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3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羌塘索日卡地区三叠纪玄武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云 陈冲 +4 位作者 季长军 朱江 刘锦明 周连凤 王雅萍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518,共13页
三叠纪是羌塘地块构造转折的关键时期。为深入理解三叠纪南、北羌塘微地块拼合造山及洋陆演化,本文对南羌塘地区中央造山带南侧索日卡玄武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索日卡玄武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 三叠纪是羌塘地块构造转折的关键时期。为深入理解三叠纪南、北羌塘微地块拼合造山及洋陆演化,本文对南羌塘地区中央造山带南侧索日卡玄武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索日卡玄武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5.1±2.5)Ma(n=4,MSWD=0.26)和(250.7±2.9)Ma(n=3,MSWD=0.06),形成于三叠纪。岩石SiO_(2)含量为45.2%~52.9%,K_(2)O含量为2.42%~3.60%,MgO含量为3.16%~6.22%,属于钾玄岩系列和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具有高Ti/V比值(28~31)和Zr/Y比值(>7.53),Eu异常不明显,亏损Nb、Ta和低Nb/La比值(<1)特征。索日卡玄武岩具有大陆玄武岩特征,可能形成于板内环境,代表了龙木错—双湖洋盆闭合后的幔源岩浆活动。玄武岩的捕获锆石保留了大量前寒武纪年龄信息,获得2512Ma、1816Ma、1277~1019Ma、800Ma、558Ma、420Ma和340Ma等多期岩浆-热事件年龄,揭示南羌塘微地块卷入了一些早前寒武纪古老陆壳物质。这些古老陆壳物质记录了Columbia、Rodinia和Gondwana超大陆等全球性演化相关的前寒武纪构造-岩浆-热事件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LA-ICP-MS 古老陆壳物质 南羌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叠纪中晚期地质事件对川东北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邓空 陆扬博 +8 位作者 张柏林 刘占红 蒙冕模 杜学斌 陈斐然 李飞 陆永潮 苟启洋 王瀚明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81,共21页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吴家坪组和茅口组中3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获页岩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开辟了接替五峰组-龙一段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领域。基于岩石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这3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古...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吴家坪组和茅口组中3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获页岩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开辟了接替五峰组-龙一段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领域。基于岩石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这3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古环境的演化过程,综合分析了川东北地区二叠纪中晚期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时期的古环境差异及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茅口组、吴家坪组及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其发育控制因素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茅口组三段沉积期受强上升流、弱火山和弱热液活动影响,气候温暖湿润,伴随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低陆源输入及缺氧硫化的水体条件;吴家坪组二段所对应的沉积环境具备高生产力、低陆源输入、季节性上升流、弱热液活动及间隙硫化-硫化条件的特征;大隆组受强热液、上升流和岛弧火山的影响,其所对应的沉积环境具有高初级生产力、低陆源输入及间隙硫化-硫化条件的特征。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多重地质事件对富有机质页岩的复杂耦合作用,构建了多重地质事件联控的富有机质页岩成因模式,为海相页岩气勘探有利区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模型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事件 成因模式 上扬子地区 大隆组 吴家坪组 茅口组 富有机质页岩 二叠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迁移学习及其在固体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林秋怡 左仁广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6-356,共11页
