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体系表征技术及分类方案 被引量:27
1
作者 伍岳 樊太亮 +1 位作者 蒋恕 郁文谊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97,共7页
页岩储层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储集体,对其孔隙体系的研究备受重视。通过充分调研和系统总结国际上关于页岩储层微观孔隙体系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孔隙表征技术并指出了存在问题;以客观性和普适性为基础提出了两套分类方案;定性探讨了孔隙演... 页岩储层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储集体,对其孔隙体系的研究备受重视。通过充分调研和系统总结国际上关于页岩储层微观孔隙体系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孔隙表征技术并指出了存在问题;以客观性和普适性为基础提出了两套分类方案;定性探讨了孔隙演化的一般规律。目前最常见定性观测页岩储层孔隙的方法为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结合氩离子抛光技术,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系统(FIB-SEM)和纳米CT技术可用于孔隙三维模型重构。高压压汞法结合气体吸附法用于定量分析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此外核磁共振也是有效测试手段。分别根据孔隙发育位置与岩石基质关系以及孔隙发育成因与岩石基质关系,将页岩储层孔隙划分为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以及骨架矿物孔、黏土矿物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无机矿物成岩作用与有机质热成熟作用是控制页岩储层孔隙演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页岩 孔隙表征 孔隙分类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层序地层及岩性油气藏油气富集规律——以准噶尔盆地红29三维工区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利萍 陈轩 +1 位作者 张昌民 张尚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4-1013,共10页
以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29三维工区中三叠统克拉玛依下亚组(克下组)为研究对象,根据钻井和测井资料对其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识别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2、MSC3)。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从上升到下降的过... 以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29三维工区中三叠统克拉玛依下亚组(克下组)为研究对象,根据钻井和测井资料对其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识别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2、MSC3)。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从上升到下降的过程中,河道弯曲指数明显出现低—高—低的分异特征,河道砂体连续性表现为好—差—好的演变。通过分析克下组油藏以及出油气特征,发现油气主要富集于MSC2中期基准面旋回中;该中期旋回内河道弯曲度较高,河道砂体连续性较差。结合岩性油气藏的成藏规律,总结出'富砂中找贫砂'的勘探思路。该思路指出,长期基准面上升到最高位置附近的'贫砂'层系也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层位,并提出断层-岩性型复合圈闭为有利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中期基准面旋回 油气聚集 准噶尔盆地 中三叠统 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海盆地形成演化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政 何登发 +1 位作者 温志新 李涤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2-386,共5页
分析了北海盆地的形成演化对大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北海盆地经历了8个构造演化期,加里东运动期形成了主要变质岩基底;海西运动导致古特提斯洋关闭,形成联合古陆,同时沉积了盆地南部重要的煤系烃源岩;陆内克拉通期盆地南、... 分析了北海盆地的形成演化对大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北海盆地经历了8个构造演化期,加里东运动期形成了主要变质岩基底;海西运动导致古特提斯洋关闭,形成联合古陆,同时沉积了盆地南部重要的煤系烃源岩;陆内克拉通期盆地南、北部持续沉降,前期干旱,后期大范围海侵,形成了盆地南部有利的储、盖配置;裂谷期区域拉张环境,产生了以维京、中央和默里湾为典型的地堑系与海槽;热隆起期中部区域隆起,伴随大量火山活动,为盆地北部储集层的发育提供大量物源;主要裂谷期中部穹窿沉降并被海水淹没,盆地北部发育优质烃源岩;晚裂谷期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盆地中部发育大量白垩,北部沉积泥灰岩,形成了盆地北部区域性的盖层;后裂谷期挪威—格林兰海陆壳分离,在之前的构造格架下持续稳定地接受沉积,为油气保存提供有利环境。最终形成南部为大气田、北部以大油田为主的分布格局,同时在维京和中央地堑内分别形成了"上生下储"与"下生上储"2种不同的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海盆地 构造演化 控油气作用 大油气田 前陆盆地 裂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区海陆过渡相不同沉积环境页岩气成藏条件对比 被引量:31
4
作者 闫德宇 黄文辉 +2 位作者 陆小霞 尹相东 石艳玲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78-1787,共10页
