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开采条件下地下热水资源的演变 被引量:26
1
作者 周训 周海燕 +3 位作者 方斌 樊友丽 李娟 王新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2-486,共5页
地下热水的分布可以分为埋藏型(或盆地型)和出露型(或温泉型)。埋藏型分布于沉积盆地深处,热储层规模大,有较大的储存资源,但补给资源极为有限或缺乏,开采地下热水主要是消耗储存资源,可导致热水系统水位持续下降。出露型多见于山区,地... 地下热水的分布可以分为埋藏型(或盆地型)和出露型(或温泉型)。埋藏型分布于沉积盆地深处,热储层规模大,有较大的储存资源,但补给资源极为有限或缺乏,开采地下热水主要是消耗储存资源,可导致热水系统水位持续下降。出露型多见于山区,地下热水以温泉的方式出露地表,其储存资源和补给资源均有限,在温泉附近开采热水可导致温泉流量减小直至干涸。热水系统水位、水温也会持续下降。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在温泉附近打成的自流孔可使地下热水资源量有所增加。温泉的自封闭作用可使其流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 地下热水 地下水资源 水位持续下降 地热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冻结层上水地质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曹文炳 万力 +3 位作者 周训 胡伏生 李志明 梁四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10,共5页
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中南部,海拔高度在4100m以上,属中纬度高山多年冻土带,该冻土带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冻结水环境。多年冻土通过季节融化带与大气系统、植被系统、地表水系统进行水、热交换,冻结层上水则是交换中的重要纽带。冻结层... 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中南部,海拔高度在4100m以上,属中纬度高山多年冻土带,该冻土带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冻结水环境。多年冻土通过季节融化带与大气系统、植被系统、地表水系统进行水、热交换,冻结层上水则是交换中的重要纽带。冻结层上水分布在冻土表层,是冻土区主要的潜水含水层之一,其空间分布直接控制着包气带含水量的变化和地表植被类型分带。2000~2001年,作者两次对黄河源区冻结层上水及其地质环境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水文地质结构、地表水位的变化以及过度放牧和开采沙金等人为作用均会对冻结层上水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这些作用不仅影响着冻土类型的转化,而且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使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地质环境 冻结层上水 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山前平原地下水资源分析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邵景力 崔亚莉 李慈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1,共6页
以玛纳斯河流域山前平原为例 ,论述我国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资源特点和组成 ,即地表水 -地下水联系密切、转化频繁。在已建立的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的基础上 ,进行地下水均衡分析 ,得出研究区多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 5 9816×... 以玛纳斯河流域山前平原为例 ,论述我国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资源特点和组成 ,即地表水 -地下水联系密切、转化频繁。在已建立的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的基础上 ,进行地下水均衡分析 ,得出研究区多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 5 9816× 10 4 m3/a、可开采资源量为 396 90× 10 4 m3/a、地下水可利用量为 44 6 90× 10 4 m3/a。给出了不同水文地质分带的地表水 -地下水转化关系和转化量 ,预测需水量以每年 1.5 6 %~ 2 .17%的速度增长情况下 ,到 2 0 2 0洪积扇的中上部地下水位下降幅 2~ 5m ,而在溢出带以下下降小于 2m ,含水层的贮存量累计减少了6 85 0 0 .88× 10 4 m3。提出了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模式 ,并将研究区分为 4个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 :冲洪积扇上部地表水利用区、中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冲积扇缘井泉灌区和冲积平原井渠并灌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地下水 地表水 新疆 均衡分析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多级洼地地下水环境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孙琦 余翔 +2 位作者 周训 陈剑杰 高为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95-1200,共6页
研究区位于西北干旱区,有两级储水洼地,地下水由山区侧向补给一级洼地,一级洼地通过泉水排泄地下水继而补给二级洼地,同时大气降水直接入渗、洪流间接入渗补给各储水洼地。通过氢氧同位素比例公式计算得到一级洼地大气降水占总补给量60%... 研究区位于西北干旱区,有两级储水洼地,地下水由山区侧向补给一级洼地,一级洼地通过泉水排泄地下水继而补给二级洼地,同时大气降水直接入渗、洪流间接入渗补给各储水洼地。通过氢氧同位素比例公式计算得到一级洼地大气降水占总补给量60%,其中直接补给量约占21%,山区洪流补给量约占79%,另外,山前侧向补给占40%;二级洼地降水补给量占38%,上游泉水补给量占62%。通过氚值指示,二级洼地不受现代降水影响;活塞流与全混合模型计算得到一级洼地浅层孔隙水平均年龄为32~6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氚同位素 干旱地区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40
5
作者 段永侯 王家兵 +1 位作者 王亚斌 邢贵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9-39,共11页
天津市是我国主要缺水城市之一。1990~2000年地表水年平均用水量16 33×108m3,地下水年平均用水量7 11×108m3,地下水的供水比例约占30%左右。1990~2002年,按全国统一部署,对天津市地下水资源进行了新一轮评价,评价结果是天... 天津市是我国主要缺水城市之一。1990~2000年地表水年平均用水量16 33×108m3,地下水年平均用水量7 11×108m3,地下水的供水比例约占30%左右。1990~2002年,按全国统一部署,对天津市地下水资源进行了新一轮评价,评价结果是天津市地下水天然资源为18 13×108m3 a,矿化度小于5g L的天然资源为15 75×108m3 a,可开采资源为8 27×108m3 a,其中浅层水2 58×108m3 a,深层水3 56×108m3 a,隐伏岩溶水1 24×108m3 a,山区1 10×108m3 a。天津市地下水开采程度已达90 45%,除蓟县、宝坻、宁河、静海略有盈余,其余各区、县已超采。要解决天津市规划需水量(2010年)56 76×108m3 a的要求,必须采取外调水源、工农业节水和污水回收利用、海水淡化利用、利用坑、塘、洼、淀尽可能拦蓄汛期弃水等措施。天津市每年7×108~8×108m3的地下水资源为多年稳定补给的地下水资源,属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但必须调整开采布局,压缩深层水的开采量,以遏制地面沉降继续发展。在连续干旱年份,为解决城镇生产及生活用水的燃眉之急,保证城市供水安全,建立一种非常规的并有一定开采周期的应急供水水源地,可缓解一部分供水压力。经初步论证,蓟县平原区和宝坻中北部第四系全淡水区及邻近的咸水分布区,有望建成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经勘查,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应急供水水源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地区水资源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金晓媚 万力 +1 位作者 薛忠歧 张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2-637,共6页
