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评论:基于多源融合建模和热−流耦合模拟的张掖盆地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1
作者
郭清海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共2页
地热能是典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亦是相对清洁能源,对于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优化意义重大[1]。与太阳能、风能等易受气象条件以及昼夜和季节变化强烈影响的间歇性能源相比,地热能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不同类型地热资源可...
地热能是典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亦是相对清洁能源,对于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优化意义重大[1]。与太阳能、风能等易受气象条件以及昼夜和季节变化强烈影响的间歇性能源相比,地热能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不同类型地热资源可用于发电、区域供暖、温室种植、康养等领域,利用前景广阔[2]。然而,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始终面临比其他类型新能源更为严峻的挑战,其核心难点在于地热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黑箱”系统,为深部热源、区域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多重因素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内深度耦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盆地
多源融合建模
地热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莺歌海盆地X气田基于地热模型的地热资源评价
2
作者
梁玉凯
郑华安
+3 位作者
曾倩宜
宋吉锋
田中原
蒋恕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1-899,共9页
莺歌海盆地是中国南海西部海域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在X气田黄流组不仅发现了具有商业潜力的气层,而且钻遇了大量高温地层水,显示出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的良好前景。然而,当前尚缺乏针对该系统的地热资源量评价研究。以莺歌海盆地...
莺歌海盆地是中国南海西部海域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在X气田黄流组不仅发现了具有商业潜力的气层,而且钻遇了大量高温地层水,显示出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的良好前景。然而,当前尚缺乏针对该系统的地热资源量评价研究。以莺歌海盆地X气田为例,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和地震资料,构建了非均质三维热储地质模型,实现了孔隙度、渗透率、温度和含水饱和度等关键属性的网格化建模与分配。模型构建过程中引入多次随机模拟与地震属性约束,以增强地质参数空间展布的合理性与精度。基于该模型,采用容积法对黄流组热储进行了地热资源量评价,并识别了主要地热富集区。研究表明:黄流组热储地层温度介于167.0~197.6℃,平均温度达186.5℃,具备高温地热开发条件。地热总资源量为3.84×10^(16)kJ,折合标准煤1310.5×10^(6)t,其中细砂岩为主要热储。按8%的可采系数计算,可采资源量约为0.31×10^(16)kJ,折合标准煤104.8×10^(6)t。资源空间分布揭示了2个主要地热富集区,均位于黄流组深水浊积水道砂体中,具有高温、良好物性和细砂岩发育等特点,是未来开发的优选区域。同时,含水饱和度模型分析显示,黄流组东部与西部含水率均较高,发育独立水体,可作为潜在的开发区。研究成果为莺歌海盆地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开发潜力提供了更直观的认识,对推动中国海上气田与地热协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油气田地热
热储建模
海上地热资源评价
容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深地工程安全”专题序言
3
作者
李邵军
张国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I0001-I0002,共2页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的深入推进,水利水电、交通、矿山等领域的深部重大岩土工程呈现出规模更大、埋深更深的发展态势。受复杂地质条件和探测技术局限的制约,深地工程常面临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渗透压、强地震烈度等极...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的深入推进,水利水电、交通、矿山等领域的深部重大岩土工程呈现出规模更大、埋深更深的发展态势。受复杂地质条件和探测技术局限的制约,深地工程常面临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渗透压、强地震烈度等极端环境挑战。同时,极端环境下的岩体性态感知、工程智能化建造与长期健康运维等瓶颈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深地工程的安全性。因此,迫切需要突破相关理论方法、灾变监测和防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性
高地应力
高地温
复杂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评论:基于多源融合建模和热−流耦合模拟的张掖盆地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1
作者
郭清海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
)
深层
地热
富集
机理与
高效
开发
全国
重点
实验室
&新能源学院
出处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共2页
文摘