随着地球科学进入大数据时代,机器学习成为可发现数据复杂结构与模式的新兴工具。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子领域,深度学习通过构建多层隐含层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学习海量数据内在特征,可达到提高分类或预测效果等目的。然而机器学习模型... 随着地球科学进入大数据时代,机器学习成为可发现数据复杂结构与模式的新兴工具。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子领域,深度学习通过构建多层隐含层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学习海量数据内在特征,可达到提高分类或预测效果等目的。然而机器学习模型往往需要海量数据作为支撑,从而限制了其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迁移学习算法的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迁移学习可通过利用预先学习类似任务的知识来提高新任务的性能,将源域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目标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训练数据不足的问题。迁移学习算法为机器学习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简要综述了迁移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类别,通过分析迁移学习在固体地球科学中的典型应用案例,讨论了现有迁移学习方法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中面临的挑战。当前,迁移学习方法已经在岩石矿物自动识别与分类、地球化学异常识别等方面表现出较大潜力,其具备提高模型泛化性能、避免过拟合的能力,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迁移学习方法应用于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未来将持续针对源域数据集选择、迁移模型构建、负迁移评估及可解释性不足等问题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学习 深度学习 固体地球科学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m岩心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海军 金振民 欧新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81-2088,共8页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获得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331块岩心的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数据,并建立了主孔100—2000m的体积磁化率和AMS连续剖面。数据统计分析显示,主孔100—2000m岩心的磁化率(κ)介于1.05×10-4SI和0.12SI之间,几...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获得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331块岩心的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数据,并建立了主孔100—2000m的体积磁化率和AMS连续剖面。数据统计分析显示,主孔100—2000m岩心的磁化率(κ)介于1.05×10-4SI和0.12SI之间,几何平均值为1.855×10-3SI;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j)介于1.04和2.10之间,几何平均值为1.155。该井段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有榴辉岩、退变质榴辉岩、角闪岩、正片麻岩、副片麻岩和蛇纹石化橄榄岩,它们的垂向分布特征控制着磁化率剖面的变化。主孔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在折返过程中普遍经历了强烈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改造。其磁化率特征也发生相应的改变。蛇纹石化橄榄岩具有很高的磁化率(8.58×10-2SI)和各向异性度(1.335)。这主要源于橄榄岩蛇纹石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磁铁矿。榴辉岩、退变质榴辉岩和角闪岩代表榴辉岩从新鲜到完全退变质的三个阶段,它们的磁化率和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分别为榴辉岩(1.28×10-3SI、1.077)、退变质榴辉岩(3.19×10-3SI、1.206)、角闪岩(1.02×10-3SI、1.104)。正片麻岩的磁化率和各向异性度分别为5.34×10-3SI和1.167。副片麻岩的磁化率和各向异性度分别为3.46×10-4SI和1.150。对58个变形岩石的AMS测试结果显示,其磁化率椭球体的主轴方向与岩石组构基本一致,即最大磁化率主轴κ1平行矿物线理,最小磁化率主轴κ3垂直岩石面理。同时,这些变形岩石的AMS椭球体多呈现明显的压扁状特征,反映超高压变质岩石在折返过程中处于强烈挤压变形的构造应力环境,为苏鲁超高压变质板片的挤出折返模式提供了佐证。该研究成果也为超高压变质岩石地区磁学研究、地球物理调查和测井成果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各向异性 超高压变质岩石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科学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的理论与方法探索 被引量:28
5
作者 左仁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55,共7页
