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四纪晚期中国大型哺乳动物古DNA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盛桂莲 郑铭旻 +1 位作者 肖博 袁俊霞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7,共12页
从古DNA视角探讨古代生物的遗传组成已有40多年历史。自2005年开始,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的开发应用及对小片段DNA分子提取能力的加强,古DNA研究跨入全新的深时古基因组时代,不仅解决了诸多生物谱系系统学问题,丰富了包括人类在内的... 从古DNA视角探讨古代生物的遗传组成已有40多年历史。自2005年开始,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的开发应用及对小片段DNA分子提取能力的加强,古DNA研究跨入全新的深时古基因组时代,不仅解决了诸多生物谱系系统学问题,丰富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的迁移、演化细节,而且启动了“全基因组-大数据-多物种”尺度研究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分子响应,将古DNA研究涉及的样品年代从10万年以内拓展到近2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中国科学家近几年在东亚人群遗传演化和迁徙融合方面实现了诸多有影响力的突破,填补了现代人类演化进程中的重要“缺环”。相比而言,学界对除人类之外的脊椎动物古DNA研究关注度较低。本文回顾了第四纪晚期中国大型哺乳动物古DNA研究系列进展,分别总结了相关研究在揭示古代群体与现生群体的系统演化关系、古哺乳动物基因交流、动物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分子响应等方面的研究突破,并对中国哺乳动物古基因组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DNA 第四纪晚期 哺乳动物 二代测序 分子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维杂化锑基金属卤化物材料在X射线探测领域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余佳福 范英豪 +2 位作者 李心怡 王洪权 高玉婷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1-1231,共11页
X射线探测与成像技术的高灵敏度、低剂量化发展亟需开发兼具高效发光性能和环境友好性的新型闪烁体材料。零维杂化锑基金属卤化物凭借其独特的5s^(2)电子构型与自陷激子(STEs)辐射机制,展现出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大斯托克斯位移... X射线探测与成像技术的高灵敏度、低剂量化发展亟需开发兼具高效发光性能和环境友好性的新型闪烁体材料。零维杂化锑基金属卤化物凭借其独特的5s^(2)电子构型与自陷激子(STEs)辐射机制,展现出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大斯托克斯位移及优异的结构可调性,成为极具潜力的无铅闪烁体候选体系。本文系统综述了零维锑基杂化金属卤化物的发光机理、设计策略及其在X射线探测与成像中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该类材料在X射线激发下表现出优异的光产额和低检测限,同时在X射线成像应用中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的成像效果。最后,我们指出了零维杂化锑基金属卤化物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维杂化锑基金属卤化物 X射线探测与成像 闪烁体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米宏伟 朱培洋 刘剑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36-41,共6页
介绍了电化学电容器的工作原理,着重阐述了纳米多孔碳材料的电荷存储机制,指出碳材料的比容量与其比表面积并非线性相关,碳材料比表面积的实际利用率取决于碳孔径大小和电解质溶液离子粒径的关联度。综述了电化学电容器各类电极材料的... 介绍了电化学电容器的工作原理,着重阐述了纳米多孔碳材料的电荷存储机制,指出碳材料的比容量与其比表面积并非线性相关,碳材料比表面积的实际利用率取决于碳孔径大小和电解质溶液离子粒径的关联度。综述了电化学电容器各类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如多孔碳、碳纳米管、石墨烯、过渡金属氧化物以及导电聚合物,并展望了电化学电容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电容器 电极材料 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沉积黏土型锂矿主要地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微 蒋少涌 +3 位作者 葛文 张七道 刘桐 张行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8,共15页
锂是重要的战略性新能源矿产,主要有卤水型、硬岩型和沉积黏土型3种类型。前两者已有大量开采。现阶段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沉积黏土型锂矿主要产于湖相盆地中,其产出规模大、层位浅、矿体分布稳定、厚度大、品位高,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 锂是重要的战略性新能源矿产,主要有卤水型、硬岩型和沉积黏土型3种类型。前两者已有大量开采。现阶段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沉积黏土型锂矿主要产于湖相盆地中,其产出规模大、层位浅、矿体分布稳定、厚度大、品位高,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潜在的经济价值。现已发现的湖相沉积黏土型锂矿床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中国。该类型矿床赋矿沉积岩的沉积特征、锂的赋存状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与成矿机理等研究目前还较薄弱。