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温带草地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 被引量:8
1
作者 袁沫汐 文佐时 +2 位作者 何利杰 李鑫鑫 赵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76,共23页
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 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因此,开展草地植物物候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对预测草地生态系统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和区域碳循环至关重要。基于1982—2015年气象资料和GIMMS NDVI3g数据,分析了中国温带草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SGS)和枯黄期(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EGS)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并借助一阶差分法量化物候对GPP动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季前1—2个月的夜间温度增温会显著提前SGS,而当月至季前2个月的白天温度对SGS有着微弱的促进作用;季前3个月的累积降水对SGS提前作用最为强烈,累积太阳辐射在各个时期对SGS影响相对较弱。(2)不同季前时间尺度昼夜温度对草地EGS均表现出相反的作用,短期累积降水对EGS起到显著延迟的区域范围最大,太阳辐射随着季前时间的增加对草地枯黄期的延迟作用逐渐转变为提前作用。(3)EGS对草地GPP年际变化趋势的相对贡献率强于返青期。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碳循环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为草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总初级生产力 响应 温带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的马渡河流域水文模拟及环境响应分析
2
作者 吴帆 张利华 +1 位作者 陈俊宏 陈佩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8,共12页
环境变化对于流域水文循环产生了巨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是水文循环中关键的要素.该研究基于多种数据建立SWAT模型模拟马渡河流域1981—2018年土壤含水量(SW)、地下水补给量(GW),分析流域多年GW、SW时空变化特点,并探究其与... 环境变化对于流域水文循环产生了巨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是水文循环中关键的要素.该研究基于多种数据建立SWAT模型模拟马渡河流域1981—2018年土壤含水量(SW)、地下水补给量(GW),分析流域多年GW、SW时空变化特点,并探究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马渡河流域SWAT模型,使用遥感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率定,选取的7个子流域在率定期精度均表现良好(均R^(2)>0.5,NSE>0.5),使用遥感ET数据以及房县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精度均满足要求.2)流域多年SW、GW平均值为分别为18.7%和50.93mm每年,流域GW多年年内呈现双峰分布特征,而流域SW呈现单峰分布特点.3)空间上,流域SW、GW分布均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特点,且均表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4)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均对于流域GW和SW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类型具有流域最大GW和SW平均值;土壤类型中,艳色高活性淋溶土具有最大的SW、石灰性疏松岩性土具有最大的GW;流域SW对于不同坡度等级变化响应不显著,GW呈现出坡度越小GW值越大的特点.5)流域SW、GW在年月尺度上分别对于降雨和风速表现出显著相关,延迟一年的GW对于降雨表现出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土壤含水量 地下水补给量 环境响应 水文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地貌单元为依据的工程地质分区研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城市地质研究为例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长安 张玉芬 +1 位作者 庞设典 官善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5-652,共8页
第四纪时期的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地貌单元即是阶段性地质演化的宏观体现。不同地貌单元的构成土体具有特定的岩性、成因、结构、构造等组合及水文地质特征。通过对武汉市地貌、第四纪地质特征(地层、成因、岩性... 第四纪时期的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地貌单元即是阶段性地质演化的宏观体现。不同地貌单元的构成土体具有特定的岩性、成因、结构、构造等组合及水文地质特征。通过对武汉市地貌、第四纪地质特征(地层、成因、岩性等)及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等综合调查,发现地貌单元对工程地质条件具有明显的宏观控制意义。进而提出一级地貌分区即地貌区可作为工程地质分区的依据,二级地貌分区即地貌成因类型单元可作为工程地质亚区的划分依据。据此原则,将武汉都市发展区划分出4个工程地质区和14个工程地质亚区。并根据不同地貌单元的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成因及沉积环境对各个工程地质区和亚区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 地貌单元 第四纪沉积物 工程地质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5年中国温带不同草地植被枯黄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袁沫汐 赵林 +1 位作者 李鑫鑫 林爱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6015-6032,共18页
