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品牌标识的中国文化象征性对品牌资产的影响——以英国市场为例
1
作者 郭锐 罗杨 +3 位作者 周敏 陶岚 陈佳佳 肖紫涵 《系统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1-1470,共20页
在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品牌标识作为企业重要的视觉资产,承载着品牌文化与愿景,优秀的品牌标识能够帮助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本研究基于感知创新与品牌自信的视角,以英国市场为例,针对中国民族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品牌标识的文... 在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品牌标识作为企业重要的视觉资产,承载着品牌文化与愿景,优秀的品牌标识能够帮助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本研究基于感知创新与品牌自信的视角,以英国市场为例,针对中国民族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品牌标识的文化象征性(中国文化象征性vs.非文化象征性)对品牌资产的影响展开探讨,通过4项实验检验其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品牌在海外市场中,品牌标识的中国文化象征性对品牌资产具有正向影响;认知需求与国际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感知创新与品牌自信在二者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丰富了品牌标识的跨文化研究及民族品牌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并为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切实可行的品牌标识视觉设计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象征性 认知需求 品牌自信 感知创新 品牌资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蒙阴金刚石的形成时代及地质环境 被引量:38
2
作者 尹作为 路凤香 +1 位作者 陈美华 徐红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4-621,共8页
对山东蒙阴胜利1号岩管的金刚石样品进行了CL、FTIR、RAMAN等测试.结果表明,除部分样品阴极发光显示平直的生长色带外,多数金刚石显示均一的CL颜色,说明金刚石生长过程连续,未遭受明显的溶(熔)蚀,不同于复县的多数金刚石.依据金刚石中N... 对山东蒙阴胜利1号岩管的金刚石样品进行了CL、FTIR、RAMAN等测试.结果表明,除部分样品阴极发光显示平直的生长色带外,多数金刚石显示均一的CL颜色,说明金刚石生长过程连续,未遭受明显的溶(熔)蚀,不同于复县的多数金刚石.依据金刚石中N的聚集状态,估算了蒙阴金刚石主要形成于三个时期:1.8~1.7,1.3~1.1和0.9~0.6 Ga.有意义的是,这三个时期与华北克拉通三次伸展事件时间相吻合.通过金刚石中橄榄石包裹体拉曼漂移,计算出源区压力为4.6,5和5.5 GPa,得出蒙阴金刚石形成的深度分别为:152,165和181 km,靠近岩石圈底部.上述成果为蒙阴金刚石的形成提供了时间、空间、压力等重要地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氮含量 金刚石形成年龄 压力 蒙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淅川狮子沟绿松石光谱学及伴生矿物特征研究
3
作者 顿瑾涵 杨明星 +3 位作者 刘玲 姜炎 袁冶 汪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027-3034,共8页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簧乡狮子沟地处秦岭东部绿松石矿区的东延,是鄂豫陕中矿带重要的绿松石矿区之一,与其地理位置相近的贾湖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制品。然而相较于鄂、陕地区绿松石,河南地区绿松石的研究尚显不足。采用红外...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簧乡狮子沟地处秦岭东部绿松石矿区的东延,是鄂豫陕中矿带重要的绿松石矿区之一,与其地理位置相近的贾湖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制品。然而相较于鄂、陕地区绿松石,河南地区绿松石的研究尚显不足。采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LA-ICP-MS等方法分析狮子沟绿松石的谱学及地球化学特征,重点关注狮子沟绿松石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绿松石的矿物组合和结构。结果表明:狮子沟绿松石由薄板状、短柱状和细小鳞片状微晶构成;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表现为轻稀土亏损和重稀土相对富集,并具有高Fe、Cu、Ba、U、V、Zn含量和低Ca含量的地球化学特征;典型的杂质矿物有石英、石墨、三水胆矾、磷灰石、地开石和赤铁矿等,围岩矿物组合以石英为主,伴生有重晶石、褐铁矿,以及少量高岭石、绿泥石和伊利石等粘土矿物,这些矿物组合特征对于狮子沟绿松石风化淋滤的成矿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为完善国内绿松石研究及探究中国早期绿松石工艺品原料来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狮子沟 绿松石 谱学特征 结构特征 伴生矿物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十堰南化塘绿松石的谱学特征研究
4