以下扬子区二叠系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模拟、元素分析测试、物性测试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泥页岩空间展布特征、沉积微相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特征等页岩气藏评价参数... 以下扬子区二叠系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模拟、元素分析测试、物性测试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泥页岩空间展布特征、沉积微相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特征等页岩气藏评价参数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下扬子区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广泛发育在滨岸平原、障壁-泻湖、三角洲前缘和浅海陆棚等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中;泥页岩中有机质丰度较高,总有机碳(TOC)含量平均值为2.43%;干酪根主要为Ⅱ型、Ⅲ型;镜质体反射Ro分布范围是0.55%~2.66%,多数有机质处于中—高热成熟阶段;生烃潜力(S1+S2)平均值为2.96 mg/g,具备较大的页岩气生成潜能;研究区泥页岩物性较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但石英、长石、方解石等脆性矿物含量丰富,脆性指数(Ⅰ,Ⅱ)较高,有利于页岩气储层的压裂开发;保守估算下扬子区龙潭组吸附气量为0.34~0.96 m3/t,且物性封闭和烃浓度封闭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页岩气的储存能力。对比不同沉积环境下页岩气成藏条件参数,综合研究认为下扬子地区障壁-泻湖相具备更为优势的页岩气成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泥页岩 不同沉积环境 有机质丰度 矿物含量 二叠系 下扬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环境与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久凯 丁文龙 +2 位作者 黄文辉 张金川 曾维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7-554,共8页
对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发育主控因素的研究是进行该区页岩气勘探有利区预测的基础问题之一。通过对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典型露头剖面样品特征的分析,运用岩石、矿物、有机质特点、特征元素等指标对该区海相富有机质... 对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发育主控因素的研究是进行该区页岩气勘探有利区预测的基础问题之一。通过对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典型露头剖面样品特征的分析,运用岩石、矿物、有机质特点、特征元素等指标对该区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在早寒武世时的古环境进行恢复,建立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环境判别综合表,认为该套黑色页岩在早寒武世是典型的缺氧环境。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是古构造、古气候和古海平面变化、古洋流及海底热液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建立了上扬子地区古海平面上升―上升洋流―热液活动―水体分层―缺氧环境的页岩发育模式,指出海底热液活动和上升洋流促进生物体的勃发,为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提供物质基础;海平面上升和上升洋流不仅造成水体分层,而且共同影响富有机质页岩的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富有机质页岩 古环境恢复 主控因素 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海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政 何登发 +2 位作者 童晓光 杜鹏 李涤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1年第3期31-43,7,共13页
北海盆地为典型的中生代裂谷盆地,其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特征,了解它们的形成与分布可以指导其他裂谷型盆地的勘探。根据IHS及C&C提供的相关数据,结合生油层、储层、盖层及圈闭特征方面的研究,对北海盆地及邻区已发现的57... 北海盆地为典型的中生代裂谷盆地,其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特征,了解它们的形成与分布可以指导其他裂谷型盆地的勘探。根据IHS及C&C提供的相关数据,结合生油层、储层、盖层及圈闭特征方面的研究,对北海盆地及邻区已发现的57个大油气田进行分析,得出南北海盆地气源岩为上石炭统威斯特伐利亚阶煤系地层,北北海盆地主要油源岩为上侏罗统到下白垩统沉积的KimmeridgeClay组(英国)、Mandal组、Draupne组(挪威)和Farsund组(丹麦)泥页岩;主力储层分别为南北海盆地的赤底统砂岩,北北海盆地维京地堑内中侏罗统Brent群砂岩及中央地堑内的上白垩统白垩;南部区域盖层为上二叠统盐岩,北部区域盖层以泥灰岩为主。北海大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受控因素为: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储集体的发育及其分布;盐运动及同裂谷期断裂作用产生的相关盐构造和断块背斜、掀斜断块圈闭的发育;区域性盐岩及泥灰岩盖层的有效封盖。这些有利条件共同作用下,北海大油气田在整个区域上具南部产气、北部以油为主的特点;局部上,受有利储层Brent群分布位置和中央地堑区域盐构造运动影响,大油田集中富集于维京地堑西北部与中央地堑中部挪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油气田 形成条件 分布特征 北海盆地 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固体-流体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董果果 黄文辉 +1 位作者 万欢 王华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41-948,共8页
