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60篇文章
< 1 2 2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地下管网管理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朱莉 李晖 陈宗信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179-180,共2页
探索了管网数据的应用途径和应用模式 ,并根据现行管理方式 ,对计算机辅助管网管理实施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 管网数据 中国地质大学 校园地下管网 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南段地应力特征与工程稳定性分析
2
作者 乔二伟 马秀敏 +2 位作者 郭华林 孙尧 姜景捷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10,共14页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是连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主线工程,沿线地应力状态是工程设计和施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准确获得工程南段地区现今地应力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在烟台市蓬莱区西南北沟镇实施了300m以浅的...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是连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主线工程,沿线地应力状态是工程设计和施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准确获得工程南段地区现今地应力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在烟台市蓬莱区西南北沟镇实施了300m以浅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测区主导应力为水平构造应力,与东北—华北应力区其他地区相比,应力值处于中等;随测量深度增加,最大水平主应力(S_(H))、最小水平主应力(S_(h))和垂向主应力(S_(v))均呈线性增大趋势;在测量深度范围内地壳浅表层应力结构以逆断型为主,即S_(H)>S_(h)>S_(v);实测S_(H)平均方位角为N75.3°E,与华北应力区的应力场方向一致,也与其震源机制解和GPS测量揭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应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和此次测量数据,初步评估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南段地区现今地应力积累水平及其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认为σ_(θ_(max))区域内应力积累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工程区域地壳相对稳定。依据岩爆危险程度综合判别准则/R_(c)讨论了通道区域地下隧道工程围岩岩爆的可能性,认为该工程地下隧道发生岩爆可能性很低,隧道围岩总体稳定。研究结果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方案的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区域活动断裂、地震地质、区域动力学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峡 跨海通道工程 水压致裂法 地应力 围岩稳定性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泸定昔格达地层黏土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祥 吴瑞安 +4 位作者 郭长宝 倪嘉伟 王炀 李彩虹 宋德光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4,共13页
昔格达地层作为一类特殊的半成岩,具有“见风成粉,遇水成泥”的特性,是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良好孕生载体。以川西泸定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现场与室内岩土测试,分析了其物质组成、微观结构... 昔格达地层作为一类特殊的半成岩,具有“见风成粉,遇水成泥”的特性,是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良好孕生载体。以川西泸定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现场与室内岩土测试,分析了其物质组成、微观结构及力学特性,重点研究水作用下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并与其他地区昔格达地层工程地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主要成分为粉细砂、黏土等细粒物质,由薄层黄色和灰色的黏土岩互层产出,具有近水平层理构造。②黄色和灰色黏土岩的物质组成相同,但占比不同,黄色黏土岩的黏粒含量比灰色黏土岩高约12%,方解石含量少约10%,黄色黏土岩的结构更为致密,黏粒间胶结作用更强。③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现场实测渗透系数为3.62×10^(−4)~7.34×10^(−4)cm/s,介于其他地区昔格达地层的黏土岩类–砂岩类之间,这与其天然节理发育、受扰动极易开裂的特性密切相关。④黄、灰色黏土岩的黏聚力均随含水率增加而降低,且含水率越高,降幅越大,内摩擦角与含水率的关系则表现有所不同。⑤不同地区昔格达地层的力学特性对含水率变化的敏感性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泸定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的水敏性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昔格达地层 黏土岩 微观结构 工程地质特性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地质环境分区的重庆市滑坡降雨阈值模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洋义 殷坤龙 +3 位作者 杜娟 刘书豪 邬礼扬 刘谢攀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考虑区域历史滑坡的降雨特征与地质环境,构建合理的降雨阈值模型,对区域滑坡灾害的预测预报十分重要。以重庆市2013-2021年的1368个降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详细的滑坡编录数据和区域地质环境资料,划分降雨事件,构建滑坡样本库。利用... 考虑区域历史滑坡的降雨特征与地质环境,构建合理的降雨阈值模型,对区域滑坡灾害的预测预报十分重要。以重庆市2013-2021年的1368个降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详细的滑坡编录数据和区域地质环境资料,划分降雨事件,构建滑坡样本库。利用随机森林(RF)算法,建立了当日激发降雨量-前期有效降雨量(Rd-Rp)降雨阈值模型,基于概率分级划分了不同预警等级。