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中地区晚侏罗世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对兴 高万里 +2 位作者 李春麟 王宗秀 赵志丹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84-1699,共16页
在华南大陆东北缘浙中地区后山店及曹娥地区零星分布有小规模的花岗斑岩体,其LA-MC-ICP-MS技术测得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9.1±1.1)Ma和(150.3±1.6)Ma,表明其均为中生代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属于燕山早期晚阶段形成。两... 在华南大陆东北缘浙中地区后山店及曹娥地区零星分布有小规模的花岗斑岩体,其LA-MC-ICP-MS技术测得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9.1±1.1)Ma和(150.3±1.6)Ma,表明其均为中生代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属于燕山早期晚阶段形成。两个岩体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介于0.96~1.28,多小于1.1,属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稀土含量中等,具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中等至强的Eu亏损(0.10~0.40),总体表现出略呈右倾的"海鸥型"稀土配分曲线,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Nd、Hf、Y等高场强元素(HFSE),而明显亏损Ba、Sr、P、Ti等元素。后山店岩体为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曹娥岩体为A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的εHf(t)值变化范围主要集中于-9.5^-2.9之间,均为负值,二阶段模式年龄tDMC变化范围主要集中于1364~1783 Ma,反映其物质来源可能为中元古代上地壳基底物质。结合前人成果,本文认为浙中晚侏罗世花岗斑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下的后造山板内拉张阶段,其形成年龄可能代表了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元素地球化学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晚侏罗世 浙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个旧卡房矽卡岩型铜(锡)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4
2
作者 杨宗喜 毛景文 +4 位作者 陈懋弘 童祥 武俊德 程彦博 赵海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937-1944,共8页
云南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田是一个驰名中外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田,卡房是该矿田的一个重要的铜(锡)矿床。本文利用 Re-Os 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卡房矽卡岩型矿体中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成矿时代测定,获得辉钼矿 Re-Os 同位素模式年龄为82.95&... 云南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田是一个驰名中外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田,卡房是该矿田的一个重要的铜(锡)矿床。本文利用 Re-Os 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卡房矽卡岩型矿体中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成矿时代测定,获得辉钼矿 Re-Os 同位素模式年龄为82.95±1.16Ma~83.54±1.31Ma,等时线年龄为83.4±2.1 Ma。该年龄和老卡岩体的 LA-ICP-MS 锆石 U-Pb 年龄85±0.85Ma 相吻合,表明成岩和成矿关系密切。辉钼矿 Re 含量显示成矿过程有地壳和地幔的共同参与。该 Re-Os 定年结果显示个旧卡房矽卡岩型铜(锡)矿床与云南都龙锡锌矿床、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以及广西王社铜钨矿床的成矿年龄接近,表明这些矿床的形成受控于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同为华南中生代晚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旧 卡房矽卡岩型铜(锡)矿 RE-OS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北冈底斯巴木错安山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42
3
作者 陈越 朱弟成 +5 位作者 赵志丹 张亮亮 刘敏 于枫 管琪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93-2206,共14页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带中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中生代火山岩及相关侵入岩。由于缺少可靠的年代学和高质量的地球化学数据,使得其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报道了出露于北冈底斯巴木错东岸安山岩的...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带中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中生代火山岩及相关侵入岩。由于缺少可靠的年代学和高质量的地球化学数据,使得其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报道了出露于北冈底斯巴木错东岸安山岩的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数据。巴木错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122.1±0.9Ma。岩石为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角闪石和少量辉石、黑云母。