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琼东南盆地宝岛21-1区陵水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江汝锋 曹立成 +5 位作者 邓孝亮 何云龙 焦垚祺 陈子归 李韬 张祺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4,共14页
近期在琼东南盆地宝岛21-1区发现了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气田,对南海深水区深层油气勘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宝岛21-1区最新获得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了上渐新统陵水组三段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陵三段沉积时期以双... 近期在琼东南盆地宝岛21-1区发现了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气田,对南海深水区深层油气勘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宝岛21-1区最新获得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了上渐新统陵水组三段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陵三段沉积时期以双向物源为主,早期扇三角洲沉积发育于邻近高地,晚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受NW向海南隆起物源和NE向神狐隆起物源的控制。此外,陡坡和缓坡的沉积物搬运通道表现出较大差异。陵三段沉积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由早期扇三角洲沉积、中期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展至晚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源区也从早期邻近高地的单向供源、中期邻近高地-神狐隆起的双向供源演化至晚期海南隆起-神狐隆起的双向供源。研究区邻近崖城组烃源岩,发育12-1号断裂及伴生断裂,形成构造-岩性圈闭,成藏地质条件优越。宝岛21-1区气田的发现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领域的重大突破,指明了海相盆地中断裂转换带是未来深水勘探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宝岛21-1区 陵水组 沉积特征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质背景下大陆坡脚点的确定方法:以莫桑比克南部陆缘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庄宝江 唐勇 +3 位作者 吕孝辉 杨春国 吴招才 李赫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针对复杂地质背景下的大陆架划界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大陆坡脚点(foot point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FOS)确定方法。该方法基于水深平均梯度变化计算坡脚点所在位置,并结合相反证明以及凸包性、分段性、连续性原则进行优化。以莫桑... 针对复杂地质背景下的大陆架划界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大陆坡脚点(foot point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FOS)确定方法。该方法基于水深平均梯度变化计算坡脚点所在位置,并结合相反证明以及凸包性、分段性、连续性原则进行优化。以莫桑比克南部陆缘为研究区域,利用2021年实测的高精度多波束地形数据,应用该方法提取了大陆架划界最关键的依据——FOS,并与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使用的Geocap软件提取的结果进行对比,确认了相同的FOS位置,证明该方法是准确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划界 大陆坡脚点 平均梯度变化 莫桑比克南部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破裂过程与被动陆缘盆地地层样式
3
作者 田纳新 解习农 +2 位作者 李军 余笑航 杨光庆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7-870,共14页
岩石圈深部结构与被动陆缘沉积充填的耦合关系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南海珠江口盆地、北大西洋被动陆缘为例,从被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与盆地充填耦合角度,揭示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陆缘沉积充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圈破裂... 岩石圈深部结构与被动陆缘沉积充填的耦合关系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南海珠江口盆地、北大西洋被动陆缘为例,从被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与盆地充填耦合角度,揭示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陆缘沉积充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圈破裂过程经历了伸展、薄化、剥露、裂解四个阶段,空间上从陆到洋划分出近端带、细颈带、远端带和洋陆过渡带。早期伸展阶段,发育以高角度正断裂为特征的孤立断陷;进入薄化和剥露阶段,细颈带和远端带发育以低角度拆离断裂为特征的拆离断陷;直到初始洋壳出现,被动陆缘区进入漂移期,以区域热沉降为特征。因此,基于岩石圈非瞬时破裂过程所建立的被动陆缘地层样式对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陆缘 地层样式 岩石圈破裂过程 破裂不整合 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海底峡谷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4