矿产资源预测已从定性走向了定量,从数据稀疏型走向了数据密集型,亟须数据科学支撑。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基于数据科学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为相关性理论与异常理论,前者采用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挖掘... 矿产资源预测已从定性走向了定量,从数据稀疏型走向了数据密集型,亟须数据科学支撑。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基于数据科学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为相关性理论与异常理论,前者采用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挖掘地质找矿大数据与矿床的相关性为预测未发现矿床提供了理论基础;后者采用非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地质找矿大数据蕴含的地质异常为预测矿床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与方法强调地质找矿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数据种类的多样性及数据精度和质量会影响预测结果的好坏,机器学习可提高特征提取与信息集成融合效率。此外,本文讨论了基于数据科学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的技术框架、特征提取、数据集成融合方法,以及该理论与方法引入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科学 矿产资源定量预测 地质找矿大数据 机器学习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老君山片麻岩穹隆中含绿柱石石英脉的显微构造与流体特征及地质意义
6
作者 李清松 曹淑云 +4 位作者 李孝文 田韵 刘忠 范建伟 王淑婷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82,共24页
绿柱石是重要的铍铝硅酸盐矿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工业价值。老君山片麻岩穹窿位于华南陆块与印支陆块的结合部位,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作用,并发育有锡、铜、锌等多金属矿床与祖母绿矿床。本研究重点针对区域中出露的绿柱石及其共生石英... 绿柱石是重要的铍铝硅酸盐矿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工业价值。老君山片麻岩穹窿位于华南陆块与印支陆块的结合部位,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作用,并发育有锡、铜、锌等多金属矿床与祖母绿矿床。本研究重点针对区域中出露的绿柱石及其共生石英脉开展了详细的宏观与微观构造特征分析,并结合流体包裹体与石英EBSD组构开展了形成与变形温度环境限定。研究结果表明,绿柱石与石英中都保存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其中绿柱石中存在低温-高盐度两相与高温-低盐度三相流体包裹体类型,石英中存在低温-低盐度两相流体包裹体类型。绿柱石石英脉中的石英变形特征主要为发育底面滑移系叠加次要的柱面<c>滑移系,指示低温(约350~400℃)为主的变形环境,局部叠加相对高温变形。燕山中晚期的岩浆流体伴随片麻岩穹窿隆升/剥露,带来了丰富的成矿元素,其中包括绿柱石成矿所需的主要Be元素。区域片麻岩穹隆从深部至浅部的剥露过程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容矿流体通道,伴随流体不混溶现象的出现,成矿流体pH值增高,进而促进成矿元素赋存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柱石 流体包裹体 显微观测 变形EBSD组构 流体不混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矿产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需立足国内、内外兼修
7
作者 张权 薛春纪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799-800,共2页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世界上95%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17%以上的消费品都来自矿产资源。当前中国矿业支撑了近90%的其他产业,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世界上95%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17%以上的消费品都来自矿产资源。当前中国矿业支撑了近90%的其他产业,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占全国GDP的30%以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中国经济发展 矿产勘查 瓶颈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中国矿业 制约 东部地区 成矿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价值研究
8
作者 李婷 李江风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85,共16页
恩施地处云贵高原东北延伸部分,区域内广泛沉积碳酸盐岩,具有丰富的岩溶地貌景观,但地质遗迹资源能否达到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要求则十分关键。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公园内地质遗迹的类型与发育特征,结合定性与定量... 恩施地处云贵高原东北延伸部分,区域内广泛沉积碳酸盐岩,具有丰富的岩溶地貌景观,但地质遗迹资源能否达到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要求则十分关键。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公园内地质遗迹的类型与发育特征,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估的方法对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的边界范围。结果表明:(1)公园地处我国巨型地貌单元第二、三级阶梯过渡的斜坡地带,碳酸盐岩是造就该地区典型岩溶地貌的主因。(2)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共分为3大类8类11亚类,以峰丛-洼地、峰林、孤峰、峡谷、石柱林、石芽、暗河、溶洞、天坑等岩溶地貌为主,以水体景观、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地质灾害和地质构造为辅。(3)园区内有世界级地质遗迹2处,国家级地质遗迹14处,省级地质遗迹59处。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洞穴系统等地质遗迹,对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及中国中部地貌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国际对比意义。公园地质遗迹种类丰富、代表性强,具备建设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禀赋,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准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 岩溶地貌 价值研究 恩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构造域多期叠加斑岩铜矿化:以阿尔泰东南缘哈腊苏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时代研究为例 被引量:63