地热能是典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亦是相对清洁能源,对于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优化意义重大[1]。与太阳能、风能等易受气象条件以及昼夜和季节变化强烈影响的间歇性能源相比,地热能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不同类型地热资源可用于发电、区域供暖、温室种植、康养等领域,利用前景广阔[2]。然而,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始终面临比其他类型新能源更为严峻的挑战,其核心难点在于地热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黑箱”系统,为深部热源、区域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多重因素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内深度耦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张掖盆地
多源融合建模
地热资源
分类号
P314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莺歌海盆地X气田基于地热模型的地热资源评价
2
作者
梁玉凯
郑华安
曾倩宜
宋吉锋
田中原
蒋恕
机构
中海石油(
中国
)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中国
海油南海油气能源院士工作站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
)
深层
地热
富集
机理与
高效
开发
全国
重点
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
)新能源学院
出处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1-899,共9页
基金
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全球地热新能源勘探开发有利区预测和利用技术研究”(2024EHA026)
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典型高温地热系统精细表征与资源评价”(2024ZD1003503)
+1 种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地质资源智能预测及勘探开发地质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与方法”(2022YFF08012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质资源精准开发风险预测的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及平台建设”(2022YFF0801200)。
文摘
莺歌海盆地是中国南海西部海域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在X气田黄流组不仅发现了具有商业潜力的气层,而且钻遇了大量高温地层水,显示出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的良好前景。然而,当前尚缺乏针对该系统的地热资源量评价研究。以莺歌海盆地X气田为例,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和地震资料,构建了非均质三维热储地质模型,实现了孔隙度、渗透率、温度和含水饱和度等关键属性的网格化建模与分配。模型构建过程中引入多次随机模拟与地震属性约束,以增强地质参数空间展布的合理性与精度。基于该模型,采用容积法对黄流组热储进行了地热资源量评价,并识别了主要地热富集区。研究表明:黄流组热储地层温度介于167.0~197.6℃,平均温度达186.5℃,具备高温地热开发条件。地热总资源量为3.84×10^(16)kJ,折合标准煤1310.5×10^(6)t,其中细砂岩为主要热储。按8%的可采系数计算,可采资源量约为0.31×10^(16)kJ,折合标准煤104.8×10^(6)t。资源空间分布揭示了2个主要地热富集区,均位于黄流组深水浊积水道砂体中,具有高温、良好物性和细砂岩发育等特点,是未来开发的优选区域。同时,含水饱和度模型分析显示,黄流组东部与西部含水率均较高,发育独立水体,可作为潜在的开发区。研究成果为莺歌海盆地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开发潜力提供了更直观的认识,对推动中国海上气田与地热协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油气田地热
热储建模
海上地热资源评价
容积法
Keywords
Yinggehai Basin
geothermal energy in oil and gas fields
geothermal reservoir modeling
offshore geothermal resource evaluation
volumetric method
分类号
TE5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地工程安全”专题序言
3
作者
李邵军
张国华
机构
中国
科学院
武汉
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
)
深层
地热
富集
机理与
高效
开发
全国
重点
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
)
地质
探测与评估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
《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
中国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地储能分会
出处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I0001-I0002,共2页
文摘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的深入推进,水利水电、交通、矿山等领域的深部重大岩土工程呈现出规模更大、埋深更深的发展态势。受复杂地质条件和探测技术局限的制约,深地工程常面临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渗透压、强地震烈度等极端环境挑战。同时,极端环境下的岩体性态感知、工程智能化建造与长期健康运维等瓶颈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深地工程的安全性。因此,迫切需要突破相关理论方法、灾变监测和防控技术。
关键词
安全性
高地应力
高地温
复杂地质条件
分类号
TU4 [建筑科学—土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评论:基于多源融合建模和热−流耦合模拟的张掖盆地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郭清海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莺歌海盆地X气田基于地热模型的地热资源评价
梁玉凯
郑华安
曾倩宜
宋吉锋
田中原
蒋恕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深地工程安全”专题序言
李邵军
张国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