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侏罗纪古地貌恢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
作者 叶慧 朱峰 +5 位作者 王贵重 石万忠 康晓宁 董国宁 娜孜依曼 王任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32,共11页
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侏罗纪不整合面的特征识别,通过地层趋势法和沉积速率法相结合计算剥蚀量,采用印模法对古地貌形态进行了刻画,并分析了古地貌演化特征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侏罗系发育3个一级... 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侏罗纪不整合面的特征识别,通过地层趋势法和沉积速率法相结合计算剥蚀量,采用印模法对古地貌形态进行了刻画,并分析了古地貌演化特征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侏罗系发育3个一级不整合面(C/P,P/T,J/K)和3个二级不整合面(P_(1)/P_(2),P_(2)/P_(3),T/J)。二叠系剥蚀区主要为中拐凸起、达巴松凸起的东南部和西北部,东部凸起带亦有少量剥蚀;三叠系剥蚀区主要为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剥蚀区主要为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带及盆地东部地区。②研究区早二叠世为断陷盆地,西部受正断层控制而尖灭,东部超覆于斜坡之上,中—晚二叠世呈隆坳相间的多沉积中心格局;三叠纪盆地整体沉降,发育3个较大的沉积中心;早—中侏罗世地形平坦,具准平原化特征;中—晚侏罗世盆地南部受构造活动影响发生剧烈沉降,呈“北高南低”格局。③研究区二叠纪—侏罗纪古地貌的演化对储层砂体和烃源岩的展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早二叠世盆地沉积中心发育的烃源岩与隆起区砂砾岩构成了良好的近源生-储组合;中二叠世盆地范围快速东扩及形成的多个沉积中心格局为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晚二叠世盆缘古隆起显著控制砂体展布;三叠纪盆地快速沉降形成深水湖盆,从而沉积了一套厚层烃源岩;中—晚侏罗世平坦地形为煤层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不整合面 剥蚀量 沉积速率法 地层趋势法 印模法 盆地演化 二叠系—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X气田基于地热模型的地热资源评价
2
作者 梁玉凯 郑华安 +3 位作者 曾倩宜 宋吉锋 田中原 蒋恕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1-899,共9页
莺歌海盆地是中国南海西部海域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在X气田黄流组不仅发现了具有商业潜力的气层,而且钻遇了大量高温地层水,显示出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的良好前景。然而,当前尚缺乏针对该系统的地热资源量评价研究。以莺歌海盆地... 莺歌海盆地是中国南海西部海域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在X气田黄流组不仅发现了具有商业潜力的气层,而且钻遇了大量高温地层水,显示出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的良好前景。然而,当前尚缺乏针对该系统的地热资源量评价研究。以莺歌海盆地X气田为例,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和地震资料,构建了非均质三维热储地质模型,实现了孔隙度、渗透率、温度和含水饱和度等关键属性的网格化建模与分配。模型构建过程中引入多次随机模拟与地震属性约束,以增强地质参数空间展布的合理性与精度。基于该模型,采用容积法对黄流组热储进行了地热资源量评价,并识别了主要地热富集区。研究表明:黄流组热储地层温度介于167.0~197.6℃,平均温度达186.5℃,具备高温地热开发条件。地热总资源量为3.84×10^(16)kJ,折合标准煤1310.5×10^(6)t,其中细砂岩为主要热储。按8%的可采系数计算,可采资源量约为0.31×10^(16)kJ,折合标准煤104.8×10^(6)t。资源空间分布揭示了2个主要地热富集区,均位于黄流组深水浊积水道砂体中,具有高温、良好物性和细砂岩发育等特点,是未来开发的优选区域。同时,含水饱和度模型分析显示,黄流组东部与西部含水率均较高,发育独立水体,可作为潜在的开发区。研究成果为莺歌海盆地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开发潜力提供了更直观的认识,对推动中国海上气田与地热协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油气田地热 热储建模 海上地热资源评价 容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多旋回构造作用制约下的中、古生界海相油气构造-成藏旋回 被引量:23
3
作者 梅廉夫 刘昭茜 +2 位作者 汤济广 沈传波 凡元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9-597,607,共10页
中国的叠合盆地和改造盆地的演化有着复杂的构造体制转换和频繁的旋回性。南方中、古生界海相盆地的演化是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和现今状态具有复杂的盆地叠加和构造改造等多旋回演化的属性。基于构造动力学差异和时空组合... 中国的叠合盆地和改造盆地的演化有着复杂的构造体制转换和频繁的旋回性。南方中、古生界海相盆地的演化是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和现今状态具有复杂的盆地叠加和构造改造等多旋回演化的属性。基于构造动力学差异和时空组合变化对南方海相油气成藏特征、聚集规律及成藏旋回性的直接影响和核心控制作用,认为南方多旋回叠合盆地或改造盆地的油气成藏演化具有"构造-成藏旋回"的特性。通过对构造旋回和成藏旋回的对比分析,将南方中、古生界海相盆地油气成藏划分为四大构造-成藏旋回,即加里东期构造-成藏旋回、晚印支—早燕山期构造-成藏旋回、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构造-成藏旋回和晚喜马拉雅期构造-成藏旋回。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每一个构造-成藏旋回所具有的独特的、受控于该旋回构造作用的油气聚集模式和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藏旋回 多旋回构造运动 中、古生界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地质条件及其勘探潜力 被引量:71
4
作者 叶加仁 顾惠荣 贾健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116,共6页
