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金群 葛继稳 +4 位作者 彭凤姣 李艳元 周颖 李永福 翁文畅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5,共12页
为研究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采用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对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H_2O通量和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①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各季节的C... 为研究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采用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对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H_2O通量和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①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各季节的CO_2通量和H_2O通量整体均呈现单峰型曲线,其中夏季碳水通量的变化幅度最大,冬季碳水通量的变化幅度最小;②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与H_2O通量在0.01的检验水平上显著相关,且两者的比值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其中三次拟合效果最优,拟合优度R^2为0.38;③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WUE的变化范围为0.06~13.95g C/kg H_2O,其日均值为3.26g C/kg H_2O,各季节湿地生态系统WUE的变化幅度表现为夏季>冬天>秋季>春季;④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WUE与蒸散量(ET)的拟合关系中,夏季和冬季的拟合效果较好,随着ET的增加,湿地生态系统WUE不断减小;⑤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WUE与气温(T_a)的拟合关系中,夏季拟合效果较好,随着T_a的升高,湿地生态系统WUE不断减小;⑥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WUE与土壤温度(T_s)的拟合关系中,秋季拟合效果较好,随着T_s的升高,湿地生态系统WUE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趋势的预测及功能调控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为正确评价湿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九湖泥炭湿地 生态系统 CO2通量 H2O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WUE) 蒸散量 气温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水汽通量特征及生态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彭凤姣 葛继稳 +3 位作者 李永福 李艳元 程腊梅 张志麒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5期1-8,59,共9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的水汽通量进行观测,研究了大九湖湿地水汽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大九湖湿地水汽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即在月尺度...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的水汽通量进行观测,研究了大九湖湿地水汽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大九湖湿地水汽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即在月尺度上,日变化范围为-0.63(5月份)~6.95(7月份)mmol/(s·m^2),白天变化幅度较大,夜间基本维持在0左右,在季节尺度上,夏季日变化最为明显,冬季最弱,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水汽源;大九湖湿地全年蒸散量(1 133.88mm)占降雨量(2 096.97mm)的54.07%,表明降雨量能满足目前生态系统的需求;大九湖湿地水汽通量主要受净辐射(Rn)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共同影响,即湿地春、夏、秋、冬四季水汽通量与Rn两者拟合的R^2值分别为0.682 3、0.753 4、0.638 4、0.284 7,均优于其他研究区域,可能与泥炭湿地常年积水以及亚高山地区辐射较强有关;大九湖湿地植物主要生长季内(6~9月份)水汽通量与VPD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泥炭藓生长季初期和末期(6、7、9月份),其叶片易受到水分胁迫,水汽通量随VPD先增加后减小,而在泥炭藓生长季中期(8月份),其发育成熟,水汽通量随VPD的增加而增大,两者的拟合效果也达到最佳(R^2=0.408 4)。该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水热评估及气候预测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九湖泥炭湿地 涡度相关法 水汽通量 生态意义 净辐射 饱和水汽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CO_2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3
3
作者 彭凤姣 葛继稳 +3 位作者 李艳元 李金群 周颖 张志麒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3-460,共8页
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碳源、碳汇功能的转变已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为研究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涡度相关法对大九湖泥炭湿地CO_2通量进行了观测,选取2016年6—8月作... 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碳源、碳汇功能的转变已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为研究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涡度相关法对大九湖泥炭湿地CO_2通量进行了观测,选取2016年6—8月作为生长季和2015年12月—2016年2月作为非生长季,对比分析泥炭湿地在不同生长季节CO_2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生长季CO_2通量的日变化规律明显,整体呈"U"型曲线,日变化范围为-6.84~6.65μmol·m^(-2)·s^(-1);非生长季CO_2通量变化趋势平缓,在-0.88~5.19μmol·m^(-2)·s^(-1)之间。