岩石SiO2为58.65%~60.16%,全碱(Na2O+K2O)含量为(5.25%~5.52%,平均5.38%),K2O含量为2.67%~2.81%之间,K2O/Na2O均>1,TiO2含量较低(0.61%~0.72%),MgO含量为2.78%~3.10%,Mg#值为45~48。岩石相对富集Rb、Th、U、Pb,亏损Ba、Nb、Ta和Ti等元素,显示出弧特征。样品具有较冈底斯成熟大陆地壳(如宁中早侏罗世强过铝质花岗岩)低的(87Sr/86Sr)t(0.7102~0.7103)和高的εNd(t)(-9.3~-9.8)值,Nd同位素单阶段模式年龄为1.61~1.76Ga;锆石εHf(t)值为-4.6~-0.3,地幔模式年龄tDM为795~965Ma。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巴木错安山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产于大陆岛弧向同碰撞转换的构造环境。该安山岩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于冈底斯带之下的洋壳在重力拖拉下发生板片回转,导致软流圈物质上升提供热量,从而诱发受到俯冲流体改造的古老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并与壳源酸性熔体混合而成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巴木错安山岩 西藏冈底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中西部措麦地区林子宗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0
4
作者 于枫 李志国 +5 位作者 赵志丹 谢国刚 董国臣 周肃 朱弟成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217-2225,共9页
广泛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带南部的林子宗火山岩被认为是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火山作用响应,对于揭示大陆碰撞的时限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迄今对林子宗火山岩的系统研究主要局限于拉萨东北部的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典型剖面,缺乏对冈... 广泛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带南部的林子宗火山岩被认为是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火山作用响应,对于揭示大陆碰撞的时限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迄今对林子宗火山岩的系统研究主要局限于拉萨东北部的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典型剖面,缺乏对冈底斯带中西部地区林子宗火山岩的系统研究。本文在已有区域地质填图研究的基础上,对冈底斯带中西部的措麦地区林子宗年波组火山岩(65~70Ma)进行了岩石学、元素与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措麦年波组主要为酸性火山岩、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比林周盆地年波组更偏酸性,更富碱,显示出更明显的碰撞后加厚背景的火山岩特征。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富集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与林周盆地年波组相似,都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措麦年波组火山岩具有更为富集的Sr-Nd-Pb同位素特征(87Sr/86Sr为0.709~0.727;εNd(0)为-9.7~-6.9),相对于东部林子宗火山岩,措麦的岩浆源区中更加富集地壳基底组分,表明冈底斯带南部地壳基底组成的不均一性。若冈底斯带南部的林子宗火山岩底部年龄可以代表印度与亚洲的碰撞起始时间,则措麦地区发生更早,可能预示着印度与亚洲大陆沿着雅鲁藏布缝合带发生的碰撞具有穿时性,中西部地区碰撞时间略早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冈底斯带 措麦地区 林子宗火山岩 SR-ND-PB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西部江巴、邦巴和雄巴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20
5
作者 姜昕 赵志丹 +4 位作者 朱弟成 张凤琴 董国臣 莫宣学 郭铁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55-2164,共10页
对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西部中生代花岗岩的研究依然十分有限。本文选择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西部狮泉河-革吉-雄巴地区的三个花岗岩基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并探讨了中冈底斯带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分布特征及其... 对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西部中生代花岗岩的研究依然十分有限。本文选择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西部狮泉河-革吉-雄巴地区的三个花岗岩基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并探讨了中冈底斯带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分布特征及其揭示的地壳基底的属性。定年结果表明,江巴岩体花岗闪长岩年龄为170±3Ma,雄巴岩体碱长花岗岩年龄为149±3Ma,它们形成于中晚侏罗世;邦巴岩体寄主岩石正长花岗岩和其中的石英二长闪长岩包体年龄分别为144±3Ma和133±3Ma,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Hf同位素和地壳模式年龄结果表明,中晚侏罗世的江巴岩体(εHf(t)为-16.8~-13.4,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2.1~2.3Ga)与雄巴碱长花岗岩(-11.3~-6.2和1.6~2.0Ga)具有富集的Hf同位素特征,显示了新元古界的地壳基底年龄。邦巴正长花岗岩(-4~-0.8和1.2~1.5Ga)与其中的闪长质包体(-2.8~+0.6和1.2~1.4Ga)具有一致的Hf同位素特征,显示了岩浆混合作用。本文花岗岩定年与Hf同位素结果进一步揭示出中冈底斯带存在未出露地表的古元古代地壳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 U-PB定年 HF同位素 江巴 邦巴 雄巴 花岗岩 冈底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仁布-拉萨一带花岗岩基的地球化学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6