以现代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及圈闭等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要素,并探讨了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研究表明,西湖凹陷具备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以现代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及圈闭等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要素,并探讨了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研究表明,西湖凹陷具备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勘探前景广阔,存在多个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成藏要素 勘探潜力 勘探方向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及构造变形成因机制讨论 被引量:50
5
作者 唐永 周立夫 +2 位作者 陈孔全 董晓霞 唐文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8,共14页
细致辨析构造应力对研究区域作用方式和转换形式,对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直立褶皱、共轭节理等各种构造形迹,采用构造解析分析方法,研究川东南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同时在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的指导下,运用构... 细致辨析构造应力对研究区域作用方式和转换形式,对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直立褶皱、共轭节理等各种构造形迹,采用构造解析分析方法,研究川东南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同时在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的指导下,运用构造形迹叠加分析的方法及定年分析,清晰刻画了川东南构造应力作用方式以及期次,认为川东南主要受到四期不同方向构造应力作用,其中NW向挤压应力最早影响到研究区,形成控制研究区主体构造特征的NE向构造;其次是近SN向挤压应力对研究区的作用,发育一系列及EW向构造;随后印—亚板块碰撞远程响应在川东南形成EW向挤压,形成近SN向构造;最后NE—SW向构造应力是渐新世晚期以来一直影响研究区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并对早期油藏进行改造和调整。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受到多期构造联合作用的影响:燕山晚期NW向挤压应力作用,致使研究区褶皱变形;渐新世晚期以来的构造活动,导致研究区大范围隆升剥蚀,断层出露地表,影响了页岩气保存条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地质分析 川东南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雪峰隆起构造动力学与海相油气成藏演化 被引量:24
6
作者 梅廉夫 邓大飞 +1 位作者 沈传波 刘昭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93,共9页
研究讨论了我国南方江南-雪峰隆起这一独特的大地构造单元在板块构造阶段和大陆构造阶段的发育背景及其构造动力学。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南-雪峰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破坏的特征和背景(构造动力学框架下),研究试图揭示隆起及其... 研究讨论了我国南方江南-雪峰隆起这一独特的大地构造单元在板块构造阶段和大陆构造阶段的发育背景及其构造动力学。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南-雪峰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破坏的特征和背景(构造动力学框架下),研究试图揭示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和破坏与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成因联系。最后讨论了隆起在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不同阶段演化和动力学问题、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观点对隆起及其周缘成藏物质基础制约的不同认识、以及隆起及其周缘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成藏演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动力学 海相地层 成藏 江南-雪峰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央构造带中南部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17
7
作者 苏奥 陈红汉 +5 位作者 胡飞 马玉华 刘洪平 王萍 李培军 陈兴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基于大量钻测资料、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等对西湖凹陷中央构造带中南部纵向地层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源岩方面,平湖组煤系源岩为主要烃源岩... 基于大量钻测资料、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等对西湖凹陷中央构造带中南部纵向地层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源岩方面,平湖组煤系源岩为主要烃源岩,还原-弱还原和水动力较弱的沉积环境使源岩有机质得到很好保存;储集层方面,常规油气藏储层物性好,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孔和次生孔,下部低渗近致密-致密砂岩气藏物性较差,局部发育的"甜点"是有利储集体;盖层方面,花上段发育的区域盖层对花港组油气起到了较好的封闭,花下段和平湖组近致密-致密砂岩气除了常规泥岩盖层封闭外,还有致密砂岩物性封闭、气毛细管封闭和超压增压封闭;圈闭方面,花上段油气聚集在挤压反转型背斜圈闭中,而花下段、平湖组油气则聚集在非常规岩性圈闭或与构造叠加的复合圈闭中;成藏要素匹配方面,两者油气充注期与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及其时空上都表现出有利匹配。两类油气藏的富集规律存在差异,断裂输导体系、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控制着花上段常规油气富集,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物性控制平湖组近致密-致密砂岩油气富集,构造反转和断裂可能也对致密气也存在一定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富集规律 致密砂岩 中央构造带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研究油气充注期次和古压力恢复: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17