作者 汪毅 杨明星 +3 位作者 顿瑾涵 姜炎 刘玲 袁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67-2474,共8页
鄂豫陕绿松石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绿松石产区,其中南化塘绿松石矿点位于湖北十堰郧阳区。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测试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南化塘绿松石样品... 鄂豫陕绿松石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绿松石产区,其中南化塘绿松石矿点位于湖北十堰郧阳区。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测试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南化塘绿松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揭示其矿物学和光谱学特征,为产地溯源提供数据支持。实验结果显示,南化塘绿松石样品化学成分复杂,显著富集Na、Mg、K、Ca、Sc、Ti、V、Cr、Zn、Mo和Ba等元素,其中Ca、Cr、K、Mo和Ba的含量远高于其他矿点。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其球粒陨石归一化分配模式呈左倾型,总质量分数(ΣREE)较低,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相对富集,分馏程度显著。拉曼光谱分析表明,主要吸收峰位于3470 cm^(-1)(羟基伸缩振动)和1040 cm^(-1)(磷酸根对称伸缩振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揭示,绿松石的颜色表现与其化学组成密切相关,Cu^(2+)离子的d—d电子跃迁(670~690 nm吸收带)是绿松石呈现蓝色的关键因素,而Fe^(3+)离子的电子跃迁位于428 nm。综上所述,论文揭示了南化塘绿松石的产地特征,为开展相关的绿松石产地溯源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化塘 绿松石 南矿带 谱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窑子草场透闪石玉的谱学特征及产地特征研究
5
作者 于璇 刘继富 杨明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979,共9页
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于2014年被发掘调查,出土有陶片、石器和玉料等,具有重要的宝石学和考古价值。为了丰富中国透闪石玉数据库,为以后出土玉器的溯源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撑,以寒窑子草场实地采集的38件透闪石玉料为研究对象,采用... 寒窑子草场玉矿遗址于2014年被发掘调查,出土有陶片、石器和玉料等,具有重要的宝石学和考古价值。为了丰富中国透闪石玉数据库,为以后出土玉器的溯源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撑,以寒窑子草场实地采集的38件透闪石玉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及拉曼光谱对样品进行测试,其中红外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可以快速确定样品的化学成分以及杂质矿物,结果显示样品基质为标准透闪石,杂质矿物有榍石、无定形碳。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对样品的主量及微量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合已报道的球粒陨石数据对样品的稀土元素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系列参数,其中∑REE值为0.40~14.28,均值3.46,稀土元素总丰度整体偏低;LREE/HREE值为0.21~17.91,均值2.69,有轻微的富轻稀土现象,REE配分图呈走势较为平缓的“海鸥状”;δEu值为0~3.3,均值0.58,Eu为负异常;Ce无明显异常,寒窑子透闪石玉与其他产地在REE配分模式上有特征性差异。结合西北矿区新疆、青海、甘肃马衔山透闪石玉的微量元素蛛网图可进一步区分,寒窑子透闪石玉U的富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产地。最后,利用SPSS软件中的判别分析方法,对西北矿区透闪石玉的微量元素进行投点,结果显示判别正确率均达到100%,交叉正确率分别为99.4%、98.3%,证明寒窑子草场透闪石玉与其他地区透闪石玉区分明显,建立的产地判别模型可用于后续出土玉器的溯源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闪石玉 寒窑子草场 谱学特征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产地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绿岩中大陆岩石圈地幔的信息:来自西藏丁青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的地球化学证据
6
作者 朱昕洋 刘飞 +5 位作者 李奇维 刘朋东 李观龙 程哲 连晨皓 杨经绥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757-3772,共16页
