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磁遗传算法三维反演中高速计算及有效存储方法技术 被引量:106
1
作者 姚长利 郝天珧 +1 位作者 管志宁 张聿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2-258,共7页
将地下场源区域规则划分成很多小长方体单元 ,并且通过反演确定这些单元的物性变化 ,勾画出场源的分布图像 ,这种方式逐步成为重磁反演 ,特别是三维反演的重要方向 ;遗传算法等非线性技术进行该类反演将逐步成为发展趋势 .本文指出 ,在... 将地下场源区域规则划分成很多小长方体单元 ,并且通过反演确定这些单元的物性变化 ,勾画出场源的分布图像 ,这种方式逐步成为重磁反演 ,特别是三维反演的重要方向 ;遗传算法等非线性技术进行该类反演将逐步成为发展趋势 .本文指出 ,在应用遗传算法进行该类反演过程中 ,隐含着数据量较大时超常规的计算量 ,它已成为制约该类反演充分发挥作用的瓶颈问题 ;同时 ,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分离并存储几何格架的计算策略、以及独特的几何格架等效压缩存储技术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非线性反演计算速度 ,为该类反演的有效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三维反演 遗传算法 规则单元 几何格架 等效存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度磁异常化极方法——压制因子法 被引量:51
2
作者 姚长利 管志宁 +2 位作者 高德章 张锡林 张聿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90-696,共7页
磁异常化极转换是磁异常解释的重要基础 ,针对频率域磁异常化极现状 ,本文对低纬度化极的困难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化极措施———压制因子法 .与已有研究比较 ,该方法具有简单直观、控制参数少因而便于实际操作的特点 ... 磁异常化极转换是磁异常解释的重要基础 ,针对频率域磁异常化极现状 ,本文对低纬度化极的困难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化极措施———压制因子法 .与已有研究比较 ,该方法具有简单直观、控制参数少因而便于实际操作的特点 ,模型计算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在我国南海低磁纬度地区实测磁异常的计算解释中 ,应用该化极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异常 化极 频率域 压制因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阻尼法低纬度磁异常化极技术 被引量:30
3
作者 姚长利 黄卫宁 +1 位作者 张聿文 张锡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0-606,共7页
在中低纬度区 ,磁异常化极是磁测资料解释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克服在低纬度区磁化极不稳定的问题 ,出现了多种磁化极方法。本文提出了阻尼法化极技术 ,该方法具有物理意义明确、操作简单直观、控制参数少等特点。经单个模型和组合模... 在中低纬度区 ,磁异常化极是磁测资料解释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克服在低纬度区磁化极不稳定的问题 ,出现了多种磁化极方法。本文提出了阻尼法化极技术 ,该方法具有物理意义明确、操作简单直观、控制参数少等特点。经单个模型和组合模型计算检验 ,表明此法不涉及复杂的参考模型设计 ,也没有复杂的反演过程 ,不仅便于实现 ,而且易于处理大数据量的数据 ,化极结果可以达到目前化极研究的最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异常 纬度 资料解释 反演 不稳定 磁化 数据量 物理意义 技术 克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地体大地电磁调查和岩石圈三维结构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文采 徐义贤 +4 位作者 张罗磊 于常青 于鹏 张秉政 杨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51-1161,共11页
经过在塔里木盆地内701个大地电磁测站的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三维反演,取得测点分布比较均匀的岩石圈三维电阻率模型,从电性结构角度刻划了塔里木地体三维岩石圈构造。反演取得的电阻率模型表明电性岩石圈厚度为138km,沉积盆地内部的... 经过在塔里木盆地内701个大地电磁测站的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三维反演,取得测点分布比较均匀的岩石圈三维电阻率模型,从电性结构角度刻划了塔里木地体三维岩石圈构造。反演取得的电阻率模型表明电性岩石圈厚度为138km,沉积盆地内部的电阻率大都反映为低阻,电阻率小于10Ωm。上地壳结晶基底为高阻,深度12~24km;中下地壳为中低阻层,深度约24~47km。岩石圈地幔上层为低阻,深度约47~88km,电阻率为10Ωm。岩石圈地幔下层高阻,深度约88~138km。软流圈极低阻,电阻率仅为4Ωm。塔里木地体中上地壳高导层不发育(满加尔除外),地壳平均电阻率值偏高,电性莫霍面不清晰,下方有一个厚的高电阻率"根",说明塔里木盆地具有克拉通盆地的属性。同时塔里木地体的四周为高角度岩石圈断裂包围,四缘有高电阻率区存在,深度从15km到90km基本不变,这又说明塔里木盆地为处于造山带之间的大型断陷盆地。塔里木地体为早古生代古特提斯洋中漂移的大陆克拉通地体,以后由于大陆碰撞挤压发生地壳断陷成盆;因此,把它称为断陷型克拉通盆地更为准确。盆地内满加尔和罗布泊低阻区深度从上地壳15km到约90km地幔一直存在,到下地壳之后在北缘打开缺口冲过南天山。推测这一低阻带形成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封闭阶段,是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地体、西伯利亚克拉通发生碰撞的产物。满加尔坳陷、塔西南的和田坳陷、叶城-莎车坳陷和于田-民丰坳陷、以及唐古孜巴斯坳陷地壳呈现低电阻率,说明这里流体活跃,有利于大型特大型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大地电磁探测 三维反演 岩石圈构造古亚洲洋封闭 大陆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