8
作者 苏奥 陈红汉 +5 位作者 雷川 陈旭 王萍 吴桐 陈锦 陈慧钦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7-142,共6页
传统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气液比和均一温度,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然而组分参数受多因素影响而难以确定,导致精度有限。介绍了Ping等2011年提出的一种改进PVTx模拟法,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 传统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气液比和均一温度,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然而组分参数受多因素影响而难以确定,导致精度有限。介绍了Ping等2011年提出的一种改进PVTx模拟法,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应用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分析,划分了油气充注期次并恢复了古压力,简化了依靠传统模拟软件获取捕获压力的步骤。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距今16.8~13.2 Ma,即中新世早期,主要充注发橙黄色荧光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25.00~28.86MPa;第二期为主成藏期,距今10.0~0Ma,即中新世中后期至今,主要充注天然气和发蓝绿色、蓝白色多种荧光颜色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38.60~44.31 MPa。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勘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PVTx模拟 古压力 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灵山断裂带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及活动性预测 被引量:12
9
作者 唐永 刘怀庆 +3 位作者 黎清华 沈传波 陈友智 何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75,共14页
构造应力是地壳中较为活跃的作用力之一,弄清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转变形式,对断裂活动性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轴面近直立褶皱、共轭节理、断裂面擦痕等各种构造形迹为研究对象,采用构造解析分析方法,研究灵山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构造应力是地壳中较为活跃的作用力之一,弄清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转变形式,对断裂活动性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轴面近直立褶皱、共轭节理、断裂面擦痕等各种构造形迹为研究对象,采用构造解析分析方法,研究灵山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确定灵山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以及期次,认为整个研究区的构造格局在近SN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而定型,该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一直持续到现今。同时在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的指导下,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定量刻画了灵山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状态,确定最大主应力高值集中区与最大主应变量低值集中区的叠合部位:断裂弯曲、交汇与断裂尖灭相结合部位,具有能量集中程度较高特点,后期活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并以此为依据圈定了灵山地区发生活动的高危区域和发生活动的次高危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地质分析 数值模拟 灵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平贵东 吕延防 +2 位作者 付晓飞 康琳 周庆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130,共17页
从成盆、成源、成烃和成藏4个方面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各构造演化阶段的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分析。海拉尔盆地成盆的动力机制是中蒙边界区中生代推覆构造形成后的晚造山期伸展垮塌作用,为典型的被动裂陷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 从成盆、成源、成烃和成藏4个方面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各构造演化阶段的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分析。海拉尔盆地成盆的动力机制是中蒙边界区中生代推覆构造形成后的晚造山期伸展垮塌作用,为典型的被动裂陷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形成演化经历了5个时期:山间残留阶段、被动裂陷阶段、主动裂陷阶段、断坳转化阶段和坳陷阶段。被动裂陷阶段沉积物震荡式沉积形成南一段中部砂泥互层的优质烃源岩;主动裂陷阶段盆地强烈裂陷,窄而深的断陷结构控制盆地南一段上部有效源岩分布;断坳转化阶段盆地快速沉降促进烃源岩熟化,伊敏组沉积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形成早期原生油藏,伊敏组末期盆地反转,部分油藏受活动断裂破坏调整到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不同演化阶段形成多种类型的隆起带,构成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控制了不同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带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富烃凹陷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叶加仁 吴景富 +2 位作者 舒誉 吴娟 王卓超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5-111,共7页