(2)白天生长季与非生长季的CO2通量与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均符合直角双曲线关系,但生长季PPFD与CO_2通量的拟合效果(R^2=0.427 3,P<0.01)优于非生长季(R^2=0.045 6,P<0.01)。(3)生长季的气温(Ta)与CO_2通量呈二次曲线相关(R^2=0.248 6,P<0.01),CO_2通量随Ta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非生长季Ta与CO_2通量(R^2=0.042 8,P<0.01)相关性显著,两者呈负相关,但Ta仅能解释CO_2通量4.28%的变异数据。(4)土壤温度(Ts)和土壤含水量(SWC)对CO_2通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呼吸上。生长季夜间生态系统呼吸受Ts与SWC的共同影响(R^2=0.199 5,P<0.01),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值为1.84;非生长季夜间生态系统呼吸与Ts、SWC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 亚高山泥炭湿地 涡度相关法 CO2通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土区地下水流过程及其与地表水转化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常启昕 孙自永 +2 位作者 马瑞 王旭 龙翔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94,共8页
针对地下水流过程及其与地表水转化关系研究中,冻土分布特征及融冻过程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较少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冻土区地下水对河道径流的贡献、地下水流动路径和地下水-热耦合模型的相关文献,对地下水流过程及其与地... 针对地下水流过程及其与地表水转化关系研究中,冻土分布特征及融冻过程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较少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冻土区地下水对河道径流的贡献、地下水流动路径和地下水-热耦合模型的相关文献,对地下水流过程及其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行综述,认为:①受土壤中冻土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不同冻土区地下水对径流的贡献比例不一致;②利用水化学和同位素示踪剂研究地下水流动路径,有助于冻土区地下水流动系统概念模型的构建,但只能获得定性或半定量的结果;③地下多相流系统的水-热耦合模型可将冻土的变化与其相应的水文响应过程耦合在一起,实现了地下水流过程及其与地表水转化关系的定量刻画,但在实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地下水流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环境示踪剂 水-热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19
5
作者 邢文乐 马瑞 +3 位作者 孙自永 胡雅璐 葛孟琰 常启昕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6-202,共7页
通过对敦煌盆地38个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测试,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美国农业部(USDA)评价方法和Wilcox图解法对地下水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敦煌盆地浅层地下水中... 通过对敦煌盆地38个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测试,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美国农业部(USDA)评价方法和Wilcox图解法对地下水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敦煌盆地浅层地下水中主要阳离子为Ca^(2+)、Na^+、Mg^(2+),主要阴离子从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由HCO_3^-→SO_4^(2-)→Cl^-转换;深层地下水中阳离子以Na^+、Mg^(2+)为主,阴离子主要为Cl^-、SO_4^(2-)、HCO_3^-,且三者含量较为接近;影响盆地内地下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为蒸发浓缩作用和矿物的溶解作用;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可作为农作物灌溉用水的水样约占总水样的26.3%,分布在党河洪积扇扇顶补给区、扇中与扇缘径流区和盆地东南部细土平原径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因子分析 灌溉水水质评价 敦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化学计量比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永福 葛继稳 +4 位作者 翁闻畅 刘明盟 斯南雍茜 程腊梅 张志麒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28,共8页
湿地碳释放产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涡度相关技术连续原位观测,对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排放特征、CO2与CH4排放化学计量比(CO2∶CH... 湿地碳释放产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涡度相关技术连续原位观测,对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排放特征、CO2与CH4排放化学计量比(CO2∶CH4比值)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大九湖泥炭湿地CH4和CO2通量均表现出较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规律,从CO2与CH4排放的相关性拟合结果来看,各季节CH4与CO2排放的月平均关系表现为线性拟合或一元二次拟合效果最佳,而其日平均关系则表现为一元二次拟合效果较好;②泥炭湿地CO2∶CH4比值从2017年3月到2018年1月呈"U"型曲线,1月达到最大值后下降,且全年CO2:CH4比值日平均与CO2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③除地面以下20cm处土壤含水量(SWC20)月平均外,CO2∶CH4日/月平均变化与环境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CO2∶CH4比值与环境温度、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CO2∶CH4比值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九湖泥炭湿地 碳释放产物 涡度相关法 CO2和CH4化学计量比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潜热通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蒋浩 葛继稳 +2 位作者 刘垚垚 谌佳伟 斯南雍茜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40,共10页
