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暨“第七届全国资源环境经济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
1
作者 屠傲凌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科协 中国地质大学 可持续性发展 资源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矿业经济区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然 成金华 王小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8-146,共9页
基于矿产赋存特点、矿业经济区发展阶段、主体功能区划分等标准,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75个矿业经济区中选取30个重点典型矿业经济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矿业经济区发展阶段特点以及资源型城市分类标准将30个矿业经济区分为... 基于矿产赋存特点、矿业经济区发展阶段、主体功能区划分等标准,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75个矿业经济区中选取30个重点典型矿业经济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矿业经济区发展阶段特点以及资源型城市分类标准将30个矿业经济区分为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成长型四类,运用保证年限、经济承载力、矿山经济对经济发展、人口就业贡献四个关键指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成长型)、不同区域(东部、中部、西部)矿业经济区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差异特征。从类型层面看,平均保证年限较长的矿业经济区多为成熟型、再生型;平均经济承载力较高的矿业经济区多为成长型、再生型;矿山经济对经济发展、人口就业贡献较高的矿业经济区多为成长型、成熟型。从区域层面看,经济承载力高的矿业经济区多为经济发达的东部矿业经济区及矿产资源丰富的中部矿业经济区;保证年限偏长、GDP贡献度高、就业人口贡献度高的矿业经济区位于中部、西部地区。研究结果表明:1成长型、成熟型矿业经济区矿业发展相对比较稳定或向好发展,矿山经济对经济发展、人口就业贡献较高;再生型矿业经济区转型较好,矿产资源平均经济承载力、保证年限处于相对较好的状态;2我国中部、西部矿业经济区矿产资源开采潜力较大;3以能源为主导矿种的成熟型、成长型中部矿业经济区发展潜力大。各矿业经济区应结合发展类型及区域特点,明确发展方向及重点任务,并注重矿业经济区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经济区 矿产资源 保障程度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锂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及预测预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之逸 樊锦绮 +3 位作者 成金华 朱永光 徐德义 毛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1-588,共18页
当前,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地缘冲突和大国博弈加剧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新能源关键矿产面临较大供应风险.该文提出了包含需求预测、初级资源供给预测和回收资源供给预测在内的新的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预测模型.模型从情景分析出发,将微观... 当前,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地缘冲突和大国博弈加剧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新能源关键矿产面临较大供应风险.该文提出了包含需求预测、初级资源供给预测和回收资源供给预测在内的新的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预测模型.模型从情景分析出发,将微观矿山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结合,综合运用计量模型、机器学习、因子模拟等方法,考虑了储量、成本、贸易等影响要素,对我国锂资源保障程度进行多情景下的综合预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锂资源存在长期资源储备不足的风险,加大勘察投入可以有效增加未来可供储量,提升资源保障程度;未来中国初级锂的保障程度逐渐上升,将在2030年满足国内一半需求;当前锂资源回收率较低,提高回收率能够有效提升次级锂的供应,当回收率提升至40%以上,能基本实现锂资源的对内保障.政策建议:加大勘探投入,实施新一轮找矿行动;提升矿业生产效率,保障初级资源生产;政府鼓励企业加强锂资源回收,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快技术革新,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回收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保障程度 锂资源 储量预测 产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保护战略下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研究 被引量:60
4
作者 方传棣 成金华 赵鹏大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73,共9页
长江经济带实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是我国高质量发展时代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决策,本文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情景比较了"经济优先"战略与"大保护"战略下长江经济带及... 长江经济带实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是我国高质量发展时代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决策,本文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情景比较了"经济优先"战略与"大保护"战略下长江经济带及9省2市的协调度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经济优先"战略下,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小幅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从0.58上升至0.62,涨幅6.89%,从勉强协调区间上升至初级协调区间。在"大保护"战略下,2016年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高出"经济优先"战略0.04,约高6.72%,2017年高出0.028,约高4.80%;到2025年较2018年增长了0.05,涨幅7.93%,年均涨幅1.13%,较2025年"经济优先"战略高出0.08,约高13.33%。分省来看,2025年在"大保护"情景下,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较2018年分别提升了5.55%、4.76%、12.72%、13.23%、11.59%、28.81%、5.97%、25.86%、16.66%,与2025年"经济优先"情景相比分别高出2.70%、17.80%、19.23%、28.33%、22.22%、33.33%、1.42%、48.97%、34.04%。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在长期坚持"大保护"战略基础上,长江下游地区应坚持经济-环境并重的发展战略,而上、中游地区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同时加强上游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规模、总量和"三率"管控,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或交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矿产-经济-环境 耦合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与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矿产资源产业差异视角 被引量:6
5
作者 成金华 左芝鲤 李咏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0-861,共12页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该研究选取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这五大主要矿产资源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2011年—2019年面板数据,基于...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该研究选取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这五大主要矿产资源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2011年—2019年面板数据,基于两阶段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研究期内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产业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和效率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科技成果产出效率远远高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矿产资源采选业各行业发展水平不高,I类产业分布缺乏;矿产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带来的“拖累效应”,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存在显著的时序差异和“偏科”现象;矿产资源产业存在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的现象,需要对其投入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高效产出.应从压减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营造良好产业技术创新氛围等方面促进矿产资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两阶段DEA MALMQUIST指数 效率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波特假说的分解验证 被引量:36
