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洋陆过渡区深水沉积体系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慧 解习农 +1 位作者 David Van Rooij 苏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2-449,共8页
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显示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水深1 000 m及以下)发育如下深水沉积体系:珠江口盆地南部隆起区缓坡带(水深约1 000~1 500 m、坡度【1.2°)出露神狐南海山,该海山附近发育'海山相关等深流沉积体系',... 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显示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水深1 000 m及以下)发育如下深水沉积体系:珠江口盆地南部隆起区缓坡带(水深约1 000~1 500 m、坡度【1.2°)出露神狐南海山,该海山附近发育'海山相关等深流沉积体系',可能受南海中层水循环(自西向东)底流控制;神狐南海山以南水深约1 500~2 500 m的陆坡区(坡度】2°)普遍发生坡移,发育'重力流滑塌体系'和'峡谷体系',鲜见等深流沉积;下陆坡区(水深】2 500 m,坡度稍缓【2°)滑塌现象明显减少,主要发育'峡谷体系'以及'席状等深流沉积体系',席状等深流沉积体系可能受分散的、流速较低的南海深层水循环底流控制。地震沉积记录显示,神狐南海山附近等深流侵蚀特征最早出现于晚中新世早期,其后至现今该区较稳定发育等深流沉积/侵蚀的加积序列,说明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的稳定底流沉积/侵蚀可追溯至晚中新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体系 底流 等深流沉积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缝洞型凝析气藏气油比变化规律及见水预警信号
2
作者 龙涛 孙艳坤 +5 位作者 王贺 刘蕊 张云 马龙杰 张旭 金诚杰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9-675,共7页
针对顺北地区凝析气藏生产过程中,生产井气油比经常出现变化,部分井含水上升较快,个别井出现暴性水淹现象,极大伤害单井产能。基于生产动态分析,探索总结气油比变化规律,确定影响气油比变化因素,明确了3种气油比变化规律。地层压力大于... 针对顺北地区凝析气藏生产过程中,生产井气油比经常出现变化,部分井含水上升较快,个别井出现暴性水淹现象,极大伤害单井产能。基于生产动态分析,探索总结气油比变化规律,确定影响气油比变化因素,明确了3种气油比变化规律。地层压力大于露点压力时,气油比基本保持不变;气井见水或发生反凝析时,气油比呈现上升趋势;当沟通深部储集体或者发生水侵时,气油比下降。通过检测气油比和组分变化,找到顺北凝析气藏见水预警信号,为生产井见水、防水提供依据。现场应用表明,及时调整生产制度可有效降低气井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水预警信号 见水 气油比 凝析气藏 缝洞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缝洞型凝析气藏产水来源及出水特征
3
作者 龙涛 孙艳坤 +4 位作者 王贺 张云 郭宏辉 田立君 张旭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492,共8页
顺北地区气井产水来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凝析水、封存水、底水、束缚水和工作液等5种类型。通过分析顺北缝洞型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见水井的生产动态和产水特征,明确了5种产水来源的出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凝析水具备气井含水率小、水... 顺北地区气井产水来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凝析水、封存水、底水、束缚水和工作液等5种类型。通过分析顺北缝洞型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见水井的生产动态和产水特征,明确了5种产水来源的出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凝析水具备气井含水率小、水气比及氯离子质量浓度低、对气井产能无影响的特征;封存水具备气井间歇性产水、氯离子质量浓度高于凝析水、水体能量枯竭后气井产能不受影响的特征;底水具备气井产水量大、含水率和水气比猛增、氯离子质量浓度远大于凝析水、严重伤害气井产能的特征;束缚水具备气井产水量小且轻微上升、氯离子质量浓度略高于凝析水、仅对产油量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返排工作液具备气井含水率、水气比、产水量及氯离子质量浓度均在初期较高后逐渐降低的特征。明确顺北缝洞型凝析气藏产水来源,为制定合理的控水和防水措施、实现“一水一策”精准治水提供了重要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缝洞型 产水来源 出水特征 顺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测井数据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定量划分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淑娥 王华 +3 位作者 刘小龙 任金锋 周雪峰 孙鸣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3-240,共8页
针对当前层序定量划分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孔算法的平稳小波变换定量划分方法。利用理论模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并与常规的离散小波变换方法作对比,分析平稳小波变换的优越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W1井... 针对当前层序定量划分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孔算法的平稳小波变换定量划分方法。利用理论模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并与常规的离散小波变换方法作对比,分析平稳小波变换的优越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W1井和W2井东营组一段的准层序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层序划分结果与沉积背景和钻井结果相吻合,基于平稳小波变换的定量方法适用于层序地层划分工作,并为当前层序地层学研究向更高精度发展提供了定量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定量划分 平稳小波变换 多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南部H_3~1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演化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蔡佳 姜华 +2 位作者 赵忠新 陈少平 罗家群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3期53-58,共6页