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是重要的含油层系,其储层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是近年来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通过对研究区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和荧光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的固体-... 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是重要的含油层系,其储层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是近年来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通过对研究区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和荧光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的固体-流体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出7个流体活动期次,其成岩环境的变化依次为碱性、酸性、碱性、酸性、碱性、酸性至酸碱交替。酸性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明显的碳酸盐溶解、长石溶解及石英的次生加大等,主要改善了储层物性;而碱性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石英的溶解、长石次生加大、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及硬石膏沉淀等,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孔隙,降低了储层物性。研究区共发生两次油气充注,为沙二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以及馆陶组沉积末期,两次油气充注分别对应了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固体-流体相互作用 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地质含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马水平 王志宏 +2 位作者 田永乐 杨军 王海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4-457,共4页
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只有在代表原始沉积界面的情况下才具有等时意义,也才能成为地震解释和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但是,挠曲构造作用、成岩、碎屑流沉积作用、重力滑塌、天然气水合物等均可改变或形成新的、具有足够波阻抗差的地层... 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只有在代表原始沉积界面的情况下才具有等时意义,也才能成为地震解释和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但是,挠曲构造作用、成岩、碎屑流沉积作用、重力滑塌、天然气水合物等均可改变或形成新的、具有足够波阻抗差的地层界面并形成地震反射。因而在层序地层学解释中必须识别并排除此类反射轴,否则就会导致年代地层框架的错误认识,所以掌握此类界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阻抗 挠曲作用 成岩作用 碎屑流 反射同相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鄯勒油田西山窑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松 汤达祯 +4 位作者 王炜 许浩 杨紫 陈晓智 崔立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3-991,共9页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建立鄯勒油田西山窑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相,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展布特征和油气的聚集规律,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西山窑组整体经历了一个先进积...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建立鄯勒油田西山窑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相,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展布特征和油气的聚集规律,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西山窑组整体经历了一个先进积、后退积的过程;西山窑组为一个三级层序,其中包含2个四级层序,该组由低位域(LST)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湖侵域(TST)的三角洲平原沉积和高位域(HST)的湖相沉积组成。研究区基准面上升期可以寻找砂体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基准面下降期可以寻找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西一、二段沉积的三角洲河道砂体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可以形成砂体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而西三、四段的湖相浊积砂体,可以形成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格架 油气 鄯勒油田 西山窑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A区块珠江组下段和珠海组滨岸—潮汐沉积储层特征及物性评价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宁 邓宏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5-842,共8页
以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测井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A区块珠江组下段和珠海组滨岸—潮汐沉积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进行研究,该区珠海组以潮汐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岩屑质长... 以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测井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A区块珠江组下段和珠海组滨岸—潮汐沉积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进行研究,该区珠海组以潮汐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珠江组下段以滨岸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岩屑质亚长石砂岩,西部滨岸沉积发育,岩性较纯,东部潮汐沉积发育,砂泥混杂。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中西部原生孔隙所占比例较东部高,西部地区物性较东部好,珠江组下段滨岸沉积物性较珠海组潮汐沉积高。结合成岩作用分析,认为该区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基准面旋回格架内的沉积环境,同时针对滨岸和潮汐沉积体系,由前滨—上临滨—潮间潮砂坪—下临滨—潮下潮道—潮下潮砂坝—潮间混合坪—潮间潮道—潮上泥坪物性逐渐变差,且滨岸砂岩物性优于潮汐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珠江下段 珠海组 滨岸沉积 潮汐沉积 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凹陷沉积微相对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以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侯伟 樊太亮 +3 位作者 王海华 张月巧 沈武显 王进财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6-33,共8页
