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力哲教授团队研发出自然资源立体调查车系统
1
作者 王力哲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7-358,共2页
复杂艰险地区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一直是行业难题。这些地区往往峰谷交错,地形复杂多变,导致部分区域难以到达,且缺乏地面通信设施。这大大影响了相关地区自然资源监测工作的开展,严重限制了监测工作的效率。针对人工作业成本高、安全风... 复杂艰险地区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一直是行业难题。这些地区往往峰谷交错,地形复杂多变,导致部分区域难以到达,且缺乏地面通信设施。这大大影响了相关地区自然资源监测工作的开展,严重限制了监测工作的效率。针对人工作业成本高、安全风险大、数据获取受限等痛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力哲教授团队凭借在自然资源调查、地质信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历经多年技术攻关,研发了集成多模态传感器的车载自然资源调查系统-Landexplorer-1(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调查 通信设施 王力 调查监测 数据获取 地质信息 安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宗庆 李宇凯 周刚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42-44,共3页
坚持"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以岗定薪、严格考核"的岗位聘用制度是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的重大制度安排和战略举措。在高校人力资源建设中,优化教师队... 坚持"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以岗定薪、严格考核"的岗位聘用制度是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的重大制度安排和战略举措。在高校人力资源建设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岗位聘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在总结教师岗位聘用管理工作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岗位聘任工作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岗位聘用 人力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代偿政策执行效果调查——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程亮 马彦周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73,共4页
通过对部分受益于基层就业代偿政策的毕业生采取追踪调查,了解受偿毕业生的现状、该项政策的执行状况、反馈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政府、学生、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提出改进方案,以实现政策的设计初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基层就业代偿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茂才 戴光明 +1 位作者 余林琛 康晓军 《信息网络安全》 2009年第7期73-75,共3页
讨论了基于WDM分层驱动模型的文件系统过滤驱动的工作原理以及基于该原理的多策略加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讨论了该系统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 信息安全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5
作者 刘勇胜 赵来时 +1 位作者 宗克清 王超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4-178,共5页
1 发展进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地质学和资源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组建。2004年9月申请并通过科技部实验室建设立项。2005年1月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并正式进入建设期,同年5月接受了国家... 1 发展进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地质学和资源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组建。2004年9月申请并通过科技部实验室建设立项。2005年1月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并正式进入建设期,同年5月接受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良好成绩。2008年1月通过实验室建设期验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 矿产资源 地质过程 武汉 实验室建设 国家科技部 国家重点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发展与学生事务专业化”国际会议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
6
作者 蒋洪池 王圣昀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07年5月19—20日,“大学生发展与学生事务专业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共同举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承办。研讨会着重从大学生发展的... 2007年5月19—20日,“大学生发展与学生事务专业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共同举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承办。研讨会着重从大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三大方面进行了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大学 学生事务管理 学生发展 专业化 武汉 国际会议 高校学生工作 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加强大气科学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及思路
7
作者 覃军 方虹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83-86,共4页
由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加快了大气科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之成为当前地球科学领域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前沿研究学科。中国气象事业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由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加快了大气科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之成为当前地球科学领域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前沿研究学科。中国气象事业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地学领域的独特优势以及大气科学向地球科学其他领域的交叉渗透,使她具备了发展大气科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大气科学专业适逢其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气科学专业发展的重点是,以气候学、应用气象、气候资源专业方向建设为重点并保持原有的地球科学专业特色和优势;大气科学专业建设必须与气象部门加强联合,取长补短,参与到中国气象事业大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富有生机并有所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专业建设 气象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圆满完成
8
作者 李长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4-414,共1页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共抓大保护”为导向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伟大事业,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共抓大保护”为导向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伟大事业,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服务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献礼70周年校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继2002年长江源首次科考之后,于2022年7月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长江源 科考 深度服务 母亲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拼搏的诗 奉献的歌——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殷鸿福教授
9
作者 曹南燕 吴胜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年第10期21-23,共3页