以中等预警概率按孕灾环境、工程岩组、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4种地质环境分别构建了19个临界降雨阈值判据。结果表明:Rd-Rp阈值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当日激发降雨量和前期有效降雨量对滑坡发育的影响,且前期有效降雨量在滑坡诱发中占主导作用。不同的地质环境类型对降雨因子的敏感性不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性质、植被覆盖以及土壤性质等对滑坡发育有重要影响。以坚硬岩为主的岩组阈值高于以软弱岩为主的岩组,林地的阈值大于耕地,受人类工程活动破坏严重的区域阈值会降低。利用随机森林方法为重庆市不同地质环境分区建立了降雨阈值判据,本研究可为重庆市降雨型滑坡的气象预警管理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降雨阈值 有效降雨量 随机森林 地质环境分区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顶管工程不同泥浆润滑工况下顶进力计算研究
5
作者 梅嘉豪 张鹏 +3 位作者 李水明 张云龙 许勇 吴如东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4-781,共8页
为解决矩形顶管工程不同泥浆润滑工况下顶进力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结合上海某矩形顶管工程案例实测顶进力变化规律,首先,将顶进过程分成无泥浆润滑、泥浆润滑逐渐发挥以及泥浆润滑充分发挥3种工况;其次,采用梯形楔形体模型计算矩形顶管... 为解决矩形顶管工程不同泥浆润滑工况下顶进力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结合上海某矩形顶管工程案例实测顶进力变化规律,首先,将顶进过程分成无泥浆润滑、泥浆润滑逐渐发挥以及泥浆润滑充分发挥3种工况;其次,采用梯形楔形体模型计算矩形顶管迎面阻力,并基于修正太沙基松动土压力理论和泥浆润滑条件,分析3种工况下管土接触状态与界面摩擦因数,考虑管土摩阻力和管浆摩阻力,提出不同工况下顶管侧摩阻力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矩形顶管顶进力预测新方法;最后,与现场实测数据及现有矩形顶管规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提出的计算模型预测精度更高,与实测顶进力误差基本在±15%以内,验证了其合理性。2)初期无泥浆润滑工况下,应采用管土全接触模型和无润滑管土界面摩擦因数计算侧摩阻力;后期泥浆润滑充分发挥工况下,采用管土一面接触和润滑条件下界面摩擦因数计算侧摩阻力更加准确;而泥浆润滑逐渐发挥工况处于上述2种工况的过渡阶段,润滑注浆后管土接触状态迅速由全接触变为一面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顶管 泥浆 润滑工况 顶进力 侧摩阻力 管土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木地貌学方法在滑坡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伟波 范浩文 +1 位作者 殷悦铭 邓清禄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7,230,共13页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滑坡地质灾害是其中重要的灾害类型之一,对受灾区居民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历史滑坡地质灾害(如古滑坡)的数据获取途径有限,同时灾害记录的信息并不是很完整,因此不利于开展滑坡地质灾害的历史重建及预测...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滑坡地质灾害是其中重要的灾害类型之一,对受灾区居民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历史滑坡地质灾害(如古滑坡)的数据获取途径有限,同时灾害记录的信息并不是很完整,因此不利于开展滑坡地质灾害的历史重建及预测研究,而树木地貌学方法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综述对滑坡地质灾害中的树木倾斜、树轮偏心、树轮宽度突变、应力木形成和细胞管腔变化等常见的树木异常指标进行了总结分析;针对不同的树木异常指标,提出了相应的采样策略和灾害事件的识别方法,进而分析还原了滑坡地质灾害事件的形成历史及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环境数据对滑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进行了探讨。总体而言,树木地貌学方法在滑坡地质灾害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能够为滑坡地质灾害的历史重建及预测提供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地质灾害 树木地貌学方法 树木反应特征 诱发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数字经济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王丽双 傅新红 +1 位作者 王泽昊 杨锦秀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9,共13页
乡村数字经济在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中国省级统计数据,构建乡村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莫兰指数、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测算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乡村数字经济在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中国省级统计数据,构建乡村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莫兰指数、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测算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索造成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2022年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由0.156增长至0.329,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异质性显著,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空间自相关检验显示出显著正向关联性,形成低—低、低—高、高—高三种集聚模式;消费水平差异是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其中城镇消费的驱动效应显著高于农村;消费因素通过正向空间溢出促进邻近区域发展,而产业因素因资源竞争呈负向极化效应。因此,应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差异化数字基建布局;激活城乡消费协同动能,释放消费驱动潜力;优化数字产业空间布局,抑制负向极化效应,促进乡村数字经济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经济 区域差异 空间格局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东新城区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吴益平 余宏明 胡艳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01-1203,1208,共4页
