(84.41 hm2)这一类型,主要由旱生草甸、林地和农田转化而来。面积减少最多的是农田,主要向旱生草甸和湿生草本沼泽转化。2011—2017年间,新增了中生草甸(80.07 hm^(2))这一类型,主要由湿生泥炭沼泽、湿生草本沼泽和旱生草甸转化而来。面积减少最多的是农田,主要向旱生草甸转换。总之,研究时段内,大九湖湿地类型和面积均呈增加趋势,湿地景观得到一定恢复,湿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驱动力分析表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及一系列有效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是大九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 湿地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老岭保护区生态系统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坎 文威 +2 位作者 王自业 葛继稳 吴兴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96-301,共6页
基于2000、2010年Land TM/ETM数据和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分析三峡大老岭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格局变化。文章通过运用ALOS 2.5 m高分遥感卫片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全面分析研究区域内的人为活动干扰情况,并且综合评估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效果。... 基于2000、2010年Land TM/ETM数据和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分析三峡大老岭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格局变化。文章通过运用ALOS 2.5 m高分遥感卫片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全面分析研究区域内的人为活动干扰情况,并且综合评估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效果。遥感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受三峡大坝建成后蓄水的影响,三峡大老岭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幅增加。保护区南部由河流型生态系统转为湖泊型生态系统,且转化强度较大,河流两岸的耕地和森林被淹没后也转为湖泊型生态系统。三峡大老岭保护区景观破碎化程度略有下降,景观格局结构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三峡大老岭保护区人类活动类型以农田、旅游用地为主,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属于一般水平,10年内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维持较好的原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监测 格局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钻孔记录探究古云梦泽沉积面貌
11
作者 管硕 顾延生 +2 位作者 姚仕明 丁兵 曾玉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37,共8页
古云梦泽是晚全新世时期江汉平原与长江最主要的水沙交换载体,其形成演化特征为沉积物所记录,蕴藏了丰富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为了探讨古云梦泽沉积演化的规律和模式,基于2014~2019年江汉平原野外钻孔采样数据,对江汉平原钻孔沉积物... 古云梦泽是晚全新世时期江汉平原与长江最主要的水沙交换载体,其形成演化特征为沉积物所记录,蕴藏了丰富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为了探讨古云梦泽沉积演化的规律和模式,基于2014~2019年江汉平原野外钻孔采样数据,对江汉平原钻孔沉积物的理化指标包括粒度、总有机碳、磁化率等进行分析,结合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精准测年和粒度频率曲线得到晚全新世时期江汉平原整体的沉积环境变化序列,进而探讨古云梦泽沉积演化的规律和模式。结果表明:根据钻孔沉积相记录,古云梦泽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河流-湖泊-三角洲”复合沉积模式;钻孔横向对比发现,三角洲相沉积最先形成于江汉平原西部,并逐渐向东部扩展,表明这种复合沉积模式不仅仅只影响单个钻孔的沉积序列,还在空间上调控了整个古云梦泽的演化。研究成果揭示了历史时期全球变化背景下江汉平原河湖系统自然演变的特征与规律,对于指导江汉湖群的生态恢复和预测未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云梦泽演化 粒度分析 钻孔沉积物 “河流-湖泊-三角洲”复合沉积模式 江汉平原 晚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古夫河水质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25
12
作者 冉桂花 葛继稳 +3 位作者 苗文杰 曹华芬 吴述园 程腊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385-5396,共12页
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和兴山县境内长江三峡库区香溪河支流古夫河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8月—2011年7月在整条河流中选取20个采样点,进行样本采集,并测定溶解氧、碱度、硬度、电导率、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硅、总有机碳共9项水质... 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和兴山县境内长江三峡库区香溪河支流古夫河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8月—2011年7月在整条河流中选取20个采样点,进行样本采集,并测定溶解氧、碱度、硬度、电导率、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硅、总有机碳共9项水质指标,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水质的时空分异特征。依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将20个采样点分成4组,即森林(A组)、耕地(B组)、水库(C组)和村镇(D组);根据该区域的水文节律,将5—10月归为湿季,其余月份为干季。