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金群 葛继稳 +4 位作者 彭凤姣 李艳元 周颖 李永福 翁文畅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5,共12页
为研究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采用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对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H_2O通量和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①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各季节的C... 为研究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采用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对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H_2O通量和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①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各季节的CO_2通量和H_2O通量整体均呈现单峰型曲线,其中夏季碳水通量的变化幅度最大,冬季碳水通量的变化幅度最小;②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与H_2O通量在0.01的检验水平上显著相关,且两者的比值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其中三次拟合效果最优,拟合优度R^2为0.38;③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WUE的变化范围为0.06~13.95g C/kg H_2O,其日均值为3.26g C/kg H_2O,各季节湿地生态系统WUE的变化幅度表现为夏季>冬天>秋季>春季;④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WUE与蒸散量(ET)的拟合关系中,夏季和冬季的拟合效果较好,随着ET的增加,湿地生态系统WUE不断减小;⑤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WUE与气温(T_a)的拟合关系中,夏季拟合效果较好,随着T_a的升高,湿地生态系统WUE不断减小;⑥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WUE与土壤温度(T_s)的拟合关系中,秋季拟合效果较好,随着T_s的升高,湿地生态系统WUE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趋势的预测及功能调控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为正确评价湿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九湖泥炭湿地 生态系统 CO2通量 H2O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WUE) 蒸散量 气温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水汽通量特征及生态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彭凤姣 葛继稳 +3 位作者 李永福 李艳元 程腊梅 张志麒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5期1-8,59,共9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的水汽通量进行观测,研究了大九湖湿地水汽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大九湖湿地水汽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即在月尺度...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的水汽通量进行观测,研究了大九湖湿地水汽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大九湖湿地水汽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即在月尺度上,日变化范围为-0.63(5月份)~6.95(7月份)mmol/(s·m^2),白天变化幅度较大,夜间基本维持在0左右,在季节尺度上,夏季日变化最为明显,冬季最弱,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水汽源;大九湖湿地全年蒸散量(1 133.88mm)占降雨量(2 096.97mm)的54.07%,表明降雨量能满足目前生态系统的需求;大九湖湿地水汽通量主要受净辐射(Rn)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共同影响,即湿地春、夏、秋、冬四季水汽通量与Rn两者拟合的R^2值分别为0.682 3、0.753 4、0.638 4、0.284 7,均优于其他研究区域,可能与泥炭湿地常年积水以及亚高山地区辐射较强有关;大九湖湿地植物主要生长季内(6~9月份)水汽通量与VPD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泥炭藓生长季初期和末期(6、7、9月份),其叶片易受到水分胁迫,水汽通量随VPD先增加后减小,而在泥炭藓生长季中期(8月份),其发育成熟,水汽通量随VPD的增加而增大,两者的拟合效果也达到最佳(R^2=0.408 4)。该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水热评估及气候预测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九湖泥炭湿地 涡度相关法 水汽通量 生态意义 净辐射 饱和水汽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态系统五年(2010-2015)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程腊梅 张旭 +3 位作者 葛继稳 王立辉 王玲玲 李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4-153,共10页
基于2010年和2015年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数据,分析了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生态系统构成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区域内共存在7类生态系统,即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镇和裸地,其中森林面积最大,其次是灌丛和农田,区... 基于2010年和2015年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数据,分析了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生态系统构成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区域内共存在7类生态系统,即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镇和裸地,其中森林面积最大,其次是灌丛和农田,区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整体生态环境较好;(2) 2010-2015年期间,各类生态系统均发生了变化,森林、灌丛和裸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草地、湿地、农田和城镇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变化最显著的是城镇;(3)城镇化、水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农业开发以及地质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其中城镇化是主要影响因素。为了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结合各类保护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规划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保护优质耕地,限制或禁止重要湿地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区域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系统 空间格局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保护思考——基于植硅体记录的水稻(Oryza sativa)起源演化分析