作者 黄玉 赵志丹 +4 位作者 张凤琴 朱弟成 董国臣 周肃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31-3142,共12页
冈底斯岩基记录了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过渡到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深部过程,可以反演壳幔相互作用和高原地壳加厚的历史。本文对冈底斯岩基中段的仁布岩体和拉萨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元素、Sr-Nd-Pb同位素和锆石SHRIMP U-Pb定年与Hf同位素研... 冈底斯岩基记录了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过渡到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深部过程,可以反演壳幔相互作用和高原地壳加厚的历史。本文对冈底斯岩基中段的仁布岩体和拉萨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元素、Sr-Nd-Pb同位素和锆石SHRIMP U-Pb定年与Hf同位素研究。本文测年结果为82~45Ma,仁布岩体和拉萨岩体年龄为晚白垩纪到早第三纪。岩石为含有辉长质和闪长质包体的中酸性花岗岩类,岩石类型复杂。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具有高场强元素的负异常;Sr-Nd-Pb同位素成分表明新特提斯洋地幔端元的较大贡献,岩石具有亏损的Nd同位素和年轻的地幔模式年龄(εNd=-1.5~3.3,tDM=0.5~1.2)和较大变化范围的正的锆石Hf同位素成分(>6个ε单位),表明岩石源区中亏损地幔占有较大贡献,冈底斯岩基显示初生地壳特征。本文进一步揭示出,冈底斯岩基中段存在岩浆底侵与岩浆混合作用,大规模的幔源基性岩浆底侵,不仅导致之后经过岩浆混合形成的花岗岩岩基具有初生陆壳成分,同时也是导致冈底斯南部地壳垂向加厚与增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基 岩浆混合作用 锆石SHRIMP U-PB年龄 Sr-Nd-Pb-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西部中新世赛利普超钾质岩石的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被引量:21
7
作者 孙晨光 赵志丹 +5 位作者 莫宣学 朱弟成 董国臣 周肃 董昕 谢国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715-2726,共12页
西藏拉萨地块西部赛利普中新世碰撞后超钾质火山岩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填图首次发现,露头呈残丘状集中分布于中新世赛利普盆地,为一套含地幔包体的粗面岩,SiO_2含量中等(55.36%~6.70%),高K_2O含量(6.70%~7.50%)和K_2O/Na_2O比值(3.34... 西藏拉萨地块西部赛利普中新世碰撞后超钾质火山岩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填图首次发现,露头呈残丘状集中分布于中新世赛利普盆地,为一套含地幔包体的粗面岩,SiO_2含量中等(55.36%~6.70%),高K_2O含量(6.70%~7.50%)和K_2O/Na_2O比值(3.34~4.93)。岩石高MgO(6.4%~7.95%)、Cr(174×10^(-6)~421×10^(-6))、Ni(268×10^(-6)~337×10^(-6))和Mg~#(68~72),岩石为地幔部分熔融的原始岩浆。岩石高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具有明显的Nb、Ta、Ti的负异常、富集放射性成因Sr、Pb及Nd同位素(^(87)Sr/^(86)Sr=0.727327~0.727803,^(206)Pb/^(204)Pb=18.705~18.779,^(207)Pb/^(204)Pb=15.731~15.761,^(208)Pb/^(204)Pb=39.775~39.919,^(143)Nd/^(144)Nd=0.511848~0.511861)、较低的ε_(Nd)值(≈15)和古老的Nd模式年龄(t_(DM)=2.2~2.4 G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出赛利普的岩浆源区为富集地幔(EMⅡ)。将赛利普与拉萨地块西部其他地点和青藏高原北部的北羌塘和西昆仑地区出露的超钾质岩石进行综合对比表明,赛利普超钾质岩石可能为尖晶石相含金云母橄榄岩及少量石榴石相含金云母橄榄岩地幔的低度部分熔融的产物。拉萨地块超钾质岩石的形成可能与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或是俯冲的印度大陆地壳前缘撕裂和分段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钾质岩石 地球化学 地幔源区 赛利普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达拉布特蛇绿岩带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的对比 被引量:47
8
作者 雷敏 赵志丹 +5 位作者 侯青叶 张宏飞 许继峰 陈岳龙 张本仁 刘希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1-672,共12页
发育在我国北部的古亚洲洋构造域和西南部的特提斯构造域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两个构造体系,有关这两个构造域的地幔地球化学特征是揭示它们的演化与交接关系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选择发育在新疆西准噶尔地区达拉布特蛇绿岩带中阿克巴斯... 发育在我国北部的古亚洲洋构造域和西南部的特提斯构造域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两个构造体系,有关这两个构造域的地幔地球化学特征是揭示它们的演化与交接关系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选择发育在新疆西准噶尔地区达拉布特蛇绿岩带中阿克巴斯套和大棍的枕状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与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达拉布特蛇绿岩带中枕状玄武岩具有N-MORB和E-MORB特征,可能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岩石的^(87)Sr/^(86)Sr为0.682112~0.706040之间;^(143)Nd/^(144)Nd为0.512713~0.512879,ε_(Nd)(t)=+2.8~+5.1,^(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8.341~20.085、15.541~15.651和38.292~40.534。