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古夫河水质具有时空显著性差异:总磷、二氧化硅、电导率、化学需氧量、总硬度和总碱度等指标具有空间显著性差异;总氮、化学需氧量、溶解氧、二氧化硅和总有机碳与季节存在显著相关性,所测9项水质指标在不同空间类别上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空间类别上的干湿季节引起水质变化的主导因子是不同的:A组中,湿季主要体现为二氧化硅和总有机碳,干季主要体现为总磷、二氧化硅、总有机碳和化学需氧量,该组水质主要受地表径流、地质成因和风化作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B组中,湿季主要体现为硬度和总有机碳,干季主要体现为总磷、化学需氧量、总碱度和总硬度,该组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如农业径流、未处理的生活污水排放等人为因素影响;C组中,湿季主要体现为二氧化硅、总氮和总磷,干季主要体现为总氮、总有机碳和二氧化硅,该组主要受农业径流、地表径流以及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等的影响;D组中湿季主要体现为二氧化硅、总氮和总磷,干季主要体现为碱度、硬度、总氮和总有机碳,该组主要受村镇生活污水和农业径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古夫河水质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其中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大。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改善水质,做好水源地的长期水质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水质 时空分异 古夫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古夫河着生藻类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吴述园 葛继稳 +3 位作者 苗文杰 程腊梅 冉桂花 曹华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7023-7034,共12页
古夫河系长江三峡水库湖北省境内香溪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神农架林区并最终汇入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是流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水体。对古夫河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干流及主要支流21个样点的着生藻类叶绿素a和14项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采用... 古夫河系长江三峡水库湖北省境内香溪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神农架林区并最终汇入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是流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水体。对古夫河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干流及主要支流21个样点的着生藻类叶绿素a和14项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着生藻类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范围为0.07—145.96 mg/m2,平均值为11.63 mg/m2。不同样点的叶绿素a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古夫河干流上游低于下游,支流竹园河上游高于下游,表现为人为影响大的区域高于人为影响小的区域;不同季节着生藻类叶绿素a含量差异显著,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趋势。古夫河着生藻类叶绿素a与总磷和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氨氮和总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流速呈极显著负相关;水体总磷是古夫河流域着生藻类生长的第一限制因子,流速对着生藻类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古夫河着生藻类生物量空间格局可能由其生境尺度(营养盐)和流域尺度(硬度和电导率)的特征决定,而古夫河着生藻类生物量时间变化主要受水动力(流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生藻类 叶绿素A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古夫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城郊农业土壤镉有效性及镉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迪 胡学玉 +2 位作者 柯跃进 张阳阳 陈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8-94,共7页
为探索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低镉(镉含量1.86 mg/kg)及高镉(镉含量6.55mg/kg)土壤条件下生物炭对土壤有效态镉及不同形态镉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至培养末期,添加生物炭显著降低了2种镉条件下土... 为探索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低镉(镉含量1.86 mg/kg)及高镉(镉含量6.55mg/kg)土壤条件下生物炭对土壤有效态镉及不同形态镉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至培养末期,添加生物炭显著降低了2种镉条件下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低镉及高镉条件下降幅分别达到4.31%和6.82%。生物炭添加对短期及较长期内不同形态镉含量均会产生影响。在培养初期,2种镉条件下添加生物炭均使可交换态镉含量显著下降(P<0.0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及残渣态镉含量上升,且后者上升显著(P<0.05)。在培养末期,生物炭的添加减少了2种镉条件下可交换态和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镉含量,提高了碳酸盐结合态及残渣态镉含量,且低镉条件下各形态镉含量的变化均有显著差异。该实验数据表明,生物炭与土壤的有效结合降低了重金属镉的有效态含量,其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得以控制,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镉具有显著的钝化作用,在土壤重金属镉污染治理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效态镉 镉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体积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奕伶 葛继稳 +3 位作者 李艳元 彭凤姣 甘娟 谷金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82-2191,共10页