2001年3月,一位年逾花甲、神采飞扬的学者,正在中国地大(北京)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学术报告。他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证,崭新的发现,赢来了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国煤山剖面被正式确定为全球... 2001年3月,一位年逾花甲、神采飞扬的学者,正在中国地大(北京)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学术报告。他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证,崭新的发现,赢来了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国煤山剖面被正式确定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鸿福 地质工作者 中国地质大学 学术研究 敬业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35
10
作者 王珩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8-153,共6页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在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层面的新举措,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一流学科”通过构建与学科特点相...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在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层面的新举措,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一流学科”通过构建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全”“大”“红”的课程思政工作架构,取得了一定的育人实效。从制度体系、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为“双一流”建设中的课程思政探索出一条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一流学科” 地质学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
11
作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巍巍学府,七秩荣光。公元2022年11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将迎来70周年华诞,诚邀各界同仁,海内外校友齐赴学术盛典,同享文化盛宴,共襄合作盛事。为国而生,使命如磐。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著名大学的地质系... 巍巍学府,七秩荣光。公元2022年11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将迎来70周年华诞,诚邀各界同仁,海内外校友齐赴学术盛典,同享文化盛宴,共襄合作盛事。为国而生,使命如磐。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著名大学的地质系(科)合并创办的北京地质学院,弘“动地”之志、传“工学”之道,展“新型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之愿,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此后历经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时期,至1987年中国地质大学正式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内外校友 中国地质大学 理工科大学 文化盛宴 北京地质学院 工学 地质系 高等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0周年校庆公告(第二号)
12
作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江城秋日,天朗气清。2022年11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将迎来70周年华诞。自校庆一号公告发布以来,校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全体师生以及各界友人的持续关注和鼎力支持,谨致由衷感谢和崇高敬意。校庆东风起,办学佳音传。一年来... 江城秋日,天朗气清。2022年11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将迎来70周年华诞。自校庆一号公告发布以来,校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全体师生以及各界友人的持续关注和鼎力支持,谨致由衷感谢和崇高敬意。校庆东风起,办学佳音传。一年来,学校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再次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内外校友 双一流 中国地质大学 创建单位 公告发布 持续关注 校庆公告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暨“第七届全国资源环境经济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
13
作者 屠傲凌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科协 中国地质大学 可持续性发展 资源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储层地质力学研究进展、挑战及展望 被引量:1
14
作者 尹帅 张子阳 +10 位作者 王濡岳 刘翰林 许自强 王敏捷 刘寅 刘敬寿 徐珂 鞠玮 冯少柯 何建华 王茂森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7,共15页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开展储层地质力学研究可以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此,通过系统总结深层/超深层储层地质力学勘探进展与研究成果,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开展储层地质力学研究可以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此,通过系统总结深层/超深层储层地质力学勘探进展与研究成果,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岩石力学层”是储层地质力学评价的核心,其包含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地层压力、裂缝系统及脆性5个关键要素,共同控制了深层岩体变形、运动及破坏等复杂地质力学作用过程。②板块相互作用及地幔对流为构造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驱动力,构造体系为岩石力学层演变提供了特定构造条件和应力场背景。③深层/超深层油气运聚受控于地质力学作用过程,表现为“构造应力—流体势能—断缝系统联合控制流体运移路径;超压大幅度抵消上覆载荷及热应力,水平应力差较小;中性面原理适用于深层变形岩体裂缝预测,裂缝对深层油气聚集起正向作用;高热流值、深部流体注入、异常高压能增加流体势能,促进油气成藏”。结论认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中储层地质力学研究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发展应重点聚焦于4方面:①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不断发展;②多尺度全维度地应力—裂缝信息融合的地质力学模型的创新构建;③地质—工程一体化视角四维储层地质力学云平台的开发;④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油气勘探 储层地质力学 岩石力学层 研究进展 面临挑战 技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渤海湾晚中新世以来化学风化记录及地质意义
15
作者 杨吉龙 张超宇 +3 位作者 胥勤勉 胡云壮 周新郢 肖国桥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6-990,共15页
渤海湾西岸位于中国东部边缘海,晚新生代主要为湖相、河流相及海相沉积,厚度达数千米,是研究晚新生代古气候演变、海平面变化及区域构造活动的理想场地。本次研究对渤海湾西岸晚中新世以来的两个深孔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黏土矿物分析... 渤海湾西岸位于中国东部边缘海,晚新生代主要为湖相、河流相及海相沉积,厚度达数千米,是研究晚新生代古气候演变、海平面变化及区域构造活动的理想场地。本次研究对渤海湾西岸晚中新世以来的两个深孔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CIA、Al/Na、Al/K和Al/Si比值对中国东部沉积物风化程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8.5~3.6 Ma之间风化程度较高,大致与孢粉记录揭示的暖湿气候一致;3.6 Ma以来因极地冰量增加,东亚冬季风增强,导致沉积物风化程度逐渐降低。1.5 Ma以来两个钻孔沉积物CIA值、Al/Si、Al/Na和Al/K比值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与深海氧同位素、黄土的CIA值表现的缓慢降低特征不相符,可能指示了物源的变化,推测与黄河携带大量物质进入华北平原有关。早更新世中期黄河贯通进入华北平原的动力机制可能是构造运动叠加来自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溯源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晚中新世 化学风化 古气候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北部底流对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6
作者 王星星 万杏 +1 位作者 何云龙 孙启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7-845,共19页