丁青蛇绿岩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面积最大(约550km 2)、铬铁矿成矿潜力较大的岩体,然而丁青蛇绿岩铬铁矿的成因和成矿地质背景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在15万和11万专题地质填图基础上,开展了丁青西蛇绿岩铬铁矿及其围岩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 丁青蛇绿岩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面积最大(约550km 2)、铬铁矿成矿潜力较大的岩体,然而丁青蛇绿岩铬铁矿的成因和成矿地质背景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在15万和11万专题地质填图基础上,开展了丁青西蛇绿岩铬铁矿及其围岩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铬铁矿的Cr#值介于76.79~89.20,Cr_(2)O_(3)含量高(58.55%~65.28%),TiO_(2)含量低(0.02%~0.15%),原始熔体成分反演计算显示其具有玻安岩的亲缘性,为俯冲带环境中玻安质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的产物。铬铁矿围岩方辉橄榄岩的橄榄石Fo值介于91.53~94.94之间(平均92.04)、斜方辉石Mg^(#)值达91.78~93.03,全岩极度亏损(Al_(2)O_(3)<0.16%,∑REE=0.13×10^(-6)~0.20×10^(-6)),Ni含量(2024×10^(-6)~2659×10^(-6))低于堆晶地幔橄榄岩常见值(>2700×10^(-6)),Lu/Yb比值(0.16~0.71)亦显示强亏损地幔残留特征。原生橄榄石(Ol-Ⅰ)的高Fo值和碎斑状斜方辉石的高Mg^(#)值(91.78~93.03,平均为92.47)明显不同于大洋岩石圈地幔值,而与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更为相似;填隙状橄榄石(Ol-Ⅱ,Fo平均为91.72)和填隙状斜方辉石(Al_(2)O_(3)=0.98%~1.84%)与原生粒状橄榄石和碎斑状斜方辉石的地球化学成分显著不同,结合斜方辉石中极低的Al_(2)O_(3)(0.36%~0.93%)进一步说明含水熔体参与熔融过程。总之,矿物化学与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了丁青西地幔橄榄岩为大陆岩石圈地幔残余,后期被洋-陆俯冲环境下的玻安质熔体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蛇绿岩 地幔橄榄岩 铬铁矿 大陆岩石圈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巫山大溪遗址出土玉石器材质分析与玉料来源初探
7
作者 曹懿 白九江 +7 位作者 赵文华 刘继富 杨明星 于璇 常远 方婷 苏越 叶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70,共16页
巫山大溪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乡大溪村,是“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出土了数十件具有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时期独特用玉特征的玉石器。为了探知巫山大溪遗址出土玉石器的玉料类型,以其中62件玉石器为研究对象,通过10倍放大镜及... 巫山大溪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乡大溪村,是“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出土了数十件具有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时期独特用玉特征的玉石器。为了探知巫山大溪遗址出土玉石器的玉料类型,以其中62件玉石器为研究对象,通过10倍放大镜及电子天平等常规宝石学仪器对玉器的表面特征、受沁程度、密度等做出初步判断,并利用拉曼光谱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等分析出土玉石器的材质。研究结果表明:常规仪器测试结合谱学测试手段可以很好地区分出土玉石器的材质——在巫山大溪遗址出土的62件玉石器中,有50件大理岩、2件蛇纹岩、3件石英岩、2件泥灰岩、1件煤精、3件蚌贝以及1件骨质(磷酸钙);器型有玦、珠、环、璜、芯、坠饰、石斧、砸击石片等,主要为装饰类器物。该批样品玉料混杂,整体品质稍差,且没有检测出透闪石质等高质量的玉器,与大溪文化所处地区少玉少料的背景相符合。根据已有研究结果,结合三峡地区周边玉料资源、用料特点以及与其他文化用玉对比分析,推测巫山大溪遗址该批玉器中大理岩玉石器应为“就地就近”取料,而煤精等应为“异地交流”而来。该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巫山大溪文化的用玉水平、文化交流等问题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大溪遗址 拉曼光谱 材质分析 玉料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蕲春明代王宣墓出土宝石的种属鉴定及产地分析
8
作者 万欣 胡艺 +2 位作者 陈春 刘懿萱 舒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4,共12页
湖北省蕲春县明代王宣墓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金镶宝石文物,这对于完善明代彩色宝石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9组湖北省博物馆藏王宣墓文物为研究对象,使用红外光谱仪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鉴定了文物样品上部分所嵌宝石的种属,得到了75... 湖北省蕲春县明代王宣墓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金镶宝石文物,这对于完善明代彩色宝石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9组湖北省博物馆藏王宣墓文物为研究对象,使用红外光谱仪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鉴定了文物样品上部分所嵌宝石的种属,得到了75颗宝石(44颗红色镁铝尖晶石、1颗蓝色镁铝尖晶石、26颗蓝宝石、4颗红宝石)的有效数据。通过宝石成分的分析发现:部分蓝宝石铁元素质量分数较高,Fe/Ti元素的质量分数比值较大,符合玄武岩型蓝宝石的特点;部分红色尖晶石钛元素质量分数较高,与缅甸尖晶石成分特点相似。结合明代宝石贸易路线记载、宝石矿床的地质条件和成分测试结果,认为王宣墓出土的部分蓝宝石可能来自泰国,部分红色尖晶石可能来自缅甸。同时,对比不同等级墓葬出土红宝石和红色尖晶石的数量占比及红宝石的特殊镶嵌位置,结合两者在密度、硬度和解理等宝石性质上的差异,推测明代中国对红宝石与红色尖晶石已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此研究可为宝石文物的鉴定、分析和保护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准确了解明代中国对宝石的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蕲春 明代宝石 产地分析 红宝石 尖晶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赛珍饰品”研究