通过研究长江三峡库区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体积的变化,探索影响其体积的主要水质因子,为河流水质评价提供依据.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对古夫河着生藻类和地表水采样11次,共鉴定着生藻类197种,检测水质指标10项.选取Mcnaughton优势... 通过研究长江三峡库区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体积的变化,探索影响其体积的主要水质因子,为河流水质评价提供依据.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对古夫河着生藻类和地表水采样11次,共鉴定着生藻类197种,检测水质指标10项.选取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Y)>0.02的着生藻类(共30种)作为优势种并计算体积;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优势种藻类在不同月份的体积变化.结果显示,硅藻门对冷暖季的变化较为敏感.将水质因子与优势种藻类体积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水质因子与藻类体积相关性大小为:溶解氧>氨氮>叶绿素a>酸碱度>硝态氮>总磷>水温>总氮>总有机碳>化学需氧量.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结果为溶解氧和氨氮对着生藻类体积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叶绿素a、酸碱度和硝态氮.硅藻门藻类体积的变化可以判断古夫河水体中溶解氧、氨氮、叶绿素a、酸碱度、硝态氮的含量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生藻类体积 优势种 水质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CCA) 古夫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古夫河着生藻类分布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自业 葛继稳 +4 位作者 李建峰 程腊梅 吴述园 冉桂花 苗文杰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9-227,共9页
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位于长江三峡库区内的湖北省兴山县古夫河着生的藻类和水体共采样10次,共鉴定出着生藻类28属,检测水质指标12项。对水质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4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主要代表总氮(TN)... 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位于长江三峡库区内的湖北省兴山县古夫河着生的藻类和水体共采样10次,共鉴定出着生藻类28属,检测水质指标12项。对水质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4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主要代表总氮(TN)和硝酸盐氮(NO3--N),第二主成分主要代表pH和化学需氧量(CODCr),第三主成分主要代表磷酸盐磷(PO34--P)、总磷(TP)和氨氮(NH4+-N),第四主成分主要代表电导率(Cond)和总有机碳(TOC)。将提取的9项主要水质因子与着生藻类重要属进行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可见,古夫河主要水质因子与着生藻类类群分布相关性大小为:CODCr>pH>TN>NO3--N>TOC>TP>PO34--P>Cond>NH4+-N。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表明,CODCr和pH对古夫河着生藻类物种组成及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为TN、NO3--N和TOC。pH与CODCr呈极强的负相关关系,古夫河着生藻类大多数类群均与CODCr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仅胶毛藻属(Chaetophora)倾向低CODcr和偏碱性的环境。TN和NO3--N有很强正相关性,而两者均与TOC有强负相关,它们将古夫河着生藻类大体上分为两类,即亲碳元素的类群和亲氮元素的类群。TP通常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限制性营养因子,但在古夫河流域中并不是影响着生藻类物种分布的主要水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生藻类 水质因子 典型对应分析 古夫河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热解生物炭固碳潜力估算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威 胡学玉 +2 位作者 张阳阳 张迪 宋金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5-270,共6页
中国是世界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7-2009年年均产量达到7.35亿t,其中约有21%秸秆露天焚烧,不仅是资源浪费,同时也加剧了温室效应。据估计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占自然固碳潜力巨大,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可以增加土壤固碳能力60%~70%... 中国是世界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7-2009年年均产量达到7.35亿t,其中约有21%秸秆露天焚烧,不仅是资源浪费,同时也加剧了温室效应。据估计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占自然固碳潜力巨大,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可以增加土壤固碳能力60%~70%,高效利用秸秆资源就是其中很有效的一种管理方式。生物炭是废弃生物质材料热解产生的一类碳含量极高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或生物学惰性的混合物,应用于土壤后其所具有的碳汇功能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以2012年中国露天焚烧的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水稻秸秆热解生产生物炭并还田过程的固碳潜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水稻秸秆-生物炭-还田"模式固碳潜力主要分为3个部分:(1)代替化石燃料燃烧排放7.78×10~6t;(2)土壤封存36.45×10~6t;(3)增加作物生长固碳3.46×10~6t,CO_2总固定量为47.69×10~6t。计算得到每热解1 t水稻秸秆将固定1.34 t的CO_2。根据评估结果认为热解水稻秸秆生产生物炭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处理农业废弃秸秆资源,以应对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稻秸秆 慢速热解 土壤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典型区水体蒸发氢氧同位素分馏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马斌 梁杏 +2 位作者 靳孟贵 李静 牛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9-648,共10页