植被状况的变化是反映区域性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年植被指数的变化则反映了植被生态环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定量遥感技术及斜率法,以全球植被指数MODIS NDVI数据作为数据源,对宁夏地区2000—2004年期间的植被指数变化幅... 植被状况的变化是反映区域性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年植被指数的变化则反映了植被生态环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定量遥感技术及斜率法,以全球植被指数MODIS NDVI数据作为数据源,对宁夏地区2000—2004年期间的植被指数变化幅度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2000年开始,宁夏部分地区的植被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植被出现退化现象。在此基础上,对贺兰山、六盘山地区植被变化与降雨量的关系做了定量研究,并对红寺堡及银川平原等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植被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贺兰山、六盘山的植被主要受降雨量的控制,而红寺堡地区的植被退化是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应用导致土壤盐渍化的结果,银川平原的植被则与引用黄河水量的减少和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NDVI 斜率法 地下水 引用黄河水量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辽河(内蒙古)严重缺水区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对策 被引量:5
7
作者 高秀花 何江涛 +1 位作者 段青梅 龙文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83-88,共6页
西辽河(内蒙古境内)严重缺水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库伦旗一带。在地表水严重匮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一直是该区工业生产、城镇居民生活及农村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合理开发利用十分重要。通过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 西辽河(内蒙古境内)严重缺水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库伦旗一带。在地表水严重匮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一直是该区工业生产、城镇居民生活及农村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合理开发利用十分重要。通过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条件,分析地下水资源供需平衡及用水现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只有查明地下水储量,对地下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防止水污染,提倡节约用水,积极推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才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缺水区 地下水资源 开发利用 对策 西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开采现状及评价 被引量:24
8
作者 贺国平 周东 +2 位作者 杨忠山 赵泓漪 李慈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5-48,共4页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现状,探讨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FEFLOW软件建立了相应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基于识别后的模型进行了水资源评价。研究表明:2000~2003年研...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现状,探讨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FEFLOW软件建立了相应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基于识别后的模型进行了水资源评价。研究表明:2000~2003年研究区地下水系统均衡分别为-7 73×108、-6 02×108、-5 95×108和-4 38×108m3,地下水系统的补给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山前迳流补给,主要的排泄是人工开采。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22 98×108m3。平谷和昌平地区地下水还有开采潜力,密云-怀柔-顺义(密怀顺)平原和城近郊区地下水已过量开采。山前郊县地下水水质优良,城近郊区、大兴、房山和通州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较差。文章最后分析了引起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均衡 补给资源量 开采潜力 地下水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与GIS的集成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明柱 陈艳丽 +2 位作者 胡丽琴 郭化忱 穆浴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U04期127-131,共5页
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能够模拟地下水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及数据可视化能力,将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与GIS集成,可以提高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的可用性。分析了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与GIS集成模型发展的历程,并针对传... 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能够模拟地下水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及数据可视化能力,将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与GIS集成,可以提高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的可用性。分析了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与GIS集成模型发展的历程,并针对传统集成方法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基于C/S结构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与GIS集成框架,并详细介绍了在该集成框架内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具体步骤,将该系统结构应用于哈尔滨市水资源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模型 GIS 系统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平原地面沉降条件下的深层地下水资源组成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家兵 李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5-37,20,共4页
根据天津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结果,采用水量均衡法,计算出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中,浅层地下水越流补给量占38 2%,粘土性压密释水量占41 3%,弹性释水量占5 6%,侧向流入量占14 9%。在控制地面沉降的条件下,深层地下水持续利用的对策是调整开采三... 根据天津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结果,采用水量均衡法,计算出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中,浅层地下水越流补给量占38 2%,粘土性压密释水量占41 3%,弹性释水量占5 6%,侧向流入量占14 9%。在控制地面沉降的条件下,深层地下水持续利用的对策是调整开采三维布局,适度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对深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下水 资源组成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市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伟 万力 +1 位作者 于颖 孙乃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6-108,111,共4页