富烃凹陷是当今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中国近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主要集中在14个富烃凹陷中。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化验测试等资料,结合最新油气勘探成果,从温压系统、储盖组合、热流体活动及油气输导与聚集等方面分析、总结了中国近海典... 富烃凹陷是当今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中国近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主要集中在14个富烃凹陷中。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化验测试等资料,结合最新油气勘探成果,从温压系统、储盖组合、热流体活动及油气输导与聚集等方面分析、总结了中国近海典型已证实富烃凹陷的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中国近海富烃凹陷深层超压普遍发育,地温梯度高,复合型温压系统构成,为油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主力储层物性好,发育1~2套优质的区域性盖层,至少存在2套有利的储盖组合;发育多种类型的烃类包裹体,油气主成藏期集中,并存在快速幕式充注现象;发育高效优势输导体系、多种圈闭与油气藏类型,存在多种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呈带状差异富集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压系统 储盖组合 热流体活动 油气成藏 油气分布 富烃凹陷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馆陶组火山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正良 王华 +4 位作者 姜华 赵淑娥 徐德英 康海涛 曹中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85,共7页
南堡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地层沉积时期凹陷内火山活动剧烈。通过测井分析及地震解释表明,火山喷发物的岩性以玄武岩为主,形成于新近系早期。平面分布上具有东北薄、西南厚,纵向上具有多期叠置发育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大量的火山物质改变... 南堡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地层沉积时期凹陷内火山活动剧烈。通过测井分析及地震解释表明,火山喷发物的岩性以玄武岩为主,形成于新近系早期。平面分布上具有东北薄、西南厚,纵向上具有多期叠置发育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大量的火山物质改变了凹陷的地貌形态,影响了后继河流相沉积地层的空间分布,在西部地区形成大量的地层圈闭。由于火山事件的热作用,改变了凹陷内的地温场分布,导致烃源岩的异常热演化,对凹陷内油气生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火山岩体的封隔作用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对后期油气的运移、聚集及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事件 油气地质意义 馆陶组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后裂陷期构造特征与浅层油气成藏 被引量:4
13
作者 祁鹏 任建业 +3 位作者 艾能平 史双双 周江羽 张俊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0-977,1012+835-836,共8页
歧口凹陷馆陶组底界是一个区域上可对比的不整合界面,将盆地演化划分为古近纪裂陷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后裂陷期,后裂陷期构造样式主要为断层以及断层相关褶皱、火成岩构造。本文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揭示了歧口凹陷后裂陷期... 歧口凹陷馆陶组底界是一个区域上可对比的不整合界面,将盆地演化划分为古近纪裂陷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后裂陷期,后裂陷期构造样式主要为断层以及断层相关褶皱、火成岩构造。本文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揭示了歧口凹陷后裂陷期的构造特征,通过计算断层活动速率了解了歧口凹陷的构造活动规律,得出以下认识:①断层构造包括继承性活动的主干断层及在后裂陷期构造应力场下发育的大量近东西向新生断层,在平面上两类断层成小角度相交,整体构成帚状构造,表现出明显的右旋张扭特征;②褶皱构造包括逆牵引褶皱、正形负花状构造、披覆背斜,在平面上披覆背斜、逆牵引褶皱和正形负花状构造基本上依次向东排列,但在局部地区也有相互共存的现象;③火成岩构造表现为一个火山通道发育多个帽型构造,火山顶部表现为强反射层,后裂陷期地层超覆其上,在火成岩构造旁侧断层发育;④断层活动速率计算结果表明,后裂陷期主干断层活动趋势主要分为断层活动速率由逐渐增大到逐渐变小、逐渐增大、混合型三种,其中前两种类型断层对油气的运聚最为有利,控制的油田分布最多。综合分析后认为,歧口凹陷内最有利的浅层油气藏类型是断层相关褶皱型油气藏和潜山披覆背斜型油气藏,火成岩活动对油气的生成和运聚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后裂陷期 构造样式 断层活动速率 浅层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超压系统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8
14
作者 苏奥 杜江民 +3 位作者 贺聪 余雁 王存武 罗金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42-750,共9页