通过地质调查及大量岩土力学试验,对巴东新城区中三叠统巴东组二段T2b2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综合研究。测定了岩石的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和岩石的物理及水理性质参数。由不同含水状态下的室内崩解试验发现,紫红色泥岩具有较强的... 通过地质调查及大量岩土力学试验,对巴东新城区中三叠统巴东组二段T2b2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综合研究。测定了岩石的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和岩石的物理及水理性质参数。由不同含水状态下的室内崩解试验发现,紫红色泥岩具有较强的崩解特性,且与岩石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试验得到岩块的力学性质指标和变形特征。进行了点荷载试验,对不同风化程度和不同物理状态下的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对工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红色泥岩 矿物成分 微观结构 崩解性 工程地质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滑带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陈松 徐光黎 +1 位作者 陈国金 吴雪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048-3052,共5页
在宏观分析滑坡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及现场试验对黄土坡滑坡Ⅰ号临江崩滑堆积体滑带土岩性、颗粒成分、矿物成分、微观结构、物理力学特征与崩滑体在水库回水条件下的变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滑带土中黏粒及粉粒含量较高,有... 在宏观分析滑坡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及现场试验对黄土坡滑坡Ⅰ号临江崩滑堆积体滑带土岩性、颗粒成分、矿物成分、微观结构、物理力学特征与崩滑体在水库回水条件下的变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滑带土中黏粒及粉粒含量较高,有明显的深层蠕变磨光面和擦痕,且含有亲水的黏土矿物成分和呈片状结构特征是滑带土在回水作用下易饱水软化的重要条件;滑带土饱水后力学强度降低是导致崩滑体蠕动变形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带土 矿物成分 微观结构 物理力学特征 饱水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思路探讨——以广西凤山县石灰岩矿山为例 被引量:19
10
作者 唐朝晖 柴波 +1 位作者 罗超 刘倩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我国许多废弃和老矿山未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恢复工程,矿区内环境恶劣。为了解决废弃矿山遗留的环境问题,国家提供了专门的政策和资金进行治理,但亟需从技术层面上提出一套适合国情的设计理论。在总结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特点... 我国许多废弃和老矿山未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恢复工程,矿区内环境恶劣。为了解决废弃矿山遗留的环境问题,国家提供了专门的政策和资金进行治理,但亟需从技术层面上提出一套适合国情的设计理论。在总结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的原则、指标和流程,并将设计理论用于广西凤山石灰岩矿山的治理工程设计。结果表明:(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治理工程涉及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和景观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治理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环境问题、可行性、效益和社会需求四个主要指标。(2)凤山石灰岩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松动危岩、潜在崩塌体、土地和植被资源占用与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采取截水、锚固、落石平台和岩石雕刻将采石掌子面改造为公园的景点,并通过岩壁雕刻宣传当地的民俗文化。(3)治理工程消除了废弃采石矿山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同时,建设成世界级的雕刻景点,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体现了治理工程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山 地质环境问题 闭矿设计 石灰岩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奉节县新址白马小区库岸再造工程地质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益平 唐辉明 余宏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361-364,共4页
三峡工程运营以后,奉节县白马小区的库岸地质环境将产生急剧变化,库岸再造可能对研究区土地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信息量法对白马小区的库岸再造问题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确定出库岸再造程度相对强烈地... 三峡工程运营以后,奉节县白马小区的库岸地质环境将产生急剧变化,库岸再造可能对研究区土地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信息量法对白马小区的库岸再造问题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确定出库岸再造程度相对强烈地带,进而对研究区的防护工程提出了相关建议,确保沿江大道等重点工程的正常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量法 库岸再造 地质环境 预测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基本构架及其核心技术的实现 被引量:58
12