将达拉布特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比值、Nd-Pb同位素等与印度洋MORB和太平洋与北大西洋MORB,以及已知的特提斯和古亚洲洋地幔域进行对比表明,达拉布特蛇绿岩单元内MORB型玄武岩与特提斯构造域特蛇绿岩单元内MORB型玄武岩同位素特征一致,都显示了印度洋型的MORB特征。这意味着位于现今新疆西准噶尔地区的古亚洲洋地幔域没有显示出与特提斯不同的典型的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地球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洋 特提斯洋 蛇绿岩 玄武岩 同位素地球化学 新疆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洛扎地区淡色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被引量:23
9
作者 黄春梅 赵志丹 +5 位作者 朱弟成 刘栋 黄玉 董铭淳 胡兆初 郑建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689-3702,共14页
洛扎岩体位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东部,锆石U-Pb测年显示其形成年龄为17.7Ma。洛扎岩体的岩性主要为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和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岩石富硅(SiO2为73%~75%)、富钾(K2O为3.9%~4.9%),强过铝(Al2O3为14.5%~15.5%,A/CNK大于... 洛扎岩体位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东部,锆石U-Pb测年显示其形成年龄为17.7Ma。洛扎岩体的岩性主要为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和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岩石富硅(SiO2为73%~75%)、富钾(K2O为3.9%~4.9%),强过铝(Al2O3为14.5%~15.5%,A/CNK大于1.1),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强过铝淡色花岗岩。岩石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和Eu负异常(Eu/Eu*=0.57),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具有高Rb/Sr(>4)、低CaO/Na2O(0.19~0.26)的特征,指示了其源岩为泥质岩石。(87Sr/86Sr)t和εNd(t)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25802~0.727276和-13.4^-12.9;锆石的εHf(t)变化范围为-13.9^-7.5,其较大的变化范围暗示了洛扎淡色花岗岩源区具有不均一性。洛扎岩体可能的构造-岩石成因是,藏南拆离系的启动使深部减压,致使变泥质岩中的白云母发生脱水熔融而形成淡色花岗岩岩浆。岩浆通过STDS所形成的构造薄弱带上侵,沿STDS主拆离断层分布。所以洛扎淡色花岗岩形成于STDS启动所引起的地壳伸展、快速隆起背景下,构造减压所导致的变质岩中白云母的脱水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同位素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高喜马拉雅 淡色花岗岩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蛇绿岩形成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鉴别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文霞 赵志丹 +5 位作者 朱弟成 董国臣 周肃 莫宣学 Don DePAOLO Yildirim DILEK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63-1673,共11页
本文对西藏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中部日喀则地区夏鲁蛇绿岩中的基性岩石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为低钾亚碱性玄武质岩石,具有低TiO2(0.64%~1.5%)、低K2O(<0.69%)、富Na2O(2.5%~6.0%)、烧失量普遍较高(2.0%~7.5%)的特征,表明样... 本文对西藏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中部日喀则地区夏鲁蛇绿岩中的基性岩石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为低钾亚碱性玄武质岩石,具有低TiO2(0.64%~1.5%)、低K2O(<0.69%)、富Na2O(2.5%~6.0%)、烧失量普遍较高(2.0%~7.5%)的特征,表明样品普遍遭受蚀变。岩石具有与N-MORB类似的稀土元素和总体一致的微量元素特征,但是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了洋脊玄武岩向着岛弧岩浆作用的过渡趋势。日喀则蛇绿岩不是典型的洋中脊成因,应为SSZ型蛇绿岩,可能形成于与洋内俯冲有关的SSZ型的弧后或者弧前盆地中。对东西延伸超过1500km的雅鲁藏布蛇绿岩246套基性岩石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的地球化学判别,表明至少存在大陆岛弧型、地幔柱-洋内热点型、洋中脊-大洋岛弧型和典型大洋岛弧型等四种类型洋壳,揭示了特提斯洋存在多种构造环境的特征,有利于恢复和还原一个长期演化的、丰富的特提斯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夏鲁蛇绿岩 地球化学判别 构造环境 雅鲁藏布蛇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早白垩世岩浆混合作用:新昌小将岩体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对兴 李春麟 +2 位作者 高万里 王宗秀 赵志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993-4003,共11页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发育的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中多处发现了暗色包体,被认为是大规模壳幔相互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本文获得了浙东新昌地区小将岩体的花岗岩及暗色闪长质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和地球化学新结果。