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完善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於世为 孙亚方 胡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102,共10页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双碳”目标所需的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要求差距大。因此,亟需完善现有政策体系来进一步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新的发展。在梳理中国可再生能源...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双碳”目标所需的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要求差距大。因此,亟需完善现有政策体系来进一步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新的发展。在梳理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演变路径及现有政策体系构架的基础上,厘清了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双碳”目标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比较中国与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现有政策实施效果,发现中国现行政策体系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碳”目标下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的完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政策体系 演变路径 影响机制 完善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诠释、逻辑必然与要素解析
2
作者 於世为 胡星 +1 位作者 何露 刘海媚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94,共18页
世界正处于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第三次能源转型进程,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我国面临生态约束与新一轮技术革命挑战,更好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战略。在回顾世界及我国能源体系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从理论逻辑、历史... 世界正处于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第三次能源转型进程,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我国面临生态约束与新一轮技术革命挑战,更好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战略。在回顾世界及我国能源体系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出发,论证了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逻辑必然,诠释了其内涵与结构特征。研究提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应具备新理念、新结构、新形态、新产业、新机制的“五新”特征。借用建筑学的结构性意象,进一步构建“四梁八柱”要素框架,涵盖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经济普惠、多元协同四大核心支撑,以及供给、输配、储存、消费、市场、技术、政策、合作八大关键要素。研究旨在为我国能源转型的战略目标厘清方向,并为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能源体系 逻辑必然 内涵诠释 要素解析 四梁八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隐含能源与碳强度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孙亚方 SU Bin +1 位作者 李莹珠 於世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7,共11页
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能源与碳强度成为度量节能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生产端强度控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源上在消费端降低完全隐含... 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能源与碳强度成为度量节能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生产端强度控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源上在消费端降低完全隐含能源与碳强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消费端完全隐含能源与碳强度的研究特征与发展趋势展开综述,结果发现:(1)主要呈现出国家层面研究为主、全球层面研究显著增加、省市层面研究开始出现的特征,且国家或省市层面主要聚焦于中国;(2)相比完全隐含能源强度,现有文献更为关注完全隐含碳强度;(3)研究由不区分终端消费向细分各终端消费发展,隐含在出口中的完全隐含碳强度受到了重点讨论;(4)部分研究侧重于局部,比如深度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的部分经济部门或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在生产网络中传输的关键层级;(5)进行完全隐含碳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乘性结构分解分析模型,从时间轴和空间轴展开剖析。现有研究框架未来可以扩展到能源环境相关领域的其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隐含能源强度 完全隐含碳强度 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时空耦合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17
4
作者 柯小玲 闵园园 +1 位作者 郭海湘 史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13-222,共10页
该文以湖北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8-2018年湖北省各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湖北省各市新型城镇化与... 该文以湖北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8-2018年湖北省各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湖北省各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探索湖北省16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过去10年湖北省16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整体均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且生态环境的增速低于新型城镇化,但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滞后在逐渐减弱。(2)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发展度均有明显提升。鄂东和鄂南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属中级协调阶段,鄂西和鄂北属初级协调阶段。(3)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具有空间集聚分布特征,鄂东地区和鄂南地区的多数城市长期处于"高-高"聚集区,而鄂西地区和鄂北地区多处于"低-低"聚集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空间自相关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闸限电”事件原因和影响解析:公众评论大数据驱动视角
5
作者 於世为 郭迎迎 +2 位作者 陆永香 方旭 付梦霖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8,共9页
不同于现有定性理论研究与计量建模分析,本文以2021年“拉闸限电”事件为对象,基于群体智慧理论提出大数据驱动研究框架,集成社会网络分析、主题建模和情感分析等方法研究公众对事件的评论大数据,深入解析突发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表... 不同于现有定性理论研究与计量建模分析,本文以2021年“拉闸限电”事件为对象,基于群体智慧理论提出大数据驱动研究框架,集成社会网络分析、主题建模和情感分析等方法研究公众对事件的评论大数据,深入解析突发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表明:(1)公众对事件的评论聚焦在限电影响、奥论走向、限电原因和解决措施4个方面。(2)通过构建事件内外部归因体系,发现电力需求不断增加与煤炭供应紧张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足导致的电力供应减少之间的缺口是主因。(3)识别事件多维影响后发现高耗能企业面临转型压力,政府“一刀切”执行方式和多种误导性信息是引发负面情绪的诱因。本研究为制定突发事件典论引导策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闸限电 公众评论 BERTopic建模 原因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