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沥青拉曼光谱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纯泉 陈红汉 +2 位作者 肖雪薇 汪泽成 姜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6-466,共11页
拉曼光谱分析是刻画有机质成熟度的一种有效技术方法。通过对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21块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样品中的沥青开展系统的拉曼光谱分析,并用经验公式获取沥青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表征了沥青所处的成熟阶段,进而探讨了储层... 拉曼光谱分析是刻画有机质成熟度的一种有效技术方法。通过对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21块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样品中的沥青开展系统的拉曼光谱分析,并用经验公式获取沥青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表征了沥青所处的成熟阶段,进而探讨了储层经历的热演化及改造作用。结果表明,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溶蚀孔洞及裂缝充填沥青绝大多数都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占比达81.1%;沥青拉曼光谱参数在等效镜质体反射率3.0%处存在明显的转折点,构成两段式变化趋势特征。沥青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偏离正常演化趋势的异常高值,记录了储层经历的热异常,是明显的高温热流体活动响应,其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反映了热流体活动的多期性,表明储层经历了多期热液蚀变改造,佐证了原油裂解成气而构成现今全是气藏分布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成熟度 储层沥青 灯影组 震旦系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斜坡海陆相来源油识别与混源油贡献定量评价:以牙哈构造带为例
2
作者 蒋俊 平宏伟 +6 位作者 吴少军 赵凤全 王晓雪 袁瑞 鲁中灯 邓晓睿 宋煜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6,共16页
库车坳陷南斜坡牙哈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然而其原油来源仍不明确。选取了牙哈地区13个原油样品对其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并采用端元油模拟混合的方法揭示了混源油中海陆相油混源贡献。依据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牙... 库车坳陷南斜坡牙哈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然而其原油来源仍不明确。选取了牙哈地区13个原油样品对其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并采用端元油模拟混合的方法揭示了混源油中海陆相油混源贡献。依据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牙哈地区原油可以大致分为3类:陆相油、海相油以及混合油。陆相油主要来自陆相源岩,姥鲛烷和植烷比值(Pr/Ph)介于1.20~2.35,平均值为1.74,三环萜烷(TT)以C_(20)TT和C_(21)TT为主峰,存在高丰度的C_(30)早洗脱重排藿烷(X化合物)等重排类化合物,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介于−28‰~−32‰。海相油是多期海相油的混合,Pr/Ph介于0.74~0.92,平均值为0.81,三环萜烷以C_(23)TT和C_(24)TT为主峰,存在高丰度的长链三环萜烷,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均轻于−32‰。此外,海相油中均检测到25-降藿烷类化合物,指示海相原油早期遭受了强烈的生物降解。混合油兼具海相和陆相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特征。除牙哈401和牙哈3井计算的原油绝对成熟度值偏低外(牙哈401井镜质体反射率R_(c)为0.54%,牙哈3井R_(c)为0.57%),研究区内其他原油的成熟度总体分布比较均匀,R_(c)介于0.86%~1.11%,平均值为0.97%。二端元混合贡献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混合油中海相油占比均超过60%,其中桥古1井海相油占比可达到90%以上。油源分析表明研究区的陆相油主要来源于三叠系黄山街组,海相油来源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研究成果表明库车坳陷南斜坡传统陆相油区依然存在发现海相油气的潜力,对拓展南斜坡下一步油气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哈地区 生物标志化合物 碳同位素 混源贡献 玉尔吐斯组 源油识别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带通源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艳秋 陈红汉 +3 位作者 王燮培 王彭 苏丹梅 谢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7-800,共14页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对油气藏形成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带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运移、聚集非常重要。基于3D地震资料,运用Riedel剪切离散元模型和完全塑性介质-应力上升函数模型,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Ⅱ区块FI 17走滑断裂带油源连通性...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对油气藏形成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带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运移、聚集非常重要。基于3D地震资料,运用Riedel剪切离散元模型和完全塑性介质-应力上升函数模型,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Ⅱ区块FI 17走滑断裂带油源连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①FI 17走滑断裂带海西晚期雁列断裂拖曳点深度(h)理论计算值远小于实测值,表明其走滑断裂T张破裂成因,而非R剪切断裂。②FI 17走滑断裂带通源深度平均达9~18 km,表明该断裂能够将其下伏埋深10 km以下的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直接输导至上覆奥陶系断(缝)溶体圈闭中聚集成藏。③FI 17走滑断裂带通源深度(H)自北而南增加,其断控形成油气藏中的原油密度、天然气干燥系数、油气充注期次及各期次贡献度与油源连通性密切相关,表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聚集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级别、走向分段性、活动强度和断穿地层不同,控制作用也不同。油源连通性会沿着走向发生显著变化,影响油气垂向输导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源性 古老烃源岩 超深层 走滑断裂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TOC含量的地球物理定量化预测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健 石万忠 +3 位作者 舒志国 徐清海 张晓明 徐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6-604,419,共9页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开采,而TOC含量是评价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能力的主要参数之一。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TOC含量,能够弥补烃源岩取心少、实测样品分布不连续的不足。为了得到连续的、整体的TOC含量数据,达到对...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开采,而TOC含量是评价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能力的主要参数之一。