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植被物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然而,植被枯黄期(EGS)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目前尚未厘清,特别是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而言。因此,聚焦我国温带草地,基于1982—2015年全球监测与模型研究工作组归一... 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植被物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然而,植被枯黄期(EGS)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目前尚未厘清,特别是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而言。因此,聚焦我国温带草地,基于1982—2015年全球监测与模型研究工作组归一化植被指数(GIMMS NDVI3g)长时间序列数据提取草地物候参数,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运用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探究温带草地EGS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全区多年平均EGS主要发生于270—290儒略日(DOY),59.8%的区域呈延迟趋势,其中显著延迟(P<0.05)的区域分布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和准噶尔盆地西部、黄土高原北部、呼伦贝尔高原的西部和东北小兴安岭。(2)EGS与极端气温暖极值(日最低气温的最大值、日最高气温的最大值、暖夜日数、暖昼日数)之间均以广泛的正相关关系为主;相比之下,极端降水事件与EGS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这与各草地类型自身的生理策略和所处环境密切相关。(3)整体而言,持续干旱日数、气温日较差和暖夜日数对全域草地EGS动态变化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就不同草地类型而言,温带草甸草原主要受到气温日较差的影响,温带山地草甸和温带沼泽化草甸EGS变化主要受日最高气温的最大值的影响,日最低气温的最大值和暖夜日数分别对温带草丛和温带荒漠草原的影响最大;持续湿润日数和持续干旱日数则分别对生长在水分限制地区的温带盐生草甸和温带典型草原的EGS产生强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枯黄期 极端气候事件 响应 随机森林模型 温带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示踪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亚伟 李长安 +6 位作者 张玉芬 林旭 王节涛 孙习林 魏传义 郭汝军 冷勇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21-544,共24页
长江的演化对于了解现代亚洲地貌格局的演变,以及探讨河流发育对构造隆升和季风演化的响应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已采用多种方法厘定长江的演化历史,但对长江贯通时限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物源示踪是进行河流演化研究的重... 长江的演化对于了解现代亚洲地貌格局的演变,以及探讨河流发育对构造隆升和季风演化的响应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已采用多种方法厘定长江的演化历史,但对长江贯通时限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物源示踪是进行河流演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关键在于选取的示踪剂能够有效地代表源区信息并能准确定年。锆石的封闭温度高,可十分稳定地记录源区信息,且在河流中广泛存在,采集样品方便,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成熟,因而广泛应用于长江流域物源示踪研究。但长江流域面积广泛,流经的地质单元岩性复杂,流域内热历史信息丰富,这导致单纯利用该方法进行物源示踪研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在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基于从"源"到"汇"系统的研究思路,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基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长江流域物源示踪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U-PB年代学 物源示踪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元分析在长江武汉段古洪水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朱海 张玉芬 李长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7-305,共9页
端元建模分析能够从具有复杂粒度分布特征的沉积物中提取出代表不同沉积动力过程的端元,进而对区域古洪水期进行揭示。以具有代表性的长江堤后湖泊ZK145钻孔晚第四纪沉积物为例,采用特征向量旋转算法对该钻孔粒度资料进行了端元建模分... 端元建模分析能够从具有复杂粒度分布特征的沉积物中提取出代表不同沉积动力过程的端元,进而对区域古洪水期进行揭示。以具有代表性的长江堤后湖泊ZK145钻孔晚第四纪沉积物为例,采用特征向量旋转算法对该钻孔粒度资料进行了端元建模分析。结果显示,可分离出4个具有明确地质意义的端元:EM1代表河流冲积砂;EM2代表经流水作用的细砂;EM3、EM4代表静水湖泊沉积。利用钻孔中粗粒端元组分(EM1、EM2)的含量结合磁化率指标,在湖相沉积阶段(22.9~3 m)识别出了9期特大古洪水。