4
作者 李勇 顾延生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0-276,共7页
水稻起源于野生稻(又名普通野生稻),中国科学家在水稻起源、演化及传播等科学问题上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深入理解野生稻在水稻驯化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核心作用,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加强野生稻资源保护,从环境生物学角度出发,基于水... 水稻起源于野生稻(又名普通野生稻),中国科学家在水稻起源、演化及传播等科学问题上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深入理解野生稻在水稻驯化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核心作用,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加强野生稻资源保护,从环境生物学角度出发,基于水稻植硅体记录的起源演化阶段进行了总结,讨论了相关热点问题。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水稻在晚更新世以来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为水稻起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水稻起源演化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①距今24000~13000 a为野生稻采集利用阶段;②距今13000~11000 a为野生稻栽培驯化阶段,距今11000 a左右,水稻驯化成功,稻作农业发展;③距今11000~6600 a为水稻加速驯化阶段,距今6600 a左右水稻不掉粒性状趋于稳定;④距今6600~4000 a为水稻驯化性状稳定发展阶段;⑤距今4000 a左右为籼、粳分化阶段,水稻分化为籼稻和粳稻。普通野生稻被驯化为水稻经历了近万年的漫长过程,可谓来之不易,野生稻资源在水稻驯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核心作用。因此,加强野生稻资源保护,使野生稻种质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与未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分析 水稻 起源演化 野生稻资源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城郊蔬菜种植区重金属积累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5
5
作者 余忠 胡学玉 +2 位作者 刘伟 陈威 柯跃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81-887,共7页
为了解武汉市城郊蔬菜种植区土壤-蔬菜-地下水系统中重金属积累造成的健康风险,在武汉市城郊5个辖区内采集土壤、蔬菜、地下水样品,分析其中As、Cd、Hg、Pb 4种重金属的含量及积累特征;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并考虑区域人群特点及工作... 为了解武汉市城郊蔬菜种植区土壤-蔬菜-地下水系统中重金属积累造成的健康风险,在武汉市城郊5个辖区内采集土壤、蔬菜、地下水样品,分析其中As、Cd、Hg、Pb 4种重金属的含量及积累特征;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并考虑区域人群特点及工作特性等进行参数优化,对研究区人群在不同暴露途径、不同暴露介质下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呈Cd>As>Hg>Pb的分布特征,Cd、Hg的土壤累积指数分别为6.51、2.00;叶菜类、瓜果类、根茎类和豆类4个类别新鲜蔬菜中,叶类蔬菜的w(Pb)显著高于其他蔬菜种类,瓜果类的w(As)和w(Hg)相对较高,根茎类的w(Cd)最高;蔬菜-土壤、地下水-土壤系统中同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较高的相关性;3种暴露介质下的健康风险水平表现为蔬菜>地下水>土壤,经口暴露风险占总个人年风险的98.90%;总个人年风险为1.97×10-5a-1,其中致癌年风险占99.60%,该总个人年风险未超出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值(5.0×10-5a-1),但要防止土壤-蔬菜-地下水系统的进一步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城郊 重金属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化学计量比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永福 葛继稳 +4 位作者 翁闻畅 刘明盟 斯南雍茜 程腊梅 张志麒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28,共8页
湿地碳释放产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涡度相关技术连续原位观测,对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排放特征、CO2与CH4排放化学计量比(CO2∶CH... 湿地碳释放产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涡度相关技术连续原位观测,对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排放特征、CO2与CH4排放化学计量比(CO2∶CH4比值)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大九湖泥炭湿地CH4和CO2通量均表现出较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规律,从CO2与CH4排放的相关性拟合结果来看,各季节CH4与CO2排放的月平均关系表现为线性拟合或一元二次拟合效果最佳,而其日平均关系则表现为一元二次拟合效果较好;②泥炭湿地CO2∶CH4比值从2017年3月到2018年1月呈"U"型曲线,1月达到最大值后下降,且全年CO2:CH4比值日平均与CO2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③除地面以下20cm处土壤含水量(SWC20)月平均外,CO2∶CH4日/月平均变化与环境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CO2∶CH4比值与环境温度、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CO2∶CH4比值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九湖泥炭湿地 碳释放产物 涡度相关法 CO2和CH4化学计量比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潜热通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蒋浩 葛继稳 +2 位作者 刘垚垚 谌佳伟 斯南雍茜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40,共10页
