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石南地区东二段层间断层的识别 被引量:6
1
作者 徐尚 邹华耀 +3 位作者 郝芳 王应斌 王德英 陈棡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3-369,7,共7页
层间断层是一种非构造成因断层,本次研究利用常规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属性提取、相干体、方差体和蚂蚁体技术在渤海湾盆地石南地区东二段识别出密集的层间断层。这些层间断层发育在东二上段厚层砂岩和东二下段厚层泥岩界面附近,断距一般... 层间断层是一种非构造成因断层,本次研究利用常规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属性提取、相干体、方差体和蚂蚁体技术在渤海湾盆地石南地区东二段识别出密集的层间断层。这些层间断层发育在东二上段厚层砂岩和东二下段厚层泥岩界面附近,断距一般小于100m,断层倾角较大,具有一定的优势走向。根据沿层相干体切片,可以将层间断层划分为三个区带:1研究区西部(区域1),断层的密度最大,每公里5~6条,玫瑰花图显示断层的主走向为135°,其次为50°;2研究区中部(区域2),断层的密度最小,每公里2--3条,断层的主走向为30°,其他走向的断层均有发育,整体表现为发散状;3研究区东部(区域3),断层的密度居中,每公里3~4条,断层的主走向约为140°,其次为25°。在识别小断层或裂缝方面,蚂蚁体技术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为研究区层间断层的识别提供了依据。层间断层发育在东二下段成熟烃源岩和上覆砂岩的接触部位,可以作为研究区东营组烃源岩重要的排烃通道,其在油气运移和油气成藏中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断层 渤海湾盆地 相干体 方差体 蚂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嫩江组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孔隙成因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璇 徐尚 +4 位作者 郝芳 荣辉 杨峰 苟启洋 张爱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69,共8页
热演化程度是影响页岩有机质孔隙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松辽盆地南部辉绿岩侵入到嫩江组富有机质页岩中,为研究页岩有机孔隙特征提供了天然实验室。通过氩离子抛光和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初步探讨了研究区低熟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孔隙的特征... 热演化程度是影响页岩有机质孔隙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松辽盆地南部辉绿岩侵入到嫩江组富有机质页岩中,为研究页岩有机孔隙特征提供了天然实验室。通过氩离子抛光和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初步探讨了研究区低熟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孔隙的特征及其成因:有机孔隙孔径范围为30~500 nm,主峰位于70~130 nm,以大孔为主,孔隙形状主要为圆形或次圆形,呈海绵状聚集分布;页岩样品中的石英和长石等无机矿物呈点接触,发育大量无机孔隙,无机矿物处于早成岩阶段,但岩浆侵入作用促使有机质进入高热演化阶段并形成大量有机孔隙。国内外典型页岩储层的对比表明,压实作用对页岩有机孔隙发育特征有着重要影响,早成岩阶段压实作用较弱,有机孔隙保存较好,大孔的数量和比例较高;中-晚成岩阶段由于埋深较大,强烈的压实作用使页岩孔隙由大孔向中孔和微孔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孔隙成因 富有机质页岩 岩浆侵入作用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地区大煤沟组七段页岩岩相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4
3
作者 白楠 徐尚 +2 位作者 王雨轩 郭天旭 石万忠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4-85,共12页
近年来,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难点。笔者以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普通薄片观察、有机地化、X衍射等实验,研究了大煤沟组七段的岩相特征、沉积演化模式,为优质烃源岩... 近年来,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难点。笔者以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普通薄片观察、有机地化、X衍射等实验,研究了大煤沟组七段的岩相特征、沉积演化模式,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分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段共发育6种岩相,垂向上可划分为3个沉积阶段。阶段A为温湿气候下的三角洲前缘、浅湖环境,发育贫有机质块状黏土质、硅质泥岩相,强陆源输入导致水体富氧,使该阶段页岩油气潜力较差,TOC平均为0.79%;阶段B为构造沉降作用下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富有机质块状黏土质泥岩相,深湖还原环境为有机质提供了良好保存条件,使该阶段页岩油气潜力较高,TOC平均为4.16%;阶段C为干旱气候、构造沉降共同控制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富有机质纹层状钙质、富黏土钙质、黏土质泥岩相,湖水咸化分层提供了良好的有机质保存条件,适应性藻类勃发提供了高生产力,使该阶段页岩油气潜力最高,TOC平均为5.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有机质富集 沉积演化模式 大煤沟组七段 柴达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地区陡山沱组页岩储层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青加伟 徐尚 +8 位作者 彭波 李一啸 苟启洋 王雨轩 陆扬博 张爱华 程璇 高梦天 李庚彪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03-111,共9页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的基础。本文基于有机碳含量、沥青反射率、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及低温氮气吸附等方法,探讨鄂西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沉积组成、孔隙结构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陡山沱组为硅...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的基础。本文基于有机碳含量、沥青反射率、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及低温氮气吸附等方法,探讨鄂西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沉积组成、孔隙结构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陡山沱组为硅质和钙质页岩,TOC介于3.29%~6%,主要为I型干酪根,处于高-过成熟阶段;(2)陡山沱组页岩有机孔发育程度较低,无机孔提供主要储集空间,包括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的粒间孔、层间孔和部分溶蚀孔,以及少量微裂缝;(3)孔径分布范围为1.1~284nm,总孔体积平均为0.034ml/g,微孔、介孔和大孔体积分别为0.005ml/g、0.023ml/g和0.006ml/g,以介孔为主;(4)陡山沱组页岩TOC与孔体积无明显相关性,表明有机孔对孔体积贡献较小。硅质矿物和黏土矿物含量与页岩孔体积正相关性较好,表明矿物组成是陡山陀组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鄂西地区陡山沱组页岩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生烃条件和页岩气储集空间,是潜在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山沱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黄陵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