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盆地模拟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手段,研究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超压系统与油气成藏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油气主要来源于平湖组煤系源岩,而且油气主成藏期为晚期,与生烃增压的形成期大致相同,另外油气... 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盆地模拟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手段,研究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超压系统与油气成藏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油气主要来源于平湖组煤系源岩,而且油气主成藏期为晚期,与生烃增压的形成期大致相同,另外油气藏多分布在超压顶界面附近,这些均指示超压与油气成藏存在密切关系;镜质体反射率、地温梯度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的热异常,储层物性、非均一捕获的包裹体、"气烟囱"反映的流体压力异常、凝析油轻烃组分反映的组分异常证实研究区流体在超压主导下晚期高效率快速流体;高压流体的泄压排放诱发断裂开启,并为流体运移提供动力,从而控制油气在超压界面附近高效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超压 流体流动 西湖凹陷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钟佳 周江羽 +5 位作者 张莉 陈昱瑶 叶庆峰 齐同胜 张亚萍 王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7-345,共9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发育三套主力烃源岩,包括断陷期湖相和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以及坳陷期海相烃源岩。储层发育"三套两类",即陆相砂岩、海陆过渡相砂岩以及海相砂岩和碳酸盐岩。断陷期湖相泥岩为较好局部盖层,中新世以来广泛沉积...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发育三套主力烃源岩,包括断陷期湖相和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以及坳陷期海相烃源岩。储层发育"三套两类",即陆相砂岩、海陆过渡相砂岩以及海相砂岩和碳酸盐岩。断陷期湖相泥岩为较好局部盖层,中新世以来广泛沉积的海相泥岩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圈闭丰富,其类型主要有构造、地层和复合圈闭。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表现出油气共生、阶梯状输导、环洼聚集、断裂控藏的油气成藏特征。分析认为,烃源岩和热场共同控制着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的油气分布;输导体系是油气运移的必经通道,并决定着油气藏层位的分布;此外,环洼分布的构造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主控因素 油气成藏 边缘盆地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燕山、印支与加里东构造面及其对油气影响的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琴琴 张恒磊 +2 位作者 刘天佑 马昌前 吴文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6-100,共5页
基于华南地区1∶100万布格重力异常资料,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功率谱分析方法提取了燕山、印支与加里东构造面的重力场,进行了帕克法重力界面快速反演,并以MT、地震资料为约束,获得了3个构造面的深度,分析了3个构造面的特征,以及对油气... 基于华南地区1∶100万布格重力异常资料,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功率谱分析方法提取了燕山、印支与加里东构造面的重力场,进行了帕克法重力界面快速反演,并以MT、地震资料为约束,获得了3个构造面的深度,分析了3个构造面的特征,以及对油气保存的控制。研究表明,华南地区基底构造相对稳定,存在2-3个构造面(沉积体)叠加,后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相对较弱,油气保存的有利区依次为四川盆地、江汉盆地、下扬子盆地和南盘江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燕山、印支与加里东构造面 多尺度小波分解 功率谱分析 帕克法重力界面快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油田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满红梅 叶加仁 +2 位作者 李令喜 徐俊杰 王继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7-72,共6页
基于实际测试资料,统计分析了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沙河街组油田水的水型、矿化度、盐类离子组分和化学系数的纵、横向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油田水特征对油气聚集与保存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油田水以CaCl2型为主;矿化度随埋深增大而增... 基于实际测试资料,统计分析了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沙河街组油田水的水型、矿化度、盐类离子组分和化学系数的纵、横向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油田水特征对油气聚集与保存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油田水以CaCl2型为主;矿化度随埋深增大而增大,Ⅱ台阶发育高矿化度区;常规离子组成中阳离子为Na++K+、Ca2+、Mg2+;阴离子为Cl-、SO42-、HCO3-,并以Na++K+和Cl-占绝对优势,在深层高矿化度区存在阳离子交替吸附现象;由浅至深、自Ⅲ台阶到Ⅰ台阶,钠氯系数、脱硫系数、碳酸盐平衡系数和钠钙系数呈减小趋势,而变质系数和钙镁系数则逐渐增大;油田水分布特征指示着研究区深层的油气保存条件优于浅层,从西部斜坡带顶部到洼陷中心油气保存条件越来越好,Ⅱ台阶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区带与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水 矿化度 离子组分 化学系数 油气保存 西部斜坡带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构造变形格局与演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73