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是分析和探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潜热通量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研究潜热通量在多个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计算年间潜热通量总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初... 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是分析和探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潜热通量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研究潜热通量在多个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计算年间潜热通量总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初步建立逐步回归方程,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把环境因子归类排序,更深刻地认识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特征。结果表明:①2017年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潜热通量总量为836.54 kW/m^2,其中1月潜热通量总量最低,7月潜热通量总量最高;湿地夏季日均蒸发分数最大,为55%,冬季日均蒸发分数最小,为22%。②湿地春夏秋3季潜热通量日均变化整体呈单峰型变化,其变化模式与净辐射类似,且主要表现为正值,表明水汽由空气向湿地输送;湿地冬季潜热通量日均波动程度较小且负值较多,表明湿地冬季水热交换弱,水汽主要由湿地向空气输送,湿地白天的潜热通量变化与饱和水汽压差的变化更相似,具有不断波动的变化趋势。③湿地潜热通量与所选环境因子相关性的拟合效果较好:温度越高,湿地潜热通量对净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的响应越强;温度越低,饱和水汽压差的波动越大,与湿地潜热通量的相关性越差。该研究结果可为亚高山类湿地的能量循环及水热交互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 潜热通量 环境因子 净辐射 饱和水汽压差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典型泥炭湿地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斯南雍茜 葛继稳 +5 位作者 李愈 李永福 刘垚垚 甘娟 Ihab ALFADHEL 张志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21-326,共6页
基于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大九湖亚高山典型泥炭湿地土壤总有机碳、总氮、总磷、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进行时间(春、夏、秋、冬)和空间(表层15 cm、中层30 cm、底层45 cm)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土壤各样分以及pH、Eh... 基于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大九湖亚高山典型泥炭湿地土壤总有机碳、总氮、总磷、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进行时间(春、夏、秋、冬)和空间(表层15 cm、中层30 cm、底层45 cm)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土壤各样分以及pH、Eh、容重均满足正态分布,其中有效磷、速效钾为中强变异性,均值为31.33,71.2 mg/kg,总有机碳、总磷、铵态氮、pH、Eh、容重为中弱变异性,均值为419.2,1.56 g/kg和67.57 mg/kg,5.33,104.4,0.155 g/kg,总氮为弱变异性,均值为20.13 g/kg。(2)土壤总有机碳在季节以及深度变化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总氮与总磷在首层与其余2层存在显著差异,在季节上总氮在首层存在季节差异,总磷在首、中层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养分仅速效钾与首层和其余2层存在显著差异。(3)土壤有机碳、总磷、铵态氮与总氮、速效钾、总磷与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总有机碳与土壤容重、有效磷与Eh,pH与Eh呈显著负相关。(4)研究区土壤总有机碳与总氮较高于我国其余泥炭湿地,随着纬度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湿地 总有机碳 土壤速效养分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水汽通量特征及其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翁闻畅 葛继稳 +3 位作者 谌佳伟 李永福 程腊梅 张志麒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3-505,共13页
以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为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通过采集湿地水汽通量的年际数据,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研究水汽通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九湖泥炭湿地全年蒸散量占降水量的58.59%,能够满足大九湖生态系... 以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为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通过采集湿地水汽通量的年际数据,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研究水汽通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九湖泥炭湿地全年蒸散量占降水量的58.59%,能够满足大九湖生态系统水汽循环的需要。(2)大九湖泥炭湿地的水汽通量全年各月份日均变化大多为正值,即释放水汽,表明该地区总体表现为水汽源;在季节尺度上,水汽通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夏季水汽通量日均变化幅度最大。(3)净辐射月均变化幅度较大,其中夏季净辐射最大,占全年的34.96%。各季节的净辐射与水汽通量均呈正相关,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拟合效果(R2)均超过0.7,夏季最高(0.8347),且高于其他同纬度6个地区。(4)除2018年1月外,各月份水汽通量与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夏季最显著相关,这与夏季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旺盛有关。(5)气温和净辐射对水汽通量的影响在各季节均显著,但各季节间有所差异。研究表明净辐射在大九湖泥炭湿地水汽循环中的作用大于气温对水汽通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泥炭湿地 水汽通量 相关环境因子 净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愈 葛继稳 +2 位作者 斯南雍茜 王璐雯 王九妹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0-247,共8页
开展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研究,对了解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涡度相关法通过对研究区进行连续3年非生长季(2015年12月1日—2016年4月15... 