端元分析为长江堤后湖泊的古洪水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古洪水的反演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湖相沉积 古洪水 端元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0年来湖北大九湖泥炭地摇蚊对湿度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侯桂林 曹艳敏 +3 位作者 田文龙 潘登 申声曼 陈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30-1042,I0007,共14页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高山泥炭藓湿地,是研究长江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大九湖一根泥炭岩芯的年代学、元素及摇蚊亚化石记录,结合区域古气候资料,探讨大九湖泥炭地地表干湿变化历史及生物响应过...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高山泥炭藓湿地,是研究长江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大九湖一根泥炭岩芯的年代学、元素及摇蚊亚化石记录,结合区域古气候资料,探讨大九湖泥炭地地表干湿变化历史及生物响应过程.结果表明,近400年来大九湖泥炭地古水文和摇蚊种群变化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1820s之前研究区内气候偏冷湿,尤其是1720s—1820s年间,冷湿的环境有利于泥炭中碳的大量积累,较高的地表有效湿度使得摇蚊大量生长,同时湖泊相摇蚊属种丰富度及含量均较高;1820s—1940s年间,区域内夏季降水量显著降低,同时伴随明显的区域增温过程,泥炭地地表有效湿度过低不利于水生生物生长,摇蚊种群生物量极低;1940s(尤其1970s)后,摇蚊种群丰度逐渐回升,但湖泊相摇蚊丰度较1820s以前明显降低,半陆生摇蚊属种丰度有所增加,说明尽管该时期泥炭地表湿度有所增加,但较1820s前仍较低,暖湿气候下泥炭分解也较为明显.本研究探索性地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摇蚊种群对泥炭地湿度变化的响应过程,这不仅为摇蚊亚化石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为全面、精准地理解泥炭地演化及区域环境变化过程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蚊亚化石 地表湿度 泥炭地 大九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原毛垭坝盆地全新世气候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邹司雅 季军良 +1 位作者 徐亚东 朱宁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在西风带、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下,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加强不同区域古气候变化研究对重建青藏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及理解其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理塘县毛垭坝盆地全... 在西风带、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下,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加强不同区域古气候变化研究对重建青藏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及理解其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理塘县毛垭坝盆地全新世地层为研究对象,在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环境和多个古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重建了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毛垭坝盆地早-中全新世冰水湖沉积物覆盖在末次冰期冰碛物之上,晚全新世为冲洪积物。全新世沉积物在筛除砾石(粒径>2 mm)后的粒度组成以中粉砂以下粒级(粒径<32μm)为主,占比多>80%,是冰川磨蚀作用的产物。磁化率在古土壤层明显增大,结合粒径<1μm粒度组分的出现,可能说明成壤作用生成的强磁性矿物是磁化率值增大的原因。在冰水湖还原环境中磁化率值显著减小,可能与磁性矿物溶解有关。结合总有机碳(TOC)和色度参数的综合分析表明,毛垭坝盆地早全新世气候温干,中全新世暖湿,晚全新世温干,这一变化过程与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气候变化总的趋势相符。在晚全新世气候温干的趋势下,毛垭坝盆地在2700 a BP古土壤发育,气候温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川西高原 毛垭坝盆地 全新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东北缘末次冰消期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玉芬 李长安 +5 位作者 赵举兴 毛欣 许应石 魏传义 李亚伟 张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3-994,共12页
麻城剖面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带半封闭的宽浅碟形洼地,是江汉平原北缘末次冰消期代表性沉积剖面。沉积环境主要由山麓坡洪积相和沼泽相组成,形成年代为距今18.00~8.60 ka。麻城剖面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达60.73%,其... 麻城剖面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带半封闭的宽浅碟形洼地,是江汉平原北缘末次冰消期代表性沉积剖面。沉积环境主要由山麓坡洪积相和沼泽相组成,形成年代为距今18.00~8.60 ka。麻城剖面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达60.73%,其中,粗粉砂达40.83%。剖面粒度变化可划分为7个变化阶段。结合剖面的岩性与沉积环境特征等综合分析,发现末次冰消期气候环境经历了四个气候期:第一气候期17.90~17.02 ka B.P.,为冰盛期之后气候开始回暖升温期。此时降水相对较多,地表径流强度中等偏强。第二个时期17.02~12.02 ka B.P.,为快速升温期。总体暖湿多雨,是末次冰消期最显著暖湿期,在江汉平原北缘坡麓地带的洼地广泛发育了沼泽。粒度变化进一步表明气候存在波动,早、晚期降雨强度大,时有强降水发生,地表径流稳定性差;中期(14.47~12.64 ka B.P.)