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是分析和探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潜热通量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研究潜热通量在多个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计算年间潜热通量总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初... 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是分析和探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潜热通量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研究潜热通量在多个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计算年间潜热通量总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初步建立逐步回归方程,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把环境因子归类排序,更深刻地认识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特征。结果表明:①2017年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潜热通量总量为836.54 kW/m^2,其中1月潜热通量总量最低,7月潜热通量总量最高;湿地夏季日均蒸发分数最大,为55%,冬季日均蒸发分数最小,为22%。②湿地春夏秋3季潜热通量日均变化整体呈单峰型变化,其变化模式与净辐射类似,且主要表现为正值,表明水汽由空气向湿地输送;湿地冬季潜热通量日均波动程度较小且负值较多,表明湿地冬季水热交换弱,水汽主要由湿地向空气输送,湿地白天的潜热通量变化与饱和水汽压差的变化更相似,具有不断波动的变化趋势。③湿地潜热通量与所选环境因子相关性的拟合效果较好:温度越高,湿地潜热通量对净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的响应越强;温度越低,饱和水汽压差的波动越大,与湿地潜热通量的相关性越差。该研究结果可为亚高山类湿地的能量循环及水热交互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 潜热通量 环境因子 净辐射 饱和水汽压差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典型泥炭湿地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斯南雍茜 葛继稳 +5 位作者 李愈 李永福 刘垚垚 甘娟 Ihab ALFADHEL 张志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21-326,共6页
基于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大九湖亚高山典型泥炭湿地土壤总有机碳、总氮、总磷、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进行时间(春、夏、秋、冬)和空间(表层15 cm、中层30 cm、底层45 cm)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土壤各样分以及pH、Eh... 基于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大九湖亚高山典型泥炭湿地土壤总有机碳、总氮、总磷、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进行时间(春、夏、秋、冬)和空间(表层15 cm、中层30 cm、底层45 cm)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土壤各样分以及pH、Eh、容重均满足正态分布,其中有效磷、速效钾为中强变异性,均值为31.33,71.2 mg/kg,总有机碳、总磷、铵态氮、pH、Eh、容重为中弱变异性,均值为419.2,1.56 g/kg和67.57 mg/kg,5.33,104.4,0.155 g/kg,总氮为弱变异性,均值为20.13 g/kg。(2)土壤总有机碳在季节以及深度变化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总氮与总磷在首层与其余2层存在显著差异,在季节上总氮在首层存在季节差异,总磷在首、中层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养分仅速效钾与首层和其余2层存在显著差异。(3)土壤有机碳、总磷、铵态氮与总氮、速效钾、总磷与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总有机碳与土壤容重、有效磷与Eh,pH与Eh呈显著负相关。(4)研究区土壤总有机碳与总氮较高于我国其余泥炭湿地,随着纬度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湿地 总有机碳 土壤速效养分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水汽通量特征及其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翁闻畅 葛继稳 +3 位作者 谌佳伟 李永福 程腊梅 张志麒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3-505,共13页
以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为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通过采集湿地水汽通量的年际数据,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研究水汽通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九湖泥炭湿地全年蒸散量占降水量的58.59%,能够满足大九湖生态系... 以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为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通过采集湿地水汽通量的年际数据,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研究水汽通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九湖泥炭湿地全年蒸散量占降水量的58.59%,能够满足大九湖生态系统水汽循环的需要。(2)大九湖泥炭湿地的水汽通量全年各月份日均变化大多为正值,即释放水汽,表明该地区总体表现为水汽源;在季节尺度上,水汽通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夏季水汽通量日均变化幅度最大。(3)净辐射月均变化幅度较大,其中夏季净辐射最大,占全年的34.96%。各季节的净辐射与水汽通量均呈正相关,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拟合效果(R2)均超过0.7,夏季最高(0.8347),且高于其他同纬度6个地区。(4)除2018年1月外,各月份水汽通量与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夏季最显著相关,这与夏季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旺盛有关。(5)气温和净辐射对水汽通量的影响在各季节均显著,但各季节间有所差异。研究表明净辐射在大九湖泥炭湿地水汽循环中的作用大于气温对水汽通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泥炭湿地 水汽通量 相关环境因子 净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愈 葛继稳 +2 位作者 斯南雍茜 王璐雯 王九妹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0-247,共8页