6
作者 王腾 严良 +1 位作者 何建华 郑世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71-1578,共8页
通过搜集中国2000~2014年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中国30个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进一歩分解求得技术水平、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为验证环境规制与全要素能源效率间波特假说是否存在,分別运用环境规制对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 通过搜集中国2000~2014年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中国30个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进一歩分解求得技术水平、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为验证环境规制与全要素能源效率间波特假说是否存在,分別运用环境规制对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水平和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面板门限回归.结果表明:技术水平退步是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环境规制对规模效率的影响为负,波特假说不成立.环境规制与纯技术效率存在单门限效应,且环境规制在不同区间对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均为正,波特假说始终成立.环境规制与全要素能源效率和技术水平均存在单门限效应,当环境规制强度低于0.0002吋,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和技术水平的影响为正,此时波特假说成立;而当环境规制强度超过0.0002吋,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和技术水平影响为负,此时波特假说不成立.因此,政府制定环境规制政策需要考虑到环境规制强度对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效果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全要素能源效率 波特假说 DEA-MALMQUIST指数 门限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能源生态足迹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冯银 成金华 申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5-96,共12页
选取30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依据2004—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国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的变式,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 选取30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依据2004—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国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的变式,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14年中国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期间中国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中国省域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人均GDP和建筑业总产值的提升对中国人均能源生态足迹有着正向的空间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出效率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均有利于降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STIRPAT模型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态势评估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丹 王然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1-115,124,共6页
改善资源环境承载力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调控资源环境承载力服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把握资源环境承载力引导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省域、城市及矿业经济区等资源环境承载力多处于过载状态,资源环境承... 改善资源环境承载力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调控资源环境承载力服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把握资源环境承载力引导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省域、城市及矿业经济区等资源环境承载力多处于过载状态,资源环境承载力如何调控,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等层面分别总结生态文明进程中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改善资源环境承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态势评估 政策建议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展水平、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树旺 孟楠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4,共5页
当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司治理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都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公司治理结构越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程度也越好;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公司治理的中介效应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正向作用也是显著的。因而,通过渐... 当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司治理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都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公司治理结构越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程度也越好;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公司治理的中介效应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正向作用也是显著的。因而,通过渐进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将社会责任的履行内化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的主动行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整体水平的提高及信息披露情况的改善是很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公司治理 企业社会责任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石秀华 刘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9-47,共9页
以中国及各省域2005—2012年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数据为样本,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及各省域能源消费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研究,梳理各地区三次产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大小,利用比较分析法观察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能源市场的影响,并提出... 以中国及各省域2005—2012年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数据为样本,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及各省域能源消费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研究,梳理各地区三次产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大小,利用比较分析法观察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能源市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产业结构 单位产值能耗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吸收能力对中国PM_(2.5)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琳 成金华 刁贝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87,共11页