作者 李超岭 杨东来 +4 位作者 李丰丹 刘畅 刘修国 于庆文 吕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23-944,共22页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全过程的软件,涵盖地质矿产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考虑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应用技术层面,从数据"层"模型、数据流"...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全过程的软件,涵盖地质矿产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考虑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应用技术层面,从数据"层"模型、数据流"池"技术、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技术、数据互操作技术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核心技术及其实现,通过基于无缝一体化技术的数据采集、管理、综合处理与成果表达,在实体或矿块的矿床建模技术与品位估计、储量估算等方面展现了全地质调查过程的数字化,不但为地质人员应用高新技术降低了门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精度和效率,丰富了成果的表现形式和服务形式。随着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完善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将成为中国地质调查的主流软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数字填图 资源量估算 矿床建模 矿体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盘江大桥岩体工程地质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初生 晏鄂川 刘佑荣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7-100,共4页
针对峡谷地区公路大桥勘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如桥塔边坡稳定性问题 ,桥基、持力层的选择问题等 ,以贵州省关岭—兴义公路北盘江特大桥为例 ,根据岩体力学非线性变形理论 ,结合岩体结构面模拟及 Hock-Brown强度曲线 ,确定了桥位区边... 针对峡谷地区公路大桥勘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如桥塔边坡稳定性问题 ,桥基、持力层的选择问题等 ,以贵州省关岭—兴义公路北盘江特大桥为例 ,根据岩体力学非线性变形理论 ,结合岩体结构面模拟及 Hock-Brown强度曲线 ,确定了桥位区边坡的潜在滑动面。对该桥梁勘察中的高边坡稳定性、岩溶地质、桥位持力层的选择以及桥基承载力等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勘察 岩体力学 结构面模拟 稳定性 高边坡 桥基承载力 桥位持力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的“立体一张图”服务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丰丹 李健强 +2 位作者 吕霞 郑坤 刘琳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28-1036,共9页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通过"地质矿产一张图"实现了地表范围内地质空间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但是地下三维地质空间信息的集成共享状况对现有的数据发布机制、服务效率与共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中国地质调查...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通过"地质矿产一张图"实现了地表范围内地质空间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但是地下三维地质空间信息的集成共享状况对现有的数据发布机制、服务效率与共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在构建"地质矿产立体一张图"服务框架的基础上,从三维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着手,重点研究了多结点下的数据发布与发现机制、三维可视化与场景服务、多样化用户界面表达方式,实现了网格环境下三维地质空间信息的实时快速绘制和高效交互处理;并针对矿体三维模型和地质三维模型等,提供了信息集成与应用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调查信息网格 三维空间数据 立体一张图 信息集成 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下水电站洞室群工程特点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光黎 李志鹏 +4 位作者 宋胜武 陈卫东 张世殊 董家兴 申艳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3-208,共6页
近年来,我国的水电能源开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总结、归纳已有工程的特点,对地下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收集、整理大量的国内外地下水电站洞室群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来地下水电站厂房工程实践,... 近年来,我国的水电能源开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总结、归纳已有工程的特点,对地下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收集、整理大量的国内外地下水电站洞室群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来地下水电站厂房工程实践,分析了我国地下水电站洞室群工程的特点。研究得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开挖技术的发展,地下洞室群的断面面积、高度、宽度和长度均呈指数式快速增长,规模之大,居世界第一。花岗岩、灰岩、砂岩约占洞室围岩总数的67%,总体上围岩介质强度高,工程地质条件好。随着水电能源开发向西推进,地下洞室埋深的加大,原始地应力值越来越大,高地应力的地下洞室超过50%,导致地下洞室群出现了超乎寻常的变形和破坏事件。除重力驱动型破坏之外,应力驱动型和复合型破坏模式日益增多。建议针对高烈度、高地应力、围岩条件较差的洞室,应考虑采用曲线体形而不是沿袭拱顶直边墙体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洞室群 规模 围岩 地应力 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库区谭家坪滑坡系统工程地质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聂文波 张利洁 +1 位作者 唐辉明 晏鄂川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5期392-396,共5页