9
作者 薛春纪 赵战锋 +6 位作者 吴淦国 董连慧 冯京 张招崇 周刚 池国祥 高景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3-82,共30页
新疆青河县新近发现哈腊苏铜矿床,正在进行的勘探证实具有大型铜储量前景。它位于阿尔泰东南缘,靠近额尔齐斯构造变形带。这个区域经历了古生代中期的洋-陆俯冲、古生代晚期的陆-陆碰撞以及其后的陆内活化等地质过程。铜成矿与哪种地质... 新疆青河县新近发现哈腊苏铜矿床,正在进行的勘探证实具有大型铜储量前景。它位于阿尔泰东南缘,靠近额尔齐斯构造变形带。这个区域经历了古生代中期的洋-陆俯冲、古生代晚期的陆-陆碰撞以及其后的陆内活化等地质过程。铜成矿与哪种地质地质过程有关受人关注,矿床成因也存在斑岩型、热液脉型和火山岩型等不同认识。哈腊苏铜矿区主要出露中泥盆统基性火山岩(含苦橄岩)及侵入其中的不同时期含铜蚀变斑岩体,包括花岗闪长斑岩、斑状花岗岩、石英二长斑岩和石英闪长斑岩等,斑岩SiO_2质量分数为57.24%~65.45%,其中花岗闪长斑岩δ^(18)O_(V-SMOW)=7.9‰~8.6‰,ε_(Nd)(t)=7.3~8.5(接近于MORB值),(^(87)Sr/^(86)Sr)_t=0.70383~0.70410(接近原始地幔值),暗示岩浆起源于地幔或下地壳。矿区含铜蚀变斑岩全岩矿化(Cu 0.2%),矿体(Cu 0.3%以上)呈透镜状和不规则分枝脉状,产状与斑岩体相仿,95%以上矿体产于斑岩体内。围岩蚀变从矿体到斑岩再到基性火山岩围岩,发育钾长石黑云母化、黑云母绿泥石化、青磐岩化的分带,后期脉状线型钾长石化叠加于早期面状弥散型钾硅酸盐蚀变之上。没有次生硫化物富集现象,原生铜矿石出现细脉浸染型和脉状叠加型两种自然类型,前者以"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为典型金属矿物组合,后者呈在前者背景上的"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脉状叠加矿化。相对于前者,后者Cu、Au品位明显偏高(分别达到Cu 2.21%、Au 0.83 g/t)、微量和稀土元素总量降低,微量元素蛛网图和REE配分曲线更为平缓,Eu正异常更加显著。基性火山喷发、幔源岩浆侵入和多期矿化叠加是哈腊苏铜成矿的关键,早期斑岩型铜成矿基础上的后期构造热液矿化叠加显著。细脉浸染型铜矿石中共生黄铁矿-黄铜矿的硫同位素温度计指示斑岩型铜成矿温度为420~560℃。铜矿石硫化物δ^(34)S_(V-CDT)主体范围为-1‰~-4‰,矿石硫源自幔源斑岩体(有地层硫酸盐还原硫少量混入);黄铁矿^(206)Pb/^(204)Pb=18.052~18.461,^(207)Pb/^(204)Pb=15.501~15.606,^(208)Pb/^(204)Pb=37.813~39.335,与矿床所在区域喀拉通克岩浆Cu-Ni硫化物接近,成矿金属主体来自幔源斑岩;脉状矿化叠加型铜矿石中含铜硫化物石英脉晶出母液(δ^(18)O_(V-SMOW)=6.4‰~10.2‰,δD_(V-SMOW)=-89‰~-80‰)具有岩浆水的O、H同位素组成特点。通过成岩、成矿和热液蚀变的年代学研究获得:(1)含铜蚀变的斑状花岗岩(381.6±2.5)Ma和花岗闪长斑岩(371.8±9.6)Ma的U-Pb谐和年龄、细脉浸染型铜矿石中辉钼矿(376.9±2.2)Ma的Re-Os等时线年龄,是洋-陆俯冲期斑岩成岩成矿的年龄记录;(2)含铜蚀变石英二长斑岩(265.6±3.7)Ma的U-Pb谐和年龄和脉状叠加型铜矿石中钾长石(269.2±3.2)Ma的Ar-Ar坪年龄,是陆-陆碰撞晚期斑岩铜矿化蚀变的年龄记录;(3)含铜蚀变石英闪长斑岩(215.8±4.6)Ma的U-Pb谐和年龄和脉状叠加型铜矿石中钾长石(198.2±2.3)~(206.4±2.7)Ma的Ar-Ar坪年龄,是陆内构造岩浆活化期的年龄记录。多期构造-岩浆-热液矿化叠加作用是哈腊苏铜成矿的显著特征。该研究为认识中亚构造域斑岩铜矿床的多期叠加成矿作用特征积累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 地球化学 U-PB法 Re-Os法 AR-AR法 斑岩铜矿 多期叠加矿化 哈腊苏 中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枣子沟金矿床成矿过程分析——来自矿床地质特征、金的赋存状态及稳定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38
10
作者 曹晓峰 Mohamed Lamine Salifou Sanogo +6 位作者 吕新彪 何谋春 陈超 朱江 唐然坤 刘智 张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39-1054,共16页
枣子沟金矿位于同仁-夏河-岷县金成矿带,矿区赋矿地层为三叠纪中统古浪堤组下段细碎屑岩及灰岩,并发育大量闪长质脉岩。矿体既产于地层中,也出现在脉岩或其接触带中,但其产状均严格受NE、NW及近SN向3组断裂构造控制,控矿构造为高角度的... 枣子沟金矿位于同仁-夏河-岷县金成矿带,矿区赋矿地层为三叠纪中统古浪堤组下段细碎屑岩及灰岩,并发育大量闪长质脉岩。矿体既产于地层中,也出现在脉岩或其接触带中,但其产状均严格受NE、NW及近SN向3组断裂构造控制,控矿构造为高角度的张剪性及旋扭性断裂。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黄铁矿-石英阶段,黄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辉银矿-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阶段,辉锑矿-石英-方解石阶段及石英-方解石阶段。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方解石化及绢云母化。环境扫面电镜及电子探针测试数据表明,金呈显微可见金存在于矿物裂隙和粒间隙中或以纳米不可见金捕获在载金矿物中。成矿期不同硫化物金的质量分数均高出检测限,其范围为0.003%~0.658%,平均值为0.257%。枣子沟金矿床具有卡林型金矿床的典型特征。氢氧同位素数据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水,硫同位素数据则表明硫主要来自沉积地层。其成矿过程可能为深切割断裂导通地下水,在深部被加热循环萃取围岩中成矿物质,并在浅表张性断裂中充填交代围岩,致使成矿物质沉淀富集成矿。金的迁移形式可能存在AuH3SiO04、Au(HS)2-、H2Au(Sb,As)S02和HAu(Sb,As)S3-等多种迁移方式。成矿早阶段可能以金硅络合物的解体为主,成矿晚阶段则可能是硫氢(锑)络合物发生解体,致使金与硫化物同时沉淀,以显微纳米金的形式包含在硫化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子沟 微细浸染型 金矿 成矿期 稳定同位素 金的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天山莱历斯高尔-3571斑岩铜钼矿田地质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 被引量:39