开展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研究,对了解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涡度相关法通过对研究区进行连续3年非生长季(2015年12月1日—2016年4月15日、2016年11月15日—2017年4月15日、2017年11月15日—2018年4月15日)CO_(2)通量监测,分析研究区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日、月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该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日变化规律均呈“U”型曲线,非生长季CO_(2)通量日变化范围分别为-0.724~4.301μmol/(m^(2)·s)(2016年)、-1.251~4.833μmol/(m^(2)·s)(2017年)、-0.980~4.982μmol/(m^(2)·s)(2018年);(2)2016—2018年研究区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月变化均表现为排放CO_(2),3年非生长季CO_(2)通量月累计释放量分别为28.26 g C/m^(2)、17.65 g C/m^(2)和50.73 g C/m^(2);(3)研究区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对降雨的响应仅在长期无降雨后,降雨量突增时CO_(2)通量释放量增加显著;(4)2016—2018年研究区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与10 cm层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10 cm层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大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温度是大九湖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的主要调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 CO_(2)通量 非生长季 涡度相关法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模拟方法确定黏性土孔隙水化学组分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静 梁杏 +2 位作者 陈乃嘉 张亚年 杨吉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黏性土孔隙水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于弱透水层水质水量研究、污染物在黏性土中的迁移、核废物储存场址评价及油气储层的盖层评价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受低渗透性限制,传统方法提取黏性土孔隙水非常困难。通过实验测定黏性土的物化特性,利用PHR... 黏性土孔隙水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于弱透水层水质水量研究、污染物在黏性土中的迁移、核废物储存场址评价及油气储层的盖层评价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受低渗透性限制,传统方法提取黏性土孔隙水非常困难。通过实验测定黏性土的物化特性,利用PHREEQC软件模拟计算了孔隙水组成。通过浸提实验,利用阴离子可通过孔隙度(50%总孔隙度)确定模型中孔隙水的Cl-和SO2-4含量;根据岩土的阳离子交换量及各离子的交换选择系数,矿物沉淀-溶解平衡,确定了孔隙水的主要化学组分。结果显示,模拟的孔隙水化学组分与压榨液(相当于原位孔隙水)相近,不同于浸提液。传统的浸提方法不可直接换算为孔隙水,受矿物可交换点阳离子的释出与矿物溶解影响,各离子含量被明显高估。模拟所得天津滨海区黏性土阳离子交换量为13.4~37.8 meq/100g土,可交换离子以Na、Mg、Ca为主。所得孔隙水为还原环境,且随着深度增加,还原性增强。模型中所选矿物均为平衡状态,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矿物大部分为未饱和或平衡状态,仅部分含Fe、Al矿物过饱和。由结果可知Fe含量偏高,对控制Fe元素的矿物需进一步精确测定。本方法在低渗透,超固结,低含水量介质的孔隙水相关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土 孔隙水 化学组分 模拟 天津滨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中段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顾延生 丁俊傑 葛继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9-587,共9页
贺兰山位于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干旱与半干旱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过渡带,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易引发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为调查贺兰山中段植被分布的地貌相关性及其覆盖动态,本文利用路线调查和遥感分析相结合... 贺兰山位于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干旱与半干旱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过渡带,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易引发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为调查贺兰山中段植被分布的地貌相关性及其覆盖动态,本文利用路线调查和遥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地貌、植被生态与环境现状进行了较全面调查,获得了研究区10个植被型、25个群系、61个群丛,研究发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受到各个地貌单元土壤、地形、坡向、坡度及海拔的影响.自山麓洪积台地至山顶植被的垂直带谱比较完整且分带明显,由低至高依次分布有旱生灌丛、山地疏林草原、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性针叶林、高山草甸.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比研究区近20年来遥感影像后发现,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人工绿洲(腰坝地区)面积和荒漠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高山针叶林覆盖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本研究可为区域国土整治及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中段 近20年 植物多样性 群落类型 植被覆盖变化 荒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平原全新世孢粉记录气候变化与古文化演替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贶家 顾延生 刘红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49-1457,共9页
在^14C测年和岩石学的基础上,对豫北平原全新世钻孔沉积物孢粉分析,发现了蒿属、藜科、禾本科、菊科、莎草科、香蒲属6大科属草本,桦属、栎属、榆属3大科属阔叶类,以及裸子植物和蕨类各2种。孢粉含量具有6阶段的组合特征,分别对应... 在^14C测年和岩石学的基础上,对豫北平原全新世钻孔沉积物孢粉分析,发现了蒿属、藜科、禾本科、菊科、莎草科、香蒲属6大科属草本,桦属、栎属、榆属3大科属阔叶类,以及裸子植物和蕨类各2种。孢粉含量具有6阶段的组合特征,分别对应6个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10 200~8 200 cal BP,气候冷湿,8 200 cal BP处指示了一次较大的降温事件;8 200~4 000 cal BP,温湿条件有波动,整体上显示了全新世中期整体暖湿气候的特征;4 000~3 300 cal BP,湿度较4 000 cal BP时降低,气候由冷湿向冷干转变;3 300~2 400 cal BP,整体呈寒冷干旱的气候特征;2 400~1 350 cal BP,温度小幅回升,降水增加,气候变暖变湿;1 350 cal BP迄今,温度小幅回落,气候较为干凉。总体上呈“凉湿-暖湿-凉干”的变化特征,各对应时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别呈现出“欠兴旺-兴旺-衰落”的景象。全新世气候的变化对古文化的兴衰演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温度和湿度升高时期,受水热配置影响,喜湿热动植物增多,植被茂盛,原始农牧业生产力上升,物质相对丰富,人口增加,文化遗址单个规模、密度增大,显示出古文化兴旺的景象;反之,原始农牧业生产力下降,物质相对匮乏,文化遗址单个规模、密度相对变小,显示出古文化衰落的景象。本文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原地区中、晚全新世古气候变化与古文化兴衰之间有着很好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平原 全新世 孢粉记录 考古记录 气候变化 文化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门峡水库对下游白溪河径流情势的影响分析