通过统计、对比等方法,在大庆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大庆市存在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规模、产生原因、危害程度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环境地质问题 调查 分析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特枯年份下呼包平原水资源短缺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映雪 邵景力 +1 位作者 崔亚莉 王伦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50,共5页
文章对呼包平原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和可开采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并运用51年降水资料分析确定了特枯年份的降水量,预测了该地区在连续特枯年份下的地下水水量及水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资源量为5.850 5×108m3... 文章对呼包平原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和可开采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并运用51年降水资料分析确定了特枯年份的降水量,预测了该地区在连续特枯年份下的地下水水量及水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资源量为5.850 5×108m3,在连续遭遇特枯年份下累计动用储存量达7.529 5×108m3,潜水和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中漏斗中心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和包头市城区。结合呼包平原现状条件下地下水资源评价情况,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地区连续遭遇特枯年份下的水资源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包平原 特枯年份 水资源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保祥 黄继文 杨名会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61,共4页
济阳县位于鲁北黄泛平原南部,为沿黄县市,全县有引黄灌区四处。指出了济阳县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之处及其存在的问题,从工程角度提出保护济阳县水资源的措施:①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②加强用水管理,推广应用节水工程;③加快污水资... 济阳县位于鲁北黄泛平原南部,为沿黄县市,全县有引黄灌区四处。指出了济阳县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之处及其存在的问题,从工程角度提出保护济阳县水资源的措施:①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②加强用水管理,推广应用节水工程;③加快污水资源化处理工程;④积极开辟新水源工程。最后提出了水资源保护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水利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综合指数方法对黑河市地质环境质量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娄本军 田大勇 +1 位作者 孔庆轩 朱晓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80,共4页
根据黑河市地质环境的特点及其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文章建立了黑河市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黑河市的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将黑河市的地质环境分为... 根据黑河市地质环境的特点及其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文章建立了黑河市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黑河市的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将黑河市的地质环境分为五个区,即工程建设的适宜区、较适宜区、基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以及不适宜区,并阐述了各区在工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以后的工程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质量 适宜性 黑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与植被变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金晓媚 薛忠歧 +1 位作者 余秋生 于艳青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36,共4页
植被状况的变化是反映区域性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地下水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宁夏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是全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省区之一。2000年后,随着宁夏黄河引水量的减小,水资源的不合理应用使银川平原的生态植被出现了... 植被状况的变化是反映区域性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地下水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宁夏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是全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省区之一。2000年后,随着宁夏黄河引水量的减小,水资源的不合理应用使银川平原的生态植被出现了退化的趋势。本文利用MODIS-NDVI遥感数据,对银川平原2000~2004年间的植被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引用黄河水量及多年地下水位的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适宜于植被发育的地下水位埋深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NDVI 植被变化 引用黄河水量 地下水位 银川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林显 邵景力 崔亚莉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2-364,共3页
根据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等,将辽宁省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限制发展区3个主体功能区。针对各功能区的特点,将系统动力学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对辽宁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提出了各... 根据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等,将辽宁省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限制发展区3个主体功能区。针对各功能区的特点,将系统动力学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对辽宁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提出了各功能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化配置方案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主体功能区 系统动力学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水资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侯俊琳 庄晓玲 刘怡敏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72,共7页