作者 马宏霞 朱越越 +2 位作者 许小勇 何云龙 王红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9,共13页
针对鲁伍马盆地海底峡谷的发育特征和成因机制认识尚不全面,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深水沉积学的相关理论与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了对海底峡谷外部形态特征、内部充填结构和成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鲁伍马盆地发育10个峡谷,整体... 针对鲁伍马盆地海底峡谷的发育特征和成因机制认识尚不全面,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深水沉积学的相关理论与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了对海底峡谷外部形态特征、内部充填结构和成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鲁伍马盆地发育10个峡谷,整体呈东西走向;垂向上呈上游尖窄V形、下游宽缓U形特征,平面上呈孤立合并分散特征;峡谷内部充填沉积类型包括底部滞留沉积、滑塌及块体流搬运体沉积;峡谷外部可见漂积体、麻坑。结合研究区海底峡谷发育背景,认为其可能存在两种成因机制:一是由于下伏地层中天然气向上逃逸形成麻坑,造成地层薄弱易侵蚀,相邻麻坑串联沟通形成峡谷雏形,并在后期含沉积物流体改造与侵蚀下逐渐形成;二是由于下陆坡大型断层的活动导致下陆坡沉积物失稳,导致原始沉积层崩塌形成的重力流事件,在重力流侵蚀作用下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伍马盆地 海底峡谷 地貌特征 沉积特征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释光测年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5
作者 姜涛 胡亦潘 +3 位作者 周从艳 陈康林 梁晨 宋霖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54,共24页
自释光现象被用于沉积物测年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释光测年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海洋沉积物的年代测定,为古环境古气候和构造活动及地形地貌演变等研究提供了高精度年代学约束的同时,释光测年技术的精度和准确性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系... 自释光现象被用于沉积物测年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释光测年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海洋沉积物的年代测定,为古环境古气候和构造活动及地形地貌演变等研究提供了高精度年代学约束的同时,释光测年技术的精度和准确性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系统回顾和总结海洋沉积物释光测年的发展历史基础上,详细讨论了释光测年技术在海洋沉积物测年中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全球海洋沉积物释光测年研究的特点。海洋沉积物的沉积埋藏过程相对复杂,部分晒退现象普遍存在,饱和含水的沉积环境导致环境剂量精确测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海洋沉积物年代测定和计算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样品的释光性质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等效剂量测试方法,并使用合适的环境剂量校正方法进行年代计算。释光测年方法在晚更新世以来海洋沉积物测年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释光测年目标矿物在海洋沉积物中普遍存在,并且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测年精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可以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海洋沉积物研究提供高精度的绝对年代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释光测年 第四纪 现状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下始新统沉积水动力学机制
6
作者 赵文楷 许小勇 +2 位作者 田冬梅 张颖 吴佳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4,共15页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可形成不对称单向迁移水道,前人建立了单向迁移水道的演化模式,但在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水动力学机制研究方面较为薄弱。针对东非鲁伍马盆地下始新统沉积体系早期和晚期不同条件下的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开展...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可形成不对称单向迁移水道,前人建立了单向迁移水道的演化模式,但在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水动力学机制研究方面较为薄弱。