大气污染,特别是细颗粒物(PM_(2.5))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巨大考验。环境吸收能力是大气环境系统自身结构与功能健康的保障,对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 大气污染,特别是细颗粒物(PM_(2.5))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巨大考验。环境吸收能力是大气环境系统自身结构与功能健康的保障,对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等作用不容忽视。了解环境中各要素对PM_(2.5)的吸收能力,深入探索环境吸收能力对PM_(2.5)浓度的影响,对开拓大气污染治理新思路有重要意义。文章选用2004—2017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自然资源禀赋和人类活动影响两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环境吸收能力指数,并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基于MCMC优化的广义面板分位数回归技术和情景分析探讨了环境吸收能力对PM_(2.5)浓度影响及其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①全国环境吸收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且区域间环境吸收能力差异较大。环境吸收能力受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条件禀赋是影响环境吸收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影响是造成环境吸收能力指数波动和地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②从总体回归结果来看,环境吸收能力的增强对PM_(2.5)浓度的降低有显著负向影响,在PM_(2.5)浓度较高的地区,环境吸收能力的作用更加明显,但其影响效应不会必然随着PM_(2.5)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并且在极端情况下,影响效应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③从异质性效应分析结果来看,在可持续情景和紧急情景下,环境吸收能力对PM_(2.5)浓度的作用显著为负,而在悲观情景下,环境吸收能力的作用并未体现。研究结论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改善有重要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吸收能力 大气污染 PM_(2.5)浓度 面板分位数回归 情景分析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数据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径伟 杨树旺 吴超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03-205,共3页
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利用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109个地级市相关数据,借助动态GMM方法,就制造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影响进行分析。结论表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对劳动生... 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利用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109个地级市相关数据,借助动态GMM方法,就制造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影响进行分析。结论表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存在长期动态影响效应,并出现拥塞效应向促进效应的转换;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制造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天然交通便利,加快上中下游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及集聚,有利于提高长江经济带区域劳动生产率,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长江经济带 动态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成金华 易佳慧 史峰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1-521,共11页
城市生活垃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控制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危害,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于2003年和2017年中国258个地级市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模... 城市生活垃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控制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危害,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于2003年和2017年中国258个地级市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了经济、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并且将两种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各城市的生活垃圾排放量有了很大增长,其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增长最为明显,并且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的城市表现出更强的生活垃圾排放增长趋势,各城市的生活垃圾排放差异性不断扩大.2)OLS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促进作用增强,并且城市人口规模是促进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3)GWR模型在解释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因素方面要优于OLS模型,并且GWR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并随时间发生了变化.根据研究结果和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各城市提出了控制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增长的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 影响因素 最小二乘法线性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典国家利益矿区与中国“两区”管理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清 余瑞祥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3-37,62,共6页
瑞典矿业发展对其发达的工业具有重大贡献。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矿业影响国家利益认识逐步深刻,并先后划定145个国家利益矿区,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政策体系。在梳理中国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历史沿革和政策变... 瑞典矿业发展对其发达的工业具有重大贡献。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矿业影响国家利益认识逐步深刻,并先后划定145个国家利益矿区,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政策体系。在梳理中国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历史沿革和政策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两区"的计划开采、动态调整、权限下放、矿权设置等四类管理措施;比较了中瑞两国在设区初衷、规模设计、动态调整机制、管理模式、环境保护管理的五个异同点;提出了优化中国"两区"管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编制矿业权设置区划,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创新监管服务机制的五项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利益矿区 国家规划矿区 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资源安全态势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姚震 黎江峰 +1 位作者 吴巧生 周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74-1378,共5页
通过文献梳理建立中国天然气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优化了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熵值法衡量出中国天然气安全指数,通过设立高、基准和低3种情景方案,运用PSO-SVM模型对2020年中国天然气安全... 通过文献梳理建立中国天然气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优化了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熵值法衡量出中国天然气安全指数,通过设立高、基准和低3种情景方案,运用PSO-SVM模型对2020年中国天然气安全态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评价期内,中国天然气处于不安全程度,天然气安全指数呈现先波动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趋势;(2)不同的天然气利用政策及与之配套的能源政策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天然气安全发展。建议中国政府加强对天然气等能源政策的干预力度,以便更好地发挥上述政策和措施在提高天然气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方面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资源 安全态势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帅竞 成金华 +2 位作者 冷志惠 王梓涵 史至瑶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1-38,共18页