9
作者 徐婧竞 张荣红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6,132,133,共8页
“赛珍饰品”俗称假首饰,是民国时期对西方舶来的“时装首饰”的本土称谓。本文以报刊、影像资料为依托,探讨民国赛珍饰品及其时尚的发生原因:其由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女性生存方式剧变引发,同时受物质消费主义的混融裹挟,作为女性展现... “赛珍饰品”俗称假首饰,是民国时期对西方舶来的“时装首饰”的本土称谓。本文以报刊、影像资料为依托,探讨民国赛珍饰品及其时尚的发生原因:其由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女性生存方式剧变引发,同时受物质消费主义的混融裹挟,作为女性展现个体解放和融入多样化社会生活的手段而逐渐流行,但此时人们侧重从洋货和仿真的物质属性来审视其美的价值;随后受新女性思想影响,其成为个体展现自身经济、审美、人格独立美的载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理想自我的方式,被赋予独特精神意涵;并在产业逐步实现规划化发展提供的客观保障、社会整体局势日益紧张的综合作用下,于30年代中期成为时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饰品 时装首饰 民国 首饰时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硅的高温和高压拉曼光谱及对非谐效应的启示
10
作者 胡艳诚 叶宇 +1 位作者 朱曦 刘丹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6,共11页
矿物晶格中的振动频率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由能及诸多热力学性质。在理论计算中通常采用简谐或准简谐近似来模拟矿物在高温和高压下的热力学性质,这往往会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非谐修正,主要包括内在和外在非谐修正两方... 矿物晶格中的振动频率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由能及诸多热力学性质。在理论计算中通常采用简谐或准简谐近似来模拟矿物在高温和高压下的热力学性质,这往往会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非谐修正,主要包括内在和外在非谐修正两方面,分别源自高温热容测量和热膨胀性质。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具有金刚石结构的单晶硅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在不同的温度(T≤1400K)和压强(p≤14GPa)条件下测量了Si-Si键伸缩振动基频(约520cm^(-1))和倍频(约960cm^(-1))频率。基于光谱测量结果,计算了内在非谐参数(ai),并采用莫尔斯势函数来模拟Si-Si键的非谐势能,系统分析内在和外在非谐性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规律,为非谐效应的理论计算提供可靠的模型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高温和高压 拉曼光谱 非谐效应 莫尔斯势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明溪“类达碧兹”蓝宝石的荧光光谱学特征
11
作者 侯超馨 瞿新月 +4 位作者 夏苏琴 韩浩昌 王雨龙 张浩 赖潇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3-1108,共6页
福建明溪为我国重要的蓝宝石产地之一,对该产地蓝宝石的宝石学研究仍十分匮乏,此外,对蓝色蓝宝石的荧光光谱特征研究也鲜有报道。以一批福建明溪具有“达碧兹”现象的蓝宝石为样品,利用常规宝石学仪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仪、拉曼光谱... 福建明溪为我国重要的蓝宝石产地之一,对该产地蓝宝石的宝石学研究仍十分匮乏,此外,对蓝色蓝宝石的荧光光谱特征研究也鲜有报道。以一批福建明溪具有“达碧兹”现象的蓝宝石为样品,利用常规宝石学仪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仪、拉曼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研究其宝石学及荧光光谱学特征。化学成分测试与拉曼光谱测试均显示“达碧兹”的核心、臂与主体部分的组成成分均为刚玉,应属于“类达碧兹”系列。此种“类达碧兹”蓝宝石Fe、Ti等致色元素含量在各区域并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其“类达碧兹”现象与致色元素的分布无明显关系。微量元素及其比值结果表明样品呈现玄武岩型蓝宝石地球化学特征,但福建明溪玄武岩型蓝宝石Cr元素含量普遍>40 ppmw,较其他玄武岩型蓝宝石更多。拉曼光谱仪、荧光光谱仪均检测到位于694 nm及其附近的数个由Cr引起的荧光峰。三维荧光光谱测试显示Cr荧光峰的最佳激发波长为410和560 nm,“类达碧兹”蓝宝石的臂的荧光强度比核心与主体部分更强,推测可能是臂的Fe元素较少导致的。Cr的荧光峰在玄武岩型蓝宝石中少有报道,福建明溪蓝宝石中Cr荧光峰的出现,可能与其相较于其他产地的玄武岩型蓝宝石有较高的Cr元素有关,结合前人研究可以利用是否观察到Cr的荧光峰与老挝玄武岩型蓝宝石相区分,但不能作为区分玄武岩型与变质岩型蓝宝石的依据。研究表明福建明溪具有“类达碧兹”型蓝宝石,在此种蓝宝石中发现的荧光光谱学特征研究丰富了福建明溪玄武岩型蓝宝石的谱学依据,也为产地判别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达碧兹”蓝宝石 福建明溪 谱学特征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兴缅甸蛇纹石玉的矿物学及谱学特征