针对东非鲁伍马盆地下始新统沉积体系早期和晚期不同条件下的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开展沉积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下始新统沉积体系中,底流将水道内重力流顶部的细粒沉积物裹挟并向北漂移,在水道北侧形成不对称天然堤。沉积物长期在北侧集聚形成漂积体,不对称沉积使水道北侧变陡;水道南侧则由于两反向流体的碰撞侵蚀作用增强,使该侧限制性作用减弱并形成新的负地形。在该不对称沉积模式的长期作用下水道逐渐向南迁移。通过揭示鲁伍马盆地下始新统不同沉积时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水动力过程,阐明了流体结构对水道的沉积侵蚀机制,从流体动力学角度解析了不对称单向迁移水道的成因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底流 数值模拟 交互机制 东非鲁伍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地块构造—地层特征及其记录的南海洋盆演化过程
7
作者 张远泽 李林 +5 位作者 雷超 任建业 刘博文 高圆圆 杨志力 王雪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8-697,共10页
西沙地块是南海岩石圈地壳拉伸减薄过程中发育于深水区的陆块,其保存了陆缘演化的重要信息。文章研究以西沙地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开展了地壳结构、盆地构造—地层分析和断层活动特征等研究。研究发现,西沙地... 西沙地块是南海岩石圈地壳拉伸减薄过程中发育于深水区的陆块,其保存了陆缘演化的重要信息。文章研究以西沙地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开展了地壳结构、盆地构造—地层分析和断层活动特征等研究。研究发现,西沙地块与其周缘的凹陷地壳结构具有显著的差异,西沙地块地壳厚度较大,发育了高角度断层控制的小型断陷盆地,基底断层活动一直可持续到T60地震界面发育时(~23 Ma);而西沙地块周缘发育的是规模较大的拆离断层及其控制的强烈减薄陆壳。结合区域动力学事件,研究认为渐新世早期拆离断层在南海西北次海盆的活动导致了西沙地块北部的岩石圈地壳的减薄,而中新世早期拆离断层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构造位置的活动使西沙地块与南沙地块分离。文章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西沙地块裂解规律的认识,而且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西沙地块 宽裂陷作用 拆离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沿海低地第II海相层MIS5a阶段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时间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永胜 胡亦潘 +4 位作者 姜兴钰 李建芬 商志文 方晶 王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6-2065,共10页
【研究目的 】渤海湾地区第II海相层的形成时代仍存争议,制约着该地区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本研究对该层进行光释光定年,以期标定准确的地层年代及对应的海侵期次。【研究方法 】以渤海湾西岸CZ80、CZ85、CZ66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岩心沉... 【研究目的 】渤海湾地区第II海相层的形成时代仍存争议,制约着该地区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本研究对该层进行光释光定年,以期标定准确的地层年代及对应的海侵期次。【研究方法 】以渤海湾西岸CZ80、CZ85、CZ66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岩心沉积结构、构造及有孔虫丰度,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识别出了第II海相层,并建立了第II海相层对比剖面。通过光释光测年方法对该地层的形成时代进行了准确测定,进一步讨论第II海相层的发育时间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研究结果 】CZ80、CZ85及CZ66孔在全新统(含第I海相层)以下均钻遇到了第II海相层,海相层底板埋深在35~33m,对应黄海高程-31.13~-28.39m,顶板埋深32~20m,高程-25.58~-15.39 m。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第II海相层所对应的海侵事件发育时间约为94~71 ka。【结论 】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该区第II海相层始于94 ka或更早,海水影响在距今约71 ka结束。对比全球海面曲线,第II海相层时空特征与MIS5a阶段相符,记录了MIS5a阶段海侵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5a海侵 全球海面变化 光释光测年 第II海相层 渤海湾 海岸带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源—地貌双控背景下海底扇沉积储层特征及勘探意义:以琼东南盆地梅山组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建平 贾万丽 +2 位作者 李宏义 张成 闫琢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65,共18页