14
作者 冉桂花 葛继稳 +2 位作者 苗文杰 田幸 潘晓颖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26,共3页
根据参证站(所市水文站)资料外推了关门峡水库至电站厂址处的径流资料,分析了水库蓄水前后下游干沟、纸厂河、薛家大槽河口汇入白溪河处的年际径流、年内径流、各典型年典型月径流的变化规律,指出泥沙对下游影响不大,对下游河势河态无... 根据参证站(所市水文站)资料外推了关门峡水库至电站厂址处的径流资料,分析了水库蓄水前后下游干沟、纸厂河、薛家大槽河口汇入白溪河处的年际径流、年内径流、各典型年典型月径流的变化规律,指出泥沙对下游影响不大,对下游河势河态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溪河 关门峡水库 电站厂址处 径流 泥沙 河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碳储量估算及固碳能力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许向南 葛继稳 +2 位作者 冯亮 杨诗雨 王璐雯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2-248,共7页
通过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进行野外调查和长期观测,采用经验公式和实验室分析方法,计算了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并对2016—2018年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的固碳能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0~100 cm深度范围内... 通过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进行野外调查和长期观测,采用经验公式和实验室分析方法,计算了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并对2016—2018年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的固碳能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0~100 cm深度范围内,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82.90~516.10 g/kg,土壤有机碳储量为7.04×10^(5) t,并估算得到在总沉积深度为0~260 cm范围内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45×10^(6)~1.61×10^(6) t,有机碳积累强度为1800~2000 t/hm^(2);在2016—2018年3年间,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CH_(4)通量较高的月份均出现在5~9月水热同期的时间段内,期间泥炭地固碳总量约为6975.00 t,单位面积年均固碳量为3.09 t/hm^(2),在月变化水平上泥炭地固碳量与气温和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观测期间的固碳功能未发生改变,泥炭地整体表现为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 泥炭地 有机碳储量 固碳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菜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初步探讨
16
作者 赵杰 王玢琪 +3 位作者 贾晓 童益琴 何义发 葛台明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1-807,共7页
利用改良FIASCO法(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开发出的9对多态性SSR引物评价了薇菜(Osmunda japonica Thunb.)2个野生居群(庐山和恩施)、1个栽培居群(恩施)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结果显示,9... 利用改良FIASCO法(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开发出的9对多态性SSR引物评价了薇菜(Osmunda japonica Thunb.)2个野生居群(庐山和恩施)、1个栽培居群(恩施)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结果显示,9个SSR标记在3个薇菜居群中共检测到47个等位基因,每个SSR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222个,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000~0.944和0.577~0.834,香农指数为0.962~1.860,表明各SSR位点多态性较高;各居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均大于平均观测杂合度且种内近交系数均为正值,说明3个薇菜居群中都存在非随机交配现象;对各居群的相关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表明,恩施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最高,而其栽培居群最低;庐山野生居群与恩施野生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092,说明两地野生薇菜居群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AMOVA分析也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野生居群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菜 遗传多样性 SSR FIAS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IASCO技术的芝麻SSR标记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17
作者 陶菲 童益琴 +4 位作者 赵杰 南皓 杨立春 李江浩 葛台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1期2586-2593,共8页
采用FIASCO法构建了芝麻(Sesamum indicum L.)GATA/AAAG/AAAC微卫星富集文库,阳性克隆率62%,其中58%为完美型SSR。利用30个芝麻材料对其中10个扩增稳定、多态性好的SSR位点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等位基因数介于4~7之间,平均6.2个;有效... 采用FIASCO法构建了芝麻(Sesamum indicum L.)GATA/AAAG/AAAC微卫星富集文库,阳性克隆率62%,其中58%为完美型SSR。利用30个芝麻材料对其中10个扩增稳定、多态性好的SSR位点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等位基因数介于4~7之间,平均6.2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介于2.18~5.13之间,平均3.73。25个育成品种(系)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740 7,遗传距离平均为0.258 9;5个地方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659 3,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312 8,说明地方品种多样性比育成品种(系)丰富。AMOVA分析表明,品种(系)间变异大于品种(系)内变异,地方品种种内变异大于育成品种(系)。聚类分析表明,一把白与所有育成品种(系)聚为同一类。研究还鉴定出一些遗传差异较大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Sesamum indicum L.) SSR标记 FIASCO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