12
作者 余炼钢 蔡逸涛 +1 位作者 郑金宇 廖任庆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81-2288,共8页
针对云南龙陵市场上一种黄绿-灰白相间名为“缅甸鲁玉”的新兴蛇纹石玉,采用岩矿薄片鉴定、X射线粉晶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方法进行测试,以探明其矿物组成、化学成分、谱学特征及颜色成... 针对云南龙陵市场上一种黄绿-灰白相间名为“缅甸鲁玉”的新兴蛇纹石玉,采用岩矿薄片鉴定、X射线粉晶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方法进行测试,以探明其矿物组成、化学成分、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推测其成矿过程。结果显示该玉石呈纤维状、鳞片状变晶结构,灰白色基质为水镁石,黄绿色矿物为蛇纹石,蛇纹石的定向性好于水镁石。XRD测试中在d_(202)=2.525,d-132=2.618,d 060=1.544处衍射峰指示含叶蛇纹石,d_(110)=4.595,d_(061)=1.499处弱的衍射峰指示同时含利蛇纹石。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显示黄绿色部分FeO T含量(5.11%)远高于灰白色基质(0.52%),推测Fe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Fe^(2+)类质同像替代Mg^(2+)进入水镁石晶格形成含铁水镁石,占比极小;二是Fe^(2+)、Fe^(3+)类质同像替代Mg^(2+)、Si^(4+)进入蛇纹石晶格中形成含铁蛇纹石,占绝大部分。此外含少量闪锌矿、氧化锌及Co、Ni、Mn、Cu等金属杂质。综合化学成分及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可知,该玉石由Fe元素致色,紫外可见光谱653 nm处强宽吸收带由Fe^(2+)→Fe^(3+)电荷迁移所致并产生绿色,435和457 nm处中等吸收由Fe^(3+)自旋禁戒跃迁6A_(1)(6S)→4 aT 1(4G)及6A_(1)→4E_(1)+4A_(1)(4G)引起并产生黄色,两种吸收作用叠加使玉石显黄绿色。不同于其他蛇纹石玉品种的是该玉石未见明显的成因指示矿物,据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及颜色特征推断为超基性岩热液自变质成因,形成过程分三阶段:(1)幔源富镁超基性岩浆上侵运移中结晶分异生成橄榄石;(2)岩浆成岩过程后期的热液促使橄榄石完全蚀变为蛇纹石,即超基性岩自变质过程;(3)岩浆期后的强碱性热水溶液渗入裂隙促使部分蛇纹石水解生成水镁石,呈脉纹状及斑块状充填构造裂隙。蛇纹石和水镁石分别是超基性岩浆热液蚀变产物及岩浆期后次生变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蛇纹石玉 矿物组成 颜色成因 谱学特征 成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四川平武雪宝顶白钨矿的光谱学表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衔宇 杨九昌 +3 位作者 涂彩 徐娅芬 徐畅 陈全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50-2556,共7页
我国四川绵阳平武县虎牙乡雪宝顶矿区产出一种晶形完整、颗粒大,颜色稀少的橘黄色调白钨矿,受到宝石及矿物晶体收藏者们的青睐。以5颗雪宝顶白钨矿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激... 我国四川绵阳平武县虎牙乡雪宝顶矿区产出一种晶形完整、颗粒大,颜色稀少的橘黄色调白钨矿,受到宝石及矿物晶体收藏者们的青睐。以5颗雪宝顶白钨矿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进行测试,旨在厘清该产地白钨矿的主要宝石学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白钨矿的指纹区红外吸收处于440 cm^(-1)处和800~900 cm^(-1)范围内(806、817、856、867 cm^(-1))——分别归属于[WO_(4)]^(2-)四面体基团的面外弯曲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此外在2000~3000 cm^(-1)的官能团区可见和水相关的明显吸收峰。拉曼光谱测试表明,位于911 cm^(-1)的主峰归属于[WO_(4)]^(2-)的ν_(1)对称伸缩振动;位于797 cm^(-1)处的峰归属于[WO_(4)]^(2-)的ν_(3)非对称伸缩振动;位于332 cm^(-1)的峰和400 cm^(-1)附近的弱峰归属于[WO_(4)]^(2-)的ν_(2)面外弯曲振动;位于211 cm^(-1)附近的弱峰是由(Ca—O)的平移模式导致。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结果表明,该产地白钨矿深橘黄色调与584、588、682、743、750、803和874 nm处的吸收有关,可能与稀土元素Pr和Nd的混合物“didymium”的存在有关。三维荧光光谱表明无色与深橘黄色调白钨矿样品的荧光主峰数量相同,峰位相近,均位于λex 235 nm/λem 455 nm,λex 250 nm/λem 490 nm和λex 265 nm/λem 523 nm附近。浅橘黄色调样品除了上述荧光主峰以外还出现λex 250 nm/λem 425 nm附近荧光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钨矿 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拉曼光谱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no模型在中国设计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劭坤 戴翔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2-269,共8页