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梅山组海底扇是南海北部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对其沉积机理、储层主控因素等进行深入研究对该区天然气增储上产有重要意义。根据海平面变化、海底地形地貌、同生断裂组合等因素,本文将琼东南盆地海底扇分为陆棚扇、斜... 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梅山组海底扇是南海北部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对其沉积机理、储层主控因素等进行深入研究对该区天然气增储上产有重要意义。根据海平面变化、海底地形地貌、同生断裂组合等因素,本文将琼东南盆地海底扇分为陆棚扇、斜坡扇和盆底扇3大类。根据大量的钻井岩心及分析测试资料,对该区海底扇储层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物源以及不同地貌单元海底扇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其中来自西部越东物源和西北部宁远河物源的盆底扇储层明显好于北部陵水河和万泉河物源的陆棚扇和斜坡扇。单一海底扇储层受到物源、海平面变化、扇体类型及内部构成以及底流改造等因素控制,其中海底扇类型及其内部组成、底流改造等是影响和控制深水沉积体储层品质的主要因素。相比而言,低位时期的缓坡断阶盆底扇、开阔洼地盆底扇和峡谷切割盆底扇是好—优质储层较为发育的深水沉积体,是重要勘探目标;而陡坡根部盆底扇和缓坡末级断阶盆底扇由于储层物性较差或储层不发育,勘探风险较大。因此,基于物源体系及地貌单元的海底扇储层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深水海底扇储层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梅山组 海底扇 沉积特征 优质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西部地区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3
10
作者 岳上 权永彬 +3 位作者 杜学斌 蒋一鸣 赵珂 吴岳恒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8,共12页
西湖凹陷作为中国东部油气勘探主战场,一直以来都受到油气地质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前人对西湖凹陷油气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深部地层(平湖组及其下伏层),而对中浅层系(花港组及其上覆层)烃源岩的关注度相对较少。近年来已有勘探发现西湖... 西湖凹陷作为中国东部油气勘探主战场,一直以来都受到油气地质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前人对西湖凹陷油气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深部地层(平湖组及其下伏层),而对中浅层系(花港组及其上覆层)烃源岩的关注度相对较少。近年来已有勘探发现西湖凹陷中浅层系具有规模成藏的潜力,针对西湖凹陷烃源岩开展研究,利用多项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分别分析了西湖凹陷中西部地区的烃源岩生烃潜力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果显示:西湖凹陷煤和炭质泥岩的生烃潜力好,而泥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变化较大,深部地层的泥质烃源岩评价为好或极好烃源岩,中浅层系为差烃源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_(2)~Ⅲ型,热演化阶段可划分为开始生烃阶段(R_(o)>0.6%)和大量排烃阶段(R_(o)>0.8%)。基于原油和各类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显示研究区泥质烃源岩为主要原油来源。本研究对西湖凹陷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潜力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化合物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深部储层“相-岩-温”三元分级评价原则与效果 被引量:9
11
作者 杜学斌 陆永潮 +4 位作者 曹强 叶加仁 贾冀新 赵珂 段丹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19,共10页
西湖凹陷是东海盆地最有油气潜力、最有勘探难度的沉积盆地,储层类型多样且致密化严重是目前制约资源评价的重点难题之一。现有的储层评价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多样性储层并存的特征,对于储层的评价依然依托的是常规储层评价标准,并没... 西湖凹陷是东海盆地最有油气潜力、最有勘探难度的沉积盆地,储层类型多样且致密化严重是目前制约资源评价的重点难题之一。现有的储层评价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多样性储层并存的特征,对于储层的评价依然依托的是常规储层评价标准,并没有系统开展过多类型储层的分类、分级评价。在充分讨论西湖凹陷储层控制因素的基础上,遴选出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要素,建立了“微相-成岩-温度”三要素联控下的储层三元分级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目的段储层开展了分级评价,认为花港组储层以低渗特低渗储层为主,占总储层的35%以上,是未来主要的勘探类型。平湖组以常规和低渗储层为主。研究成果为后期资源量分级评价奠定了基础,也为国内外同类型盆地储层评价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评价 原则 深部储层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南部梅山组丘状体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熊鹏飞 姜涛 +3 位作者 匡增桂 程聪 任金锋 赖洪飞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1,共11页