本文主要介绍全球主要湖相沉积黏土型锂矿的地质特征、赋矿矿物特征和成矿规律,并对国内外湖相沉积黏土型锂资源的成矿作用机理进行综合分析。湖相沉积黏土型锂矿床中锂主要赋存于蒙脱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中,个别为独立含锂矿物贾达尔石。锂的主要物质来源及成矿方式有多种,包括喷发至湖盆中的富锂火山岩(特别是火山灰地层)、深部富锂岩浆热液运移至湖相盆地中并与沉积黏土水岩反应形成,或者通过富锂盐湖卤水与围岩黏土岩的相互作用使得锂吸附在黏土矿物中。全球湖相沉积锂成矿作用的差异主要是成矿物源区和沉积环境的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黏土型锂矿 黏土矿物 沉积特征 成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聚合物基废水处理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朱颖灿 张祖华 +1 位作者 刘意 邓毓琳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58-2467,共10页
地质聚合物是活性铝硅酸盐矿物在碱激发作用下形成的一类无机胶凝材料,除可替代传统硅酸盐水泥用作建筑材料外,作为吸附材料用于废水处理也显示出广阔前景。由于原材料种类和制备工艺的不同,地质聚合物基吸附材料对有害物质的去除能力... 地质聚合物是活性铝硅酸盐矿物在碱激发作用下形成的一类无机胶凝材料,除可替代传统硅酸盐水泥用作建筑材料外,作为吸附材料用于废水处理也显示出广阔前景。由于原材料种类和制备工艺的不同,地质聚合物基吸附材料对有害物质的去除能力差异显著。介绍了地质聚合物基吸附材料凝胶法、水热法和焙烧法三种制备方法,综述了不同物理形态的地质聚合物基吸附材料及其微观结构和吸附能力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吸附条件(pH值、吸附时间、温度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地质聚合物吸附能力的影响,总结了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地质聚合物基吸附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分子筛 沸石 废水处理 重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基人工土壤的制备及其环境风险评估 被引量:2
6
作者 宋桢桢 张必武 +2 位作者 高宏宇 杨祥 李继彦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4,共9页
基于采矿区生态修复材料的需求,结合市政污泥丰富的有机组分,文章提出了以市政污泥为主要原料、以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为辅料制备了一种用于矿区生态修复人工土壤(SWS)的研究方案。结果表明,SWS的最优制备参数为:原料配比为0.03,水... 基于采矿区生态修复材料的需求,结合市政污泥丰富的有机组分,文章提出了以市政污泥为主要原料、以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为辅料制备了一种用于矿区生态修复人工土壤(SWS)的研究方案。结果表明,SWS的最优制备参数为:原料配比为0.03,水灰比为2.0%,铝粉掺量为0.02%,养护温度为40℃,养护时间为24 h。根据SEM分析,SWS微观结构呈现出较为紧密的层片状排列,孔隙丰富,有助于提高保水性能和降低流失率。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表明,Cd、Cu、Ni从酸雨易溶解态/可氧化还原态转化为稳定的残渣态。重金属潜在风险评价表明SWS属于低风险等级,SWS中的脂肪族有机物减少,芳香族类有机物和腐殖质增加,不仅有助于植物生长,也促进土粒胶结成团聚体和团粒结构,增强SWS的抗侵蚀能力。种子发芽实验表明SWS不具有植物毒害作用。该文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市政污泥 人工土壤 化学形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ICP-MS研究黔西南地区构造蚀变体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平 李爱民 +5 位作者 刘建中 夏勇 严春杰 王泽鹏 杨刚 陈菊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6,共8页
构造蚀变体(SBT)是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和热液蚀变的综合产物。SBT作为黔西南地区金、锑、萤石等矿产的重要就位空间,金锑矿成矿与其密切相关。近年在黔西南地区发现了丰富的金资源量,关键在于SBT体系的提出及与之为核心的成矿模式的建... 构造蚀变体(SBT)是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和热液蚀变的综合产物。SBT作为黔西南地区金、锑、萤石等矿产的重要就位空间,金锑矿成矿与其密切相关。近年在黔西南地区发现了丰富的金资源量,关键在于SBT体系的提出及与之为核心的成矿模式的建立和应用。本文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了黔西南台地相区典型矿床的SBT样品,揭示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矿区SBT的ΣREE=49.55×10^(-6)~271.72×10^(-6),含量变化较大,LREE/HREE=5.62~13.59,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SBT对北美页岩和CI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四分组"效应明显、强烈热液作用,为同一体系的产物;大厂至戈塘一线显示高的正铕异常,推测有两个方向含矿热液在此汇聚。本文系统对比了黔西南地区SBT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该区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为本区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南金矿 构造蚀变体(SBT) 金矿成矿作用 稀土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微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在食物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7