锆石U-Pb定...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发育的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中多处发现了暗色包体,被认为是大规模壳幔相互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本文获得了浙东新昌地区小将岩体的花岗岩及暗色闪长质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和地球化学新结果。锆石U-Pb定年表明寄主花岗岩(121.1±0.9Ma)与暗色闪长质包体(117.6±1.0Ma)近于同期形成于早白垩纪。寄主花岗岩为高硅、富碱、富钾、准铝质或弱过铝质的钙碱性花岗岩,具有较强的铕负异常(8Eu=0.23~0.30)和Sr、Ba、P和Ti等元素的亏损,属于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暗色闪长质包体具有重稀土亏损的特征,与寄主花岗岩在主量和微量元素上呈现混合作用趋势。小将岩体的上述特征与浙东晚中生代和福建沿海同期的岩浆岩特征一致,它们可能都是在早白垩纪伸展构造背景下,起源于俯冲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或者演化为闪长质成分,并与壳源花岗质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研究为浙东及浙闽沿海地区晚中生代壳-幔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作用 早白垩世 浙东小将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的地球化学及其岩浆源区性质 被引量:9
12
作者 董昕 赵志丹 +4 位作者 莫宣学 喻学惠 张宏飞 李冰 D. J. DEPAOLO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8-248,共11页
西秦岭礼县地区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具有贫SiO_2和Al_2O_3,富CaO、Mgo、TiO_2及K_2O+Na_2O的特征,矿物组合中除橄榄石、辉石外,普遍含有霞石、黄长石、白榴石和磁铁矿等矿物。火山岩的∑REE为97.82×10^(-6)~639.1×10^(-6)。... 西秦岭礼县地区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具有贫SiO_2和Al_2O_3,富CaO、Mgo、TiO_2及K_2O+Na_2O的特征,矿物组合中除橄榄石、辉石外,普遍含有霞石、黄长石、白榴石和磁铁矿等矿物。火山岩的∑REE为97.82×10^(-6)~639.1×10^(-6)。岩石以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K、Sr)和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h、Ta、P、Zr、Hf等)为特征具有Pb和Ti的负异常。火山岩具有相对高的^(143)Nd/^(144)Nd比值(0.512007~0.512130,ε^(Nd)=+3.4~+5.8)和相对低的^(87)Sr/^(86)Sr比值(0.703374~0.704726)。^(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h/^(204)Ph的比值范围分别为18.088~19.112,15.476~15.626和38.071~39.680。岩石的微量元素和Sr、Nd和Pb同位素特征显示其与洋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源区组成显示了亏损地幔端元DM、HIMU端元和富集地幔端元EMII这三种地球化学端元混合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霞橄黄长岩 地球化学 岩浆源区 新生代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认识西藏林周盆地基性岩石的地球动力学含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贾黎黎 王青 +5 位作者 朱弟成 陈越 吴兴源 刘盛遨 郑建平 赵天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671-3680,共10页
拉萨地体南部大面积分布的林子宗火山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揭示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随后印度-欧亚大陆的陆陆碰撞过程。要合理认识林子宗火山岩所蕴含的地球动力学含义,... 拉萨地体南部大面积分布的林子宗火山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揭示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随后印度-欧亚大陆的陆陆碰撞过程。要合理认识林子宗火山岩所蕴含的地球动力学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对林子宗火山岩中基性岩石的岩浆起源和性质的深入剖析。本文结合已有资料,报道和总结了位于林子宗火山岩命名地———林周盆地中基性岩石样品(56~53Ma)的全岩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数据。林周盆地基性岩石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8~0.7054,εNd(t)值为+0.5^+1.8;同时还具有高Zr含量、Zr/Y比值以及高的Ta/Hf、Th/Hf比值。林周盆地基性岩石既显示岛弧玄武岩浆又显示板内玄武岩浆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除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外,同时可能还存在深部软流圈地幔物质的贡献。本文提出其成因很可能与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板片在约52Ma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指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至少发生在60Ma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林周盆地 基性岩石 板片断离 印度-欧亚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米拉山地区中新世埃达克质岩石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成因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浩哲 赵志丹 +5 位作者 朱弟成 刘栋 王青 唐演 齐宁远 董国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79-3500,共22页