琼东南盆地南部梅山组具有独特的丘状反射特征,关于其成因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以琼东南盆地大量二维地震资料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在深水钻井标定下,从地震相特征、沉积物物源、沉积搬运通道、古地貌特征以及海平... 琼东南盆地南部梅山组具有独特的丘状反射特征,关于其成因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以琼东南盆地大量二维地震资料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在深水钻井标定下,从地震相特征、沉积物物源、沉积搬运通道、古地貌特征以及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活动6个方面,阐明了梅山组丘状体的沉积特征,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中新统梅山组沉积时期,受强制性海退影响,琼东南盆地范围内海平面下降至低水位,南部隆起局部暴露剥蚀,提供了大量沉积物源;上中新统黄流组沉积时期,盆地局部构造活动使得南部隆起物源发生重力失稳,通过深水水道向盆地中央以重力流方式搬运沉积物。琼东南盆地梅山组地层的丘状反射特征是黄流组沉积时期以南部隆起沉积物为物源的浊流侵蚀下伏梅山组地层所致。对该丘状体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丰富对丘状地震反射现象的认识,而且揭示了其沉积构成为粗碎屑沉积物而非生物礁滩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储层特征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梅山组 深水水道 南部隆起 丘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水沉积过程之大洋钻探目标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涛 陈慧 +2 位作者 孙启良 田冬梅 程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41,共9页
多个航次的大洋钻探已经在南海成功实施,航次科学目标主要聚焦于古海洋、海盆形成过程以及岩石圈破裂过程等,钻遇了多种类型的深水沉积物,而且近些年来的物理海洋调查也已证实了其复杂的深水沉积动力环境,尤其是南海北部陆缘区海底地形... 多个航次的大洋钻探已经在南海成功实施,航次科学目标主要聚焦于古海洋、海盆形成过程以及岩石圈破裂过程等,钻遇了多种类型的深水沉积物,而且近些年来的物理海洋调查也已证实了其复杂的深水沉积动力环境,尤其是南海北部陆缘区海底地形地貌复杂,发育了深水水道、块体流等重力流沉积以及多种类型的等深流沉积。南海独特的构造环境和复杂底流活动所导致的不同深水沉积体系类型和丰富的沉积记录,使南海北部陆缘区成为研究深海沉积过程的最佳场所。通过对2—3个剖面多站位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多类型深水沉积物的钻探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深刻理解重力流-底流相互作用特征,揭示块体流、浊流和底流形成和发育演化过程,查明岩石圈破裂和海底扩张的沉积响应等科学问题,丰富深水沉积动力学理论,深化对南海大陆边缘沉积格局演变和深层海流演变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 深水沉积过程 重力流沉积 底流沉积 裂解层序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底滑坡的特征、灾害评估和研究展望 被引量:24
14
作者 孙启良 解习农 吴时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8-270,共13页
海底滑坡及其触发的海啸是海洋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洋工程设施及沿海地区人口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海洋地质灾害研究和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根据高精度地球物理资料(地震和多波束),在南海北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珠江口盆地... 海底滑坡及其触发的海啸是海洋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洋工程设施及沿海地区人口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海洋地质灾害研究和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根据高精度地球物理资料(地震和多波束),在南海北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中发现大量的海底滑坡。这些海底滑坡形成于上新世至第四纪,它们多以杂乱或空白的地震反射为特征,部分海底滑坡含有大量滑塌块体;这些海底滑坡的规模从数平方千米至上万平方千米不等。本文梳理了南海北部海底滑坡的特征;并对包括西沙隆起在内的海底滑坡所造成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海啸)进行初步评估;最后,指出了南海北部未来海底滑坡研究中需要解决并有望取得突破的主要科学(海底滑坡的成因机制)和实践(潜在海底滑坡及其触发海啸可能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滑坡 海啸 地质灾害 灾害评估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陆缘盆地裂陷-漂移-前陆期构造演化及沉积响应:以礼乐盆地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裴健翔 张成 +3 位作者 王亚辉 王康 刘娟 王少凯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53,共12页