8
作者 高强 冯钰锜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43-1051,共9页
磁性固相萃取是当前对复杂样品中痕量目标物进行有效分离富集的热门技术,功能化磁性微纳米粒子是该技术应用中的关键材料。本文综述了各种已报道的功能化磁性微纳米材料,总结了包括表面嫁接有机小分子、表面包覆碳或无机氧化物、表面嫁... 磁性固相萃取是当前对复杂样品中痕量目标物进行有效分离富集的热门技术,功能化磁性微纳米粒子是该技术应用中的关键材料。本文综述了各种已报道的功能化磁性微纳米材料,总结了包括表面嫁接有机小分子、表面包覆碳或无机氧化物、表面嫁接或包覆聚合物、载体表面或孔道内负载磁性纳米粒子、载体骨架内掺入磁性纳米粒子、物理共混法制备磁性功能材料在内的6种功能化方法,并对功能化磁性微纳米材料在食物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固相萃取 磁性微纳米材料功能化 食物样品前处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市神湾菠萝产区硒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顾涛 赵信文 +3 位作者 江拓 邱啸飞 杨梅 帅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33-34,共2页
硒是生态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微量元素,其丰缺与人和动植物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研究富硒地区水-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对识别硒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指导富硒农产品开发种植具有重要意义。据《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 硒是生态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微量元素,其丰缺与人和动植物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研究富硒地区水-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对识别硒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指导富硒农产品开发种植具有重要意义。据《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报告》(杜海燕等,2012)?,珠三角地区土壤硒较为丰富,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102~1.886 mg/kg,平均为0.789 mg/kg,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分布特征 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学研究的新机遇——纳米地质学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焰新 田熙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6,2,共8页
纳米物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构筑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地质学研究的新对象。它是由地壳中原子和分子构筑的纳米尺度的物质,研究其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及其相互作用,将把地质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层次。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 纳米物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构筑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地质学研究的新对象。它是由地壳中原子和分子构筑的纳米尺度的物质,研究其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及其相互作用,将把地质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层次。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简单介绍了纳米地质学的发展和天然纳米物质的分类、成因及其在能源、环境、地质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纳米地质科学技术既能加速对地质科学技术的认识,同时也能为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和经济的振兴提供新的机遇,将在未来的科学技术进步中充当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物质 纳米地质学 成因 特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53(Al)负载钴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反应性能 被引量:12
11
作者 谭海燕 吴金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5-722,共8页