开展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研究,对了解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涡度相关法通过对研究区进行连续3年非生长季(2015年12月1日—2016年4月15... 开展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研究,对了解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涡度相关法通过对研究区进行连续3年非生长季(2015年12月1日—2016年4月15日、2016年11月15日—2017年4月15日、2017年11月15日—2018年4月15日)CO_(2)通量监测,分析研究区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日、月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该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日变化规律均呈“U”型曲线,非生长季CO_(2)通量日变化范围分别为-0.724~4.301μmol/(m^(2)·s)(2016年)、-1.251~4.833μmol/(m^(2)·s)(2017年)、-0.980~4.982μmol/(m^(2)·s)(2018年);(2)2016—2018年研究区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月变化均表现为排放CO_(2),3年非生长季CO_(2)通量月累计释放量分别为28.26 g C/m^(2)、17.65 g C/m^(2)和50.73 g C/m^(2);(3)研究区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对降雨的响应仅在长期无降雨后,降雨量突增时CO_(2)通量释放量增加显著;(4)2016—2018年研究区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与10 cm层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10 cm层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大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温度是大九湖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的主要调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 CO_(2)通量 非生长季 涡度相关法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岩土有效扩散系数的室内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葛勤 梁杏 +1 位作者 龚绪龙 刘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99,共7页
低渗透岩土是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有效扩散系数是研究低渗透岩土的关键参数之一。文章以原状黏土和粉砂质黏土为例,以Cl^-为示踪剂,利用自主研发的室内径向扩散实验装置,建立Cl^-径向运移模型,模拟其扩散运移过程。... 低渗透岩土是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有效扩散系数是研究低渗透岩土的关键参数之一。文章以原状黏土和粉砂质黏土为例,以Cl^-为示踪剂,利用自主研发的室内径向扩散实验装置,建立Cl^-径向运移模型,模拟其扩散运移过程。以实验模型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利用COMSOL软件模拟溶质理论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利用绝对残差平均值进行理论浓度与实测值拟合优度统计,提取试样的有效扩散系数。结果表明:试样塘沽G1孔101.2~101.5 m、苏北SY1孔147.1~147.3 m、170.48~170.68 m的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6.0×10^(-10)m^2/s、4.5×10^(-10)m^2/s、3.9×10^(-10)m^2/s时,理论浓度的绝对残差平均值最小,且孔隙度和有效扩散系数高度相关,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利用Archie定律有效孔隙度与有效扩散系数的关系,取常量n=1.9,预测了试验样品的有效孔隙度,分别为0.26,0.19,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岩土 径向扩散 有效扩散系数 有效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红泥沟小流域基于溶解硅的降雨径流路径示踪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弘 补建伟 +2 位作者 潘钊 常启昕 刘彦广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9-224,共6页
为揭示高寒山区冻土对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对黑河上游红泥沟小流域典型降雨事件全过程出口断面的径流量进行了观测,采集降雨和河水样品,测定其中溶解硅的质量浓度,进而分析径流量和溶解硅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以溶解硅为示踪剂将... 为揭示高寒山区冻土对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对黑河上游红泥沟小流域典型降雨事件全过程出口断面的径流量进行了观测,采集降雨和河水样品,测定其中溶解硅的质量浓度,进而分析径流量和溶解硅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以溶解硅为示踪剂将小流域出口径流分割为地面径流(腐殖层中流和坡面流)和地下径流(矿质层中流)。结果表明,洪峰上升期,地面径流对河道径流的贡献率为47%,地下径流贡献率为53%;洪峰降落期,地面径流贡献率为29%,地下径流贡献率为71%。整个观测过程中地面径流对河道径流的贡献率为30.7%,地下径流的贡献率为69.3%,说明洪峰期间河道径流以地下径流为主。分析认为冻土分布地区夏季降雨-径流过程中,由于土壤逐渐解冻,降雨入渗驱替冻土层上水排入河网,流域产流仍以地下径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 溶解硅 示踪剂 高寒山区 红泥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水与地下水作用带内井中流对温度示踪结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晶晶 马瑞 +2 位作者 孙自永 魏文浩 王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21,共8页