为研究华北平原衡水地区水体蒸发氢氧同位素分馏特征,采集不同盐度的深层地下淡水(TDS为0.61g/L)和浅层地下咸水(TDS为7.97g/L),现场开展室外器皿蒸发实验,获得了当地气象条件下氢氧同位素分馏参数。实验结果显示,淡水及咸水剩余表层水... 为研究华北平原衡水地区水体蒸发氢氧同位素分馏特征,采集不同盐度的深层地下淡水(TDS为0.61g/L)和浅层地下咸水(TDS为7.97g/L),现场开展室外器皿蒸发实验,获得了当地气象条件下氢氧同位素分馏参数。实验结果显示,淡水及咸水剩余表层水δ18O与剩余水比率f呈指数关系,与瑞利分馏模拟结果一致,δD和δ18O蒸发线斜率分别为4.78和4.69。整个蒸发过程中,淡水及咸水氢氧同位素值增量ΔδD分别为Δδ18O的4.82倍和4.76倍;剩余表层水相对于初始水δD和δ18O的变化量与累积蒸发量之比,淡水分别为2.68‰/cm和0.56‰/cm,咸水分别为2.78‰/cm和0.61‰/cm;而在不同的蒸发时段,剩余表层水δD和δ18O的变化量与蒸发量无明显相关性。受水分子扩散的影响,蒸发皿中氢氧同位素分馏在垂线上分层微弱。由于水体盐度较低,在当地气候条件下进行自由蒸发时,氢氧同位素分馏的盐效应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蒸发 氢氧同位素 分馏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根区土壤线虫群落变化对生物炭输入的响应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威 胡学玉 +4 位作者 张阳阳 张迪 柯跃进 余忠 谢祖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8-1003,共6页
根结线虫属于线虫群落中的植食性线虫,它们寄生于作物根部,能引起植株根结线虫病,使得染病作物减产严重。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及生物活性都有显著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作物效应对生物炭输入的响应可为全面评... 根结线虫属于线虫群落中的植食性线虫,它们寄生于作物根部,能引起植株根结线虫病,使得染病作物减产严重。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及生物活性都有显著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作物效应对生物炭输入的响应可为全面评价生物炭的农业利用潜力提供依据。通过田间微区试验,将生物炭分别以0.0%(CK)、0.1%(BC1)、0.5%(BC5)和2.0%(BC20)的添加量(质量比)与土壤混合,以探讨生物炭输入对番茄根结线虫病与土壤线虫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生物炭输入对番茄生长影响明显,BC1和BC5两种处理番茄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的2749.16 g·plant-1,分别增加14.97%与12.94%。而在BC20处理中番茄生物量则下降了13.75%。(2)生物炭对番茄作物根部根结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番茄植株根结数逐渐降低。(3)土壤线虫群落丰度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增加显著上升,CK、BC1、BC5和BC20处理的线虫总数(以干土计)分别为1 490.0、1 657.8、2 100.2和2 300.2 ind.·kg-1。(4)生物炭对线虫群落结构影响明显,与CK相比,BC5与BC20处理的食植性线虫比例分别下降了33.4%与41.4%,且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与此相反,食真菌类线虫比例则显著上升,增幅分别达到70.7%与95.5%。在较高生物炭添加量条件下,土壤线虫群落中食植性线虫比例的下降,应该是番茄根结数降低的原因之一。基于以上结果推测,在适当的添加量下,生物炭对番茄作物感染根结线虫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番茄产量 根结线虫病 土壤线虫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夫河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露 葛继稳 +3 位作者 王自业 冉桂花 吴述园 唐佳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3,共6页
对古夫河干流17个采样点的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含量进行调查,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古夫河上覆水中总氮含量年均值总体上从GF01~G... 对古夫河干流17个采样点的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含量进行调查,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古夫河上覆水中总氮含量年均值总体上从GF01~GF12样点递减,在GF13~GF18样点增加,部分样点略有波动;上覆水中总磷含量在GF01~GF09样点变化不显著,在GF10~GF18样点分布差异较大;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含量从GF01~GF05样点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下游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含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总体上古夫河上游古夫—神农架河段上覆水中总氮含量与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含量无相关性,而在下游古夫—库湾河段(GF14~GF18),上覆水中总氮含量与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含量成显著正相关;古夫河上覆水中总磷含量与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含量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夫河 上覆水 表层沉积物 总氮 总磷 空间分布特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