11
作者 薛春纪 陈波 +2 位作者 贾志业 张兵 万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9-165,共17页
新疆西天山斑岩型矿床面临找矿攻坚,重要铜钼矿化研究十分必要。近年在毗邻莱历斯高尔钼矿新发现3571铜矿,构成重要铜钼矿田。研究认为,莱历斯高尔-3571铜钼矿田形成于准噶尔洋壳向南俯冲在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东北缘形成的早石炭世陆... 新疆西天山斑岩型矿床面临找矿攻坚,重要铜钼矿化研究十分必要。近年在毗邻莱历斯高尔钼矿新发现3571铜矿,构成重要铜钼矿田。研究认为,莱历斯高尔-3571铜钼矿田形成于准噶尔洋壳向南俯冲在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东北缘形成的早石炭世陆缘弧环境中。矿田内强烈角岩化的志留系粉砂泥岩中侵入了花岗闪长斑岩小岩体群,伴随陆缘弧构造-岩浆-热液过程发生了铜钼矿化。铜钼硫化物矿体呈脉状、板状和透镜状产在花岗闪长斑岩体顶部或边部、接触带和附近围岩中。从岩体到围岩,热液蚀变具有从钾硅酸盐化到绢云母化、再到青磐岩化的分带性,铜钼硫化物矿化显示从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网脉状等矿石构造变化。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斑铜矿、黄铁矿等,斑岩型铜钼矿化特征明显。花岗闪长斑岩高硅、低镁、富铝、富碱、高钾,Rb、Ba、Th等大离子元素富集和Ta、Hf、Zr、Sm、Sr、Y、Yb等高场强元素亏损,微量元素洋中脊花岗岩标准化分布曲线与陆缘弧花岗岩分布型式相似;岩体的平均∑REE为133.84×10-6,ISr为0.707 9~0.710 3,εNd(t)为-0.61~-3.71,明显低于地壳重熔S型花岗岩,初始岩浆属壳幔混源或下地壳源。铜钼硫化物矿石δ34SV-CDT=2.7‰~4.3‰,206Pb/204Pb=18.099 7~18.258 8,207Pb/204Pb=15.605 2~15.624 2,208Pb/204Pb=38.124 5~38.307 8,成矿金属元素来自上地幔和下地壳,与陆缘弧岩浆直接有关;成矿晚阶段流体δ18OH2O V-SMOW=-1.33‰~5.46‰,δDH2O V-SMOW=-81‰~-101‰,属岩浆水混合了大气降水。LA-ICP-MS U-Pb法测得莱历斯高尔钼矿化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346±1.2)Ma,3571铜矿化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350±0.65)Ma,成岩成矿时代为早石炭世。新疆西天山莱历斯高尔-3571斑岩型铜钼矿与阿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同属西天山海西期陆缘弧构造-岩浆-热液铜钼金成矿系列,具有实际找矿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Cu-Mo矿 岩浆 矿床地质 S、Pb、O、H同位素 U-PB测年 莱历斯高尔-3571 新疆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新县大银尖钼矿床成岩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杨梅珍 曾键年 +3 位作者 李法岭 潘思东 陆建培 任爱群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9-292,共14页
大银尖钼矿床产于大别变质核杂岩带北缘,为典型的与花岗侵入岩有关的石英脉-矽卡岩型复合型的岩浆热液矿床。对大银尖钼矿床开展了成矿岩体地球化学以及岩体和矿石S,Pb多元同位素联合示踪研究。结果表明,产于矿床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钼矿... 大银尖钼矿床产于大别变质核杂岩带北缘,为典型的与花岗侵入岩有关的石英脉-矽卡岩型复合型的岩浆热液矿床。对大银尖钼矿床开展了成矿岩体地球化学以及岩体和矿石S,Pb多元同位素联合示踪研究。结果表明,产于矿床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钼矿石金属硫化物的δ34S变化很小(5.26‰~6.30%),显示规模较大、硫同位素相对均一的岩浆热液体系特征。成矿岩体显示明显较高的δ34S(+16.86‰),可能反映岩浆强烈的H2S脱挥发分作用。成矿岩体和矿石的低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特征(206Pb/204Pb)t:16.876~16.732,(207Pb/204Pb)t:15.206~15.321,(208Pb/204Pb)t:37.570~37.271,和成矿岩体极低的εNd(t)(-20.1)、高(87Sr/86Sr)i(0.7237)和极高的T2DM(2.4Ga),表明成岩成矿物质形成于中下地壳古老大别杂岩的熔融作用。根据大银尖成矿岩体低Sr丰度(<50×10-6)、高Yb(1.8×10-6)较强的Eu负异常(δEu<0.5)和较低的(La/Yb)N(7.8~9.6)海鸥式稀土配分模型和最新年代学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银尖钼矿床成岩成矿作用与大别造山带伸展减薄后正常厚度陆壳的熔融作用密切相关,是大别造山带岩石圈拆沉减薄深部动力学过程的浅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二长花岗岩 硫同位素 Sr—Nd—Pb同位素 岩石地球化学 大银尖钼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贵池矿集区燕山期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53
13
作者 刘园园 马昌前 +1 位作者 吕昭英 黄卫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87-3305,共19页