通过礼乐盆地构造-地层-沉积分析,查明了其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揭示了其与南海扩张事件的成因联系,为南海边缘海演化研究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礼乐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3个差异显著的阶段,即古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 通过礼乐盆地构造-地层-沉积分析,查明了其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揭示了其与南海扩张事件的成因联系,为南海边缘海演化研究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礼乐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3个差异显著的阶段,即古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滨浅海碎屑岩沉积阶段、晚渐新世-早中新世裂离漂移-浅海碳酸盐岩沉积阶段、中中新世以来周缘前陆挠曲沉降-区域差异沉积阶段。古新世-早渐新世,古南海向东南俯冲,华南古陆陆缘因水平引张力作用发生被动裂陷,形成礼乐盆地;此时以滨浅海环境为主,受碎屑物源供给控制,在盆地西北部发育一系列规模相对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礼乐盆地东部、南部邻近古南海,仅在孤立隆起边缘发育规模较小的扇三角洲。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古南海持续俯冲,新南海扩张,礼乐-巴拉望地块裂离华南古陆,向南漂移,盆地沉降缓慢,断层活动弱;此时以浅海-半深海环境为主,碎屑物源匮乏,盆地北部发育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南部总体为半深海环境。中中新世以来,新南海扩张停止,礼乐-巴拉望地块向菲律宾岛弧俯冲碰撞,礼乐盆地进入周缘前陆期,以非对称挠曲沉降为特点,水深增大,断层活动增强;此时以半深海-浅海为主,盆地北部总体以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为特色,盆地南部局部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礼乐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古南海俯冲-消亡、新南海扩张-关闭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 漂移 前陆 礼乐盆地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麻坑的特征、分类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沈奥 孙启良 +1 位作者 蔡砥柱 邢子浩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4-217,共14页
海底麻坑是由超压流体溢出海底时侵蚀海底沉积物所形成的一种负地貌,其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下构造环境(如大陆边缘盆地和增生楔等)。综合近年有关海底麻坑的研究成果,依据麻坑形状、直径、长宽比、空间分布以及垂向充填方式等特征,对其类... 海底麻坑是由超压流体溢出海底时侵蚀海底沉积物所形成的一种负地貌,其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下构造环境(如大陆边缘盆地和增生楔等)。综合近年有关海底麻坑的研究成果,依据麻坑形状、直径、长宽比、空间分布以及垂向充填方式等特征,对其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详细介绍了麻坑形成的主要条件及影响因素(如底辟、断层等),深入阐释了麻坑的成因机制。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中的局部异常流体压力(超压)是最为关键的条件和驱动因素。根据地层中超压形成和释放过程的快慢,可以将麻坑的成因机制划分为渐进型、突发型和混合型3类。渐进型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超压的形成和释放的过程较为缓慢;突发型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超压形成和释放的过程较快;混合型麻坑的形成过程介于二者之间。鉴于麻坑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海水和下伏地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未来十分有必要对海底深部地层中“超压形成-流体聚集-垂向运移至海底表面并逸散-形成麻坑”的整个动态过程展开物理和数值模拟研究,进一步建立海底麻坑形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分类 影响因素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浊积扇储层主控因素及其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建平 徐微 +2 位作者 闫琢玉 张成 熊连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7-166,共10页
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梅山组浊积扇是该地区天然气最主要的贡献者之一,其沉积机理、储层主控因素分析及储层预测方法技术的提高直接影响着该区天然气增储上产。本文根据大量的岩心及井壁取心等实测资料,对该区钻井揭示的海底扇储层进行了系... 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梅山组浊积扇是该地区天然气最主要的贡献者之一,其沉积机理、储层主控因素分析及储层预测方法技术的提高直接影响着该区天然气增储上产。本文根据大量的岩心及井壁取心等实测资料,对该区钻井揭示的海底扇储层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浊积扇类型及其内部组成、底流改造是影响和制约储层预测成功率的关键,其中断控陡坡根部盆底扇、深洼盆底扇和峡谷切割深洼盆底扇是储层相对发育的浊积扇类型,底流改造对处于敞流环境的中扇、外扇储层品质改善至关重要。对于深水环境的浊积扇储层而言,沉积因素,如岩性侧封、储层上倾尖灭构成这类岩性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对于峡谷切割型深洼盆底扇需要重点考虑岩性侧封,对于深洼盆底扇需要重点考虑上倾尖灭。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深水浊积扇储层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体 储层 主控因素 储层有效性 梅山组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的井间地震偏振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聪 林松 +2 位作者 邓小虎 程飞 程邈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00-1305,共6页