目的全面分析Kano模型在我国设计学领域文献中的应用现状及全局特征。方法以CNKI收录的设计学领域Kano模型相关应用文献作为数据源,以科学文献计量可视化的方法综合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从文献的年份产出分布、研究机构、作者和关... 目的全面分析Kano模型在我国设计学领域文献中的应用现状及全局特征。方法以CNKI收录的设计学领域Kano模型相关应用文献作为数据源,以科学文献计量可视化的方法综合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从文献的年份产出分布、研究机构、作者和关键词聚类等方面绘制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梳理研究脉络。结论结果表明检索范围内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工科、管理学科的优势院校为我国设计学领域应用kano模型研究的应用主体;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用户满意度、用户需求、质量展开功能(QFD)、用户体验、服务设计和产品设计等方面;高被引论文构成了Kano模型在设计学领域应用的主要知识基础,并串联起大部分研究内容;文创设计、CMF设计,以及用户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分析为未来发展新趋势;研究方法创新不明显、研究合作不紧密、高产量作者不多是现阶段研究的主要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O模型 设计研究 知识图谱 CITESPACE VOSview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达碧兹”电气石光谱与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程 闫冰 +2 位作者 尹作为 曹维宇 王文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29-3434,共6页
“达碧兹”电气石是比较少见的电气石品种,使用常规宝石鉴定仪器、红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及高光谱成像技术对其进行测试分析。旨在探讨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复杂样品中的应用,丰富“达碧兹”电气石的多角度研究。“达碧兹”电气石内... “达碧兹”电气石是比较少见的电气石品种,使用常规宝石鉴定仪器、红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及高光谱成像技术对其进行测试分析。旨在探讨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复杂样品中的应用,丰富“达碧兹”电气石的多角度研究。“达碧兹”电气石内部存在丰富的平行排列的管状包裹体和黑色固体包裹体。视觉上呈现的边界差异来源于平行管状包裹体的多方向性分布。六方柱a区的平行管状包裹体近乎垂直于c轴排列;而在三方单锥r区,由“达碧兹”三条黑臂划分的三个菱形区域的管状包裹体沿c轴方向分别呈现10°~30°向外辐射的夹角。“达碧兹”现象的出现,来源于黑色包裹体从中部向外三个方向延伸,大量附着于管状包裹体的外部或包裹在其内部。使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获取“达碧兹”电气石的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反射率谱线与可视化图像。高光谱图谱与选区明暗变化一致,出现位于紫区440 nm、橙红区610 nm为中心的宽吸收带。结合成分分析致色元素Cr、V含量较高,认为绿色是由于Cr^(3+)的d—d电子跃迁和V^(3+)的d电子自旋允许跃迁共同作用所致。可视化图像显示样品的测试状态,沿c轴方向,边缘六方柱a逐渐消失,中心三方单锥r逐渐占据整个平面。计算像元比,绿区与整个平面的像元数比值范围在16.81%~49.96%。切片双面的黑臂占比不一致,晶体两端的黑色包裹体数量不呈现线性关系,而是沿+c轴方向,变化率提高。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快速识别和分析“达碧兹”电气石中不同成分的分布和浓度以及提供矿物内部结构和晶体取向的详细信息;识别矿物中的微小包裹体,对于了解矿物的成因过程和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技术 “达碧兹”电气石 图像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绿色葡萄石的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
16
作者 李灿 陈江军 +8 位作者 王文杰 殷科 郑海蓉 陆卓 刘振东 王一铭 杨云淇 韩文 王朝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38-2544,共7页