综合应用测井、岩心、地震剖面等资料,分析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南部H31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共识别出3种主要的沉积体系:三角洲、湖泊及深水重力流、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H31层序不同位置的体系域单元所包含的沉积相类型,结合层序内... 综合应用测井、岩心、地震剖面等资料,分析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南部H31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共识别出3种主要的沉积体系:三角洲、湖泊及深水重力流、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H31层序不同位置的体系域单元所包含的沉积相类型,结合层序内部各体系域单元的砂岩等厚图所反映出的空间展布特征,可分析研究区沉积物的物源通道及主要的供给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沉积相 下二门油田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分布在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小龙 王华 +3 位作者 赵淑娥 陈建军 魏军 刘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114-3120,共7页
提高时频分辨率是频谱成像技术研究的重点。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分布采用随信号特征自适应变化的核函数,在模糊域对远离原点的互分量进行抑制,并尽可能的保留集中在原点附近的自分量。通过理论模型验证,该方法较好地抑制了交叉项干扰,同时... 提高时频分辨率是频谱成像技术研究的重点。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分布采用随信号特征自适应变化的核函数,在模糊域对远离原点的互分量进行抑制,并尽可能的保留集中在原点附近的自分量。通过理论模型验证,该方法较好地抑制了交叉项干扰,同时较连续小波变换和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等方法具有更高时频分辨率。最后在营尔凹陷长沙岭地区的实例应用中,利用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分布对该区目标储层进行了频谱成像处理,并结合沉积相特征对长沙岭地区进行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实际地震信号的时频分析,对储层刻画优于传统方法,且对研究区储层预测具有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分布 高分辨率 频谱成像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PEFA技术在滩坝砂体层序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树光 任建业 +2 位作者 张建丽 柴浩栋 赵宏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15,共7页
采用INPEFA旋回及其滤波技术,实现了薄互层滩坝砂体层序地层的定量等时划分与对比.首先利用INPEFA旋回整体分析法,识别并划分了二级、三级层序界面;其次根据INPEFA旋回分段分析法,将沙三下层序进一步划分为低位域、湖扩域、高位域等3个... 采用INPEFA旋回及其滤波技术,实现了薄互层滩坝砂体层序地层的定量等时划分与对比.首先利用INPEFA旋回整体分析法,识别并划分了二级、三级层序界面;其次根据INPEFA旋回分段分析法,将沙三下层序进一步划分为低位域、湖扩域、高位域等3个完整的体系域;最后通过对INPEFA曲线的滤波处理,对沙四上亚段的滩坝砂体进行了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实现了层序地层在高频(四~六级)、自动、定量划分与对比方面的突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INPEFA曲线及其滤波技术可有效识别不同级别层序地层界面,特别是在高频层序地层的等时划分与对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PEFA技术 滩坝砂体 层序划分 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Ar/39Ar定年自动去气系统的研制及其性能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万峰 邱华宁 +2 位作者 郑德文 蒋映德 白秀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9-515,共7页
稀有气体质谱仪的系统本底是稀有气体同位素测试结果的重要评价参数。本次研究简要介绍了1套自主研发的自动化40Ar/39Ar定年与稀有气体同位素测定的外部设备。应用上位机与可编程控制器作为控制单元,以继电器、热电偶等为执行器,设计了... 稀有气体质谱仪的系统本底是稀有气体同位素测试结果的重要评价参数。本次研究简要介绍了1套自主研发的自动化40Ar/39Ar定年与稀有气体同位素测定的外部设备。应用上位机与可编程控制器作为控制单元,以继电器、热电偶等为执行器,设计了1套适用于稀有气体质谱仪的自动化控制及控温系统,可实现实时数据的获取并具备比例-积分-微分闭环控制等功能。通过上位机可实时对相应部件的升温速率和目标温度进行控制,并对样品腔、冷阱、纯化泵、离子泵及管道分别设计出个性化的烘烤去气方案。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将繁杂、费时的烘烤过程自动化,以确保仪器系统的安全,恒温时温度变化小于±2℃。烘烤后,整套40Ar/39Ar定年装置(ARGUSⅥ质谱仪、纯化系统和2个样品盘)的整体上升率低至6.98×10−13 mL/min,获得了稳定的空气40Ar/36Ar比值(298.55±0.03,1σ,MSWD=1.18,n=300)和理想的ZBH-25坪年龄,充分展现了该系统的优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气体质谱 自动化控制 烘烤 去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