中新世是青藏高原隆升、增厚的重要时期,并且在这一时期内拉萨地块广泛发育碰撞后岩浆岩。本文对南拉萨地块米拉山地区的钙碱性钾质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的测定与系统研究。米拉山中新世火山岩... 中新世是青藏高原隆升、增厚的重要时期,并且在这一时期内拉萨地块广泛发育碰撞后岩浆岩。本文对南拉萨地块米拉山地区的钙碱性钾质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的测定与系统研究。米拉山中新世火山岩为粗面英安岩、英安岩和流纹岩(SiO 2=59.89%~71.78%)。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6.1±0.2Ma~20.4±0.3Ma,表明其喷发时代为中新世。岩石具有较高的Al 2O 3含量(13.54%~16.31%),低MgO(0.46%~1.95%)、高Sr(388×10^(-6)~804×10^(-6))、低Y(6.55×10^(-6)~11.20×10^(-6))和Yb(0.70×10^(-6)~1.07×10^(-6))的特征,具有较高的Sr/Y值(51~80)、低相容元素(Cr=4.26×10^(-6)~32.53×10^(-6),Ni=4.16×10^(-6)~25.75×10^(-6))和弱Eu负异常。岩石具有轻稀土元素和Rb、Th、U、K等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亏损的特征。米拉山中新世火山岩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来自于的镁铁质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推测下地壳源区是石榴石角闪岩。锆石εHf(t)值为+2.2~+7.8,表明源区为新生地壳物质,有俯冲板片熔体加入。米拉山中新世火山岩的喷发时代与米拉山断裂活动时间一致,二者可能同为拉萨地块岩石圈拆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拉萨地块 米拉山地区 中新世 钙碱性钾质火山岩 埃达克质岩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复式岩体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雪丽 杨金豹 +1 位作者 侯青叶 赵志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35-1254,共20页
福州复式岩体I-A型复合花岗岩的岩石成因与源区性质目前尚未得到很好认识。本文对福州复式岩体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该复式岩体花岗岩可分为钙碱性和碱性系列。LA-ICP-MS锆... 福州复式岩体I-A型复合花岗岩的岩石成因与源区性质目前尚未得到很好认识。本文对福州复式岩体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该复式岩体花岗岩可分为钙碱性和碱性系列。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11~101Ma,是早白垩世多期次岩浆活动作用的产物;碱性系列花岗岩形成的年龄为95~93Ma,是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两类岩石均具有Eu负异常、LREE富集和HREE亏损的特征,并且Rb、Th、U、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Ba、Sr以及高场强元素Nb、Ta、P、Ti相对亏损。其中,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的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之碱性系列花岗岩明显,而碱性系列花岗岩的负铕异常比钙碱性系列花岗岩明显。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的ε_(Hf)(t)值为-3.9~0.2,地壳模式年龄表明花岗质岩浆源岩来自于新元古代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的地幔组分卷入。碱性系列花岗岩的ε_(Hf)(t)值为0.04~4.8,地壳模式年龄指示花岗质岩浆源岩来自于新元古代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大量幔源组分的混入。综合分析表明,福州复式岩体I-A型复合花岗岩具有相同的源区,其形成的差异主要是构造环境的变迁、幔源岩浆的加入以及岩浆分异演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I-A型复合花岗岩 福州复式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荣那铜金矿床蚀变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子欧 乔东海 赵元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785-2798,I0030-I0038,共23页
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的荣那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首例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它的发现对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找矿模型的构建以及资源潜力评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荣那矿床ZK3204岩芯钻孔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蚀变矿物,运用短波... 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的荣那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首例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它的发现对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找矿模型的构建以及资源潜力评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荣那矿床ZK3204岩芯钻孔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蚀变矿物,运用短波红外光谱测试技术,并结合金属矿物组合以及黄铁矿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特征,以期查明其矿床成因,并为深部资源勘查提供理论依据。