进行河水与地下水温度示踪研究时,若采用长滤网井监测温度,在井中存在垂向水流运动(简称井中流)的情况下,井中监测到的温度不能代表实际深度处的温度,而长滤网监测井目前还在广泛应用。针对此,开展了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以探讨井中流对温... 进行河水与地下水温度示踪研究时,若采用长滤网井监测温度,在井中存在垂向水流运动(简称井中流)的情况下,井中监测到的温度不能代表实际深度处的温度,而长滤网监测井目前还在广泛应用。针对此,开展了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以探讨井中流对温度示踪结果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砂槽模型模拟野外实际不同情况下的水流及温度变化条件,在均质、各向同性、完全饱水的稳定流条件下进行了三组地下水补给河水的对比实验,分别为空白实验1、监测井影响实验2以及井中流影响实验3。随后,利用获取的水位及温度数据对比分析了井中流对温度示踪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结果产生的影响及影响机理,并根据一维垂向热运移解析解计算对比了地下水流速。结果显示实验2与实验1的所有结果基本一致,而实验3井中水流的垂向运动导致温度示踪结果与实验1所代表的实际情况发生偏差,计算流速比实际流速大83.72%。据此得出结论:在垂向水流占主导时,井中流的影响不可忽略,建议在野外研究中截断井中垂向水流通道以避免井中流对温度示踪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 温度示踪 井中流 砂槽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河岸柽柳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地下水位年内波动的响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思宇 龙翔 +1 位作者 孙自永 孙禄健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5-221,共7页
柽柳是中亚干旱区河岸林的重要建群种,同时也是美国西南半干旱区河岸林的主要入侵物种。随着国内外生态输水和流量自然化等旨在恢复受损河岸生态系统措施的实施,许多干旱、半干旱区河流沿岸的地下水呈现出显著的年内波动。在此背景下,... 柽柳是中亚干旱区河岸林的重要建群种,同时也是美国西南半干旱区河岸林的主要入侵物种。随着国内外生态输水和流量自然化等旨在恢复受损河岸生态系统措施的实施,许多干旱、半干旱区河流沿岸的地下水呈现出显著的年内波动。在此背景下,作为兼性地下水湿生植物的河岸柽柳,其水分利用效率是保持相对稳定还是随水位波动而变化?该问题目前仍未得到解答。基于叶片δ13 C、河水位、河岸带地下水位及土壤水分的动态观测,分析了黑河中游典型河岸林内柽柳水分利用效率对地下水位波动的响应。研究表明:柽柳叶片的碳同位素分馏值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变化特征,且与地下水涨落呈较好的正相关,通常随水位抬升而增大,在地下水回落一段时间后下降,表明河岸柽柳的水分利用效率对潜水埋深的变化有着显著响应,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增高。这可能是因为在高水位时段及低水位时段的初期,柽柳主要吸收上升到或滞留在根系吸水层内的地下水,水分来源充足,故水分利用效率总体上较低;在低水位时段的中后期,因重力释水和植物蒸腾,根系吸水层变得越来越干燥,为了从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柽柳叶片水势降低,导致部分叶片气孔闭合,水分利用效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柽柳 水分利用效率 ^13C 地下水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棉田蒸散发日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潘杉杉 梁杏 +2 位作者 刘延锋 卢昱含 李严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共8页
田间蒸散发是西北干旱地区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确监测田间蒸散发量对该地区农田水量平衡计算和水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究干旱地区棉田蒸散发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炮台土壤改良试验站,利用LCp... 田间蒸散发是西北干旱地区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确监测田间蒸散发量对该地区农田水量平衡计算和水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究干旱地区棉田蒸散发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炮台土壤改良试验站,利用LCpro+光合作用仪测量了膜下滴灌棉田田间蒸散发量。结果表明:棉花叶片蒸腾速率和膜间土面蒸发速率日内均呈现中午高、早晚低的单峰变化规律;棉花铃期到吐絮期期间棉花叶片日均蒸腾量为2.20mm,膜间土面日均蒸发量为0.16mm,单膜下棉田日均蒸散发量为2.21mm,蒸腾是土壤水分散失的主要方式;受灌水、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均呈现波动性变化;棉花叶片蒸腾速率和膜间土面蒸发速率与土壤温度在日内按正弦曲线变化,膜间土面蒸发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较棉花叶片蒸腾速率更为显著;膜间土面蒸发量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也较棉花叶片蒸腾量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棉田 田间蒸散发 棉花叶片蒸腾 膜间土面蒸发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水热运移模拟定量评价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卢昱含 鲜阳 +3 位作者 靳孟贵 白宏伟 刘亚磊 刘延锋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31,共9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和转化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是干旱地区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利用的基础。河床沉积物的水力参数对于河流渗漏量评价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使用温度观测数据约束和校正,可以提高河床沉积物水力参数和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和转化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是干旱地区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利用的基础。河床沉积物的水力参数对于河流渗漏量评价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使用温度观测数据约束和校正,可以提高河床沉积物水力参数和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的可信度。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炮台镇附近头道沟渠道的排水干渠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试验实时监测渠道横断面地下水温度、地下水水位、渠道地表水水位和不同埋深处河流沉积物的温度变化,分析渠道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变化前后温度的规律特征,并建立二维均质多孔介质变饱和土壤水热运移耦合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与计算头道沟干渠渠道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和转化量。