降水明显减少,但雨量相对均匀,地表径流变幅小,此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石笋记录的冰消期气候特征是一致的。第三气候期12.02~10.80 ka B.P.,该期是新仙女木事件之后的快速升温期,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为剖面最大。表明当时降雨量大,气候稳定性较差,强降雨时有发生。第四气候期10.80~8.60 ka B.P.,气候总体为偏温湿环境。地表径流较第三气候期明显降低,早期降水偏多,后期温湿程度降低,地表径流变小。剖面中有两个明显的气候事件记录,一是新仙女木事件,表现为第④层与第⑤层之间的短暂沉积间断和沼泽环境的结束;二是9.8~9.2 ka B.P.干旱期,为厚约15 cm的黄土状土的沉积。研究表明,长江和汉江洪泛影响不到的江汉平原边缘洼地沉积可能是记录本地区气候特征的良好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末次冰消期 粒度分析 地表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巫山黄土稀土元素特征及古环境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玉芬 李长安 +2 位作者 熊德强 张岱 胡绪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1-911,共11页
【研究目的】巫山黄土是位于北亚热带河谷的一处代表性的粉尘堆积,具有重要的区域环境指示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系统取样,对巫山黄土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和古气候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巫山黄土各样品的... 【研究目的】巫山黄土是位于北亚热带河谷的一处代表性的粉尘堆积,具有重要的区域环境指示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系统取样,对巫山黄土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和古气候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巫山黄土各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相差不大,并具有同步变化。同时轻稀土含量远远高于重稀土含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2)巫山黄土具有从老到新∑REE逐渐减小的特点,这可能与黄土风化作用的强度不同有关;(3)剖面中不同深度样品的REE分布模式具有相似性,且特征值δCe、δEu、La/Yb、Gd/Yb和ΣREE也非常相近;(4)所有样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具有负斜率,La-Eu曲线较陡,Eu-Lu曲线较平缓的特点,揭示了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分异作用;(5)巫山黄土δEu值分布在纵轴的0~1区间,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而δCe却分布在1附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Ce异常,表明沉积物遭受的风化作用并不强。【结论】巫山黄土并未经受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堆积时该区的气候晚期比早期更为干冷,且在堆积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物源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特征 古环境 巫山黄土 三峡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下游新生代构造与地貌演化
11
作者 王岸 王国灿 +4 位作者 王团乐 施炎 魏杰 李皓若 吕甘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3-464,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发育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地貌过渡带与大面积低起伏地貌面,独特的地貌提供了解读高原构造拓展与地表隆升时间、过程以及机制的理想窗口。为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响应和地貌演化过程,通过构造解析、构造地貌... 青藏高原东南缘发育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地貌过渡带与大面积低起伏地貌面,独特的地貌提供了解读高原构造拓展与地表隆升时间、过程以及机制的理想窗口。为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响应和地貌演化过程,通过构造解析、构造地貌以及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对金沙江下游流域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早在始新世即已处于北西向为主的区域性挤压条件下而发生广泛褶皱变形。尽管始新世存在区域性变形响应,但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下游地区在古近纪为低海拔丘陵地貌,地表隆升幅度极为有限。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研究区总体处于长期的低剥蚀速率环境,促进了低海拔平缓地貌的形成。晚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区域性缩短变形与显著地表隆升,大型水系同步下蚀,共同塑造形成现今较高海拔的低起伏地貌面与深切峡谷并存的特征性地貌。研究结果支持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近纪以来的隆升与地壳构造缩短及增厚密切相关,而中下地壳塑性流动增厚机制并非必不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构造解析 热年代学 构造地貌 裂变径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来自长时间尺度多源遥感信息的约束 被引量:18
12
作者 胡苏李扬 李辉 +3 位作者 顾延生 黄咸雨 张志麒 汪迎春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1-230,共10页