采用溶剂法合成了热稳定性高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53(Al)(MIL:Materials of Institut Lavoisier),用此材料为载体负载钴催化剂用于CO的催化氧化反应,并与Al2O3负载的钴催化剂进行了对比.采用热重-差热扫描量热(TG-DSC)、傅里叶变换红... 采用溶剂法合成了热稳定性高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53(Al)(MIL:Materials of Institut Lavoisier),用此材料为载体负载钴催化剂用于CO的催化氧化反应,并与Al2O3负载的钴催化剂进行了对比.采用热重-差热扫描量热(TG-DSC)、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脱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质进行了表征.TG和N2物理吸附-脱附结果表明,载体MIL-53(Al)有好的稳定性和高的比表面积;XRD以及TEM结果表明Co/MIL-53(Al)上负载的Co3O4颗粒粒径(平均约为5.03 nm)明显小于Al2O3上Co3O4颗粒粒径(平均约为7.83 nm).MIL-53(Al)的三维多孔结构中分布均匀的位点能很好地分散固定Co3O4颗粒,高度分散的Co3O4颗粒有利于CO的催化氧化反应.H2-TPR实验发现Co/MIL(Al)催化剂的还原温度低于Co/Al2O3催化剂的还原温度,低的还原温度表现为高的催化氧化活性.CO催化氧化结果表明,MIL-53(Al)负载钴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Al2O3负载钴催化剂,MIL-53(Al)负载钴催化剂在160°C时使CO氧化的转化率达到98%,到180°C时CO则完全转化,催化剂的结构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溶剂热法 MIL-53(AJ)i钴催化剂 CO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典型高岭土的杂质赋存状态及提纯方法研究进展
12
作者 范家航 姜悦纳 +5 位作者 刘亦菲 刘贤杰 刘明勇 傅梁杰 闵鑫 黄朝晖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5,共11页
我国高岭土资源丰富,立足典型资源类型和杂质赋存状态,从物理法、化学法、微生物法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高岭土提纯方法上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各方法的效果及优缺点。结果表明:物理法一般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可除去铁、钛、... 我国高岭土资源丰富,立足典型资源类型和杂质赋存状态,从物理法、化学法、微生物法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高岭土提纯方法上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各方法的效果及优缺点。结果表明:物理法一般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可除去铁、钛、石英和碳质有机质等多种杂质,但除杂效果受限;化学法对铁、钛杂质去除效果较好,但需使用化学试剂,易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微生物法可有效降低高岭土中的铁杂质含量,且不产生二次污染,具有绿色环保优势,但除杂周期较长,现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未来应结合计算材料学,深入研究高岭土主晶相和杂质多相界面的结合特征,开发多功能场耦合提纯新技术,并开展微生物法生产周期与除杂效率优化研究,以期绿色高效生产高品质的高岭土,助推我国高岭土相关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提纯 杂质赋存状态 物理法 化学法 微生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米宏伟 吴双泉 +1 位作者 朱培洋 刘剑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3-27,58,共6页
硅因具有大的比容量,极有希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工业化需其具备较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循环性能并能够进行工业生产。综述了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各类硅-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硅因具有大的比容量,极有希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工业化需其具备较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循环性能并能够进行工业生产。综述了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各类硅-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提出制备低成本、性能稳定的硅-碳复合物将成为硅基材料研究的主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沉积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贵宾 袁晓雅 +3 位作者 黄理金 帅琴 胡圣虹 欧阳磊 《岩矿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9,共13页
矿物开采、煤炭燃烧等人类活动使大量的锑进入土壤,造成严重的锑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厘清环境中锑的吸附-沉积行为对锑的环境归趋预测及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土壤中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沉积行为缺乏系统比较,界面吸附形态也难以表征... 矿物开采、煤炭燃烧等人类活动使大量的锑进入土壤,造成严重的锑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厘清环境中锑的吸附-沉积行为对锑的环境归趋预测及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土壤中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沉积行为缺乏系统比较,界面吸附形态也难以表征。