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赤道辐合带月平均位置的能量约束研究
- 1
-
-
作者
黄炜充
赵树云
马馨宇
王五科
邓琪敏
-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气科学系/中国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极端天气气候与水文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中国气象局流域强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0-454,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005128)
中国气象局流域强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2023BHR-Y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5055)共同资助。
-
文摘
当前,不少研究提出在能量框架下理解赤道辐合带(ITCZ)的南北位置及移动。能量通量赤道(EFE)是能量框架下用于指示ITCZ位置的指标。已有研究发现,在年平均尺度上,EFE与ITCZ能很好地匹配,但在月尺度上情况如何,尚缺乏深入讨论。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计算了1979—2021年逐月的ITCZ和EFE位置,并探讨了二者在月平均上的匹配关系。在计算ITCZ和EFE位置时,既采用了已有的计算方法,也提出了改进的方法。结果发现,在气候态月平均上,ITCZ与EFE在印度洋和海洋性大陆上匹配效果好,而在太平洋上较差,但新的EFE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太平洋上二者的匹配情况。在典型年份月平均(超强El Niño事件)中,ITCZ发生显著的南北位置异常,EFE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ITCZ的异常。通过ITCZ与EFE在不同月份和经度上的长期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在部分区域和月份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结合850 hPa辐散风场、能量通量垂直积分辐散分量场,发现ITCZ与EFE在印度洋和海洋性大陆上匹配效果好的直接原因在于850 hPa环流的辐合位置(代表ITCZ)与能量通量的辐散位置(代表EFE)对应关系很好,而在太平洋上二者的位置有一定距离。结论说明,在月尺度上EFE在一定条件下可用于指示ITCZ的位置、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即能量框架对研究ITCZ位置及其南北摆动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具体适用与否受到EFE算法、研究区域和季节的影响。
-
关键词
赤道辐合带
能量框架
能量通量赤道
月尺度
超强El
Niño
-
Keywords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the energy framework
energy flux equator
monthly scale
super-strong El Niño
-
分类号
P458.12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