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分析表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发育湖泊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湖泊相由滨浅湖亚相组成,可识别出泥滩、混合滩、砂质滩坝微相;三角洲相由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识别... 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分析表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发育湖泊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湖泊相由滨浅湖亚相组成,可识别出泥滩、混合滩、砂质滩坝微相;三角洲相由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识别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远沙坝微相。不同类型微相不仅控制了本区岩相变化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和砂体的储集性能,而且对砂体的含油气性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滩坝砂体在储集性能和含油气性方面更具优越性,从而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沉积微相的展布对本区岩性油气藏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湖岸线的活动带为岩性油气藏的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凹陷 腰英台 青山口组 沉积微相 岩性油气藏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托果勒西区良里塔格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峰 樊太亮 高志前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1-524,共4页
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带良里塔格组礁滩复合体为塔里木盆地油气主要储层,通过对塔中Ⅰ号构造带西北部的顺6井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详细岩心观察和室内研究认为,顺6井区良里塔格组沉积微相主要为砂屑滩、鲕粒滩、生屑滩、灰泥丘,滩相储... 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带良里塔格组礁滩复合体为塔里木盆地油气主要储层,通过对塔中Ⅰ号构造带西北部的顺6井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详细岩心观察和室内研究认为,顺6井区良里塔格组沉积微相主要为砂屑滩、鲕粒滩、生屑滩、灰泥丘,滩相储集体主要发育于高位体系域中,海平面上升下降变化控制着滩的沉积微相类型和垂向叠置关系。储集空间类型包括孔隙型、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主要储集空间以裂缝-孔隙型为主。砂砾屑滩和鲕粒滩、生屑滩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良里塔格组 顺6井 塔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斯湾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组合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8
13
作者 贾小乐 何登发 童晓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8-123,共6页
波斯湾盆地新生界主要有5套油气成藏组合,其中阿斯马里组—加奇萨兰组成藏组合是最重要的油气成藏组合之一。通过对该成藏组合古地理演化、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成藏过程和模式的分析认为,沉积于低能闭塞环境的中白垩统卡兹杜米组烃源... 波斯湾盆地新生界主要有5套油气成藏组合,其中阿斯马里组—加奇萨兰组成藏组合是最重要的油气成藏组合之一。通过对该成藏组合古地理演化、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成藏过程和模式的分析认为,沉积于低能闭塞环境的中白垩统卡兹杜米组烃源岩,在上新世早期达到排烃高峰,生成的油气通过相关的裂缝系统垂向运移到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石灰岩裂隙型储集层中;中新统加奇萨兰组为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提供有效的区域盖层;油气在侧向挤压形成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优质的烃源岩、储集物性良好的储集层、沟通烃源岩与储集层的裂缝、有效的区域和局部盖层、油气生成期与构造活动、裂缝及圈闭形成期的良好匹配等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斯湾盆地 新生界 阿斯马里组 储集层 加奇萨兰组 蒸发岩 成藏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海岸盆地带大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探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郑应钊 何等发 +1 位作者 马彩琴 万德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8-1024,共7页