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构建理论模型进行三分量地震偏振分析试算,获得较准确的检波器的水平方位角和垂直倾角,然后对地震响应进行坐标旋转,从而校正检波器方向。将该方法应用于跨孔井间弹性波波速测试,... 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构建理论模型进行三分量地震偏振分析试算,获得较准确的检波器的水平方位角和垂直倾角,然后对地震响应进行坐标旋转,从而校正检波器方向。将该方法应用于跨孔井间弹性波波速测试,对实测资料进行偏振分析可知,初至P波与初至S波分别在HP分量和R分量中得到加强,不仅有利于初至起跳的拾取,还可以获得较准确的波速资料,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更精确的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分析 PCA 偏振角 跨孔波速测试 初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陵水区中央峡谷水道沉积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9
作者 汪新光 张辉 +4 位作者 陈之贺 田冬梅 李文睿 张冬月 曹立成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53,共12页
深水峡谷是当今海洋油气勘探领域的研究热点。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的中央峡谷已部署了多口深水钻井来勘探沉积充填的岩性油气藏,然而,由于这些探井数量相对有限、井间距离大以及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峡谷内砂体的叠复关系、边界接触关... 深水峡谷是当今海洋油气勘探领域的研究热点。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的中央峡谷已部署了多口深水钻井来勘探沉积充填的岩性油气藏,然而,由于这些探井数量相对有限、井间距离大以及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峡谷内砂体的叠复关系、边界接触关系以及沉积演化等问题尚不清楚,严重制约着储层空间分布与储层物性的精细刻画。对琼东南盆地陵水区中央峡谷开展了沉积数值模拟研究,根据研究区具体地质背景建立了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FLUENT正演模拟了多个沉积期次和多套砂组在不同初始条件(如物源和入流速度)下的浊流沉积几何形态,包括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和隔夹层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峡谷平直段内,浊流受底床摩擦力的持续影响,流速降低且湍流强度减弱,使得较粗颗粒可沉降于底床,细颗粒可随浊流头部涡流悬浮;峡谷狭窄段内,浊流头部的湍流较强,侵蚀峡谷壁并使峡谷走向发生偏移,悬浮颗粒受离心力作用形成溢岸沉积;峡谷内砂体展布具有垂向分异性,砂体内部泥岩以夹层为主,厚度一般较小且横向连续性差。与现有地震、钻井资料的对比分析显示本次数值模拟结果具有有效性。本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央峡谷不同沉积期次和不同砂组的沉积水动力学过程,进而预测了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为储层物性预测提供了坚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陵水区 中央峡谷 数值模拟 沉积水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构造单元划分及伸展演化过程
20
作者 王维扬 唐勇 +3 位作者 任建业 李赫 赵阳慧 方银霞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43,共13页
南海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位于陆缘强烈伸展区,蕴含着岩石圈临界伸展破裂和洋盆扩张过程的丰富信息。本文利用多道地震剖面和重力异常数据,对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构造单元进行划分,研究陆缘南、北部洋陆转换带结构构造特征,探讨... 南海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位于陆缘强烈伸展区,蕴含着岩石圈临界伸展破裂和洋盆扩张过程的丰富信息。本文利用多道地震剖面和重力异常数据,对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构造单元进行划分,研究陆缘南、北部洋陆转换带结构构造特征,探讨陆缘伸展演化过程。多道地震剖面资料显示,北部洋陆转换带发育有裂陷期断陷和向海倾斜的掀斜断块;南部发育有低角度正断层控制的裂陷期断陷、海底火山以及局部隆起;从陆到洋方向,重力异常值变化明显。根据上述结果南海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划分为近端带、洋陆转换带和洋盆三个构造单元,分别对应了其伸展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前裂谷阶段、陆缘裂陷阶段和海底扩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被动陆缘 南海西南次海盆 构造单元 伸展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