为了系统地比较土壤中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能力差异,本文选用土壤中常见的5种金属氧化物(赤铁矿、针铁矿、水铁矿、氧化铝、斜方锰矿)和1种黏土矿物(高岭石),探究Sb(Ⅲ)和Sb(Ⅴ)在其表面的吸附热、动力学行为,并基于原位拉曼光谱表征分析了锑的吸附形态,推测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铁锰氧化物对锑的吸附容量较大,而氧化铝、高岭石对锑吸附容量较小,6种典型矿物对Sb(Ⅲ)和Sb(Ⅴ)吸附容量(mg/g)分别为水铁矿(101.4、55.9)>斜方锰矿(16.52、7.58)>针铁矿(13.30、5.67)>赤铁矿(5.13、3.70)>氧化铝(1.66、1.69)>高岭石(0.27、0.51);受锑存在形态及矿物表面电位的影响,酸性条件下有利于Sb(Ⅴ)的吸附,吸附量较之碱性环境有24%~78%增加,而Sb(Ⅲ)的吸附受pH值影响较小(变化范围0.3%~14%);土壤中典型矿物对不同浓度的Sb(Ⅴ)主要为吸附作用,而Sb(Ⅲ)在较高浓度时,可能在矿物表面发生沉积,形成Sb_(2)O_(3)。本文通过采用拉曼光谱,基于锑的特征谱峰,可方便地对矿物表面吸附态和沉积态的锑进行原位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铁矿 斜方锰矿 氧化铝 吸附 沉积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钛分级结构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丁德芳 阳雅丽 沈毅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10,共4页
二氧化钛(TiO2)具有优越的光电性能和物理特性而备受关注。通过制备良好形貌的TiO2,来优化其相关性能是一条有效改善性能的方式。综述了不同的TiO2分级结构的制备及其对相关性能的优化作用机理,并对今后制备不同分级结构的TiO2材料做出... 二氧化钛(TiO2)具有优越的光电性能和物理特性而备受关注。通过制备良好形貌的TiO2,来优化其相关性能是一条有效改善性能的方式。综述了不同的TiO2分级结构的制备及其对相关性能的优化作用机理,并对今后制备不同分级结构的TiO2材料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TiO2) 分级结构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DBTSO-BDTO S型异质结光催化制氢及其电荷转移动力学
16
作者 蔡家杰 程畅 +3 位作者 刘博文 张建军 姜传佳 程蓓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3-102,共10页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单一光催化剂由于光生电子与空穴易复合,导致光催化产氢效率较低,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构建异质结是克服这些缺点的有效策略,最近S型异质结脱颖而出,显示出了高效的促进电子和空穴分...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单一光催化剂由于光生电子与空穴易复合,导致光催化产氢效率较低,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构建异质结是克服这些缺点的有效策略,最近S型异质结脱颖而出,显示出了高效的促进电子和空穴分离的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光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其中,基于聚合物的S型光催化剂正在兴起,但无机-有机S型异质结中的载流子动力学仍有待阐明。在本工作中,我们制备了由共轭聚合物双氧硫芴苯并二噻吩二酮(dibenzothiophene-S,S-dioxide-alt-benzodithiophene,DBTSO-BDTO)和硫化镉(CdS)组成的S型异质结,并研究了其光催化制氢的性能和界面电荷传输机制。利用原位辐照X射线光电子能谱验证了S型电子转移机理,并利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深入分析了S型异质结中载流子的动力学,证实有大量光生电子发生了界面电荷转移。由于S型异质结对载流子效率的提高和氧化还原能力的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超过了DBTSO-BDTO和CdS,并且最优化复合材料的析氢速率达到3313μmol·h^(−1)·g^(−1),约为纯CdS的3倍。本工作为S型异质结的电子转移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指导用于太阳能燃料生产的聚合物基光催化剂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硫化镉 S型异质结 产氢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类共价有机骨架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杰 侯书恩 靳洪允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19,共3页
聚酰亚胺类共价有机骨架与常规的多孔材料相比,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良好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以及合成的多样性以及孔尺寸的可控性,能够广泛应用于非均相催化,分离和气体储存等领域,因而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多孔材料。从聚... 聚酰亚胺类共价有机骨架与常规的多孔材料相比,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良好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以及合成的多样性以及孔尺寸的可控性,能够广泛应用于非均相催化,分离和气体储存等领域,因而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多孔材料。从聚酰亚胺类共价有机骨架中多孔材料的合成、性能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方向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共价有机骨架 多孔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力提升的研究生涉化实验安全培训课程建设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浴辉 陈少才 +3 位作者 周森 马真真 孟伊 李耘字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268,共6页