目的探究西非海岸盆地带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的规律,为发现更多的大油气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西非海岸盆地带沉积盆地分布和已发现的大油气田分布情况入手,分析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总结出西非最主要的两大含油气盆地——尼日尔三角... 目的探究西非海岸盆地带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的规律,为发现更多的大油气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西非海岸盆地带沉积盆地分布和已发现的大油气田分布情况入手,分析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总结出西非最主要的两大含油气盆地——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下刚果盆地的含油气系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归纳出西非大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规律。结果在西非海岸盆地带,盐岩层的发育对各盆地油气的成藏和分布有重大影响。盐岩发育的大西洋带中段,盆地油气富集程度明显高于盐岩不发育的南段、北段盆地。西非海岸盆地带的含油气系统可分为盐下、盐上两套大的含油气系统,盐下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是湖相页岩,储层为河流相、三角洲相、滨海相砂岩,阿普第期蒸发岩层为盖层;盐上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是海相页岩,储层主要为浊积岩,盖层为泥页岩。结论在西非海岸盆地带,大油气田多分布于近海或沿岸,受构造位置和沉积相带控制,形成多个油气富集带,具有垂直三角洲的沉积走向,呈带状富集的规律。由油气产出的岩性来看,其主要产出于碎屑岩储层,碳酸岩储层次之。产油层系以第三系为主,其次为白垩系。在南段盆地,形成了大气田;在中段的下刚果盆地和加蓬海岸盆地,只形成了大油田;在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形成了大油田、大气田共存的局面;西非北段盆地尚未发现大油气田。未来在西非海岸带中段盆地的深水浊积岩区有望发现更多的大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非 海岸盆地 大油气田 含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阿拉伯盆地Khuff—Sudair组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3
15
作者 贾小乐 何登发 +3 位作者 童晓光 王玉梅 贾爱婷 陶亲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9-374,共6页
Khuff—Sudair组油气成藏组合是中阿拉伯盆地重要的油气成藏组合。通过对该成藏组合古地理演化、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成藏过程和模式的分析认为,下志留统Qusaiba段烃源岩于中侏罗世卡洛夫期开始生油,早白垩世土仑期开始生气;生成的... Khuff—Sudair组油气成藏组合是中阿拉伯盆地重要的油气成藏组合。通过对该成藏组合古地理演化、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成藏过程和模式的分析认为,下志留统Qusaiba段烃源岩于中侏罗世卡洛夫期开始生油,早白垩世土仑期开始生气;生成的油气通过断层、裂缝垂直运移和上覆地层砂岩水平运移到上二叠统Khuff组储集层内;下三叠统Sudair组提供了有效的区域盖层;由于石油的生成和排烃早于圈闭的形成,所以很难聚集成藏,而天然气的生成和排烃时间与圈闭的形成时间一致,所以天然气在基底活动形成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目前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田North-South Pars气田特有的Khuff—Sudair组油气成藏组合是中阿拉伯盆地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阿拉伯盆地 Khuff—Sudair组油气成藏组合 Qusaiba组烃源岩 Khuff组储集层 断层 裂缝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凹陷A区块珠海组潮汐沉积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预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文波 邓宏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91-796,842,共7页
惠州凹陷珠海组沉积时期,海侵自西南方向进入凹陷,潮流对来自西北方向的古珠江三角洲沉积物有强烈改造作用,在凹陷西南部形成近海潮汐沉积,研究区以潮坪沉积作用为主。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分析了A/S值变化过程中潮汐相的沉积学... 惠州凹陷珠海组沉积时期,海侵自西南方向进入凹陷,潮流对来自西北方向的古珠江三角洲沉积物有强烈改造作用,在凹陷西南部形成近海潮汐沉积,研究区以潮坪沉积作用为主。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分析了A/S值变化过程中潮汐相的沉积学与地层学响应,以岩心、测井资料为基础,对珠海组进行了高频基准面旋回划分。在时间地层单元格架内,以潮汐相沉积模式为指导,以井—震界面标定与追踪后的三维数据体为基础,运用地震沉积学分析方法和地层切片技术,优选地震属性,对研究区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为该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沉积 层序特征 地层切片 属性提取 珠海组 惠州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孔隙纵横比定量判断孔隙型海相致密油地层岩性变化点的方法
17
作者 曹翔宇 丁文龙 尹帅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1-737,共7页
泥质质量分数是指示碎屑岩岩性变化的重要指标,其对岩石物性及弹性性质均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深层致密油储层,准确预测地层岩性变化尤为重要。文中以塔中X井区孔隙型海相致密碎屑岩地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孔弹性Biot理论获取地层岩石弹性参... 泥质质量分数是指示碎屑岩岩性变化的重要指标,其对岩石物性及弹性性质均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深层致密油储层,准确预测地层岩性变化尤为重要。文中以塔中X井区孔隙型海相致密碎屑岩地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孔弹性Biot理论获取地层岩石弹性参数,重点探讨了孔隙纵横比(α)对地层岩性变化点的指示作用。目的层的基质矿物体积模量(K_o)主要分布在20-60 GPa,基质矿物剪切模量(μ_o)主要分布在10~25 GPa;随着泥质质量分数(V_(sh))的增加,孔隙型岩石的α值逐渐降低,具有分段性,砂岩的α值分布在0.25-1.00,泥岩的α值分布在0.01~0.25;岩性转折点所对应的α值为0.25,Vsh为40%,岩石体积模量(K_s)为40 GPa,孔隙度(ф)为3%,转折端孔隙度可以为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纵横比 孔隙型 海相 致密油 岩性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海相页岩气保存条件——以贵州岑巩区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例 被引量:75