随着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加剧,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一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是该国可再生能源产品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综合体现。本文采用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和显性比较优势(RCA... 随着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加剧,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一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是该国可再生能源产品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综合体现。本文采用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和显性比较优势(RCA)方法,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1)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而出口额绝对量的增长掩盖竞争力下降的实质;(2)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行业差异较大,太阳能产品比较优势较强、水利能和地热能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3)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不断向需求增长较快的区域市场集聚,东盟和南亚市场增长较快;(4)增长效果是导致出口总额波动的主要原因;(5)结构不优是影响中国可再生能源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可再生能源 国际竞争力 CMS模型 显性比较优势(R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活能源消费的典型污染物排放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菡 於世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0-51,共12页
家庭能源消费在我国碳减排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作为改善室内外大气污染和人群健康的重要抓手,其全面评估和系统对策却仍十分缺乏。为此,本文以PM2.5、SO2和NOx这3种决定雾霾形成的关键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建立1992—2014年我国城乡居... 家庭能源消费在我国碳减排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作为改善室内外大气污染和人群健康的重要抓手,其全面评估和系统对策却仍十分缺乏。为此,本文以PM2.5、SO2和NOx这3种决定雾霾形成的关键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建立1992—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部门的排放清单。在此基础上利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模型分别对全国排放总量的动态变化和各省人均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驱动因素分析,从家庭(收入、消费意愿和能耗开支)、社会(能源价格和城市化率)和技术(排放因子)不同层面识别居民生活用能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短板所在。结果显示:(1)22年间PM2.5的减排量有限,SO2和NOx的排放量分别增加12.5%和122.7%。城市居民的人均排放降幅明显,而农村居民2012年3种污染物人均排放为前者的1.2—8.2倍,仍面临很高的暴露风险。(2)人均排放高值区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北京、四川、重庆、江苏和福建的农村排放突出,而新疆和黑龙江的城市SO2和NOx排放水平高于农村,表现出较明显的城乡差异。(3)家庭收入和能源平均价格分别是排放的最主要正向和负向驱动力,人口的增排作用不断下降而城市化率和排放因子的减排效应日益明显。城市生活排放的价格弹性相较于农村排放更明显,而后者对收入变化更敏感。(4)城乡协同减排需要厘清多污染物的减排侧重点并体现区域特征。本文根据决定排放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将各省农村和城市各自划分为清洁均衡型、能源价格主导型和高污染型等6种类型,并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生活用能价格体系、提高用能效率和农民收入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减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能源 污染物排放 LMDI模型 驱动因素 减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然 魏娟 王磊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31,共5页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明确提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核算内容包括水资源。文章以我国水资源为研究对象,在提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假设、原则、核算对象及要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水资源资产、...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明确提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核算内容包括水资源。文章以我国水资源为研究对象,在提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假设、原则、核算对象及要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水资源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以及计量方法,并试编了我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在水资源资产计量方面考虑水资源的种类以及水质情况,在水资源负债计量方面考虑了水资源承载阈值,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 水资源 确认 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资源安全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黎江峰 周娜 吴巧生 《中国矿业》 2021年第4期10-14,共5页
识别天然气安全各个环节的风险,科学研判中国天然气资源安全状况,对于提高中国能源安全、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落实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中国天然气资源安全的"供给-消费-贸易"三维空间模型... 识别天然气安全各个环节的风险,科学研判中国天然气资源安全状况,对于提高中国能源安全、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落实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中国天然气资源安全的"供给-消费-贸易"三维空间模型,从天然气资源供给、消费和贸易三个维度评估中国天然气安全状态,并研判未来天然气资源安全在三维空间中的发展走势。结果显示:中国天然气资源安全呈现一种总体不断改善的趋势,尤其是自2013年以来在发展度、持续度、协调度和有效发展度等各项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天然气进口来源多样化水平的提高与成本的下降,以及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在2013年以后实现了规模化开发利用,促进了天然气资源安全供给指数的提高。据此从国际合作和国内挖潜两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空间模型 天然气资源 安全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创新对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影响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7
20
作者 宋益 白文博 +1 位作者 成金华 张亿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5,共14页
技术创新对保障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清洁能源金属的内涵及数据核算、技术创新对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技术创新影响下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趋势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主要结论... 技术创新对保障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清洁能源金属的内涵及数据核算、技术创新对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技术创新影响下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趋势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主要结论有:物质流分析能精确核算清洁能源金属全产业链供需数据,为探究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对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为保障我国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开源”“节流”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有关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定性分析和产业链单一环节;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需要考虑全产业链技术创新的影响,需要耦合清洁能源金属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探究产业链上游的联合生产机制、产业链中游的高效生产机制、产业链下游需求端的产业发展机制以及循环端的耦合配置机制;未来需突破传统技术创新情景假定的分析框架,内生化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而科学研判清洁能源金属可持续供应的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清洁能源金属 可持续供应 全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