短波红外光谱测试显示出ZK3204钻孔蚀变矿物垂向分带组合为:高岭石+(地开石)→高岭石+伊利石→高岭石+(地开石+石膏)→高岭石+绢云母+伊利石→高岭石+伊利石+(叶腊石)+(地开石),金属矿物也从Cu-S体系逐渐转变为Cu-Fe-S体系。通过黄铁矿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发现,黄铁矿可分为四类,分别对应荣那矿床四个成矿阶段:(1) Py I:Co、Ni、Cu、Ag、Au含量较低,Co/Ni显示为沉积成因,代表成岩期黄铁矿;(2) PyⅡ:Co、Ni含量较低,Cu、Ag、Au含量较高,Co/Ni显示为沉积成因,代表第一期斑岩型矿床成矿期黄铁矿;(3) PyⅢ:Co含量较低,Ni、Cu、Ag、Au含量较高,Co/Ni显示为沉积成因,代表第二期斑岩型矿床成矿期黄铁矿;(4) PyⅣ:Cu、Ag、Au含量较低,Co、Ni含量较高,Co/Ni显示为热液成因,代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期黄铁矿。风化作用也是荣那矿床重要地质过程,贯穿于各成矿阶段,反映为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北俯冲消减大背景下的多龙矿集区隆升事件,导致矿床被大量剥蚀,也使黄铁矿显示沉积成因。荣那矿床目前仍有较大找矿潜力,在钻孔深部(815m以下),黄铁矿Cu、Ag、Au含量,钻孔中Cu、Pb、Zn、Cr、Hg等含量,绢云母、伊利石含量以及铜金矿的矿石品位均有向下升高的趋势,说明在ZK3204钻孔下部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可作为未来深部资源探测的重点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短波红外技术 矿床成因 资源潜力 荣那铜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新生代富碱侵入岩中榍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倩 杨岳衡 +5 位作者 赵志丹 佟鑫 武精凯 苗壮 李晨 雷杭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751-2764,I0016-I0029,共28页
榍石作为副矿物在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新生代富碱侵入岩中广泛存在。原位获取榍石矿物内部微量元素、U-Pb年龄和Sm-Nd同位素的空间变化对获取矿物和岩石的成因演化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四级杆/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Quadrupol... 榍石作为副矿物在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新生代富碱侵入岩中广泛存在。原位获取榍石矿物内部微量元素、U-Pb年龄和Sm-Nd同位素的空间变化对获取矿物和岩石的成因演化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四级杆/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Quadrupole/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Q/MC-ICP-MS)与激光剥蚀系统(Laser Ablation,LA)联用,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5个富碱侵入岩体(桃花岩体、宁蒗-永胜岩体、哈播岩体、铜厂岩体和十里村岩体)中榍石开展了微区原位微量元素、U-Pb年代学和Sm-Nd同位素研究。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三江富碱侵入岩中榍石为岩浆成因,亏损Rb、Ba、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Th、U、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榍石的稀土配分图均表现为明显右倾,不具有或具有弱的Eu负异常。与云南北衙、马厂箐矽卡岩矿床中的热液榍石相比,本文榍石在稀土元素组成上,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的Th/U、LREE/HREE和Ce/Ce*比值,具有较低的Eu/Eu*、Nb/Ta、Zr/Hf比值。微区原位LA-Q-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研究区富碱岩体中榍石结晶年龄在32.5~37.9Ma之间,代表了岩体形成时代,与三江地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及其附近新生代富碱岩浆活动高峰期(~35Ma)一致,属于青藏高原晚碰撞期岩浆作用的产物。榍石微区原位LA-MCICP-MS 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榍石颗粒的Nd同位素组成均一,表明榍石结晶过程中寄主岩浆的Nd同位素组成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各个富碱岩体之间的榍石Nd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在-6.8^-2.1之间,与全岩的同位素特征一致,表明榍石的原位微区Sm-Nd同位素可以作为富碱侵入岩研究中有效的示踪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榍石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新生代富碱侵入岩 LA-Q-ICP-MS U-Pb定年 LA-MC-ICP-MS Sm-Nd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中海东部地幔演化过程:来自希腊Lesvos岛中新世钾质岩浆作用的启示
18
作者 徐雯雯 刘栋 +4 位作者 赵志丹 车悦 齐宁远 雷杭山 朱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35-3758,共24页