高校涉化科研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如何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安全隐患识别和整改能力成为新的挑战。为切实提高学生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首次针对该院全体研一新生,开设了“涉化实验安全教育及实操”课程。通过提高实操培... 高校涉化科研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如何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安全隐患识别和整改能力成为新的挑战。为切实提高学生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首次针对该院全体研一新生,开设了“涉化实验安全教育及实操”课程。通过提高实操培训学时比例,实现了理论安全教育与实操安全培训的有机结合;通过循环授课的方式,确保了近200位受训学生具有均等的实操机会;通过事故模拟的设计和紧急应对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安全隐患与事故关联的理解;通过科研实验室中的现场隐患识别和整改实习,锻炼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通过学生安全巡查员的评选,激发了学生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研究生完成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重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化实验 研究生教育 课程建设 安全培训 隐患识别和整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价铋离子掺杂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敏 刘冬杰 +3 位作者 魏忆 党佩佩 李国岗 林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98-2119,共22页
三价铋离子(Bi^(3+))是一种优良的发光材料激活剂和敏化剂,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研究。Bi^(3+)离子发光易受晶体场强度的影响,在紫外和近紫外激发下可获得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域的丰富发射颜色及近红外发光,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同时相关发光材料... 三价铋离子(Bi^(3+))是一种优良的发光材料激活剂和敏化剂,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研究。Bi^(3+)离子发光易受晶体场强度的影响,在紫外和近紫外激发下可获得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域的丰富发射颜色及近红外发光,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同时相关发光材料在固态照明、显示、生物医学和光学传感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综述总结了Bi^(3+)的发光特点,重点阐述了几类Bi^(3+)掺杂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并详细介绍了其发光性质与晶体结构间的构‐效关系。针对Bi^(3+)掺杂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精准调控与优化的关键问题,本综述讨论了组分取代、能量传递、混合价态等设计策略诱导性能调控与优化的机理。最后,我们探讨了Bi^(3+)掺杂发光材料研究未来的一些挑战和机遇,以期指导pc‐LED应用中新型发光材料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 Bi^(3+)掺杂 发光材料 精准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胺泡沫支撑的S型硫铟锌镉/硫掺杂氮化碳异质结的绿色H_(2)O_(2)合成:协同界面电荷转移调控与局域光热效应
20
作者 王伟康 吴亚栋 +4 位作者 张建军 孟凯 李金河 王乐乐 刘芹芹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7-148,共12页
绿色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H_(2)O_(2))是替代高能耗蒽醌工艺的理想途径,但其在无牺牲剂体系中受限于快速载流子复合与氧化还原能力不足。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原位化学浴-水热法制备的三聚氰胺泡沫(MF)负载的硫掺杂氮化碳(SCN)/硫空位修饰硫... 绿色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H_(2)O_(2))是替代高能耗蒽醌工艺的理想途径,但其在无牺牲剂体系中受限于快速载流子复合与氧化还原能力不足。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原位化学浴-水热法制备的三聚氰胺泡沫(MF)负载的硫掺杂氮化碳(SCN)/硫空位修饰硫铟锌镉(CZIS)S型异质结(CZIS/SCN/MF),用于无牺牲剂H_(2)O_(2)光合成。通过原位辐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自由基捕获电子顺磁共振(EPR)、飞秒瞬态吸收光谱(fs-TA)及理论计算,证实了其S型电荷转移机制。具体而言,硫掺杂可调控氮化碳骨架的局域电荷分布,强化SCN/CZIS异质结界面内建电场;同时,CZIS中煅烧引入的硫空位作为光电子陷阱促进电荷分离,并保留光生空穴用于H_(2)O氧化,从而实现无牺牲剂H_(2)O_(2)合成。结合MF三维多孔框架的光热效应,优化S掺杂浓度和SCN用量的CZIS/SCN/MF催化剂在纯水中H_(2)O_(2)产率达3.46 mmol∙g^(−1)∙h^(−1),显著优于多数无牺牲剂体系。该研究为无牺牲剂光催化体系中的界面电荷协同调控与能量转换强化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异质结 过氧化氢合成 光热效应 三聚氰胺泡沫 无牺牲试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