颜色是宝石重要的光学性质之一,也是影响宝石品质及价格的重要参数。黄绿色葡萄石作为一种常见的玉石品种,其结构、致色离子的种类、价态及配位的复杂性,导致前人关于其致色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采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可... 颜色是宝石重要的光学性质之一,也是影响宝石品质及价格的重要参数。黄绿色葡萄石作为一种常见的玉石品种,其结构、致色离子的种类、价态及配位的复杂性,导致前人关于其致色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采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分光光谱(UV-Vi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及穆斯堡尔谱(Mössbauer)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2个典型的黄绿色葡萄石样品(浅黄绿色样品LYG和深黄绿色样品DYG)的主要致色离子种类、价态及配位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黄绿色葡萄石的致色成因提供科学的解释。UV-Vis分析结果表明,样品LYG和样品DYG均出现明显的~425和~585nm处的吸收带,分别与Fe^(3+)oct的电子跃迁和Fe^(2+)ch-Fe^(3+)oct的电荷转移有关。Mössbauer超精细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样品LYG和样品DYG中Fe^(3+)的IS均为0.34mm·s^(-1),QS值分别为0.22和0.35mm·s^(-1),均符合葡萄石八面体配位中Fe^(3+)的特征。样品LYG(IS=1.08mm·s^(-1))和样品DYG(IS=1.07mm·s^(-1))的Fe^(2+)具有相近的IS值,均符合八面体配位中Fe^(2+)的特征。然而,样品DYG中Fe^(2+)的QS值(QS=2.78mm·s^(-1))明显高于样品LYG(QS=1.12mm·s^(-1)),说明前者结构中Fe^(2+)处于畸变的八面体中。样品DYG结构中Fe的含量和Fe^(2+)的比例(4.02wt%;11.88%)均高于样品LYG(3.55wt%;5.27%),表明黄绿色葡萄石的颜色可能与Fe的含量和Fe^(2+)的比例有关。样品LYG和样品DYG中V的含量分别为633和1810μg·g^(-1),指示V可能对黄绿色葡萄石的颜色有贡献,但含量明显低于Fe,所以V对颜色的贡献远低于Fe^(3+)和Fe^(2+)。该研究不仅查明了黄绿色葡萄石的主要致色离子种类(Fe),而且确定了致色离子的价态(Fe^(3+)和Fe^(2+))和配位状态(八面体配位),为黄绿色葡萄石颜色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基础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种类、价态 配位状态 致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绿色羟基磷铝锂石的谱学特征及其颜色成因
17
作者 张娟 李可心 +2 位作者 秦冬梅 包德清 王朝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7-783,共7页
磷铝锂石为含F和OH的连续固溶体矿物,属于一种稀有宝石品种,然而国内对其鲜有研究报道,尤其对快速无损估计F含量从而确定宝石名称以及宝石颜色成因研究较少。对市场上收集的黄绿色宝石级磷铝锂石分别进行常规宝石学、激光剥蚀电感耦合... 磷铝锂石为含F和OH的连续固溶体矿物,属于一种稀有宝石品种,然而国内对其鲜有研究报道,尤其对快速无损估计F含量从而确定宝石名称以及宝石颜色成因研究较少。对市场上收集的黄绿色宝石级磷铝锂石分别进行常规宝石学、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测试与分析。常规宝石学测试结果显示较高的折射率和较低的相对密度的特征均指示研究样品属于羟磷铝锂石端元。研究样品在400~1500 cm^(-1)的红外光谱指纹区表现为430 cm^(-1)的吸收谱带,归属Li—O键的弯曲振动;494、546、604和664 cm^(-1)的吸收为PO43-的弯曲振动和AlO6键的伸缩振动共同作用所致;~832 cm^(-1)为OH的弯曲振动(δOH);~1032、~1090、~1211 cm^(-1)为PO43-的伸缩振动。~3386 cm^(-1)左右,是OH的伸缩振动(νOH)。拉曼光谱显示样品具有305、430、489、648、806、893、1013、1058、1107、1193和3367 cm^(-1)等典型拉曼峰。在3367 cm^(-1)左右的相对较宽的峰是典型的OH伸缩振动,1000~1200 cm^(-1)之间的一组峰是PO43-的非对称伸缩振动(V3)。在600 cm^(-1)以下的拉曼光谱峰,为PO43-的非对称伸缩振动和Al—O键的伸缩振动所致。通过利用折射率高值指数、红外和拉曼光谱指数对磷铝锂石F含量进行了综合估算,折射率高值指数nγ、拉曼光谱中3367 cm^(-1)左右的峰值和1058 cm^(-1)左右的峰值之差以及3367 cm^(-1)附近拉曼峰的半高宽(FWHM)指数是氟磷铝锂石-羟磷铝锂石系列中F含量的良好指标,可被用于快速和间接地半定量估计磷铝锂石刻面宝石的F含量。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结果显示,研究样品的主要元素组成为P2O5、Al_(2)O_(3)和Li_(2)O外,还含有微量的Fe,与羟磷铝锂石的化学成分相符。Fe在磷铝锂石中以类质同象取代Al,O^(2-)—Fe^(3+)之间电价转移,Fe^(3+)—Fe^(2+)价键间电荷转移和Fe^(3+)的d—d轨道的自旋禁阻跃迁同时对蓝紫区和橙红区的吸收,与紫外-可见光谱测试结果反映出蓝紫区(300~420 nm)和黄橙区(590 nm附近)的吸收较为一致,可能是导致羟磷铝锂石呈黄绿色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铝锂石 LA-ICP-MS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拉曼光谱 颜色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不同产地柯巴树脂的谱学特征探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佳蓉 李妍 武嘉欣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9-718,共10页