希腊Lesvos岛广泛出露的中新世钾质岩浆岩为深入探讨地中海东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和深部过程提供了宝贵机会。本文对Lesvos岛碰撞后钾质岩石开展了系统的矿物电子探针分析、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 希腊Lesvos岛广泛出露的中新世钾质岩浆岩为深入探讨地中海东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和深部过程提供了宝贵机会。本文对Lesvos岛碰撞后钾质岩石开展了系统的矿物电子探针分析、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esvos岛出露的碰撞后火山岩主要由玄武粗安岩、玄武安山岩和粗面岩组成,锆石U-Pb年龄为17.2Ma。三类岩石均表现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玄武粗安岩和玄武安山岩样品具有相似且富集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其较低的Dy/Yb和整体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的Ba/La、Zr/Hf比值表明这两类钾质基性岩石起源于受到俯冲陆源沉积物起源流体/熔体交代的尖晶石相岩石圈地幔的低度部分熔融。相比之下,同时代粗面岩具有更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其均匀的同岩浆锆石Hf同位素组成排除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显著地壳混染或者岩浆混合作用的可能。而较高的Y和Yb含量、相对较低的Sr/Y和(La/Yb)_(N)比值则表明这种粗面质岩浆起源于中-上地壳的部分熔融。考虑到地震层析结果和Pelagonia陆块与Apulian陆块初始碰撞的时间,研究区各类碰撞后钾质岩浆活动可能反映了深俯冲的Pindos洋壳在中新世发生了板片断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质岩 锆石U-PB定年 Sr-Nd-Pb-Hf同位素 板片断离 Lesvos岛 地中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东段晚白垩世埃达克岩:新特提斯洋脊俯冲的产物? 被引量:70
19
作者 管琪 朱弟成 +5 位作者 赵志丹 张亮亮 刘敏 李小伟 于枫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65-2179,共15页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侵位于84~78Ma,以高Al2O3(15.69%~17.65%),低MgO(0.47%~1.24%),极低相容元素(Cr=1.34×10-6~3.27×10-6、Ni=0.69×10-6~3.32×10-6)含量和高Sr(542×10-6~774×10-6)以及高Sr/Y比值(48~397)为特征,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中钾钙碱性偏铝质岩石(A/CNK=0.95~1.0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部分样品具显著的正铕异常(δEu=1.16~2.26)和中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0.2~+15.1)。这些晚白垩世埃达克岩可能是先期底侵的镁铁质下地壳在含水角闪岩相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通过与冈底斯带110Ma和50Ma左右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的对比,本文赞成洋脊俯冲模式是用来解释南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成因的一种最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埃达克岩 晚白垩世 新特提斯洋脊俯冲 南冈底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特提斯演化的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西藏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推论 被引量:65
20
作者 朱弟成 莫宣学 +2 位作者 王立全 赵志丹 廖忠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5-237,共13页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提斯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吉定洞拉村玄武岩、错拉山口北部玄武岩为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型,错拉山口南部玄武岩为洋岛玄武岩(OIB)型,萨嘎桑单林玄武岩既包括OIB型,又包括MORB型;(2)在东西延伸约1500km的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至少可能存在OIB、MORB(包括N-MORB、E-MORB)和岛弧玄武岩IAB三种类型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不活动的高场强元素比值(如Nb/Y,Zr/Y等)指示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部仁布、杯玛让、吉定洞拉村和错拉山口北部地区以及中西部萨嘎地区的MORB型玄武岩中的亏损组分很可能来源于深部亏损的地幔柱源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拟表明,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OIB型玄武岩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10%~20%)的部分熔融,而MORB型玄武岩主要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7%~25%)的部分熔融,IAB型玄武岩所代表的源区熔融深度以中部较浅而东西两端较深为特点,其中中部得几、杯玛让、吉定等地的IAB很可能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的部分熔融有关,而东部和西部达几翁IAB的熔融源区可能残留有石榴石。结合该带报道的He同位素数据和矿物学观察,以及在喜马拉雅带新获得的古地磁数据,可以认为热点与洋脊的相互作用是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演化的一种很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解释。需要强调,虽然该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目前在藏南观察到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特点和性质,但因资料有限,还需要做许多非常细致的工作来证实或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 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