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地质环境条件中多种要素的综合控制,二者之间密切相关。这些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象特征、植被生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人类工程活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内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研究程度及区内地质灾害的... 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地质环境条件中多种要素的综合控制,二者之间密切相关。这些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象特征、植被生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人类工程活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内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研究程度及区内地质灾害的自身特点,以区内已发生灾害的大量统计数据为基础,定性分析了在何种地质环境条件下,才可能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定量分析了地形坡度、地形高差、沟谷流域特征、降雨量在某一具体分布范围内,才容易发育某种地质灾害;同时论述了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内蒙古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平原地下水流模拟与地下水资源评价 被引量:21
18
作者 徐映雪 邵景力 +2 位作者 崔亚莉 于艳青 卢薇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2,共6页
针对近年来引黄水量大幅度降低、地下水补给条件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应用地下水模拟技术评价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量。根据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沟渠分布及测流资料对源汇项数据进行时空分配处理,运用MODFLOW建立了银川平原地下水流模拟模型... 针对近年来引黄水量大幅度降低、地下水补给条件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应用地下水模拟技术评价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量。根据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沟渠分布及测流资料对源汇项数据进行时空分配处理,运用MODFLOW建立了银川平原地下水流模拟模型;以2004—2005年为模拟期,通过深浅层地下水流场和典型长观孔过程线拟合对模型进行了识别验证。考虑45×108m3/a引黄量条件下,应用模型评价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19.41×108m3/a,其中引黄渗漏补给为16.95×108m3/a。结合水源地开采布局、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分区等因素,评价出银川平原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11.30×108m3/a,其中小于1g/L的淡水可开采资源量为8.8×108m3/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数值模拟 补给资源量 可开采资源量 银川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某铜矿选冶渣综合理化特性及环境污染特性评价
19
作者 张维 傅开彬 +4 位作者 王磊 谌书 姚俊 廖飞 魏浪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486,共12页
针对铜矿选冶渣组成复杂、环境特性不清和治理修复难度大等问题,采用矿物解离分析仪(MLA)、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同步热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TA-FTIR-GCMS)等分析测试仪器研究铜矿选冶渣的综合理化特性;运用... 针对铜矿选冶渣组成复杂、环境特性不清和治理修复难度大等问题,采用矿物解离分析仪(MLA)、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同步热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TA-FTIR-GCMS)等分析测试仪器研究铜矿选冶渣的综合理化特性;运用毒性浸出程序(TCLP)、改进的三步提取(BCR)、风险评估编码(RAC)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RSP)等方法研究铜矿选冶渣的环境污染特性.结果表明,铜矿选冶渣多呈团聚状,体积平均粒径为54.18μm,主要含铁橄榄石(75.33%)、磁铁矿(12.15%)、黑云母等物相.硫酸硝酸法测得的铜矿选冶渣Cr、Cu、Zn和Pb浓度未超过《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规定的危废限值,该铜矿选冶渣为一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RAC法和RSP法评价结果表明,Cu是铜矿选冶渣的主要防治对象,Fe、Zn、Pb是铜矿选冶渣的次要防治对象.研究结果为铜矿选冶渣的安全处理和处置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选冶渣 综合理化特性 环境污染特性 风险评估编码法(RAC) 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热耦合的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响应与变化预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贺靖 路凯超 +1 位作者 蔡甲冰 侯立柱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3,484,共16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粮食产量影响巨大。水分和温度是冬小麦-夏玉米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其产量。利用华北平原保定灌溉试验站2006—2015年冬小麦-夏玉米灌溉试验数据对AquaCrop模型进行参数率定与校核,依据Blank型、Stew... 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粮食产量影响巨大。水分和温度是冬小麦-夏玉米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其产量。利用华北平原保定灌溉试验站2006—2015年冬小麦-夏玉米灌溉试验数据对AquaCrop模型进行参数率定与校核,依据Blank型、Stewart型、Jensen型、Minhas型4种经典的水分生产函数,构建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内各阶段积温、耗水量和产量之间的水热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海-气耦合全球气候MIROC6模式数据来考虑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低强迫排放情景(SSP1-RCP2.6和SSP4-RCP3.4)、中等强迫排放情景(SSP2-RCP4.5)、中等至高强迫排放情景(SSP3-RCP7.0)和高强迫排放情景(SSP5-RCP8.5)等5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逐日降雨量与气温数据进行降尺度分析,并结合构建的水热生产函数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经多年灌溉试验数据校核后的AquaCrop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长过程,夏玉米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和一致性系数(d)分别为0.91、0.58 t/hm^(2)、0.06、0.97,冬小麦分别为0.80、0.42 t/hm^(2)、0.10、0.94。通过AquaCrop模型模拟的多年数据构建了4种水热生产函数,其中Jensen型生产函数效果最好;冬小麦在抽穗-灌浆期对水分最敏感,返青-拔节期积温对产量影响效应最明显,而夏玉米在拔节-抽穗期对水分最敏感,本阶段积温对产量的影响效应也最明显。在未来气候变化的5种排放情景下,冬小麦潜在产量呈波动趋势,但均高于当前时期的多年平均潜在产量,在SSP3-RCP7.0情景更适合生长发育;夏玉米潜在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SSP1-RCP2.6情景更适合生长发育。在未来5种气候情景下,仅考虑水热条件补充灌溉对冬小麦潜在产量的贡献率为70%左右;生育期降雨量对夏玉米潜在产量的贡献率为94%左右。研究结果可评估未来气候变化下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情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 积温 产量 AquaCrop模型 水热耦合 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