长江中下游贵池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发育,与成矿关系密切。本文对该区侵入岩开展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马头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147±2Ma,而花园巩石英二长岩形成于127±1Ma,比花岗闪长... 长江中下游贵池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发育,与成矿关系密切。本文对该区侵入岩开展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马头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147±2Ma,而花园巩石英二长岩形成于127±1Ma,比花岗闪长斑岩晚约20Ma。早期的花岗闪长斑岩(147~145Ma)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Al2O3、Sr含量和Sr/Y、La/Yb比值,以及低的Y、Yb含量,与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而晚期石英二长岩(127Ma)和石英正长岩为钾玄岩系列,具有高的(Na2O+K2O)、Zr、Nb、Y含量和Y/Nb、Yb/Ta比值,与造山带A2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碱长花岗岩(125~124Ma)同样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与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相比,碱长花岗岩的Y/Nb、Yb/Ta比值相对较低,具板内环境A1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贵池地区岩浆岩从早期的埃达克质岩变为晚期的A型花岗岩,反应了晚中生代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构造环境由大陆边缘环境向伸展环境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池 燕山期 埃达克质岩 A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天山卡特巴阿苏大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年代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祺 薛春纪 +6 位作者 赵晓波 冯博 邢浩 莫宣学 赵树铭 杨维忠 邢令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1-437,共27页
新疆西天山是"亚洲金腰带"在中国的重要延伸,成矿找矿潜力大。卡特巴阿苏是该区域新发现的大型金矿床,金储量87 t,平均金品位3.84 g/t。矿床形成于中天山北缘靠近那拉提北缘断裂的变形带中,金矿体主要受二长花岗岩体内沿密集... 新疆西天山是"亚洲金腰带"在中国的重要延伸,成矿找矿潜力大。卡特巴阿苏是该区域新发现的大型金矿床,金储量87 t,平均金品位3.84 g/t。矿床形成于中天山北缘靠近那拉提北缘断裂的变形带中,金矿体主要受二长花岗岩体内沿密集韧脆性断裂带分布的蚀变带控制,多呈大型透镜体/似板状体,中部为含金硫化物不规则细/网脉强硅化岩,边部对称出现含金硫化物浸染绢云母绿泥石蚀变岩,黄铁矿和黄铜矿是主要载金矿物,金在黄铁矿中为晶格金,在黄铜矿中为裂隙金或粒间金。卡特巴阿苏金成矿地质体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锆石U-Pb法测得(346.3±3.3)Ma,为早石炭世成岩;矿石中载金黄铁矿Re-Os法测得(310.9±4.2)Ma,为晚石炭世成矿;成矿比成岩大约晚35Ma。金成矿关键控制因素是南天山洋关闭、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陆块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构造-流体作用。金成矿流体中高温(270~390℃)、中低盐度(7%~16%Na Cl eq.)、富CO2,δ18OH2O(V-SMOW)=1.6‰~6.4‰,δDH2O(V-SMOW)=-64‰^-107‰,为深部/变质成因流体;金矿石中黄铁矿(187Os/188Os)i平均为1.449±0.052,REE配分曲线及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129~18.773、207Pb/204Pb=15.459~15.554,208Pb/204Pb=37.707~38.123)与中天山地壳不同岩石建造单元具有明显相似或关联性,成矿物质来自中天山地壳;硫化物δ34S值(6.92‰~12.15‰)指示矿石硫源于古生代海相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卡特巴阿苏金成矿受晚石炭世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陆块碰撞构造应力驱动,金矿床是中天山地壳岩石经受构造-蚀变的综合产物,属"碰撞造山型"金矿床。研究为在新疆西天山持续实现金矿找矿突破提供了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特巴阿苏大型金矿 矿床地质 S-Pb-O-H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成岩成矿时代 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武山铜矿床海底喷流与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控矿地质条件、矿石结构构造与矿床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20
15