收集了来自俄罗斯、新西兰、婆罗洲、马达加斯加、哥伦比亚和苏门答腊6个不同产地的柯巴树脂,采用宝石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荧光观察和三维荧光光谱等测试方法对柯巴树脂谱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婆罗洲、苏门答腊柯巴树脂的红外光谱... 收集了来自俄罗斯、新西兰、婆罗洲、马达加斯加、哥伦比亚和苏门答腊6个不同产地的柯巴树脂,采用宝石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荧光观察和三维荧光光谱等测试方法对柯巴树脂谱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婆罗洲、苏门答腊柯巴树脂的红外光谱主要特征为存在3000~2800 cm^(-1)范围内4个吸收峰,1732 cm^(-1)肩峰和1708 cm^(-1)吸收峰,888 cm^(-1)处的弱吸收峰。新西兰柯巴树脂红外光谱主要特征为存在3000~2800 cm^(-1)范围内3个吸收峰,1642 cm^(-1)和888 cm^(-1)处的弱吸收峰。马达加斯加、哥伦比亚和俄罗斯柯巴树脂的红外光谱相似,主要特征为存在与C=C相关的3处组合特征吸收峰以及1270 cm^(-1)和1180 cm^(-1)处的2个吸收峰。在长波紫外荧光下,婆罗洲和新西兰柯巴树脂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其他产地样品,马达加斯加柯巴树脂荧光强度最弱。由三维荧光光谱可知,婆罗洲和苏门答腊柯巴树脂中存在445、474、505 nm 3个发射峰,可被416、447 nm波长有效激发;新西兰柯巴树脂的最强发射峰位于385 nm,其最佳激发波长352 nm;俄罗斯柯巴树脂最强发射峰在399 nm,可被354 nm波长最佳激发;哥伦比亚柯巴树脂的最强发射峰为470 nm,被400 nm波长最佳激发;马达加斯加柯巴树脂的最强荧光峰在465 nm,被378 nm波长最佳激发。综合分析认为,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红外光谱特征可为柯巴树脂的鉴别和分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巴树脂 琥珀 三维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红宝石中填充物硼砂的定量研究
19
作者 向子涵 尹作为 +1 位作者 张志清 王文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24-2028,共5页
红宝石的热处理属于优化处理,常用硼砂作助熔剂。在市场中热处理红宝石被以天然红宝石出售,价值颇高,但裂隙中硼砂的含量多少会影响到售价的高低。因此,对此类红宝石中的硼砂进行定量研究,应用NanoVoxel-4000X型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对... 红宝石的热处理属于优化处理,常用硼砂作助熔剂。在市场中热处理红宝石被以天然红宝石出售,价值颇高,但裂隙中硼砂的含量多少会影响到售价的高低。因此,对此类红宝石中的硼砂进行定量研究,应用NanoVoxel-4000X型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对样品进行扫描分析,从而获得裂隙中充填物硼砂的2D图像。用明暗灰度值表征裂隙中不同密度的物质;充填物硼砂分布的3D图像中用不同的颜色表征其三维厚度。通过比较表征厚度的色标,可直观看到硼砂的整体含量小。同时样品的硼砂的厚度分布直方图显示所有裂隙内硼砂的厚度都小于130μm,所有硼砂的厚度和体积比都小于10%,也说明填充量小。最后通过Avizo 9.0软件对红宝石样品和硼砂的含量进行阈值分割,得到两者的实际体积,然后可计算出硼砂含量的体积占红宝石总体积的百分比。本实验样品中充填物硼砂体积比例为10.69%,这既是热处理红宝石中硼砂定量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为研究热处理红宝石中硼砂的定量分级标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红宝石 硼砂含量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田硬水铝石-蓝宝石谱学研究
20
作者 刘佳 郑亚龙 +2 位作者 王成博 尹作为 潘少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0,共5页
研究一种以籽料形式出现的被称为蓝色和田玉的宝石,其产量稀少,市场价格极高。因无前人研究,无规范命名,交易市场中其商业名称混乱。使用静水称重确定其相对密度为3.85 g·cm^(-3),长波紫外灯下,白色矿物部分呈橘色荧光,其他部位荧... 研究一种以籽料形式出现的被称为蓝色和田玉的宝石,其产量稀少,市场价格极高。因无前人研究,无规范命名,交易市场中其商业名称混乱。使用静水称重确定其相对密度为3.85 g·cm^(-3),长波紫外灯下,白色矿物部分呈橘色荧光,其他部位荧光为惰性。经显微观察,样品可见平直蓝色-白色色带、角状蓝色-白色色带以及深蓝-浅蓝色带,并可见大量白色脉状矿物。经正交偏光及微分干涉观察,确定脉状矿物与基底为不同矿物,且形成于基底之后。使用显微红外光谱仪,确定蓝色基底和白色色带红外吸收峰位于812/817、 652/655、 613/620 cm^(-1),符合刚玉特征振动;脉状矿物可见3 019、 2 950、 2 129、 1 990、 1 121、 1 030、 799、 733、 648和598 cm^(-1)吸收,符合硬水铝石特征振动。通过显微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不同部位吸收光谱,其中白色色带未见明显吸收,脉状矿物见Fe^(3+)的d电子跃迁^(6)A_(1)→^(4)E,^(4)A_(1)(^(4)G)导致的429和453 nm吸收及OH振动引起的1 810、 2 030和2 235 nm吸收,蓝色基底部位分别见Fe^(3+)的d电子跃迁^(6)A_(1)→^(4)E,^(4)A_(1)(^(4)G)、 Fe^(2+)-Ti^(4+)离子对电荷转移及Fe^(2+)-Fe^(3+)离子对电荷转移导致的421/418、 562/566和702/709及868/889 nm吸收,且随着颜色加深,蓝区421 nm吸收发生蓝移,500~900 nm吸收发生红移,且吸收峰积分面积增加。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定量分析确定样品中蓝宝石占比约66.9%,硬水铝石占比约33.1%,根据国家标准珠宝玉石名称(GB/T 16552—2017),建议命名为硬水铝石-蓝宝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色和田玉” 硬水铝石-蓝宝石 红外光谱 显微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