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TOC含量,能够弥补烃源岩取心少、实测样品分布不连续的不足。为了得到连续的、整体的TOC含量数据,达到对页岩含气层位有机碳含量的定量化预测的目的,以涪陵地区A井为例,从目的层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实测TOC含量出发,结合地球物理测井资料,采用多参数优选、交会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及ΔlgR法寻找与TOC相关性最好的参数,并以此建立区域性的统计学方程。利用该拟合关系式,结合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叠后反演,计算出TOC数据体。结果显示,预测TOC结果与实测值高度吻合,相关性好,误差小。计算得到页岩目的层位TOC含量为0.5%-5.15%。其中目的层第一段TOC含量为1.9%-5.15%,为优势层段。地震反演得到的TOC连井分布和平面分布特征与研究区4口井的实测与计算TOC值连井对比所表现的分布特征一致。表明用岩石测井密度与TOC关系所预测的TOC分布是准确可信的,此方法可以应用于涪陵地区页岩的勘探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陵 页岩气 有机碳含量预测 密度 叠后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1走滑断裂带超深储层油气充注历史 被引量:33
5
作者 王玉伟 陈红汉 +5 位作者 郭会芳 朱志辉 王倩茹 喻鹏 漆立新 云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2-989,共18页
顺北地区是近期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领域。通过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储层原油和天然气地化特征对比,并结合荧光颜色和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分析,认为顺北地区奥陶系经历了多期油气充注,且早期充注原油遭受一定程度的... 顺北地区是近期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领域。通过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储层原油和天然气地化特征对比,并结合荧光颜色和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分析,认为顺北地区奥陶系经历了多期油气充注,且早期充注原油遭受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而天然气为原油伴生气。利用类异戊二烯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原油轻烃对顺北地区和顺南地区原油进行对比,发现顺北地区油气来源与顺南地区一样来自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通过断穿寒武系的断层向上运移至奥陶系储集层。对顺北地区采集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测试、冷阴极发光、荧光观察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顺北地区发生了“五幕三期”油充注和一期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第二期为海西晚期,第三期为喜马拉雅晚期,而天然气充注发生在喜马拉雅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历史 走滑断裂带 超深储层 顺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吉首斜坡带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气过程的流体包裹体证据:以湘吉地1井为例
6
作者 肖雪薇 陈红汉 +3 位作者 刘秀岩 彭中勤 李培军 王保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1-194,共14页
中国南方地区资源丰富,古流体活动频繁。基于湘西地区吉首斜坡带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岩心资料,通过显微薄片、冷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等多项实验测试综合分析,以牛蹄塘组黑色页岩脉体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湘西地区吉首斜坡带下寒武统牛蹄塘... 中国南方地区资源丰富,古流体活动频繁。基于湘西地区吉首斜坡带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岩心资料,通过显微薄片、冷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等多项实验测试综合分析,以牛蹄塘组黑色页岩脉体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湘西地区吉首斜坡带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的流体活动与页岩气的成烃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认为湘西地区牛蹄塘组脉体沉淀有白云岩、石英和方解石矿物,发育有单一脉体和混合脉体,碳酸盐脉体多与混合热流体有关(上升流和海水);流体包裹体以沥青包裹体、甲烷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为主。结果表明与烃类演化相关的共有4期流体活动:早—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早—中三叠世和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流体包裹体 成气过程 牛蹄塘组 湘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阶泥页岩差异成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何陈诚 陈红汉 +2 位作者 肖雪薇 刘秀岩 苏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65,共22页
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阶黑色泥页岩具有很高的总有机碳丰度(TOC含量)和生烃潜力而被认为是继上奥陶—下志留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取得突破之后最有潜力的后备勘探层系。其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绵阳长宁裂陷槽、湘鄂西裂陷槽... 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阶黑色泥页岩具有很高的总有机碳丰度(TOC含量)和生烃潜力而被认为是继上奥陶—下志留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取得突破之后最有潜力的后备勘探层系。其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绵阳长宁裂陷槽、湘鄂西裂陷槽、川东黔北深水陆棚相和斜坡盆地相。优质烃源岩层段受沉积相带控制主要分布于筇竹寺阶下部,其TOC具有不对称单峰型分布样式;若受到热水沉积影响,则出现两个TOC峰值;在深水陆棚和斜坡盆地相中上部则发育多个稳定分布的TOC峰值。烃源岩生烃史数值模拟、流体包裹体分析、超低浓度U-Pb定年和页岩气组分与同位素组成成因分析综合结果表明,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阶黑色泥页岩存在两种成烃演化模型:(1)以湘鄂西和川东地区为代表,筇竹寺阶烃源岩经历一期生油和原油/干酪根裂解生气过程,加里东晚期(430 Ma)第一次生油,温度95.7~105.2℃;海西晚期(270 Ma)原油开始裂解成气,温度144.7℃左右;燕山早期湿气二次裂解,温度215.3℃;成气时限270~130 Ma;燕山晚期至今(130~0 Ma)页岩气泄漏。(2)以陕南、川南、川中和川西南等地区为代表,筇竹寺阶烃源岩经历了两期生油和原油/干酪根裂解生气过程;第一期生油时间421.5 Ma,温度115.8~128.9℃;第二期生油时间262.4~256.4 Ma,温度137.1~150.0℃;海西晚期((259.4±3.0)Ma)裂陷槽筇竹寺组原油在140℃左右开始裂解成气;燕山中—晚期(175~133 Ma)湿气二次裂解,温度220℃左右;至今由于保存条件较好仍处于聚集和调整过程之中。不同成烃演化模型的出现主要是受区域构造沉积演化控制的。研究区下寒武统筇竹寺阶泥页岩气主要为有机成因的“油型气”,是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混合气;黔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内因断层发育,早期生成的页岩气受到地表水和大气的冲洗,使得页岩气组分和同位素发生变化,富氮、δ13 C 1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地区 筇竹寺阶 泥质烃源岩 生烃史模拟 页岩气 流体包裹体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