结果表明:浅层河床沉积物的温度信号及温度梯度可有效示踪渠道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反演模型参数,提高数值模型的可信度;模型反演得到的土壤饱和水力传导系数为7.05 m/d;监测模拟时段内,0~28.6 d内渠道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渠道研究断面单位长度累计入渗量为35.3 m2/d,28.6~37 d内地下水向渠道排泄,渠道研究断面单位长度累计排泄量为9.626 m2/d,监测的37 d内渠道研究断面单位长度累计入渗量为25.674 m2/d;2015年7月27日22∶00至8月25日12∶30,头道沟干渠渠道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地表水入渗补给量约为4.448×105 m3;2015年8月25日12∶30至9月2日22∶00,头道沟干渠排泄地下水,地下水排泄量约为1.213×105 m3。该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或类似地区水资源评价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 水热运移模拟 地下水资源定量评价 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市天福庙水库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释放通量估算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明盟 李永福 +3 位作者 葛继稳 赵增辉 郑伟 包宇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58-1265,共8页
为揭示天福庙水库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释放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天福庙水库库区内设立了6个采样点,采用SMT(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法测量其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组成,对沉积物磷空间分布、间隙水及上覆水... 为揭示天福庙水库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释放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天福庙水库库区内设立了6个采样点,采用SMT(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法测量其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组成,对沉积物磷空间分布、间隙水及上覆水PO4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估算了磷释放通量.结果表明:(1)库区沉积物中TP主要由Ca-P(钙磷)构成,TP在水库库尾和支流入库处具有较高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 904.6、5 015.2 mg/kg.TP、IP(无机磷)、Ca-P时空动态具有一致性,磷矿石灰污染是重要原因.(2)孔隙水中PO43-质量浓度在沉积物表层1~3 cm内存在很高的峰值,达11.3 mg/L,各采样点均高于上覆水中PO43-质量浓度,存在向上覆水释放PO43-的风险,孔隙水中PO43-质量浓度与TP质量分数及磷形态相关.(3)采用孔隙水扩散模型法估算PO43-在沉积物-上覆水界面上的释放通量,库区沉积物磷释放通量范围为0.13~3.08 mg/(m2·d),平均值为1.03 mg/(m2·d),处于较高水平.研究显示,磷矿开采是干流沉积物磷来源和形态组成的重要原因,库区磷释放通量与水流扰动密切相关,坝前、支流交汇处、库尾是库区内源磷污染的主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形态 分布特征 释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代砷形态测试分析技术及环境行为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童佳荣 单慧媚 +2 位作者 刘崇炫 彭三曦 魏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6-162,共7页
砷的形态分布是影响地下水环境中砷迁移转化行为的关键。最新研究发现硫代砷是富硫高砷地下水中砷的主要存在形态。然而,中国关于高砷地下水中硫代砷形态的定量检测成果有限,现有报道多是对水样进行酸化处理后进行砷酸盐和亚砷酸盐形态... 砷的形态分布是影响地下水环境中砷迁移转化行为的关键。最新研究发现硫代砷是富硫高砷地下水中砷的主要存在形态。然而,中国关于高砷地下水中硫代砷形态的定量检测成果有限,现有报道多是对水样进行酸化处理后进行砷酸盐和亚砷酸盐形态分析,这一处理导致砷和硫发生沉淀从而使得硫代砷形态被破坏或被忽略。该文系统对比分析了几种不同硫代砷形态的制备、分离和定量检测技术,总结了硫代砷的形态分布及环境行为特征。未来对高砷地下水污染的研究应着重发展硫代砷形态的测试分析技术,调查硫代砷形态在高砷地下水环境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并探讨其对传统意义上的(亚)砷酸盐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砷 测试分析技术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生滤带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VFSMOD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益铭 李冉 姚立全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2,共8页
农业面源污染日渐严重,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综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植生滤带削减农业面源污染传输的原理,分析了植生滤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尤其是地下水水位波动对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效率的影响。VFSMOD... 农业面源污染日渐严重,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综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植生滤带削减农业面源污染传输的原理,分析了植生滤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尤其是地下水水位波动对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效率的影响。VFSMOD模型已被美国环保署推荐为可应用于流域规划植生滤带并有效评估其削减面源污染效率的模型,详细阐述了VFSMOD模型的机制、功能及全局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并针对植生滤带及VFSMOD模型的模拟技术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及研究展望,可为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与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植生滤带 VFSMOD模型 地下水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