大九湖湿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热带高山湿地。建国以来,大九湖湿地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开发导致该湿地被严重破坏,2005年实施的“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及公园建设工程”使得湿地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为了解大九湖湿地近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 大九湖湿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热带高山湿地。建国以来,大九湖湿地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开发导致该湿地被严重破坏,2005年实施的“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及公园建设工程”使得湿地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为了解大九湖湿地近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本研究结合实地调查及前人工作,构建了大九湖湿地9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2005年、2011年和2017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2018年的无人机影像进行土地利用解译,研究了3个时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和类型转换,探索湿地变迁的原因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05—2011年间,新增了湖泊(84.41 hm2)这一类型,主要由旱生草甸、林地和农田转化而来。面积减少最多的是农田,主要向旱生草甸和湿生草本沼泽转化。2011—2017年间,新增了中生草甸(80.07 hm^(2))这一类型,主要由湿生泥炭沼泽、湿生草本沼泽和旱生草甸转化而来。面积减少最多的是农田,主要向旱生草甸转换。总之,研究时段内,大九湖湿地类型和面积均呈增加趋势,湿地景观得到一定恢复,湿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驱动力分析表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及一系列有效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是大九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 湿地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雅丹地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江 肖龙 +1 位作者 黄俊 赵健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42-2754,共13页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多源遥感探测和就位探测均表明火星表面分布着大量的雅丹地貌,其形态特征和物质组成记录了火星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是当前火星探测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火星雅丹地貌的探测历史、分布、类型、几何特...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多源遥感探测和就位探测均表明火星表面分布着大量的雅丹地貌,其形态特征和物质组成记录了火星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是当前火星探测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火星雅丹地貌的探测历史、分布、类型、几何特征、物质组成、年代学、发育过程及对古气候指示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火星雅丹地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在未来研究中重点加强雅丹地貌定量化和比较行星学研究,并结合其物质组成、年代学等方面工作,探讨其发育过程与气候环境协同演化的机制,为深入认识火星雅丹地貌发育过程,了解火星古气候环境变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雅丹 古气候环境 梅杜莎沟槽组 盖尔撞击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分区与综合地层格架 被引量:3
14
作者 史元润 林晓 +2 位作者 徐亚东 余舒超 孙清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1-162,共12页
南岭及邻区的第四纪沉积以冲积物、残积物和洞穴堆积物为主,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地层格架和时间框架。基于剖面资料和实地调查,将南岭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永州-郴州、桂林-贺州、韶关-清远、赣州、道县-阳山等5个地层小区;通过厘定每个小区... 南岭及邻区的第四纪沉积以冲积物、残积物和洞穴堆积物为主,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地层格架和时间框架。基于剖面资料和实地调查,将南岭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永州-郴州、桂林-贺州、韶关-清远、赣州、道县-阳山等5个地层小区;通过厘定每个小区的岩石地层序列、生物地层和气候地层及其测年成果,建立了综合地层的对比格架。结果表明,南岭第四系与中国更新统泥河湾阶、周口店阶、萨拉乌苏阶和尚未建阶的全新统可一一对比;其生物地层以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和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马坝人、道县人和柳江人等智人演化为特点;气候地层以洞穴石笋和高山泥炭重建的古气候记录为代表,主要反映东亚季风背景下的南岭局地气候。但由于测年数据较少,冲积层和残积层的对比仍然存在困难;生物演化阶段与气候变化之间也未能详细对比。因此,今后南岭的第四纪地层研究应围绕提高测年精度与建立统一的年代标尺开展,促进综合地层对比的精细化、延伸气候地层的时间尺度并拓展与南海海相地层的对比;这一基础性工作对水文、环境、工程等实践应用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分区 地层对比 第四纪 南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