作者 孔凡斌 蒋少涌 +3 位作者 徐耀明 朱志勇 钱汉东 边立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29-3937,共9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一套产于泥盆系五通组砂岩和石炭系黄龙组白云质灰岩层间的层状含铜硫化物矿体,对其成因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产出典型层状矿体的武山铜矿为解剖重点,结合区域控矿地质要素、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及矿石中黄铁矿的稀土...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一套产于泥盆系五通组砂岩和石炭系黄龙组白云质灰岩层间的层状含铜硫化物矿体,对其成因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产出典型层状矿体的武山铜矿为解剖重点,结合区域控矿地质要素、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及矿石中黄铁矿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提出层状矿体是海底喷流同生沉积与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的产物。对武山铜矿层状矿体中的胶黄铁矿和黄铁矿、矽卡岩矿体中黄铁矿和脉状矿体中黄铁矿进行的稀土元素含量分析发现,从层状矿体胶黄铁矿、层状矿体黄铁矿、到矽卡岩和脉状矿体黄铁矿,稀土总量和稀土配分曲线显示递变规律,即层状矿体胶黄铁矿具有较低的稀土总量和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的较平坦型配分曲线;而矽卡岩和脉状矿体黄铁矿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和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的右倾型配分曲线。层状矿体黄铁矿的稀土特征则介于两者之间,反映了岩浆热液的叠加作用。根据矿物组合共生关系及矿石结构构造的研究,可将武山铜矿黄铁矿分为3个期次:I期为微球粒、草莓状、条带状、纹层状沉积型黄铁矿;II期为半自形、自形粒状和港湾状黄铁矿,可见与长英质斑晶、岩屑或晶屑凝灰岩伴生或共生,说明黄铁矿形成与同沉积期火山凝灰岩的密切关系。III期为块状、粗晶状、碎裂状黄铁矿。黄铜矿的形成晚于I、II期黄铁矿,成微粒状、脉状交错穿插或包裹早期球粒状、粒状黄铁矿及长英质矿物。对新发现的灰泥丘构造的详细研究表明,武山铜矿中含矿的灰泥丘与武山外围乌石街出露的不含矿的灰泥丘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前者具有封闭的孔洞系统,而后者为开放的孔洞系统。总之,武山铜矿控矿地质条件、矿石结构构造及不同类型矿石黄铁矿的稀土元素证据表明矿床存在两期成矿事件,即海西期海底喷流同生沉积成矿期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结构构造 稀土元素 海底喷流同生沉积成矿 两期成矿事件 武山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与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3
16
作者 刘学飞 王庆飞 +3 位作者 杨立强 龚庆杰 张静 高帮飞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60,共10页
滇黔桂与秦岭地区是中国卡林型金矿两大集中分布区,选取了两大矿集区30余个典型的矿点,对两大矿集区的矿床地质、稳定同位素(O、D、C、S)、Pb同位素、稀土元素和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对比,探索了各矿集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理... 滇黔桂与秦岭地区是中国卡林型金矿两大集中分布区,选取了两大矿集区30余个典型的矿点,对两大矿集区的矿床地质、稳定同位素(O、D、C、S)、Pb同位素、稀土元素和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对比,探索了各矿集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其地质制约。两大矿集区卡林型金矿特征具有相似点,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100-200Ma之间,赋存围岩较为广泛,成矿流体具有混合性、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物质.总体来源于围岩,控矿构造以压扭性为主,成矿条件为浅成、中低温、高硫低氧的中酸性环境。由于秦岭地区处于板块边缘,流体、物质成分来源相对较为复杂,深部流体参与成矿的特征明显;而滇黔桂地区为板块内部矿集区,流体、物质成分来源相对较为单一,成矿温度相对较低;区域成矿特色的差异是由其所处构造地质背景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流体 成矿条件 秦岭 滇黔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太姥山地区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良林 周汉文 +2 位作者 陈植华 王锦荣 肖依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3-609,共17页
福建太姥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是晚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区。野外和岩相学分析表明该地区花岗岩岩类分布广泛,岩性以钾长花岗岩为主。岩石中发育典型的显微文象结构,缺少暗色矿物。岩石具高硅、富碱、贫钙镁... 福建太姥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是晚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区。野外和岩相学分析表明该地区花岗岩岩类分布广泛,岩性以钾长花岗岩为主。岩石中发育典型的显微文象结构,缺少暗色矿物。岩石具高硅、富碱、贫钙镁和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和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岩石稀土元素含量较高,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并缓向右倾斜、重稀土较为平坦、呈明显铕负异常的海鸥型展布;多数花岗岩具有Rb、U、Th、La等元素强烈富集而Ba、Sr、P、Ti等元素相对亏损的特点。锆石LA-ICP-MS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太姥山地区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96.6±1.6Ma(MSWD=0.65),属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太姥山地区花岗岩属于A型花岗岩范畴。其岩浆来源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多组地球化学图解、野外地质和区域背景及年代学判定该地区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构造环境。在早、晚白垩世之交,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处于不断伸展之中,导致大量的构造-岩浆活动,太姥山地区A型花岗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晚中生代 构造环境 太姥山地区 福建东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冷水北沟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长明 张寿庭 +3 位作者 邓军 孙艳霞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 燕长海 叶会寿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83,共9页