18
作者 任建业 廖前进 +4 位作者 卢刚臣 付立新 周江羽 祁鹏 史双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1-472,共12页
本文以覆盖全区的3D和2D地震剖面的地质构造解释为基础,详细描述和分析了黄骅坳陷的基底和盖层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在黄骅坳陷基底内识别出了印支期东西向展布的大型褶皱-冲断构造和燕山主期NNE向展布的大型褶皱-冲断构造,认为黄骅坳陷中... 本文以覆盖全区的3D和2D地震剖面的地质构造解释为基础,详细描述和分析了黄骅坳陷的基底和盖层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在黄骅坳陷基底内识别出了印支期东西向展布的大型褶皱-冲断构造和燕山主期NNE向展布的大型褶皱-冲断构造,认为黄骅坳陷中的歧口凹陷是在印支期古背斜的基础上经过新生代的伸展裂陷活动负反转而形成的断陷型盆地;确定出黄骅坳陷中、北区陆上新生代盆地结构表现为NE向延伸的、西北断东南超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结构,而在海域地区则表现为近东西向展布的规模巨大的复式地堑型结构;提出沧东断层延伸到黄骅坳陷中的板桥凹陷的北部,其断距已经逐渐减小,并与北塘次凹西斜坡发育的茶淀断裂以构造转换带方式衔接。论文还以盆地内的大型断裂系统的活动性和盆地沉降史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将黄骅坳陷新生代同裂陷阶段划分出三个幕次的演化过程,并发现从裂陷Ⅰ幕到裂陷Ⅲ幕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经历了由南向北、由陆向海的规律性迁移。根据控制沉降中心迁移的构造应力场,结合区域渤海湾盆地的基本特征,提出斜向拉分盆地模式来解释黄骅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孔店组-东营组沉积期间的发育演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歧口凹陷 沧东断层 拉分盆地 负反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扬子京山地区方解石脉成因及其对油气保存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1
19
作者 高键 何生 +2 位作者 何治亮 周雁 赵明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41,共9页
野外观察中扬子京山地区逆冲推覆带和冲断褶皱带内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发育多期沿裂缝分布的方解石脉。通过稀土元素( REE),电子探针,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分析及盆地模拟对方解石脉成因进行了研究。奥陶系和三叠系方解石脉REE... 野外观察中扬子京山地区逆冲推覆带和冲断褶皱带内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发育多期沿裂缝分布的方解石脉。通过稀土元素( REE),电子探针,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分析及盆地模拟对方解石脉成因进行了研究。奥陶系和三叠系方解石脉REE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明显的正铕(Eu)异常,说明成脉流体受到了热液流体的影响;二叠系方解石脉REE总量低,LREE低度富集,HREE配分曲线平坦,中等程度负铈( Ce)异常,显示成脉流体为大气淡水成因。根据电子探针Fe,Mn元素分析,部分奥陶系方解石脉成因与其围岩碳酸盐溶解有关;二叠系方解石脉成因主要与大气淡水淋滤碳酸盐成分有关,三叠系方解石脉成因与其他层位海相碳酸盐成分有关。利用氧同位素温度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研究区虚拟井的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推测3套地层裂缝方解石脉体形成深度约在2000~2500 m,形成时间约为距今150~60 Ma。综合方解石脉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燕山期构造挤压抬升作用伴随的热液流体、成岩流体及地表水下渗作用使京山地区油气保存条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氧同位素 方解石脉体 油气保存 中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油气充注和超压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郭小文 刘可禹 +4 位作者 宋岩 赵孟军 柳少波 卓勤功 鲁雪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5-943,共9页
为了研究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孔隙物性影响因素,在对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特征和超压成因研究基础之上,采用颗粒定量荧光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古油水界面和油气充注史,并分析油气充注和超压与储层孔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库车... 为了研究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孔隙物性影响因素,在对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特征和超压成因研究基础之上,采用颗粒定量荧光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古油水界面和油气充注史,并分析油气充注和超压与储层孔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泥岩和砂岩中超压形成与水平构造挤压作用具有重要关系。克拉2气田盐下砂岩储层经历最大古埋藏深度达6 000 m以上却显示出异常高的原生孔隙度是因为原油充注到储层中在比较好的盐岩盖层封闭条件下,砂岩储层孔隙中的油没有被排出使砂岩储层胶结作用减弱或者形成欠压实。其主要证据有:1高的定量荧光参数QGF指数和QGF-E强度对应的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也比较高,而在古油水界面之下,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2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晚期油充注发生库车组沉积早期,对应砂岩储层的埋藏深度比较小,孔隙度比较高。研究表明深层砂岩储层油充注和超压发育对储层孔隙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充注 古油-水界面 储层孔隙 克拉2气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