底流是深海沉积体系形成演化的重要沉积动力之一,对深水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形成、展布及物性特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系统开展了南海北部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钻井及测井资料综合沉积地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底... 底流是深海沉积体系形成演化的重要沉积动力之一,对深水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形成、展布及物性特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系统开展了南海北部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钻井及测井资料综合沉积地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底流作用活跃且类型多样。②中新世以来底流沉积广泛分布,受海盆构造格局演化与局部地形影响,底流沉积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分布,其中东北陆缘底流最为强劲。③底流在南海北部早中新世的大型线性侵蚀沟槽、中中新世以来的中央峡谷与迁移峡谷群以及上新世以来的树枝型峡谷体系等关键沉积地貌的形成中扮演了关键角色。④南海北部海底峡谷、水道等重力流沉积地貌的形成演化,对陆坡地貌具有重要改造作用,进而控制了重力流输运路径以及浊积砂体的形成与分布。⑤强底流地区不仅发育砂质底流沉积,还对重力流沉积进行了改造,所形成的底流改造砂是重要的深水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⑥底流沉积研究在南海北部深水沉积区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南海北部古海洋与构造沉降之间关系、复杂地形条件下底流沉积过程以及底流-浊流交互作用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砂 底流改造砂 底流沉积过程 底流-浊流交互作用 深水沉积 深水油气 中国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辰大海,逐梦未来——中国地质大学校庆暨《地质科技通报》刊庆专辑序
17
作者 王焰新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I0001-I0001,共1页
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大调整,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应运而生,卓然而立,成为全国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的地质学府。自此,中国地质大学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路风尘仆仆,筚路蓝缕,沐风栉雨,久久为功。70年来,中... 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大调整,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应运而生,卓然而立,成为全国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的地质学府。自此,中国地质大学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路风尘仆仆,筚路蓝缕,沐风栉雨,久久为功。70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历经沧桑,已发展成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协调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 双一流 北京地质学院 科技通报 地球科学 刊庆 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大学60周年校庆公告(第二号)
18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在今秋丹桂飘香的时节,中国地质大学将迎来60华诞。在这喜庆时刻到来之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体师生特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海内外广大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关键词 中国地质大学 公告 学校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热演化史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包汉勇 张莉 +2 位作者 舒逸 杨锐 余慧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9,共12页
页岩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过程、微观孔隙的形成演化以及油气的富集成藏密切相关,是准确评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揭示成藏富集规律的关键参数。为了准确评价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热演化史、含油气特征及其与海相页岩气... 页岩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过程、微观孔隙的形成演化以及油气的富集成藏密切相关,是准确评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揭示成藏富集规律的关键参数。为了准确评价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热演化史、含油气特征及其与海相页岩气的差异,结合研究区典型井地质、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利用BasinMod软件模拟了东岳庙段页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探讨了页岩热演化与油气生成、孔隙演化、成藏富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东岳庙段页岩在侏罗纪中期进入生烃门限,侏罗纪中晚期达到主生油高峰,并存在两个生烃高峰,分别为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中期;(2)第一个生烃高峰期以生油为主,持续时间长且生烃速率较快,第二个生烃高峰期以生成凝析油和湿气为主,持续时间较短且生烃强度较低;(3)东岳庙段页岩的平均累计生油强度为9.5×10^(8)t/km^(2),平均累计生气强度为2.5×10^(8)m^(3)/km^(2);(4)东岳庙段页岩孔隙演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期压实减孔阶段、液态烃滞留堵孔阶段、热裂解有机孔形成阶段和热裂解生湿气阶段;(5)压实作用和液态烃滞留堵孔是导致页岩原生孔隙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有机质(主要为固体沥青)与黏土混杂堆积形成的有机黏土复合体是东岳庙段页岩重要的储集空间。结论认为:(1)不同构造部位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影响了页岩油气的生成、排放与滞留,决定了现今页岩油气的含量差异,抬升剥蚀厚度较小且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具有较高的油气滞留量,值得高度关注;(2)成果认识坚定了川东地区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信心,为其他类似地质情况的探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 东岳庙段 生烃能力 热演化史 页岩油气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昆仑 韩泽雨 +1 位作者 张瑜 褚鹏飞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4,共11页
文章以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地理学角度出发,对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开展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化特征看,2013—2022年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数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总体上占绝对... 文章以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地理学角度出发,对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开展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化特征看,2013—2022年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数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总体上占绝对优势,但呈小幅度下降趋势,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数量波动变化较为明显。2)从空间演化特征看,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大多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侧,且两侧差异明显,但总体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扩散的趋势。从空间格局特征看,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走向,且椭圆面积显著增长,空间重心自东北向西南迁移。3)从影响因素看,城镇化率(0.6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0.518)和区域网球场数量(0.493)是主导因子。城镇化率与区域网球场数量(0.793)、人均GDP与区域网球场数量(0.783)、人均GDP与城镇化率(0.758) 3组的交互作用最强,影响程度远超单一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球 高水平运动员 体育人才 地理空间特征 时间序列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