18
作者 王濡岳 丁文龙 +4 位作者 龚大建 冷济高 王兴华 尹帅 孙雅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55,共11页
中国南方地区发育多套海相富有机质页岩,页岩气资源丰富,但与北美地区相比,具有形成时代老、热演化程度高、构造期次多、构造变形复杂、地应力状态与地表条件复杂及保存条件差异大等特点。与已获得突破的龙马溪组相比,下寒武统牛蹄塘组... 中国南方地区发育多套海相富有机质页岩,页岩气资源丰富,但与北美地区相比,具有形成时代老、热演化程度高、构造期次多、构造变形复杂、地应力状态与地表条件复杂及保存条件差异大等特点。与已获得突破的龙马溪组相比,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形成时代更老,储层特殊性与复杂性更大,对保存条件要求更高。为此,针对南方复杂构造区特殊地质条件,以贵州岑巩区块牛蹄塘组为例,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与构造演化分析,结合物质基础、顶底板与区域盖层、天然气组分、地层水条件、地层压力等因素对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断裂和剥蚀为主的后期改造是页岩气散失的根本原因。研究区构造演化具有"早期小幅抬升,长期相对稳定,后期强烈改造"的特点。区内北东-北北东向隔槽式褶皱、高角度逆冲与走滑断裂发育,中部宽缓构造部位断裂较少,埋深适中,保存条件较好。天然气组分与地层水特征表明,优良的顶、底板与区域盖层有效减缓了页岩气的散失与地层水的侵入。最后,提出了页岩气构造保存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构造保存有利区进行了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存条件 页岩气 牛蹄塘组 下寒武统 岑巩区块 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 被引量:535
19
作者 张金川 徐波 +7 位作者 聂海宽 汪宗余 林拓 姜生玲 宋晓微 张琴 王广源 张培先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6-140,共5页
页岩气是以吸附和游离状态同时存在于泥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它分别在天然气的成因机理、赋存相态、成藏聚集机理、分布变化特点及其与其他类型气藏关系之间存在广泛的变化性。由于页岩气成藏边界条件可有适度地放宽且变化较大,各成藏地... 页岩气是以吸附和游离状态同时存在于泥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它分别在天然气的成因机理、赋存相态、成藏聚集机理、分布变化特点及其与其他类型气藏关系之间存在广泛的变化性。由于页岩气成藏边界条件可有适度地放宽且变化较大,各成藏地质要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基于地质、测井、地震等方法和手段,可对页岩气进行快速识别。研究表明,中国存在页岩气大量发育的区域地质条件,初步计算中国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5~30)×1012m3。平面上以中国南方和西北地区最为有利(也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剖面上以古生界资源量为最大,中生界位居其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页岩气 地质特征 有利区 分布 资源量 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40
20
作者 何登发 李德生 +4 位作者 张国伟 赵路子 樊春 鲁人齐 文竹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9-606,共18页
四川盆地是典型的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的克拉通盆地,在其多套沉积层序中富含天然气,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近年来连续发现了普光、龙岗、合川、新场、九龙山和元坝等多个大气田。揭示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不仅为探讨克拉通... 四川盆地是典型的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的克拉通盆地,在其多套沉积层序中富含天然气,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近年来连续发现了普光、龙岗、合川、新场、九龙山和元坝等多个大气田。揭示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不仅为探讨克拉通盆地的成因机制奠立重要基础,而且为探索强烈构造活动环境之下油气有效聚集与保存机制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利用盆地内部最新的地面地质调查、钻探、重磁与地震等油气勘探资料,将周缘板块构造演化、造山带的发展与盆地的沉积充填密切结合,探讨四川盆地及邻区的盆地发展历史及其多旋回叠加过程。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位于中上扬子克拉通之上,在显生宙期间,表现为板块构造围限下的陆内变形与盆地发育过程,即北侧为秦岭洋盆(早古生代为北秦岭洋,晚古生代—三叠纪为南秦岭洋),西南侧为昌宁—孟连洋盆、金沙江—墨江洋盆、甘孜—理塘洋盆(主要为古特提斯洋盆),东南侧为江南—雪峰陆内裂陷带(主要为早古生代裂陷)和西北侧龙门山陆内裂陷带(主要为晚古生代裂陷),这些洋盆或裂陷带的开启与关闭使得四川盆地及邻区经历了原特提斯洋(Z—S)、古特提斯洋(D—T)与新特提斯洋(J—Q)3个演化阶段,每一阶段包括与洋盆打开有关的伸展阶段和与洋盆闭合有关的聚敛挤压阶段,这些构造作用在克拉通内部表现为伸展期(Z—O、D—P—T_3χ~3、J_(1-2))盆地与挤压期(S、T_3χ^(4-6)、J_3—K_1)盆地交替发育的特点,体现出盆地发展的旋回性。不同性质的旋回/盆地发生横向复合与垂向叠加形成多旋回盆地相叠加的"层、块"地质结构,受周缘盆—山体系多期构造作用的影响,这种"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结构遭受了强烈改造,对油气聚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盆机制 地质结构 构造旋回 叠合盆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