从易滑地层、断层和结构面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谭家坪滑坡的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谭家坪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并对谭家坪滑坡的稳定性作了评价与预测,研究表明,谭家坪老滑坡是由于河流侵蚀作用加剧、河谷深切、岩体内部构造残余... 从易滑地层、断层和结构面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谭家坪滑坡的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谭家坪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并对谭家坪滑坡的稳定性作了评价与预测,研究表明,谭家坪老滑坡是由于河流侵蚀作用加剧、河谷深切、岩体内部构造残余应力释放、回弹、松弛,导致卸荷裂隙生成和软弱结构面贯通,加之水动力作用强烈,当剪应力大于垂向应力的情况下而形成的;白岩沟滑坡和白水沟滑坡则是谭家坪老滑坡的局部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库区 工程地质 易滑坡地层 稳定性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腾冲膨胀性硅藻土的发现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永双 郭长宝 +1 位作者 曲永新 张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6-275,共10页
结合在建的云南保山—腾冲高速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典型地质剖面观测和多种室内试验手段测试,揭示了腾冲芒棒盆地的硅藻土是以硅藻为主、富含黏土矿物的黏土质硅藻土,属于一种轻质强膨胀性极软岩。其具有典型硅藻土与膨胀性黏土岩双重物... 结合在建的云南保山—腾冲高速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典型地质剖面观测和多种室内试验手段测试,揭示了腾冲芒棒盆地的硅藻土是以硅藻为主、富含黏土矿物的黏土质硅藻土,属于一种轻质强膨胀性极软岩。其具有典型硅藻土与膨胀性黏土岩双重物理和水理性质,前者表现为极高的孔隙性、高吸水性、极强的结构性;后者则表现为高塑性、显著的膨胀崩解性,而且膨胀崩解特性的显现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腾冲芒棒盆地膨胀性硅藻土的发现及其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保山-腾冲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认识,对揭示中国西南地区某些湖相地层工程特性及地质灾害多发原因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质硅藻土 膨胀性 上新世 芒棒盆地 保山-腾冲高速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巫山县工程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顺平 李雪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1-23,共3页
本文在对三峡库区巫山县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MAPGIS的二次开发库 ,初步建立了巫山县工程地质环境信息系统。本文对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地质信息图文管理。
关键词 工程地质条件 信息系统 MAPGIS 二次开发库 三峡库区 巫山县 环境质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梧州市巨厚层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标准及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齐信 黎清华 +1 位作者 焦玉勇 谭飞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7-416,共10页
本文选择华南地区巨厚层花岗岩风化壳分布区的梧州市为研究区,旨在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标准。在野外区域调查、钻探、原位试验、室内试验、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定性与定量复合判定的指标体... 本文选择华南地区巨厚层花岗岩风化壳分布区的梧州市为研究区,旨在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标准。在野外区域调查、钻探、原位试验、室内试验、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定性与定量复合判定的指标体系,对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进行了垂直分带以及工程地质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粒度分析法可以作为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的方法之一,划分结果与原位试验划分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残积土带、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含量占比最大的土体分别是黏粒土、粉粒土、砂粒土。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粒径相对较大的砾粒和砂粒含量占比逐渐增大,粒径相对较小的粉粒和黏粒含量占比逐渐减小。粒径0.05 mm为残积土带、全风化带、强风化带曲线交叉的分界处,该处土体含量百分比近似相等,揭示粒径0.05 mm值是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3)随着钻进深度的增加,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同时增加,修正后的标准贯入击数N和圆锥动力触探击数N;呈多项式相关性。本文建立了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标准,给出了花岗岩风化壳土体地基承载力建议值,对花岗岩分布区的重大工程建设与工程地质特征参数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风化壳 垂直分带 粒度分析 动力触探 标准贯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大堤历史口门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金都 唐辉明 +1 位作者 滕伟福 胡新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415-420,共6页
通过总结黄河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经验 ,就黄河大堤历史口门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针对历史口门工程地质勘察所需解决的三大问题 ,提出了有效的勘察方法 ,以更好地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方案的科学决策服务。
关键词 工程地质 黄河大堤 勘测方法 堤防工程 微地形 地貌 层位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