冷水北沟铅锌矿床赋存于元古界栾川群和管道口群内,矿体受断裂破碎带及矽卡岩带的控制。矿石类型可分为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矿体围岩蚀变强烈。根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矿石的矿物共生组合、铅和硫同位素组成及成矿年龄、包裹体... 冷水北沟铅锌矿床赋存于元古界栾川群和管道口群内,矿体受断裂破碎带及矽卡岩带的控制。矿石类型可分为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矿体围岩蚀变强烈。根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矿石的矿物共生组合、铅和硫同位素组成及成矿年龄、包裹体成分及特征,认为该矿床的矿源为岩浆岩,成矿溶液主要来自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矿床成因类型属中高温条件下形成的热液脉型-矽卡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热液脉型 矽卡岩型 矿床成因 冷水北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南缘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19
作者 叶晓峰 宗克清 +4 位作者 张泽明 贺振宇 刘勇胜 胡兆初 王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7-317,共11页
为深入认识中亚造山带南缘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演化,对中亚造山带南缘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Hf同位素进行了分析。花岗质片麻岩具有高钾的特点(K2O=5.31%-7.02%),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 为深入认识中亚造山带南缘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演化,对中亚造山带南缘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Hf同位素进行了分析。花岗质片麻岩具有高钾的特点(K2O=5.31%-7.02%),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Nb、Ta、Ti和Sr显著亏损,Pb表现出正异常,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形成于902Ma±5Ma(2σ),亏损地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约为1.6Ga,结合约1.6Ga继承锆石的出现,认为这些花岗岩是古老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另外,花岗岩具有较高的εHf(t)值(-2.0-1.0),表明母岩浆含有新生幔源物质的加入。因此,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可能具有古老地壳物质熔融再与新生幔源物质混合的成因,认为北山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形成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柳园 新元古代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北缘马元铅锌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7
20
作者 王晓虎 薛春纪 +2 位作者 李智明 李强 杨荣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8,共12页
马元铅锌矿床是近年在扬子陆块北缘铅锌找矿的新突破。矿床主要形成于边缘基底隆起翼部震旦系灯影组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角砾化白云岩层间构造带中,围岩蚀变很弱。矿石中硫化物以闪锌矿、方铅矿为主,矿物成分简单,中粗粒晶质结构... 马元铅锌矿床是近年在扬子陆块北缘铅锌找矿的新突破。矿床主要形成于边缘基底隆起翼部震旦系灯影组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角砾化白云岩层间构造带中,围岩蚀变很弱。矿石中硫化物以闪锌矿、方铅矿为主,矿物成分简单,中粗粒晶质结构,充填于白云岩角砾间。矿石中矿物流体包裹体记录的成矿流体温度为100~320℃,密度为0.850~1.068g/cm3,估算成矿流体压力为24.9~31.7MPa,相应成矿深度900~1198m。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V-CDT为12.94‰~19.4‰,且δ34S黄铁矿>δ34S闪锌矿>δ34S方铅矿;硫酸盐矿物的δ34S为32.2‰~33.48‰,H2S来自海相硫酸盐的还原。矿石硫化物206Pb/204Pb为17.62~18.02,207Pb/204Pb为15.49~15.63,208Pb/204Pb为37.57~38.35,成矿金属来源于震旦纪—寒武纪地层。矿石中热液脉石矿物的δ13CV-PDB为-3.2‰^-1.2‰,δ18OV-SMOW为19.4‰~21.4‰,成矿流体中CO2为震旦系碳酸盐岩的溶解成因。马元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可能为起源于盖层沉积的中低温盆地卤水,伴随碑坝穹隆构造过程,成矿流体沿灯影组白云岩层间(滑脱或溶塌)构造从盖层沉积中心向隆起边部运动并发生热液充填成矿,在成因上为MVT铅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铅锌矿床 矿床地质 马元 扬子陆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